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英看什么书,想跟华尔街金融招聘网一个高度

您的浏览器太古老,该升级了~
我们检测到您的浏览器正在使用IE9.0版本以下的内核,它太古老了,既不安全,也不能完美支持尚友网上的各项功能。请升级到最新的Chrome、Firfox或最新版IE浏览器,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怎样看待世界上很多顶尖的脑袋跑到华尔街这一现象?
世界上本有很多顶尖的脑袋在过去会选择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或者航天航空等深空探测领域。但是就我观察,每年高校中很多非常出色的头脑选择到华尔街或者选择商科。我绝对没有黑的意思,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这样会不会导致人类的科学发展进程变慢? 那些本可以完成像星际穿越里面那样的事情的人,利用他们的才智只是赚了很多钱。(我这里指的不是那些热爱金融啊,投行啊才去做的人,而是因为“那个挣钱多而且我又这么聪明”才去做的人)。
我认识的人就有很优秀的,但是选择商科,也明确告诉我自己认为赚钱比兴趣,责任更重要。纯属瞎问,得罪人你们就喷吧...我真的很好奇大家的看法。
按投票排序
167 个回答
说一个未必常见却绝对合理的原因吧。我的脑子不顶尖,但非要去做科研也未必不可以。当初跑去华尔街是机缘/兴趣/现实因素的综合,如今留下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先生在做科研,所以我要在家庭和经济上支持他。科学家也要吃饭多数也还要成家,像我这样自带干粮嫁娶科研民工的白领从绝对数量来说不在少数。我在不高兴的时候会经常性地为先生什么时候能毕业毕业了还要做博后然后还要追求那水中捞月的教职而抓狂,或许有一天我受不了了也会逼他去转行做码农。但在这个暂时没有孩子和双方老人的负担的阶段,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华尔街的稳定高收入和由此带来的经济上的极大的安全感,是我除了感情之外能够给予他的最好的支持。在那些认为世界上只有“清高的科研”和“庸俗的华尔街”这两者的看客的眼中,或许我也是万千俗人中的一个。然而对于科研这样一个多数人在多数时候都又忙又穷的行业来说(别跟我提杨振宁施一公这种特例,何况人家当年也是苦过来的),如果没有像我这样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俗人的支持,那这条路恐怕真的只有圣人和天才才能走得下来。 我也想某天退隐山林做个煮饭婆研究自己喜欢的哲学和心理学,我也并不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有多么伟大高尚的意义(但也并不是不喜欢或者认为它全无意义),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是要有俗人做了俗人的事情,真正适合科研的人才能在这条路上少些崎岖。就跟火箭上天不仅需要天体物理学家,也同样需要千百个工程师和技师一样。我们都是人类的一部分,只要守法善良尽自己所能,又哪里需要那么多三六九等。
关于科研和金融的一些关系写在专栏里了:---------------------------------------------------------------------------------------------------------------------------看了很多答案之后,发现大家对金融和科研的误解很深。希望各位可以耐心看下。有句话特别刻薄,还是想写在前面:要是你觉得做科研的收入低,那是因为你拿着科研底层的收入在和金融的高层在比。我讲自己亲眼看见的:刚到德国,参观一家工厂,遇到一个教授来那家公司。听人介绍这位教授做的金属防腐,平均一个月到这家工厂一天,工厂支付给他的咨询费用是一年7万欧。在一家德资企业实习,西门子在上海的电厂项目。西门子一个工程师来现场指导一天(8小时)的费用是2500欧(基础费用,还不算额外的翻译住宿)。大学里面的老师,她老公做的数学,就是研究偏微分方程的。家里5个孩子全念的私立学校。一个孩子一年的花费至少是3万欧。5个就是15万欧。还有一个算是同学,俄罗斯人,在德国读的机械制造,做轧机的。毕了业进入一家企业研发内部,一个月基础税前薪水5500欧,每年涨幅8%。到了一定年限之后就是涨假期,而后每年就可以有3个月以上的带薪假。由于进入的是研发,所以一旦企业要在他没有犯错的情况下解雇他,就要赔付他直到退休的收入。这上面所有的人我都讲的出名字。那我能不能根据我的见闻说:做研究的收入就比做金融的高?不可以。因为第一个例子里面带我去看工厂的那个人也是学金属防腐的,和那个教授一个学校毕业,一个月税前也就5000欧左右的收入,比那个教授一天的收入还低。