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作文评语期中作文复习资料啊~~~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高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
当前位置: -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甲、必考题(142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我观长白山
  长白山,又叫白头山。因其山体为火山喷出的岩多为白色浮石而名。除此之外,猜其意恐怕也含有“白”就是明亮、清楚、纯洁之意的缘故在内。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吧,古往今来,人们对“白”总是青睐有加。有“吾将以身死白之”的,有“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有“显洁白之士”的。白,实在显出的是明、是亮,透出的是纯、是洁,昭示的是清、是白。而长白即为永远洁白之意,更是不同凡响、非为一般了。
长白山,是圣山。据说金朝统治者曾把长白山封为“兴国灵应王”、册为“开元宏圣帝”;
清代统治者更是把长白山推为神山圣地,视为存瑞凝祥、列祖龙兴的象征,并建有“望祭殿”。
定期遥拜。如果再下点功夫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还可以看到,早在两干多年前,东北的“勿吉人”就把长白山称为“太皇山”,并顶礼膜拜有加,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不敬之意。
长白山,是宝山。在她的怀抱里,不仅荫育着上千种植物、药材,而且栖息着众多飞禽走兽。更重要的,是她茂密的森林植被调节着气候,调控着雨量,像一尊力大无比的守护神那样,保护着我国最大的“粮仓”――东北平原。
  长白山,是奇山。尽管其山顶的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但山顶上的天池却别有风骨,其
池内的多处温泉,在隆冬时节仍潇潇洒洒,热热腾腾,平平常常地将暖意传给四周,自自然然地将热情化开冰层,毫不经意地创造着“环球同此凉热”的和谐环境。
  长白山,海拔仅有干米,最高处的天池也只2500米。但气候却常有惊人之笔出现。譬如夏日上山,在山下,看到的是风和日丽,碧空如洗;到山上,遇到的却会是飞沙走石,风雨交加。在山下,穿件T恤衫,就十分可体惬意;到山上,把带的衣服全穿上,再租件军大衣穿仍会感到凉飕飕的。这就是长白山的个性:山上山下,变脸如画。因而上山,不能只看山下那丁点小地方;出发,不能只见眼前那一片小院落。天有不测风云,未雨绸缪最重要。
  上长白山,是奔着既定目标而去的,这就是天池。天池之美在深邃。最深处超过了370
米,为我国湖泊之最。天池之美还在伟大,她的伟大不是容积大,而在影响大。从这里流出
来的水形成的瀑布高达60多米,距离很远很远就能听到她放喉高歌的原生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流出的水不仅成了松花江上游二道白河的源地,实际上也成了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这“三江”的发源地。毫无疑问,世界上凡伟大的东西,是需要执着地追求的。决不可浅尝辄止,敷衍塞责,或遇到点什么困难、挫折就心灰意懒,目标旁移。只有目标坚定,才能信念坚定;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可处、都可耐、都可顶得住,就如天池中流出的水那样,不管沟有多深、岩有多硬、路有多远,都照样欢歌而去,坚韧而行,直到聚会胜利的海洋。
       
――选自《人民日报》 (
1.综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长白山的?(4分)
答:           &
                       &
                                       &
2.第2、3、4段开头第一句使用了相同句式,你认为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6分)
答:                                   
                                       &
                                       
3.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长白山的美丽的。(6分)
答:                               
4.作者不用《长白山游记》为题,却要用《我观长白山》为题,说说这是为什么?(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庚寅,李希烈遣其将李克诚袭陷汝州,执别驾李元平。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慢骂,拔刃拟之,为将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八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     &
重:受敬重
B.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      &
诣:到……去
  C.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
礼:送礼物
  D.掘坎于庭,云欲坑之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B.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
  故为之文以志
D.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希烈发动叛乱,打下城池,活捉官员的危急情况下,三朝旧臣颜真卿受人推荐,被皇帝派遣,去劝说李希烈悔过。
B.颜真卿出使前已经作好了死的准备。到许州后,面对死亡威吓,他无所畏惧,最后被李希烈扣留。
C.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四人派使者去见李希烈,向他表达忠心,要他号召天下人来支持他,李希烈心有所动。
D.颜真卿一方面劝李希烈做唐朝的忠臣,另一方面严词斥责叛王,表达了宁死不受诱惑胁迫的决心。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慢骂,拔刃拟之,为将啖之势(5分)
译文:                &
                  
(2)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4分)
  译文:                                  &
  (二)古诗鉴赏(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桑 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3分)
