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翻译专于传统文化 陶者 教案失之浅易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考-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断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断​句​练​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加试试卷
时间: 14:32:31 &&&来源: &&& 作者:
&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2010.11
  高二语文加试试卷
  命题人:桑芝华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学之者不必专一而逼真也。专于陶者失之浅易专于谢者失之饾饤孰能处于陶谢之间而神存千古子美云安得思如陶谢手此老犹以为难况他者乎?
&&谢榛《四溟诗话》
  专于陶者失之浅易专於谢者失之饾饤孰能处于陶谢之间而神存千古子美云安得思如陶谢手此老犹以为难况他者乎?
  2.文中提到的陶谢和子美是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3. 陶谢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歌流派,请写出这个诗歌流派的名称。(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成了智者的化身,书中记叙了很多有关他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赚城斩车胄
  B、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袁绍为盟主。后来袁术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E、《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注定无济无事。
  5. 填空简答题。10分
  ⑴《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王司徒&指 ①  , &董太师&指 ② 。&连环计&是王司徒以府中歌伎 ③
为诱饵,离间董太师与 ④ 父子关系的一条美人计。(5分)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⑵《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7题。
  在中国政治传统中,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利的关系在三级间跳摆,合作、反抗、失语。相应的知识生产,特别是思想生产,总被看作是政治事业,导致持批判立场的独立知识团体很难在社会中长久生存下去,更遑论以知识生产的方式,独立地、持续地参与社会变革的深耕工作。
  异议不仅是作为态度上的简单反对,还是对高蹈理论的修正,是对流行概念和话语的祛魅,而这一切都扎根于对历史纵深和现实社会演进的思想深耕和现实调研。对一个社会来说,异议的存在,不仅是补充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还意味着社会演进多了一个选择方向上的维度,和多了一套社会偏离健康轨道行驶时的刹车装置。
  异议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对主流话语的一味附会,而是&求是&的独立思索与探求,是一种知识生产上的创新努力。给异议思想提供容身之地,实际上就是承认独立的进行知识生产应该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目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改革都在有待破局,当今世界局势也处在大变革的起点上,任何垄断知识生产,垄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解释的行为,都是在扼杀着有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多事之秋,更应呵护&智力激荡&。
  6.从材料看,对现实社会来说,异议具有哪些存在价值?(8分)
  7.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应如何呵护异议这样的&智力激荡&。(7分)
Copyright(C) 1984 - 2012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rd
南京大学出版社(http://press.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686452 传真:025-杜甫王维为何都学不像陶渊明
