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量的盐酸与一定量的碳酸钠通入二氧化碳溶液互滴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吗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探究--《化学教学》2014年09期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探究
【摘要】: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因,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介绍了利用该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8【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第36题,试题:将露置于空气中的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的CO2(标准状况)与加入的盐酸体积有如图关系(不考虑CO2在水中的溶解)。试计算:
(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发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年04期
金怀玉,余泽清;[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2年02期
朱红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5期
魏钊;林丹;;[J];化学教学;2009年08期
;[J];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2003年35期
张来军;;[J];价值工程;2010年02期
林命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年05期
袁春;;[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3期
;[J];安徽教育;1981年01期
许国忠;;[J];数理化解题研究;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少华;井凯;王祥荣;;[A];全国印染助剂行业研讨会暨江苏省印染助剂情报站第25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陈念贻;张良苗;包新华;张振;陆文聪;;[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石国军;崔群;张志勇;姚虎卿;;[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湖北房县一中课题组;孙中文;刘鑫;;[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高翔;;[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湖北房县一中课题组;孙中文;刘鑫;;[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张九林;王红林;陈砺;严宗诚;;[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杨修镇;;[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陈梅兰;焦霞;朱岩;;[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Eric J.C林乔元;;[A];2004中国造纸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姜海;[N];科技日报;2007年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水泥厂
郑永孝 原瑞芳;[N];中国建材报;2007年
孙珂;[N];河南科技报;2006年
杨先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李连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刘万珍;[N];湖北科技报;2005年
高邮市甘垛镇中心初中
姜金华;[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综合检验部主任
鲁建国;[N];中国质量报;2007年
;[N];山西科技报;2005年
毕红;[N];山西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会兰;[D];东北大学;2009年
王新维;[D];兰州大学;2007年
周继红;[D];中南大学;2000年
衡明星;[D];郑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学理;[D];中南大学;2011年
朱元松;[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朱保仓;[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张彦玲;[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周虎林;[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张样盛;[D];重庆大学;2008年
宋建争;[D];燕山大学;2009年
卢进峰;[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刘振龙;[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裴新意;[D];长安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盐酸四种溶液,先将四种溶液分别编为A、B、C、D进行互滴实验,将现象列表如下: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出:A
A是氯化钡,B是硝酸银,C是碳酸钠,D是盐酸。
在四种物质中,能跟另外三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的只有硝酸银,因此B是硝酸银;能跟其中两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而跟另一种物质反应产生气体的只有碳酸钠,因此C是碳酸钠;而能跟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D必是盐酸;那么A必然是氯化钡。结论为:A是氯化钡,B是硝酸银,C是碳酸钠,D是盐酸。
试题“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盐酸四种...”;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下列史料最能反映清设立军机处意图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C.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D.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A.“选内阁中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碳酸钠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和二氧化碳
范文一: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碳酸钠二氧化碳部分:1、 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体,具有______性,吸收空气中的______,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石蕊遇氢氧化钠溶液变______,酚2、 吸收二氧化碳使用_____________,酞遇氢氧化钠溶液变______。检验二氧化碳使用_____________。 6、 向_______中滴入__________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_,遇到______的紫色石蕊纸花变___________。5、 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碳酸钠部分 1、 俗称(写全)2、 中和反应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反应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碳酸钠溶于水显______性,石蕊遇碳酸钠溶液变为______色,酚酞遇碳酸钠溶液变为______色。 4、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___色____(氢氧化钠、盐酸)写出a、b、c三点的溶质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7、 氢氧化钠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碳酸盐检验:① ______(
)② ______(
)原文地址: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碳酸钠二氧化碳部分:1、 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体,具有______性,吸收空气中的______,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石蕊遇氢氧化钠溶液变______,酚2、 吸收二氧化碳使用_____________,酞遇氢氧化钠溶液变______。检验二氧化碳使用_____________。 6、 向_______中滴入__________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_,遇到______的紫色石蕊纸花变___________。5、 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碳酸钠部分 1、 俗称(写全)2、 中和反应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反应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碳酸钠溶于水显______性,石蕊遇碳酸钠溶液变为______色,酚酞遇碳酸钠溶液变为______色。 4、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___色____(氢氧化钠、盐酸)写出a、b、c三点的溶质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7、 氢氧化钠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碳酸盐检验:① ______(