第二个例子里面同样工地上的普通工人一天收入300人民币,更不要提什么五险一金了。第三个例子里面做同样研究的数学博士生一个月只有1200欧的收入,和超市收银员差不多。第四个例子里面我认识两个中国人,和那个长的像土耳其人的俄罗斯人一样的大学一样的专业毕业。但是一个找了一年工作没找到回国了,一个月收入4000欧,平均涨幅3%。为什么?因为竞争啊。科研领域依旧是有竞争的,而且同样残酷。做的出成果的人拿到更多的经费得到更多的投资,没成绩的就少。大锅饭平均分配的制度没有效率,所以才要竞争啊。做科研也是有评价标准的。在这个金融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面,真正优秀的科学成果怎么会没有人愿意投资?就算是基础科研也是有钱的。基础科研很多时候是根据团队效率来排名的。我现在读的学校里面的几个基础科研的团队就拿到了美国军方的项目,收入高到被德国民间和平组织批判说他们“为了巨额金钱出卖良心”。要是把金融类比科研,华尔街就是那些顶尖金融人才聚集的地方。那里竞争也很激烈。念金融的一年花费5万美元,毕了业之后国外国内都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有人在。这样的新闻报导也不计其数。收入越高,竞争越激烈。一个在科研没有什么成绩的人又怎么能确保转战金融就能在华尔街立足?真的没有那么容易。每个领域的尖端部分都有大量的优秀人才聚集竞争。这样的竞争保证了这个领域的产出效率。金融,科研都是这样。科技领域的富豪比比皆是,华人富豪也并不见得就少。比如黄馨祥(Patrick Soon-Shiong),医学博士,是全美排名前50的富豪。他和他人一起研发了至少50项专利,发表过超过100篇论文。只是这样的人新闻热点很少,媒体很少报导而已。有上自然有下。金融和科研一样,也有大批的人生活在这个金字塔的底层。但是我还是想在这里补充一些我对中国情况的看法:而且在科研领域,这样的竞争更加直接。因为科研的竞争是全球化的。中国的科研人员是很艰难的。科研这个产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初期需要大量的基础经费。一个实验室的初期建设耗费非常巨大。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在刚开始就和欧美国家的科研人员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力低就拿不到企业的注资。长期下来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科研人员的成果相对落后,转化率低,转化率低导致收益低,拿不到继续的注资开展研究。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国家虽然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是总体来说依旧太少了。
本题最后一次补充,刚从实验室出来,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答题,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第一:科研团队拿到funding,和你个人赚多少钱是两回事,funding的钱是让你做研究的,有严格的管控制度。正常程序是非可能让你私用的。这和你在金融工业界等等地方赚到的个人工资不一样。可能申请funding会有奖金或者补助,但是请不要把这个混为一谈,说在华尔街挣多少钱,科研界同样可以获得大批经费,完全不一样。第二:拿到教职绝对不清闲。做AP时,国外tenure track制度非常严格,顶级研究院校更是如此,每年都有考核,否则就拿不到tenure。即便拿到终身教职,也必须努力,申不到funding,实验室就没法运行,招不到学生,即便已经是终身教职,你在行业内也很难混下去。我觉得有些回答是不太切题的,也期待有亲身经历的人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大部分答案我都觉得非常好,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如下这种论调:“很多人做科研就是吃闲饭,没成果就应该受穷,你穷就是因为你不行。”看到这些含有偏见的论调远远比拿着相对不高的工资更让人心寒。我在博士第六年才做出比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在此之前的几年,我能做的只有实验,重复,思考,再尝试。而有的方向,即便是非常有天赋的朋友,已经尝试了很多年,也还在摸索阶段,尤其是比较新的理论,可能要很久很久才能有一些细微的进展。如果你未曾经历过这些,也没有面对过其他岗位高薪的诱惑,就不要着急跳出来说我怎么没见过,你都是胡编乱造。