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辽宁高考英语出题何时截止

2012年辽宁高考英语试题答案解析(图片版)
  看看你的二模、三模成绩能上哪些学校和专业,快加快加老师微信:gaokao009
  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1V1定制指导服务方案,定制微信: gaokao009,
  2012年高考6月7日至9日进行,考试科目与往年相同。按照省教育招考院工作安排,6月底到7月初左右,将发布2012高考成绩。 2012年辽宁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将会在本频道发布,敬请关注本站!  教育联展网提醒大家,及时关注本站高考动态,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大家发布高考信息。关注教育联展网-,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发布最新高考资讯!
一周人气榜新闻中心 >
2015年辽宁高考将采用全国卷 不再自主命题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2015年辽宁高考将采用全国卷。辽宁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结束11年的自主命题方式。
昨日,辽宁省资深报考专家姜海峰表示,采用全国统一卷对辽宁考生影响不会特别大,因为辽宁卷从2012年开始就参照全国考纲命题,不再自己单独出考纲,所以我们的命题特点基本和全国卷一致。全国卷与辽宁卷在试卷难度上没有太大差异,在命题思路上会有不同,考生需要提前熟悉一下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姜海峰提醒考生注意两点:要提前适应全国卷命题思路,多做全国卷的题,多练习;全国卷语文和英语在难度上可能会有所提升,所以要做好有困难的准备。(完)
责任编辑:E_尤慧珍 |
相关内容推荐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搜微视频&>&&>&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最新信息(截止2012年5月)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最新信息(截止2012年5月) 投稿:洪柤查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最新信息(新课程高考历史和大纲版高考历史适用)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
级别第1级第2级第3级 词汇量 适用年级 英语水平参照 相当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1级要求 相当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级要求 600个生词和50个短语 小学2-4年级学生 700个生词和60个短语 小学3-5年级学生 750个生词和60个短语 5年级-初中…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目的:通过教育,培养干部战士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的优良个性品质,发展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教育重点:传授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教育方法:1、课堂讲授:30'2、分组讨论:30…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最新信息
(新课程高考历史和大纲版高考历史适用)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史、日本政治外交史。曾经为北师大日本留学生主讲《中韩日关系史》,采取了日语和汉语的双学教学;2003年担任历史系专业日语教学;研究生专业课: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研究;
★其代表性论文有:
《九·一八事变与币原外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
《从原敬到币原——二十年代日本外交的变化》,《世界历史》1990年第3期。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本主义新变化》,《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6期。
《日本民间法西斯运动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日本法西斯研究》,《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
《从总体战思想到法西斯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
★代表性著作:
《新编当代世界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经济史》第4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最新网上信息:
参与发起《关于全国纪念九一八的呼吁书》活动。
参与发起《关于北京每年7月7日或9月18日鸣警报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是岳麓版高中新教材主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等。
★1944年11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长城专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大通史》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他注意把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侧重研究传统社会的结构,社会运行与变迁、社会控制及其效应、影响。剖析传统文化的成因、特点、类型,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以及在诸方面的具体表现。勾划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评价其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与新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未来走向与命运。
★代表性论文:
《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醒世姻缘〉的版本源流和成书年代》,《文史》第23辑。
《“第三新文明”的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载《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9月。
《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中国历史上贞节观念的变迁》,《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关于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曹大为、曹文柱),《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6期。
《长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光明日报日。
《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
★代表性著作: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年12月。
《长城百科全书(总论)》(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三年的高考古代史题均出自其手。
★何德章,男,四川南部人,1965年11月生,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86.7,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92.7,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田余庆教授研习魏晋南北朝史,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94.9,武汉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兼任唐长孺教授学术助手工作。
02.9,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
98.6,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一年。
先后担任历史系副主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在此期间,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任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科研与成就
★年间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
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进程与理论探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独立承担。
南北朝迄唐安史之乱前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
《点校本“北朝四史”修订》(负责《魏书》部分),国家“点校本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委员会(已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委托项目),2007年,50万。
★主要论著:
《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经济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代表性论文:
《梁陈之际的江南土豪》,《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阴山却霜”之俗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期,1993年。
《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6辑,1998年。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7辑,2000年。
《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2001年。
《北魏初年的汉化制度与天赐二年的倒退》,《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关陇文化”与“南朝文化北传”——关于隋唐政治文化核心因素》,《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宗教文化、风俗文化比较、社会变迁。
李少兵教授(岳麓版教材分册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作者:朱汉国/李少兵|主编:彭明
李少兵教授的《人间佛教——佛教知识分子与民国社会》认为,二十世纪以来, 传统宗教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而革新求变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宗教亦深受其影响。民国佛教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变化,对“形而上”的佛学理论和“形而下”的教内仪轨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使佛教走向世俗社会去发展图存,去营建“人间佛教”。 “近代交通体系与华北城市变动:”和“,,教育救济":年北京妇幼慈善事业现代转型的个案分析”两篇论文
李少兵两位教授分别以“从,,蛮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瀛环志略》与近代民族观念的孕育”、“佛门的保守与激进:民国初期,,佛化新青年"思想的两重解析”为题,进行主题发言,引起与会专家热烈讨论。
5.王奇生教授
