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论文文有专门的下载网站吗?

您现在的位置是: &
目的探讨阴性和阳性症状为主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住院诊治的8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症状,用1H-MRS测定患者前额叶及丘脑生化代谢物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计算NAA/Cr值。结果阴性组阴性症状(29.03±7.13)分、阳性症状(20.43±4.46)分、一般病理(40.21±5.43)分、总分(90.24±8.87)分;阳性组阴性症状(20.12±3.64)分、阳性症状(30.31±3.55)分、一般病理(40.76±5.54)分、总分(89.98±9.23)分,两组患者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分值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AA/Cr值阴性组前额叶左侧(1.34±0.35)、右侧(1.38±0.37),丘脑左侧(1.45±0.36)、右侧(1.46±0.37);阳性组前额叶左侧(1.37±0.36)、右侧(1.40±0.37),丘脑左侧(1.49±0.36)、右侧(1.64±0.39),丘脑右侧NAA/Cr值在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阴性组患者左侧前额叶NAA/Cr值与PANSS总分、阴性症状总分之间均具有负相关(r=-0.34,-0.36;P〈0.05),阳性组患者左侧前额叶NAA/Cr值与PANSS总分之间具有负相关(r=-0.35,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为主型的患者前额叶及丘脑均存在NAA/Cr值变化,前额叶NAA/Cr值与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甲磺酸双氢麦角碱治疗利培酮所致男性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末检测血清泌乳素(PRL)水平、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对治疗组在治疗前记录P300,在治疗8周后进行P300随访。结果治疗8周末,治疗组PR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4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0.11,P〉0.05)。治疗组P300在Cz点波幅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2.00,P〈0.05)。结论甲磺酸双氢麦角碱可降低利培酮所致男性高泌乳素并能改善认知功能。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等因素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共入组(40例)抑郁症患者,及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0人,对两组均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非理性量表(第2版)、Beck焦虑量表(BAI)与Beck抑郁问卷(BDI)评定。结果①抑郁症患者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生活质量总体评价、生活质量总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7.594--2.433,P〈0.001),物质生活维度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0.628,P=0.532);②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焦虑情绪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t=8.72、7.18,P〈0.001),在非理性信念中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及糟糕至极3个维度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t=4.40、4.80、3.46,P〈0.01);③抑郁、焦虑症状与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生活质量总体评价,生活质量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814--0.684,P〈0.01);非理性信念中糟糕至极、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3个维度均与生活质量中的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生活质量总体评价,生活质量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523--0.382,P〈0.01);④抑郁、焦虑症状与非理性信念中糟糕至极、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3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0-0.456,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某些非理性信念与抑郁焦虑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某些维度密切相关。 目的对比阿立哌唑与喹硫平合用及单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合并喹硫平组(实验组31例)及单用喹硫平组(对照组32例)。两组在基线及6周末,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组内前后比较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降低(P〈0.001),组间比较阴性症状量表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2.24,P〈0.05)。PANSS量表及分量表分治疗前后实验组阴性症状量表分及总分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2.48,2.07;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χ2=0.38,P〉0.05)。结论合用阿立哌唑能够更明显地改善阴性症状,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 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治疗后归因方式的变化。方法选取62名住院抑郁症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前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归因方式问卷(ASQ)的测评。同时选取58名无抑郁病史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归因方式问卷(ASQ)。结果①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与ASQ得分相关显著(SDS,r=-0.54,P〈0.01;HAMD,r=-0.38,P〈0.01);②抑郁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抑郁状况显著改善(SDS,t=21.43,P〈0.01;HAMD,t=28.19,P〈0.01);③抑郁症组治疗后ASQ得分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1.62,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负性归因方式在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依然显著。归因方式并非抑郁症的伴随症状,而是抑郁者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且具有可变性的类特质。 目的探讨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征,为临床医生的识别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127例抑郁障碍患者分为青少年组和成年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和自制抑郁症状调查表进行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结果①青少年组HAMD24中认知障碍(t=2.856,P=0.007)、阻滞(t=4.762,P=0.001)、绝望感(t=3.188,P=0.002)因子得分与成人组比较差异显著;②就诊前出现的常见症状有:各种躯体症状、睡眠障碍、疲乏/倦怠、抑郁/沮丧/心境低落、职业兴趣下降、学习(工作)效率/成绩下降、认知功能下降、家庭冲突增多;③青少年组的学习(工作)效率/成绩下降(χ2=41.571,P=0.0001)、厌学与逃学(旷工)(χ2=7.788,P=0.005)、认知功能下降(χ2=5.005,P=0.025)、家庭冲突增多(χ2=11.998,P=0.001)、哭闹/易激惹(χ2=4.915,P=0.027)、自杀企图与行为(χ2=23.993,P=0.046)等症状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①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者多以躯体症状、睡眠障碍、疲乏倦怠为主要表现;②青少年抑郁障碍除了具有情感低落和躯体症状外,常表现出与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减退症状。 目的研究系统的电话随访在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全病程干预中的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既往出院后未进行电话随访的患者为对照组,出院后即开始进行系统的电话随访的患者为研究组,两组在出院1年后进行对比,总体印象量表(CGI)、社会功能、医嘱的依从性、1年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以及肇事肇祸危险等级评定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研究组干预1年后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SI(χ2=,P〈0.001)、疗效总评GI(χ2=1232.43,P〈0.001)、残疾等级比较(χ2=,P〈0.001)、危险等级比较(χ2=17.23,P〈0.01)、治疗的依从性比较(χ2=890.428,P〈0.001),1年后疾病复发人次比较(χ2=426.49,P〈0.001),出院1年后的再住院人次(χ2=284.64,P〈0.001),两组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话随访可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减少复发率和肇事肇祸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目的探讨男性酒精依赖者冲动行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arratt-11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11)和威斯康星(WCST)卡片分类测验,对60例男性酒精依赖者进行测试,并与60例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①依赖组BIS-11总分和各因子分(认知因子、冲动因子、无计划因子)高于正常对照组(t=8.31,10.16,7.046,7.316;P〈0.001);②在WCST评分中,依赖组在完成第一类分类所需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总应答数、持续应答数中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751,13.254,8.370,7.578,6.159;P〈0.05),而在完成分类数中的得分低于对照组(t=-6.322,P〈0.001);③BIS总分与完成第一分类需要数、WCST的持续应答数与动机性冲动、无计划性冲动呈显著性正相关(r=0.260,0.30,0.253;P〈0.05)结论酒精依赖者冲动行为较强烈而执行功能受到抑制。 