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档案在哪里哪里去

视频: 三峡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MV《时间都去哪儿了》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峡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MV《时间都去哪儿了》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一个温情的视频《时间去哪儿啦》串起的2014年三峡大学毕业典礼……四年,每一个人都在三大留下了自己光阴的故事,愿每位毕业生一路顺风……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大学毕业生应该去哪儿?
近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办法》的颁布实现了11类人才可以更便捷地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此《办法》的颁布,无疑为吸引人才留沪工作、为人才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
而昨天我正好看了一个分析中国经济的节目,讲的是中国贫富发展不均的问题,节目中提到中国最富裕的某沿海城市和最贫困的某内陆小城年收入竟然相差170多倍——好惊人的数字。
节目中采访的那个宁夏的小乡村,连自来水都没有,看着村长从井里打上来浑浊泛黄的地下水告诉记者,那就是他们平常的饮用水,再联想到发展欣欣向荣、不断出台政策吸引人才的上海,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
在节目的最后,记者采访了那位宁夏农村的女孩,她是村里五年来唯一的一位大学生,村干部以村政府的名义为她担保,才借来了大学学费供她念书。在离开村子的时候,村里的人放着鞭炮为女孩送行,女孩面对镜头很淳朴地说:“……如果毕业以后拿到好的工作能够回来发展的话,我想我会为家乡的建设工作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农村中出了个大学生,这孩子就是整个村子的希望——在中国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思维定式。每一个离开深山走进城市的孩子,都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每次看到山区的孩子受到资助考上大学,末了总是会听到一句:“我希望以后能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最近,李萌萌事件也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很大原因也在于她是个农村孩子,其妹妹甚至因为支持她读书而辍学在家。
每年都有几百万贫困大学生因受人资助或者获得助学贷款踏进大学的大门,然而四年以后,他们完成学业走入社会,他们又都去了哪里?当初那句打动人心的“希望”,时过境迁之后,究竟有没有变成现实?
我们不妨先看看大部分的毕业生们都去了哪里。
中国教育在线网曾经做过一篇《毕业后他们都去了哪儿》的新闻调查,调查中选择了北京上海武汉和重庆作为四个调查城市。结果是:北京的毕业生争相留京,武汉学生偏爱外流,而上海则是“人才只进不出”,重庆的毕业生则偏爱留在本地。
仔细想想,因为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原因,重庆学子本地人数多,因此外流人数少,愿意留在本地或者周边发展很正常,而北京上海,则是外地生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并且无论本地还是外地生源,大多都会选择发展环境较好、资源丰富的京沪发展,这也没什么不正常。
“北京籍的毕业生,理所当然留在北京,除非有万不得已的原因。一般来说,至少95%以上的北京生源都会留在北京工作。即使离开,多数也是选择出国,很少有人去外地工作。即使去,也是到沿海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一位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甚至这样告诉记者:“我是还没找到工作,可我宁愿在北京找个差点的单位,也不愿意离开这里。除了出国,其他地方没什么可考虑的。”北京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在采访中说:“北京重点大学居多,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希望他们今后工作的环境更具挑战性,更能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文化,北京确实是首选。因此,毕业生大量留在北京工作的情况过去是这样,今后恐怕也很难改变。”
武汉大学2003年毕业的本科生总数为7656人,除开2126人考研和出国深造外,有5530人参加就业。据武大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邓勇向记者介绍:“有2486名毕业生留在了湖北省内,其中在武汉就业的有2039人。另外,有3044人到外省就业,较集中的区域分别是:北京257人、上海115人、深圳242人、广东385人、江苏和浙江有692人,其他外地流向均为各省的省会城市及较发达的沿海中小城市。”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武大毕业生流向的特点是:大部分选择到大城市就业,以广深、江浙一带为最多。
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有5574名本科毕业生,据学生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刘处长告诉记者:留在本地的有1836人,其中武汉有1593人。到外地就业的有3738名,主要就业城市的人数分布数据为:北京236人、上海172人、深圳265人、广东483人、江苏和浙江分别是233和174人。