文/程滨(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学者,诗人。)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者。(蔡启《蔡宽夫诗话》)陶渊明的诗,唐以前的江淹、鲍照都有仿作。但形成较大影响,则是在唐代(因为南北朝时期比较短,诗风也没有特别转变)。而依照蔡启的上述说法,唐人是没有得渊明精髓者。但陈绎曾《诗谱》却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但气差缓耳。至其工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有出于《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诸家风韵皆出此。”他认为陶渊明的诗的那种“真”和《古诗十九首》极为相近,但渊明的诗在“气”(气韵情绪等方面)不像《十九首》那么急促,而相对舒缓一些。而渊明的诗在既雕琢又无斧凿痕迹这方面,又超出了《十九首》,盛唐那些名家都是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这两个说法看似很矛盾,实则也不必深究其是非。文学艺术虽然总是并提,但实际文学与艺术在美学上的追求还是差异很大的。文学与艺术都有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等问题,但二者皆有所偏。艺术更多讲究扎实地临摹,甚至最初是亦步亦趋地效法,虽然最后也讲究出自家面目,但如果自家风格不明显,犹不失为名家。但文学虽亦有临摹学习的过程,但毕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在文学中,自家面目往往更重要,学习中学其神而遗其形是极为普遍的。所以唐人是否受渊明诗歌的影响,或者谁学得像与不像,都很难下定论。况且文学和艺术相比,更是见仁见智。因此在这一章,我只说一说古人认为受渊明影响的一些唐代主要诗人,似与不似,我们姑且听听古人的看法,不作太多的评论。——因为对诗人来讲,似渊明并不重要,是自己才重要,是自己而好则更为重要。唐诗名家中,到底有多少学陶似陶者?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认为渊明的诗:“亦非有意胜人耳。至唐王摩诘、元次山、韦应物、柳子厚、白乐天、宋苏子瞻诸公,并宗尚之。后人始多得其旨趣矣。”还有认为唐人中储光羲、孟浩然风格也接近陶渊明。如贺贻孙《诗筏》说:“唐人诗近陶者,如储、王、孟、韦、柳诸人。”《古诗归》中说:“储光羲、王维田家诗情事真朴,从陶公田园等诗中出。”而锺惺则认为王昌龄也似陶:“锺云:坡公谓陶诗外枯中腴,似未读储光羲、王昌龄古诗耳。储、王古诗极深厚处,方能彷佛陶诗。”不过认为王昌龄似陶的,实在是太少了,可能是锺惺别又会心处吧。(《古诗归》)总结一下,不过这么几家: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元结、韦应物、白居易、柳宗元。杜甫不过我主要说的一家,却是不大学陶的杜甫。因为如果要说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那不能不说是杜甫。历代文人无论从作人上还是作诗上都推崇杜甫,而很多喜欢陶渊明诗的人,也喜欢杜甫的诗。可杜甫在诗中却“讥讽”过陶渊明:遣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这首诗不但说渊明的诗风格枯槁,甚至说他为人也未必能了解什么事“大道”,这真是从思想境界到文学水平上全盘否定了。于是有很多人出来解释,杜甫为什么这么说。我在前面《莱妇与痴儿》一章也提过,因为杜甫的儿子和陶渊明的儿子一样,不爱读书学习。他一定是对陶渊明《责子》诗产生了共鸣,进而以戏谑之口吻自嘲罢了。这已经成了一桩陶杜二公的公案了,和李白《戏赠杜甫》那首诗的公案一样:“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人认为这诗是李白写了讥讽杜甫作诗拘束的,有人认为是伪诗。真也罢,伪也罢,我觉得这算调笑,不算讥讽。因为李白比杜甫大很多岁,真写这么两句诗开开玩笑也算不得什么。杜甫(资料图 图源网络)那么杜甫是真的觉得陶诗“枯槁”么?其实杜甫在其他的诗中还是很推崇陶渊明的,比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认为陶渊明、谢灵运均是诗中之大家。其实过去也有把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的说法,而且“颜谢”“陶谢”平仄相同,杜甫在诗中不称“颜谢”而称“陶谢”(杜甫在《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中也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可见对陶渊明之推崇。谢榛《四溟诗话》便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学之者不必专一而逼真也。专于陶者失之浅易,专于谢者失之餖飣,孰能处于陶、谢之间,易其貌,换其骨,而神存千古?子美云:“安得思如陶谢手。”此老犹以为难,况其他者乎?这段文字最后的“此老”就是指杜甫。他认为以杜甫之高才,认为达到陶谢的水平还是有困难的。那么杜诗到底学不学陶,似不似陶呢?有些人就从诗句中寻求线索。如叶寘《爱日斋丛抄》中有这么两条: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少陵《东楼》诗:“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就古语一转,正使事之法。