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基本的意大利语再见怎么说对考研有什么帮助吗?

我是经济学毕业的,可以报考意大利语专业研究生吗?可以报考哪些院校?
你好\'请问招收意大利语研究生的学校有那些\'录取分数线由高到低是那些学校勒?另外考试科目是&政治\'英语\'意大利语基础\'意大利语文学\'这四门吗\'我是经济学毕业的\'可以报考意大利语专业研究生吗
相关院校: 热点关注:
提问者:ciaociao0929 -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
其他答案(0)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8#gxg365呵呵,看大家对我的帖子这么热心地给予评分,那我就再多说点来表达大家的感激之情!希望能对以后考研的人有帮助。刚才有网友发消息交流说具体考的事情。这个需要大家关注每年7、8月份的复旦管理学院暑期夏令 ...
呵呵,看大家对我的帖子这么热心地给予评分,
那我就再多说点来表达大家的感激之情!
希望能对以后考研的人有帮助。
刚才有网友发消息交流说具体考的事情。
这个需要大家关注每年7、8月份的复旦管理学院暑期夏令营,
现在很多学校研究生是从夏令营中产生。
首先,如果是我在考金融方向的硕士的时候,
要我在复旦经院和管院之间作出抉择的话,
那我必然会选择复旦管院。
经院做的研究比较偏宏观,做的不细。
管院做的研究宏观微观都做,呵呵。
其实怎么讲呢,他们很微观的数据没有啊,
因为他们的这任院长因为Wind要上市,然后使用费涨价的时候,代表整个学校的意见认为Wind的要求过分,
所以,复旦就没再续买过wind数据库。
管院就不同了,国外路透捐赠了数据库,还有Datastream。呵呵
硕博班项目硕士毕业的同学,可以去选秀MBA的课程,当然对于他们来说是免费的。
很多人考复旦金融的时候,只知道金融是在经院,从来没听说过管院也有金融。
呵呵。其实我真想说,复旦经院要好好反省一下,
考研的时候吸收了那么好的优秀生源,但却没有给研究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
我接触到的部分金融学非定向的研究生,他们自己也时常抱怨。
复旦经院5、6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而管院正好相反,
而这个情况在10多年之前正好相反。
我说的管院这几年来的大力发展,跟新任学院院长的改革和大刀阔斧的宣传是密不可分的。
复旦管院的大力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软件上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首先,硬件方面。
管理学院经过08、09年的装修和装潢,管院拥有现代化的独立教学办公楼3栋:
李达三楼(港人捐助)、史带楼(美国国际集团AIG)、思源教授楼。
管院接下来马上要花7个亿,再建一个新园区,以扩充学院发展空间的不足。其实正对的是Mba和EMBA的教学。
所以一到周五周六周日的时候,邯郸校区国顺路学院内人气很足,
人声鼎沸,大门口经常把铁门开半边,上面写着车位已满,当然时常会见到名贵汽车。
BMW和McerBenz也比较常见,部分教授开的是这类汽车。
所以这样很多车就开到国顺路上停,或停在人行道上,当然这几天警察也特别忙,因为要拍照,写罚单,贴罚单。
我经常看到警察就这样一路走过去,贴过去。
复旦管院的网站如下:
http://www.fdsm./Aboutus/index.aspx
那有人会想,管院是不是太商业化了,学术水平怎么样呢?
会不会也水了呢?
其实不然。
管院因为效益规模好了后,这两年来了很多海归,有直接给开百万年薪的教授。
其实复旦管理学院尤其是这两年,发展的速度加快了。
拿下了EQUIS和ACSB的两项国际认证,能在2年之内拿到这两个国际认证,在国内高校里目前为止就只有复旦管理学院。
EQUIS国际认证的时候,当时学院的老师公开说,只需成功,不需失败。
因为上海交大EQUIS评了下来,在上海大众的普遍想法是复旦是第一,这下好,
交大安泰已经拿下来了,那复旦也只能必须拿下来。
当然,交大是安泰经管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并在一起的。
应该说管院现在进行的是一种良性循环,名气、效益、师资、生源。
管院的硕博班读书期间给1500元每个月,
博士2000元一个月,
据说,马上要给那些专业硕士,也就是2年的不是科学学位的专业硕士也要加钱了。
现在随着管院的复兴,本校的很多同学平常也往管院图书馆跑,因为环境好。
现在好像不大让外院的同学进了。
以后管院的博士到国外交流1年所花的资金,学院里给予全额报销,
资金来源于校友捐赠。
有个领导透露,“第一次捐赠仪式就募集到了800万,
校友这么热心捐赠的话,我们就多开几次会,多照几张相。”
所以,各位朋友,想学真本事的,真的要来复旦管院。
在这里学习会给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原帖内容如下。
以下您所发表的帖子被
xiyang11122
如果是复旦管院的金融工程硕士,
对于这个问题我应该比较有发言权,呵呵
看完之后,lz给我各个方面评点分吧:)哈哈
首先复旦金融专硕主要是针对就业面的,为期2年。
因为复旦管院现在实现硕博连读,之前说是3+2读完博士,
但这样一来,领导担心硕博班项目的硕士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没有竞争力,
所以在2010年4月份很突然的出了这个项目,
2010年9月入学这部分人学费全免,
课程很紧,2年内要修完很多课,从实现上来看确实有不成熟的地方。
其次现在开的这个课的上课教师与硕博班学生无异,
应该说2010年9月份入学的同学捡了个大漏,呵呵。
话说回来,管院的2年专业硕士可能是为了和经院的基金班进行“竞争”吧,
不然在业内工作的同学都是经院的,那管院确实也有点丢面子。
