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应用心理学专业业的志愿者,您能给我帮助吗...

想找一个学心理学的活泼阳光的志愿者,在哪能找到_百度知道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策划:人民网科技频道 编辑:赵竹青  
  导语:
  四川地区抗震救灾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不论是预防余震,抢救伤员;还是对伤者的治疗,以及救援人员的繁重工作,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性日见突出。目前多支顶尖心理学专家组成专业心理援助队伍前往灾区。他们除了直接的心理救援,同样肩负着培训志愿者的重任,希望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走出地震带来的心理困境。
  这场灾难中的悲痛和爱让我们经受了双重的洗礼。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名心理救援的志愿者,如果你身边有失去亲人的朋友,如果你也因为这场灾难而心绪不定难以入眠()……请认真阅读这份手册,自救互救,就是现在。
 受难人群:遇难者家属
  谭千秋,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自己却没能再醒来。
  谭千秋的女儿谭君子回去后看到了爸爸临终前的景象,她内心无法平静:“他的头被砸得陷下去一块,应该是颅内出血而导致的死亡,我多希望他没有经历太多的痛苦,能够平静地离去。”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这么好的人身上
专家建议:多种方式宣泄情绪 面对现实
  ? 用心倾听他/她的心声
  ? 尊重情绪表达
  请尊重受灾群众的哀伤。不要说“不要哭,要坚强”这类的话。哭出来,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出来,是心理援助的一个重要目标。
  ? 陪伴解决问题
  试着与受灾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协助他厘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协助他寻找资源或援助,来帮忙解决问题;
协助他设定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且考虑到能立即做到的行动步骤; 当他实际采取行动时,立即给予鼓励与肯定。
  ? 面对灾难,原谅自己
幸存者最普遍的心理就是自责、内疚。他们经常说的话是:“要是我……,她/他就不会死了……”。让他们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改变不现实、不合理的信念。
  ? 从灾难中走出来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亲人已经逝去的事实,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她处理好幸存与死者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举行道别、纪念仪式。
  要让他/她知道: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很多人都希望将创伤事件忘掉,但其实是一个误区。我们要做的是逐渐淡化悲哀,从灾难中走出来,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
 受难人群:孤儿
  在汶川大震后,废墟中那些幸运存活的孩子们少有了快乐的笑容,灾难使他们更多了坚强和坚忍。
专家建议:援助孤儿不是恢复原样而是要重新找到平衡
  ? 援助孤儿的时候,不是恢复原样而是要重新找到平衡。他原来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你无法去替代他们,最好是亲友来领养是最好的。很多很有善心的网友要去领养他,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让他去找到新的平衡,想办法去跟他建立一种平衡,来替代他的父母。
  ? 要告诉他,所观察到的情况未必都是真的。人在紧急的情况下,比如自己在情急情况下,当时情况来不及观察。要让他正视,有些情况未必是真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办法。
  ? 要重建这个孩子的控制感和安全感,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恐慌?一个是这件事情他感到不熟悉,另一个就是他感到他不能控制或者保护人不能替他进行控制,现在恢复他的这种控制感。比如说在四川绵阳,建了新的学校之后,现在编班,做一些活动,首先是握拳头,然后是拥抱,这个时候他们就是一个集体。
  ? 要了解和讨论并支持孩子的情感表达、情绪表达,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他说的语言系统可能更加明朗一些,但他会稍稍有一点儿歇斯底里,比如哭或者叫出来。
  ? 你要真正领养这个孩子,他会在短时间里出现行为的退化和混乱。这个时候一定要容忍。
  ? 孩子们会去归因。什么事情发生了,它的原因是什么,像现在小孩考试考差了,他就说老师把题压偏了,考试考好了就说自己是个天才。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对做错,更好的让孩子归因。
 救援人群:救援军人
  在一次救援行动中,为了及时救出幸存者,救援人员不得不就地进行截肢。在成功施救后,进行截肢手术的救援者却因为“没把他完整地救出来”而深感内疚,不食不语;此外,高度腐败的尸体令救援队的多名消防战士产生了不良反应……
专家建议:应注意合理作息和安全 多和家人战友沟通
  多和战友沟通交流,分享抗震救灾的经验;抽空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尽可能以小团体的形式行动。一方面,团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另一方面,团体工作会使人感到更多的支持感。军民互助(老百姓也有抢救军人的感人场景)
 救援人群:医务人员
  医护人员属于情绪劳动者,在一线服务,每天接触大量受伤的受灾群众,是受到直接刺激是救援者中最多;医护人员中护士多为女性,身体素质不如男性,长期作战更容易疲劳。面对医疗条件有限、而不能有效地救治伤员,许多医生、护士产生了内疚、自责等感受。
专家建议:应注意自己身体状况 避免过多自责
  要宽容自己在抢救和治疗中的失败,在本次抗震救灾中,面临的复杂情况是难以预料的。特别是仓促参与临床治疗的医生、护士,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要降低期望、觉察和接纳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面对陌生的抢险现场,会感到紧张、焦虑,但是,医护人员的职业身份又不允许表达出来。应当有机会向同行或家人表达;
  灾难并不是人们能控制的,医护人员也不是万能的,尽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救援人群:志愿者
  志愿者是自发组织抗震救灾的民间力量。充满热情,但和官方有组织的救援相比,可能存在计划不周、后勤不足等问题,若再遇上内部意见不统一,容易让充满热情的志愿者感到情绪枯竭。
专家建议:学会表达和求助 提高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与指挥总部沟通,避免单独、盲目行动。出发前周密计划,严密组织,保证良好的后勤。遇到与同事们在工作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要更多地从正面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救援人群:领导干部
  各级领导干部、灾区基层干部在抗震救灾中担任着指挥全局的任务,常常不分昼夜的工作,是情绪枯竭的易发人群。领导干部由于公职在身,常常不能抽出时间顾及自己家庭需要帮助的人,容易产生工作家庭冲突。
专家建议:合理授权 适当沟通
  累了抽空小憩十分钟,身体也能恢复能量。合理授权,不要事无巨细都放在自己身上。
  团体合作,集体决策。在困难面前,应用集体的智慧共度难关,群策群力;
  下属工作进展缓慢时,沟通时对事不对人,不要挫伤下属的自尊心。要肯定下属的进展,能让工作更快地推进。
  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给家人打个电话。家庭的支持会让你工作时拥有更好的心情。
