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信忠孝节勇和的根本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忠: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节: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孔子云:仁义礼,孟子云:仁义礼智,仲舒云:仁义礼智信。(仲舒是董仲舒)
仁义礼智信此为五常。孔子也常谈仁义礼智圣,但他并没有将这五者并列,而是分述。最早提出这个观点。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就是说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董仲舒的思想为仁义礼智信其实是高于皇权的。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其他的立宪制度一样,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事实上,秦始皇这样的君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
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董仲舒的“五常”学说的特点是:对仁义礼智信作了不违背孔孟思想的发挥;将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匹配,把纯人伦的东西纳入天道五行的范畴,从而为仁义礼智信提供了哲学依据,形成“五常之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准确的解释是什么?提问者采纳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  赤诚无私 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下之乐而乐。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  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者:  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人权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勇者:  ,但是,不要有勇无谋!提问者评价谢谢了,很全面|15
馆藏&10580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忠孝仁义礼智信 顺序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从而成为“十德”------智、仁、勇”忠、孝、仁、义、和、平有几种顺序?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另:中国人向来讲究“四维八德”,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称做“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忠孝节勇和的解释
萌神32QN63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忠:对国家对君主忠心孝:对父母长辈孝顺节:气节,节操勇:勇气和:对人和睦仁: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义: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智: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信: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忠:尽心于人曰忠.――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孝:慈惠爱亲为孝.――《周书·谥法》 忍:忍,耐也.――《广雅》 悌:弟爱兄谓之悌.――贾谊《道术》 勇:勇,气也.――《说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忠孝仁义礼智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