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四边形abcd中 ab bc,AD平行BC,AB=C...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6,BC=16,E是BC的中点.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D向点D运动;点Q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运动.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运动.(1)当运动时间t为多少秒时,PQ∥CD.(2)当运动时间t为多少秒时,以点P,Q,E,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由当PD=CQ时,四边形CDPQ是平行四边形,此时PQ∥CD,可得方程:6-t=3t,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2)分别从当Q运动到E和B之间与当Q运动到E和C之间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根据题意得:AP=t,CQ=3t,∵AD=6,BC=16,∴PD=AD-AP=6-t;(1)∵AD∥BC,∴当PD=CQ时,四边形CDPQ是平行四边形,此时PQ∥CD,∴6-t=3t,解得:t=1.5;∴当运动时间t为1.5秒时,PQ∥CD.(2)∵E是BC的中点,∴BE=CE=12BC=8,①当Q运动到E和B之间,设运动时间为t,则得:2t-8=6-t,解得:t=143;②当Q运动到E和C之间,设运动时间为t,则得:8-2t=6-t,解得:t=2,∴当运动时间t为2或143秒时,以点P,Q,E,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评:此题考查了梯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数学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CD=10.求:梯形ABCD的周长.
科目:初中数学
20、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并且AB=8,AD=3,CD=6,并且∠B+∠C=90°,则梯形面积S梯形ABCD=.
科目:初中数学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则S△AODS△BOC.(填“>”、“=”或“<”)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90°,以CD为直径的半圆O切AB于点E,这个梯形的面积为21cm2,周长为20cm,那么半圆O的半径为(  )
A、3cmB、7cmC、3cm或7cmD、2cm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对角线BD⊥DC.(1)求证:△ABD∽△DCB;(2)若BD=7,AD=5,求BC的长.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梯形ABcD中AD平行BCAD=1BC=4角c=70度LB=40度AB长为?(A)2 (B)3 (C)4 (D)5
作DE∥AB交BC于点E,得到平行四边形ABED∴∠CED=∠B=40°,BE=AD=1∴∠CDE=70°∴AB=DE=CE=4-1=3.答案选A
可以采纳我么?
为您推荐:
作辅助线:过A点作DC的平行线AE交BC于E。∵∠AEB=∠C=70°且∠B=40°∴∠BAE=180°-∠B-∠AEB=70°∵∠AEB=∠BAE∴AB=BE=BC-EC=BC-AD(AECD是平行四边形)&&&=4-1&&&=3</...
那就采纳呀\(^o^)/~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QPR=120°,底边QR=6cm.点B,C,Q,R在同一条直线l上,且C,Q两点重合.如果等腰△PQR以1cm/s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方向匀速运动,ts时梯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记为S。(1)当t=4时,求S的值;&(2)当4≤t≤10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
题型:解答题难度:偏难来源:期末题
解:(1)当t=4时,点B与点Q重合,点D与点P重合,重合部分为△BCD.证明如下:如答案图(a)所示,过点A作AG⊥BC于点G,过点D作DE⊥BC于点E,则AG∥DE且AG=DE.所以四边形ACED为矩形,从而AD=GE.在梯形AB-CD中,因为AB=AD=DC=2 cm,BC=4 cm,所以CE=BC=1cm.所以在Rt△CDE中,cm.在等腰△PQR中,过点P作PH⊥QR于点H因为∠QPR=120°,QR=6cm,所以∠PQR=30°.在Rt△PQH中,因为,所以PH=QHtan30°=cm.所以DE=PH.即点P在直线AD上.因为EC+CH=1+3=4=DP,所以当t=4时,点D与点P重合,如答案图(b)所示.所以(2)①当4≤t&6时,如答案图(c)所示.方法:因为QC=tcm,BC=4 cm,QR=6 cm,所以QB=(t-4)cm,CR=(6-t) cm.设PQ与AB交于点M,PR与CD交于点N.在△BQM中,因为∠BQM=30°,又可求得∠ABC=60°,所以∠BMQ=30°,所以BM=QB=(t-4)(cm).过点M作MS⊥BC于点S.在Rt△BSM中,MS=BM·sin60°=cm.所以.同理可得,.所以.所以当t=5时,②当6≤t≤10时,如答案图(d)所示.方法:因为QC=tcm,BC=4cm,QR=6 cm,所以RC=(t-6)cm,BR=(10-t)cm.设PR与AB交于点F,在△BFR中,因为∠FBR=60°,∠FRB= 30°,所以△BFR为直角三角形.所以,RF=.所以因为6≤t≤10,所以当t=6时,综上可知,当t=5时,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主要考查你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二次函数的应用,梯形,梯形的中位线&&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二次函数的应用梯形,梯形的中位线
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地相等。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全等的一种。根据全等转换,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是平移、旋转、轴对称,或重叠等。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及角都完全相对时,该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正常来说,验证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都以三个相等部分来验证,最后便能得出结果。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③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④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⑤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6.