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女儿上学是个盲人在哪里上学呀

盲人兄弟收养女弃婴14年 干体力活供其上学(图)
已经浏览到最后一张,您可以
“听说你的情况,希望你继续好好学习,乐观、坚强、健康成长,让‘两个爸爸’放心,我们都是你的亲人!”这是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亲笔写给一个普通农家女孩的信。14年前,这个刚出生40多天的女孩被遗弃街头。幸运的是,她被一对盲人兄弟收养。14年间,这对双目失明的兄弟在自己生活都有障碍的情况下,毅然将这个女孩抚养长大。如今,这个女孩已渐渐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对于这两个至今尚未婚娶的男人而言,这个“意外捡到”的女儿让他们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了做父亲的自豪与责任感。尽管这个家还很困难,但对于女儿的未来,“两个爸爸”均表示:“女儿读书能读到哪里,我们就供到哪里。”盲人兄弟收养女弃婴又是一个春天到了。昨天,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思居村六社那条狭窄的乡村公路两边,黄灿灿的油菜花盛开,分外艳丽。不知不觉间,赵丽已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里生活了14年。如今的她就读于合川北门中学,上初二。每天早上6点半,她就要早早起床往学校赶。下午放学回家,帮两个爸爸做饭、扫地、操持家务。然后写作业、看书,晚上9点半上床睡觉。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有规律地运转着。14年前的春天,农历三月十五,合川的王德会在合川塔耳门汽车站旁的餐馆门口发现了一个女弃婴。她忽然想起,前不久,她的两个盲人兄弟赵光富和赵光辉还委托她帮他们领养一个小孩。这兄弟俩都是盲人,时年33岁和27岁,都是光棍。因其父母近亲结婚致残,兄弟俩不到10岁时眼睛就开始模糊,此后他们就远离了光明。这名女弃婴躺在餐馆门前,饿得哭声嘶哑。王德会犹豫了:这毕竟是一个生命啊!她也许会给两个表弟的生活增添许多快乐,但是也可能会给两个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的兄弟增加负担。但最终她还是将这个女婴抱走,送给两个表弟抚养。生活中陡然多了这么一个“女儿”,两兄弟高兴异常,为她取名赵丽。“闻鸡”舂米浆喂女儿“进家门时,丫头只有不到3斤啊!”赵光富挥舞双手,比划着当年襁褓中的赵丽,浓眉紧锁。在那个飘雨的黄昏,一生中从未抱过孩子的赵光富,双手紧抱襁褓中的赵丽,整整3个小时不松手,直到小家伙尿湿襁褓才交给母亲换尿片。同是盲人的弟弟赵光辉,晚上躺在破床上,烙烧饼般地辗转反侧,直到鸡叫三遍仍未睡去。另一房里的赵光富更是沉不住气,半个小时后就披衣起床,摸到父母房门前低声问小家伙怎么没有哭声。那一天,睡在不同房间的两兄弟,生出一个相同感受———我们也当爸爸了!“当爸爸”的兴奋没持续几天,现实的困境便向这个困窘的家庭袭来。小家伙被表姐送来时,一并买了两袋奶粉。但两袋奶粉很快就吃光了。饥饿的小家伙撕心裂肺的哭喊中,赵光富兄弟听从母亲的建议,他们摸索着拿出了家里舂米用的石臼,开始给赵丽舂米浆。米要前一晚淘净泡好,次日鸡叫时分就得起床摸索着舂米。舂完一次后,用布过滤一次,再舂二次、三次,由于看不见,赵光富就以这种笨办法确保米舂得够细,以防未舂细的米粒灌入孩子气管。然后,点柴禾细细熬制米浆,中间要不断搅拌。因为看不见,他无法掌握火候,只有不停地搅动以防止粘锅烧糊。最后加糖等其自然冷却,用嘴唇试试不烫后,再灌入奶瓶喂给赵丽喝。“做一次米浆得两三个小时,有时候熬米浆,站着搅拌搅着搅着都要睡着。”回忆起那些“闻鸡舂米”的日子,这个沉稳的汉子嘴角会露出难得的微笑。砖窑打砖挣奶粉钱米浆虽似奶,毕竟不是奶。听着襁褓中的赵丽一日胜过一日的饥饿哭声,赵光富和赵光辉兄弟互相搀扶着,来到父母的房里,告诉双亲他们的决定———去砖窑打砖,给孩子挣奶粉钱。