答:    &
                              &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3)       &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4)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
;(杜牧《阿房宫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迷惘wǎn   妃嫔pín    跛脚 bǒ    舐犊情深shì
B.粗糙cāo   亘古èn    粗犷uǎn   拾级而上shè
C.狙击jū    强劲jìn    蓦然mò    恪尽职守kè
D.熨帖yù    包扎zhā    猝然cù    
翘首以待qiáo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
A.春夏初交,群峰碧绿,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B.我不应该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艾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C.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
D.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于现状,仍以它浓密的绿叶荫庇着乡人。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难免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
B. 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有秩序地进行思维,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按部就班地往前进,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甚至在实际上没有先后关系的事物中也要假设出一个顺序来。
D.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14.把下面这段“毕业赠言”写完整。要求:(1)内容上符合“毕业赠言”的要求;(2)语言简洁、生动。(6分)
毕业了,送你一个粽子。
配料:          &
储藏:             
生产日期:从我俩认识开始
保质期:永远
15、下面是20年对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王顺友的简要事迹介绍和给他的颁奖词。请就一个方面对颁奖词作赏析。(5分)
【事迹介绍】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颁奖辞】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颁奖辞赏析】                                                               
                                                 
                                       &
七、作文(70分)
16.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周围存在着一双双眼睛,这一双双眼睛常常带着复杂的情感色彩,人们对待这一双双眼睛的态度也千差万别。在人与这眼睛之间,有多少故事值得记述。
请以“面对这一双双眼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乙、选考题(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温暖一生的工程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7年综述
又到了“收获”的时节。这些天,来自各地高中“宏志班”的捷报像雪片般飞向中央文明办――河南、重庆、新疆、云南、河北、湖南、江西……“‘宏志班’高考再创佳绩”的消息听得让人备感欣慰。与此同时,一个个在逆境中成长、在祖国的温暖中成才并倾情回馈社会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他们是一支特殊的群体,暂时的经济困难曾经让他们在理想的大门外痛苦徘徊;他们又是一群幸运的孩子,因为有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这些生于西部、长于西部的寒门学子有了读高中、进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用整颗心回报社会”,这可能是每一个“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者心底里的话。“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祖国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让我看到了雨后的彩虹。我希望把社会寄予我的爱和温暖,传递得更持久更长远。”来自重庆的受助学生李智的一番感言代表了许多受助者的心声。
西部大开发的号令催生了这项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2000年,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为宗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联合推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每年在西部12省(区、市)选择1100名新入学的部属和省(区、市)属重点高等院校特困生,每人资助2万元(分四个学年陆续拨付),每人每年5000元;同时,适当减免受资助学生在校期间学费。2000年,这项工程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资助范围扩大到贫困面较大的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资助大学生名额总数由2001年的1200名增加到每年的2080名,同时在上述资助范围内选择若干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开办“宏志班”,每名高中生资助6000元,分3个学年陆续拨付,每学年2000元。
如今,已有15020名西部贫困学子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恩泽下走进了大学校园,来自中央文明办的统计同时显示,截至2007年,已累计开办“宏志班”267个,资助高中生达13350名。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开始用知识描绘未来,用热情与才华贡献西部、回报社会。