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7.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最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已知抛物线上三点的坐标,一般选用一般式; (2)已知抛物线顶点或对称轴或最大(小)值,一般选用顶点式; (3)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一般选用两点式; (4)已知抛物线上纵坐标相同的两点,常选用顶点式。 二次函数的应用:(1)应用二次函数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 (2)应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 即解二次函数最值应用题,设法把关于最值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按求二次函数最值的方法求解。求最值时,要注意求得答案要符合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形式:①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 [,]把三个点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出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就能解出a、b、c的值。
②顶点式: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解:设y=a(x-1)2+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2。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③交点式:y=a(x-x1)(x-x2) (a≠0) [仅限于与x轴即y=0有交点时的抛物线,即b2-4ac≥0] .已知抛物线与x轴即y=0有交点A(x1,0)和 B(x2,0),我们可设y=a(x-x1)(x-x2),然后把第三点代入x、y中便可求出a。由一般式变为交点式的步骤:二次函数∵x1+x2=-b/a, x1?x2=c/a(由韦达定理得),∴y=ax2+bx+c=a(x2+b/ax+c/a)=a[x2-(x1+x2)x+x1?x2]=a(x-x1)(x-x2).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能灵活运用这三种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熟练地运用二次函数在几何领域中的应用;能熟练地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次函数的其他表达形式:①牛顿插值公式:f(x)=f[x0]+f[x0,x1](x-x0)+f[x0,x1,x2](x-x0)(x-x1)+...f[x0,...xn](x-x0)...(x-xn-1)+Rn(x)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x·x)(y为截距)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双根式y=a(x-x1)*(x-x2)若ax2+bx+c=0有两个实根x1,x2,则y=a(x-x1)(x-x2)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x1+x2)/2。③三点式已知二次函数上三个点,(x1,f(x1))(x2,f(x2))(x3,f(x3))则f(x)=f(x3)(x-x1)(x-x2)/(x3-x1)(x3-x2)+f(x2)(x-x1)*(x-x3)/(x2-x1)(x2-x3)+f(x1)(x-x2)(x-x3)/(x1-x2)(x1-x3)与X轴交点的情况当△=b2-4ac&0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x1,0), (x2,0);当△=b2-4ac=0时,函数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b/2a,0)。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二次函数解释式的求法:就一般式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且a≠0)而言,其中含有三个待定的系数a ,b ,c.求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时,必须要有三个独立的定量条件,来建立关于a ,b ,c 的方程,联立求解,再把求出的a ,b ,c 的值反代回原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到所求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1.巧取交点式法:知识归纳:二次函数交点式:y=a(x-x1)(x-x2) (a≠0)x1,x2分别是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用交点式比较简便。①典型例题一:告诉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和第三个点,可求出函数的交点式。例: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2和1 ,且通过点(2,8),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解设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x-1),∵过点(2,8),∴8=a(2+2)(2-1)。解得a=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x+2)(x-1),即y=2x2+2x-4。②典型例题二:告诉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和对称轴,可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求解。例: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3,-2),并且图象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在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距离和顶点坐标的情况下,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由顶点坐标为(3,-2)的条件,易知其对称轴为x=3,再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图象与x轴两交点的坐标分别为(1,0)和(5,0)。此时,可使用二次函数的交点式,得出函数解析式。