这是一段令赵氏兄弟刻骨铭心的经历。14年后的今天,这段经历依旧令他们唏嘘不已。每天,兄弟俩都会赶在鸡叫第三遍前就起床,将前一天的剩饭加水煮成稀饭,就着咸菜吃了,然后在鸡叫第三遍前后出门。打砖,就是俗称的打砖坯。首先要将挖来的黄泥,用赤脚踩碎并不断加水搅拌。和好砖泥后,将砖泥一捧捧填满砖模,并用力夯实。然后,用钢丝刮平多余砖泥,再翻转砖模,倒出砖坯。实际上,一个正常的熟练工,一天也只能打出600块砖坯。赵光富、赵光辉兄弟俩,头也不抬地从早上劳作到星光满天,每人也只能打出300块砖坯。一块砖坯只有4厘工钱。换言之,两兄弟挥汗如雨一整天,每人只能换回区区1.2元钱。为此,他们还揽下了运砖坯进窑的活。一块成形的砖坯5斤多,他们每次要挑30块,共150斤,挑到300米外的砖窑,然后送下深达6米的窑井。每天,这样沉重而危险的运输,他们要摸索整整50个来回,运砖坯1500块,行程长达30公里。事隔多年,没人能够想象,这对盲人爸爸当年究竟依靠着什么支撑,才能每天走完这堪称壮举的30公里。再穷也送她上幼儿园靠着盲爸爸用4厘钱一块的砖坯换回的豆奶粉,小赵丽一天天长大。5岁开始,她就喜欢晃着小辫,往附近的幼儿园跑,趴着栏杆一看就是半天。刚被爷爷奶奶找回来,一转眼又跑回去看。两位盲爸爸悄悄打听了一下幼儿园的学费,每学期190元。对这个贫寒之家,这无疑是笔巨款。但他俩的想法却异常简单:就是再穷也要让她上幼儿园学前班。于是,5岁的赵丽,成为思居村一些同龄孩子羡慕的对象:她的盲爸爸把她送进幼儿园了!不仅是孩子,所有的村民都甚是惊讶,在这个村里,舍得像城里人一样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庭,手指都数得过来。而家境贫寒的赵氏盲兄弟,却令人惊讶地做到了。令他们惊讶的事远未结束。赵丽6岁时,这对盲爸爸又将她送进了学前班。那时赵丽的爷爷、奶奶都还健在,能够做一些农活,家里有一定收入。其间,他们也曾托人四处打听过赵丽的亲生父母,但一直没有消息,至今也不知道她的亲生父母是谁,家在何处。2004年、2008年,赵丽的奶奶、爷爷相继去世,抚养教育赵丽的重任就落在了赵光富、赵光辉两个盲人兄弟肩上了。父女保守“善意的谎言”两个双目失明的“父亲”、14个春秋、51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切造就了这一家三口深沉而博大的父女情深。兄弟俩还记得,在小赵丽刚懂事的时候,时常要面对她问起的:“我的妈妈在哪里?”此后数年,每年除夕,两个盲爸爸都会带着女儿一起上坟、烧香,年年祭拜那个从未出现,也不知在哪里的妈妈。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她曾经有一个完整的家,她曾经有过妈妈,但那个妈妈已经去世了。但两兄弟并不知道,这个他们一直隐藏在心底的“善意的谎言”背后,竟是这个懂事的女儿“更善意的谎言”。“其实6岁那年,我就知道,我是捡来的……”14岁的赵丽轻声说出了这个深藏在她心中多年的秘密。原来,在她6岁那年,大人们无意间的一次闲聊透露了她的身世。那天,表姨来家做客,赵丽路过奶奶卧室时,她听到了表姨感叹,“唉,娃娃命真苦,捡来时手脚小得像老鼠……”早熟的她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身世,尽管如遇雷击,但她却以成年人都难以想象的克制,悄然走开了,没有向任何人表露出来。谁也不曾想,这个早熟的孩子为了不拆穿两个父亲为她苦心营造的“谎言”,每年除夕,照样跟着父亲祭拜“妈妈”。而这,两个盲人兄弟并不知道。“这个事为什么要拆穿呢?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如果知道我已经了解了这些,他们也许会伤心的。其实,在我的心里,他们早已经是,而且永远是我的亲爸爸!”说到这里,赵丽望着两个爸爸在远处劳作的身影,眼睛湿润了。薄爷爷给女孩写亲笔信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家,自盖的二层农舍,经过18年的风雨飘摇,已很破旧。