目的探讨参与型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干预组患者实施参与型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和干预8周后各进行一次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的评定。结果干预组患者纳入参与型护理模式8周后,其ESCA的总分(t=2.028,P〈0.05)和自我护理技能因子分(t=3.944,P〈0.01)、自我责任感因子分(t=2.247,P〈0.05)、自我概念因子分(t=3.243,P〈0.01)、健康知识水平因子分(t=5.309,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其NOSIE的病情总估计分(t=3.528,P〈0.01)、总积极因子分(t=2.869,P〈0.01)、总消极因子分(t=3.131,P〈0.01),以及社会能力(t=3.054,P〈0.01)、社会兴趣(t=2.841,P〈0.01)、个人卫生(t=4.793,P〈0.01)、激惹(t=2.930,P〈0.01)、退缩(t=5.023,P〈0.01)、抑郁因子分(t=2.653,P〈0.01)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精神病表现因子分的改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参与型护理模式可以锻炼提高抑郁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重返社会。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治疗男性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方法,将120例男性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服用利培酮的基础上,分别合用多奈哌齐或安慰剂治疗。疗程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4、8和12周末各测查1次中文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结果 12周后多奈哌齐组患者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4组神经心理状态的分值均较基线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t=2.480-5.913,P〈0.05或P〈0.01),而安慰剂组RBANS各项分值与基线比较则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奈哌齐治疗住院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奥氮平和氟哌啶醇治疗12周,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有效率为65.79%,氟哌啶醇组有效率为42.11%,两组在PANS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和一般病理症状量表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且不良反应较少。 目的探讨易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SP)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救治管理机制积累临床资料。方法随机抽取某院精神科通过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机制(研究组)和普通住院(对照组)SP患者各10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方面的差别。结果研究组中男性、农民、农村、无配偶和无医疗保障、低文化程度、20-39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198,27.123,6.587,26.087,9.758,16.697和11.463;P≤0.01);社会支持和家庭经济研究组显著差于对照组(Z=-3.594和-4.204,P均〈0.001),发病次数和住院次数研究组少于对照组(t=-2.529和-8.402,P=0.012和0.000),发病次数与住院次数的差值大于对照组(t=5.802,P=0.001);但家庭人口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易肇事肇祸患者与普通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明显不同;男性、农民、青壮年、农村、无配偶、低学历SP患者更易肇事肇祸;社会支持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医疗保障,可能影响患者就诊,病情得不到控制,会增加肇事肇祸几率。反之,对SP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监管,可显著降低其肇事肇祸率。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的老年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舒肝解郁胶囊组40例和黛立新组40例,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治疗6周观察。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舒肝解郁组有效率为92.31%,黛力新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25,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5)。舒肝解郁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结论舒肝解郁胶囊为一种安全有效和耐受性良好抗抑郁药物。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内)、康复期(1年后)3个阶段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术前、术后及康复期各60例患者和6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乳腺癌患者精神性焦虑因子分术前与术后、术后与康复期都有显著差异(F=14.03,P〈0.01);迟缓(F=10.003,P〈0.01)、睡眠障碍因子分(F=10.00,P〈0.01)和HAMA总分(F=8.297,P〈0.01)术前与术后有显著差异;HAMD-17总分术前与术后、康复期有显著差异(F=8.297,P〈0.01);与对照组相比,躯体性焦虑因子分(t=8.688,P〈0.01)、精神性焦虑因子分(t=12.33,P〈0.01)、HAMA总分(t=12.7,P〈0.01)、焦虑/躯体性(t=11.97,P〈0.01)、认知障碍(t=3.366,P〈0.01)、迟缓(t=9.743,P〈0.01)、睡眠障碍(t=3.317,P〈0.01)、HAMD-17总分(t=14.66,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有着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术前表现最高,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 目的对脑卒中首发患者康复期抑郁状况及其与生活能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探讨,进一步干预、积累临床资料。方法对100例首发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测评,分析患者SDS评分与ADL、SSR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SD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9.645,P=0.000),SDS评分阳性率为44%。SDS评分与ADL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44,P=0.000),与SSRS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两个因子分及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210、-0.699和-0.518;P=0.036,0.000和0.000),但与客观支持因子分无明显相关(r=-0.120,P=0.235)。结论脑卒中首发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日常生活能力有障碍,社会支持较差,特别是主观支持较差、对支持利用不足的患者更易发生抑郁且程度更重。 目的检验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903名军人,以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评,并对其中110名官兵同时测量中国军人心理健康量表(CMMHS)。利用统计软件对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①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06,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3-0.805(P〈0.01);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808,各因子的分半信度为0.694-0.899(P〈0.01);②量表各因子之间及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719-0.912(P〈0.01);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此研究结果与原量表各条目的因子归类一致;④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拟合指标χ2值=5298.3,塔克-刘易斯指数、比较拟合指数、增值拟合指数、拟合优度指数分别0.929、0.926、0.927、0.910。