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欢迎到来的一句文言文大全

2014考前突破:文言文四类特殊句式的翻译
2014考前突破:文言文四类特殊句式的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虽然在高考中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知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
(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万宝常)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
得分点 “谐于丝竹”,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提前;“为……所”,被动句。
(2)&&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音乐吗!”
得分点 “不”,通“否”;“此亡国之音”,判断句。
(3)&&何用此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用这些干什么?
得分点 “何……为”,固定句式。
2.(2012·四川,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贺钦,字克恭。钦少颖敏,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得分点 “即”,连词,译为“即使”。“奚以”的正确语序应为“以奚”,意为“拿什么”。“为用”中间省略了“世间”,意为“为世间所用”。
(2)&&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是听说过他、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到他家里拜见他的。
得分点 “……者”,定语后置;“床下”,代指其家;句意通顺。
(3)&&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
得分点 “若等吾乡人也”,判断句;“窃”,私下里;“如之何”,固定句式;句意通顺。
(4)&&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
得分点 “无辜”,没有罪过;“尚”,尚且;“何畏”,宾语前置;句意通顺。
贺钦,字克恭。贺钦小时候非常聪明灵敏,取了《近思录》来读,有不少感悟。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听说过他、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到他家里拜见他的。
弘治改元,因为阁臣的推荐,他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在辽东强占民田,辽东人民震惊恐惧都想着叛乱。义州又因为守官贪婪残酷首先激起了民变,不少人聚众抢劫掠夺,但是他们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贺黄门。”贺钦听说后,去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众人一开始还气势汹汹,到此时才知后悔,于是众人围着贺钦拜倒在地,流泪喊道:“您是我们的父亲,请您教教我们怎么办吧。”贺钦说:“只有不杀戮,祸患才可以免除。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不久,有人说镇防军队果然到来,众人又一起喊道:“贺黄门没有说轻侮骗人的话。”于是众人又环跪在贺家庭院之中。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这样。城中这样扰乱,镇防官怎么能不发兵镇压呢?官兵虽然到来,你们不杀人,就一定会宽恕你们,不要害怕。”众人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指传主宋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夫人(指苏轼之母)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主要的几种特殊句式中,你最善判断的句式是哪种?为什么?你最判断不准、译不好的句式是哪种?打算如何解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3题
(1)&&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剖析“载”字译为“记载”,未尝不可,但最好结合语境活译为“写明”。该句译文最大的问题在于句式;因句式误译,该译文在上下文中无法讲通。可能对“何资”这类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缺乏语感,可能对“用”这个本该作名词却译作介词的字理解不够,导致句式特点未译出。
参考答案 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
(2)&&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剖析 该译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业”字漏译,原句“嫁娶振业”是四个并列动词,“业”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二是定语后置句未译出,原句“之穷者”属典型的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未辨识出。
参考答案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
【破解之道】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
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趁热打铁】
下面的小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者……也,判断句 ②为……所,被动句 ③省略“于”,省略句 ④于,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以,状语后置句 ⑥于,状语后置句 ⑦唯……是,宾语前置句 ⑧于,状语后置句 ⑨之……者,定语后置句 ⑩被,见,被动句 ⑪为,被动句 ⑫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一、走出句式翻译中的常见误区
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
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浙江)
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问题:未译出原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改正:别人拥有的(字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3.母归,但见女(指养女叶限)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天津)
误译:后母回来后,只见叶限抱着庭中的树睡觉,并不为之担心。
问题:未译出原句“亦不之虑”宾语前置的特点。
改正:后母回来,只见女儿(叶限)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
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5.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安徽)
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问题:原句“非”是个否定判断句的标志,“是”是代词“这”。否定判断句特征未译出
改正: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问题:“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否则,无法
体现句式特征。
改正:(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误译:军队打败了土地割去了,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
问题:“兵挫地削”是个意念被动句,译文未译出。
改正: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去,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误译:你们把廉将军与秦王比一比,看一看吗?
问题:原句省略了一个“威”字,且“孰与”是固定结构,译文未体现出这两点。
改正: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9.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
问题: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
定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该句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
改正: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10.(仲长统)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上海)
误译:(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游历求学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跟交往的朋友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问题:原文既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又是一个省略句。在“学”后省略“于”,在“与”后省略“之”。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特点。
改正:(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二、临场翻译最需关注并落实到位的四类特殊句式
(一)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
翻译下列句子,强化这两类句式的意识。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位)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秦国)。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等到李牧因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邑。
3.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
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2)(他)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
得分点 (1)被动句;“走”,跑;句意通顺。
(2)“居乡三逐”,意念被动句;“是”,表示判断;“不容众”,省略了“于”的被动句。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他)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为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为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4.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
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人名)者,可谓近之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像太仓公这样的人,也和这句话所
的意思接近啊。
得分点 “美好者不祥之器”为意念判断句。
太史公说: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缇萦上书皇帝,她的父亲才得到后来的平安。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像太仓公这样的人,也和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接近啊。
(二)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种类较多,用法复杂。除常见的类型外,特别要关注易忽略、易错的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做结构助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中的人全都没有发觉他们。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明)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之人不认可他。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张衡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古至今,从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
2.非疑问句中“以”的宾语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一以”即“以一”。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
(3)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三驱以为度”即“以三驱为度”。
3.方位词、代词“自”作宾语时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东面”即“面东”。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自哀”即“哀自”。
(3)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2013·广东)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4.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1)……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2)(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此夫子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就是说先生您吧?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
(3)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概说的就是驼背老人吧?