 其他人群: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观众
  我们在媒体,包括电视、网络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流泪和悲伤的声音。尤其是有些人,会一看电视就哭。
专家建议:减少负面情绪刺激 多参加户外公益活动
  如果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或者对那种悲伤的情景反应非常强烈的,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更多的参与一些户外的社会公益活动,有一种分心的作用,给灾区人民提供了支持,另外使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严重的破坏自己的生活、工作。
 官方救援行动
  人民网科技北京5月20日电 为及时对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援助,中科院心理学专家时勘教授课题组紧急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地震灾难心理应对》节目及人民网科技频道合作,对受灾群众和救援工作者进行心理应对培训。
观看视频:
  &&&点击下载
  专家组从灾难心理分析入手,对直接卷入四川地震灾难的死难者家属、伤员以及与死难者和伤员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创伤的反应做了全面分析,并特别提出了对受灾儿童、失去父母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建议,以尽量避免或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还对参与救援的人员,包括灾区干部、解放军战士及消防和武警官兵、志愿者、医护人员、新闻记者、后勤保障人员等的心理压力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压力的具体建议。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5月19日是中科院心理所灾区心理援助行动分队入川抗震救灾,开展心理援助的第6天。该心理援助行动分队兵分多路,积极开展心理援助等相关活动。
  分队的祝卓宏、杨小冬参加四川科技厅召开的心理援助专家政策研讨会,会议希望能建立机构,整合平台,将来自全国的支援四川的心理援助队伍整合到中国心理学会的旗帜下,从而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援助。同日,在成都分院彭玉水书记的支持下,研究生志愿者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张雨青、杨小冬对成都分院研究生志愿者进行第一次培训,教导创伤理论及其应对处理措施,并进行案例分析以及实际体验分享;王文忠与教育基地商定志愿者的招募方式与计划。另外,成都工作组祝卓宏、王文忠还与华西医科大学杨彦春主任协商合作事宜,商谈对住院
受灾群众、成都双流机场附近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受灾群众进行咨询以及合作开展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科研的相关事宜。
  心理所灾区心理援助行动分队还积极落实院领导和所领导的指示,结合四川具体情况,研讨如何规范和引导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心理援助行动,提出初步思路,并制订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当日晚,该所第三批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小组由史占彪博士带领研究生韩茹、黄飞飞往成都灾区,支援前线支队。15,000万册抗震救灾心理自助手册也顺利运达成都灾区。
  5月20日上午清晨,张侃所长乘开往成都的航班再次赶赴成都,指导心理援助工作。
  人民网科技北京5月21日电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近日发送50万册《地震灾后儿童青少年心理自我调适》宣传册到地震灾区。这部由青少年科技中心会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编制宣传册于今天下午四点开始发往四川、甘肃、陕西、云南和重庆等省市,明天将全部发出。该小册子的电子版已上传到“中国数字科技馆”,供下载使用。
 测一测,你有PTSD吗?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是一种有重大灾难引发的焦虑障碍,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者闪现持续的重新体验到创伤性事件,人们在生命受到威胁或者严重伤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容易发生这种心理疾病。无论是创伤的受害者,还是看到创伤情景的人都可能患上PTSD,患上PTSD的人也可能同时患上其他心理疾病,如重度抑郁,物质滥用和性功能障碍等问题。PTSD发生率为1.5%-70.0%,一般范围是20.0%-30.0%.
唐山大地震PTSD发生率为18.48%,延迟性PTSD发生率为22.17%,地震所致孤儿中PTSD总发生率为23.0%
PTSD的主要症状
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至少1项: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 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 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
  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2) 持续警觉性增高, 至少有以下1项:
  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好;
  深易激惹;
  集中注意困难;
  过分地担惊受怕。
3) 对相似情境的回避, 至少有下列2项;
  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 •避免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 或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
  兴趣爱好范围
  变窄, 但对与创伤无关活动仍有兴趣;
  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4)亲人的死难给受灾群众产生的极大打击:
  生命的丧失,死亡的威胁
  生活结构的重大改变
  社会支持的丧失
  丧失希望、目标
  结语:
  “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事物仍为我开放,让我快乐。我仍会为我的孩子哀悼,我对他的爱的回忆会永远活着,但是生活会继续下去,不管怎样,我必须健康地活下去。”这是一位丧子的母亲在灾难过后所写的话。也希望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经历过这次地震的人们,灾难的阴影会尽快散去。等待我们的是携手前行、重建家园的重任。我们期待,这次灾难过后,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更加团结更加乐观的民族。
  感谢中科院心理学专家时勘教授课题组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及时对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援助。感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志愿者心理援助读本》。  感谢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对本策划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赵竹青)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或反映。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心理学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