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高一数学必修4中的《最值》的题目,就是...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
高二必读: |
各科辅导: |
高三必读: |
各科辅导: |
单元作文: | | | | |
体裁作文: |
教学资源: |
各科复习: |
知识考点: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一数学:《二次函数的最值》教案
摘要:精品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二次函数的最值》教案&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谢谢您对精品学习网的支持!
二次函数的最值 课& 型 新& 授& 课
教学目标 熟练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
重  点 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
难  点 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
一、复习引入
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例题分析:
例1:求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
变题1:⑴、&&&& ⑵、&&& ⑶、
变题2:求函数 ( )的最大值。
变题3:求函数 ( )的最大值。
例2:已知 ( )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2,求 的取值范围。
例3:若 , 是二次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求 的最小值。
三、随堂练习:
1、若函数 在 上有最小值 ,最大值2,若 ,
则 =________, =________。
2、已知 , 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实数根,则 的最小值是(& )
A、0&& B、1&& C、-1&& D、2
3、求函数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
四、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
班级:高一(&& )班&&&& 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函数&&&&&&&&&&&&&& (&& )
A、有最大值6& B、有最小值6& C、有最大值10& D、有最大值2
2、函数 的最大值是4,且当 =2时, =5,则 =______, =_______。
二、提高题:
3、试求关于 的函数 在 上的最大值 。
4、已知函数 当 时,取最大值为2,求实数 的值。
5、已知 是方程 的两实根,求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能力题:
6、已知函数 , ,其中 ,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 的值。
总结:新的学期精品学习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二次函数的最值》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精品学习网!高一数学《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一数学《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练习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高等数学,函数的最值。应用题。这些题目高中就会做,但是怎么用高等数学方法求解?_百度知道
高等数学,函数的最值。应用题。这些题目高中就会做,但是怎么用高等数学方法求解?
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f://f.baidu://f;<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g.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7b3dae5277a8fee4f88bb0/acb7d0a28ad6d3bac3efafe.baidu.jpg" esrc="http.baidu./zhidao/wh%3D600%2C800/sign=a8ba61edfbbc//zhidao/pic/item/acb7d0a28ad6d3bac3efafe.baidu:<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603b530b8f01a18bf0be1a49ae1f2b30/d1ed21be51bfbc2a56eddc450da3fc3://d://d.hiphotos.hiphotos.jpg" esrc="http<a href="http
不是这样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中数学高一求最值的问题题型
求导法、穿针引线法、作图法、极限法、选择有带入法;根式可以把根号去掉求导,带进时再加上;分式可以化成分子分母乘积的形式求导,带进时变回原型.还要其他的具体体型可以再问,高中我被叫做体型天才的,
这些方法网上有讲解吗?
求导法、作图法、极限法网上都有,这是常规的解题思路,剩下的网上找不到,不过这样算更快更准确,特别适合做选择和填空。你思路清晰了,大题也比较好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二次函数最值吧?