结论经本次检验证明,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能够作为测量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的有效工具。 目的探讨全国基层消防员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比例抽样在全国消防基层中队抽取1637名官兵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不同年龄段的消防员EPQ4个分量表P、N、E、L的均值与全国常模和军人常模都存在显著差异(μ=-25.97-24.59,P〈0.05),消防员P、N、L量表得分较低而E量表得分较高。军龄对EPQ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军龄较短(军龄≤5年)的消防员在N、L量表上得分较低,而在E量表上得分较高,与军龄较长组(军龄〉6年)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F=4.21-7.34,P〈0.05)。年龄、职别、学历等因素对EPQ量表得分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基层消防员个性外向、稳定、自信,消防职业生涯影响消防员的个性特征。 目的评估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中文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信度、效度。方法 539名乳腺癌患者完成了认知情绪调节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评估。结果 CERQ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0,9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54-0.965之间;全量表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193,9个分量表的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435-0.873之间;全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00,9个分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722-0.960。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df为3.731,NFI为0.901,IFI为0.925,TLI为0.916,CFI为0.925,RMR为0.048,RMSEA为0.071。结论 CERQ-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查乳腺癌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内科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两组受试者分别于入组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①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的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3.272,P〈0.001)及对照组(t=10.912,P〈0.05);②干预组的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1.343,P〈0.001)及对照组(t=6.920,P〈0.05);③干预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7.900,P〈0.05)及对照组(t=6.080,P〈0.05);④干预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272,P〈0.05)。结论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提高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军医大学184名学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学习生活,实验组在与对照组同样学习生活的基础上,给予5周的团体心理训练。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信赖他人量表,在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和信赖他人水平测评。结果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躯体化(t=2.414,P〈0.05)、强迫(t=2.414,P〈0.05)、人际关系敏感(t=2.119,P〈0.05)、抑郁(t=2.236,P〈0.05)、敌意(t=2.117,P〈0.05)5个因子得分比训练前降低;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全部9个因子得分同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的降低:躯体化(t=-4.435,P〈0.01);强迫(t=-2.762,P〈0.05);人际关系敏感(t=-2.411,P〈0.05);抑郁(t=-3.344,P〈0.01);焦虑(t=-3.465,P〈0.01);敌意(t=-3.117,P〈0.01);恐怖(t=-3.990,P〈0.01);妄想(t=-3.554,P〈0.01);精神病性(t=-3.969,P〈0.01);实验组干预后信赖他人量表得分比训练前降低(t=2.609,P〈0.05)。训练干预后实验组信赖他人量表得分同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降低(t=-2.847,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对他人的信赖程度。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作用。方法采用亲子沟通问卷对156名在校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出亲子沟通问卷得分偏低、适合进行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40名进行团体箱庭心理干预活动,并进行后测。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得分比较:①父亲的亲子沟通得分,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24,P〈0.001);②母亲的亲子沟通得分,虽然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得分低,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3.593,P〉0.05);③从父母总的亲子沟通得分上看,非留守儿童要明显高于留守儿童,而且差异显著(F=7.681,P〈0.01);④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心理干预情况的前后测比较:这40名亲子沟通较差的留守儿童,通过团体箱庭的心理干预后,亲子沟通质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与父亲的沟通(F=15.390,P〈0.001)、与母亲的沟通(F=6.923,P〈0.01),还是与父母总的沟通(F=11.889,P〈0.001),后测成绩都明显高于前测,且前后测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质量的提高有一定效果。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2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研究组给予团体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8周末,两组HAMD总分均显著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4.82,P〈0.01);两组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研究组在生活质量总评(t=2.94,P〈0.01)、心理领域(t=2.44,P〈0.05)、独立性领域(t=2.98,P〈0.01)及社会关系领域(t=2.25,P〈0.05)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干预后的疗效。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对1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2年社区康复干预后进行评定。结果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致残率高,社会功能残缺明显,通过康复干预后,BPRS、SANS、SDSS等量表总分明显降低(t=18.51,22.49,16.43;P〈0.01),社会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疗效显著,但须加强社会家庭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住院抑郁症病人自杀的预防效果。方法根据我院住院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点,对60例入组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实施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选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入组的抑郁症病人进行护理后的效果对比。结果心理护理组IPROS(t=3.43,P〈0.01)、SAS(t=3.68,P〈0.01)、SDS(t=3.48,P〈0.01)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住院的抑郁症病人实施心理护理不但能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而且能对病人的自杀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精神科治疗,研究组患者合并音乐治疗。分别治疗半年,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两组病人的康复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ANSS评分优于对照组(t=16.32,P〈0.01);研究组ADL评分优于对照组(t=8.60,P〈0.01);研究组SDSS评分优于对照组(t=2.69,P〈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音乐治疗对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并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舍曲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舍曲林。