华中师范大学今年的毕业生总数为2776人,除开30%的考研出国外,有70%参加了就业。其中留在湖北武汉本地的有1460人,武汉市内的有935人。流向各大城市的毕业生数量不多,除浙江一地有140人外,北京、江苏两地都只有50人左右,上海和广州分别是83和75人,而深圳只有26人。华师大学生流向的特点非常明显,作为中学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毕业生主要留在湖北武汉对口进入中学就业,武汉与各地市的就业人数也基本相当。
三所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受访负责人,对2003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流向有几点相同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首先,想去西部和留在中西部发展的极少,学生几乎都没有这样的热情,还是以到北京、上海等地就业为首选。其次,虽然学校招生时本地生源要占70%的比例,但毕业后能到本地就业的却只有30%左右。
上海:人才只进不出
从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生源流向看,也可以发现上海高校就业只进不出的特点。上海交通大学今年有35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其中就业工作的有70%多,工作的学生中间只有10%的人去了外地,而本地生源到沪外地区工作的寥寥无几,到外地去的也大都集中在广州、北京和江浙一带。为了引导学生到内地和西部就业,上海交大还专门设立了这方面的就业奖励金,只是在去年的时候,他们有40名毕业生去了西部。
在复旦、同济、上外、上海财大、华工等高校,情况也差不多如此。
“我当然不会离开上海,那怎么可能?”刚上大四的复旦学生许炜对记者的询问表示惊讶。他是上海长宁区的,留在上海工作在他的观念中是天经地义的事。他的同学也从来没有人想会到“外面”去,除了出国。
——《毕业后他们都去了哪儿》,,中国教育在线
这个毕业生城市流向调查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毕业生就业的总趋势:北京上海毕业生大多选择留在京沪,而二线城市比较好的学校也会有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去北上广等经济发展区域谋求出路。时隔七年,情况仍然如此。然而,这种趋势是不是真的“正常”?
“不是1%的人口占有41.4%的财富,是10%的人口占有了41.4%的财富”,今年6月初,一个中国“1%的人口占有41.4%的财富”的数据曾在网络上引起大量关注,为沸沸扬扬的贫富差距讨论再添一把火。这一数据出自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一篇《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超过美国》的文章,数据来源是“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不过,这一数据可能有一点问题:“世界银行用的是我的数据,但是国内现在引用的数据搞错了,不是1%的人口占有41.4%的财富,而是10%的人口占有了41.4%的财富。”国内惟一做过独立的居民收入数据调查的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如是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这个区域分配不均的大环境中,大学毕业生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提到贫富差距,大家更多的是想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实逐年以几百万级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大量涌入到大城市的打工者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他们同时也是原本能够投入到家乡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去向如此趋同,无疑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严重的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现实的确如此,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基本都留在大城市发展,虽然今年来也有毕业生因就业难返乡就业的帖子,但这些人基本都是二流大学那些处在就业“夹心层”(上被研究生和名校本科毕业生强势挤压,下受大批专科毕业生猛力冲击)的学生,也就是说,大多毕业生中间的佼佼者都留在了所谓“一线城市”或者其他发展得比较好的二线城市。而那些当初信誓旦旦说要返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贫困生们中的佼佼者,也不例外。
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北上广”,似乎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而那句“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则变成了一句空话,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如果抛开毕业生的个人利益不谈而从宏观上来看,利弊显而易见。
没有人才,谈何发展?
有人会说,我先在大城市工作,今后再回家乡做贡献。又一句空话,谁不是为了本地户口而想尽办法?更多的人,不仅不会考虑返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而是在自己稳定以后将父母也接到自己所在的“大城市”,一家人远离家乡,去过更加舒适的大城市生活。
长期如此,我们可不可以断定,那些生养我们的“小城市”,大多数人的那些家乡,是不是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二线城市面临的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问题是不是很难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不是不仅改善不了,甚至会在一批批毕业生流失之后愈演愈烈?