★王奇生,湖南湘乡人,日生,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1988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任职,1993年7月至1997年10月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兼副所长。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后留近代史所工作,晋升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
★主要论文
1、《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东南文化》,1989第1期
2、《三十年代留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民国档案》,1989第3期
3、《抗战时期留学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第4期
4、《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第6期
5、《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人口研究》,1990第2期
6、《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0第3期
7、《近代留学生与华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第3期
8、《近代中国学会的历史轨迹》,《学会》,1990第6期
9、《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政治》,《历史档案》,1991第4期
10、《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1992.4
11、《民国初年的女性犯罪()》,《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创刊号,
12、《从深闺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学生》,《明报月刊》(香港),1993第9期
13、《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抗日战争与上海――上海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
14、《留学与救国:年中国留日学生的行为与心态》 ,《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上卷,全民御侮),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5、《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6、《“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迅》(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第21期,1996
17、《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第2期
18、《九一八以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研究》,1996第3期
19、《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第4期,1996
20、《失去重心的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权势的转移与蜕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21、《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第2期
22、《战前中国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学教科书为视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增刊
23、《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4、《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以年长江流域省份为重点,22/千,《历史研究》, 1999第2期
25、《国民党执政时期县长的人事嬗递与群体角色》,《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51/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6、《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6/千,《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7、《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31/千,《近代史研究》,2000第2期
28、《以共和精神治校:陈裕光与金陵大学》,15/千,《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9、《探索女子高等教育办学之路: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9/千,《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0、《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21/千,《苏东学刊》,2001第1期
31、《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25/千,《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春季号
32、《从“容共”到“容国”:1924-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36/千,《近代史研究》,2001第4期
33、《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24/千,《历史研究》,2001第5期
34、《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CC系的组织形态与政治理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 2001.10
35、《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6、《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以年国民党党政革新运动为视点》,16/千,《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
37、《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33/千,《近代史研究》,2002.5
38、《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23/千,《抗日战争研究》,2003第4期
39、《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25/千,《近代史研究》,2003第5期
40、《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嬗蜕与派系竞逐》,25/千,《历史研究》,2003第5期
41、《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30/千,《抗日战争研究》,2004第3期
42、《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30/千,《历史研究》,2004第5期
43、《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20/千,《南京大学学报》,2004第5期
★代表作品
1、《中国留学史上的五次热潮与两次断裂》,《神州学人》,1989第2期
2、《抗日战争时期的留学生群像》,《神州学人》,1990第2期
3、《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思想界》,《神州学人》,1990第4期
4、《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神州学人》,1991第4期
5、《孙中山的留学观》,《神州学人》,1991第5期
6、《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的发展》,《神州学人》,1994第1期
7、《中国留学史上的六代留学生》,《神州学人》,1994第10期
8、《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第1期
9、《第一个与托尔斯泰通信的中国人》,《神州学人》,1995第2期
10、《杂谈清末民初的回国留学生》,《神州学人》,1995第3期
11、《章开沅教授与贝德士文献研究: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新发现》,《抗日战争研究》,1995第4期
12、《民族苦难的历史再现和反思:评孙艳魁》,《民国档案》,1995第4期
13、《中国近代史上的留学生作家群》,《神州学人》,1995第5期
14、《留学生:剪辫易服的带头人》,《神州学人》,1995第7期
15、《万里辍学赴国难: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留学生》,《神州学人》,1995第10期
16、《留学生与中文革新趣话》,《神州学人》,1996第2期
17、《西文东渐:译介有功的留学生》,《神州学人》,1996第3期
18、《三分洋货,七分传统:漫话近代留学生的知识结构》,《神州学人》,1996第5期
19、《开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现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神州学人》,1997第12期
20、《留日学生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神州学人》,1998年第1期
21、《播科学之火于华夏的典范:欧美留学生的早期科普活动》,《神州学人》,1998第2期
22、《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事业》,《神州学人》,1998第3期
23、《周恩来的留日经历》,《神州学人》,1998第4期
24、《书评应该多样化》,《近代史研究》,1999第1期
25、《中国人的百年留学梦》,《神州学人》,2000第12期
26、《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改革内参》,2002第7期
27、《海归派与百年中国》,《中国改革》,2002第9期
28、《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学海无涯:近代中国留学生展(图片集)》序,香港历史博物馆,2003.11
◆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刘芄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全国文综命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教授(地理学科),根据其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经济,其特别关注对高中新教材观点的考查。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大纲》以及《考试说明》,文科综合和历史学科与以往的高考试卷相比有四个变化
1.在高考试卷中,各科顺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地理、历史、政治变化为地理、政治、历史。
2.取消了跨学科的综合题,试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
3.加强了对选修内容的考查,增加了选做题。
4.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地位,即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命题。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是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相互渗透,主观试题中有客观答案,客观试题中有主观性的材料。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情境材料题尤其是新情境材料题的设置构成了试卷的主要成分,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考历史试题背景材料变得丰富多彩。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再加上时事知识、时事热点,就使得出题者的出题空间大大扩展,试题材料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增强。