在综合护理干预前和综合护理干预后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神经功能缺顿量表(CSS)、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前、后HAMD、MMSE、CSS、MBI评分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HAMD=11.9050,MtMSE=-5.5822,tCSS=12.6566,MtBI=-17.9000;P均〈0.001);对照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前、后HAMD、MM-SE、CSS、MBI评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HAMD=8.6587,P〈0.001;MtMSE=-2.8570,P〈0.01;tCSS=2.2251,P〈0.05;MtBI=-2.1007,P〈0.05)。综合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MMSE、CS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MMSE、CSS、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tAMD=2.1274,P〈0.05;MtMSE=4.2260,P〈0.01;tCSS=9.1274,P〈0.001;MtBI=16.2776,P〈0.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并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效果,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体育保健课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牡丹江医学院体育保健班35名学生进行1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实验,对实验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后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及总分(t=2.11,3.26,4.34,4.87,3.36,3.46,3.87,4.31,4.62,2.47,5.13;P〈0.05)都存在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体育保健课教学对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8例在老年精神科住院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药物治疗+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各54例。个性化护理干预前后分别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痴呆病理行为评定(BEHAVE-AD)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MMSE、ADL、BEHAVE-A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9;P〈0.05;t=2.9766,P〈0.01)。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症状行为,提高患者和照料者生活质量。 目的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30名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进行5个单元的辅导,而对另外30名健康大学生不干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验证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除关键题26题外,实验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UPI)总分、3个鉴别因子和其他关键题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前测(t=-6.808,-5.982,-7.949,-6.793,-6.595,P〈0.001;t=-3.010,P〈0.01;t=-16.155,P〈0.001),而对照组后测与前测无显著性差异(t=-0.598,-1.200,0.054,-0.331,1.000,1.795,1.439,1.000;P〉0.05)。结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是提升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意念的有效途径。 目的探讨小组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且对实验组进行小组心理护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等的测试。结果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干预因素对TAS因子Ⅰ、因子Ⅱ和因子Ⅳ存在主效应(F=4.952-7.653,P〈0.05);时间因素对TAS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Ⅲ和因子Ⅳ均存在主效应(F=34.696-125.386,P〈0.01);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对TAS因子Ⅰ、因子Ⅱ和因子Ⅳ存在交互作用(F=6.758-13.245,P〈0.01);②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前TAS各因子分数和小组心理护理对TAS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Ⅳ减少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小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278名服刑人员和263名非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人格障碍的总得分以及9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18.012,39.259,19.725,35.620,P〈0.001;t=8.428,7.89,P〈0.01;t=5.653,5.223,4.785,4.794,P〈0.05);②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母亲的拒绝否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6.342,4.871,5.459,3.895,P〈0.05;t=8.628,8.266,P〈0.01);③对服刑人员而言,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人格障碍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8,-0.263,P〈0.05),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母亲的偏爱被试与人格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5,0.294,0.240,0.272,0.256;P〈0.05)。结论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服刑人员形成健康的人格,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人格障碍。 目的探讨基层官兵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基层官兵1550人,运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采集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①职业压力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及成就感、躯体化、人际关系、消极怠工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454-0.522,P〈0.01),与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14,P〈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职业压力总分、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069-0.592,P〈0.01);②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职业压力在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各因子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路径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40,P=0.000),对职业压力也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60,P=0.000);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37,P=0.000)。结论职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减少职业压力而降低职业倦怠水平,职业压力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目的调查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军人在震后7个月和14个月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在参与地震救援的部队中随机抽取600人,在震后7个月和14个月时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第一次调查的497份有效问卷和第二次的49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时点检出率,7个月为37.62%,14个月为26.28%,经卡方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χ2=14.633,P=0.000)。但其中中重度症状的检出率,7个月为2.01%,14个月为1.4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502,P=0.479)。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7个月时(26.70±6.47);14个月时(25.77±5.86)。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对参与地震严重灾难救援的军人,应注意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尤其是有中重度症状者,并应予以个别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目的评估2012年集训新兵的生活质量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京军区某部新兵497名,应用健康状况简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并通过单因素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其与生活质量是否存在关联。