其实今年吸收到的很多金融专硕是没进复旦经院金融班中来的。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总共2669条微博动态微博: 昨天&21:10&: 昨天&10:58&: 3&天前&: 5&天前&: 7&天前&:
查看: 398|回复: 0
有关意大利语的两大特点
高级会员, 积分 6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9 积分
  就像任何一门外语,意大利语有它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学习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激情和勇气。意大利语有两大特点最为突出:
  1、拼写方便。意大利语保存了罗曼语族的共有特性,即怎么读怎么写。由于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发音规则,所以在认真初学一两个月之后,就基本上可以做到正确听写了。
  2、语法复杂。罗曼语族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语法相对复杂。和英语相比,意大利语的语法更加变幻多端,特别是动词的变位,尤其让初学者头疼不已。通常一个动词原形在不同的时态、人称等背景下有不同的变形方式,特别是不规则动词的变位,有时甚至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建议初学者还是报班学习比较好,毕竟入门很关键,北京新东方的意大利语初级班,通过讲授意大利语基础的语音、语法、听说、词汇等内容,用简明、有趣、实用的学习方法使学员具备意大利语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习意大利语中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大家在练习“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听: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本能力。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和外国人交流,而交流的基础首先就是得听得懂别人说什么。通过亲身体会,我感觉“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意大利人说话语速较快,加之方言众多,不同地区的人讲话时,多少都会带着一定的口音、方言以及当地的俗语,所以一时之间会觉得难以判断其含义。在意大利,不少北方人说话带有降调,且语调生硬而坚决;中部人说话普遍口齿模糊,会省略某些尾音,语调偏于平滑且带有很明显的抑扬顿挫感;南部人说话口音浓重,且口腔打得很开,很多时候用喉发音。所有这些特色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加以领会的。当然,我们在与一个新朋友交流的时候,也不用过分害怕对方的口音,只要集中精神去适应对方的发音习惯,同时重点抓住他们说话中的动词,从中便能理解其大概含义了。
  说:如前所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是双向的东西,只听不说自然不行。所以紧跟着听之“后”的,就是“说”的技巧。我的体会是,会说意大利语不难,难的是能把意大利语说好。如果说意大利语时能保证流利且不带中国口音,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若是能同时避免犯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那更是高人一筹。如果有机会长时间地和意大利人相处,还能学会不少地道的表达方式和方言,偶尔加入自己的词汇库中,在对外交流中也不失为一个法宝。
  读:在掌握听与说的同时,阅读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由于意大利语动词形式变化多端,故而需要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丰富的阅读材料。刚开始接触意大利语时,在阅读中最忌讳的是“不懂装懂”,所以必须精确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并尽可能掌握其用法。但是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反而应该“提倡”不懂装懂的状态,即不用刻意地理解每个词的精确意思,而要把注意力放在掌握整段文章或全篇文章的意思上。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就能以最快速度看懂一篇文章,这对拓宽知识面及培养语感是很有帮助的。
  写:用意大利语写文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意大利语学习者中,相当一部分都只能讲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却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一直认为,用意大利语写文章,不但要熟悉语法规则,还要对对意大利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习惯有透彻的了解。任何的疏忽或用词不当都有可能破坏整篇文章的美感。如果大家每星期(甚至每天)都能用意大利语写一些短小的随感,然后第二天阅读自己写的东西,并从中挑出错误,日积月累得坚持下去,定能取得不小的进步。
玫也瑰说:
Powered by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论坛新帖:
考研帮最新资讯
北京外国语大学热点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会说三种以上的语言是怎样的体验?