4亩土地,年产粮食1900斤。还喂有耕牛一头,母猪一头,刚刚产下10只小猪崽。靠这些,一家的年收入约800元。2008年,在合川区委、区政府以及民政局的帮助下,解决了两位盲人兄弟的农村五保,每人每年2500元生活费。2010年,赵丽按照特殊人群解决了农村特殊人群五保,每年2500元生活费。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并且,时常有政府部门、民间爱心组织等来看望这一家人。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对这一家人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给赵丽的亲笔信送到了这个农家小院。赵丽亲自把“薄爷爷”的信仔细地、一字一句地念给两个爸爸听:“听说你的情况,希望你继续好好学习,乐观、坚强、健康成长,让‘两个爸爸’放心,我们都是你的亲人!”听着这温暖人心的话,笑容在这两个朴实的农家汉子脸上绽放。随信送去的,还有电脑、书籍、学习用品、寒衣、棉被等。事后,他们把这封信像宝贝一样裱上,珍藏起来。“两个盲人爸爸很伟大”2月22日,在反复修改20多稿后,赵丽给“薄爷爷”写去了一封长信。信里,这个内心丰富的女孩向她敬爱的薄爷爷袒露了心声,信里满是对两位盲爸爸的爱和对社会的感恩:“我和这个家庭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我很听话,很懂事,尽量帮爸爸们做家务,拉着他们在院子里走一走、散散心。社会各界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学习也很刻苦,每次都是班上前几名,还担任了班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一直有个梦想,长大了学好本领去帮助更多的人,把我得到的爱传递下去。”收到信件,薄熙来再次在赵丽的来信上批示:“好孩子!真可爱!两个盲人爸爸很伟大!”在博大深沉的父爱浸润下,14岁的赵丽早早地就懂得了感恩。她说:“两个爸爸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能够独立工作,给两位盲爸爸养老。而这两个“盲人爸爸”均表示:“希望女儿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她读书能读到哪里(什么程度),我们就供到哪里(什么程度)。”本报记者 伊永军(重庆晨报)
多名安置学校校长表示,教委通知,“无条件接收学生,先把学生接下来再说”。实际各学校承载能力均逼近极限…
据报道,&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以拉人入会授予职务、收会费等方式敛财,1.68万参加会议,50万授予副会长头衔…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腾讯48小时评论排行
1(已有4条评论)
2(已有1条评论)
3(已有1条评论)
4(已有1条评论)
5(已有0条评论)
6(已有0条评论)
7(已有0条评论)
8(已有0条评论)
正进行的捐赠
[网筑梦想-为乡村学生建梦想书屋]每1万元,就可以为一个建设一间包括1000册以上图书的梦想书屋,让乡村孩子也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课外书。
[网塑微笑]
[网汇真情]
[网添绿色]
新型网络公益方式,通过每月小额捐款的形式,长期关注和支持公益项目! []
公益新闻排行周排行月排行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千户侯为《命若琴弦》写的书评
已读并评分
用信念点燃生命的希望