)② ______(
范文二:初中常见化学物质默写(拉一张可以给孩子默写两次)二氧化碳氯化钠碳酸钠硫酸一氧化碳氯化亚铁碳酸钙盐酸五氧化二磷氯化铝碳酸钡氧气四氧化三铁氯化钙碳酸钾氮气氧化钙氯化钾硝酸银氢气氧化铝氯化铁硝酸亚铁氯气氧化铜硫酸钾硝酸镁氧化锌二氧化锰硫酸锌氢氧化钠氧化汞二氧化硫硫酸铁氢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钡硫酸铜氢氧化铝氧化亚铁氧化钠硫酸钡氢氧化镁氯化银过氧化氢硫酸亚铁氢氧化铜氯化钡水锰酸钾高锰酸钾氯化铜氧化铁氯酸钾硫酸铵硫酸钙硫酸钠硫酸铝硫酸镁二氧化硅氟化氢氢氧化钡氢氧化铁氢氧化锌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钾硝酸钡硝酸铁硝酸铜硝酸铵硝酸钾锰酸钾硫化锌小苏打
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 二氧化碳氯化钠碳酸钠硫酸一氧化碳氯化亚铁碳酸钙盐酸五氧化二磷氯化铝碳酸钡氧气四氧化三铁氯化钙碳酸钾氮气氧化钙氯化钾硝酸银氢气氧化铝氯化铁硝酸亚铁氯气氧化铜硫酸钾硝酸镁氧化锌二氧化锰硫酸锌氢氧化钠氧化汞二氧化硫硫酸铁氢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钡硫酸铜氢氧化铝氧化亚铁氧化钠硫酸钡氢氧化镁氯化银过氧化氢硫酸亚铁氢氧化铜氯化钡水锰酸钾高锰酸钾氯化铜氧化铁氯酸钾硫酸铵硫酸钙硫酸钠硫酸铝硫酸镁二氧化硅氟化氢氢氧化钡氢氧化铁氢氧化锌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钾硝酸钡硝酸铁硝酸铜硝酸铵硝酸钾锰酸钾硫化锌小苏打
硫酸铜晶体
范文三:华南师范大学《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实验报告Na2CO3、NaHCO3与酸反应生成CO2速率比较实验改进一、探究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29页为了区分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的速率,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2-7】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实验装置如下图:通过比较气球的大小和气球鼓起的速度,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HCO3和Na2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1.1
稀盐酸的浓度应为多少?浓度小于等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应该取用多大浓度的稀盐酸,浓度太大或太小都无法准确合理地进行实验的验证。1.2 实验装置的设置合理吗?将气球简单套在试管口,气密性差,气球胀大的同时容易脱落。而且,将固体粉末药品分别先装入气球中,在同时倒入试管的过程中,固体Na2CO3和NaHCO3可能不是同时倒入,不方便倒入且总有不少药品粘在气球和试管的内壁上,不能完全反应,造成实验结果不具说服力。1.3
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比较速率科学吗?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一般用反应速率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对于不同种物质与某一特定物质反应剧烈程度的研究应以等时间、等物质的量为前提条件,进而通过对产物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在该实验中量取等质量Na2CO3和NaHCO3粉末,即 m(Na2CO3)=m(NaHCO3)m=0.3g ,而 M(Na2CO3) =106g/mol、M(NaHCO3)=86g/mol,这就导致了n(Na2CO3)<n(NaHCO3)。众所周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大的反应速率自然也要大,而加入NaHCO3粉末的试管上方的气球要大一些,也可由于NaHCO3的物质的量多。因此,在这里就不能得出“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的结论。二、问题解决设想1、确定稀盐酸的浓度,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中实验证明只有浓度在0.5-1.0 mol/L的稀盐酸跟Na2CO3和NaHCO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反应的剧烈程度。同时,实验室有提供配制好的1 mol/L稀盐酸,故本小组则采用浓度为1.0mol/L稀盐酸作为与Na2CO3和NaHCO3反应的试剂。2、改良实验装置:通过气球观察反应的速率快慢,仅仅是肉眼的观察,不具有科学性,所以我们将利用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分别测定在反应时间为5s,10s内的排出的NaHCO3溶液的体积计算反应的速率。用气球添加固体试剂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改为用注射器吸取10mL 1 mol/L稀盐酸,在具支试管中装Na2CO3和NaHCO3粉末。3、控制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相等,且保证稀盐酸为过量:由于注射器的体积为10mL,则稀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保证稀盐酸过量且方面实验的计算,则控制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都为0.005mol,即称量m(Na2CO3)=0.53g m,m(NaHCO3)m=0.42g。三、实验设计方案1、实验原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CO2,但是两种固体的反应产生的快慢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利用相对常见的排水法,将水换成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以减少CO2的溶解,通过测量相应时间内排除的液体体积可以计算出反映的速率。2、试剂与仪器(1)试剂: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1.0mol/L稀盐酸溶液(2)仪器:10mL注射器、橡胶塞、导管、锥形瓶、具支试管、量筒、铁架台、滴定管夹3、实验步骤1(1)如下图组装2套反应装置:用铁架台固定具支试管,其橡胶塞在下端先用打孔器打出一定长度的孔,方便注射器的插入,用导管连接锥形瓶,尾端连接烧杯。组装好仪器后,检查装置气密性。(2)用电子天平分别量取0.5g Na2CO3后,将固体装入具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10滴水。 (3)用2支注射器分别吸取10mL 1 mol/L稀盐酸,然后将其插入橡胶塞中。 (4)配制饱和NaHCO3溶液,然后将其装入锥形瓶中,组装好仪器。(5)组员合作完成:A一次性注射完10mL稀盐酸,B在开始注射的时候按下计时器,在5s时将排溶液的导管引入另一烧杯中,在10s时将排溶液的导管引入第三个烧杯中,直至反应完全。(6)用量筒测量各个烧杯中,反应排出的饱和NaHCO3溶液的体积。(7)用电子天平分别量取0.4g NaHCO3后,将固体装入具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10滴水。 (8)重复步骤(3)-(6)。四、实验过程记录1、实验现象记录:(1)在进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时,0-5s的时间段中有大量溶液排出,在5-10s中溶液的排出量较前5s少,10s后振荡反应的具支试管,直至反应装置中的液体不能再排出,停止实验。(2) 在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时,0-5s的时间段中有溶液排出,在5-10s中溶液的排出量极少,10s后振荡反应的具支试管,反应装置中的反应物充分反应,逐渐再有溶液排出,直至反应装置中的液体不能再排出,停止实验。2、实验数据记录:3、实验装置图:2五、相关问题探讨2、从实验得出的反应速率数据可以得出: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同时可以大概推断出:相同物质的量的NaHCO3、Na2CO3与过量稀盐酸差不多相同,只是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符合理论知识。3、改进后的优点:(1)装置气密性好。(2)气泡逸出的快慢可以通过一定时间内排出的液体量。 (3)对比性强,增强学生对排水法操作的应用。(4)解决了固体Na2CO3和NaHCO3可能不是同时倒入且不方便倒入的问题。(5)解决了0.3gNaHCO3产生的CO2比0.3gNa2CO3产生的CO2多,对实验产生的干扰。参考文献:[1]谭文生.盐酸和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实验的改进.教学仪器与实验.):29[2]刘伟平.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实验改进.教学仪器与实验.):23 [3]王娜.白新瑞.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化学教学.-9 [4]吴丹.马宏.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商榷.化学教育.[5]万立新.李凤桃.Na2CO3、NaHCO3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中小学实验与装备.):343
范文四:实验五