结果①集训新兵躯体疼痛维度得分低于地方常模(t=-5.130,P〈0.01),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高于地方常模(t=2.229-10.12,P〈0.05),生理机能、SF-36总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集训新兵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服役满意度和性别,服役满意度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女性新兵生活质量高于男性。结论 2012年集训新兵生活质量较好,但训练人员仍需提高警惕、科学施训,增加服役满意,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目的考察员工不同工作压力对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总体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工作压力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调查了440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与多元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7个方面的工作压力都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51-0.445,P〈0.01);②员工健康对其工作压力总分的回归分析表明工作压力分别可以有效预测其生理健康(R2=0.123,β=-0.351,P〈0.001)、心理健康(R2=0.165,β=-0.406,P〈0.001)、社会适应(R2=0.110,β=-0.332,P〈0.001)及总体健康(R2=0.192,β=-0.438,P〈0.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组织角色(β=-0.331,P〈0.001)和工作条件(β=-0.144,P〈0.01)两方面的压力可以解释生理健康17.4%的变异(R2=0.174);组织角色(β=-0.200,P〈0.001)、职业发展(β=-0.168,P〈0.01)和社会支持(β=-0.131,P〈0.05)3方面的压力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8.2%的变异(R2=0.182);组织角色(β=-0.249,P〈0.001)和职业发展(β=-0.168,P〈0.01)两方面的压力可以解释社会适应13.7%的变异(R2=137);组织角色(β=-0.345,P〈0.001)、工作条件(β=-0.131,P〈0.05)和组织结构(β=-0.107,P〈0.05)3方面的压力可以解释总体健康23.4%的变异(R2=0.234)。结论员工的工作压力负向影响其健康水平,尤其是组织角色方面的工作压力是员工健康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目的评估空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为空勤人员体检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依据空勤人员年度健康大体检标准进行心理测评。结果空勤人员的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总均分等各项因子(t=3.987-8.628,P〈0.001)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EPQ量表结果P、N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而E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在L维度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进行体检鉴定空勤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品质,为从事空勤职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的对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家长群体的自我和谐、生活满意度以及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和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灾区家长群体进行问卷施测调查。结果①灾后家长群体的自我和谐能够很好的预测父母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Beta=-0.316,P〈0.001);②灾后家长群体的自我和谐能够很好的通过其父母自我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进行预测(Beta1=-0.426,P〈0.001;Beta2=0.403,P〈0.001)结论提高灾区成年人的自我和谐和父母自我效能感够对灾后重建过程中成人生活满意度有促进作用。 目的了解精神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及人格因素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职业倦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73名精神专科医院护士和139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①专科医院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差异不明显,含情感衰竭维度(F=-0.028,P〉0.05),去人格化维度(F=1.750,P〉0.05),成就感维度(F=-1.546,P〉0.05);②专科医院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的职业压力差异显著(F=1.494,P〈0.001);专科医院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的人格特征有差异,专科医院护士在精神质与情绪稳定性2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综合医院护士,且差异显著(分别为P〈0.01、P〈0.05)。结论精神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感尽管差异不明显,但是专科医院护士的压力更大,情绪更加不稳定。 目的探讨疗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疗养院54名非现役文职人员进行量表测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现役文职人员SCL-90总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和军人常模(t1=-6.12,P〈0.01;t2=-11.14,P〈0.01);本科生非现役文职人员SCL-90总分显著低于专科生(t=-4.28,P〈0.01);非现役护士SCL-90得分高于其他专业组(F=3.54,P〈0.05);SCL-90总分与忧虑性、紧张性等呈显著性正相关(r1=0.42,r1=0.44;P〈0.01)。结论疗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目的为提高石油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石油员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模式探索。方法以心理应激过程理论为基础,采用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策略,以"3×3×2模式"对石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初探,并通过对比干预前后1873人的SCL-90数据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心理促进工作前后对比发现,心理干预后①心理健康筛查阳性率(24.19%/16.18%)、筛查重症率(0.85%/0.43%;3.26%/2.3%)降低,SCL-90各因子分降低(P〈0.01),抑郁因子阳性率排序升高,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排序下降;②男性石油员工筛查阳性率(24.09%/15.69%),筛查重症率(0.86%/0.43%;3.71%/2.35%)降低。女性石油员工筛查阳性率(24.80%/19.29%),筛查重症率(0.79%/0.39%;15.87%/10.20%)降低。男性及女性员工的SCL-90各因子分均降低(P〈0.01);③博士及硕士组筛查阳性率(21.82%/12.68%),筛查重症率(0.49%/0.12%;2.09%/1.35%)降低。本科及专科组筛查阳性率(25.69%/18.05%),筛查重症率(1.17%/0.74%;4.03%/3.08%)降低。高中及以下组筛查阳性率(32.77%/25.21%),筛查重症率(2.56%/0%)降低。不同受教育程度石油员工的SCL-90各因子分均降低(P〈0.05);④在婚组筛查阳性率(23.81%/15.70%),筛查重症率(0.88%/0.41%;3.17%/2.29%)降低。单身组筛查阳性率(27.91%/20.93%),筛查重症率(4.07%/2.33%)降低。在婚组和单身组的SCL-90的各因子分均降低(P〈0.05)。结论 "3×3×2"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模式有效提高石油员工心理健康水平。 目的考察军人爱情心理与人际关系、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为有效提高和促进军人婚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爱情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187名现役军人进行调查。结果①爱情心理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恋爱与否在人际关系和总体幸福感上均呈显著差异(t=2.750,-3.383,P均〈0.01);③爱情心理及各维度均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④爱情心理尤以激情维度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正向预测作用(R2=0.132,0.186;P〈0.001),人际关系困扰对总体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R2=0.392,P〈0.001)。结论军人渴望接纳关爱型的爱情,恋爱关系尤其是健康的爱情心理能减少人际关系困扰,从而增强幸福体验。