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读到《命若琴弦》这本书,当时还没有太多生活阅历的我曾被书中弥漫的那股悲凉的气息伤感好些日子。其实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一对盲人师徒以弹琴说书为生游走江湖。如果故事就这么讲完或许也就是一片平淡无奇的文字罢了,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自制了一剂方药并写成药方单子藏进了小盲人的琴头里,并以师父之口告诉徒弟只要弹断最后一根琴弦的时候就可以取出药单照方抓药从此重见光明了,师父的这一段话对于一个年小的盲人来说简直就是他积极乐观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于是师徒二人的生命便焕发着澎湃的动力四处行走说书,透过他们师徒的希望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丝伤感,感叹于生命残缺的无奈和悲凉。
但把整个故事看完,我们更应该感谢作者给了故事主人公以活下去的希望,更应该祝福故事的主人公在那样一种充满希望和美好愿望的意境中乐天达观的走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史铁生 著
《命若琴弦》精选史铁生优秀的小说、散文及随笔作品。其中有感动无数人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也有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病隙碎笔》 (节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质朴,意蕴深沉,哲理韵味极为浓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哲学色彩。 作者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希望快点好起来,挣钱给孩子上学”_新浪新闻
&&&&&&正文
“希望快点好起来,挣钱给孩子上学”
  “希望快点好起来,挣钱给孩子上学”
  一盲人按摩师左腿股骨头坏死,仍拖欠医疗费;妻子先天失声,有智力障碍,一家四口生活陷困境
  本报讯 “我现在生了病没有收入,也不能料理全家人的生活,真是苦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昨日,躺在病床上的盲人按摩师叶绵胜无奈地告诉记者。今年45岁的叶绵胜以前一直靠帮人按摩为生,去年他左腿股骨头坏死,为了省钱只做了保守治疗,不料今年病情复发。7月1日,叶绵胜在定安县中医院做了左腿股骨手术,眼看着快出院了,拖欠的手术费却还没有着落。
  见习记者 苏倩
  叶绵胜(定安爱心团成员供图)
  学习按摩技术,养家糊口
  今年45岁的叶绵胜是个盲人按摩师,妻子先天失声,有智力障碍,无法料理家务。夫妻俩的2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儿子7岁,女儿6岁。一家四口租住在定安县外贸局的廉租房里,每月房租50元。叶绵胜说,这个家庭多亏了岳母的照顾,饮食起居、孩子上学等都靠岳母帮忙。
  叶绵胜说,他3岁时因麻疹、高烧导致失明。1993年,他跟着盲人老师傅学会了按摩技术,从此开始了独立生活。失明40余年,他早已习惯了黑暗,生活也能自理。最近几年,他一手拿摇铃、一手握拐棍,摸索穿梭在定安县城为人按摩挣钱,养家糊口。他说,健康的儿女是他努力工作的动力。
  “但是近两年县城里多了许多家按摩理疗店,对我这种没有固定按摩场所,像打游击一样的人影响很大,收入明显少了。但是如果没啥大病的话,生活过得也还算可以。”叶绵胜说,另外,他们一家四口每月还有1200元的低保金。
  旧病复发,医疗费没着落
  去年,叶绵胜被查出左腿股骨头坏死。为了节省费用,他在省武警医院进行了保守治疗,但报销后仍然花了数千元。
  一个多月前,叶绵胜旧病复发,甚至无法正常走路,按摩工作也不得不停下。7月1日,定安县中医院为他做了股骨头坏死的手术,费用共3万多元,报销后自付部分约一万多元,但他目前只交了4000元手术费。眼看着快要出院了,剩下的费用却还没有着落。
