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新高一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点_语文杨哥儿-爱微帮
&& &&& 新高一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点
周次知识点所有知识点重点难点1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及方法指导把握高中语文“三线两结合”的编排特色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2第四单元诗歌《诗经两首》学会诵读,了解先秦诗歌特点,熟练掌握赋比兴手法3第四单元诗歌《孔雀东南飞》《离骚》掌握《离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了解《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方式4第四单元诗歌汉魏晋诗三首掌握汉魏晋诗歌特点,体会魏晋风度5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活动与写作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自信心6第二单元传记《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初步了解传记体裁,把握传主精神及传记的常用表达方式7第二单元传记《罗曼罗兰》《留取丹心照汗青》挖掘人物的精神及时代意义8记叙文写作训练指导抓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色,运用人物描写手法,发掘人物精神9第三单元散文《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体会抒情散文的思想情感和抒情方式,品味优美的语言10第三单元散文《捡麦穗》 《我与地坛》了解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11期中复习与中段考复习回顾学过顾知识12必修二第四单元 文言文单元《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积累文言实词,突破文言虚词13《赤壁赋》《与妻书》;积累文学常识及文体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14《逍遥游》《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梳理常见文言虚词,辨析意义用法15《毛泽东词两首》《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初步了解现代诗歌16《外国诗歌四首》《议论散文两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些现代诗17《议论散文两篇》《菱角的喜剧》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把握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18《渐》《鱼书》《说不尽的狗》掌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19“体验情感”活动与写作观察细节,积累材料,重在深入体验生活,认识情感,珍惜情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20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复习必修一二课内字词、文学常识,文言实词与虚词、古诗文的背诵默写21阅读写作复习传记类与散文阅读答题指导,记叙文写作训练指导22复习期末考期末考【温馨提示】1、提高语文成绩,请加入高考语文学习QQ交流群 ,每周都有免费课程,解决你学习语文中任何问题;2、实名认证新浪微博:语文杨哥儿,私信你的任何疑问,第一时间回复;新浪2.2亿人阅读的热点话题#高考语文#期待你的参与!3、杨哥儿书店试营业,现九折优惠。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就可进入。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语文老师一枚,有点思想、有点情怀;非砖家;《高考语文新突破》编者。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1.《兰亭集序》——王羲之 2.《赤壁赋》——苏轼 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文言实词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 意为“喝酒”)
(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
1.氓 2.采薇 3.离骚 4.孔雀东南飞 5.短歌行
1、 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 古今异...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doc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846次
保存:78次
下载:200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
《提醒》6月30日即将清空免费用户文件
尊敬的用户,很抱歉地通知您,微盘于6月30日停止向免费个人用户提供存储服务。()您的文件处于排队等待删除状态,无法进行操作,将于近期删除完毕。感谢您5年来对微盘的支持,此次调整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补充说明:
1、新浪VIP邮箱用户、微博会员及在会员有效期内可继续使用存储服务,文件依然保留。
2、微盘近期将对不良信息进行集中清理,因此全面暂停分享及站内搜索服务至整改结束。
3、若您有疑问,可将问题及您的微博昵称私信至@微盘 ,或者发邮件至,我们将尽快为您处理。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记叙散文[1]
文章摘要: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第二单元主要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
【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4)动刀甚微 (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衰败,衰弱)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3)《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1)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
(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 ,君之薄也
(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
(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的标志)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烛之武,郑国大夫。
227230228232228
&【文言实词、虚词】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重点句翻译】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起死。”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楚汉之争简介
&207101218203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30123070108526500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为主、幼、贱。
&左为贵,右为轻。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源自:http://www.maboshi.net/hy/jxzy/gz/sc/qt/74343.htm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请同学们参考。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2]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不含标点符号) ,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 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 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 让人觉得诚恳自然,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 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等等, 都平白如话, 自然流畅, 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是凝练美。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 不做惊人之语, 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 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 月色朦胧, 若有若无, 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 一个“浮”字, 用的绝妙之极。
三是音乐美。 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 共运用了“日日( 走过) ”、“渐渐”等叠词 25 个26 次(“淡淡”重复了一次) , 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俗套, 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 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 宁静的气氛, 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语文网请大家认真掌握,提高成绩。
上一篇::
相关的知识
最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