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去澳洲加拿大读高中中,妈妈陪读,爸妈工作的是个体工资收入不稳定啊,先问问我和妈妈两个人大约需要用

(1) ———来自中国家庭教育误区的 报告“知心姐姐”卢勤 100年来,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2000年春天,一连几场罕见的沙尘暴,使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的荒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孩子们心灵的世界,威胁着众多家庭的幸福。 日,在浙江一个富裕的城市———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金华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 4月30日,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 处被告徐力有期徒刑15年。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极端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3月10日,我同《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的两名记者,与浙江团省委少年部长俞能一起,来到金华市,想听听徐力的诉说,想走进金华父母、孩子心灵的世界,想寻找产生悲剧的根源。 3月11日,天阴沉沉的,下着??细雨。走过一段石板路,就绕进了金华市的看守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看守所,只觉得院子里每堵墙都冒着寒气。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他身穿蓝毛衣,头上戴着黄褐色的毛线帽。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位瘦弱高挑、脸庞白净、表情平静温和的男孩儿,竟然是打死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面对面坐着,离得很近。徐力开始有点儿紧张,低着头,大半个脸被毛线帽子遮住了。 “小时候,你读过《中国少年报》吗?”我轻声问他,想唤醒他童年的美好记忆。“读过。” “你知道‘知心姐姐’吗?”金华市少工委副主任施彩华问徐力。 “知道。” “和你说话的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徐力忽然抬起了头,望了我一眼,眼光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友好。刹那间,我看到的仍是一双大大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我平和地对徐力说。“好。” 徐力用平静的口气开始了他的叙述。我们没有间断地交谈了100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艰难的母亲的生命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了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谁应该对谁负责?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冷静地想一想,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又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父母?100年来,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孩子成长的五大需求 日,江泽民总书记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提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总书记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工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说,这不仅是百年大计,更是当务之急。 今天的教育既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要适应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符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应该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徐力事件的产生,使我们听到了孩子心灵的呼唤,了解了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五大需求。 一、成长需要空间 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我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太好,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儿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个两居室,我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张桌子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把不愿讲的事情写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你和妈妈的矛盾,是什么时候开始尖锐化的?”我问。“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是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候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如果没有刻骨的仇恨,孩子应该是不会打死自己的母亲的。于是我问:“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妈妈?” 徐力说:“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修。晚自修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一会儿,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不听。” 我问徐力:“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学们知道吗?” “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宣扬。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声喊几声,排除内心的苦闷。” 徐力说:“妈妈平时最多的语言就是关心学习。考不好,她就骂我:‘你这么笨,为什么学不过别人?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不如人?’妈妈一个朋友的儿子,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二名,她便总是把我跟人家比。在学习方面,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的,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高,让我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学。根据我自己的能力,根本考不上。但只要我尽力,不管上什么大学,本科是能够考上的。”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妈妈不满的?” “上高中以后。初中升高中时,我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第一个学期,我的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二名,到第二个学期,我的成绩跃到了第10名。母亲十分高兴,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感到母亲管得太严了,怨恨就在慢慢生长。我感到,长这么大,她还以对小学生的方式管我,我心里非常难受、非常压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每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你和母亲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呢?”问题越来越接近事件的发生,我的提问便越来越小心。 & (2)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到母亲开着电视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 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见鞋柜上有一把铁榔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这时,徐力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没有继续往下问,不忍心再让他想起那残忍的一幕。 “事情发生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很想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打死母亲以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做了那事后,我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两个小时。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头也很晕。跑着跑着,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妈,我得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妈已失血过多,生命不可挽回了……”屋子里一片沉寂,空气仿佛也凝固了。 “看到母亲的样子,我害怕极了,”他继续说,“这时,我看到一个放衣服的箱子,就把衣服掏出来,塞到床底下,把母亲的尸体放进箱子。然后我去了录像厅,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那里。”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看到。当时我只想找个地方,冷静一下。半小时以后,我去学校呆了两个小时。那天晚上,我没敢回家,去了一家旅馆,80块钱一个晚上。”“这钱是平时妈妈给你的吗?” “每周六,妈妈都给我两块钱,让我去买早点吃。每次我只花一块五,留下五毛钱。” “你在旅馆里睡着了吗?” “哪里睡得着呀!在朦胧中我以为这一切只是一场梦,一切都不是真的。当我看清这里不是家时,我才清醒,一切都晚了。” “星期五,父亲回来了,他每周只回来两天。我没有勇气告诉父亲发生的事情。我说,妈妈出差了。我想,拖一天算一天吧。星期五、星期六我睡在家里,妈妈的尸体就在我房间的隔壁,我一直觉得心惊肉跳。爸爸一走,我锁上门也走了,住在同学家里。1月26日,爸爸又要回来了,我再也不敢回家,就去了义乌。其实,我在义乌没有任何亲人和熟人。义乌的旅馆30元一个晚上,我刚刚住下就被抓了。到现在,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 “你知道你是怎样长大的吗?”我问。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记得上学时一个晚上,我忽然发高烧,要马上送医院。那时,妈妈一把背起我一步一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胎儿不利,硬忍着巨大的疼痛把我生下来。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当听说辣东西对胎儿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对我花的心思比对自己的还深。” 