李雪娇,河北省承德县上板城镇团委书记、妇联主任、纪检干事,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大事小情,除了一副眼镜,已经没了一点儿“大学生样儿”的她却“很知足”,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成就了她的大学梦,现在,她要踏踏实实地在这“穷山沟里报恩、创业”,“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乡亲们”。
黄田映,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化学老师,“教了150多个学生,每天上课、批改作业,忙碌中却很充实”。黄田映同样受益于“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当年“高兴得大哭一场”的她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令人惊异地选择回到母校,“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来的。我们怒江确实很贫困,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这里的人以后也会过上大城市般的生活。”
他们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毕业生的缩影,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感恩”“回报”写在他们每个人心里。作为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步骤,“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确实达到了为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铺设了一条成材之路,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一批感情深厚的本土人才的目的,许多学生说,“能够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一方面是一种幸运,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回报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清华大学,首批6名2000级受助大学生毕业时,全部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他们一致表示,学成后,将用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充沛的热情服务家乡,服务西部;而在很多学校,受助学生均成为校园里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事实证明,“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在培养一大批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感情的学子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他们将是中西部地区一笔难得的财富。
而为了帮助每一个有志青年完成自己的求学梦,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办实,7年来,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规范程序和社会监督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了考前预选,逐级申报、考核公示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和严格的制度,确保每一名受助学生都是家庭贫困、无力完成学业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实现了“资助一名学生,温暖一片人心”的效果。在教育培养受助学生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的成才率。最终使“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不仅成为一项资助工程,更成为一项为西部育人留心的工程。
――日《光明日报》
19.文章第四段是对“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背景介绍,下面是对该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介绍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得以实施的动力。
B.介绍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主要内容。
C.介绍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发展状况。
D.介绍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已经取得的成绩。
20.文章最后一段对“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校”在这项工程中的作为的叙述,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突出了党和各级主管部门在这项工作中的作用。
B.使读者对这项工程取得成功的原因了解得更加全面。
C.体现了“综述”的特点。
D.突出了规范程序和社会监督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17.文章在叙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时,始终抓住受助学生“在祖国的温暖中成才”和受助学生“倾情回馈社会”这两个方面。请思考:只写一个方面行不行?为什么?(6分)
  答:                                    &
                               
         &
18.文章的第4段,是对“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所作的背景介绍,这一段不要行不行,为什么?(6分)
答:                                    &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老子对“道&的追寻
