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要一篇 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美德价值...

求一篇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要粘贴复制的,要自己写的。_百度知道
求一篇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要粘贴复制的,要自己写的。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料,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不仅要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而且“与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说明传统美德在现代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地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将来世界的拥有者,更应当自立自强,将中国传统美德继承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汇成了一股消极的道德逆流,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一、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可概括为: 1.可造成舆论、形成气候,让学生认识并珍视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制止社会道德滑坡。 2.与法制建设相配合,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调节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丰富高校的德育内容,改变高校的德育结构,为提高大学德育实效开辟广阔天地。 4.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动力。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淳朴的民族感情和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是炎黄子孙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升华出来的民族特质,归纳起来有以下特征: 1.是全民族认同并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为规范。 2.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日臻完善的民族道德的精粹,是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3.在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对民族道德发展具有支配性和导向性作用。 4.符合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规律,是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 5.具有推动民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是民族长存不衰的精神力量和源泉。
三、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信心渠道的拓宽,使当代大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多,思考的范围更广,他们的思想具有多元、多变、多层次的特点。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改变以往那些静止、平面、死板、单一的方法,而采取动态的、立体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主动灌输法 “灌输法”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主动灌输,强调灌之有道、输之有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具体做法有: (1)讲解法。即教师有目的地在课堂上集中某个专题向学生讲述某种道德文化,条分缕析,使学生受到教育。 (2)报告法。如请有影响的人物做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等崇高思想品德教育。 (3)讨论法。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在民主活泼的气氛中各抒己见,让他们在讨论或争论中辨别真伪、分清是非、统一认识,进而接受并形成某种美德。 (4)谈心法。在无拘无束的坦诚交谈中,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某种道德,灌者有心,受者无戒,效果更佳。 2.教学渗透法 各专业学科教学是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大学教育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各专业学科教师都应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主动灵活地渗透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如文学课中讲朱自清、闻一多的民族气节;数学课中讲祖冲之、华罗庚的治学精神等。 3.实践体验法 有目的地设计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感悟民族传统美德的某些内容。如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组织一些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帮助别人的愉悦。积极的德育活动最容易使学生受到感化、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形成美德。 4.参观访问法 组织学生参观有意义的景点,或访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或参观重点企业。学生在活动中会见景生情,思想情感受到启发触动,从而接受美德教育。如参观风景名胜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或到贫困山区体验贫困孩子的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有一个由模仿到独立的过程。榜样示范法有三种形式: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好道德榜样,以端庄的仪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态度、纯洁的爱心、不倦的精神去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模仿效法,逐渐形成良好道德。
其次,在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从身边的人和事中通过对照分清真假、善恶与美丑,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再次,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一个没有英雄模范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而有了英雄却不崇尚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精神就是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医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良药。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明天。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刻苦学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促进其德性养成和人格塑造。中华传统美德能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为此,我们要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一方面,重新审视、理解我国传统美德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道德人格教育的优秀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内涵,培育具有全球眼光和现代民族人格的一代新人。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传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火热活动进行中
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13-09-11 16:17:34
阅读(114) /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和资源,它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1]不同的历史时代,都会凝聚一股文化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仍需大力传承和发扬,而且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要求;2006 年,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爱国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德,融入了时代精神,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要素,让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在培育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归根到底是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是由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基没有打牢,使后者多陷于空洞的政治说教,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于是出现了以下情况[3]:
(一)道德认知多而道德实践不足
高校大学生在对道德的认知层面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具体到实践中,有时就会有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他们从小所受的一系列教育,其中道德教育也占一部分,但面对具体的事件时,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所表现出的则是道德与实践脱节,素质并不高。例如:不注意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影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重;与人相处缺少谦让,甚至有和同学不能相处的情况,进而影响到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已成为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做事缺乏自我判断,自制力差,盲目从众
传统的书本教育及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使学生重应试和分数,而忽略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力,盲目从众,很容易受外界的攀比、享乐的风气熏染。例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承受着客观的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另一方面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现象所影响。他们面对身边家庭情况各异的同学,很容易产生无助、自卑进而盲目攀比的心理。虽然国家现在关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一再提升,但却出现了一些学生在拿到资助甚至是贷款的钱时,去买一些远远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消费品。这种做法与国家扶贫、扶志的资助政策本意相违,在高校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外,大学生迷恋于网络,因网游而降级或退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三)诚信意识薄弱,道德防线下降
伴随着社会和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状况也面临着考验。现实的情况令人堪忧:考试作弊、男女同居、毕业生签约后频繁毁约、贷款不按时偿还被纳入“黑名单”,这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毕业的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能否很快融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实现自身价值,这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他们的基础理论和工作能力并不差,但在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却存在许多不足。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许多可以归结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里,很少有机会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而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则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份,使之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起大学生在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从而成为他们自觉、自发的行为准则。
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勤劳质朴的的美好秉性。扎根传统文化,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发觉内部高尚的精神品格,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能够为人们解决在社会发展中的困惑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帮助,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4]
(一)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能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的心理情感和价值意识是爱国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的价值意识、价值目标始终和祖国并存,横贯古今,渗透在民族思想意识之中,从而在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心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风雨雨、内忧外患,其生命力却经久不衰,虽有迂回而不改其前进的趋势,始巨大作用相联系的”[5]。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重要特征的集中体现。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自然和谐;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德性的和谐。[6]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开拓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用这些传统文化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畏辛苦、敢于担当,养成自强、合作、勇敢、乐观、诚信、进取的良好品质和美德。
