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嗦为什么是口字旁一个食

理想的教育始于了解孩子
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使教育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而多彩的教育图景需要教师拥有教育智慧、抓住教育契机、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但最关键的还是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走在孩子的后面”——这是“儿童的发现者”卢梭的话,也是他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向来不被成人所重视,儿童期的典型特征也鲜有人研究。人们常常以为,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是准备好了接受老师的教育。殊不知,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信息传递。换言之,有效教育发生的前提是真正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某种程度上,《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最有价值之处,与其说是讲述了60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不如说作者主动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姿态。其实,作者蔡兴蓉正是借此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秘密,走进颇具个性的“90后”乃至“00后”群体的内心世界。
  放下姿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蔡兴蓉一贯使用的教育策略。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即卢梭所谓的“多了解孩子,多去发现孩子,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而找准了与孩子沟通的起点,教育之门也便徐徐打开。实际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心心相通的教育是轻松而快乐的。在《孩子,别哆嗦》一文中,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女孩不知道“吃”的口字旁在左边还是右边,父亲粗声大嗓地训斥,使得小女孩“双眼下视,肩膀稍微哆嗦”,而此时的任何教育行为无疑是无效甚至起了副作用的。而蔡兴蓉则先与女孩聊天,等之平复心情之后,不知不觉间将识字变成一次有趣的游戏,女孩不仅因此牢牢认识了许多生字,也有了浓厚的识字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顾孩子的身体状况,依然慷慨激情地大讲特讲,这样单向的知识灌输不仅使得师生都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精彩的教学一定是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思想的激烈碰撞,是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交相呼应,能充分调动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智,同时更能使学生心灵自由、想象勃发,好比师生漫步,遇到一个美丽或有趣的景点就停下来,“共鉴赏”和“相与析”一番,广泛、自由、处处有新意,时时有奇语。
  而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的游戏般教学,使得蔡兴蓉的课堂上不乏有趣的教育故事。例如,对国学毫无兴趣乃至做好了消极反抗准备的孩子,他没有开门见山讲国学,而是在自我介绍时,讲了一连串和乌龟有关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该上午8点的课,孩子们总是7点半甚至7点就来了,“眼巴巴地望着我来的方向”。除了讲故事,蔡兴蓉还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在月光下漫步谈心,用美食作道具“引诱”孩子学习《浮生六记》,与母女俩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现场写作,与一个有心理障碍的高三学生整节课讨论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用一曲葫芦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诸多教育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了解孩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暗含着卢梭走在孩子后面的思想,毕竟跟随而不是牵引,才能更好地观察、督促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收获充满趣味的高效课堂。而这也是蔡兴蓉课堂的精彩之处,例如,在讲授语文时,他和学生只做不考虑标准答案的自由阅读,把语文教材的选文作为话题,有时仅看一眼标题,他就与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等讨论完再看内容,对比哪些想法与原文吻合,哪些没有想到。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未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讨论的话题也愈加精彩。为了让学生掌握口语,蔡兴蓉讲述了很多故事,从地方方言到网络语言,孩子听得入迷,并认识到“看来我们多年所学的语文,只重书面语,不重口语,只能算半个语文”。
  当教育充满趣味,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宝藏。如一位初中生不适应程式化的语文考试,唯独对《红楼梦》着迷。在蔡兴蓉看来,现实中的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完全抹杀孩子内心自由的应试教育,最终将使无数孩子的想象力贫弱和创造力丧失。而他对唐风在阅读方法上的引领,使得这位初中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反映出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连老师也暗自佩服——“我虽也算是半个红学爱好者,但听到14岁孩子如此精辟的赏析,这还是头一回”。其实,《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所罗列的60个教育故事,既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教育的生动奇妙之处,也道出了“每个孩子是那么与众不同,成人其实并不理解孩子”的客观现实。
  作为教育家的卢梭,事实上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家庭教师的经历,但这不妨碍他成就了一个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名的学生爱弥儿。由于秉承卢梭蹲下身来教育孩子的姿态,在主动了解孩子的同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蔡兴蓉因此成为一个被学生及学生家长认可的家庭教师,而这似乎也是许多体制内的教师迫切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理想的教育始于了解孩子
理想的教育始于了解孩子
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字体:[&&&&
【】【】【】”啥”字为什么带口字旁??_百度知道
”啥”字为什么带口字旁??
提问者采纳
用嘴巴问这个字,靠嘴巴来发音.
在,部首:土。 见《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012—2009)(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日发布,日实施)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没有口不是变舍了吗?
用嘴说的,当然要用口字旁。
不带口就不念啥了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73页免费192页免费103页1下载券91页¥2.00142页免费166页免费125页免费70页1下载券66页免费87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03页1下载券118页7下载券125页1下载券74页2下载券125页1下载券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字旁加个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