请至少怀着善意的态度来进行探讨,不要因为自己还未曾见识到的事情,就一棒子打死别人。强调一下,我说的句句属实,周围接触的朋友确实有很多精英,可以同时驾驭理工和金融,虽然出身化工,也绝对值得华尔街年薪几十万的回报。以前都是围观,看别人说知乎讨论的氛围如何如何,也做不到感同身受,这次答题稍微有点明白了。---------------------------------------------------------------------------------------------------------------------看到这么多赞和鼓励,非常感谢,也看到一些疑问和讨论,我再来补充几句好了。首先,我想题主问的是:对于一些非常聪明、无论做金融还是做科研都能取得不错成绩的人,面对两条路,为什么会去选择做金融?有的回答里面说竞争淘汰的问题,我认为并不是非常切题。拿我自己举例,如果我在博士第三年坚持修完经济学硕士,考了CFA,也许现在也在华尔街投行。我选择了继续做科研,我现在的论文数量和研究成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对我来说,或者对于很多顶尖牛人来说,没有淘汰竞争的感觉,还真的是要自己主动做选择去哪一行。其次,有人质问我说我朋友买游艇的那句玩笑话。我想可能是我表达能力不够好。我并不是说那位朋友已经买到了游艇,也不是说学金融的可以轻易就挣到钱。而是想借这个例子来说,他的追求和理想已经慢慢产生了变化。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我们曾经一起起早贪黑的在实验室工作,也曾为了一个好的实验结果欣喜,甚至去修经济系硕士也是一起决定的。根据他现在手里的offer,底薪加上分红,买游艇是很现实的事情,只要他想。并不是说他因此低俗了不好了,我理解他支持他,只是见过太多和他一样的朋友,可惜的不是他们,而是为那些未完成的实验感到可惜。再次,没有一丝一毫的贬低金融行业的意思,各行各业想做好坚持下来都不容易,想脱颖而出成为精英也不容易。我也知道金融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个人认为这不是题主要问的。“少做点白日梦,多实实在在做点事吧!觉得自己聪明,就拿出点成绩来让别人看看。别连个像话的成果都没有就出来叫穷。”对于这种评价,我习惯了,这就是很多人的心态。来谈谈现实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来叫穷。风气就是这样啊,你觉得同样的起点收入比起金融行业不算多,就是你不行你没本事你不是精英,精英照样巴拉巴拉,开宝马什么的。看,我说是社会风气的问题,的确是有影响吧。为什么就有人不愿意相信很多人的追求不是开宝马,而是有个好的实验结果呢?最后再来谈几点吧。博士收入是两千三百美金一个月,租房就要一千出头,加上养车吃饭等等,日子是挺紧张的。博后收入(top学校算是不错的实验室),年薪八万刀左右税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这边租房很贵,一个月就需要两千多美金,加上其他支出,能有一些盈余。做AP的话,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申请到的funding虽然会不少,但是要用来做实验买设备和材料的,和你个人收入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是大牛可以出去做consulting,也可以开自己的公司,但这都是后话了。其实我个人是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的,肯定还是比美帝居民平均收入高,做实验从早忙到晚也很充实。妻子理解我的工作,工薪阶层的父母,对我也没什么太多物质要求。只是看了题主的问题,想到对于顶尖的理工科phd来说,一份年薪四万到八万的博后工作和一份保底十万外加分红的金融业工作,同时摆在他面前,他会如何选择。退一步说,对于很多非顶尖的理工科研究人员,一份能糊口的实验室工作和转到销售口两三倍收入的机会,他会如何选择(我想题主不是要讨论究竟到底哪个行业挣钱多,也不是要拿一个行业内低收入者和另一个行业的高收入者作对比)。作为一个在实验室待了六七年,并且确实曾经有过转行想法的人,觉得想来讨论一下。------------------------------------------------------------------------------------------------------------------------------------------原答案:T大毕业,在美帝top3的工程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来回答一下,算不上顶尖头脑,就说说现实情况。个人是真心喜欢科研,喜欢探索人类认知极限,才愿意领着微薄的收入来做科研的。