来之前,我以为徐力不知道这些,没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便对徐力说:“你想过没有,在这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是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在身边伺候他们,为爸爸妈妈洗脸、做饭,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徐力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是个畜生,竟然用自己的双手把亲生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看守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徐力自从进了看守所,从来没有掉过眼泪,这是他第一次掉泪。也许,是我这句话,唤醒了在他心中沉睡了许久的一个儿子对母亲的责任意识。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会的讲台,我报告的题目是《为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徐力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您像徐力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榔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徐力那样把您打死,可您的确很像徐力他妈!’”这个女孩儿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到许多类似的说法。 徐力的同学说,他妈妈也像徐力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徐力的家庭,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自由的天空。许多孩子说:“我的家庭有徐母。” 有的同学甚至说:“徐力怎么不早点儿把他妈妈杀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点儿解放了!” 他们同情徐力,是因为他们同徐力一样,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觉。的确,徐力从小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他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应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快乐———这种环境的制造者正是徐母。强烈的占有欲和过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对儿子的爱扭曲了。她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生下了他,就拥有了他的身体,他的一切行动都要听自己的指挥;养大了他,就应该占有他的思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甚至认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有关系”。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徐母把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同学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的这种被尊重的需求也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无存,逼得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哀莫大于心死”,事实上,徐力的心,已经在打死母亲之前被母亲打死了。失去了尊严,正是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的原因,也正是这场心灵的“沙尘暴”掀起的根本原因。 “家有徐母”,成为一种发人深省的说法。原来,徐力的家庭发生的事件不是什么个案,相似的家庭蕴藏着相同的危机,许多家庭里正隐藏着悲剧的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从孩子那里听到了一种可怕的声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觉得,孩子们发出的声音对每个家庭来说,是比沙尘暴更严重的挑战。 在今天3.2亿个家庭中,有徐母这种心态的母亲不止一个,徐力这种心态的孩子也不止一个。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遏止家庭关系的“沙尘暴”,治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的空间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过,要给予孩子健康的生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而是人的尊严。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的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从尊重孩子的秘密开始。 & (3) 二、成长需要理想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 “活着没有意思”,是徐力从失望走向绝望的思想根源。在交谈中,我问徐力:“上学时,你想过将来做什么吗?”“我也不知道什么适合我干。如果我真没考上大学,我也就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出路。父母说,我若考不上大学,就不管我了、不要我了,我觉得这些都是真话,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指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幸福生活应该是稳定的工作,收入比较高。我觉得,我的父母生活得不幸福,他们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少,没有共同语言。母亲看不起父亲。因为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用,嫁给父亲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讲,不要像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学……我觉得母亲活得太累了……”在徐力17年的生涯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他甚至天真地认为“母亲活在世上太可怜了,整天为我的学习操心,如果母亲死了,可怜的母亲也就可以解脱了”。 孩子们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正是事实。徐力在母亲过多、过强的期望下,长期被压抑的怒气终于爆发,他的理智不复存在,于是打死了他的母亲……但是,另一批孩子却在沉默中走向了“灭亡”。 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位想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的共同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儿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解脱,您说是不是?” 我说:“道理是这样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董存瑞炸碉堡时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冲呀!’而不是喊什么‘为了死,死呀。’毛主席不是讲过,‘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吗?意思是那些为了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了还被人民纪念;那些尽做坏事或者没做什么好事的人,活着没有价值。你才13岁,正是大好的年华,又那么聪明、善良,以后会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你现在死了,该有多可惜呀!” 女孩儿说:“您说得也对。可我活着,我妈和我爸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还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傻孩子,”我被她的话感动,又觉得她太幼稚,“你想得太简单了!你想想你爸爸妈妈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你死了,他们会痛苦一辈子的呀!” 这位被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女孩儿,是那样的善良,又是那样的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位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生、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区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想到,电视节目的几句简单的回答,却触发了这位少年的死亡。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位14岁的少年做出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饮毒自杀。 就在新世纪第一个春节里,我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2001年1月,北京,在中国的一所最高学府,两名大学生相继跳楼自杀!一名三年级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从原来的第6位退到第14位;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因为几门功课不及格补考时请人代考被发现……还有一名得了精神分裂症。老师劝他回老家去休息,不要再读了,这个学生说:“我妈能同意嘛,我妈还等着我考研究生呢!”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是理想。今天,面对学历至上的社会,家长们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高分数就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吗? 父母过分高的期待、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欢乐,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一个小学生考试没考好,老师让他把卷子拿回去让家长签字,第二天,老师问他,父母有什么反响,这个男孩儿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一顿男女混合双打,反正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 理想的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这种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的种子想要发芽、生长、开花,难———太难了! 其实,家庭正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的最好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播撒理想种子的最佳时期。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孩子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孩子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一个家庭快乐不快乐,不看这个家庭有没有钱,孩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大学,而是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让孩子快乐地做他们自己,他们自然会体会到“活着真好”。 && (4) 三、成长需要体验 今天,许多孩子心灵世界所以由荒芜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 我问徐力:“在你记忆中,你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吗?”