分式,根号等也要
扫描下载二维码[高1数学]高中高一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_高1数学-牛bb文章网
[高1数学]高中高一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1数学
所属栏目:
数学复习有方 知识串联 归纳方法数学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但做好知识梳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半期考是进入高中学习生活的第一次大考,更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要提前两周复习。首先,要学会串联知识点。高中试题一般不会只考你一个知识点,而是许多知识点的融合,应有联系地思维;其次,要学会归纳方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有些题目只是数据上的改动而已,方法是相通的;再次,要适当地做些专项练习来进行巩固和提高。同学们平时要建立自己的错题库,在考试之前要特别翻看错题,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习惯在考前把错题再做一遍。一切准备好之后,考试的临场发挥也很关键,所以考试时同学们一定不要太紧张,更要认真完成每一试题,特别是基础题应做到不失分,这样才可考出较好成绩。学习有招 提高能力 过好三关很多同学反映,高一数学比初中难太多了,一时无法适应,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数学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初中的数学一堂课的知识点少,内容较简单;而高中数学的内容,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课堂容量大,联系知识点多,往往一个概念就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身份。二是方法上的差异。高中数学始终贯穿的是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些情况,同学们要怎么学?总的来说,可以从三方面破解:一、做好预习关,学会“看”和“做”。平时老师上课之前要先预习好,甚至超前预习一两个模块。只有预习好了,心里才有底。预习的要领是两个字,“看”和“做”,即先看课本,看完课本之后,要适当地做些练习,争取掌握大部分的内容。二、重视听课关,强调“思、记、讲”。初中的数学课堂对题目演练较多,而高中的数学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首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最好是结合预习的情况有选择性地思考,这是听课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次,要学会记。高中数学的容量大,相对比,初中一节课才讲一个类型的内容,而高中一节课就得上六七个类型,一堂课联系的知识点也多,所以需要学生及时记忆所学的东西;再次,要能讲。有些东西要能说得出来才掌握得更好,才能跟老师合拍,思维跟得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课堂注意力。三、拿下作业关,侧重“做、练、查、结”。要拿下作业关,首先是“查”。由于现在学生做的习题很多不是课本上的原题,做作业之前,同学们要查找参考书,看上面的例题和解题方法,学会自学;其次,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初中可能只要求做两三道题就可以了,可是高中可能就要求你做十来题了,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才有举一反三之效;再次,做完作业后,要学会总结。在高容量的高中阶段,一节课、一周的课过后,都要进行小结,适时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进程。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④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A∪φ= A ,A∪B = B∪A.4、全集与补集(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3)性质:⑴CU(C UA)=A ⑵(C UA)∩A=Φ ⑶(CUA)∪A=U二、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定义域补充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见课本21页相关例2)值域补充(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2) 画法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3)作用: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发现解题中的错误。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5.什么叫做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6.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补充一:分段函数 (参见课本P24-25)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补充二:复合函数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例如: y=2sinX y=2cos(X2+1)7.函数单调性(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睇清楚课本单调区间的概念)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总有f(x1)&f(x2) 。(2) 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1 任取x1,x2∈D,且x1&x2;○2 作差f(x1)-f(x2);○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4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函数 单调性u=g(x) 增 增 减 减y=f(u) 增 减 增 减y=f[g(x)] 增 减 减 增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8.函数的奇偶性(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确定f(-x)与f(x)的关系;○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一、指数函数(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n th root),其中 &1,且 ∈ *.当 是奇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 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式子 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 的正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负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正的 次方根与负的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 ( &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 是奇数时, ,当 是偶数时,2.