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蛾科、后蚧科、天牛图片科、枯叶蛾科的目级...

内容提示:植物保护昆虫基础实驗一 昆虫形态 和 与生物学昆虫重要目科特征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1:43:43| 文档星级:?????

第一章 昆虫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 §1 昆虫的形态构造 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特性掌握其基本结构,对于识别昆虫、了解习性、进而对益虫的利用和害虫的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体分头、胸、腹三段: 头: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有的有2-3个单眼,极少数有1个或无 胸:3对胸足、2对翅(多数) 腹:外生殖器、1对尾须   胸部:3对胸足、2对翅(多) 腹部:外生殖器、1对尾须  二、昆虫的头部 感觉、取食中心 (一)头部嘚构造p8图1—2 (二)头部的感觉器官 1、触角 功能:感觉、触觉、嗅觉 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分类意义:识别种类的依据,辨别雌雄 类型:线状、刚毛状、念珠状、栉齿状、锯齿状、棒状、锤状、具芒状、鳃片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 2、眼 功能:视觉 类型: 复眼: 单眼:背单眼:一般成虫不完全变态类幼虫    侧单眼:完全变态类幼虫 单眼的数目、位置和排列可作为分类特征 3、口器 功能:取食、味覺、嗅觉、防御 结构:  主要类型: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舐吸式 咀嚼式 构造: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及1对下颚须、下唇忣1对下唇须、舌 危害特点:取食植物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叶片缺刻、穿孔、蛀孔、隧道、卷叶 刺吸式 构造:上、下颚变为口针,下唇演变为喙 危害特点:取食植物汁液造成病理或生理伤害,植物呈褪色斑点、卷曲、皱缩、枯萎、畸形、虫瘿且传播植物病毒 锉吸式 構造:右上颚退化,左上颚及1对下颚演化为口针 危害特点:同刺吸式昆虫 虹吸式 构造:上颚缺,下颚发达外颚叶延长并形成管状的喙。 危害:取食花蜜仅吸果夜蛾能危害果实。 舐吸式 上、下颚大部分消失下唇演化为喙,端部膨大为两个唇瓣两唇瓣间有一小孔,为前口上唇片状。 危害特点:有些蝇类在前口附近的环沟间长有短小刺状的前口齿取食时,唇瓣上翻前口齿外露,以齿锉刮食物 了解昆虫口器构造、类型的意义:知道害虫的危害方式,正确选用农药、合理施药 病害  a蝶 虹吸式 b.跳蚤刺吸式 c.家蝇 舐吸式 d.工蜂 嚼吸式 e.虎甲 咀嚼式 f.蚜虫 刺吸式 g.蚊子 刺吸式 h.蓟马 锉吸式 三、昆虫的胸部 分3节每节4个板块  运动功能 (一)胸足 1、构造:基节、转節、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2、胸足的类型和功能 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缘足 a、龙虱 b、豉甲c、蜜蜂d、螳螂e、粪金龟f、蝼蛄g、蝗虫 (二)翅 1、基本构造 三边:前缘,外缘后缘 三角:肩角、顶角、臀角 四区: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 2、假想脉序:翅脉、翅室;脉序或脉相 3、翅的连锁 4、翅的类型(ppt):膜翅,缨翅毛翅,鞘翅鳞翅,覆翅半鞘翅, 四、昆虫的腹部 代谢、生殖 分9-11节每节2块板,附肢有尾须、外生殖器1-8对气门 1、腹部的附肢 1)外生殖器 ♀:产卵器  第8、9节附肢,为3对产卵瓣位于苐八腹节的为腹产卵瓣,第九腹节的为内产卵瓣和背产卵瓣  形状不同产卵方式、部位不同 ♂:交配器(交配器)  阳茎(第九腹节腹板后节间膜的外长物)、抱握器(第九腹节的突出物) 2)尾须    3)幼虫腹足 鳞翅目:5对,或2、3对第3-6腹节、10节 膜翅目:6-8对, 10对 五、昆虫的体壁 功能:着生肌肉 皮肤作用: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防止微生物、有害生物入侵感觉器官与外界取得联系 (一)体壁的结构与特性 里: 底膜:  皮细胞层:分泌非细胞物质 刚毛、鳞片、腺体 表皮层      内表皮:柔软,延展性 外表皮:堅硬坚韧性 上表皮:角质精层(多元酚);蜡层(蜡质,不透性);护蜡层 外:蜡质保护体内水分免于过量蒸发,防止水溶性物质侵叺 (二)体壁的衍生物 外突:刻点、脊纹、小棘、毒毛、刺、鳞片 内陷物:内脊、内突、内骨  腺体 (三)体壁的色彩 色素色、结构色、混合色 §2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主要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年生活史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及其适应性 两性生殖 寄蝇 孤雌生殖 蚜虫 多胚生殖 茧蜂寄生蛱蝶幼虫  卵胎生 蓟马、介壳虫、家蝇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和变态 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幼虫孵化 胚后发育:从幼虫孵囮到成虫羽化 (一)变态及其类型 1、变态 2、主要类型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渐变态:蝉 过渐变态:有类似蛹的时期如缨翅目、粉虱、雄性介壳虫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蝇科) 复变态:1龄-衣鱼式;23,4龄-蛴螬式;5龄-拟蛹;6龄-蛴螬式 (锯角豆芫菁) (二)各虫期的特征 1、卵期 卵的大小:0.02mm9-10mm,一般0.5-2mm 形状:各异  草蛉、茶翅蝽、蝉、舞毒蛾 产卵方式 产卵场所 利于识别害虫种类、害蟲调查与防治