Na2CO3、NaHCO3与酸反应生成CO2速率比较一、 探究问题的提出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实验 2- 7]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用等质量( 0.3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 3mL的稀盐酸发生反应,通过气球膨胀快慢和大小来比较了两个反应的剧烈程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学生的科学探究, 我们小组认为, 这个实验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没有指明盐酸的具体浓度。并不是所有浓度的稀盐酸都能比较出两个反应的剧烈程度的。经过查阅文献可知: 当盐酸的浓度超过1.8mol /L时,二者反应同样剧烈,无法比较。2、 实验现象不明显。并不能很明显地观察到气球膨胀的快慢。3、 用气球膨胀的大小来比较二者的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0.3g的 Na2CO3的物质的量是0.0028mol, 0.3g 的NaHCO3 的物质的量是0.0036mo,若盐酸是足量的, 则 NaHCO3比Na2CO3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气球膨胀的就大。若盐酸是不足量的,则二氧化碳的量用盐酸来计算,盐酸的量是相等的,所以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气球膨胀的一样大。因此,气球膨胀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无关。4、反应不同步。两手拿气球往试管中倾倒药品,操作不规范, 难以保证反应同时进行。为了解决以上不足, 我们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 问题解决设想1、盐酸浓度的控制,通过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当盐酸的浓度超过1.8mol /L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同样剧烈,无法比较。因此,实验设想采用1mol/L的HCl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既能保证实验进行的速率,又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2、实验现象不明显。想要在未改进的实验中观察到气球膨胀的快慢是存在难度的,同时也很难保证气球体积的一致。因此,我们设想将产生的气体的快慢和多少通过转换为长导管的水柱高度来表征,由于导管的管径很小,气体的产生对水柱上升的高度有很明显的影响,通过观察水柱上升的高度和快慢我们可以直观得观察到实验现象。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用量的确定。为了使能够针对性得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本身性质对与其和盐酸反应的影响。我们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反应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均定为0.01mol,也就是分别为1.06g和0.84g。4、为了使反应同步进行,我们设想采用注射器同压板同时按下注射器活塞, 注入稀盐酸。5、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直观性,我们小组将同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导管液面上升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作图分析。三、 实验设计方案1、 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移液管
2只 具支试管
13mmX170mm
双孔橡皮塞
2个 注射器
1台 同压板
1个(2) 实验试剂碳酸钠
固体 浓盐酸
1瓶2、实验装置图3、实验步骤(1)在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加入 125mL的滴有红墨水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 注射器内吸入适量空气后,塞紧胶塞,按下注射器活塞,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移液管内有红色液柱上升, 并能保持恒定位置, 证明气密性良好)。(3) 两支具支管中分别加入 1.06g Na 2CO3和0.84g NaHCO3 (此时二者物质的量相等均为0.01mol)粉末, 两支注射器中各抽取 10mL1mo l/L的稀盐酸(保证稀盐酸是过量的 ), 将针头扎在橡胶塞上。(4)用注射器同压板同时按下注射器活塞, 注入稀盐酸。(5)观察长导管液面上升情况,每间隔5s分别在两导管做标记。(6)读取不同时间段液面上升的高度,并以液面高度对时间作图,定量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快慢程度。四、 实验过程记录1、实验的进一步改进由于实验室实验仪器的缺乏,实验在开始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问题。最后将实验进行了另外的改进。首先将注射器换为分液漏斗,同时可以达到控制滴加速度和时间的效果。其次实验室缺乏长导管,我们将采用另外的方法,即排水集气法收集由于产生气体排出的水。将导管放入烧杯中收集排出的水,根据水排出的速度和体积进行记录,对此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最后,由于同压板缺乏,我们将只使用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记录反应时间,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让反应同时发生了,也可以排除实验装置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改进后实验装置图2、 实验过程记录(1)第一次实验:①称取1.06g的碳酸钠和0.84g的碳酸氢钠,观察其形态:均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②将称取的碳酸氢钠放入具支试管中,将10mL1mol/L的HCl放入分液漏斗中,往碳酸钠中一次性加入HCl,观察记录实验现象。③ 将称取的碳酸钠放入具支试管中,将10mL1mol/L的HCl放入分液漏斗中,往碳酸钠中一次性加入HCl,注意两次滴加的时间应尽量相同,以减少实验误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④将10mL1mol/L的HCl放入分液漏斗中,往碳酸钠中逐滴匀速加入HCl,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改进之处(针对第一次实验):由于分液漏斗无法将盐酸完全滴加到具支试管中,我们将分液漏斗换为10mL的注射器。就可以利用外力将盐酸全部加入到具支试管中。另外,通过计算,当0.01mol的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完全反应时,将会生成224mL的CO2气体,所以我们小组将集气瓶换为350mL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与第一次实验相同。(3)第三次实验实验改进:之前的文献查阅表明当盐酸的浓度超过1.8mol /L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同样剧烈,无法比较。但是我们忽略了盐酸的浓度超过1.8mol /L是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而言的。在实际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因此在这里盐酸的浓度应大大增加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此,我改进之处:从第三次实验中我们分析得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矿泉水瓶中的水没有进入烧杯中是由于产生的气体速度过慢,气压不够所导致的。因此,在本实图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现象
图2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现象五、 相关问题探讨1、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实验药品用量:从以上的数据和图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同样生成50ml的气体,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更少,从定量的角度我们成功地证明了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比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更容易进行。从实验原理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