《羌村》诗或以之比渊明《饮酒》诗中语,然如“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其为闲暇,非所能得者。这两条,第一条是从化用诗句来说杜甫学陶化用,第二条是说杜甫某些诗的神韵似陶。我以前读杜甫时,有一句“秋天不肯明”(《客夜》),觉得特别熟悉,后来忽然想起渊明有一句“晨鸡不肯鸣”(《饮酒二十首》之“少年罕人事”),乃悟少陵此句全学靖节,甚至有出蓝之妙。因为“肯”字说“鸡”已是绝妙,再进一步用来说无生命之“秋天”(实际是“秋夜”),则更见天地之不仁,造化之无情。不过这样一句两句只能作为学诗之法来看,不能论证杜甫是否刻意学陶,因为唐人读陶诗能记得一些句子并化用,并不是稀奇的事,也未必需要刻意为之。但第二条说神韵相近,则颇有见地。不过杜诗博大精深,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所以也不好说是有意学陶,还是无意间相似。于是也有些人就说陶与杜没有什么相似的。比如乔亿《剑溪说诗》说:太白诗有似《国风》、《小雅》者,有似《离骚》者,似汉魏乐府及古歌谣杂曲者,……独无一篇似陶。子美间有陶句,亦无全篇似之者,虽李、杜之不为陶,不足为病,而陶之难拟可见也。他认为李白是一点也不像陶,杜甫偶尔有些句子像陶。而朱熹则认为晋唐的风格本来就存在很大差异:“晋、宋间诗多闲淡,杜工部等诗常忙了。”还有很多人不从字句上论证陶杜,而从神韵上,从创作的那种真挚上来论证陶杜,这样的论述有很多,我挑一些精彩的出来给大家看看: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杜子美、陶渊明耳,余者不免落邪思也。(张戒《岁寒堂诗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为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正夫尝论杜子美、陶渊明诗云:子美读尽天下书,识尽万物理,天地造化,古今事物,盘礡郁积于胸中,浩乎无不载,遇事一触辄发之于诗;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故予尝有诗云:“子美学古胸,万卷郁含蓄,遇事诗一麾,百怪森动目。渊明澹无事,空洞抚便腹,物色入眼来,指点诗句足,彼真发其藏,我但随所瞩。二老诗中雄,同工不同曲。”盖发于正夫之论也。(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论者谓子美“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浮沉”,便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气象。予亦谓渊明“霭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当与《豳风?七月》相表里。此殆难与俗人言也。(陈善《扪虱新话》)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而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清景,尽在目前,而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陈善《扪虱新话》)总之,杜甫虽不刻意学陶,但也受陶之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为人作诗的“真诚”上,二人不学而神似,这是唐宋以来所有学陶者所不能企及者。不过很多诗人还是认为杜诗有法可学,陶诗则无迹可求,不容易学,学不好容易流为浅易。宋代诗人陈师道就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耳。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尔。(《后山诗话》)这段话最后结尾说,没有韩愈的才华与陶渊明的高妙,去学他们的作品,那就成了白居易了,对白居易的不屑也溢于言表了。而杜甫则是有迹可循的学诗正轨。王维(储光羲、孟浩然、元结等)王维、孟浩然是人们认为盛唐时期比较接近陶渊明的诗人。有意思的是,王维也讥讽过陶渊明的《乞食》。他在《与魏居士书》中说:“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这段公案在本书《贫富常交战》一章中提过,也不细说了。其实王维和陶渊明,相似之处只有一点点交集,他们更多的是不似。有些古人认为王维与陶渊明最为相似。如陈师道说:“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后山诗话》)还有人认为王维和陶渊明一样,是诗歌的极致:“诗到极则,不过诗抒写自己胸襟,若晋之陶元亮,唐之王右丞,其人也。”(徐曾《而庵诗话》)如果了解一下二人的生平,我们就会知道,王维过得很滋润,他是富而隐;陶渊明过得很辛苦,他是隐而贫。王维为了自己的富贵,有时是会做一些纡尊降贵的事的。如《唐才子传》记载:(王维)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从这段可以看出,王维为了成名,不惜装作乐工,去为九公主演奏。