虽然高考命题的主管部门、主管机构一再强调减少阅读量,充分增加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空间,但是一定的阅读量和文字量仍然是高考试卷中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新课改实施后,高考历史选择题内容已不再仅限于史实,无论是题干还是备选项,都有很强的迷惑性,这些都增强了选项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难度系数就越大,区分度就越大。而材料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宽泛,考查的广度与宽度有所增加。以前的高考由于试卷整体结构的需要,非选择题试题的设问往往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而
现在的高考试题是拼盘式试卷,虽然题量有限,但每道试题涉及知识较多,可更好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备考要点一:调整做题顺序
调整传统的做题顺序,严格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一般来说,客观题可按照先后顺序做,主观题要按难易程度有选择性地做,过难的题目不可花费时间太长,“绕开拦路虎,再杀回马枪”。
◆备考要点二:处理好初、高中教材关系
处理好选修课和必修课、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的关系。比如可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通史+专题”的整合,立足必修课,关注选修课,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
◆备考要点三:强化历史思维
强化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为线索,进行适当的基础训练,在历史评价制约的因素等方面下工夫。
◆备考要点四:回归教材不留死角
回归教材,对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进行地毯式复习,不留死角,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多提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平时,不留在考场上。
◆备考要点五:限时、定量强化训练
严格进行限时、定量强化训练,培养自己的考试欲望,练就过人的考试技巧。从实践出发,每周至少要做两套试卷,找到做题的最佳感觉。
◆备考要点六:调整作息时间
建议考生14时30分务必进班学习。因为高考时,这个时间考生正在考试。
◆备考要点七:材料解析题要从宏观考虑
在做材料解析题时,要从宏观考虑、微观入手、全面概括、细致分析。一定要先看问题,再看材料,这样会有效节约时间,抓住有效信息。
◆备考要点八:关注四类社会热点
要关注社会时政、史学研究、课程改革、命题角度多元化等社会热点。在社会时政热点中要关注整数年、长效热点、突发热点等类事件。
◆ “考场九计”:填写信息,稳定情绪;总揽全卷,区别难易;认真审题,灵活答题;遇到易题,格外小心;分析意图,多方联想;过程清晰,稳中求快;尽量多做,每分必争;时间不够,抓小放大;注意检查,减少失误。
一、回归考点,夯实基础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如果说前两轮是跟着老师和月考走的话,那么冲刺阶段则应是“让我做主”,对最后总体复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心中要有一盘棋。这是回归考点、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细研读考纲,明确增删的知识点,避免做无用功。再次,回归考点一定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线索理清,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一个个小专题,对所学知识争取做到“成竹在胸”。
二、关注热点,学会运用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往往从现实点问题切入,用新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问题可以是当年发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
但关注热点绝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时间用于搜集五花八门的所谓“热点”去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三、消除盲点,查漏补缺
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和高考的临近,及时反思自己在备考中的知识盲点以及学法、解题方法的误区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将以前考过的试卷系统地翻一遍,特别是多看一看那些错题;如果对书上某些章节的内容总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议学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对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多种观点),学生是否都能做到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四、领会新课程理念,强化审题能力,重视掌握解题方法
审题就是不能“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命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
现阶段,不要盲目做大量的历史习题,而应提高做题的质量。所以,朴贤哲建议学生将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和以往做题过程中积累的错题重新做一遍,重点理解近两年高考试题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同时,考生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或是教科书专题顺序,重新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并通过做题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
◆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2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2011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2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朴贤哲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朴贤哲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一、历史学科试题的结构和难度与2010年差不多。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是重点。选择题要对照原文信息来答题,不要生搬硬套知识点。高考命题不会拘泥于教材,而将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材料分析解答题注意分要点和段落,避免得分点堆积导致判卷时给分不清。
二、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一百年前国家复兴、民族独立的信念,激励无数志士投入革命,“国父”孙中山为最杰出代表。历史和政治科都可能会涉及,建议认真准备。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
高考历史热点,是因为时事热点而引发的。因为时事热点的出现,引起了高考出题人的注意,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便成为高考命题的对象,从而使其成为高考的热点。
本世纪以来,本人连年命中高考试题,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其中,2011年具有代表性,即热点部分命中高考试题65分,预测题命中4分。为了让广大考生特别是艺术类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本人将在今年继续进行高考历史热点预测和预测题预测,期望对广大考生能有一个较好的帮助。
◆2012年是全球大选年,美俄法成焦点:
2012年将要发生的大事有:*美国总统大选;*俄罗斯大选;*法国大选;*韩国大选;**台湾领导人大选;**香港特首换届选举;*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也将举行换届选举;
◆伊朗核问题:
◆叙利亚问题:
◆朝鲜问题: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朝鲜半岛频繁军演;
◆重庆王立军事件:
◆欧债危机:
◆老电影《武训传》修复出版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于1950年10月摄制完成;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占领华尔街:
华尔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
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
◆台湾提出“一国两区”:
台湾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区”统一中国的意见,大陆没有反对,表示:只要认同一个中国,其他问题都可以讨论”。
◆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将建立:
新快报讯缅华各界代表4月3日相聚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举行纪念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70周年座谈会,以期铭记历史、传承博爱。交决定建立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过程,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所召开的会议,像党的一大、二大、三大、七大、七届二中,这些会议每年在高考前都要认认真真地复习。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都考了针对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解决方法的罗斯福新政。如果在这地方出题的话,罗斯福新政考的可能性不大了,而应该注意的是社会福利,如果大家研读现在西方政治情况,很多游行示威是因为西方政府分动了大家福利的蛋糕,而社会福利恰恰是在罗斯福新政以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国家所出来的重点问题。
◆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四十周年。1972年到2012年,现在中美关系本身又是一个热点,建议大家注意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例如美国此时经济的衰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处于首势,苏联的重工业发展威胁到了中美的安全,所有这些都从这个角度去复习。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二十周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十四大就确定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次南巡讲话对于深化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高考在这地方,可以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一直延伸到1992年最终到十四大市场经济的建立,同时还可能由这个纪念热点延伸到另外一个时事热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 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推广。