科研工作,不是那么简单的靠几个顶尖的大牛就能有突破有进展的,某些研究,需要反复的做实验,无数次失败可能才能提供一些线索,而这些无数次的失败经验是靠着很多基层的科研工作者日日夜夜的努力换来的。有些院校有些机构的一些科研人员也许并不是顶尖聪明,但是哪怕只替换一个参数,哪怕只是重复性的检验,也是为日后的科学进展提供支持和数据。我只能说在我眼里,社会风气对科学工作者还是有负面影响的,一起来美帝的清北的同学,理工科博士,现在有去高盛的有去其他投行的。当时大家可都是抱着对科研的热爱来的,到最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就连我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修了经济系的课程。后来也是觉得放不下手里的研究,家里也支持自己,不担心钱的问题,而选择了科学。而那些不是top名校的科研工作者,更是很多很多都放弃了科研。曾经大家一起聊过,他们不是不喜欢做研究,而是被金钱和浮躁的社会风气打败。最难忘的是一位化工博士,前两年和我聊的是实验成果要怎么改进实验,现在和我聊的是做金融了分红要买游艇带美女出去玩。我很尊重每个人自由的选择,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也不是能一直坚定的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社会里,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影响。我只是有点难过,不说那些大牛,能成为大牛的毕竟只是少数,太多的金字塔低端的科研工作者选择了离开,就我的亲身体会,觉得不是好事。知道自己表达能力不行,可耻的匿了。继续去做实验了,希望这次能有好的实验结果。
我在高中的时候,也经常到处问这个问题(还差点跟我当金融教授的老娘吵起来)。最后从别人那里得不到答案,自己总结“这些人被资本主义锈蚀了脑子,毫无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心,劳资才不会这样......劳资要当给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后来我来了加州理工,我发现我多虑了:我算个狗屁的顶尖的头脑啊!于是我就开森地去做trading了...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很多你眼里比较强的人,来到了更强的环境之后,发现自己这点水平真不够别人 give a fuck 的,自己无论如何选择都上升不到影响人类社会天赋平衡的地步,最重要的是能从职业生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接下来的选择就很简单,在科研中能获得满足的就继续投身科研,在金融(或者赚钱)中能获得满足的当然就去华尔街了呀。最后安慰题主一下,我所知道的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厉害的人,都投身于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了。
1. 钱很重要2. 世界上顶尖的天才其实也不少3. 我认为,凡事都将就一个缘分,学术界也不缺那几个去其他行业的天才。真正热爱理论科学的,应该会留在科研一线的(个人臆断而已)
1 目前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科学家。一个人想通过培养成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需要phD - postdoc - AP, 运气好的话熬过几年后才能混上终身教职。而终身教职一个萝卜一个坑,熬过这些年着实不容易,除非是那些20岁上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大牛。 很多博士毕业混不上AP还得到处找研究所混postdoc熬着。大家都很优秀,北美本土出来的本硕博顶会发各种一作然后FLAG各个研究院实习的人一抓一大把, 这世界实在不缺优秀的人。所以还不如先多挣点钱实在一点,三代出一个科学家,以后自己的孩子没准还有点希望。