2.巧用顶点式:顶点式y=a(x-h)2+k(a≠0),其中(h,k)是抛物线的顶点。当已知抛物线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能够先求出抛物线顶点时,设顶点式解题十分简洁,因为其中只有一个未知数a。在此类问题中,常和对称轴,最大值或最小值结合起来命题。在应用题中,涉及到桥拱、隧道、弹道曲线、投篮等问题时,一般用顶点式方便.①典型例题一:告诉顶点坐标和另一个点的坐标,直接可以解出函数顶点式。例: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2),且通过点(1,10),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解∵顶点坐标为(-1,-2),故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1)2-2 (a≠0)。把点(1,10)代入上式,得10=a·(1+1)2-2。∴a=3。∴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1)2-2,即y=3x2+6x+1。②典型例题二:如果a&0,那么当 时,y有最小值且y最小=;如果a&0,那么,当时,y有最大值,且y最大=。告诉最大值或最小值,实际上也是告诉了顶点坐标,同样也可以求出顶点式。例:已知二次函数当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6,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析解∵二次函数当x=4时有最小值-3,∴顶点坐标为(4,-3),对称轴为直线x=4,抛物线开口向上。由于图象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6,根据图象的对称性就可以得到图象与x轴两交点的坐标是(1,0)和(7,0)。∴抛物线的顶点为(4,-3)且过点(1,0)。故可设函数解析式为y=a(x-4)2-3。将(1,0)代入得0=a(1-4)2-3, 解得a=13.∴y=13(x-4)2-3,即y=13x2-83x+73。③典型例题三:告诉对称轴,相当于告诉了顶点的横坐标,综合其他条件,也可解出。例如:(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3,-2)和B(1,0),且对称轴是直线x=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1,图象交y轴于点(0,2),且过点(-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2,且通过点(1,4)和点(5,0),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x=-4,且过原点,它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4,求此函数的解析式.④典型例题四:利用函数的顶点式,解图像的平移等问题非常方便。例:把抛物线y=ax2+bx+c的图像向右平移3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 个单位, 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y=x2-3x+5, 则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点拨:解先将y=x2-3x+5化为y=(x-32)2+5-94, 即y=(x-32)2+114。∵它是由抛物线的图像向右平移3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 个单位得到的,∴原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32+3)2+114+2=(x+32)2+194=x2+3x+7。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的中点的线段。& 梯形性质:①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②梯形的中位线(两腰中点相连的线叫做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③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
梯形判定: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梯形中位线×高=(上底+下底)×高=梯形面积梯形中位线到上下底的距离相等中位线长度=(上底+下底)梯形的周长与面积: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腰+腰,用字母表示:a+b+c+d。等腰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2腰,用字母表示:a+b+2c。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S=(a+b)×h。变形1:h=2s÷(a+b);变形2:a=2s÷h-b;变形3:b=2s÷h-a。另一计算梯形的面积公式: 中位线×高,用字母表示:L·h。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面积为:对角线×对角线÷2。梯形的分类: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的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的判定:(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7510231804134581133435163180193896在梯形ABCD中,AD平行BC,角B=90度,角C=45度,AD=1.BC=4,E为AB中点,EF平行DC交F,求EF长
∵DC//EF,∠C=45°∴∠EFB=45°∵∠B=90°∴∠BEF=45°∴△E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过D点做DG⊥BC于G∴四边形ABGD为矩形∴AD=BG=1∵BC=4∴GC=3∵∠DCG=45°,∠DGC=90°∴DG=GC=3∴AB=3∴EB=3/2∴BF=3/2∴EF=√(3/2)&#178; (3/2)&#178;=√9/4 9/4=√18/4=√9/2=3√2/2(二分之三倍根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如图,E是AB中点,则G为DC中点,EF//DC,所以EF=DC/2,AD=1,BC=4,所以HC=4-1=3,角C=45°,所以DC=根号2倍HC=3倍根号2,所以EF=(3倍根号2)/2
扫描下载二维码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E,BD⊥CD,AB=12,cot∠ADB=.求:(1)∠DBC的余弦值;(2)DE的长.
(1)∵Rt△ABD中,cot∠ADB=,∴=,则AD=16,∴BD=2+AD2=2+162=20,∵AD∥BC,∴∠DBC=∠ADB,∴cos∠DBC=cos∠ADB===;(2)在Rt△BCD中,cos∠DBC=,即=,解得:BC=25,∵AD∥BC,∴==,∴=,∴DE=×BD=×2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1)根据cot∠ADB=,可求出AD的长度,在Rt△AB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继而可得出∠DBC的余弦值;(2)在Rt△BDC中,由(1)的答案可求出BC的长度,再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可求出DE的长.
本题考点:
梯形;勾股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梯形、勾股定理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能正确表示角的三角函数.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边形abcd中 ab bc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