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情绪智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问卷EIS、工作满意度问卷MSQ对湖南省内不同级别医院39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护理人员情绪智力总分为(61.85±13.883),其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情绪评价得分相对较高(16.60±4.207);②家庭月收入不同的护士工作满意度不同(F=2.839,P〈0.05);③护理人员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为显著正相关(r=0.289,P〈0.01);④情绪智力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工作满意度=55.746+0.401×情绪运用+0.403×情绪调整。结论高收入水平的护理人员其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较低收入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情绪运用和情绪调整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提高护理人员情绪智力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目的考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金钱态度和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高校186名教职工进行抽样调查。结果①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平均水平1.55,处于良好状态;②各人口统计学变量间心理健康状况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③教师金钱态度(r=0.305,P〈0.01)及其权利-名望(r=0.285,P〈0.01)、焦虑(r=0.270,P〈0.01)、不信任因子(r=0.257,P〈0.01)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④总体幸福感(r=-0.294,P〈0.01)、正性情绪(r=-0.240,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负性情绪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r=0.536,P〈0.01)。结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不是很明显。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显著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其对金钱越持有权利名望、不信任态度,或者越是焦虑,健康状况越差;教师主观幸福感指数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目的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父母的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情况,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医务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应付方式问卷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及60例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对比脑瘫患儿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的差异,并分析脑瘫患儿父母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脑瘫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父母明显低(t=-5.61,P〈0.01),脑瘫患儿父母更倾向于采用自责(Z=-3.22,P〈0.01)和退避(t=2.47,P〈0.05)应对方式,他们的生活质量与解决问题存在正相关(r=0.62,P〈0.01),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负相关(r=-0.27--0.39,P〈0.01或P〈0.05)。结论脑瘫患儿父母在子女治疗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及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更倾向于使用消极方式,且采用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其生活质量越低。 目的调查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应对行为特征。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对广州市某中学高三级39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三学生中考试焦虑者达57.8%,其中有考试焦虑者情绪应对因子得分均高于无考试焦虑者;②不同群体(男女生、独生与否以及文理科)有考试焦虑的高三学生在应对方式有显著性差异(t=3.394,P〈0.05,t=2.189,P〈0.01,t=5.004,P〈0.001);③除了合理化解释应对方式外,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其中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发泄情绪应对方式能解释考试焦虑54.5%的变化(R2=0.545)。结论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有考试焦虑者以情绪应对方式为主,其中女生、非独生子女以及文科班群体更为明显,而无考试焦虑者以问题应对方式为主。 目的了解在沪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92名在沪藏族初中生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施测,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沪藏族初中生心理状况总异常率为43.9%,其中轻度异常率为40.1%,明显异常率为3.8%;异常心理状况中,排序前3位的是强迫、情绪波动性、学习压力感;②各年级间比较,其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8,P〈0.01);其中,初二学生的心理异常率最高(51.7%)。排序前3位的是:初一、初二相同,分别是强迫、情绪波动性、学习压力感;初三:情绪波动性、强迫、焦虑;③男生、农村成长、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的在沪藏族初中生的心理异常率较高(45.3%、47.4%、58.3%、47.3%);④因子抑郁、焦虑与积极应对之间为负相关(P〈0.01),所有10个因子与消极应对之间为正相关(P〈0.01)。结论在沪藏族初中生中,初二年级、男生、农村成长、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不良,其应对多表现为消极应对。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8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高中男生的GSES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女生(t=2.550,P〈0.05);高三学生应对因子解决问题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F=3.173,P〈0.05);②高中生GSES得分与应对因子解决问题、求助有显著正相关(r1=0.393,P1〈0.01;r2=0.149,P2〈0.01),与自责有显著负相关(r=-0.149,P〈0.01),与SDS得分有显著负相关(r=-0.338,P〈0.001);③GSES得分高与GSES得分低的高中生在应对因子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和SDS的得分上有差异显著(t1=-7.695,t2=3.472,t3=-3.258,t4=6.800)。结论高中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高中女生;高中女生更多使用求助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高、更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的高中生,抑郁水平较低。 目的探讨普通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实施护理干预积累临床资料。方法对100例普通儿科住院患儿的家属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进行调查,分析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身份、经济状况以及患儿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住院次数和疾病类别,对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结果本组家属状态焦虑(S-AI)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12.462,19.422;P=0.000),阳性率69%;多元回归分析,仅患儿年龄、家属户籍、住院次数、独生子女和家属身份5个因子进入逐步回归方程:y=63.864-0.817x1-0.826x2-1.436x3-0.604x4-0.630x5(F=181.837,P=0.000),并能预测S-AI评分总变异的90.1%。结论普通儿科住院患儿的家属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患儿年龄小、独生子女、首次住院、城镇、父母身份的家属,较易发生焦虑且程度更重。 目的了解家长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态度。方法采用自编青春期心理变化问卷对广州市594名中小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①独生子女家长与非独生子女家长在自我意识、情绪、性心理方面的态度有差异(t=-2.80,-3.69,-2.77;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在自我意识、性心理方面的态度有显著差异(F=10.97,3.57;P〈0.05);③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在认知、性心理、自我意识、情绪方面的态度有差异(F=2.76,5.81,8.94,13.53;P〈0.05)。结论非独生子女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对青春期心理接纳度低;小学学生家长对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接纳度低,初中学生的家长对青春期的性心理接纳度低。 