第二步:NaHCO3+HCl=NaCl+H2O+ CO2↑一开始的时候,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必须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之后才能继续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是一步进行的。反应原理如下: NaHCO3+HCl=NaCl+H2O+ CO2↑所以,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速率要远远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速率大得多。 但是随之我们发现,在生成100mL的气体后,碳酸钠的反应速率要比碳酸氢钠大得多。这是因为在后期的反应中,碳酸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钠的浓度要比之前大得多,所以在后期碳酸钠的反应速率反而比碳酸钠的反应速率要快。而且,我们发现,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会使反应的速率加快,因此在后期的反应中,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呈加快的趋势。相反的,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则呈现出相对缓慢的趋势。实际上,我认为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我们发现,当盐酸的浓度比较低的时候,在较短的实验内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不能够完全溶解,会造成一定的实验误差,因此,我们最好改用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溶液来进行反应。另外,由于作用盐酸的浓度过高,反应又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同时进行,盐酸在反应的过程中有可能受热逸出,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造成非反应生成气体原因的排水体积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2、将中学实验与大学知识结合起来,用大学知识来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不同的物质,以下是参考文献的相关鉴别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是明显不同的,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证明:分别用两只具支试管,各用一个与具支试管配套的双孔塞子,一个孔中装一支温度计,另一个孔中装一个分液漏斗。实验装置如下:两只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g NaHCO3和Na2CO3固体,分液漏斗中分别盛有10ml、2mol/L稀盐酸,采用具支试管,可以便于产生的气体逸出。同时打开两个漏斗的活塞,把10ml稀盐酸完全放出,会观察到: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地反应程度同样剧烈,这时候仅从反应的剧烈程度是难以区分出Na2CO3和NaHCO3的,但是1g Na2CO3和NaHCO3与10ml、2mol/L不仅完全反应的时间是不同的,且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g Na2CO3与10ml稀盐酸完全反应温度由室温升高了,用手触摸式管底部,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试管变热;1g NaHCO3与10ml稀盐酸完全反应温度由室温降低了,这时候用手触摸试管底部,会感觉到试管底部变得非常凉,从温度变化我们可以知道,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伴随着明显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来解释这一现象:Na2CO3(s)+2H+=2Na++H2O(l)+CO2(g)
①+27.98KJ/mol(△rHm﹤0,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②△r,298=[(-239.66)+(-285.83)+(-393.51)]-[(-947.7)+0]=28.7 KJ/mol(△rHm﹥0,此反应为吸热反应)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很好的解释了Na2CO3和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不同反应①的△rHm,298=[2×(-239.66)+(-285.83)+(-393.51)]-[(-1130.68)+2×0]= -27.98 KJ/mol(△rHm
范文五:第13讲
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第2课时)班级
座位号【高考考点】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NaOH、NaCl、Na2CO3、NaHCO3)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例题1】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纯净的NaOH为白色固体,易潮解,易溶于水,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B.称量NaOH固体可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C.NaOH溶液存放于带胶塞玻璃瓶中D.NaOH浓溶液不慎洒在皮肤上,应先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E.NaOH可由相对应的氧化物溶于水而得到F.NaOH具有碱的通性,能与酸碱指示剂、酸性氧化物、酸、某些盐溶液反应。【例题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2CO3和NaHCO3都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B.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 为1∶2C.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D.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结晶析出【例题3】(2011o江苏高考)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所以Cl2不与铁反应D.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内容,拓展延伸至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熔融氯化钠、侯氏制碱等内容,但落点很低,仅考查NaHCO3 、Na2CO3的溶解度、工业制漂白粉、干燥的Cl2贮存和基本反应类型。重基础、重生产实际应该是我们高三复习也应牢记的内容。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要小;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氯发生歧化反应,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仅代表常温Cl2不与铁反应,加热、高温时可以反应;在侯氏制碱法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答案:B【综合演练】下图中A至F是化合物,G是单质。第 1 页,共 5页(1)写出A~G的化学式 A
。(2)写出溶液A与B间相互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知识归纳】【巩固练习】1.物质的量均为1 mol的下述物质,长期放置于空气中(最终物质不考虑潮解情况),最后质量增加的大小关系是
)①氧化钠 ②过氧化钠 ③氢氧化钠 ④亚硫酸钠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解析 根据变化计算增重:44 g28 g13 g116 g①Na2O――→Na2CO3、②Na2O2――→Na2CO3、③NaOH――→Na2CO3、④Na2SO3――→Na2SO4。 2*答案 B2.有两个分别装有Na2CO3和NaHCO3固体的试剂瓶,因标签失落而无法区分。有4位同学为鉴别它们,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A.分别取样配成溶液,再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B.分别取样后,加入相同浓度和相同体积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的快慢C.分别取样加热,再检验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D.分别取样配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解析 Na2CO3+Ca(OH)2===CaCO3↓+2NaOH、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现象相同,A项错误;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因为盐酸的量不确定,很难观察气泡的产生速率,B项错误;2NaHCO3=====Na2CO3+CO2↑+H2O,Ca(OH)2+CO2===CaCO3↓+H2O,C项正确;焰色反应都是Na元素的现象,均呈黄色而不能鉴别,D项错误。*答案 C3.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某学生分别在它们的侧管中装入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A、B中分别有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将两个侧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各自的试管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大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大于或等于2 mol/L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小于或等于1 mol/L+-D.最终两试管中Na、Cl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1.06 g0.84 g?解析 n(Na2CO3)-0.01 mol,n(NaHCO3)=-0.01 mol, 106 g·mol84 g·mol当两者恰好与盐酸反应时都生成0.01 mol CO2,两者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NaHCO3与盐酸反应快,膨胀速率大,消耗盐酸0.01 mol,而Na2CO30.02 mol与盐酸反应速率小,消耗盐酸0.02 mol,=2 mol/L;若最终两气球0.01 L第 2 页,共 5页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应小于2 mol/L。*答案 B4.Cs是稳定的核电荷数最大的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铯与冷水反应十分平缓并生成H2