按投票排序
586 个回答
中文德语母语,英语多年前的托福112分,意大利语PLIDA C2,法语DALF C1。父亲是德语教授,所以德语从小就学,本科又在瑞士念,德语授课,多年的积累使用,完全没有任何障碍,与中文一般,没有口音,甚至更加流利,还可以流利地切换瑞士德语和标准德语(其实差别不大)。德国人和瑞士人的英语都很不错,普及率也相当高,用词准确语音也不难懂,加上英语课程的大量开放,许多外国人在德语国家不说德语也生活工作得没有压力,但是会说德语依然是很大的加分项。在瑞士和德国说流利的德语,会很快赢得别人的尊重,德国人和瑞士人大都非常有礼貌,更是会对你融入这个国家所付出的努力感到欣赏,念书时,学校亚洲人不多,所以刚开始大多见到我直接说英语,但当我坚持用德语对话后,每个人都帮助我一起提高语言,因此很快和大家拉近距离。我从来没有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过,最长的一次是本科交换的MIT两个学期,由于我的本科专业是数学,所以当时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专业上,并没有好好利用那段时间提高英语,但是整体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后英语都是经常用到的,通用语言。本科毕业时申请了美国的研究生,所以考了托福,是唯一一次考试检测出的成绩。我的英语水平远不及德语,但是胜在经常听和说,而且词汇量大,不过会犯语法错误,也极少用复杂句式,发音比较奇怪,外国人听我说英语觉得不像中式英语,但也说不出是哪里的口音,工作后经常去英国出差,英语是足够用了。更多则是用在看美剧或者电影,不需要字幕,总是一出就看,不用等,这是非常好的体验之一。其他场合,英语是大家都略懂的,所以当多个国家的朋友在一起时,普遍都用英语。在荷兰实习的时候,生活工作也都用英语。有时候,很感慨某些国家的英语程度真的非常好,比如荷兰,街边上商店里每个人的英语都很流利,表达清楚,电影院永远是英语原声电影荷兰语字幕。我最终研究生去到了米兰学习,课程是意大利语授课的,之前没有意大利语基础,所以入学前用了半年学习到B2,然后研究生期间考了C1,之后继续在意大利工作,一年后又考了C2,所谓的母语水平。如果说德语在德国是锦上添花,意大利语在意大利就是生活必须,我的工作中英语还比较通用,但是整体上如果要在意大利生活的话,不会意大利语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米兰还好一些,但是即使这样,大多邮局银行火车站等公共服务部门都不能提供有效的英语服务,或者即使说了英语也是很难理解的那种。意大利民族生性热情,只有会说他们的语言,才能真正享受在这里生活的乐趣。意大利语相对简单,加上我在意大利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又在意大利公司工作,所以有充分的时间使用练习。在意大利,如果去一些餐厅,冰激淋店或者bar(在意大利bar类似咖啡店,很多晚上八点就关门),会说意大利语很容易得到非常热情的招待。在Sephora买化妆品,店员会觉得你的意大利语好很酷,会送很多赠品,花很长时间给你不厌其烦地上各种妆容。当然,有些意大利人素质不高,也比较排外,会态度很差,但是这种人通常都欺软怕硬,用意大利语大声回击后都会很快解决问题。两份工作的间隔到巴黎上了半年相关的强化课程,虽然是英语授课,但是由于课程不紧张,我同时也在当地报了一个法语的班,因为在行业内,法语是强势语言。在瑞士上学的时候,经常去在洛桑的兄弟学校玩,洛桑说法语,那时就会日常生活中瞎说几句,又临时抱佛脚,在ETH的一个法语小组里和几个同学起哄考过一个B1的证书,但我当时根本没有达到B1的水平,到巴黎时又从A2开始学起,半年后离开前考过了B2。两年多后我又到法国工作了两年,终于把法语提高了不少,才考了C1,对工作帮助很大。好多人说法语很迷人,我却觉得不够给力,因为特殊的语音语调,经常把很严肃的事情或者激动的感情表达得想拳头砸在棉花里,我习惯德语和德国国家的生活,所以更爱清晰有条理轻重缓急明显的表达,用法语经常不太舒服。不过在欧洲会说一些法语的人很多,所以很多时候法语比英语还管用,尤其是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国民许多会说法语。法国人有种骄矜的气质,即使说很普通的事情,在法语听起来也感觉很舒缓有味道。会说几种语言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混淆,但是混淆常常存在于初学者中,对一门语言深入掌握后,发现虽然或许和其他语言相似,不过自身的的规则仍然很明显,加上长期使用后,混淆的情况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各个语言都有某些词汇和用法能表达出独特的感觉和意思,故而使用另一门语言时如若不能找到表达效果一样的用法,思维可能会停滞一下,试图找出代替用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中文很好确还是要夹杂一些英文,因为他们英文程度很高或者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如果不自己十分要求自己注意这一点,会更习惯不由自主地加入更简洁的英语用法准确的表达,直接在自己的语言系统进行最优化的整合,而不愿意再从中文中找对应的说法,打断语言的流畅性。对于这个现象,工作中我是赞成的,因为可以完全准确的表达思路,提高效率。生活中和朋友相处,我则是觉得宁可说得有错误或者说得慢,也尽可能使用一种语言,这是对朋友,文化,以及自己选择的尊重,也是很好的提高语言的机会。题主问会说三国以上语言是怎样的体验,我感觉‘会说’的标准很微妙,只能用某种语言聊几句天不能叫会说,只有能凭借某种语言与当地人深入地交谈,熟练运用语言充分地表达自己,并且能够互相理解,甚至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含义,才能真正称为会说这门语言,而想达到这些要求,绝非易事。当然,掌握多门语言后,一定会遇到许多有意思的事情,能够帮别人的忙,更容易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之类,不过,更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的是,你的人生绝对会开阔许多,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切一切有意思的积淀都浓缩在一个个小小的字母符号里,以及各国人使用的方式上。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后,尤其在当地生活过后,其背后的文化也会对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思维方式会更加多元化,你看一个问题的视角会变得更加宽阔,你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会更容易理解和宽容,你会从原来的世界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你也可以从一个新的世界里看到自己原来的世界,这是对我来说,掌握多门语言最深刻的体验。
体验是输入法切换的时候比较费时间......
