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稻花香txt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你联系诗句想一想:人们在十里稻花香txt里说丰年,他们会说些什么,又是怎么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访中国农村问题专家陆学艺
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中国的近10亿农民当然也在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中国农业经济学家、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陆学艺告诉记者:“在获得充分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职业类型、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经营形式等因素我把中国农民分为8个阶层。” 踏踏实实种地的农村劳动者当然属于农业劳动者阶层,这是农村其他阶层的母体。据陆学艺预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阶层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少。 头几年还在种地。如今却在乡镇集体企业里按时上下班的社会群体被陆学艺称为农民工人阶层。“这个阶层的特点是还保留有一小块土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同时还没有完全摆脱农业劳动。”这个阶层将是中国农村最有希望的,发展壮大最快的阶层。 三是雇佣工人阶层,他们受雇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其主要目的是看看外面的世界。长见识、学本领。这个阶层多为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代表着农村另一种思维方式。 四是在农村俗称为“秀才”的一类人.如乡村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等被划分为智力型职业者阶层。可以说.中...&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如果我们长久以来的努力,是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安全感,也许,我们的目的已经或正在达成。当然,如果是在农村,这里的“我们”,其实只是代表着那些享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带来的各种果实的人们。而更大范围的“我们”,生活是否都已好了许多呢?这个问题着实令人疑惑。研究“三农”问题的青年学者爱新觉罗·蔚然,在《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中,试图通过百万字的考察日记和近万张记录照片给出答案,只是他没有给出结论。中国农村问题太过复杂,复杂到令绝大多数身处问题之中的人,甚至都忘记了思考。也许,这正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没能告诉答案,却促使我们去找寻。相比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可以说,蔚然再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村占全国面积绝大部分、农业占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国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根本、依靠农民的支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的。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以农村为先导、搞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而推动城市改革,被称为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本文围绕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问题的关系,就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问题、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为什么以农村为先导、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等作一初步探讨。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问题中国革命胜利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农村经济恢复、维护农民利益方面有四件大事: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业、恢复和发展纺织业。做好这四件事,以90%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带动了10%的工业经济转动起来,农村活了,城市活了,国家财政也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注意走自己的道路...&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CenterforChineseRuralStudies,简称CCRS),是以研究中国农村政治为特色,并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是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学术团体。中心的主要职能是:1)对农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社会实验;2)培养农村研究的专门人才,并培训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3)建设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料库;4)向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5)进行科研体制创新。中心的前身是1990年成立的“华中师范大学农村基层政权研究中心”。1995年,中心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1999年5月,中心组建为新型的以项目研究为纽带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0年9月,中心经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是直属学校管理的研究实体,下设农村政治、...&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在我国农村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于19 83年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 ,1987年试行村民自治以来 ,政治体制的改革实际上也从农村基层拉开了序幕。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伴随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 ,近2 0年来在“理论务农”口号的引导下 ,经过艰苦努力 ,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现在回顾近 2 0年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所走过的历程 ,希望通过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反思 ,能对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聚焦中国农村问题的缘由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一个时期来将学术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农村问题上呢 ?