说主张“无为”的道家的“道”其实是“君人南面之术”,今天的许多人会以为是一种误解。但生活在战乱频繁年代的老子,他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历史文献的阅读使他洞察历代君王的盛衰兴替,因而他的“道”自然包含有“君人南面之术”。众所周知,《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既是道的体现者,也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统治者。而《老子》书中也一再为君王策划治国之术。而这恰恰是汉初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的理论基础。这说明中国思想家最重视的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要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关系付诸实现,就必然有其用世的一面。
像许多思想家一样,老子并不满足于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他们还要寻求一个总的规律。在25章,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地、天实际上是人所生存的环境,道则涵盖了整体世界,因而是整体世界的总规律,换言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最后一句“道法自然”吗?这岂不是否认了道的最终规律性质吗?其实“道法自然”正是“道性自然”的结果。自然者,自然而然,无须外力,无劳外界,无形无言,恍惚无为。这就是道的本性所决定的。只要我们看一下25章的前半部分就知道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这一章是老子闻释“道”的本始性的重要篇章。首句无论是“物”还是“道”,都是素朴的、混沌的、原始的。它是绝对的同一,“独立不改”。它是天下万物的始源,“为天下母”。它是不可命名的,“道”、“大”都是勉勉强强的名字,无论强调过程还是说明状态,这些名字都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的运行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老子的“道”所具有的超验的,彼岸的,非概念所能阐释的诸多性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进展。老子所说的“无”恰恰相当于古希腊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存在”、“是”、“有”等概念,因为古希腊语里有系词“是”,随着语法的发展,这一系词具有了不同的人称、分词、不定式形式,以至于最终名词化了,而巴门尼德就是从此出发来追问“是”“是什么”――这便是“形而上学”或“存在论”。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在先秦时代根本没有系词,王力先生七十年前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证,在今天这已是古汉语学界的常识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古代的思想家就不会像古希腊学者那样提出问题。可以说,老子从汉语的现实出发,在“形而上”的追寻上,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探讨道路。
                 
――选自《光明日报》日第9版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子“道”的含义的一项是            &(  )
A.“道”中包含着老子为君王策划的治国之术。
B.“道”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和概括。
C.“道”中包含着整体世界的总规律。
D.“道”中包含着一个无限循环运行的过程。
5.本文在老子“道”的含义的追寻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独特见解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道家虽然主张“无为”,但老子主张的“道”,其实却是“君人南面之术”。
B.作者认为老子在“道”的追寻中,并不仅仅满足于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还要寻求一个总的规律。
C.作者认为老子的“道”,是素朴的、混沌的、原始的。它是绝对的同一,“独立不改”。
D.作者认为老子的所阐述的“道”中所具有的超验的,彼岸的,非概念所能阐释的诸多性质,推动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
  6.下面各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作为自己治国的理论基础,可有力地证明,老子的思想对最高统治者治国十分有用。
B.“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的是天下万物的始源,“为天下母”。它是不可命名的。
C.“道”涵盖了整体世界,是整体世界的总规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道”具有最终规律性的性质。
D.老子从汉语的现实出发,不像古希腊学者那样提出问题,在“形而上”的追寻上,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探讨道路。
参考答案:
一.1、长白山的含义;长白山的特点;长白山的性格;长白山的美丽。(每点1分)  2、特点是整齐、简洁、醒目。(2分)这样安排可以突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同时用铺陈排比,多侧面地展示长白山,使文章具有美感和气势。(2分)  3、从深邃、伟大、目标坚定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长白山的。(每个方面2分)  4、作者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文章的题目的。(2分)写游记要根据游踪,对长白山的景物作具体描写。而本文只是概括描写长白山留给自己的主要印象和主观感受,因此,用《我观长白山》为题比较恰当。(2分)
二.5.C(有礼貌地款待)  6、B(均为转折连词“但”。A介词“用”“拿”/连词“来”“而”。C介词“被”/动词“写”。D介词“在”/介词“被”)    7、C(“要他号召天下人来支持他”,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8.(1)李希烈让他的养子千余人环绕着他谩骂,还拔出刀剑向他比划着,作出要将他细割吞食的架势。(“使”“拟”“啖”“势”和全句意思各1分) (2)竟然(反而)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是要和他们一齐覆灭吗?(“乃”“从”“同”“反问句式”各1分)  9.(1)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2)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 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像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10.(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4)架梁之椽 多于在庾之粟粒