1、東京大学有位很铁的韩国哥们,我们都喜欢聊政治。然而当时我韩语水平不高,韩国哥们英文水平也不高,我俩又都不愿意大段大段说日语。当聊到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比如,犬儒主义Cynicism),他若没懂,我能用日文汉字音读(けんじゅしゅぎKenjyushyugi)和韩语汉字读音(????Gieonyujuui)解释,每次都能顺利说通,我感觉很爽。不过后来我学韩语了。2、在首都机场帮过一位推着婴儿车不懂英语的俄国大妈问路,我开口说俄语的一刻大妈非常惊讶。帮她拖行李到登机口,一路上虽然只是磕磕巴巴聊一些简单的东西(叫啥?哪儿人?去哪儿?哪儿念书?etc)。婴儿车里的小萝莉(雾)很卡哇伊。最后道别的时候祭出了杀器短语“Счастливого пути”,此短语代表了我当时俄语的最高水平。我感觉很爽。3、德语教授统计班上同学的语言水平。英语:“不会日语的同学举手?”(教室里几个人举手了)日语:“不会英语的同学举手?”(教室里几个人又举手了)(挠头)“这......那我就各讲一遍吧...”于是我每节课内容都能听两遍,我感觉很爽。4、和某交换生妹子去文莱玩。下飞机,从机场到旅店的出租车上我和出租车师傅谈笑风生,极重的东南亚英语混杂马来语。妹子表示不知所云,我感觉(这逼装的)很爽。第二天出找了小店吃饭,老板去只讲马来语,点餐毫无压力,感觉很爽。后来妹子跟我说“我还是不在新加坡读研了”,我问为啥,她说“我怕我也变成你这样满嘴方言”。蛤蛤蛤,本打算留她在坡慢慢追的。最后一天紧急表白果然被拒了,我感觉很爽。5、摄于八王子高尾山神変堂。图为悉昙文写的梵语,对应现代天城文?????(Khaharava'a),日语汉字转写佉訶囉嚩阿(きゃからばあKyakarabaa,不知中文如何写),意思是空风火水地即“五大”,自下向上为风火水地为“四大”,四大皆空即和此相关。我也能用标准读音读梵文佛经,不论天成文还是悉昙文。在寺庙偶然发现刻着梵语的碑文能认出来时,我感觉很爽。总之就是感觉很爽
不知道怎么样算是会,怎么样算是说,怎么样算是会说,所以就写写我自己在语言上的困境吧。按照现在已有的许多答案的格式,从小讲中文,在英语国家读书,能用德语读卡夫卡和格拉斯,康德黑格尔依然勉强。个人认为除了少数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以外,对于多数人而言语言只不过是个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已。因此当语言水平远远不足以表达思想的时候,那种窘迫感是难以忍受的。而这个语言水平低于思想的状态几乎是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必由之路。试想一个思想丰富,言辞犀利的人,已经习惯了掌握对话的主动,却忽然要磕磕绊绊的讲出支离破碎的句子,不断的向母语者求教,进入一种婴孩的状态,这还能忍?几个小时前我的德国教授问我为什么想学德语,我想了半天,说因为我喜欢德国哲学。这后面其实省略了一万字,但因为我没有把一万字缩成一百字的能力,还估计要在里面犯上五百个语法错误,也只好如此了,憋得再难受又如何。想想知乎上为正人君子们所不齿的抖机灵的答案,实在是自以为不如也。我对于表达的敏感度相对高一些,也因此会时常意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无力,所谓会说三国以上的语言是什么感觉,大概就是加深了这种无力感:不但中文马马虎虎,英文词不达意,而且德文还一塌糊涂。越是运用这些语言,这种感觉就越强烈。我在和同学们说起这个的时候,一般会被认为是装逼,因为即使是相熟十多年的朋友也很难理解一个人天天在文史哲课堂上和母语者中最优秀的同龄人开片,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说的不好。因此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我在人人网上写日志说外语不好学的时候,全站评论里会有人嘲笑“文科生智商低”。毕竟在很多环境里,托福100就算高分了,你好意思说你不会说吗?好意思。比如说前两天的古希腊哲学课上,我想要找一个词来描述一种warm, cozy feeling,结果是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只好说warm, cozy feeling这样的大白话了。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只是我,很多美国学生在表达意思的时候往往是要加入即兴表演才能达意:"I was like, what?[挑眉毛,耸肩]" "The poem ends right where it's like, baam![拍手]"这样的情景即使在英文系也是屡见不鲜。谈笑风生是需要姿势水平和人参经验的,不是词汇量两万加托福115加就能拼出来。当然,语言的学习是有其快乐的,比如可以和英文系的同学开片,可以读卡夫卡,可以有资格回答这道问题,可以和奥地利人谈恋爱,甚至就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你会说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抑或是歌德,海涅或布莱希特的语言的时候,那闪闪发光的星星眼让人看着也是其乐无穷。哈哈哈哈。只是越学越觉得,当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有限,而又总是要用到这些表达的时候,无非是两种结果:要么不小心或不得已往圈外走,结果撞了墙;要么总在圈子里面转,然后早晚要像学习英语的尤内斯库一样,撞上语言的荒诞性。And your feel-good era ends right where it's like, baam! And you'll be like, wtf?