  据了解,叶绵胜做手术后,定安爱心团的成员多次来医院看望他,并给他家送去了粮油和1500元爱心捐款。叶绵胜说,医院已经帮了他很多,他不想再拖欠医疗费用。
  虽然做了手术,但医生建议叶绵胜一年内最好不要再做按摩工作。“我要是不继续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怎么办,而且两个孩子都快上小学了,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啊。”叶绵胜说,他希望自己的腿赶紧好起来,才能挣钱给孩子上学。  (原标题:“希望快点好起来,挣钱给孩子上学”)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民警资助盲人女儿上学 民警受伤后盲人为他按摩助康复
&& 发布时间:
他是一名普通的民警,他是一个视力近乎零的盲人。
2011年,民警在工作中偶然结识了盲人,开始资助他的女儿读书。
2014年,民警不慎摔伤致脑出血,半身不能动弹,盲人每天到医院为他推拿按摩,风雨无阻。
如今,民警能靠着拐杖支撑走路,是康复医院里“最卖力的”,而盲人将女儿送进了心仪的高中,靠着自己的手艺和民警的支持,为女儿撑起未来的天空。
这是松江公安分局交警支队三中队民警沈美林与盲人技师胡平的故事。
这是这个城市一角,一个普通而温暖的故事,一个现实版的“推拿”故事。
“今天听到有个小姑娘的故事,很不容易的。”2011年的春天,参与松江区三新学校护校工作的松江交警支队三中队民警刚一回到中队,就向时任中队长沈美林讲起了工作中听到的事:刚上初一的孩子小雨,家在松江农村,父母眼睛都不好,又已离异,家境贫寒。但小雨品学兼优,乐于帮助同学。
同样是一个女儿父亲的沈美林听说了,有点心塞。于是他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中队跟小雨结对帮扶如何?”
得到了同事们的首肯,沈美林又回家向妻子马毓峰“报告”。妻子很赞成他的做法:“孩子比我们女儿还小,我们条件比他们好一点,能帮就应该帮一点。”
于是,沈美林和胡平家就这样结下了缘分。
沈美林还记得第一次到胡平家的场景:为了孩子读书方便,胡平在松江城区租了一套两间的小房子,除了一张床,摆不下别的家什。
孩子在学校吃饭太贵,胡平就每天在公用厨房间里,摸索着为她做饭,等她中午回来吃。
沈美林转身就给胡平买了台电饭煲,手把手教小雨用:“你爸爸眼睛不好,你自己可以动动手。”随后他又为胡家带来咸肉:“咸肉加点菜,放电饭煲里煮汤,方便好吃。”
沈美林还和民警带小雨逛超市,小雨从来不说自己要什么,沈美林和同事就在一旁观察,看她在哪个柜台前站得久。
他们给小雨买的第一样零食,是小核桃。这让小雨高兴了很久。
逢年过节,中队家属联欢聚餐,就多了胡平父女。
胡平父女第一次参加聚会,马毓峰征求了女儿意见,带了毛绒玩具给小雨:“女孩子嘛,肯定喜欢的。”
“沈队长对我们真的好,资助我们各种开销,经常关心我们生活。”胡平说,虽然沈美林反复跟他说钱是中队里大家凑的,但他知道:“没有他张罗,这事肯定成不了。”
去年元旦之后,胡平心里有个问号:很久没听到沈美林的声音了。连去年春节前和小雨一起去中队联欢,也没看到他。小雨一问,才知道沈叔叔住院了,而且“很严重”。
日,经常加班的沈美林好不容易有了个完整的双休日,一家三口来了趟久违的旅行。在浙江安吉,沈美林不慎摔了一跤。马毓峰起初没在意,因为丈夫的身体一直极好。
但随后她在喂丈夫喝水时发现不对劲:喂进去的水顺着他左侧嘴角又流了出来。当天沈美林就被送回了上海,救护车直接开到华山医院。推进手术室时,他已不省人事。等到沈美林醒来,已经是两天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左侧身体从头到脚趾,“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事后他才知道,他在一天之内进行了两次手术:先是微创清理,但因出血量大、部位深,随后不得不紧接着做了开颅手术。
一听到这消息,胡平立即带着小雨赶到医院。“他才46岁,这么年轻,怎么能一直躺在床上过日子?”站在沈美林的床边,胡平想,或许自己的手艺能帮上一点忙。