分数指数幂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 ? ;(2)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a&1 0&a&1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a,b]上, 值域是 或 ;(2)若 ,则 ;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 ,总有 ;(4)当 时,若 ,则 ;二、对数函数(一)对数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 底数, ― 真数, ― 对数式)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2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两个重要对数:○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2、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对数式 指数式对数底数 ← → 幂底数对数 ← → 指数真数 ← → 幂(二)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 ,且 , , ,那么:○1 ? + ;○2 - ;○3 .注意:换底公式( ,且 ; ,且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2) .(二)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a&1 0&a&1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三)幂函数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2、幂函数性质归纳.(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 的零点:○1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 .1)△>0,方程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中数学知识口诀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规律繁化简;概括知识难变易,高中数学巧记忆。言简意赅易上口,结合课本胜一筹。始生之物形必丑,抛砖引得白玉出。一、《集合与函数》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三、《不等式》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四、《数列》等差等比两数列,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四则运算顺序换。数列问题多变幻,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错位相消巧转换,取长补短高斯法,裂项求和公式算。归纳思想非常好,编个程序好思考:一算二看三联想,猜测证明不可少。还有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程序化:首先验证再假定,从K向着K加1,推论过程须详尽,归纳原理来肯定。五、《复数》虚数单位i一出,数集扩大到复数。一个复数一对数,横纵坐标实虚部。对应复平面上点,原点与它连成箭。箭杆与X轴正向,所成便是辐角度。箭杆的长即是模,常将数形来结合。代数几何三角式,相互转化试一试。代数运算的实质,有i多项式运算。i的正整数次慕,四个数值周期现。一些重要的结论,熟记巧用得结果。虚实互化本领大,复数相等来转化。利用方程思想解,注意整体代换术。几何运算图上看,加法平行四边形,减法三角法则判;乘法除法的运算,逆向顺向做旋转,伸缩全年模长短。三角形式的运算,须将辐角和模辨。利用棣莫弗公式,乘方开方极方便。辐角运算很奇特,和差是由积商得。四条性质离不得,相等和模与共轭,两个不会为实数,比较大小要不得。复数实数很密切,须注意本质区别。六、《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加法乘法两原理,贯穿始终的法则。与序无关是组合,要求有序是排列。两个公式两性质,两种思想和方法。归纳出排列组合,应用问题须转化。排列组合在一起,先选后排是常理。特殊元素和位置,首先注意多考虑。不重不漏多思考,捆绑插空是技巧。排列组合恒等式,定义证明建模试。关于二项式定理,中国杨辉三角形。两条性质两公式,函数赋值变换式。七、《立体几何》点线面三位一体,柱锥台球为代表。距离都从点出发,角度皆为线线成。垂直平行是重点,证明须弄清概念。线线线面和面面、三对之间循环现。方程思想整体求,化归意识动割补。计算之前须证明,画好移出的图形。立体几何辅助线,常用垂线和平面。射影概念很重要,对于解题最关键。异面直线二面角,体积射影公式活。公理性质三垂线,解决问题一大片。八、《平面解析几何》有向线段直线圆,椭圆双曲抛物线,参数方程极坐标,数形结合称典范。笛卡尔的观点对,点和有序实数对,两者―一来对应,开创几何新途径。两种思想相辉映,化归思想打前阵;都说待定系数法,实为方程组思想。三种类型集大成,画出曲线求方程,给了方程作曲线,曲线位置关系判。四件工具是法宝,坐标思想参数好;平面几何不能丢,旋转变换复数求。解析几何是几何,得意忘形学不活。图形直观数入微,数学本是数形学。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降幂公式(sin^2)x=1-cos2x/2(cos^2)x=i=cos2x/2万能公式令tan(a/2)=tsina=2t/(1+t^2)cosa=(1-t^2)/(1+t^2)tana=2t/(1-t^2)一、集合与简易逻辑: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如: ,如果 ,求 的取值。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2)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① ; ; ;② ; ;; ;③ ; ;(4)①若 为偶数,则 ;若 为奇数,则 ;②若 被3除余0,则 ;若 被3除余1,则 ;若 被3除余2,则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3)韦恩图的运用:四、 满足条件 , 满足条件 ,若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若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若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若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如:“ ”是“ ”的 条件。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否定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否定二、函数一、映射与函数:(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如:若 , ;问: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函数有 个,若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 个。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 个。二、函数的三要素: ,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① ,则 ; ② 则 ;③ ,则 ; ④如: ,则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3)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平移变换 y=f(x)→y=f(x+a),y=f(x)+b注意:()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y=f(x)→y=-f(x) ,关于x轴对称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伸缩变换:y=f(x)→y=f(ωx),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1) ;(2) ;(3) ;(4) ;(5) ;(6) ;(7) ;(8) ;(9) 。