B.铯与硫酸反应,生成CsSO4与H2C.铯的氧化物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CsOH
D.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s2O?解析 铯非常活泼与冷水剧烈反应产生H2,A不正确;铯与H2SO4反应,生成Cs2SO4与H2,B不正确;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较复杂,不是Cs2O,D不正确。*答案 C5.下述对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将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的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 ④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 ⑤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A.仅有③不正确
B.仅有④不正确C.仅有⑤不正确
D.全对?解析 焰色反应是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检验离子存在的实验,实验时所用火焰和所用金属丝在灼烧时都不应该有很明显的颜色,否则将无法观察到被检验离子的真实焰色反应情况。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目的是为了滤去钠的黄光。*答案 D6.已知氢化钠(NaH)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有关此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化钠是还原剂
B.氢气是还原产物又是氧化产物C.此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量比为1:17.A、B、C、D、E、F、G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七种物质,其中B、C、F是单质;常温下B、C、E为气体;A和F两物质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图中反应②的部分产物未表示出来。)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根据上图所示转化关系回答:(1)经测定G属于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反应②的电极反应式: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七种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回答)。?解析 A和F两物质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表明两者均含钠元素,再依据反应①,知A应为NaCl,D为NaOH,E为HCl,F为钠,G为NaH。*答案 (1)Na+[∶H]- (2)4OH-—4e-===O2↑+2H2O 4.a++4e-===4Na (3)NaH+HCl===NaCl+H2↑ (4)H2、Cl2、NaOH、HCl8.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欲制取纯Na2CO3溶液并讨论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可供选择的试剂有:A.大理石
C.氢氧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三名同学设计的制备实验方案的反应流程分别如下:甲:NaOH溶液――→Na2CO3溶液第 3 页,共 5页 CO2乙:NaOH溶液――→NaHCO3溶液――→①CO2②NaOHCO2加热蒸干燃烧Na2CO3固体――→Na2CO3溶液 H2O丙:NaOH溶液――→NaHCO3溶液――→Na2CO3溶液 ③④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甲、乙两方案的主要缺点:甲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采用丙方案制取纯Na2CO3溶液,其实验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反应②所得的Na2CO3固体中混有未分解的NaHCO3。乙同学选择澄清石灰水测定其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乙同学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若能,请说明计算所需的数据;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若用丙方案制取纯Na2CO3溶液,关键在于④中的NaOH与③中生成的NaHCO3的物质的量相等。*答案 (1)CO2的通入量不易控制 过程繁琐,操作复杂 (2)反应③应充分进行;反应③与④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3)能 固体样品的质量和沉淀总质量9.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做了以下实验:先称取13.3 g 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4 mol/L的盐酸,再根据生成CO2的体积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样品中变质NaOH的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20 ℃时,Na2CO3溶解度为21.7 g,NaOH溶解度为108.3 g。若要将所称取的样品恰好溶解,最多需要蒸馏水______g,溶解样品所需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测得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关系如图所示:则13.3 g该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为________;NaOH的变质程度为________(用质量分数表示);与NaOH反应消耗的盐酸体积为________mL。(4)根据“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体积”,并对照上述图像,他们从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依据题目的叙述,可以确定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NaOH的变质程度。(2)根据20℃时Na2CO3溶解度和NaOH溶解度的数据可知,混合物中Na2CO3的含量越多溶解时需要的水越多,故假设13.3 g全部为Na2CO3时需水量为:m(H2O)=61.3 g。溶解固体样品所需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量筒。(3)从图中得到产生二氧化碳的最大量可以计算出m(Na2CO3),进而求出NaOH的变质程度以及与NaOH反应消耗的盐酸体积。(4)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4 mol/L的盐酸,在NaOH被盐酸2--中和后,继续滴加盐酸未立即产生气体,说明CO3与盐酸反应先生成HCO3。*答案 (1)测定NaOH的变质程度 (2)61.3 烧杯、玻璃棒、量筒 (3)8.00 g 39.8% 50.0-(4)NaOH被盐酸中和后,继续滴加盐酸未立即产生气体 CO23与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先生成HCO-3,继续滴加盐酸产生CO2第 4 页,共 5页10.某校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I—IV所示。(1)图I、II所示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填装置序号)__________。(2)图III、IV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实验III相比,实验IV的优点是 (填选项序号)__
____A.IV比III复杂
B.IV比III安全C.Ⅳ比Ⅲ操作简便
D.IV可以做到用同一套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而III不行(3)若用实验IV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试管B中应装入的固体最好是(填化学式) ___
____。(4)将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并充分反应。①当石灰水过量时,其离子方程式为:
②当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 请设计实验检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第 5 页,共 5页