从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创新。传统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教科书上尽管没有直接呈现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论述,但从前人的实践中可以鲜明地看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商品、货币、市场,实行实物分配制。随后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和货币流通,但很快就被斯大林取消,代之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新中国建立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取得伟大成就,但姓 “社”姓“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这些散落在课本各处的社会主义实践共同的教训就是对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缺少正确的认识,综合讲述它们更可以体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伟大意义。)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来看,南巡讲话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一般认为,我们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还有同时期的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我们党为避免重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做的努力,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探索没能得到坚持贯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开始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南巡讲话是我们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的新的里程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从这一角度编织题目,可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一基本的历史方向。)
从影响来看,南巡讲话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改革发展到新阶段。要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从南巡讲话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到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再到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直到
21世纪初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从这个角度命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体会中国改革的艰辛。)
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南巡讲话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是把改革和发展作为硬道理。认清这一点在今天具有强烈现实意义,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南巡讲话以后的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不断推向更高水平,如加入世贸组织,获得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权,无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精神。(从这个角度组织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意识,并更深刻地体会邓小平的伟大人格。)
以上仅是复习这一热点几个基本角度,更多的角度还需要大家去挖掘。对于热点,不仅要掌握该史实本身,更要进行延伸复习,选择延伸的角度应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要依托主干知识、体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应对高考的变化。
◆2012年周年热点问题解读
《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年)
1.考点预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深远影响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三大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角度四:通过列强的侵华战争的结果,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清帝退位,中国结束帝制、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
1.考点预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程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后在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如剪发、服饰、称呼等。
2.命题角度猜想
以民国成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我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起步。
结合世界史上的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其他的活动结合考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入手,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创立85周年
1.考点预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及苏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共产主义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艰辛历程。
联系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垮台,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以海峡两岸交流的时政要闻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以南昌起义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
以南昌起义等史实为线索考查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结合南昌起义、五四运动、党的一大等史实,了解当代中国一些重要节日的由来。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75周年(年)
1、考点预览
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中日关系回顾及展望、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实、日本的崛起及战后经济恢复的历史及启示等。
2、命题角度猜想
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考查全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从而揭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历史的启迪和感悟。
从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中,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并考查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时政要闻考查南京大屠杀及旅顺大屠杀的相关史实,并说明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及对国人的启示等。
通过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回顾及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的考查,对中日关系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史实的回顾考查抗战中的著名战役,揭示名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0周年
1、考点预览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建国后的新中国外交成就等。
2、命题角度猜想
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
以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为切入点,纵向考查中美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中美关系进行展望。
将中美关系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外交这个专题中考查。如近现代外交的不同特征、原因及带来的启示等。
综合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成就。
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20周年
1、考点预览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等。
2、命题角度猜想
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
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以南巡谈话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
以十四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速动的社会改革等史实综合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和特点及异同点等。
以南巡谈话为线索纵向考查历史上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
◆一、2010年周年大事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1500年左右欧洲开始进入近代;
(3)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4)1840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步入近代。
(5)1870年左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签《北京条约》。
(7)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8)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9)1920年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10)1940年百团大战
(11)1950年土地改革、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婚姻法》颁布实施;
(1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3)1950年法国外长提出苏曼计划,建议法德合解,成立煤钢共管机构。
(14)1960年冬实行“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
(15)1960年,美国首次通过电视直播肯尼迪和尼克松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