三、弘扬优秀文化,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给青年一代,引导他们浩然之气的养成,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新生教育实践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暴露出来很多问题,有些学生面对宽松的环境,脱离父母的约束丧失了生活的计划性,有些学生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难以面对集体生活,有些同学会因为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引发烦躁的心理等等。这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把中国2000年来传诵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章讲授给学生,把其中蕴含的人伦教育、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讲授给学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取代单纯的德育说教,让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心里树立一个做人的“规矩”,做大学生的“规矩”,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实践
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总存在实效性不强、持久性不够、学生认同性较差的问题,往往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以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更加突出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三)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日常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两课”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不足的。通过对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开拓“两课”教育的新思路,而且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对要树立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做更深入的思考。生命、生活、生存等人生意义的话题,有许多都要回溯到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上去。事实上,仅仅与“两课”教学相联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结合高校所设置的各类专业课程、各项科研课题及相应的社会实践。高校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支持, 有利于形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局面。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建造紧密结合,并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力打造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要以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墙报、展板、各种刊物等校园传媒为平台,积极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形成;要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读书会、演讲会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述活动的组织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社团为纽带,调动大学生广泛参与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受到自我教育、自我成才。[7]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数代人的文化积淀,更是无数优秀思想家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法也不能脱离或抛开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是要不断发展创新它,赋予它以时代的特征在多元文化背景。新时期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更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的融进传统文化的因素”,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 &
[1] 王莉萍, 王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11): 61-67.
[2] 刘红旗, 王秀丽. 传统文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87-89.
[3] 魏媛媛, 杜瑞平.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期价值体现[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75-77.
[4] 李赛钰. 新时期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 [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 34-36.
[5] 罗大文. 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J]. 学术论坛, 2006(6): 1-7.
[6] 马其南. 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20-222.
[7] 路飞飞, 杜瑞平.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38-40.
脚印一串串:
&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64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传统美德智慧的当代价值 doc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中国传统美德智慧的当代价值 doc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8:12:3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中国传统美德智慧的当代价值 doc.PDF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摘要】: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研究,从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道德资源中汲取营养,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文化的形成,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内涵,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与进步等方面,论述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648【正文快照】: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深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总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立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09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守和;[J];求索;1987年04期
葛泉滋;;[J];人民论坛;2006年07期
刘纲纪;[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张岱年;;[J];学术月刊;1986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树放;;[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滕瀚;汪保根;蒋书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孙茜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吴越;;[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曹华,祝红,杨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谢树放;[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田秀云;;[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赵存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刘喜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程登富;崔雪梅;;[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萧力争;刘仲华;何志丹;李朵娇;雷雨;;[A];《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章立明;;[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王顺英;任正丽;;[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绪堂;高洁;;[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霍俊江;范振华;;[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宏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郧在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温静;[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金忠严;[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张永远;[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闵长虹;[D];复旦大学;2011年
何继龄;[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琳;[D];武汉大学;2011年
党晓虹;[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雷震;[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雪梅;[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蒋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蒿佳杭;[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罗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平海啸;[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张彩风;[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王明欣;[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林永顺;[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牛立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林喜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媚;;[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俊;;[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王庆光;[J];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陈兆德;布成良;;[J];内部文稿;2002年16期
杨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黄霞;;[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冉光仙;;[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付雪静;;[J];法制与社会;2006年17期
龚云虹;;[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王科永;;[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2期
韩同友;;[J];觉悟;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秋影;华启清;;[A];学报编辑论丛(第四集)[C];1993年
闫学坤;赵留山;张维;;[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瑛楠;;[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张晓霞;;[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包洪涛;;[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赵顺;王丽杰;;[A];全国市场经济与商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李亚平;;[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江喜范;王清;;[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李卫东;;[A];档案工作应对入世挑战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刘禄山;;[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白如祥?张桂珍;[N];学习时报;2008年
何林祥;[N];人民日报;2004年
王夏斐;[N];杭州日报;2008年
李建立;[N];人民政协报;2003年
边建军;[N];衡水日报;2009年
沈建钢;[N];常州日报;2011年
纪宝成;[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祝福恩;[N];哈尔滨日报;2005年
陶济;[N];浙江日报;2004年
吴力;[N];财经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振鹏;[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彭劲松;[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张舟子;[D];河南大学;2009年
王荣丽;[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王国宏;[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张颖夫;[D];西南大学;2009年
李桂生;[D];浙江大学;2005年
刘铁铭;[D];中南大学;2012年
马彬;[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曹建红;[D];河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晓霞;[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赵景辉;[D];河北大学;2005年
康礼芳;[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刘长贵;[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孙德忠;[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刘勋斋;[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范仁庆;[D];苏州大学;2004年
刘志鑫;[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吴彦霞;[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易佳;[D];中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塑造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美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