人们是可以衡量别人比自己笨多少的程度,但不能衡量别人比自己聪明多少的程度。有点拗口,就是你看到那些牛人都比自己聪明,但其实牛人里面也有顶级大牛和渣牛,大部分人在phd毕业之前就已经能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在学术界生存下去了,然后就转行了。特别是理论数学和理论物理界,能在美国top30拿到学位的phd我想起码在众人眼中都是绝顶聪明了,但是这些要混学术圈,是典型的僧多粥少。。。大家都在顶会顶刊发paper,但圈内人很容易看出哪些是灌水,哪些是有意义的有突破的工作。拿到了phd只是说拿到academia的入场券,不能说明关于科研能力的任何东西。。。针对理论数学家的说法是,适不适合在圈子里面混,25岁之前就可以确定了。。。虽然放人堆里大家都是聪明人,但学术本来就是智商密集型产业,承认自己不行也没什么丢人的。谈到对人类做贡献,这个命题太宏大了,人类真不需要这点微薄的贡献,这等任务也太沉重了不是普通人肩负的起的。相比之下,还是肩负起家庭的责任,给老婆挣点化妆品,孩子挣点奶粉钱,也很实在。针对你说的华尔街,基本去华尔街的phd们大部分不外乎math,cs,stat,physics。。。等涉及quant和model较多的理科。花街对数学好的phd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看了john hull phd们也可以快速上手,其实很多人做的也算是学以致用,不会太无聊,收入也还凑合,多幸福嘛。
最顶尖的头脑去赚钱怎么了?你没发现是是商业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展吗?商业创造了金钱和物质的流动,这些流动才让最顶尖的科技得以扩散和兑现价值。
做科研是种选择,做金融也是种选择。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喜欢科研,我不认为舆论引导他/她去选择了“更伟大更高尚”的科研有什么好处。如果一个人真的因为个人某些原因而需要很多钱,那么即使不喜欢金融,去搞金融,大家也不应该去责备他/她。我想说几点事实:北大物理学院百年院庆的时候,请来做报告的的确大多数是搞金融的校友,而非科研领域的。当年我们的年级主任开年级大会时,说是统计了一下之前去美国的某年到某年的师兄师姐的情况(具体哪些年的记不大清了,我也没有老师的PPT,不过可以定性的反映一下情况),确实是大多数未必算顶尖但至少算的上优秀的、可以为科学做或多或少的贡献的师兄师姐们去搞金融了。他们去搞金融,一定有他们的理由,也有他们的难处。比如科研界压力很大还有玻璃天花板,比如虽然tenure工资也不比搞金融的低多少,虽然金融界可能并不比科研界轻松,但科研界物质回报太慢,当上tenure前的各方面压力都巨大无比。还比如身居海外会带来无形的文化压力,缺少安全感,所以选择了更有直观的回报的工作。还比如师兄师姐的师兄师姐们大多是搞金融的,他们人生地不熟,于是缺乏足够好的广泛了解其他领域的信息来源,只好沿着师兄师姐的道路走。然而这种情况,如施一公所说,是社会整体有一定问题(而非个人)。至少就我从多个美国教授那里听到的情况(我们这儿总是有和来作报告的教授午餐聊天的机会,我总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美国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这样的比例。虽然哪里继续做学术都不多,但就算只考虑转行的人,美国的Ph.D有一半去了工业界,而非大多数去金融界。所以我不主张去批评谁或者歌颂谁,但我的确认为应该反思这个现象。而且若从科研领域的后辈的角度来看,师兄师姐大多数搞金融去了,对我的发展的确不是什么正面影响。最直接的想,哪个实验室适合我做postdoc,这个信息就得靠自己和导师的间接了解来掌握,而不能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更直接与深入的资料。我所在的领域相对容易转金融,师兄师姐们的确大部分去搞金融了,而且收入真的轻松就超过导师了。但也有在哈佛拿到教职的,有在加州拿到教职的,也有在北大、清华、中科院或其他研究机构和高校做PI的。大部分去搞金融的师兄师姐其实从毕业前几年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真的很想做科研、走不下去科研道路才无奈转金融的,所以至少他们的选择没有那么惨,生活还是算得上挺幸福的。但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门的人,如果只看到师兄师姐都想着怎么转行,而不了解其具体的动因,是有可能去想“师兄师姐都这么厉害也搞不下去了,所以是不是我也搞不下去了?”幸好我有其他足够了解的师兄师姐,他们并不是天才,家境有些还不如我,也还是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科研,而且也正常的找到了教职。他们的存在,对我这样非天才、非富二代的人是很重要的正面激励。我们组的一个去年毕业的师兄,他的老婆就是金融行业的。他读博的时候是住在老婆的工资租的房子里。他也不是天才级的人,只是很踏实努力。他选择继续学术,老婆继续给他经济支持。他的老婆自豪的跟我的导师说:“我在中国一个月挣的钱,比他在美国一个月挣的钱换算成人民币还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这样的一对呢?