(16)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7)1980年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18)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9)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
(20)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二、2011年周年大事
(1)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2)581年,隋朝建立。首开三省体制、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三教合一;
(3)661年,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4)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后欧洲、北非。
(5)1271年,元朝建立。创立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1281年,《授时历》颁布推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300年。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7)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资本主义工商发展迅速;
(8)168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保护海外贸易,引发三次英荷战争。
(9)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必须是英国国教徒。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主义传统,彻底抛弃了长期支配英国政治生活的“君权神授”理论。
(10)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第一位首相,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11)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1年,人们发现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理论位置与实际观测不符。
(12)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10条修正案,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
1791年,法国君主立宪派控制的制宪会议通过《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13)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1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5)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个洋务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进行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7)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在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方面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1881年,清政府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9)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南海创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20)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0年后利用美国庚子(1900年)赔款筹建的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开学。
(21)1911年4月,中国同盟会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我、川汉铁路,引起四川保路运动。
日的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爆发。
(2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实行新经济政策;
(23)日中共一大召开,大会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大会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4)1921年,爱因斯坦因在研究光电效应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5)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6)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
(27)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制造潘家峪惨案。在美国夏威夷制造“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同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年,由于日军的扫荡,国民党的封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
(28)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9)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961年柏林墙开始修筑,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31)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
(32)日的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1971年4月,“乒乓外交”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34)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世界。
(35)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具体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6)1991年底俄罗斯等11国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同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37)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8)1991年,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它和1994年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一起,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
(39)2001年中国成功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4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是一个中国主导的“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41)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也给国内一些产品、企业、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冲击。中国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42)201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此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43)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三、2012年周年大事
(1)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伦布首航美洲,发现“新大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2)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仑船队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1)1832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3)1842年魏源编撰出版《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5)1872年李鸿章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同年,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在上海创办;
(6)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1922年秋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确立;1922年底苏联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8)1932年1月,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9)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取得重大战绩。
(10)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并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2年法德等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1)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最激烈的一种表现。
(1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3)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14)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7)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8)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9)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论述。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这一目标,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0)1992年欧共体2月7日,欧共体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诞生;
(21)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2)2002年“三个代表”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最新信息(新课程高考历史和大纲版高考历史适用)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最新信息(新课程高考历史和大纲版高考历史适用)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最新信息(新课程高考历史和大纲版高考历史适用)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辽宁高考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