母语中文+沪语,英语和德语差不多在C,法语B2,意语B1,日语、西语基础(大概能考个N3那种。粤语识听。到以上语言国家/地区都能活。另外接触过俄语瑞典语荷兰语葡语希腊语入门等等不值一提。习惯拿欧标的框架衡量语言水平,个人认为“会说”的概念应该至少能自由表达任何脑子里想说的内容,再往上,是表达的精确度。从这个角度,我能算掌握的也就母语和英德。法语和粤语算来勉强,其他,只能说是认识,还非掌握。说一下自己这些年来的感受:初学二外三外的时候你会很惊叹世界的奇妙,很抓狂别人不懂你的世界,很痛苦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代替脑子里另一门语言的单词,很兴奋相近的几门语言之间学习的时间成本越来越小。你会有很多错觉:时而觉得自己天赋秉异,时而又对自己的脑容量产生怀疑。把各种语言串着说时感觉就像把大脑不同部位激发起来,瞬间释放多巴胺一样的快感,同时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分裂人格。你会接受别人很多赞叹,然后故作谦虚,为万一露出马脚时找好台阶。然而到后来,你发现这些都没什么卵用。会的语言多并不能让你秀优越,因为语言能力与智商间并没有太大相关性;也并不能让你装逼,因为母语者往往是在你水平越低的时候才会说更多奉承或鼓励的话。当然说到底,这从来不能让你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再后来,你慢慢接受了自己会很多语言这么个普通的现实,不再有什么惊叹和被惊叹,因为你的圈子里越来越多人都会很多语言,朋友之间德英法混着说只是为了顺口或习惯。你沮丧地发现什么东西都没有速成。好在学习的经验曲线可以迁移,困难会越来越微不足道。要学精,一点点慢慢学就可以了。你也惊喜当一门语言足够好时,可以用这种语言自言自语自己思考,就不会再出现混淆,切换也不再那么困难。所以你也就会在闲来没事的时候把一个表达用你会的各种语都想一遍,或者来个双手互搏。同时,你也开始意识到那种为贪图方便待在同一语族的局限,开始让自己接触的语言尽可能多样。对语言的执着与IT宅对技术的痴迷其实是相似的。所以到最后,你停不下来。这变成一种融入工作、生活一部分的习惯。你接纳了很多种文化很多种思维,然而世界却还在越变越大,让你欲罢不能。你越来越孤独,因为再也找不到人可以用跟你一样的语库交流,然而你特别会在遇到人能跟你用同一种外语交流时感动,而且很容易就跟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交上朋友。考虑到花的时间,你觉得会很多语言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希望别人也不要把这看得太重。然而你依然努力让自己的语库更充实一点熟练的语言更多一点。因为这真的是一种只有自己暗爽的事。
————拒绝转载,拒绝一切平台推广分享,保护野生答主人人有责~————————在伦敦和北京地铁上可以听到各种“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话。去常去的土耳其烤肉店买午饭,一个小哥用土耳其语打趣另一个小哥“你喜欢的姑娘来啦”,那个小哥笑得又羞涩又灿烂的......他们都以为我不知道......我也笑得很无辜。旁边一对土耳其夫妇看着此情此景,小声用土耳其语八卦,他们也以为我不知道。喜欢的德国男生受伤了,想问他要不要创可贴,因为在英国,两个人水平都够,也为了不显得排挤周围人,所以平时互相都用英语沟通。"Do you need a......"脑子堵了,创可贴的英文憋了一分钟没想出来.....脸都憋红了,心一横憋出来了个“Pflaster”。对方笑开花了......Mine和Mein(e)已经搅成浆糊了......我打这一条想了能有两分钟。最常用的几种语言根本不受控制。在英国一着急会跟人说中文,然后忍着笑跟对方道歉说对不起刚刚串了,在中国也是,说急了有时候脑子里蹦的是英语,一时翻译又表达不出那个气势和意思,就瞪着眼干着急。在公共场合说对不起和谢谢的时候尤其不好控制......经常说完了想起不对尴尬得捂脸。会经常用德语口语里的感叹词,不知道的人都觉得很怪异。最开始去英国超市找可乐、餐厅点可乐问的是cola,因为中文和德语都说得通,结果人家都会犹豫一下,几次之后发现英语是coke...在伦敦经常遇到各个国家的旅客问路。看着英语不好的,先问哪个国家来的,然后就可以在对方惊喜的目光中切换到该国语言(简单对话还可以,有时候也不是很流畅)。曾经走在大街上被餐厅Waiter拦下来,原因是他们店里来了个亚裔老太太,迷路了又不会说英文,病急乱投医就把我给拦下了。进去发现是日本人。直到我走都没有人意识到我不是日本人......上课和旁边的日本同学传纸条感觉超棒。o(*////▽////*)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么干特别小清新啊啊啊(原谅我...)在伦敦逛过一家店,店主是意大利小哥,用三脚猫的意大利语聊了两句,对方一高兴给了折扣和会员卡。和俄国、白俄、哈萨克同学坐在一起豪饮的时候感觉还是俄语讲起来最有气势。ios的键盘太多切换起来让人十分崩溃。一门课的笔记可以换好几种语言记,哪个精确哪个短就用哪种。不熟悉的同学考前蹭笔记时候,给他们看看就知难而退了。*那个,我第一条的意思是说,北京和伦敦的地铁上经常会有很多外国游客,比如说伦敦地铁上要是有俩土耳其人,一看车厢里就是一车标准欧洲白人和一个东亚人,按概率来讲这车厢里有人能听懂他们说话的概率太低了........