虽然公主对王维还是不错,但这种事情,陶渊明还是做不出来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无情,你降低人格,却把富贵追求来了,过上了很舒服的日子;你保持尊严,就要承受饥寒困苦。在这种人生选择面前,陶渊明和王维正是走了相反的路,而且一路走到底的两个代表人物。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维会那么讥讽陶渊明了。因为俩个人的人生态度彻底不一样。而作为后人,我从人格上,我非常推崇陶渊明,但如果在现实中,恐怕也未必没有王维的行径。如果是朋友,我会劝他在无伤大节的前提下,学学王维也无妨,毕竟守节固穷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都不后悔的。——“乐道至苦”,哀哉哀哉!王维(资料图 图源网络)而他们的诗到底相似不相似呢?既然《古诗归》说“王维田家诗情事真朴,从陶公田园等诗中出”,那我们就各举陶、王一首田家诗来看一看: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对于田园生活,王维是坐享其成的地主,在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睡够了之余,出来溜达溜达看看别人干农活,吟咏一番;而渊明则是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承受日晒雨淋在田地里耕作。说得再简单点儿,陶渊明是参与者,王维是旁观者。王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代表人物。我常常跟人说,王维此诗中一个“羡”字,便是关键。不让他动手,他看着羡慕羡慕也就罢了,如果真让他去荷锄耕地,恐怕就后悔不迭了。估计人们觉得王维与渊明相似,便是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充满了闲适,甚至略带禅机的地方。不过如果你要想一想,王维是在闲适中得此闲适,而渊明是在辛苦中得此闲适,二人境界之高下就不言而喻了。至于储光羲、孟浩然的诗,也有些这种味道。只是孟浩然一生落魄,诗中往往带有一种失意的落寞,然又不失气度,就诗歌而言,有反出王维之上者。延君寿《老生常谈》中告诫人们学诗,尤其是学陶,不要学那种浅易田家语:读古人诗本来不许心粗气浮,我于陶尤觉心气要凝练,方能入得进去。……此无论聪明人、钝汉子,皆自欺欺人也,断不可信。……一样写秋,迥与唐人不同,气味深静故耳。若工部之“万壑树声满”,虽浅人亦知叫好矣。读陶当从此得力,方能破前人,学陶藩篱。若只摩仿其“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句,引入孟、王、储太祝一路去,自家便不能出头。可见浅易田家语,学不好就成了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人的风格,很难学处自家真面目来了。至于元结,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说:“元结《春陵篇》及《浯溪》等诗,无意学陶,亦无一类陶,而转似陶,则又当于神明中求之耳。”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柳宗元 韦应物而后世一般公认唐人似陶的,一是韦应物,一是柳宗元。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韦应物稍失之平易,柳子厚则过于精刻。世称陶、韦,又称韦、柳,特概言之,惟谓学陶者,须自韦、柳而入,乃为正耳。”他认为学陶的人,可以从韦应物柳宗元入手,这应该是条学陶的正路。许学夷《诗源辩体》说:“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集中长篇甚少,此韦、柳所不及也。”他认为渊明的诗没有赘语,没有多余的话(其实我觉得陶诗于议论说理处太欲说明,辄有冗语,亦受玄言诗之影响),韦应物柳宗元比不了,但也还是很认可这二位的。柳宗元(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这二位中,有人认为柳宗元近陶。如: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苏轼《评韩柳诗》)欲知子厚如此,学陶渊明乃为能迎之耳。(黄庭坚《跋书柳子厚诗》)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杨万里《诚斋诗话》)但蔡启则认为柳宗元过于为自己贬谪的身世伤感,以至于忧愤而死,实在是过于挂怀得失,未免和陶的精神境界相去太远:“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蔡宽夫诗话》)韦应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有人则认为韦应物近陶:古今诗人,多喜效渊明体者,如和陶诗非不多,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韦苏州云:“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作者按,此诗名《效陶彭泽》)非惟语似,而意亦大似,盖意到而语随之也。(周紫芝《竹坡诗话》)……六代惟陶彭泽、三唐惟韦苏州二公可以企及。(王世祯《师友诗传录》)江(淹)、鲍(照)各有拟陶诗,皆不及韦,韦气象近道。(乔亿《剑溪说诗》)甚至有人将陶渊明和韦应物的诗合在一起刻成集子,流行于世。