先讲一个故事。高中时我的同桌学习很好也很有想法,小小年纪就一腔热血地明确说要将创业当作人生的价值,而当时一心还只在意分数得失的我满脸星星眼。后来他去美国读了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他跟我聊过,忿忿地说他最不喜欢那些只看到钱一心想去华尔街的人。大学期间他找团队做过网站(是基于大学内部学生资源信息交流交换的平台),小试牛刀但结果不太理想。然而毕业后他也去了华尔街,提到他曾经的梦想,总是坚定地说,我还没有放弃,只是现在没有办法,说不定过两年就回国了。上个月又问了问他的情况,他说近两年应该都不会离开华尔街。他的linkedin上已经有几家银行的工作经验,但始终旁边mark了一句,对好的创业项目/机会感兴趣。诚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每个人做出选择时,所基于的兴趣或价值观,受到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文化氛围、趋势的影响;所基于的利弊权衡,受到资源配置、收入行情、社会期待的影响。最终做出的选择只有一个,但其背后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制衡后的结果,这也是许多人在分叉路口谨慎有加的原因。我们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由。对个人而言,影响选择去华尔街、选择做医生、选择做律师很重要的两个方面:1.兴趣或价值观
2.收入行情比如医生、教师这种职业,在国内国外的收入状况,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程度,都相差甚远。可以想象在美国有人对医学一般感兴趣的学生最后因为收入和地位优势而选择做了医生,也有如我那个原本对金融不感冒却最终选择金融的同桌;而在中国可以想象有人秉着对救助、教书育人的向往,选择做了前线医生或乡村教师,哪怕收入微薄。个人的选择值得尊重,选择的自由值得保护,完全同意。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社会宏观的角度,通过宣传给予曾经忽视的职务以尊重?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让资源向某些重要、不光鲜、少有人愿意做的职业倾斜,从而间接影响人们的「自由选择」?不管这种配置是靠市场,还是政策。提到配置,现在国内医生、教师的收入水平是很有问题的,诡异地弥散着一种委婉的「不鼓励从事此类重要职业」的味道。个人选择虽自由,却很大程度受到影响。倘若能设法给予医生、教师更优厚的待遇和尊重,我想对国内的教育和医疗现状的改良都会有所裨益。回到华尔街,那么一个引申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文化上对金融的追捧以及从业人员的高薪?」这个问题我保留意见。我个人并不认为金融从事者的劳动价值高于其他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除了其工作的重要性、稀缺性、技术壁垒之外,其收入的可观很大程度依赖于与资本的密切关系。金融对资本的调配的确整合了资源,为了许多公司、项目提供了发展机会,其存在的价值值得肯定。但其最大收益者很大程度是已有资本累积的人群,从社会分工来讲,也难说金融从业者的贡献更高。在这股逐利热潮之余,对其他某些稀缺而重要的行业推崇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而自由,也生而自利短视。我认为对社会分工价值和回报的审视和引导是会带来积极意义的。当然,文化宣传也好、资源配置的倾斜也好,决不应该成为干预个人选择的暴政,而是一个鼓励而优惠的offer,个人永远有选择的权利。P. S. 至于科学研究/人类进步,头脑和热情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社会期许压力或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动力。
我觉得一定要说的一件事情,金融的目标是让资源最合理的配置。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是同样重要,在很多发展阶段甚至是更重要的事情。我不明白那种科学技术永远最高这种矫枉过正的思想在某些人群心里到底是如何这般根深蒂固的。且不论个人自由和喜好问题,这些顶尖的脑袋,在很多情况下,在华尔街,真的能发挥比他在科研所更重大的作用,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这就够了。