五、反函数:(1)定义:(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2)一元二次函数: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有三个类型题型:(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根的情况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充要条件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指数运算法则: ; ;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5)对数函数:指数运算法则: ; ; ;对数函数:y= (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注意:(1) 与 的图象关系是 ;(2)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3)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已知函数 的值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六、 的图象:定义域: ;值域: ; 奇偶性: ; 单调性: 是增函数; 是减函数。七、补充内容: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① 正比例函数② ; ;③ ; ;④ ;三、导 数1.求导法则:(c)/=0 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xn)/=nxn-1 特别地:(x)/=1 (x-1)/= ( )/=-x-2 (f(x)±g(x))/= f/(x)±g/(x) (k?f(x))/= k?f/(x)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V=s/(t) 表示即时速度。a=v/(t) 表示加速度。3.导数的应用:①求切线的斜率。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一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能推出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但 ,∴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二 时,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若将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 。∴当 时,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三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 ,即为 或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是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四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 (1)分析 的定义域;(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③求极值、求最值。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f/(x0)=0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4.导数的常规问题:(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四、不等式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若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基本变形:① ; ;②若 ,则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如:①函数 的最小值 。②若正数 满足 ,则 的最小值 。三、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1)设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2)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3)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1)比较法:作差比较:作差比较的步骤: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2)综合法:由因导果。(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4)反证法:正难则反。(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放缩法的方法有: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⑷利用常用结论:Ⅰ、 ;Ⅱ、 ; (程度大)Ⅲ、 ; (程度小)(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已知 ,可设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已知 ,可设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六、不等式的解法:(1)一元一次不等式:Ⅰ、 :⑴若 ,则 ;⑵若 ,则 ;Ⅱ、 :⑴若 ,则 ;⑵若 ,则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5)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注意:(1).几何意义: : ;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①若 则 ;②若 则 ;③若 则 ;(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4).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⑴ ;⑵ ;⑶ ;⑷ ;(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 、 、 讨论。五、数列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体思想求解.(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一、基本概念: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数列的项与项数: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二、基本公式: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当q≠1时,Sn= Sn=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26. 在等差数列 中:(1)若项数为 ,则(2)若数为 则, ,27. 在等比数列 中:(1) 若项数为 ,则(2)若数为 则,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① an+1-an=…… 如an= -2n2+29n-3② (an&0) 如an=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六、平面向量1.基本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1) .(2)若a=( ),b=( )则a b=(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向量 = 、 =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 + , = - , = -且有| |-| |≤| |≤| |+|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0= +(- )=0.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1)| |=| |?| |;(2) 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反;当 =0时, =0.(3)若 =( ),则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2) 若 =( ),b=( )则 ‖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1), 中点坐标公式: .5. 向量的数量积:(1).