徐力说:“我曾经是班上的班委,但母亲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因为能有发言权,能做一个管理人员。” “初二的时候,我入了团。我曾经是学雷锋小组的成员,经常去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家打扫卫生、烧菜做饭。从初二开始,每星期去一次,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很困难,我们都很可怜她,老奶奶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我想,以后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烧菜做饭不能不会,学着帮助老奶奶,就是提高我的能力。但母亲知道这事后,说这样会影响学习,不准我再去。可是我很愿意去,在那里我觉得我很行。”“你觉得,你妈妈有没有很需要你的时候?” 我问他。 徐力说:“在家里,母亲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在徐力17年的记忆中,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他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有点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爱是一个口袋,你往里面装时是满足感,往出拿时,才会有成就感。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人的价值。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追求体现个人价值,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当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过的那些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生不忘,这就是体验。 江泽民总书记说得好:“人才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实现。”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因为,你不跑起来,怎么知道走是多么慢;你不飞起来,又怎么体会到爬行是多么辛苦!作为成人来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的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而不是让他在“我不行”的心态中长大。成功的基础是自信,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能力肯定要远远超过背着“我不行”包袱长大的孩子。今天,我们在帮助孩子去体验“我能行”时,有三个问题特别要引起重视: 第一个问题,是重做“官”,还是重做事? 2000年2月,河南省安阳市一个学生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当上班干部,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就带人对班主任大打出手。这反映出今日父母的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当干部看成是成功的标志。这是大错特错的!孙中山先生说过:“人不能立志做大官,人要立志做大事。”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同年四月,我去了湖北宜昌市得胜街小学,发现他们做得很出色。在素质教育中,他们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自己来”,实行在班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办法,把班级所有的事情分给每个学生。比如:有的同学是“玻璃保管员”,有的同学是“黑板管理员”……有个孩子自豪地对我说:“我被选为‘吸尘器’,其实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员’!” 小岗位,让孩子有了大责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主体意识,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比高分数更重要。第二个问题,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徐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这正是中美教育的差异。今天,美国的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你用到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考大学考不考?你考多少分?”于是,孩子变成挣分的机器,变为装知识的容器。家长的要求十分简单:“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学,我一切都可以给你!”甚至为此可以牺牲包括自己的工作和幸福的一切。于是,这种“过度保护”使孩子无法正常成长。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去体验成功的权利;也正是由于孩子从小很少有机会去体验成功,于是他们的心灵世界由荒芜变成了沙漠。 第三个问题,是替孩子干,还是让孩子自己干? 有个初中女孩儿和当记者的妈妈一起去参加夏令营,下火车时,她把重重的行李交给妈妈扛,妈妈欣然接受;到营地,记者出去采访,女孩儿到处找妈妈,说药放在妈妈那里了。妈妈回来受到女儿的责怪,却一个劲儿检讨,是妈妈的过错。我看不太懂,问这个女孩儿:“行李为什么不自己拿着?”女孩儿坦然地说:“这些事从来都是妈妈干的。” 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干这干那,而孩子却不“领情”,天天喊着“我很烦”;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的过错。今天的父母的累就累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有个中学男生要去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临行前,妈妈问儿子,是否需要帮助?儿子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晚上,妈妈悄悄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再有他没带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带的东西。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第二天,儿子要出发了,妈妈问儿子:“东西都带齐了吗?” “全带齐了,您就放心吧!”儿子自信地说着,出了家门。妈妈目送儿子上路,什么都没说。几天后,儿子回来了。 妈妈问:“怎么样?玩得开心吧?” 儿子说:“玩得很开心,就是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要向别人借才能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狼狈。” “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的一样呢,没想到山里会比这儿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妈妈又问。 “我想到了,老师也告诉我们带手电筒,可是我忙来忙去,就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准备东西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错误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位妈妈懂得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的道理。她没有包办代替,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让孩子去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而带来的麻烦。于是,孩子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大人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 & (5) 四、成长需要沟通 与成人沟通,是今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但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心,他们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关闭了,有的永远也打不开。 徐力从小生长在一个缺少沟通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在铁路工作,每周只回来一次。徐力主要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在交谈中,我问他:“在家里,你跟妈妈交流过吗?” 徐力说:“平时,我们不说话,吃饭也不交流。有时,我见她不开心,想问她是什么事情,她总是说:‘不要吵,我心里很烦!’我知道妈妈不开心是因为单位的事。母亲的单位长期效益不好,好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我感到,徐力还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便说:“家庭也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想对天下的父母说些什么?” “希望父母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能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不要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情。应该放手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小孩儿的心里有一些秘密,大人不要去揭穿,让孩子心里藏着一些秘密,让他们心灵空间大一点,多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家里人应该多坐在一起谈谈心。”我想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徐力将永远不能回到母校,他对此又是怎样想的呢?于是,我便提出来最后一个问题:“你想对你的同学说点儿什么?” 徐力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地说:“心烦的时候,多和父母沟通,多向他们阐述自己的苦恼,不要藏在心里,因为毕竟我们还小,有些问题不能独自解决,父母见识广,能够为我们分担一些苦恼,说出来比憋在心里好受!” 徐力讲得十分连贯和动情,看来这些话已经在他心里憋了很久了。 徐力在给自己的同班同学的信里写道:“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以我为诫,绝对不能再干这种灭绝人性的事。人在失去的时候,才更懂得珍惜,这次我是深刻体会到了。我希望你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要在失去的时候再去珍惜。在看守所里,我时常梦见你们,梦见我们共同学习的教室,梦见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梦见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狂奔,梦见我们……但一觉醒来,才发觉这只是梦。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梦,但事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不能不面对。在这里,我只能祝愿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明天创造更多的机会。但我也希望你们不要有过多的压力,尽量把压力化为动力,给自己一些空间。同学们,我想你们,假如有一天能够出去,我希望能够看到你们个个成才,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我将会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这位17岁的中学生会与同龄伙伴沟通,他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他曾试图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但没有成功。 