三.11.A(B项中的“亘古”的“亘”应读èn;C项中的“强劲”的“劲”,应读作jìn,D项“包扎”的“扎”应读zā)   12、D(是贬义词,内容也不合语境,应为“安然无恙”)  13、D(A、否定不当,去掉“导致”前面的“不”字。 B、顺序不当,“你”和“不但”对调。C、“达到”与“问题”搭配不当)  14、示例:友谊、帮助、开心……  放置在你心中最暖的地方(每句3分)  15、示例:(1)比喻用得好。开篇说“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比喻朴实而准确,并且喻体选自他的工作环境――深山峡谷。(2)这篇颁奖词的数词用得特别妙。三个“一”字,言简意赅,“一个人,一匹马”言他孤独一人,装备原始:“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言他在这种情形下创造了“传奇”般的邮政神话。(3)用对比突出强调。“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突出的是空间上漫长的孤独:“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突出的是时间上漫长的孤独:“近邻尚得百里远”,突出的是单元空间的漫长孤独。(任选一点鉴赏都可以,“示例”中没有,但中肯得当的也对)
四、16.作文(略)
选考题(一)17、D(是发展状况,不属于成绩)  18、“规范程序和社会监督”是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属于写最后一段的作用)  19、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这项工程的意义才能充分地体现。(2分)如果只写受助学生“在祖国的温暖中成才”和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那么他们回报社会的感人事迹和对开发西部的意义,就不能凸现。(2分)如果只写受助学生“倾情回馈社会”,那么党给他们的温暖和这项工程对他们一生的影响也不能有效显现。(2分)  20.不能不写。首先,写这一段可以使读者对这项工程的具体内容,这项工作7年来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否则,有的读者可能摸不着头脑。(2分)其次,写这一段能够扣住副标题中的“7年综述”,体现出文体特点。(2分)
(二)17.D(是“道”的运行特点,不是“道”的含义)  18、C(是作者对《老子》25章的前半部分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是他“独特”的见解)  19、B(“天下万物的始源”等指的是“道”,而不是指“自然”)  20、
附文言文翻译:
庚寅,李希烈派遣他的将领李克诚袭击并攻陷了汝州,捉住别驾李元平。德宗向卢杞询问计策,卢杞回答说:“李希烈是一员年轻骁勇的将领,仗恃着立了军功,骄横简慢,将佐不敢规劝和阻止他。假如能够选出一位温文尔雅的朝廷重臣,奉旨前去宣示圣上的恩泽,向李希烈讲清逆为祸、顺为福的道理,李希烈一定能够革心洗面,翻然悔过,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他归服。颜真卿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老臣,为人忠厚耿直,刚正果决,名声为海内所推重,人人都信服他,真是出使的最好人选!”德宗认为有理。甲午(十七日),德宗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诏书颁下,举朝大惊失色。
颜真卿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郑叔则说:“若是前往,一定不能幸免。最好是稍作逗留,等待尔后发来的命令。”颜真卿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啊,我能躲避到哪里去呢!”于是出发了。李勉上表说:“丧失一位元老,乃是朝廷的羞辱,请将颜真卿留下来吧。”李勉又让人拦截颜真卿,但没有赶上他。颜真卿给他儿子去信,只命他“供奉家庙,抚育孤子”罢了。来到许州,颜真卿准备宣布诏旨,李希烈让他的养子千余人环绕着他谩骂,还拔出刀剑向他比划着,作出要将他细割吞食的架势。颜真卿脚不移动,脸不变色。李希烈急忙用身体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李希烈打算将颜真卿放回去,正值李元平在座,颜真卿责备了他。李元平惭愧地站起来,以密信向李希烈提出建议。于是李希烈改变了主意,把颜真卿留下,不让他回去。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自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上表称臣,劝他称帝。使者们在李希烈面前行拜舞礼,劝李希烈说:“朝廷杀害有功之臣,对天下言而无信。都统英明威武,得自天授,功业压倒当世,已经遭到朝廷的嫌猜疑忌,将有如韩信、白起被害的大祸。希望都统早称皇帝尊号,使全国的臣民知道有所归依。”李希烈叫来颜真卿,让他看四镇派来的使者,并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派遣使者推戴我,不谋而合,太师看看这事态时势,难道我仅仅被朝廷猜忌而无地自容吗?”颜真卿说:“这四人乃是四凶,怎么叫四王!你不肯自保所建树的功劳业绩,做唐朝的忠臣,反而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是要和他们一齐覆灭吗?”李希烈心中不快,将颜真卿扶了出去。另一天,颜真卿又与四镇的使者一起参加宴会,四镇的使者说:“早就听说太师崇高威望,现在都统就要称帝号,而太师恰好到来,这是上天把宰相赐给都统啊。”颜真卿大声呵斥四镇使者说:“说什么宰相!你们知道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便是我的哥哥。我已经八十岁了,只知道恪守臣节而死,难道受你们的引诱胁迫吗!”四镇使者不敢再说话了。于是李希烈让甲士十人在馆舍中看守颜真卿,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穴,说是准备活埋他。颜真卿神色安然,见李希烈说:“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必玩弄花样!赶快一剑砍死我,岂不使你心中更痛快些吗?”于是李希烈向他道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作文评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