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1=3,那么现实中的女人1+2=?

为什么华罗庚能证明出1+2=3,而不能证明出1+1=2?
为什么华罗庚能证明出1+2=3,而不能证明出1+1=2? 5
曾有一本书讲述到华罗庚证明出了“1+2=3”,而没证明出“1+1=2”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知道是哪本书讲述的故事.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不是算1+2=3。。。。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歌德巴赫的信与猜想日,一位出生在德国,后来在俄国工作和定居的数学家哥德巴赫()由莫斯科写信给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瑞士数学家欧拉,信的全文如下:欧拉,我亲爱的朋友!你用及其巧妙而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千百人为之倾倒,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七桥问题,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他一直鞭策着我在数学的大道上前进.经过充分的酝酿,我想冒险发表一个猜想.现在写信给你征求你的意见.我的问题如下: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他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461,那么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就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是怎样证明呢?虽然任何一次试验都可以得到上述结果,但不可能把所有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你能帮忙吗?哥德巴赫 六月一日读完哥德巴赫的信,欧拉被信中天才的猜想所吸引,同时,更加敬佩这位老朋友了.哥德巴赫是东普鲁士人,1690年出生于&七座桥&的故乡----哥尼斯堡城.早年做过驻俄国的公使.自从1725年,成为彼德堡科学院院士.两年后,当欧拉也来到彼德堡科学院后,他们便结交成好友.他们之间保持了三十多年的书信往来.哥德巴赫主要研究微分方程和级数理论.喜欢和别人通信讨论数学问题.同年六月三十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说:哥德巴赫,我的老朋友,你好!感谢你在信中对我的颂扬!关于你的这个命题,我做了认真的推敲和研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我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这里,在你的基础上,我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不过,这个命题也不能给出一般性的说明.但我确信他是完全正确的.欧拉 六月三十日后来,欧拉把他们的信公布于世,吁请世界上数学家共同谋解这个数论上的难题.当时的数学界把他们通信中涉及的问题,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西方数学家习惯于把1也当作素数,所以4=1+3和7=1+3+3也算作正确的分解,而今天一般把这个猜想归纳成:(1)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达成两个奇素数之和(2)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达成三个奇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从发表以来已经250多年了,尽管无数数学家为了解决这个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迄今为止,他仍然是一个没有被证明,也没有被推翻的&猜想&.19世纪著名数学家康托尔耐心地检验了1000以下的所有偶数,奥培利检验了之间的所有偶数,结果猜想都成立.1900年,大卫.西尔伯特把哥德巴赫猜想列入23个难题之中,介绍给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来解决.1912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著名的数学大师兰道发言说:&哥德巴赫问题即使改成较弱的命题(3),也是现代数学家所力不能及的.&命题(3)的内容是:不管是不超过3个,还是30个,只要你想证明存在一个这样的正数C,而能使每一个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C个素数之和.192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数学会上说: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之大,可以与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比拟.1930年,苏联25岁的数学家史尼尔勒曼创造了&密率法&,结合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龙创造的&筛法&,成功地证明了命题(3),还估计这个数不会超过K,且 K&=800000.史尼尔勒曼的成功,是当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大大地激发了数学家们向哥德巴赫猜想进攻的勇气.K值也随着勇士们的进攻而缩小:1935年
(苏联 罗曼诺夫)1936年
(德国 海尔布伦,兰道,希尔克)1937年
(意大利 里奇)1950年
(美国 夏彼罗,瓦尔加)1956年
(中国 尹文霖)1976年
(旺格汉)1937年,苏联的维诺格拉多夫,应用哈代与李托伍德的&圆法&和他自己创造的&三角和法&证明了:对于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这相当于史尼尔勒曼的K&=4.这样命题(2)基本上被解决了.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攻的路线上,人们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偶数写成两个自然数之和,然后再想办法降低这两个自然数的素数因子的个数,如果这两个个数变成了1和1,就是两个素数之和了,这就叫做1+1,这个命题叫做因子哥德巴赫问题.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三十年代证明了几乎所有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龙创造了&筛法&,并用他证明了9+91924年
(德国 拉德马赫)1932年
(英国 艾斯特曼)1937年
5+7,4+9,3+5 (意大利
里奇)1938年
(苏联 布赫希塔勃)1940年
(同上)1956年
(中国 王元)1956年
(苏联 布赫希塔勃)1957年
(中国 王元)1962年
(中国 潘承洞)1963年
(中国 王元)1965年
(苏联 维诺格拉多夫,布赫希塔勃.意大利 邦别里)1966年
(中国 陈景润)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1+2&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结果.距离&1+1&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明显的进展,我们已经经历过费马大定理被攻破的激动,我们更渴望中国数学家能够继续在国际数学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果.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1+1=1,1+2=0,2+2=3,1+3=1,2+3=2,3+3=3。那么,14+28=?
1+1=1,1+2=0,2+2=3,1+3=1,2+3=2,3+3=3。那么,14+28=?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是195还是182吗,我不是很确定
总是这种问题啊
等待您来回答
脑筋急转弯领域专家如果1+1=2,那么1+2=3吗?
如果1+1=2,那么1+2=3吗?
这只是人们换算的一个数值而已,& 不一定是一加一等于二呀, 也有可能是别的东西。&& 但对于数学来讲。 是对的。&& 所以数值本来是没有确定的。& 但要看是什么运算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回答 (2)
恭喜你答对了
、、、、、、、、、、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1+1=3,1+2=3?1=5,2=10,3=15,4=20,5= ?
1+1=3,1+2=3?1=5,2=10,3=15,4=20,5= ? 15
时间的意义就是不一定要有意义,那我们每天过的开心就可以了?朝着理想,朝着快乐努力地活着!
补充:一种答案: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 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 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 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1+1=王 (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 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答案:1+1=丰 (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 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答案:1+1=田 (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 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答案: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 (庵秩撕苣压槔啵? 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 (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非也,5=1
其他回答 (3)
应该是5=25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22-12=2×1+1,32-22=2×2+1,42-32=2×3+1,..
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22-12=2×1+1,32-22=2×2+1,42-32=2×3+1,┅┅,(n+1)2-n2=2×n+1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n+1)2-12=2×(1+2+3+…+n)+n,即:1+2+3+…+n=n(n+1)2类比上述求法:请你求出12+22+32+…+n2的值(要求必须有运算推理过程).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23-13=3×12+3×1+1,33-23=3×22+3×2+1,43-33=3×32+3×3+1┅┅(n+1)3-n3=3×n2+3×n+1---(6分)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n+1)3-13=3×(12+22+32+…+n2)+3×(1+2+3…+n)+n所以:12+22+32+…+n2=13[(n+1)3-1-n-31+n2n]=16n(n+1)(2n+1)---------(12分)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22-12=2×1+1,32-22=2×2+1,42-32=2×3+1,..”主要考查你对&&合情推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归纳推理的定义:
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
类比推理的定义: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3)一般地,事物之间的各个性质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些性质上相同或类似,那么它们在另一些性质上也可能相同或类似,类比的结论可能是真的;(4)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就越可靠。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特点: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的应用方法: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要注意探求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因果关系.与数列有关的问题,要联想等差、等比数列,把握住数的变化规律.
类比推理的应用方法:
合情推理的正确与否来源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如平面到空间、长度到面积、面积到体积、平面中的点与空间中的直线、平面中的直线与空间巾的平面.
发现相似题
与“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22-12=2×1+1,32-22=2×2+1,42-32=2×3+1,..”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7094226214885173686988862875879386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实中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