徐母的内心,早已是一个“太糟了”的世界,别的人无法走进去了。 其实,徐母何尝不想与儿子沟通?徐母翻看儿子的日记,接听儿子的电话,到学校去监视儿子,窥视儿子的行踪……这一切一切,无非是想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怕儿子学坏,怕儿子不好好学习,并非想加害儿子呀!然而,她适得其反,由于违反了教育规则,不仅害了儿子,也害了自己!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人与人的关系。 云南有个17岁的男生,看了我写的《写给年轻妈妈》那本书,通过中国妇女出版社写给我一封信,信中说: “敬爱的知心姐姐,我在痛苦中认识了远方的你,是你帮我认识了自己的妈妈。有一个问题在我心里很久了,每当我收到远方朋友的来信时,心里总是有一点害怕。有一回我没在家,等我回来看见我的信被撕开了,放在桌上,拿起信一看,是好朋友写来的。我忍住怒气走出卧室,来到客厅。妈妈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是我的儿子,看你的信是应该的。’我说:‘你这种做法不对,是违反法律的。’妈妈越说越有理,转身跑进卧室。知心姐姐,我很想去法院上诉,但是我现在身无分文,告了父母我就没有生活来源了,请知心姐姐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好。” 这个男孩儿在信的最后说:“我等待你的回信,我想你一定很忙,你可以给我打电话。”他留下了家里的电话号码。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在家里给他拨通了电话。知道他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他告诉我他已经上高中,身高1米70,他喜欢文学,将来想当记者。 “你知道当记者要什么本领吗?”我问他。 “知道。”他说了三条,“第一,文化素质要高;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对职业认真。”“你说得好!”我鼓励他,“但要加一条,记者要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能了解别人的心,也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他们每个人说话都不一样,你要留心把不同的人说的不同的话记下来,这样时间长了,你就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话,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这就是记者不同于别人之处。如果你想当记者,从现在开始,就准备一个小本子,记下你发现的不同,主动走进别人的心。” “谢谢你,我会这样去做的。” 我答应送他一本我刚出版的《做人与做事》一书,他立刻把学校的详细地址告诉我。 其实,沟通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只要双方都能够发光发热,冰雪一定会融化。 在金华市人民大会堂,我进行了“知心姐姐”讲座。讲座刚刚结束,我还没下台,就被家长和孩子团团围住。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士拨开人群,流着眼泪对我说:“给我一点时间,我要带儿子来见您。”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为儿子半夜归家而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扫帚都打断了,但儿子宁可忍受疼痛,始终不肯说出自己去了什么地方。 望着这位年龄与我相仿、面容憔悴、泪流满面的汉子,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满足他的要求,尽管我的时间安排得很紧。我们约好下午5∶30~6∶00与他儿子见面。 五点半,他一家人都来了,每个人都是眼泪汪汪的。夫妇二人把儿子领到我的房间,就出去了。 这是一个胖胖的男孩儿,正上初二。男孩儿一脸稚气,用手托着脸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那神情很像我的儿子。“昨晚到哪里去了,让你爸爸那么着急?”我直截了当地小声问。 “去网吧了。”男孩儿向我道出真情,“昨天是周六,我和一个男同学约好五点半在路口见面,一起去玩,可他失约了,没有来,我一个人呆着没劲,就去网吧了。” “网吧的环境不太适合中小学生,那里有些东西对你们影响不好……”我担心地说。 “我对别的不感兴趣。我主要是玩游戏攻关,攻下关来好跟同学去吹牛。”男孩儿的坦白让我对他很同情。是呀,哪个男孩儿不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己很行呢! “可是,我玩着玩着忘了时间,一共玩了五个小时,一看表已经是深夜一点了。”男孩儿开始讲述头天晚上的事情,我在静静地听。“我很害怕,硬着头皮往家走,走到家门口,我不敢进家,跑到河边站了很久,最后还是回去了。”“回家以后怎么样呢?” “我爸在外面找我找了好几个小时,也刚刚回到家。他又急又气,问我去干什么了?我说去同学家了。我爸就拿来把扫帚狠狠地打了我……” “那是你爸爸第一次打你吗?”“是的。” “听你爸说,扫帚都被打断了。一定很痛吧?打什么地方了?”我关切地问他,好像挨打的是我自己的儿子。 “打大腿和屁股中间。疼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这么着急,我很难过……”男孩儿说着,用手捂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递给他一条毛巾,可不知怎么回事,我的泪水也跟着流了出来———自己挨了打没在乎,在乎的是让爸爸着急了,多么善良的孩子! “你能体会爸爸的心就好。你爸爸都50岁了,你才上初中,你爸爸是老来得子,能不爱你吗!你跟他说实话了吗?”“没有。”听我讲了这番话,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呆会儿马上把实情告诉爸爸妈妈,请求他们的原谅。你要爱他们,就不要让他们再为你操心呀!你家里有钱买电脑吗?”为了让他不再哭,我换了一个话题。 “二手电脑3000元一台,我家才攒了一千多元。”男孩儿回答。 “慢慢攒。攒够了钱买一台,自己在家里玩会安全得多。”我很同情这个爱玩电脑的孩子,恨不得自己掏些钱,帮他如愿,可这样不符合教育原则。 “我会节省钱的,我以后不会让父母操心了。知心姐姐您相信我吗?”男孩儿用渴望的眼光望着我。 “你是个善良诚实的孩子,知心姐姐当然相信你。我想,你爸爸妈妈也会相信你的。一会儿就把实情告诉他们,好吗?”我拍拍他的肩,给他鼓励。 “好。”男孩儿点点头。这时,时针已经指向六点。男孩儿的爸爸妈妈走了进来。 “你有一个好儿子。”我对男孩儿父亲说。 这位父亲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如果今天没有见到你,真不知道这件事怎么收场,不知道应该怎样再跟儿子相处。”“没什么。以后家庭中不管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孩子都坐下来谈一谈,做父母的要用心听孩子说,而孩子呢,也要实话实说。” 当父亲听了买电脑的建议,便说马上去买。我制止了他:“事到如今,只能等攒够了钱再买,教育也要有个过程。”一家三口终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事后我想,假如我没有与他们一家人相遇,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所以说,学会沟通,对父母跟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及时沟通,有什么话,坐在一起谈谈。父母用心地倾听孩子的故事,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诉说一切;而孩子也要打开心灵的大门,听听大人们的心事、大人们的故事,在信任中达到理解。沟通是什么?沟通就是去分享,建立共识———通过亲子间的相互交流,是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目的的! && (6) 五、成长需要肯定 在和妈妈共同生活的17年中,徐力听妈妈讲得最多的话是:“你真笨!”“你太没出息了!”“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可以说,徐力是在妈妈的责骂声中长大的,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呢?他气愤被责骂,因而产生了反抗的心理。这种反抗的心情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爆发出来了。 出事那天,因为看电视这点小事,徐母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唠叨:“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你考不上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没有关系!”当时,徐力感到委屈至极,他想的是:“我已经尽力了,你为什么老对我这样!”冲动之中,他举起铁榔头,朝母亲的头上打了下去……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责骂,在父母看上去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每日不休的责骂,便是自己“世界的末日”。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齐齐哈尔有位母亲给我打来长途电话,说她从电视上看到介绍我的书,很想买一本送给孩子,但是没有买到,她费了好大劲儿找到了我的电话。 “有什么急事吗?”我关切地问。 “我的女儿上初一,考试时总是马马虎虎,老是丢分,我瞅她就上火,每次都要狠狠地说她,可是她就是不改,怎么办?”我问这位母亲:“孩子认真的时候,你表扬过她吗?”“她可是很少有不出错的时候啊!” “是呀,你的孩子只听到过因为马虎过失的责骂,而没有品尝过因细致成功的肯定与夸奖,那她当然不会有进步的愿望了!细致,应该是女孩的特有优点。我希望你能找回孩子失去的优点。办法只有一个:肯定她!” “你讲得对,可是我的孩子就是没有上进心啊!” “丧失上进心的孩子,是因为在有上进心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肯定和夸奖。我建议你改变一下自己的眼光,关注孩子的优点、进步,让孩子寻找到被肯定的感觉。”“谢谢你的建议,我一定试试。”这位母亲十分虚心。 几天以后,她又打来了电话,高兴地告诉我:“知心姐姐,真的很感谢你。你的办法真灵,我尽量肯定她的长处,她的学习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也真的有了上进心!”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严格要求就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B两个组,分别考他们同样的问题。过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学校,告诉A组同学: “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写吧!” 又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责骂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美国一位教授曾使用精神气电现象的能量测定器,来证实夸奖与肯定比责骂与否定更有效果。他一直以测定器研究孩子课业与疲劳的关系,结果发现夸奖与肯定对消除疲劳非常有效。在测定中,他们对用功写作业而疲劳的孩子说:“哇!你做得很好!你真能干!”结果发现,因疲劳而下降的测定热量曲线一下子升了上去。相反,当孩子受到责骂和嘲笑时,那曲线就会明显下降。测定器的指针表明:一方面,透过夸奖和肯定可以消除疲劳,使用功的效率上升;另一方面,责骂与否定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有的父母虽然明白了“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夸奖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是一位事业上十分成功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母亲。 一次我去宁波参观她办的学校。在共进晚餐时,她对我谈起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令我大受启发。 徐亚芬的儿子在寄宿制小学上学,语文成绩很好,但不爱学数学,所以数学成绩比较差。一次,儿子从学校回来,对妈妈说:“学校给我们测智商了。老师说我右脑比左脑发达,形象思维能力强,数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数学的好。