其实华尔街上的人并不是头脑最顶尖的,和真正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们比起来,他们的大脑实在弱爆了,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研究基础科学然后影响全人类的事,这种事只能发生在极极极少数人身上,而这极极极少数人是断然不会跑到华尔街上赚钱的,他们会选择自己最为热爱的事业——为了人类智慧的荣耀——而奉献一生。
上个世纪,人类科技发展最快的两个时期,一个叫二战时期,一个叫冷战时期。聪明人一拨拨地跑去华尔街赚大钱,是因为这世界太他妈和平了。外星人入侵时你才会想,操,我们69年就登月了啊。和平时期,哼,登陆火星有个逼逼用,有这钱还不如每人家里发个按摩浴缸。
但是最顶尖的还是在做科研赞同的答案。真正去华街的人很多是因为坚持不了最初的梦P.S.我知道某IMO金牌,是带着极大的无奈去了华街,时至今日依然唏嘘自己没能做好科研。这个世界最顶尖的人,必定是做着自己喜欢做而且做得很杰出的人。陶哲轩应该算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几个人之一了吧,人家天天做着自己喜欢的数学,时不时在博客post一篇文章普及数学,每学期都讲课,每一年出本书,挣着500K的工资,这才是最顶尖的人。毕竟,很少有人是真正最喜欢钱的。你我小时候的梦想都不是钱。P.S.看到评论里说去华街可以是为了理想,不反驳。只是我认识的人里没有,只是我觉得那是为了欲望。Simons赚了几十年钱,还是觉得数学好玩,又回来搞研究了。这是我在知乎第一个过百赞的回答,谢谢!太多去金融那个行业的人,是为生活所迫。作为曾经被这些大神的事迹激励而决定从事科研的后辈,作为他们如今倾诉的聆听者,很是唏嘘。最后,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第一句:最顶尖的人还是在搞科研,感谢他们!华尔街真的没那么好进,谨记
几年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见的人多了之后,就不一定这么想了首先,“做科研”和“金融”真的千差万别吗?1.对于做科研和金融的人,很多时候决定成败的是运气,而不是有一个顶尖脑袋。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中等的成就的努力也许是线性的,对智商的要求也是线性的,但对于真正取得突破性成就,最聪明的人不一定最厉害。举个例子,如果一开始就不幸走错了方向(e.g.通过分析语义来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再聪明的科学家也不一定有很大成就。对于聪明的PM/traders/bankers, 突然变化的法规也可以使他/她的努力功亏一篑,不论他/她有多聪明。2. 科学家和PM/bankers 都有改善资源分配,增加资源的能力(i.e. 改善蛋糕的分配和增加蛋糕的大小)。毋庸置疑,科学家通过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e.g. 核能发电),可以改善资源分配(e.g. 各种optimization)。但是很多时候科研的发展离不开间接与Asset managers (PM)/bankers 的关系。此外,金融领域的创新也可以提高效率(e.g. CDS可以直接交易credit risk,消去interest riks而不用通过repo)。3. 科学家和金融领域的人的基本技能是类似的,但侧重点不同(比例不同)。聪明和科研水平对科学家很重要,但那些认为科学家只要待在实验室的人,估计不知道竞争一个教职有多激烈,去conference和人讨论paper/要funding也是要people skill的。在金融,最顶尖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因为在金融领域成功聪明是不够的(people skill, implementation, politics etc.) 但是谁说了最聪明的人一定就是占据最顶尖的位置的?4.顶尖的脑袋没有这么多,有个PhD离顶尖脑袋的定义还有距离。真正突破性的技术是难得的(e.g. 