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姥姥的剪纸教案中最后一个段落里的“无...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题】&&&&&&&&&&&&&
姥姥的剪纸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至结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提高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以文本语言为依托,积极搭建“对话”平台,触动情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其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情怀。
【教材简析】
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激发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实物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教学
1、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课题,师点评。)欣赏激趣。多媒体配乐出示优美剪纸图片,学生欣赏。再出示剪纸实物,学生传看。(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2、回顾讨论: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4-6小节,深悟高超技艺
1、(过渡)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批注等。
2、自读交流。预设:
相机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
‘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吗?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喜鹊登枝”图?
(学生自由说,引导理解“形象生动”和“无可挑剔。)
看到姥姥被蒙着双眼也能剪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喜鹊登枝”,我的心情一定是&&&&&&
的?你能读出这种惊喜吗?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相机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姥姥神不神?看着这栩栩如生的剪纸,你有什么想要问姥姥的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引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
(2)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天生的吗?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引读:姥姥就是这样——(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3)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熟能生巧”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相机出示:“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指导结合插图理解“身心入境”的神态。
6、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7-12小节,体味祖孙情深
1、(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惟妙惟肖,还能表达情意呢,默读课文7-12小节,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感受。
2、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自由说。
相机出示并引读:“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2)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同学说。(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3、你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1)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你来读,要读得让我们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拴住作者的是什么?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相机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3)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指导朗读。(生自由对读。)
(4)请学生表演读?(师生共同点评:他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学生再齐读。
5、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
“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师生表演。)
交流:从我们的表演中你更能体会到什么?
四、学习13小节,再悟浓情
1、(过渡)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引读写剪纸的语句)
2、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3、这头定定站着的老牛,你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思念、期望、回忆、关爱)期待什么?对身处外地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身体……工作……家庭……)
4、谁愿意再满怀感激地读一读写这幅剪纸的句子?
5、后来“我”越长越大,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指名读。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讨论两个“无论”的表达作用。
6、你能想象到,他还会梦到什么?(老牛……和姥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五、总结升华
1、说一说。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姥姥的剪纸,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
2、写一写。同学们,也许在生活中,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并没有一手令人啧啧称赞的绝活,但是他们有着和文中的姥姥一样的永恒的动作,永恒的爱。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把那美丽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呢?(写出他们令你感动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完善小练笔。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牵挂 ↓ 期待
&&&&&&&&&&&&&&&&&&&&&&&&&&&&&&&&&&&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为4号楷体,
【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备课时,我感觉文中的姥姥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仿佛从字里行间分明能看到我们自己慈祥、勤劳的姥姥,我想孩子们也应该有这种感觉吧,于是我决定抓住“情”字不放。文本中的“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的载体。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教学时,我带领学生抓住这两根一明一暗的主线,努力地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前一课时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由学生已知的姥姥的高超技艺引入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还能从哪些方面发现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姥姥的剪纸水平那么高?把同学们引向本节课重点的学习。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讨论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一句话。学生找出了相关语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并且列举了很多生活实例,诸如电脑打字、打算盘等等,气氛活跃。悟出了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从而解决了这一教学重难点。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努力以“情”引领,体味祖孙情深。抓住“拴”“缠”“期待”等字处理文本,我认为也较为到位。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导学生体悟“拴”的传神,理解“拴”的含义。再学生通过充分的分角色朗读和讨论明白: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从促进理解其中饱含的“情”。
我还通过和同学表演作者是如何缠住姥姥为她剪纸的?引出剪纸怎样“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拴住了作者的什么?只是拴住了作者的人吗?只拴住上学前的作者吗?……加深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溢于言表,从而解决了对于“期待”的理解。
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遗憾。特别是对于“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些词语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只是简单跟学生交流了这些词语和作用,但不够深入。再者,在深研教材,总体把握上我还需要下苦功,因为在教学中我还不能游刃有余的把学生真正的带进文本,有时候仅仅是在文本的边缘游离。以后教学中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都要进行精心揣摩,即使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学习、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虽然带领学生学习的这一课结束了,但是我自己的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的课堂永不结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姥姥的剪纸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3页免费8页免费45页免费26页免费4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17页免费13页免费4页免费
姥姥的剪纸|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姥姥的剪纸》分段写段意_百度知道
《姥姥的剪纸》分段写段意
提问者采纳
(1-3):姥姥技艺高超(4-6):姥姥展现技艺(7-12):剪纸传情(13):作者牵挂家乡
提问者评价
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学突破:1、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剪纸的乐趣与难度,激发对剪纸的兴趣,加深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理解。2、 默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教学准备:音乐、剪纸作品、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剪纸1、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2、 同学们昨晚已经在家亲身体验了一下剪纸的乐趣了,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剪纸作品?说说剪纸的感受。3、 教师展示剪纸。4、 师:其实真正的剪纸高手是文中的姥姥,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反映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呢?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相应的句子。二、认识姥姥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2、 交流句子:(1) 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①哪些词语具体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画下来。说说理由。 ②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③小结,齐读。(2)第四自然段部分句子。 引导:①这幅“喜鹊登枝”是姥姥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呢?联系自己剪纸的感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②教师小结,指导朗读。(3)第六自然段部分句子引导:①剪刀就像姥姥的手指是怎么回事? ②小结,指导朗读。3、 姥姥为什么有这么精湛的剪纸技艺?用姥姥的话来说就是:……(1)出示这句话,问: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从哪里能看出姥姥剪纸剪得多?(2) 用句式练习说话:因为姥姥不管还是;不管
还是;不管还是,都没有停止过剪纸,所以手都有准头了。(3) 姥姥剪纸好,还有别的原因吗?4、 除了心灵手巧,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三、体会祖孙之情1、 过渡:读到这里,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跃然纸上,而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浓浓亲情更让人动容,除了喜鹊登枝、家家户户的窗花之外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么?2、 默读课文7-12自然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姥姥的几幅剪纸,内容分别是什么?想一想,这些剪纸蕴涵了姥姥对我怎样的感情?3、 师:是呀,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用剪纸的魅力,成功地把调皮的我“拴”在了屋檐下。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分角色朗读,大家一起营造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场景。4、 引读第13自然段: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出示句子,齐读)(1) 问: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2) 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我们被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齐读课文最后一个小结。(3) 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断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经披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师: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作者又怎会忘怀?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吗?他们是怎么关心你的呢?师:也许,他们没有一手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但他们有着和姥姥一样永恒的动作,也许,只是端着一碗热汤向你走来,也许只是在灯下帮你缝一颗纽扣,也许只是把好吃的饭菜夹到你的碗里,但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浓浓的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板书: 姥姥的剪纸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姥姥的剪纸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