范文六:课题19: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课标要求】了解常见金属(如Na)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考向瞭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用途。【知识梳理】一、氢氧化钠的性质:(一)物理性质:俗名苛性钠、烧碱、片碱,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易溶于水并放热,水溶液有涩味,有苦感。(二)化学性质:NaOH是一元强碱,具有碱的通性。1、NaOH溶于水后发生电离,与酸碱指示剂或试纸作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蓝。2、与酸发生反应:如NaOH+HCl3、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如4、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如5、与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反应:如6、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如三、关于Na2CO3、NaHCO3的问题分析与计算:(一)Na2CO3、NaHCO3的鉴别:1、若为固体,可利用加热法。加热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2、若是溶液,可采用:(1)沉淀法,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2)气体法,滴加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开始无气泡产生的是(二)Na2CO3、NaHCO3和盐酸反应:1、放出CO2的速率: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CO2-+的速率快。2、反应顺序问题:向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CO32结合H能力-+---+-较HCO3强,可理解为H先和CO32反应,只有当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H才和HCO3反应,故Na2CO3NaHCO3课题19: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3、Na2CO3溶液与盐酸的互滴鉴别: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无气泡产生,而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开始就有气泡产生。4、CO2生成量比较:(1)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CO2相等。(2)等质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NaHCO产生的CO2多。(3)等量的盐酸与足量的Na2CO3、NaHCO3分别反应,NaHCO产生的CO2多。(4)一定量的Na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CO2量与受热分解后的残留物与酸反应产生的CO2量相等。(5)当n(HCl)≥2n(Na2CO3)时,无论如何滴加,产生的CO2一样多;当n(HCl)<2n(Na2CO3)时,把Na2CO3溶液滴加到盐酸中比把盐酸滴加到Na2CO3溶液中产生的CO2多。 【思考感悟】金属钠着火后,应如何灭火?水灭火、泡沫灭火器灭火都不适用于钠着火时的灭火,因为Na与H【基础训练】1、有50mLNaOH溶液,向其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2,-随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的盐酸,产生的C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入的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分析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产生的C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是多少? 2、下列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
) .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中加入CaCl2溶液C、在两种固体物质中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D、分别在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3、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NaOH溶液B、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D、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高考模拟】4、(2007山东高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Na2CO3溶液 B、NH4HCO3溶液 C、NaHCO3溶液 D、NaHSO4溶液5、(2007江苏高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去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然后放入盛满水且倒置于水槽中的容器内。待钠块反应完全后,在容器中仅收集到1.12L氢气(标准状况),此时测得铝箔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27g,水槽和容-器内溶液的总体积为2.0L,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050mol·L1(忽略溶液中离子的水解和溶解的氢气的量)。(1)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89%)【作业】38课题19: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课标要求】了解常见金属(如Na)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考向瞭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用途。【知识梳理】一、氢氧化钠的性质:(一)物理性质:俗名苛性钠、烧碱、片碱,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易溶于水并放热,水溶液有涩味,有苦感。(二)化学性质:NaOH是一元强碱,具有碱的通性。1、NaOH溶于水后发生电离,与酸碱指示剂或试纸作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蓝。2、与酸发生反应:如NaOH+HCl3、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如4、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如5、与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反应:如6、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如三、关于Na2CO3、NaHCO3的问题分析与计算:(一)Na2CO3、NaHCO3的鉴别:1、若为固体,可利用加热法。加热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2、若是溶液,可采用:(1)沉淀法,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2)气体法,滴加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开始无气泡产生的是(二)Na2CO3、NaHCO3和盐酸反应:1、放出CO2的速率: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CO2-+的速率快。2、反应顺序问题:向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CO32结合H能力-+---+-较HCO3强,可理解为H先和CO32反应,只有当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H才和HCO3反应,故Na2CO3NaHCO3课题19: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3、Na2CO3溶液与盐酸的互滴鉴别: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无气泡产生,而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开始就有气泡产生。4、CO2生成量比较:(1)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CO2相等。(2)等质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NaHCO产生的CO2多。(3)等量的盐酸与足量的Na2CO3、NaHCO3分别反应,NaHCO产生的CO2多。(4)一定量的Na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CO2量与受热分解后的残留物与酸反应产生的CO2量相等。(5)当n(HCl)≥2n(Na2CO3)时,无论如何滴加,产生的CO2一样多;当n(HCl)<2n(Na2CO3)时,把Na2CO3溶液滴加到盐酸中比把盐酸滴加到Na2CO3溶液中产生的CO2多。 【思考感悟】金属钠着火后,应如何灭火?水灭火、泡沫灭火器灭火都不适用于钠着火时的灭火,因为Na与H【基础训练】1、有50mLNaOH溶液,向其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2,-随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的盐酸,产生的C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入的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分析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产生的C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是多少? 2、下列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