明何湛之刻《陶韦合集》本卷首有何本人写的序,其中说:“(陶渊明)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倘禘尼山,并袷二祖,则陶几入室,韦渐升堂。”认为陶韦之诗,其价值可于孔子删定的《诗经》相提并论,韦应物可以升堂,陶渊明几乎能够入室了。这种评价,在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的时代,可以说应该是至高无上的赞誉了。这些人都学渊明,都有一定的成就,也有自家面目。沈德潜《说诗晬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学诗就是这样子,“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我们学某人的风格,但最终还是把自己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沈德潜说了半天,就是没提白居易。其实这些家都不可以学陶,惟有白居易特意学习,还自我标榜。他真是崇拜陶渊明。他在《题浔阳楼》中说:“长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他甚至去寻访过陶渊明的旧宅,还写了诗与序言。访陶公旧宅并序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访其宅。不能默默,又题此诗云。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白居易(资料图 图源网络)我虽不甚喜欢白居易的诗,但客观讲,这首诗还真有些动人处。尤其是结尾的“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真是使人生出心有戚戚的感觉。不过他学陶学得如何呢?我们就选一首他上面序言中提到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征君。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虽然题目标榜学陶,但真是太不似陶了。马星翼《东泉诗话》中说:“王、孟、储、韦多近似于陶,至香山极矣。”我想这个“极”如果要是指学得像的话,那马氏真是有眼无珠了。但如果要是说学陶的作品写得多的话,那到真是不假。后代大多数人都认为白居易学陶学得不像:如白乐天自云效陶渊明数十篇,终不近也。(黄庭坚《跋书柳子厚诗》)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者,惟韦苏州、白乐天尝有效其体之作,而乐天去之亦自远甚。(蔡启《蔡宽夫诗话》)那么白居易为什么不像呢?陈模《怀古录》中说:白乐天最不能忘情者,故发而为诗,僵身躯道,其实不悟此理。这个“忘情”的“情”,是指的世俗之情而言,更接近人的各种与欲望挂钩的得失。所以蔡启说白居易:“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较量,而自矜其达,每诗必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亦力胜之耳。”(《蔡宽夫诗话》)如果看看白居易这一辈子,他对于功名富贵的追求,那绝对是更在王维之上。白居易晚年致仕,在洛阳盖了一别墅。他《池上篇》中说:“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别墅中还养了很多歌姬侍妾,《本事诗》记载:“白居易有姬人樊素和小蛮,樊素善歌,小嘴长得艳若樱桃;小蛮善舞,细腰则纤纤似柳。乐天公至爱此二美眉,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对于白居易的人生态度,我们也不用批评,这也是一种活法。但可想而知,一个沉迷于“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怎么能和陶渊明相似呢?诗至唐朝而七言大兴,七言的好处是跌宕起伏,能够包容更多的内容,弊端则是辞多而意少。所以唐庚《文录》中引了唐诗和陶渊明的诗比较了一下: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陶元亮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桃源记》言“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元亮其尤也。其实也未必是唐人费力,乃是七言和五言风格不同所致。而这些或有意或无意学习渊明的唐人,在有些人看来,永远赶不上陶渊明。这种赶不上不在文辞,乃在性情。贺贻孙《诗筏》说道:唐人诗近陶者,如储、王、孟、韦、柳诸人,其雅懿之度,朴茂之色,闲远之神,澹宕之气,隽永之味,各有一二,皆足以名家,独其一段真率处,终不及陶。陶诗中,雅懿、朴茂、闲远、澹宕、隽永,种种妙境,皆从真率中流出,所谓“称心而言人亦易足”也。真率处不能学,亦不可学,当独以品胜耳。品格是人生修养,诗的功夫恰在诗外。作者简介:程滨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官方微信号:ruxue_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 陶者 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