就会放心大胆地聊各种内容。北京地铁上的德/俄/意等国游客同理。————————————我是评论区关闭了的分割线——————————————————最开始写这个答案只是正好觉得自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觉得语言技能点让我的生活变得很有意思,想和大家分享这些有趣的事情。如果能通过这个让大家觉得更愿意去了解其他语言,对世界更加开放,那就已经是超出我所预期的好事了。匿名是因为之前回答别的问题,被熟人质疑过于招摇。我想我上知乎只是为了回答我能够且乐意回答的问题,对赞和关注没有什么兴趣,有时甚至会感觉不安和抵触,因为不喜欢吸引太多注意也很在意隐私的保护,所以不如匿了名痛痛快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匿了名有人质疑真实性觉得匿名更利于装13,有人不管匿不匿就是觉得装13。既然我有权利关闭评论区,那么我就可以选择不去承受这种莫名其妙的指点和怀疑——对不住,我没有义务承担你对这个世界的负能量,也懒得浪费时间去证明去辩驳,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吃个冰淇淋。对于评论区表示支持和来交流沟通的,我表示非常感谢。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我的语言配置:中英&德日&&剩下(因为有的语言到底是算会说还是算只懂几句话不好界定,只会两句就写上的话容易再次被打为装13,所以就略过了)。学习顺序大致也是如此。中英德日多少都是受家里影响,接触比较早,之后也因为生活学习需要而不断强化。剩下的是我来欧洲上大学以后,通过学校选修课、私人辅导课、语言文化社团、异国交流学习等方式学来的,有兴趣的时候自己也会找一些外语视频和书籍看,这样能培养自己遣词造句的感觉。对我来说语法不是重点,沟通才是目的。以及我一般是在youtube上看视频学好字母和发音规律等最基本的东西,再用上述方式深入学习(外国老师教这些也不是太走心),最后因为身边有使用着各国语言的各国同学,经常说上两句,所以不会忘得太快。评论里提醒了我一点,很多语言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学得越多就会发现再学新语言越容易。举个词汇上的例子,如果你知道英语里“餐厅”是canteen,那在有语境的情况下听到/见到德语的kantine,法语的 cantine,土耳其语的kantin,葡/西语的cantina,不需要学过也能很容易地反应过来。语法、发音等等都是,学习语言的思路有了,就会越来越容易。会七八门语言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语言天才级别,尤其是我能流利使用的只有四门而已。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至少流利使用三门语言,英语是默认共同配置,俄国人会说中文意大利语,塞尔维亚人会说德语日语俄语,法国人会说葡萄牙语德语西班牙语,德国人会说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立陶宛语,波兰人会说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还有会说马来语印度语和中文的马来西亚人,每种语言(除了拉丁语)都是至少能聊天聊几句的水平(要是知道几个单词就算的话,估计每个人都得会十几门)。我们在一起玩经常串着各种语言,很有意思。曾经有一次我们在house party上想了个丧病的主意:每用我们所有人会的一种不同语言说一次“干杯”就喝一轮(小杯的shot)。最后有两个人坚持不住在厕所里吐得快晕了。希望我取匿的各位,承蒙错爱,我也不是什么很有趣的人,一个普通答主而已,就当做在旅行途中遇到萍水相逢又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吧。知乎这么小,有缘我们总会在其他地方相遇的。(尤其是和楼下答主交流很愉快:)再见啦。
Your Englisch ist très bien……
通行无阻!!满世界和朋友重逢!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语言!……以及说上海话说着说着会拐到日语上去!现在还常常口吃!当你会三种以上语言时,各个语言的流利程度我觉得是有不同阶段的。第一阶段,你的几门外语都搞不太清楚。都是破碎的语言。第二阶段,你对你会的语言都很熟悉啦,脑中出现了几种模式,可以随意切换语言,互不干扰。第三阶段,完蛋了,外语开始变成母语了。你开始用英语的语序说着中文,你的中文里开始蹦出日文的汉字。因为太过母语,你总有“perfect words”浮上喉头——你知道,此刻你想表现的这个含义,只能用那个语言的那个词汇来表达!但是、你现在正在和对方交流的语言中,并不存在那个单词啊,甚至也不存在那样的翻译——于是你开始口吃了。我现在就被卡在这样的第三阶段,中文也说不好,英文也说不好,日文也说不好。不知道会不会有醍醐灌顶的第四阶段呢T-T回正题。我的基本情况是,分别在中国日本美国生活过,会说普通话上海话,英语托福110,日语通过了最高级N1,法语A2,还学了破碎的意大利语和韩语。会三种以上的语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仿佛通行无阻,你的人生变得更加开阔,以及更容易和一些人亲近。