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b ?b=0 ( ,b为非零向量);| |= ;cos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b=b? ;( )?b= ( ?b)= ?( b);( +b)?c= ?c+b?c.6.主要思想与方法: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七、立体几何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3.直线与平面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4.平面与平面(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具体的公式http://www.niubb.netxspd/xsbk/.html高中数学公式大全http://www.niubb.netArticle/UploadFiles/19.doc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德摩根公式.3.包含关系4.容斥原理.5.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C1个;非空子集有 C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C2个.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 ;(2)顶点式 ;(3)零点式 .数学试题共3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已知 ,则 ( )A. B. C. D.2.为了得到函数 的图象,只需将 ,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A.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B.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C.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D.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3.不等式: 的解集是( )A. B. C. D.4.“ ”是“ ”成立的( )条件.A.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B.充要C.必要不充分 D.充分不必要5.若 ,则 的最小值是( )A. B. C. D.16.已知 ,则有( )A. B. C. D.7.已知 ,则 =( )A. B. C. D.8. △ABC中, ∠B=90°, =(2,3), ,则 =( )A. B. C. D.9. 不等式 对任意实数 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A. B.C. D.10. (原创)已知 ,则 的最大值是( )A. B. C. D.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1. = .12.不等式的解集是 .13.已知点 ,点C在直线AB上,且 ,则C点的坐标是 .14.定义运算 ,如果: ,并且 对任意实数 恒成立,则实数的范围是 .15.(原创)平面上三点A,B,C满足 ,则 = .三.解答题.(共75分)16.(13分)已知 .(1)若 为第三象限的角,求 的值;(2)求 的值.17.(13分)已知函数 .(1)求 的最小正周期;(2)当 ,且 时,求 的值.18.(13分)△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且满足 =3.(1)求 的值;(2)若 ,求 的值.19.(12分)已知向量 ,其中 ].(1)试判断 与 能否平行? 并说明理由;(2)求 的最小值.20.(12分)已知二次函数 满足条件 ,当 时 恒成立.(1)求 ;(2)求 的解析式;(3)若 ,且 ,求证: .21.(12分)在直角坐标平面XOY上的一列点 ,…简记为 ,若由 构成的数列 满足 (其中是与 轴正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则称 为“和谐点列”.(1)试判断: …是否为“和谐点列”? 并说明理由.(2)若 为“和谐点列”,正整数 满足: ,且 .求证: .贵州省普通高中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数学注意事项:1.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填在上面的答题卡内.(1)cos210°的值是(A) (B) (C) (D)(2) 角 的终边经过点P(3,-4),那(A) (B) (C) (D)(3) 已知向量 =(1,2), =(--2,m),且 ∥ ,则2 +3 =(A)(-5,-10) (B)(-4,-8) (C)(-3,-6) (D)(-2,-4)(4)已知 角为第二象限角,且 ,则 的值为(A)7 (B)-7 (C) (D)(5) 函数 是(A)最小正周期为的 奇函数 (B)最小正周期为的 偶函数(C)最小正周期为的2 奇函数 (D)最小正周期为的2 偶函数(6)要得到函数 的图象,需将函数 的图象(A)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 倍,纵坐标不变(C)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短为原来的 倍,横坐标不变(7)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A) (B)(C) (D)(8) 已知 , ,则 的值是(A) (B)- (C) (D)(9)已知平面向量 、 、 下列命题① = , = ;②若 ∥ , ∥ ,则 ∥ ;③ = ,则∥ ;④ ∥ ,则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③④(10)已知向量 、 满足 =1, =4,且 =2,则 与 的夹角为(A) (B) (C) (D) w.w.w.k.s.5.u.c.o.m(1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 、 ,满足 ,则△ABC为(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12)已知点A(2,3)、B(10,5),直线AB上一点P满足 ,则P分的坐标是(A) (B)(18,7) (C) 或(18,7) (D)(18,7)或(-6,1)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3)已知平面向量 =(5,2), =(2,-1),则向量 在向量 上的投影为_________.(14)若 , ,则 =_______.w.w.w.k.s.5.u.c.o.m(15)弧长为 ,圆心角为135°的扇形的面积为 .(16)给出下列三个命题:①非零向量 、 满足 = = ,则 与 + 的夹角30°;②若 &0,则向量 的夹角为锐角;③将函数 的图象按向量 = 平移,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都填上)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17―20每题8分,21―22每题10分,共52分)(17)(本小题满分8分)已知 ,计算(Ⅰ) (Ⅱ) .(18)(本题满分8分)(Ⅰ)设向量 =(-3,4),求与 共线的单位向量 的坐标; w.w.w.k.s.5.u.c.o.m(Ⅱ)已知 =(1,-2), =(-3,1), =(11,-7)且 =x +y ,求x,y的值.(19)(本题满分8分)求函数 的最大值及相应的x的取值集合.w.w.w.k.s.5.u.c.o.m(20)(本题满分8分)已知 且 求角 . w.w.w.k.s.5.u.c.o.m(21)(本题满分10分)已知函数 的最大值是1,其图象经过点 . (Ⅰ)求 的解析式;(Ⅱ)已知 ,且 , ,求 的值.w.w.w.k.s.5.u.c.o.m(22)(本题满分10分)在△ABC中, 内角A、B、C对边的边长分别为 、 、 ,已知c=2, .(Ⅰ)若△ABC的面积等于 ,求 ; (Ⅱ)若 ,求△ABC的面积.w.w.w.k.s.5.u.c.o.m参考答案一.DABAA BBDCC DC二.13 14 15 16 ①③三.17.(Ⅰ) ,(Ⅱ)18. (Ⅰ) , (Ⅱ)x=2,y=-3.19. ,20. .21.(Ⅰ) ,(Ⅱ)22.(Ⅰ)a=2,b=2; (Ⅱ)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数学必修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