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上不去了。”徐亚芬惊讶地问:“是这样吗?有空儿我去问问老师。”她真的去了学校,找了班主任,并暗地里与班主任达成了一项协议。几天后,徐亚芬十分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告诉你一件大事,我去学校问过老师了,老师说他搞错了,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学数学会比学语文强多了!” “是真的?老师真是这么说?”儿子睁大了眼睛,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兴奋。 “是呀,老师说,他看错结果了,他说的是另一个同学而不是你,你的左脑比右脑发达。” 儿子信以为真,真的认为“我的数学一定能够学好,我很行”。这个结果完全改变了他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在学数学的时候,他恢复了自信,提起了精神,数学成绩很快超过了语文成绩。所以,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只要能充分发挥这一力量,任何孩子都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 夸孩子也要会夸。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记得有个男孩子曾经对我说,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听这个,他就烦了,马上扫兴地说了一句:“真没劲!”这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我也常常爱在家里没人时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总是惊讶地说:“哎呀!这么干净啊!这是谁干的?”于是,我从门后跑出来。妈妈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你真了不起!”当时,我心里高兴极了,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下次妈妈出门,我还想继续这样做。 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少年期的孩子。孩子小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他长成青年了,你再这么说,他们八成会认为你要叫他们做事而不理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做的事情带着夸奖的口气说给别人听,但又要让他们听见,让他们感到“骄傲”。 有一位企业家曾对我说过,他的妈妈在这方面最内行,她会让他偷听到她所说的话,她知道许多话直接跟孩子说,孩子是不会听的。“记得有一次,妈妈跟她的一个朋友谈话(我后来猜他们是事先约好的),妈妈说:‘我拥有这条胡同最棒的孩子!’当时,我真的就想,我一定要当这条胡同最棒的孩子!后来,我成了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你看,我妈妈的那些话多管用!” 每一个成长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师肯定,被社会肯定。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他、肯定他,他必然会变得更好。 我经常听到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差劲大伤脑筋而发出的叹息声。这是因为父母认为让人伤脑筋的孩子很差劲,这是因为你想着他很差劲,所以他才真的差劲。如果你能换一种想法,确信“孩子哪有差劲的道理”,并用这样的心情去指导孩子,我想他一定会变得更好。因为,想如何去改造他,并且用各种方法改造他,仍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想改造他这个想法错了,即使你多方面为他设想,他也好不了。如果你不去为他多方面设想,他反而自动好了。 因为必须相信这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面对我们身边那些脑子慢或爱捣蛋的孩子,绝对不可以打骂,他们更多地需要肯定。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走出家教误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有的真可以说是“爱你没商量”,把孩子爱得“死去活来”,自己还觉得爱得不够。但是,这种“超重的爱”把孩子压得喘不过起来,他们一天天远离了我们,有的甚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同时生活在“天堂”和“地狱”里,他们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爱,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过大,过早、过多地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惨烈。面对一幕幕的悲剧的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给予孩子的爱适不适当?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科学?我们有没有勇气为了改变孩子生长的环境而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决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喊出“新世纪我能行”? & (7) 我想,我们最应该丢掉的是四大心理误区,即: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丢掉超常心, 找回正常心;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一、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可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父母不同,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成长在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使我们失去的太多,我们竭力想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从孩子身上去实现,竭力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物质享受从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我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惟一的孩子身上了。于是,强烈的“补偿心”占据了我们的心头。“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 有一次,我去贵阳开会。贵州电视台《女性话题》节目请我和六个家庭谈心,话题是———做个好妈妈。 有一位带着女儿来的年轻妈妈讲得十分激动:“文革时,我刚上小学四年级,我没有学到什么就下乡去插队了。我没有文化,返城后找不到工作,后来当了个体户,我丈夫也是个体户。我们挣了几个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要留给孩子上大学,我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可是我的女儿不争气。上一年级,才给我考了八十多分,我气急了,用绳子把她捆起来,吊到房梁上抽打。打昏过去了,我就用凉水把她泼醒。我气急败坏地朝她吼叫着:你记住没有,你要成为‘人上人’!女儿哭着、喊着:妈,你别打了,我一定成为‘人上人’!”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的母亲泣不成声。已经上四年级的女儿坐在妈妈身旁,大滴大滴的泪水流了下来。“你妈妈打你时,你是怎么想的?”我问女孩儿。 “我恨她,我恨她。可我也理解她,她让我成为‘人上人’也是为我好。”女孩儿委屈地回答。 “你现在能告诉我,什么叫‘人上人’吗?”我又问。“不知道!”女孩摇摇头。 女孩儿的回答,让全场的人啼笑皆非。四年前,女儿挨了一顿毒打,至今还不明白妈妈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著名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当“平常人”最安全、最实际。实际上,“平常人”就是心地和平、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人上人”不可,我们这不是在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就不能科学、冷静地对待和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也要考上大学。孩子考试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对;如果排名靠后,便会暴跳如雷、捶胸顿足,甚至恼羞成怒、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逼下去,就会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可能是跳蚤。”你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结果常常是经过了数十年,才发现孩子成为了一个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谓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要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民族好少年”评选中,作为评委,我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农家妇女教子的故事:大山里有一个上中学的男孩子,见家里实在太困难,妈妈每天干活太辛苦,决定弃学。一天,他对妈妈说:“妈,我不念书了,帮你干活养家。” 这位不识字的农家母亲听了,一句话也没有说,把儿子带到玉米地里,掰下一穗青苞米,递给儿子。“好吃吗?”母亲问。 “好吃。”儿子不解地回答。 “青苞米是好吃,但是不能当饭吃呀!只有等苞米成熟了,脱下粒,磨成面,才能当饭吃。咱家再穷,也不能误了你的学业!” 男孩儿一下子明白了妈妈的心意:一个人有了知识,成熟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中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他立即返回学校,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并立志用现代科学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位农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会教育孩子,因为她自己就心平气和,知道母亲的责任不是逼孩子学习,而是教孩子做人。 所谓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爱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的人;另一个就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有些事情往往很奇怪,结果常常和你想得到的相反: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是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一辈子。 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从不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他认为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根深蒂固地留在孩子心里,成为孩子心里抹不去的阴影。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它努力,就可以长得大,结的果实就会像西瓜一样大,味道也会像香气一样香,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于是,小番茄秧很努力地汲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强身健体。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能够健康地成长,只要能够快乐地当她自己,这就是他作为父亲毕生的心愿。