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复习历史该怎样复习,复习技巧??

品史论今——都昌二中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23 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 21:15:00
& 第一讲 材料型选择题 该题型是以文字材料、图片、地图、数据图表为载体而设计的选择题。,此类题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另一种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第一种是其主要呈现形式。,在考试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解题技法】 【高考例析】 例1、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解析】 注意两个关键信息&1873年&和&法国&,当时共和政体还没有最终确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3年,法国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至1875年1月,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读者&所代表的派别不希望君主派获胜,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答案】 a 例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无外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的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法】 在解答本类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高考例析】 例1、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71 74 77 1978 建交国家数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量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量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 a 例2、右图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 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负增长 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不可能包括中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地图类材料选择题应观察地图材料信息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解答图片类材料选择题,要注意分析图片反映的事件、寓意,从图片反映的信息中判断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高考例析】 例1、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识读地图,通过图中的黑色箭头分析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a项含义是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b项中&努力国民革命&符合北伐战争;c项&共赴国难&是指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奋起抵抗;d项是指渡江作战时毛泽东发出的号召。故b项符合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答案】b 例2、右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据所学知识: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又据图片中文字信息&东北解放军入关&综合判断,c项平津战役符合题意。a项辽沈战役发生在关外;b项淮海战役主力是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d项渡江战役发生较晚,晚于三大战役,不符合题干中的&即将参加&,故a、b、d三项不正确。 【答案】c 第二讲 组合型、程度型、逆向型选择题 组合型、程度型及逆向型选择题,题型特点虽然不同,但解答时均要注意:选择题审题&三看三思&。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题型一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此类题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表述关系的题干;②根据题干要求以数字序号列出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或现象;③由不同的数字序号组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多、信息范围广,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题技法】 (1)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3)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符合题意。 【高考例析】 例1、&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创作于1943年的《解放区的天》伴随着全国解放而广为传唱。下列关于这首歌曲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鼓舞了边区军民,迎来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②它反映了边区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期盼 ③它创作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④它创作当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型二& 程度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又称最佳型选择题,此类题型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法】[z&x&x&k] (1)排除法: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即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入选的选项常有以下的毛病,&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高考例析】 例1、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 本题为程度选择题。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受危机的影响都在减小,而b、c两项仅是某一领域的措施,故排除。社会救济主要是改善民生,故d项与题干不符。整顿财政金融是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环节,对稳定经济全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 a 题型三& 逆向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逆向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否定选择题。此种题型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解题技法】 (1)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正误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高考例析】 例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c 第三讲 因果型、比较型、评价型选择题 运用史实支撑法解答因果型、比较型、评价型选择题。史实支撑法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史实来说明历史现象或者论证历史结论的一种分析、判断、论证的思维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据设问要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题型一& 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因果选择题就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该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由结果推出原因:题干是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是因为&&主要理由&&主要依据&&主要目的&等关键词语。 (2)由原因推出结果和影响: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解析】本题为因果型选择题。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更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当时的社会,从而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成为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故选a项。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故排除b项;c、d两项则体现不出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答案】a 例2、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据材料中&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冀晋豫&等信息可直接排除台儿庄战役;又据材料中的&报捷&等信息,可排除太原会战;从材料描述的战役的规模来看,远远大于平型关战役,故b项也可排除。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重创日军据点、交通线,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据此判断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 题型二& 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解题技法】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审,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高考例析】 例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纵观两幅图的变化可以看出耕犁技术在变化中成熟,故选b项。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就已出现,故a项错;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出现精耕细作就已经开始了,故c项错;单位亩产量提高在图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 【答案】b 例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的奠基者。汉代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据上述知识可直接判断正确答案为d。商鞅思想属于法家,但不能算是理论的奠基者;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属于先秦儒家的代表;孟子是先秦儒家的杰出代表,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题型三&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评价型选择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 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 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 【解题技法】 (1)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 (2)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3)直选法等方法有时也会用到,如解答非组合型否定式评价型选择题时常用此法。 【高考例析】 例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和材料信息&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与原题中材料所述吻合,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据材料中&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排除a、b两项。c项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革的史实不符。 【答案】d 【2012高考押题】 1.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解析:选a。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材料强调&为学有三要&,表明德清禅师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4.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从趋势图中看出,农业税基本在2000万两多一点,①正确;工商杂税增长较快达到将近6000万两,并超过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②③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从图中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这一信息,④错误。 5.下图是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导致出现图中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 解析:选b。解读产量变化标注图看出,年间,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糖料、油料、棉花产量,都呈下降趋势。而这一时期正是由&左&倾错误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6.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6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解析:选b。&1978年&表明了图表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时间信息;&国民经济发展&是核心内容,表中数字是随时间推移而迅速发展的态势。 7.2009年7月,重庆市云阳县发现了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如下图),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这反映出(  )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解析:选d。原江苏巡抚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临时政府的内务总长,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d项正确。任命令签署时间是&民国元年元月&,清朝覆灭是在此后,即1912年2月,a项错误;b、c两项在题干及图片中不能体现。 8.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选a。&体现这一观点&即指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9.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  ) ①体现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②维护了国定的统一 ③削弱了州权主义观念 ④取消了各州的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内战后,美国宪法修正案对联邦和州的权力重新做了界定,规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这对削弱州权主义观念,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美国的联邦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根据联邦制,中央和地方(州)实行分权,故④错误,可排除。另外,联邦制和中央集权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区别。 10.&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牛顿的发现(  ) 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③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④使人们开始从关注宇宙自然到关注人类本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 d.③④ 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致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最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 12.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解析:选b。董仲舒思想中,体现&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的只有b项。a、c两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d项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13.在古希腊的某一天,两位哲人普罗泰(塔)戈(格)拉与苏格拉底围绕一些哲学问题在大街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两者最有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 a.对神持怀疑态度,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 b.强调人类法律,否认绝对权威 c.主张&美德就是知识& d.热衷于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 解析:选c。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但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程朱理学主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 15. 郡县制、刺史制和行省制的相似之处是(  ) a.最初都是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b.其相应机构都直属于中央六部管辖 c.都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 d.都被其后的历代王朝沿用 解析:选c。刺史最初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后来这一官职被取消,故a、b、d错误;三者的出现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c正确。 16.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都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芽 解析:选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不是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思潮,也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因此,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在中国实行制度变革。 17.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由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态度说明①正确;由中国反对对伊用武说明②正确;由反对美国提出的这一方案说明④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维和行动,③不选。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复习推荐:      | 活动推荐:   | 
高考前、中、后      
     
祝愿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进高考考场前,怎样调节心理?前不看书,完全放松行吗?第一门考砸了,心情不好,后面几科想好好考,怎么调整状态?考前用不用买些营养品多补补?提前一天要准备什么?女生高考恰逢生理期怎么办?....
  拿分技巧                 
  高考模拟题                
高考小贴士
  、、  
 “吃透”大纲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家长   
  如今,高考已经不是考生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总动员”。如何当一名合格的高三学生家长,在关键时刻帮孩子一把,是许多家长急于了解的问题。一名高中老师说,要当好高三学子家长,除帮孩子加强营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外,搜集高考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考生必读:考前心理调节十大技巧                                          
考前必读:考生最常见十大意外状况及对策                                          
家长必读:科学搭配饮食                                               
2012年高考补习班(各科辅导)                                                  
高考名师在线辅导(视频)                                                
| 京公网安备号 |
|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高考复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