学过政治的人都记得那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福,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可现在的情况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继续在富裕地区致富使得原来富裕的地区变得更富,另外一部分人因为环境、资源等各种现实的问题,留在本地继续繁殖出穷二代,穷三代。而那些得以离开贫困地区外出求学的人,在求学之路结束之后,也去帮助富裕的地区更加富裕了。
上海的吸引人才计划无可厚非,博士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选择设备先进技术成熟的环境亦无可厚非,但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都留在大城市,小城市的发展怎么办?现实是,在大城市里,有很多实际上并不是是那么优秀,那么需要优厚资源的人,本来可以为小城市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人,在所谓机会多的大城市里做了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小打工者,而他所希望享受到的所谓“资源”,他也根本分不到半杯羹。
(Ps.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文革后期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当时,因为城市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于是把毕业生分散到了农村。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而现在,大规模的毕业生拥挤在少数几个发达城市,国家是否也应该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去实现平衡?)
也许让国家限制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不现实,那么国家可否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大学生能够返乡就业?我天真的想,如果那些从农村考出来的孩子能履行他们的承诺,真正返回农村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的话……
以广东省为例,今年广东的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3%~15%左右,特困生高达5%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广东大学生中,至少有13个贫困生,5个特困生。以目前全省80万在校生计算,全省的贫困大学生已经突破10万人。而如果每年有10万人毕业之后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广东省的农村建设之中,现实会不会得到改善?
而事实是,2006年广东首次推出“三支一扶”时,由于申请的学生人数太少,省人事厅不得不把报名截止时间和培训时间双双推迟。最后只招到127名,2009年,报名人数“井喷”,也仅仅达到五千余人。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不禁想问,当年口口声声说要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贫困生们都去了哪里?
每年浩浩荡荡的大学毕业生,又到底应该去哪里?
我不是学经济学的,也不懂政治。因此,本文只能算是一点不成熟的思考罢了。
==============================================================================================
一个小调查:
你毕业之后留在了哪里?
4.在自己的家乡-原北上广户口人士请点此
5.距离家乡比较近的中心城市
6.我的家乡
投票已截止
登录之后投票,你也可以出现在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毕业去哪儿之二:读完大学进煤矿(图)
来源:搜狐网
&&& 相关新闻  
  “还有十多天,我就要回到龙岩的煤矿去上班了,现在是纯粹学习,没有拿一分钱工资。”潘振胜,毕业于龙岩学院,是采矿与工程专业今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回到煤矿工作,但此刻他却在福州朋友的一家基金公司里帮忙,目的是为了学习资本运作、人际关系等,为将来自己创业奠定基础。
  15日下午,小编见到了这个肤色黝黑健康,肌肉壮实的小伙子,他很绅士,一进咖啡店就抢着为两位女生的饮料买单。
  签好的就业路
  潘振胜是泉州泉港人,但从小跟着父母在龙岩的矿山里长大,可以说是从矿山里出来的孩子。4年前,填报志愿时,他的父母为他选了采矿与工程专业,并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委培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本科四年的学费由企业来负担,学生毕业之后必须进入该企业工作。
  潘振胜所在的专业采取的是“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上课,第四年到矿山实习。
  “我大四的时候第一次下到矿井里。黑压压的矿井里,手电筒一照,悬浮在空气里的煤灰,粒粒可见。当时心里有些害怕。后来每次下井,我脑中都会紧绷着一根弦。”潘振胜回忆起他实习时的那段时间,每天清晨六点参加早会,汇报前一天的工作,紧接着就是下井排除安全隐患。
  “可能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在矿上工作的,所以对保护矿工的安全,压着更重的责任感。用矿上的话说,就是&井下大家都是一家人&”潘振胜说,在矿里的工作始终肩负着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
  “父母那时候想都没有想,就在我的保底志愿上,填上了委培采矿工程专业。那时候他们想的是,委培等于毕业就有工作,比较保险。可是这几年,煤炭行业的情况一直不是很好,所以他们也有在电话里提过,如果我最终选择不去矿上也好。”潘振胜说,不论他最终如何选择,他的父母都会尊重他。”
(责任编辑:游雯星)