仿佛通行无阻:在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用英文,在一些不喜欢用英文的地方,比如法国,我就用法文,在一些英文很烂的地方,比如日本,我就用日文。在瑞士这种虽然可以说英语但大部分路牌都是德语的地方,我就靠着法语的基础来猜,反正大部分法语和德语看起来都很像……于是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根本不用担心要不要翻译的问题呵呵哈哈(当然,世界上还是有一些地方用着我不会的语言,所以我在前面加了“仿佛”二字。)满世界和朋友相逢: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真的是天涯若比邻,之前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那些朋友在我回国后纷纷来找我玩,或者是来中国留学,于是又给我介绍了新的韩国朋友,然后又分别在北京,华盛顿,波士顿和新的朋友重逢……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甚至我去夏威夷玩的时候,以为免税店的导购小姐因为发现我会说日文,于是就和我热切地展开了如何能说多国语言的讨论,最后不仅交换了联系方式当上了朋友,她还多给了我好多超级豪华中样哈哈哈哈哈。可以创造自己的语言:你可以用日语的发音来拼写中文,法语的发音来拼英文等等,你会的语言越多,加密层数就越多,自己的日记本内容就越难被别人破译,哈哈哈哈。人生变得更加开阔:你能够读懂更多原版的资料,可以更加客观地对比各个国家的观点,不用只依赖于某个国家的一面之词。你和这个世界连接的通道比一般人更多。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体验的机会。之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因为日文过关,就可以加入传统的社团,(我加入的是剑道部),在美国这边除了美国学生的社团还加入了日本学生会,(比起只想着装逼而不是怎么好玩的中国学生会有趣多了),比起一般学生生活中有了更多面,社交面也会更广一些。对于某种语言的理解其实意味着对一种文化的理解,比如日语韩语中的“敬语”,上下级之间的微妙关系,表面敬语下暗藏的讽刺,都是在翻译成没有敬语体系的英语和中文后体会不到的。而当对每个语言的了解深入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他们相互联系在一起会有绝妙的发现,比如日语五十音图的来源其实是中国的汉字,可是为什么有些读音却不像呢?当你学古汉语学到一定程度知道以前古人的发音时你就明白了。这种感觉就好像化学和物理到最后可以延伸出物理化学一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文字本身的画面感,音律平仄,以及意境之美,都是无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太想给外国人安利中国的古诗了啊!每次看到他们对着翻译成英文破碎不堪的古诗啧啧赞叹时都忍不住想说,哼,你们能读得懂中文,原文美得吓死你们!当然,很多英文原作的美,也很难翻译成中文,比如Pablo Neruda的Memoirs中有一段形容他对文字的热爱:I bow to them . . . I love them, I cling to them, I run them down, I bite into them, I melt them down . . . I trap them, clean them, peel them, I set myself in front of the dish, they have a crystalline texture to me, vibrant, ivory, vegetable, oily, like fruit, like algae, like agates, like olives . . . And I stir them, I shake them, I drink them, I gulp them down, I mash them, I garnish them, I let them go . . . 于是你就会发现,各个文化对于美的定义,都略有不同。也是因此,你才会更加热爱那些文化,比如我是如此热爱中国的古诗!因为目前我所学到的语言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展现古诗的美!更容易和一些人亲近:有一次去华盛顿看韩国朋友,跟着她一起去她平日去的韩国人教会,大家让新人自我介绍,抱着尊敬的想法我就用韩语做了下自我介绍(反复练习过唯一可以讲得很流利的大段内容)讲完就坦诚地用英语说自己的broken Korean就只能讲得了这些,但是依旧觉得来到这个教会很开心。结束之后一下子就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和各种关心,同样都是新人,其他的韩国人,或者是只会说英文的中国人都没有这样的待遇。有个大妈还特地过来搂着我说,“你的性格很棒,下次再来华盛顿一定要再来找我们玩啊!”