) .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中加入CaCl2溶液C、在两种固体物质中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D、分别在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3、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NaOH溶液B、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D、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高考模拟】4、(2007山东高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Na2CO3溶液 B、NH4HCO3溶液 C、NaHCO3溶液 D、NaHSO4溶液5、(2007江苏高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去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然后放入盛满水且倒置于水槽中的容器内。待钠块反应完全后,在容器中仅收集到1.12L氢气(标准状况),此时测得铝箔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27g,水槽和容-器内溶液的总体积为2.0L,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050mol·L1(忽略溶液中离子的水解和溶解的氢气的量)。(1)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89%)【作业】38
范文七: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习题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2.(1)Na2CO3固体粉末中混有少量NaHCO3,用什么方法除杂? (2)Na2C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HCO3,用什么方法除杂? (3)NaHC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用什么方法除杂? 3.仅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你能鉴别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吗?4.填“>”或“5.有关Na2CO3和NaHCO3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Na2CO3比NaHCO3的热稳定性强B.Na2CO3和NaHCO3溶液中离子的种类不同 C.Na2CO3和NaHCO3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D.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作用时,产生的气体质量相同 6.下列几种试剂不能把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HCO3鉴别开的是 A.BaCl2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稀盐酸 D.pH试纸 7.下列叙述与钠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用途不相符的是A.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的供氧剂B.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作胃酸中和剂 C.用热的烧碱洗去油污是因为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 D.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CO2,可用作发酵粉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B.向苏打和小苏打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均有气泡冒出,说明两者均能与盐酸反应C.NaHCO-+3溶液中加入稀HCl:CO23+2H===CO2↑+H2OD.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9.下列事实及其解释不正确的是A.滴有酚酞的NaHCO3溶液呈浅红色,微热后红色加深,是因为NaHCO3分解生成了Na2CO3 B.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煤油不与钠发生反应,钠比煤油密度大,煤油可以使钠隔绝空气和水蒸气 C.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烧,说明CO2、H2O与Na2O2反应是放热反应 D.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2CO3,原因是钠与氧气生成的Na2O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10.有关NaHCO3和Na2CO3的性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的CO2体积小 B.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所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 C.等质量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完全反应,前者消耗盐酸较多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CO2一样多1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A.84w2-53w184?w1-w2?73w2-42w131w1B.115w2-84w131w131w1D.31w112.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制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1的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13.为鉴别K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有4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方法,其中不可行的是 A.分别加入1 mol·L-1的盐酸,看气泡产生的快慢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有无白色浑浊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B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D.分别配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1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Na2C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1)甲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CO2的质量。实验时稀硫酸是与样品中的__________(填“Na2CO3”或“NaCl”)发生反应,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洗气瓶c中盛装的是浓硫酸,此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用图2所示装置,取一定质量的样品(m g)和足量稀硫酸反应进行实验,完成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测定。①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打开活塞a,由b注入水至其下端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再将针筒活塞向内推压,若b下端玻璃管中的_________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在实验完成时,能直接测得的数据是CO2的______(填“体积”或“质量”)。 (3)丙同学用下图所示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 ①操作Ⅰ涉及的实验名称有__________、洗涤;操作Ⅱ涉及的实验名称有干燥、__________。②丙同学测得的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
范文八:NaHCO3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2013西城)33.(7分)研究盐类物质的性质时,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均产生白色沉淀。他们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对自己过滤后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准备】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是
。 【查阅资料】(1)氯化钙溶液显中性。(2)滤液中所含的溶质有以下几种可能: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Ca(OH)2;④Na2CO3和NaHCO3;⑤Na2CO3和NaOH 【实验及分析】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乙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CO2,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Ca(OH)2。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另一支试管中的滤液加热至沸腾,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 【反思与评价】(1)老师认为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合理。① 丙同学的实验中,加入CaCl2溶液的目的是