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强迫孩子追求自己能力以外的目标,会让孩子感到迷失,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正像蔡志忠说的:“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地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 (8) 二、丢掉超常心,找回平常心 用超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最普通的问题。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有一年的寒假,我在北京青年宫连续进行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听”系列讲座。一天,讲座后我在大厅里搞心理咨询。有一位军人爸爸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咨询。他们排在第三个,我一直很注意他们。看上去,那个男孩儿很老实。轮到他们,这位爸爸郑重地对我说:“我的儿子有病!” “你的儿子不是挺好的吗!”我对这位爸爸有点儿不满,哪能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有病呢! “我的儿子有多动症。”这位父亲认真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我仔细观察你儿子,他一直没有乱动呀!”我说。 “他是神经性多动症。”于是,我向他请教患“神经性多动症”的人是什么样子。“一会儿嘴角抽动一下,一会儿眼角抽动一下。”爸爸说。我又看了一眼孩子。他爸爸没说他有病时他还是挺好的,说到他嘴角、眼角抽动,他的嘴角和眼角真的就开始抽动起来了。我淡淡地说道:“男孩儿当然好动了!” 可是,爸爸仍然执著地说着:“我带他去过好多家医院呢!”“医生怎么说?”我很是关心检查的结果。“医生说他没有病。” “那你为什么还不放心呢?”我有点儿奇怪这位爸爸的想法。“治多动症的人说他有病呀!” “那当然了,不说孩子有病,他们到哪里去赚钱呀?有的地方治多动症,一个疗程要收三千多块钱呢!” 这时候,男孩子已经显得不耐烦了。他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挡住自己的嘴,小声地对我说:“知心姐姐,告诉你吧,我根本就没有病!” 我把他手中的书接过来,也学着他的样子,用书挡着嘴,小声对他说:“对!你没有病,是你爸有病!” 我为什么要说他的爸爸有病呢?因为当着孩子的面就说孩子有病,这本身就不正常。正常的父母不会这么做的。我不希望孩子的头上从小就笼罩着“有病”的阴云。 这倒使我想起一个外国男孩儿的事。他出生时就生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爸爸妈妈告诉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他们跑得那么匀称,是因为他们自己下功夫练出来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始终把孩子看成正常,一样让他参加体育锻炼,一样让他去跑步……这个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可是心理一直是很正常的。经过刻苦的锻炼,他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这叫什么?正信息!对孩子来说,“有病”就是负信息,“没病”是正信息。在正信息中长大的残疾孩子,身体虽然不健全,但是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是在“负信息”中成长的孩子,肢体虽然健全,可心理有病,总怀疑自己有病,时间一长,身体真会出毛病。 有位妈妈很不负责任,她的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是弱智,送弱智学校去吧!这位妈妈信以为真,没有经过医生鉴定,就把女儿送进了弱智学校。上六年级时,女儿参加全区弱智学生运动会,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一体检,医生说她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成绩不算数。记者闻讯,前来采访这个“假弱智生”,问她这六年的感受。女孩儿说,刚刚来弱智学校的时候,觉得周围的人说话、走路都不正常,可没过多久,周围的人却认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开始学着弱智生走路、说话的样子,慢慢地,别人也看她“正常”了,她也就真的变成了“弱智”。 可以说,是环境改变了人,把正常人变成了不正常的人。如果父母有了“超常心理”,总怀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每天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这样不仅自己会缩短寿命,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大人才常见的疾病。成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体内具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有时没有什么症状,而孩子的防御能力差,只好替父母生病了。 所以,医学专家告诫我们,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易短寿。长寿的秘诀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减少精神紧张的生活方式。精神紧张与心理有关。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超常”的眼光看自己、看孩子,那你说他该有多累! 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呢?还是恢复“正常”吧!当我们学会用正常的眼光、发展的眼光、长大的眼光看孩子,你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你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正常”的标准是: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今天的父母多是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眼光出了毛病。我们不是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孩子,而总是用眼睛盯着别人的孩子。 有一次,我去参加中华慈善总会的会议,听民政部的同志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外国人领养中国孤儿,你给他一个孤儿的照片,他进了孤儿院,就直朝这个孤儿奔去,抱起孤儿又搂又亲,如获至宝,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他的,是最好的,至于别人领养的孤儿什么样子,他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而中国人领养孤儿,先要求找个长得好看的。进了孤儿院,抱起自己的孩子,眼睛却盯着别人怀里的孩子。还要说什么:“呦!她的孩子怎么比我的漂亮呀?”作为父母,如果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不珍惜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是个“宝”, 自己的孩子倒像根“草”,对于孩子来说,那是莫大的悲哀。你是不是应该这样看,你们的孩子是你们夫妇的生命啊! && (9) 三、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 今天的家长面对孩子那么心急气躁,那么不冷静,是为了什么?虚荣! 孩子没考好,你就觉得是让你没面子了,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是让你丢面子了,于是冷眼相对;孩子有了点成绩或是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挂在了一起。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什么?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那位被自己亲生儿子徐力杀死的母亲说过:“考不上大学就打死你,你就别回来!”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作为你的孩子,无论是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做母亲的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就只有上大学才是有前途的吗?有些父母,看到儿女上了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他们多高兴呀,以为真是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使命!但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是一场悲剧! 我儿子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咨询过北京一位著名大学的老教授:儿子究竟选择哪所大学?这位教授说:“你把各个学校的情况提供给他,请孩子自己决定。你不要替孩子选择,让他自己选择。” 接着,她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偏远地区的一个女学生,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高分。高考时,父母让她报考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那所学校,可父母非逼着她报不可,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她违心地报考了那所大学,果然也被录取了。但是,入学后,学校进行的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她哪里能够接受得了呢!于是,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来到学校“接”她,欲哭无泪,一声一声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每一年,在大学生中自杀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你想想,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怎样对待?且不说孩子承受力如何低,单说长一生的心血,不都付之东流了吗?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好、办好,甚至把孩子将来的前途都设计好了。但一桩桩事实向我们发问:费这些力气,能讨个好吗?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规律吗?倘使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好了,你又能够真正替孩子把人生路走到底吗?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人生的路。人生的路上,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用知心以孩子为友,陪孩子走一程。 可我们有些父母却忘却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孩子上小学,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上大学,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孩子去春游,替孩子“抢”座位;孩子要考大学,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选择兴趣……无怪乎有人说,孩子有点什么事情,最忙乎的是家长。家长忙了,孩子却没事情可做了;家长情绪饱满、乐此不疲,孩子却早没了兴趣,在一边“旁观”。 “减负”了,我去了北京几所重点小学和孩子们聊天,想听听他们说一说“解放”后的“快乐”感受。谁知,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愁眉苦脸地对我说:“减负”前,我妈给我报了三个兴趣班;“减负”后,我妈说这回有时间了,不能闲着,又给我报了两个兴趣班。我苦死了,哪儿有快乐呀!我每天真是度日如年啊…… 有她这样命运的孩子不止一个。 一个男孩儿告诉我:“我爸逼着我学习钢琴,我不爱学,他就打我,还说有什么特长考大学可以加50分!” 