目的探讨初中生家庭功能、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529名的初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初中生的家庭功能(-x=2.3501)和社会适应(-x=2.486)处于中等水平;②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是独生子女(t=5.045,P〈0.001),父母外出务工情况(F=4.603,P〈0.05)和所在区域(t=8.655,P〈0.001)都存在显著差异;③初中生社会适应在是否是独生子女(t=-3.640,P〈0.001)和所在区域(t=-8.294,P〈0.00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越好,其社会适应性也越好。 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自我监控水平和人际素质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启动的实验研究范式,利用带有情绪色彩的社会交往图片引发相应情绪状态生成,并以《自我监控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11.5软件统计数据。结果①自我监控水平与个体情绪体验关系密切,高自我监控者对消极情绪线索的体验较之低自我监控者更加敏感(t=2.08,P〈0.05);②高低自我监控水平个体的交往能力、人际调控及人际素质总分差异显著(F=4.890,4.448,4.982;P〈0.05)。结论①高自我监控者的情绪体验具有情境适宜性的特征,低自我监控者的情绪体验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②高自我监控者具备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而低自我监控者行为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16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学生SCL-90总均分及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t=4.44,5.11,3.96,3.43,2.41,3.63;P〈0.05)多数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显著性;②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男、女医学生EPQ的N分均较高(U=3.19,2.45;P〈0.05),女生的E分、L分均较低(U=1.98,P〈0.05;U=2.39,P〈0.05);而男生的P分较高(U=2.02,P〈0.05);③EPQ各量表分与SCL-90总均分及多数因子分呈相关关系(P〈0.05或P〈0.01)。结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性格内向、高神经质及精神质的个体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目的探讨正负信息呈现方式、性别差异及心理弹性特质对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亚洲疾病问题"情景和自我弹性量表,对某高校299名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①正面框架下37.9%的被试倾向于风险规避,62.1%风险寻求;负面框架下23.3%风险规避,76.7%风险寻求(χ2=7.49,P=0.008);②正面框架下,低心理弹性组47.8%的被试风险规避,52.2%风险寻求,高心理弹性组26.0%风险规避,74.0%风险寻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26);负面框架下低心理弹性组35.4%风险规避,64.6%风险寻求,高心理弹性组15.2%风险规避,84.8%风险寻求(χ2=5.04,P=0.025);③女生组风险决策行为在正负框架间差异显著(χ2=7.09,P=0.008)。结论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受风险框架影响,且倾向于风险寻求;高心理弹性被试显示出更多风险寻求;女生更容易受风险框架影响。 目的纵向跟踪分析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对男女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方法应用已经建立的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追踪观察某医科大学新生升入二年级后综合素质的变化情况。结果男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t=-1.731,P=0.084),综合素质总分、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得分提高(t=-2.122,10.162,-4.905,-10.170;P均〈0.000),而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得分下降(t=4.435,3.596;P均〈0.000)。女生的综合素质总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t=1.927,1.512,-1.488;P均〉0.05),科学文化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得分升高(t=-2.827,-4.529;P均〈0.01),而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得分下降(t=2.958,6.359;P均〈0.000)。结论男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好于女生,具体体现在男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较明显。 目的研究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及其表现方式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性质的词组为实验材料,以偏好组词为测量方法,随机抽取102名在校大学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受挫任务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①大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偏好(男性:t=7.147,P〈0.000;女性:t=8.248,P〈0.000);②不论男性被试(t1=3.193,P1〈0.01)还是女性被试(t2=3.763,P2〈0.000),身体攻击性词组的均值均显著大于言语攻击性词组的均值;③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显著[F(1,202)=10.213,P1〈0.01];且中性词汇组的前测大于其后测(F=5.400,P〈0.05),攻击性词汇组后测均值大于前测(F=4.820,P〈0.05)。结论在内隐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攻击性倾向显著高于言语攻击性倾向,且具有较高的性别一致性;受挫任务能够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倾向。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间均显著相关(r=0.22-0.44,P〈0.01);②社会支持、情绪智力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t=6.56-8.98,P〈0.01);③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Z=5.60,P〈0.01)。结论社会支持是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目的对地方院校大学生和军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采用Rotter的人际信任量表(ITS)为研究工具,对地方大学和军事院校232名大学生人际信任情况进行考察,其中包括147名地方大学学生和85名军事院校学生。结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平均值约为71.5,略低于中间值75;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的人际信任差异显著(F=5.89,P=0.001),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女生的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男生(F=40.764,P=0.000);军事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高于地方院校大学生(F=20.354,P=0.000)。结论军事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高于地方大学生,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我体象、抑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多维自我体象关系调查问卷(MBSRQ)和抑郁量表(CES-D)以及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①男性比女性更满意自己的体象,女性更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重;②体象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14-0.45),抑郁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335,P〈0.01);③体象对抑郁和生活满意度均有很好的预测作用(RMSEA=0.000,GFI=0.995,NFI=0.982)。结论体象、抑郁对生活满意度均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抑郁可能是体象与生活满意度的一个中介变量。 目的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差异。方法应用已经建立的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对某医科大学新生每隔半年1次,连续进行3次综合素质测查。结果综合素质存在专业与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F=77.599,P=0.000),各专业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程度不同(协方差,F=80.485,P〈0.001),各专业之间两两比较结果:药学/护理〉军医〉卫管〉海医/生物技术。结论专业因素对军医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影响,药学学员素质提升较快,生物技术学员较慢。 