(三)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
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
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这一方法。
(1)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沉痛悼念牺牲的烈士,并且(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得分点 “国人之读兹编者”是用“……之……者”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战国策·燕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几天站在市场上,没有谁知道他。
得分点 “人有卖骏马者”是定语后置句,“人莫之知”是宾语前置句。
(3)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一个学习驾船的楚国人,只听老师的话。
得分点 “楚人有习操舟者”是定语后置句,“唯舟师之是听”是用“唯……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
定语之间无标志。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一下。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于是(赵国)给长安君备办一百多驾车马。
(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地派我奉上一双白璧。
(3)(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011·大纲全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数十个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四)相对较冷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之前。但它用法较灵活,有时也有例外。做下列题目加以体悟。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得分点 “于河东”补充说明“移”的处所,“于”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在水面上振翼拍水,激起的波涛有三千里。
得分点 “于南冥”,往南海,不可提前。
②(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2012·广东《清史稿·陶澍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得分点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到淮南。
2.需要仔细区分用“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当“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字是作介词还是作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人们,(但是有的人)最终也只求苟且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得分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也就像砍掉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堵住源头却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样。
得分点 “以”,目的连词。
(3)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江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得分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4)(陶澍)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2012·广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得分点 “旌表”,表彰;“以”,目的连词,来。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亡友邢涣思讳群。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
(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2)邢涣思果然不能被会昌年间的朝廷容纳,算是不辜负我对他任御史的举荐了。
(3)邢涣思不喜欢喝酒,现在又喝酒又唱歌,这不是因为他由于有很多要操心的事而对当太守不高兴吧?
得分点 (1)“贤不肖”“谕议”“以一辞”,介宾短语后置。
(2)被动句,“辱”,句意通顺。
(3)“是”“以”“用”“于守郡”,介宾短语后置。
逝去的友人邢涣思名讳为群。邢涣思在京口侍奉王并州。同僚认为他有智慧,不认为他专断;王并州认为他有才能,不认为他僭越冒犯;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丞相卢商镇守京口,邢涣思又以大理评事的身份接受丞相府的差遣。今天的吏部侍郎孔温业因为很高的名望,由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我以补阙的身份去祝贺,孔温业说:“御史中丞要靠御史来影响朝局,您应该把所了解的人才告诉我。”我把邢涣思告诉了他,孔温业说:“我一向不了解他,希望听你讲讲他的为人。”我详细地用在京口见到的事回答了他。十天后,诏书颁下,任命邢涣思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邢涣思从户部员外郎的官职调任处州刺史。当时我任黄州太守,满一年后调任池州,阔别京城的人物和事务,已经四五年了,听说邢涣思出任,很高兴地说:“邢涣思果然不能被会昌年间的朝廷容纳,算是不辜负我对他任御史的举荐了。”邢涣思被免了处州刺史后,被授予歙州刺史,我从池州转任睦州,与歙州东西相距仅三百里,问从歙州来的人:“邢涣思靠什么来治理歙州?”来人说:“抓紧管束险恶的少数民族。繁冗的事务和不良的政令,不因为由来已久(而放任),一定致力于铲除弊政的根源。”我说:“邢涣思离开缙云的那天,无论老幼都在路上哭着相送,就靠着这样的治理方式。”我又问:“空闲的日子他做些什么?”他说:“经常很欢乐地饮酒唱歌。”我说:“邢涣思不喜欢喝酒,现在又喝酒又唱歌,这不是因为他由于有很多要操心的事而对当太守不高兴吧?”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旧唐书·列传四十八》)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得分点 (1)“俄”“以”“见知”,被动句。
(2)“坐”“何以”(以何)。
杜暹是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归还。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
(2)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
(3)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接近千人了。
(4)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
得分点 (1)“莫之死也”,宾语前置句。
(2)“长上之死”,意念被动句。
(3)“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定语后置句。
(4)“是上慢而残下也”,判断句。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国君穆公问孟子道:“(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对他们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接近千人了;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曾子说:‘当心啊当心啊!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也将怎样回报你。’老百姓从今以后会把官吏原来对待他们的态度反过来对待官吏的,您不要去责怪他们。只要您实行了仁政,老百姓就会爱戴他们的长官,甘心为长官效死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而求出公子,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
注 墐(j&n):通“殣”,掩埋。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
(2)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
(3)《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得分点 (1)“反上”“逆”“弃义”“乱”,判断句。
(2)“以”“蔽”“矢”“俱”。
(3)“行”“尚”“或”,“此之谓”为宾语前置句。
魏节乳母,是魏公子的乳母。秦国攻打魏国,攻破城池,杀了魏王瑕,诛杀各位公子,但有一位公子没被抓到,(秦王)对魏国下令说:“抓住公子的人,赏赐金子千镒。藏匿他的人,罪行是灭族。”魏节乳母与公子一起逃跑,魏国的旧臣见到乳母并且认出她,要求她交出公子,说:“现在魏国已经破城亡国,族人都已经灭绝了。你藏着他还为了谁呢?”乳母叹息说:“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现在要叛逆作乱并且以此谋取利益,我不做。而且帮人养育儿子,是为了使他活着,而不是为了杀他。怎么可以因为(想得到)赏赐获取利益且害怕被诛杀的缘故,废弃正义做违背节义的事呢!我不能活着而使得公子被抓。”于是抱着公子逃到深泽中。旧臣把这件事告诉秦军,秦军追赶他们,看到(他们并)争相用箭射杀他们,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秦王听说这件事,认为她为了坚守忠心和义气而死很可贵,于是按照大臣的礼仪安葬她,用太牢来供奉,恩赐她的哥哥为五大夫,赏赐金子一百镒。(后世的)君子认为魏节乳母仁慈、恩惠、忠厚,看重正义,轻视钱财。仁慈所以能大爱,(正在)哺乳的狗(敢)跟老虎搏斗,孵蛋的鸡(敢)跟狐狸搏斗,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翻译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