我对他们说:“能加分的只是少数。我儿子是个艺术特长生,参加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艺术特长生测试。全国来报名的学生有一千多人,报考钢琴的就有六百多个,而被各个重点大学降分录取的只有几个人,你能是那几个人中的一位吗?如果你不喜欢弹钢琴,单纯为那50分去拼命,我看不值。” 男孩儿说:“您要是我爸就好了。我可说不服我爸,我不知道我能熬到哪一天……” 家长们对设计孩子的未来兴致勃勃,孩子却觉得苦不堪言。家长还着急、替孩子花钱、替孩子受累,到头来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一个个感觉被爱得“死去活来”。 我们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我们可以替孩子做这做那,但我们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呀!你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不愿意学、不想学、不好好学,你岂不是白花钱? 有位爸爸让孩子学习特长,将来好在上大学时加分,前后花了两万多元钱,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学出来,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每天只想着自杀。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写信给我,求我救救他的儿子。“替”和“逼”的背后是什么呢? 虚荣。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钱少、比家用电器高级不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把孩子的成绩、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当成了装饰品,成为向别人炫耀的东西。 有位父亲,在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过去常常把上中学的儿子带到单位来吃饭,孩子也常常参加父亲单位组织的活动。自从孩子没考上大学,这位父亲就再也不让儿子在单位露面了。单位的同志都说,领导不让孩子来单位,是虚荣心在作怪。全国那么多考生落榜,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嘛。可这位父亲却认为儿子给自己丢了面子,不想让儿子再来单位,岂不知这对儿子的心灵实际上造成了一种伤害!马克思说:“对这种人来说,只有一种动力,那就是虚荣心。像一切爱慕虚荣的人一样,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眼前的成功、一时的风头。” 前不久,我在一份家教报纸上看到一个儿子控诉父亲的文章,题目的《是父亲的虚荣心害了我》。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在我国一个偏远的小镇,有一位小学体育老师,一心希望儿子能出国留学、光宗耀祖。考研究生时,儿子分数差了一点儿,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父亲着急得不得了,到处托人找关系,想让儿子早一点出国。最后,终于通过一个中间人,交了两万美金,把儿子“弄”到了美国。父亲逢人就讲:“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去了!” 没想到,儿子出国后,并没有走上父亲企盼的那种“辉煌”求学之路。不仅历尽艰辛,最后还受了重伤,“人财两空”地回到家乡。 在这之前,儿子先后把自己挣的1000美金寄回了家。父亲立刻“牛”起来,穿戴也讲究起来;过去他们家冷冷清清的,如今门庭若市,连校长也经常光顾他们家。很快,父亲从一位体育教师升到了教导主任的职位,后来还当上了副校长。但就在父亲竞争校长职位的工夫,儿子被打伤了。儿子给父亲打电话诉说自己的遭遇,并提出要回国。父亲哭了,勉强同意他回来。儿子回来后,父亲很不高兴,说:“你真不给我争气。我现在正在竞选校长呢,你偏偏在这个时候回来丢我的脸!你最好找个没人看到你的地方呆着去!” 儿子十分伤心、愤恨,连夜写了这篇文章,控诉父亲的虚荣心使他沦落到今天这种悲惨的地步。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荣心是很可怕的东西,父母的虚荣心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正如古人所说:“世人单为‘体面’二字,坏却平生。”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很多大人把孩子当成工具,当成他们未竟梦想的延续,要求孩子为父母挣面子,于是,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我们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的前提是———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父母只是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10) 四、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 键是会教育孩子。”独生子女的父母更爱孩子,但有些父母却把爱变成了过度的保护,产生了惧怕心,即:生男孩子怕变坏,生女孩子怕受害。每天为孩子提心吊胆。有的父母恨不得把孩子变成BP机,挂在自己的裤腰上,有什么事就“紧急呼叫”。但是,你不可能整天围绕在他身边,你有你的事业,孩子也有腿有脚,有自己生活的空间。 大家都记得发生在北京的“流星雨事件”吧?女学生马晏由于没有自护能力,竟被一个假冒警察的坏人骗到小树林里杀害了;山西一位女大学生,大白天走在校园里,竟被一个声称“是教务处的”坏蛋骗到一个废旧的房屋强奸后焚尸……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恶性案件的发生,一次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做父母的要保护孩子,并不只是用自己的肩膀,而是要教给孩子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父母要特别关心自己的女儿。 女孩儿容易上当受骗。父母要从小告诉女儿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更不允许男性随便摸她。要告诉那些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女孩子,一定要把钥匙藏好,不要让别人看到。北京有个流氓成性的人,常常跟踪那些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小学生,入宅抢劫,他多次作案,先后强奸了四十多个女孩子。 女孩子要从小培养勇敢精神,遇事要不慌不忙。 我记得我在北京女一中上初中时,就曾经遇到过一个流氓。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放学后我乘公共汽车回家。车上很挤,我感到后面老有人拱我。我警觉起来。我想起妈妈的话,遇到坏人别害怕,要沉着。我慢慢往车门口挪动,没想到脖子上的大围巾却被那坏人悄悄拽住了。我不动声色,也没有回头看那个人,怕自己害怕。 车一停,我“噌”地跳下车,同时使劲把围巾拽了出来,快步往家走。走着走着,我忽然发觉后面有人跟踪我,可能是那个坏人也下了车。这时,我又想起妈妈的话:有人跟踪你的时候,你要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要往家跑,因为坏人要是知道你住在哪里,以后你就会天天处在危险之中。 我灵机一动,径直往胡同口的首都剧场走去,正好赶上刚刚散场,我混在人群里转了两圈,把围巾放在书包里,换了个模样。看看“尾巴”甩掉了,我才跑回家。到家才发现,我的衬衣全湿透了———那可是大冬天呀!我把“历险记”跟妈妈一讲,妈妈当时就夸了我:“太好了!你真勇敢,还挺聪明,干得好!” 其实,妈妈就是这样大胆的一个女人。她常说,女人就是要胆大,将来才能做大事。我们小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妈妈做主,她果敢坚毅,有了妈妈我们的心里都感觉好踏实。而妈妈呢,也教给了我的姐妹———她的女儿们从小拥有这种坚强的性格。 没想到的是,妈妈培养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竟成为我离开她后独立生活的最重要财富。 19岁,我离开家,去东北农村插队。不久,当上了北京知青集体户的户长,带着大家过日子;后来,又当上了妇女队长,带领着村子里的60名妇女下地干活。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怎么会干农活,可是我心里有那么一股“我能行”的勇气,帮助我把工作做得很好。记得有一个傍晚,我被通知去县里开会,集体户的一名女生送我去大队,我们在大草甸子上迷了路。周围是一片沼泽地,怎么走也走不出去,慢慢地天黑了,远处还传来了狼的嚎叫声。我们两个并没有害怕,只是静静地呆在草地上,等着天亮。后来,生产队才发现人丢了,派了许多村民来找,才把我们找回去。大家见到我们就问怕不怕有鬼来。我说:“鬼怕人,人才不怕鬼呢!” 事后想起来还真有点儿后怕。但是这件事,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害怕,那就是自己吓唬自己。就像培根说的:“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害怕的了。”在农村插队的那些年,我经历了许多次惊险,每一次成功地摆脱险境,都使我向“勇敢”靠近了一步。我终于悟出这样的道理:勇敢是精神气魄的力量,而不是四肢的力量。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勇气是在每一次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大胆是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生活把我锤炼成为了一个大胆的人。 一次,我带领三十多名北京小学生去香港参加夏令营活动。回来的那天晚上,北京下起了大雨,机场雷电交加,飞机几次降落都没有成功。飞机大起大落,机舱内颠簸得非常厉害,好像马上就要机毁人亡一般。旅客乱作一团,有大声惊叫的、有喊爹喊娘的……跟我同行的一位年轻女记者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情,她紧紧地抱着我哆嗦,忍不住大叫起来。我一直在安慰她:“不要紧,不要紧的……” 飞机终于在天津机场迫降,等待北京方面的命令。这时,外面还下着瓢泼大雨。 一些旅客吵着要下飞机。有的人还对我们说:“你们怎么这么奴性,还不叫乘务员打开舱门,把孩子带下飞机,你们不想活了啊!” 同行的人问我怎么办,下不下飞机。我冷静地说:“不能下去。外面下着那么大的雨,只有飞机上最安全。我们要相信中国民航。”于是,我们招呼孩子们安静地休息,还把自己手里的矿泉水贡献出来,给那些吵着要喝水的旅客。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机舱里的旅客慢慢都安静下来。一个小时后,飞机在北京机场安全降落。在机场等候多时的家长们看到孩子安全归来,都十分高兴。 那位年轻的记者动情地对我说:“卢头儿,我真佩服你!你真有大将风度,临危不惧!如果我们中途下了飞机,我想我以后肯定再也不敢乘飞机了!”她的话,给我很大的鼓励。我想,人生也是如此,要做暴风雨中的海燕,才能领略风雨的壮观。妈妈给予我的这种勇敢精神,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大男孩儿抢劫小男孩儿钱财的现象,这也要特别注意。家长们最好不要让孩子把名贵的衣服穿到学校去,否则很容易引起别有用心的人打他的主意。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子穿着妈妈从美国买的价值一千多元钱的名牌运动鞋去上学,一出门,就被人截住了。 “把鞋脱下来,让我穿两天!凭什么你就穿这么好的鞋?”那个大男孩狠狠地说着,把自己的旧鞋踢过来。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声,把鞋脱下来了。 很多孩子被人劫去钱物,不是因为穿得太好,就是由于兜里有钱太招摇了。新加坡、日本等国对中小学生都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穿校服到学校,不允许穿别的服装。这样,就不会在学生中间造成贫富悬殊的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什么恶性的抢劫事件。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宽裕的家长,不要让孩子在经济方面产生比别人强的心理,更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因为,这样对孩子并不是什么好事。