首先应该强调指出 :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乃是我和中心的学者们能将学术目光聚焦在农村问题上的前提。我本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已近半个世纪 ,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 2 5年 ,尽管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可是从研究内容与方法上看 ,总跳不出一个“怪圈”,那就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概念到概念 ,从书本到书本 ,基本上...&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一、公民社会理论的概述“C iv il Society”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概念,其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这与西方社会一系列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行政权力的逐渐集中与膨胀、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西方的学者们开始寻求一种在国家权力之外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公民社会理论正是探寻通过对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重建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运作。90年代以后我国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公民社会理论恰恰符合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需求。西方的思想与制度体系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有很大不同,在西方思想体系中孕育的公民社会理论有其文化层面上的特殊性。这一理论传入我国以后便有几种称谓:市民社会、民间社会、公民...&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6613
订购咨询:800-810-661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丰年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丰年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即将丰收的年份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6条回答
走在阡陌之间,闻着稻谷的香味,听着青蛙叫个不停,农民们该有个好收成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绍袁辟甘转仿辨湿玻溅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丰年的意思是:收割的季节.蛙声指的是:青蛙发出的声音全句的意思是:稻田里的蛙声特别响亮,远远近近连成一片,伴这阵阵稻花香传扬在空气中,似乎向人们报告着丰收在望的喜讯。
好年景的意思,在这里意思就是在稻花的香气中人们听着蛙声乘凉,谈论着今年的好年景憧憬着大丰收,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这一年又是丰收年,在稻花的香气中人们听着蛙声乘凉,谈论着今年的好年景憧憬着大丰收,
意思翻译:稻田里的蛙声特别响亮,远远近近连成一片,伴这阵阵稻花香传扬在空气中,似乎向人们报告着丰收在望的喜讯。   意蕴解释:这两决的本意是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蛙声本无意思,作者却认为仿佛有心预报丰年,寓情于景,洋溢出一种喜悦之情。我们现在引用,亦表达某些方面的成果或丰收,有喜悦赞扬之意思。
稻花很香,我们都说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们又听到了青蛙的叫声,就肯定今年是丰收年
丰是指丰收,丰年就是指好收成的年头。
丰年是指丰收的年景哦,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丰收的年景标准答案哦!~
稻谷丰收的年份
就是庄稼收成好,丰收的一年
丰收的年景
丰收的一年
嗯。。。。。。。。。好像是丰收的那一年,老师好像这样说的。
丰收的季节
丰收的年份
丰收的季节
诗歌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西江月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译文: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赏析一:《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赏析二:黄沙道即黄沙岭下之道。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词人在这里建有“黄沙书院”,所以黄沙道是词人经常来往的地方。啊,“夜行”之美大大超过“日行”之美呢!这是仲夏之夜,虽有“清风徐来”,依然是“半夜鸣蝉”,此地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境,尤其在“半夜”,这鸣蝉之声如歌如流,音调高亢而悠长,使黄沙道幽静而不死寂,充满活力。其实,鸣蝉之声似乎是鸟鸣之声引起的。“惊鹊”扑楞楞飞起,吱呀呀飞去,打破了夜的寂静,引起了蝉鸣不已,鸟鸣蝉噪,彼呼此应。但鹊何以“惊”?王维曾云“月出惊山鸟”,黄沙道中鸟鹊惊起,原来是明月从不怎么高的黄沙岭上探出头来,于是,黄沙道中便阴翳消失,月光下彻,一片光明。鸟鹊不知,惊恐不已,喧闹着在枝桠间飞来飞去。惊鹊之声,带来了鸣蝉之声,而鸣蝉之声又带来了人们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之声。叽叽嘎嘎,一阵一阵,群起议论,笑语不绝。啊,哪里是人语,只不过是此起彼伏的蛙鸣,如人声鼎沸,如市井嗟呀,似乎在争说丰年,争相欢庆。词人实在是陶醉了,倾心倾意“听取蛙声一片”。四句平常语,只写一个字:喜!夏夜繁星密布,星河璀璨,待到只见“七八个星天外”时,已是后半夜,许多星星已隐到蓝天深处,似乎这“七八个星”要陪伴词人夜行;微云暗渡,从词人头上的半空翩跹而过,微云丢下的“两三点雨”,似与夜行的词人嬉戏。远望“天外”,疏星不忍离词人而去;近观“山前”,山雨只是逗词人而乐。既不太多,又不是无。多了稍见烦虑,没有又感寂寞。就是这“七八个、两三点”惬人心意沁人心脾。明月惊鹊,田野多趣;清风鸣蝉,幽远恬静;稻香蛙鸣,乡土气浓。词人的眼睛追索到天外,天外是“七八个星”点缀的苍穹;词人的感觉逡巡于山前,山前是“两三点雨”润色的图画。词人醉了,竟忘记了黄沙道上他十分喜爱的小桥究竟在何处?啊,是在土地庙树林(社林)的那边,果然是那熟悉的“旧时茅店”遮掩着溪上小桥呢!夜行黄沙道中,虽无擎雪斗梅的松竹,亦无蹴碎琼瑶的乱鸦。有的只是大自然恩赐之乐和一份恬淡的只有天知地知他人不晓的迷途寻路的夜趣。又是四句平常语,但写出两个字:惊喜!赏析三: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 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张忠纲) 赏析四: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作者介绍一:辛弃疾()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谁知道听取是什么意思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里听取神马意思
听取蛙声一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里说丰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