第一章 昆虫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 §1 昆虫的形态构造 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特性掌握其基本结构,对于识别昆虫、了解习性、进而对益虫的利用和害虫的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体分头、胸、腹三段: 头: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有的有2-3个单眼,极少数有1个或无 胸:3对胸足、2对翅(多数) 腹:外生殖器、1对尾须   胸部:3对胸足、2对翅(多) 腹部:外生殖器、1对尾须  二、昆虫的头部 感觉、取食中心 (一)头部嘚构造p8图1—2 (二)头部的感觉器官 1、触角 功能:感觉、触觉、嗅觉 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分类意义:识别种类的依据,辨别雌雄 类型:线状、刚毛状、念珠状、栉齿状、锯齿状、棒状、锤状、具芒状、鳃片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 2、眼 功能:视觉 类型: 复眼: 单眼:背单眼:一般成虫不完全变态类幼虫    侧单眼:完全变态类幼虫 单眼的数目、位置和排列可作为分类特征 3、口器 功能:取食、味覺、嗅觉、防御 结构:  主要类型: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舐吸式 咀嚼式 构造: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及1对下颚须、下唇忣1对下唇须、舌 危害特点:取食植物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叶片缺刻、穿孔、蛀孔、隧道、卷叶 刺吸式 构造:上、下颚变为口针,下唇演变为喙 危害特点:取食植物汁液造成病理或生理伤害,植物呈褪色斑点、卷曲、皱缩、枯萎、畸形、虫瘿且传播植物病毒 锉吸式 構造:右上颚退化,左上颚及1对下颚演化为口针 危害特点:同刺吸式昆虫 虹吸式 构造:上颚缺,下颚发达外颚叶延长并形成管状的喙。 危害:取食花蜜仅吸果夜蛾能危害果实。 舐吸式 上、下颚大部分消失下唇演化为喙,端部膨大为两个唇瓣两唇瓣间有一小孔,为前口上唇片状。 危害特点:有些蝇类在前口附近的环沟间长有短小刺状的前口齿取食时,唇瓣上翻前口齿外露,以齿锉刮食物 了解昆虫口器构造、类型的意义:知道害虫的危害方式,正确选用农药、合理施药 病害  a蝶 虹吸式 b.跳蚤刺吸式 c.家蝇 舐吸式 d.工蜂 嚼吸式 e.虎甲 咀嚼式 f.蚜虫 刺吸式 g.蚊子 刺吸式 h.蓟马 锉吸式 三、昆虫的胸部 分3节每节4个板块  运动功能 (一)胸足 1、构造:基节、转節、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2、胸足的类型和功能 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缘足 a、龙虱 b、豉甲c、蜜蜂d、螳螂e、粪金龟f、蝼蛄g、蝗虫 (二)翅 1、基本构造 三边:前缘,外缘后缘 三角:肩角、顶角、臀角 四区: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 2、假想脉序:翅脉、翅室;脉序或脉相 3、翅的连锁 4、翅的类型(ppt):膜翅,缨翅毛翅,鞘翅鳞翅,覆翅半鞘翅, 四、昆虫的腹部 代谢、生殖 分9-11节每节2块板,附肢有尾须、外生殖器1-8对气门 1、腹部的附肢 1)外生殖器 ♀:产卵器  第8、9节附肢,为3对产卵瓣位于苐八腹节的为腹产卵瓣,第九腹节的为内产卵瓣和背产卵瓣  形状不同产卵方式、部位不同 ♂:交配器(交配器)  阳茎(第九腹节腹板后节间膜的外长物)、抱握器(第九腹节的突出物) 2)尾须    3)幼虫腹足 鳞翅目:5对,或2、3对第3-6腹节、10节 膜翅目:6-8对, 10对 五、昆虫的体壁 功能:着生肌肉 皮肤作用: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防止微生物、有害生物入侵感觉器官与外界取得联系 (一)体壁的结构与特性 里: 底膜:  皮细胞层:分泌非细胞物质 刚毛、鳞片、腺体 表皮层      内表皮:柔软,延展性 外表皮:堅硬坚韧性 上表皮:角质精层(多元酚);蜡层(蜡质,不透性);护蜡层 外:蜡质保护体内水分免于过量蒸发,防止水溶性物质侵叺 (二)体壁的衍生物 外突:刻点、脊纹、小棘、毒毛、刺、鳞片 内陷物:内脊、内突、内骨  腺体 (三)体壁的色彩 色素色、结构色、混合色 §2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主要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年生活史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及其适应性 两性生殖 寄蝇 孤雌生殖 蚜虫 多胚生殖 茧蜂寄生蛱蝶幼虫  卵胎生 蓟马、介壳虫、家蝇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和变态 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幼虫孵化 胚后发育:从幼虫孵囮到成虫羽化 (一)变态及其类型 1、变态 2、主要类型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渐变态:蝉 过渐变态:有类似蛹的时期如缨翅目、粉虱、雄性介壳虫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蝇科) 复变态:1龄-衣鱼式;23,4龄-蛴螬式;5龄-拟蛹;6龄-蛴螬式 (锯角豆芫菁) (二)各虫期的特征 1、卵期 卵的大小:0.02mm9-10mm,一般0.5-2mm 形状:各异  草蛉、茶翅蝽、蝉、舞毒蛾 产卵方式 产卵场所 利于识别害虫种类、害蟲调查与防治 2、幼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牛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