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在“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让孩子摆脱惧怕,获得保护,是每一个家长必须要做到、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要让今天的孩子成功进入21世纪,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人才,必须调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 & (11) 2000年3月,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共同创办了“知心家庭学校”。我们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在“知心家庭学校”里,爸爸妈妈和孩子,既是同学,又是朋友,大家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全国第一个挂牌的城市就是金华市。我荣幸地担任了“金华市知心家庭学校”名誉校长。 事隔八个月,“知心家庭学校”如雨后春笋,在金华市中、小学校建立起来。11月11日,全国“知心家庭学校”现场推进会议在金华召开。我欣喜地看到,金华市刮起了“知心风暴”。 在徐力读书的金华四中率先建立起“知心家庭学校”,开办了知心信箱、知心报、知心辅导室、心灵之桥演播室、知心热线等以知心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知心家庭学校”不定期地以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长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传授。针对家庭中母亲与子女接触较多的现状,“知心家庭学校”开办了“现代母亲素质讲座”。金华四中的知心信箱就挂在学校通知栏旁边。同学们学习上、生活上的烦恼,对同学、老师、学校的建议等等都可以写在信上,投进知心信箱。知心信箱为每一位来信的同学保密。知心信箱的辅导老师,通过信函的形式尽快给来信的同学答复。普遍的问题,还在学校的知心报上予以解答。目前,学校收到的来信中有诉说自己感到孤单没有朋友的,有询问学习方法的,也有讨教如何与同学、老师、父母相处的等等,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知心家庭学校”对每一封来信都有回信,而且由专人送到来信人手中。“知心热线”曾接到一位爸爸的来电,问该如何教育他的儿子。经询问得知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已懂事的儿子整天郁郁寡欢,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接热线的老师问这位父亲:“可以和您的孩子谈谈吗?您先问问儿子愿不愿意?”父亲小心翼翼地询问子,儿子慢慢地走过来,拿起话筒,辅导老师就与他商量能否与他交个朋友,与他谈谈知心话?那孩子答应了,第二天来到了“知心辅导室”,在辅导员的耐心开导下,终于揭开了多年的心结。 这样的学校在北京,在辽宁营口,在山东青岛,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建立起来,2001年将建起300所。 在金华,当我提出再去看看徐力时,我听到一个好消息:徐力已由原来的15年徒刑改判为12年,现在已经转到杭州少年管教所。可是,听说徐力曾说,15年和12年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我心里很不安。看来徐力对自己的前途尚没有信心。我想,别的少年犯会有父母去看望,而徐力呢,没有了妈妈,他更需要的是母爱。于是,我便决定推迟一天返京,去杭州看他。我要让天下的父母都相信一个事实:环境可以改变人!好的环境可以把孩子变好!阳光可以融化一个少年心头的冰雪!11月16日,我来到杭州少年管教所。在宽敞明亮的探视室里,少管所负责人说,徐力刚来半个月,但表现很好。所里组织少年犯学习时,他朗读文章,还会出板报。听了这些,我十分高兴。 一会儿,教官把徐力带来了。他剃光了头发,身穿少年犯的服装。 “你认识她吗?”教官问道。 “知心姐姐!”徐力亲切地叫着,脸上露出好看的笑容。天天都会听见有人叫我“知心姐姐”,不知怎么,今天听到徐力这样叫我,我心里的滋味却不寻常。看得出,在徐力的内心世界里,“知心姐姐”占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我们并排坐着。我仔细端详着他:比起八个月前,他白了,也长胖、长高了,令人欣慰的是,他苍白的脸上有了红晕。“听说你减刑了,祝贺你。”我真诚地对他说。 “是的,同学们联名上书法院要求为我减刑,我爸也到处奔走为我说话,法院终于判了,减了三年。我很感动也很难过,我犯的罪,判多少年也不算多啊!”徐力低下头动情地说。我的心放下了,原来徐力所说的“15年和12年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的话,并不是出于自悲而是自责。 “这说明大家对你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啊!你要有决心重新开始!你在少管所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上午学习政治文化,下午劳动。我只要有空就学习,我叫我爸把我的书包和课本都带来了,我要好好学习,出去还要考大学。”徐力坚定地说。 “你很有志气。少管所也是一所学校,你只要珍惜大好时光,会学到好多知识。方志敏烈士生前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条件那么恶劣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那样不朽的著作,因为他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会实现;你现在的条件比他好得不知多少倍,又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可不能虚度年华,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将来出去要为祖国效力,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行!再说,这也是你妈妈一生的希望……”一提到妈妈,徐力的眼睛红了,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我会努力的,知心姐姐您放心。我还让我爸带来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还借给别的人看。我还要学习外语和电脑,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没有本领不行!” “有志者事竟成,你一定行!需要什么的话,你可以给我写信。”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相信,12年后的徐力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让徐力抽空儿把他和他母亲的事情写成书,用来唤醒天下的“徐母”,也来警示天下的“徐力”。 临走,我们把事先买的毛衣、袜子、水果塞在他手里,徐力又惊又喜,连声说“谢谢”。 我和徐力并肩照了一张照片。回来洗出来看时,照片上,徐力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我这个做母亲的心中,仿佛又多了一份对儿子的牵挂! 当新世纪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收到徐力从少管所寄来的信。可以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信是这样写的———知心姐姐:您好! 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我直到现在才给您写信,我在这里先说声“对不起”,希望您能谅解我。 当我时隔半年在少管所再次见到您时,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激动。惊讶的是我没想到您“不辞千里”来看我这个失足少年,激动的是我终于又见到了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您在谈话中对我的开导和教育使我受益匪浅。当我得知您以我们四中为基点建立了一个“知心家庭学校”,建起了我们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我的喜悦自不必说。我们终于能够找到与父母沟通的途径,通过“知心家庭学校”的建立,我们逐渐拉近了与父母的距离,虽然我没有机会深切体验,但我更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知心姐姐,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支持这项活动,把我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告诉大家,不再酿成我这种“悲剧”。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普遍存在着距离感。主要由于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不多,心中的一些不悦和困惑无人倾诉。再加上现在的父母在对孩子的管束上普遍偏紧,特别是在学习上,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名次,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过高的要求会使孩子的压力越来越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畸形,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构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全世界的父母能够多关心孩子,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抚慰。让孩子真正拥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多与父母沟通,也许最初的沟通会充满苦涩,但基于父母对孩子和孩子对父母的那份深爱,沟通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圆满的。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久未交流真实思想,要一下子面对面交谈会很难,下面我建议几种办法供大家参考: 1.给父母写一封信; 2.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让他们阅; 4.写几篇日记; 5.诉说自己的苦恼; 6.有意放在父母可以看到的地方; 7.请老师、阿姨等你和父母都信任的人向父母说明你的状况。 上述办法的作用是引起父母对孩子的状况的了解与关注,创造孩子与父母进一步沟通的条件,请相信,当父母明白了这一切后,一定会认识到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远不如让儿女身心健康、拥有幸福快乐更重要,而孩子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后,不但会心情愉快,学习也变得轻松。 我就是没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正确途径,所以才酿成今天的悲剧。我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剧重演。我希望知心姐姐能把我的切身体验告诉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这也是我现在惟一的心愿。 知心姐姐,新年将至,我希望你们一家幸福美满,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再次看到您那慈祥和蔼的面容,更希望您能组建更多的“知心家庭”。就此搁笔。 祝家人幸福!徐力 日徐力的心愿,也是知心姐姐的心愿: 让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让所有的家庭都成为“知心家庭”! 春节前,徐力的爸爸给我打来电话,他泣不成声地感谢“知心姐姐”两次去看望他的儿子,答应一定常去看徐力,鼓励他重新做人。 我相信,“知心风暴”一定会压倒“心灵尘暴”。当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起来,当父母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之日,家庭将成为“知心的小屋”,成为“和谐”人才的培训地,而不是“沙尘暴”的发源地。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让“知心风暴”刮得更猛烈吧! &&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文章总数:0
画报总数:0
画报点击数:0
文章点击数: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拿大读高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