这确实是沈美林所需要的。他想要重新站起来,然而不能动弹的左半身要有人帮助“运动”,否则肌肉逐渐萎缩,对今后康复极其不利。
胡平专门咨询了主治医生的意见,确认自己的推拿不会对治疗造成负面影响,便开始帮沈美林“运动”。
“那个时候,他肌肉僵硬,我帮他推拿一下,哪怕仅仅起到放松的作用也好。”胡平虽然从事推拿按摩,但这一次还是不大一样:平时的客人主要是为放松舒压,但沈美林却是要“运动”;手法轻了重了客人会喊出来,但对暂时失去感觉的沈美林,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胡平为沈美林做的按摩,可谓名副其实的“全身推拿”。马毓峰还记得,就连每一根手指头的关节,都必须力度恰到好处地捏过――一次推拿,通常以数小时计。
为了做到最佳效果,胡平还查阅了好几本医学书籍,找同事探讨推哪些穴位对复健更有效果,甚至还会在自己身上试着感觉力道。
一开始,胡平要求天天都来,沈美林和妻子都不允许。后来听从医生的建议,胡平才改为隔天一次。于是在沈美林住院的近一个月时间,胡平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那时春节刚过,正是上海最冷的日子。马毓峰记得有一阵持续下雨,天气阴冷蚀骨,但胡平从未缺席:“有时我都担心,他眼睛不好,万一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直到沈美林转到康复医院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夫妻二人才认真地谢绝了胡平的好意。此后,沈美林一直辗转各家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担心胡平到处跑来跑去不方便,他们和胡平、小雨见面的次数便少了。
过去,沈美林执勤时转到三新学校附近,就会抽空去学校里看看小雨,也会找小雨的班主任了解小雨最近的学习情况。但生病之后,没法再这样做了。同事来看望他,他还是不忘提醒一句:“那个我们结对的小姑娘,还是要继续帮下去。”
去年6月,沈美林从广播中了解到中考在即,他翻动着半边能动的身子,用手机给胡平发了条短信――
“明天中考了,别紧张,就当是一次模拟练习。祝考出好成绩,小雨,还有二十几个叔叔在为你加油。”这条6月20日19时06分发出的短信,一直存在胡平的手机里。
说来也怪,沈美林这病,居然在一年内奇迹般地快速康复起来。
在康复医院,即使中午休息时间,沈美林也会在妻子和女儿陪伴下在医院走廊里走动练习,连医生都啧啧称奇。马毓峰说丈夫身边围绕着正能量:“心态积极真的很重要。”
胡平依然从事着推拿按摩的工作,小雨则如愿考上了心仪的高中。
最近,在沈美林家,胡平和沈美林再次见面。知道沈美林已经能够拄着拐杖慢慢走一段路时,胡平很高兴:“才大半年,你就能走了,恢复得很快啊!”沈美林也很开心:“现在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康复训练,重复一些机械的动作,比上班还累!”
马毓峰接口说:“整个康复医院就他最卖力,医生都下班了,他一个人还坚持练习。医生也说他很有毅力,恢复进展良好。”
边说着,胡平熟门熟路地帮沈美林又按上了,还关照马毓峰可以经常帮沈美林拉直手指,别让手指蜷曲;一会儿又捏捏脚,叮嘱沈美林中药泡脚时间不能太长:“出汗太多就不是补,变成泻,那样也不好。”
临走前,胡平悄悄走进沈美林房间,一会儿就听房间里传来沈美林夫妇的声音:“拿回去拿回去,你不要瞎搞。”随后是胡平的回答:“收下吧。你们现在也需要啊。”之后又是一阵推让争执。
出门后,胡平有些黯然:“一直都是大家在帮我,那么多人帮我……”
沈美林说:“你现在也帮了我很多啊!”
胡平说:“这算什么,我就只是做了一点我会做的事情。”随后他笑了:“能帮到别人,哪怕一点点,也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女儿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