近日,一段打架的视频在福鼎当地的微博、微信传播开来...[]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名校本科生毕业去哪儿了?出国留学比例普遍超两成,学校所在地域成为就业首选日期:&&&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近日,本报连续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的就业报告后,不少家长关注省外众多高校的就业情况。不同地区高校的毕业生们,都去哪儿了?近日,随着全国各大部属高校相继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名校毕业生们的去向也都清晰起来。和省内高校不足10%的出国留学人数相比,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毕业生留学数量众多,两三成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而考研学生比例基本也都在三成以上。&&&&考研和出国都是热门出路&&&&近年来,本科生出国、出境比例连年提升。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境)留学的比例为27.3%,签三方就业的比例为6.7%,灵活就业比例为9.7%。在上海多所知名高校发布的《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仍能看到考研依旧是本科生的热门出路之一,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三成多的学生选择继续上学,约有四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这要大大超出省内不到10%的出国留学比例。&&&&复旦大学本科生留学的比例达到了29.45%,已快要与国内考研的毕业生比例持平。同济大学的报告显示该校2013届本科生出国比率为22.65%,相比2011届的16.76%以及2012届的20.24%有明显提升。&&&&不仅上海高校如此,其他高校也显示出本科生留学海外的热潮。从北京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有28.89% 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而浙江大学出国留学的比例为22.42%。&&&&高校所在地域多是就业首选&&&&在省外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记者发现与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相同,学校所在地域成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占就业学生的92.63%,而在上海当地就业的更是达到了75.96%。北京高校中,中国传媒大学2013届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就业的约占55%。&&&&除了京沪等热点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学生就业区域也普遍具有这种规律。湖南大学的报告中显示,到华中地区就业人数最多占比为35.44%,其次是华南地区,占比为28.69%。&&&&虽然高校所在地在就业地域上占了很高的比例,但东部诸多高校都在统计中发现,毕业生前往中西部就业的趋势在上升,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有的高校文科就业好于工科&&&&从报告中来看,省外高校同样面临不同学科就业情况不同的情况,但和很多高校工科类就业很热、文史类就业很冷相比,一些名牌高校各专业就业情况比较均衡,甚至有的文科还比工科高。清华大学的报告中显示,工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6% ,理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7%,文科就业率为99%。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更趋向于毕业后直接就业,就业比例分别为 47.7% 和67.9%,理科毕业生则更多选择继续深造,比例为61.1%。&&&&复旦大学就业报告详细地统计了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细分。报告中显示本科医科类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占大多数,理科类和文科类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集中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与此同时,理科类学生根据其专业特性,又以在IT业就业居首。而近12%的文科类学生则选择了公共管理服务部门,该行业也成为了文科类毕业生选择的三大行业之一。&&&&在硕士毕业生中,文科类学生进入国有企业比例最高 ,理科类进入三资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医科类学生几乎全部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文科类博士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单位比例较高,理科类博士生进入企业较多,医科类则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流就业单位。&&&&男女生就业比例各校不同&&&&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毕业生中,男生找工作要明显比女生容易,但从2013年各高校的就业报告来看,不同的高校,男女生就业比例有差别。&&&&复旦大学男生、女生就业率基本一致。上海交大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报告显示,女生实际就业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达到69.05%;而男生升学比例高于女生,两者相差比例为9.5%,灵活就业比例两者相近。&&&&浙江大学还对男女生落实工作的途径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女生应聘更为积极主动,女生直接到招聘单位网站找工作的比例高达30%,而男生还不到21%。毕业生中有54%的男生通过校内渠道落实工作,而女生只有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生就业相对女生而言更加容易。 记者 刘雪莲实习生 刘恺琦
&本版主要新闻
半岛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半岛网()是由半岛都市报所创建的大型综合性网站,所提的供新闻具有权威、真实、快捷特点,本网站所刊登的半岛都市报各类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半岛都市报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2、所有与半岛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半岛网对非本网站所属服务器上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3、此外,在中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有极少量内容是从内容合作方、免费资源提供方以及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合法转载、摘编获得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中国法律妥善处理。半岛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4、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毕业档案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