当时就觉得,似乎会他们本国的语言,一下子心理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其他附加的体验还有,就好像所有人都没有了隐私一样……因为所有语言你都听得懂。而你会更加珍惜和你一样同样会说很多门语言的小伙伴——因为他们更懂你。他们能够理解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某一个词语里的某一种说法。我很感激这样有共同语言的小伙伴我有很多个,其中我最珍惜的是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个棒子,他韩语英语日语都十分流利,后来还被我拐去了上海学了中文。于是我们两个平常聊天完全是看心情,在日本的时候两个人都用日文,在上海的时候就他就基本上都用中文,我高兴了就用回日文,两个人吵架了就用英文。现在我在美国他回韩国了,就主要以英文为主,中文日文为辅。附几张聊天截图,想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完全来去如风……太随便,太舒适了。(下图是我们在讨论孙杨因为盯着朴泰恒而丢了金牌的事,以及我和已经工作的他表达不想工作的心情……棒子生涩的中文还是很好笑的哈哈哈但是完全可以让人明白他的意思)在这里讨论的是比赛时应援口号的问题,顺带教他最新骂人语……大概就是这样啦!太晚了脑子不清楚条理不清晰,之后再补充修改,如何学习语言那部分和问题无关我就直接跳过了,要是有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留言之后再补充。
多图预警!会说普通话粤语英语德语研究中大量使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在学阿拉伯文每次想到还有这些东西就觉得心塞日文假装会一点俄语上过一学期公选,基本都忘掉了,其实你只要会“你会呀”(就是这个发音你没看错!)就可以被惊为天人了哦(千万不要模仿!)学了一个学期的梵语,后来老师出国进修了,就没机会深造了,现在也毕竟是老了。(当时学得还蛮好的)所以这本书也是常伴左右呢(拿来祭奠死去的脑细胞)去罗马前学过一点意大利文(今天忽然想起来有这件事情。。。意大利文不会在罗马大街问路很麻烦的说,所以“应急三百句”常备)不过意大利文早忘了,大家忽略。去罗马前学过一点意大利文(今天忽然想起来有这件事情。。。意大利文不会在罗马大街问路很麻烦的说,所以“应急三百句”常备)不过意大利文早忘了,大家忽略。以上是背景。感受就是。。。1。哎呀卧槽要看的资料好多啊!!只会中文的话。。。大家说搞中世纪是不是很爽啊???几乎什么资料都没有!什么书都不用看啦!现在那资料尼玛(还是赶紧学法文,法文资料还一大堆呢!)比如有时候不得不撸这个:我们的日常就是看这个当然还有这个当然还有这个以及诸如此类。看完上面那个,觉得这个的德语其实不是很难的。2。经常感叹英文的简单。看到这种书真是感动得要哭了(谁叫你没有希德对照的本子)(谁叫你没有希德对照的本子)3。很多词说出来的时候不自觉会带出自己熟悉的那种语言。比如和不会说德语的外国人聊天就会经常忘记某个英语词怎么说然后就蹦出德语了。。。4。经常有人找你做翻译,(据说这张票好贵的)(据说这张票好贵的)或者,经常做翻译。好吧我是打酱油的好吧我是打酱油的5。可以认识更多的人6。经常听到your englisch ist perfekt du kannst aber gut deutsch日本語がとても上手ですね之类的奉承。7。去法兰克福书展看书无数免费揽书无数勾搭出版社坐台(人家是版权经理好吧?!)无数。。。比如有出版社送我这个(及其它)(及其它)我看完的第一本阿拉伯语书(好吧只有十页,每页一两句的简单故事)黎巴嫩的御姐(再说一遍人家叫版权经理!!)让我念里面一两句,觉得好羞射。。。(其实还蛮简单的)和这个(及其它)(及其它)还邂逅一个日本姑娘和她用日语聊哲学还交换非死不可也是醉了。8。心好累补充:9。学外语越来越容易(现在虽然不会法语,但是文献中出现一两句法语基本都可以应付,因为基本就是拉丁文,查查动词变位和固定搭配就好了)10。口腔越来越灵活(不要想歪),也更容易理解不同的发音问题。如果是只会英文的中国人,就无法理解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区别,学了法语或者日语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样再学其它有类似现象的语言就没有困难。学过德语和俄语,那么区分阿拉伯语里面的大舌音字母和小舌音字母就毫无压力,粗喉音自然就会了。懂了英文,阿拉伯语里面的那两个类似于that和think的辅音就不言自明 。总之就是可以举一反三。11。可以当着别人的面对对另一个人说他的坏话。。。12。去看我写的《学术iPad使用指南》(自己百度/谷歌)13。从此,我闲下来就会拿这个来休xue生xi养fa性yu(这本书也是书展时候的赠书)。
题主看过微博上的这段吗:“之前老听人说霓虹国民英文捉急,其实不是。昨天在成田机场就遇到了中英日三语俱佳的服务人员。面对操着不流利日文、英文及流利中文的一家三口,填表处的日本大姐爆出一句:Where is your おとうさん's rū-jīng-kà? 中国小妹立马答道: It's eh…那个…in his かばん。”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大利语再见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