目的探析社会支持、就业评价与大学生焦虑状况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价问卷(SSRS)、自编就业认知评价问卷、状态焦虑特质量表(STAI)对32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①男、女生在积极评价、中性评价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t=-2.229,-1.979;P〈0.05),在特质焦虑维度上也有显著差异(t=-2.726,P〈0.01);②消极的就业评价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214,0.287;P〈0.001),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状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142,P〈0.001;r=0.123,P〈0.05);③社会支持、积极的就业评价对大学生焦虑状况有显著的联合预测作用,其中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状况有极显著的预测效应(β=0.254,P〈0.001;β=0.176,P〈0.05)。结论大学男生比女生对就业有较低的积极评价和中性评价,而特质焦虑得分高于女生。客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与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消极的就业评价与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就业评价能够很好的预测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变化。 目的比较分类层递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制定一套适用于抑郁障碍患者的分类层递护理操作手册。将6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分类层递护理组(简称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简称对照组)各32例,治疗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末的减分值、6周后疗效、6个月随访时的复发/再燃率,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①第2周末两组有明显差异,第6周末差异极显著,第2周末对照组和干预组HAMD值分别为(16.54±3.951)和(14.60±3.286),第6周末两组HAMD值分别为(9.31±2.768)和(8.23±2.333);②第6周末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照组痊愈率为37.5%,显效率为87.5%,干预组痊愈率为43.7%,显效率为93.8%;③随访6个月时,干预组有1例患者症状复发,复发率3.1%,而对照组7例症状复发(其中2例再燃),复发率21.9%。结论分类层递护理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幽默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367名大学生进行幽默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①男生的幽默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②幽默感高、低分组在SCL-90各因子上得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③大学生的幽默感得分与SCL-90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85--0.316,P〈0.01);④在幽默感各维度中以幽默来应对心理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男生幽默感高于女生,幽默感越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心理症状。 目的观察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主动脉的损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无应激组(NS)、生理应激组(PS)和情绪应激组(ES),每组各10只,并制作慢性情绪应激模型。于末次应激结束后采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Ox-LDL、放免法测定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①血清学指标显示,ES组大鼠较其他3组出现了明显的脂代谢紊乱(TC、LDL-C、Ox-LDL水平明显升高,HDL-C下降)、氧化应激损伤(血清SOD活力明显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和炎症反应(血清hs-CRP和TNF-α升高);②HE染色显示ES组主动脉出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结论慢性情绪应激可通过影响血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大鼠主动脉的损伤。 近年来已经有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睡眠结构的特征做了研究和阐述,本文对这些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同时给予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进行评定。结果①经过团体心理治疗4周后,实验组SDS、S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3、2.17),并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5);②实验组经过团体心理治疗4周后SAQ中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总分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显著(t=1.78,4.37,1.63,3.67,2.96,4.36;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回顾,从强迫症患者特殊的人格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介绍了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措施。 目的对特大城市火灾中1例中年女性目击者心理危机干预的治疗。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并运用情感支持、肌肉渐进式放松疗法、认知领悟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技术对该目击者的急性应激反应进行分析和咨询治疗。结果心理测量结果提示(HAMD17)23、(HAMA)25,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目击者从严重的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结论火灾目击者经历了现场悲惨境况,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加强社会支持、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可取得很好的急性应激反应心理干预效果。 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是一所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开展员工心理帮助和健康人心理服务的专科医院,是河北省及唐山市工伤医保定点医院,是唐山市首批“诚信卫生医院”,是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本科生的教学医院,是唐山市精神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并且通过了ISO质量认证。
[精神卫生](邢静华 李薛)
(邹凯 刘晓伟 袁菁 刘亮 范洁 奚娟 方馨怡)
(王彦彬[1] 姜长青[2])
(徐红霞[1] 史玲[2] 杨云龙[2] 严保平[2])
(孙聪[1] 张宁[2] 杨华[2] 王纯[2])
(程淑英 于晓宇 郑海英 李凌)
(元艳平 沈振明 白振菊)
(郑华 马建东 王新权 杜建军)
(方春霞 徐颖 张晓珍 包奕佳 宋燕丽 辛娜)
(柳宏宇 赵树霞 赵惠芳 尹焕新 高晓奇 齐红梅 孙红杰 刘翠欣 施玉梅 安彦敏 王翠敏 霍绪平)
(丁婷 刘玉兰)
(樊学文 曾德志 顾桂英 王磊刚)
(陈志斌[1] 叶庆红[1] 唐锴[1] 潘宏彬[2] 刘树娇[3])
[心身医学](石晶[1] 陈璐[2] 邱晓惠[1] 宁南[1] 杨秀贤[1] 乔正学[1] 王琳[1] 何金彩[3] 杨艳杰[1])
(雷春玲 刘丽芳 黄金萍)
[心理评估](徐蕴芳 王卫兵)
(杨玉玲 王喻萍 李玲艳 董娇娇 朱熊兆)
[心理干预](谭健烽[1] 李鹤展[1] 李上海[2] 周秀兰[1] 黄小龙[1])
(刘懿萱[1] 孙建英[2] 叶春林[1] 邱波[3] 董薇[4] 潘霄[4] 刘涛生[4])
(张艳 何成森)
(宋丽 余学 张慧芳)
(孙秀珍 李艳青 房慧)
(明永武 赵变林 李艳莲 张永焕)
(毛智群 李达 张国富 查智群 荣继开)
(李桂林 费静霞 冷文娟 李金香 徐文炜 张玉琦)
(胡秉娇 晁岳刚 刘洪福)
(李桂林 费静霞 冷文娟 李金香 徐文炜 程灶火 张玉琦)
(郑小方 陈华莲)
(时德菊 李娇 朱相华 王士勋 胡立红)
[职业心理](程利娜)
(张理义 宋红涛 徐长军 姚高峰 陈春霞)
(章华[1] 王亚丽[2] 黄永兰[1] 王晓萍[1] 王高华[1])
(赵彬 高志勤 余海鹰 毕银花 王焕林)
(魏祥迁[1] 马红宇[2])
(王洪芳 迟武 马罕)
(曾贤贵[1] 曾凡敏[2] 翟瑞[3] 滕召军[3])
(刘逍然[1] 崔海华[2] 朱丽君[3])
(姚雪芬 熊波 陈晶晶)
(刘英丽 姜杉 兰谊平 檀培芳 高峰)
(罗燕[1] 李越[2] 霍倩倩[3] 黄庆永[4])
(刘 吴大兴 张品)
(董朝辉 王荣)
[儿童少年心理](邓瑾 符明弘)
(徐晓燕[1] 黄建[2] 刘亮[1] 周德祥[1] 张菁[1])
(黄艳生 谭钰 陈德欣 谢敏思 张雪琴)
(常向东 石军红 马丹英)
(付亚婷[1] 刘伟[2] 程淑英[2,3] 赵阳[3])
(胡素芳 李小莉 王汉英)
(陈韦岑 王静 肖蕴珊 黄职流 梁晓君 肖泽宽 龙建)
(王海涛 李辉 浦昆华)
[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安妍)
(宋欣欣[1] 张永东[1] 赖小林[2])
(吴花林 孙永胜)
(李萌 贾丽霞 陈心月 房宁宁 张银玲)
(鲁娟[1] 刘洋[2])
(何欣嘏 孙凯)
(马静[1,2] 王有智[1])
(李娇[1] 金一波[2])
(林贞[1] 何敏[2] 詹][3])
(鲁娟[1] 周琳[2])
(余兵兵 卢俊义 程绍珍)
[精神卫生](张平[1] 李斗江[1] 张立敏[1] 墨伟静[2])
[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徐海波 张莹瑞 刘红梅)
[实验研究](赵咏梅[1] 王希柱[2] 刘宝义[2] 于秀艳[3] 陈秀清[1])
(边亚栋 张磊 刘涛 崔小龙)
[心理干预](郑川燕[1] 裴双义[2])
[综述](田志林 李秀珊 张丽娜)
[心理干预](陈健[1] 陈宏[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主  编:崔以泰 张树峰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
邮政编码:063000
电  话:
电子邮件: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257/r
邮发代号:18-285
单  价:10.00
定  价:120.00
金月芽期刊网 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