。② 根据乙同学的结论,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老师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存在不足。丁同学通过以下实验帮助甲同学确表中的现象Ⅰ为
;现象Ⅱ为产生蓝色沉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盐溶液可能显碱性b.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c.碱和盐反应一定生成另外一种碱和另外一种盐d.判断溶液混合后的成分不仅要考虑产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2012中考)33、(8分)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1)实验装备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转播到腾讯微博(2)实验过程【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_。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
范文九:学习目标:1、会说出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2、会说出碳酸钠的性质和用途。3、知道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转化方法4、氢氧化钠变质过程的探究。学习重点:知道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转化方法以及氢氧化钠变质过程的探究。学习过程:一、 基础知识的复习1、氢氧化钠的俗名: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而潮解,还能与
反应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要密封保存。但是氢氧化钠不能干燥
气体。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的石蕊变
色,使无色酚酞变
色。氢氧化钠能与
反应。2、碳酸钠的俗名:、 显
性。碳酸钠能使紫色的石蕊变
色,使无色酚酞变
色,碳酸钠能与 盐酸
、 氯化 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
、。3、氢氧化钠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钠与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完全变之后,其成分是,氢氧化钠在空气中部分变之后,其成分是
。5、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所用试剂是或或(不同类别的物质)6、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所用试剂是和。7、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所用试剂是。8、除去碳酸钠中少量的氢氧化钠,所用试剂是。二、典型例题例:围绕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探究活动。(1)甲同学用酚酞试剂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他能否成功?
。理由是(2)乙同学在三支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酸碱盐三种物质分别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均获得成功。请从酸、碱、盐三类物质中各选一种物质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用化学式表示):酸
.(3)丙同学欲证明变质的溶液中是否还存在氢氧化钠,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探究方案:(4)丁同学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软塑料瓶变扁,证明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时,还需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请你再写出一组两种物质能使塑料瓶变扁的物质组合
。(5)戊同学对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猜想和验证:可能是①可能是氢氧化钠②可能是碳酸钠③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该同学向所得粉末中滴加一种溶液后,排出了①的可能性,请你推断他所加的试剂和观察到的现象。试剂是
。(6)小花同学把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二氧化碳恰好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碳酸钠溶液质量为22.2g,把溶液蒸干得到5.3g纯净的碳酸钠粉末。求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思:
范文十:第四周练习题:“两碱”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本周习题训练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化学式、俗称。(2)知道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3)知道碳酸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2.过程与方法(1)能从类别上区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2)能用实验方法区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3)能运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如何审题、答题。(2)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理解特殊到一般,一般之中又蕴含着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知识点二:溶液的酸碱性某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
(填“正确”或“不正确”)。知识点三、鉴别下面哪些物质能够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填序号)①盐酸、②硫酸、③硝酸、④氢氧化钾、⑤氢氧化钙、⑥氢氧化钡、⑦硝酸钾、⑧硝酸钡、⑨氯化钙、⑩氯化钡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 思考:除了化学方法能否用物理方法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知识点四(中考热点):与反应“2NaOH+CO2==Na2CO3+H2O”相关的探究题型一:探究NaOH 是否与 CO2发生了反应典型题目: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①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5)典型题目: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同学,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这瓶氢氧化钠可能已经变质了,并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NaOH;②可能是Na2CO3;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OH变质的主要原因。。2、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探究:【资料收集】:(1)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2)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实验步骤1】目的:检验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a2CO3。小刚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请你对他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做一个适当的评价(即说明方案可行.......或不可行,并说明原因):..........【实验步骤2】目的:为验证该白色粉末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C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猜想
错误,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C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CaCl2溶液换成C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反思】:1、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其实质是检验是否含有CO32-离子 ;2、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即检验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其实质是要检验是否共存有CO32-和OH-离子。题型三:除杂质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生成碳酸钠。若除去已变质的Na2CO3,应进行下列的操作:先
,再加入适量的
,取滤液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碳酸钠通入二氧化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