蒸汽机车),顶尖脑袋也是少见的,而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不管怎么样,有顶尖脑袋的人选择做什么都是他们的自由,如果他们选择造福人类,人类应该感谢他们。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因为如果智商绝大部分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话,他们并没有自愿选择有一个顶尖的大脑,就像生来漂亮的人没有义务与丑陋人结合来优化基因一样。对于大部分天资平庸的人,比如大部分的看客和我,还是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合理利用时间,少刷知乎为佳
总比中国最顶尖的脑袋都跑到龙泉寺当和尚要有价值的多吧?况且华尔街的脑袋才不是顶尖的脑袋啊,人家美国顶尖学府里出来的,都是觉得自己在学术上做出成就的希望渺茫才去干华尔街的。
我刚进大学没多久就投靠到了日耳曼文学系的门下,虽然理论上讲是大二下学期才需要确定专业,但是既然决心已定,早就自然有早的好处。系里的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是个优雅的英国教授,说话的语调既不死板也不浮夸,总是带着点笑,让人感觉她很享受和学生的对话似的。我给她写了邮件说明了情况,表示希望能更多讨论一下之后的学习规划,大概半个小时之后就收到了回复,约在了午饭时间,这是最好的,因为人文学科虽没有科幻感十足的实验室,吃的总是十分精致的,比学生食堂不知高到哪里去。午饭的菜品自然没有让人失望,吃完之后就要进入正题了。谈了天气,政治和一些德语学习的话题之后,教授问了:“当然除了这些学术机会,你也不必担心工作。我们会让每个学生为他们自己想做的事业做好准备。你是对法律感兴趣吗?我们的毕业生有一大半从事了国际法相关的工作。”“以前对法律感兴趣来着,不过这已经是过去式了。”“那么金融?咨询?罗兰贝格是全世界第三大的......”“没有。我还是希望能在这里或是德国读完博士,然后找一份教职。”教授听到这顿了一下,那笑自然还是挂在脸上,拿起酒杯,抿了一口,盯着我问了一个翻译成中文都有点搞笑的问题。“你爸妈知道吗?”她不是唯一一个跟我提到过爸妈的教授。我另一位相熟的教授是英文系的,普利策奖得主,学术水平一流的同时上课又有意思。这种有意思不是靠段子讲出来,而是真的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投入,感受到他愿意和学生交流,以至于每当我因为刷知乎拼拼凑凑一篇论文交上去的时候总会觉得对不起他。当然这种愧疚最多持续三个小时,吃一顿饭回来知乎还是接着刷。也是一次和教授吃午餐的时候他半开玩笑的提到,每到选专业的时候他都要准备好接几个电话,都是准备选英文的学生的家长打来的,内容大抵是“你tm对我们孩子做了什么”之类。我倒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因为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可以用魔幻来形容。只是这些家长为什么会动这么大的肝火我搞不懂。毕竟即使学习文学相关的专业也是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的,这点我的英国教授已经讲的再明白不过。“这也不全怪家长,”教授说,“就以每年的申请来说,很多人自称想学文学,进来却去了经济,这种事情我们都了解。”美国大学在申请的时候会要求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兴趣。这个是完全没有约束力的,入学之后所有人都一样,只是从文学过去经济的多,从对面过来的少。于是有人为了增加录取几率选择看似不那么热门的专业——毕竟每年自称想学经济的多,艺术史自然少一些。我一直以为这是美国大学招生中一个巨大的漏洞,没想到教授说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大家渴望成为电视上的中产阶级,希望能够穿的起名贵的西装,下了班坐在豪宅的沙发上听着古典音乐品一口好酒。问题在于,很多人喜欢高雅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享受其内容,而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是高雅的。诚实的说,很多人就是拿上好的波旁当可乐喝。”说到这教授一笑。教授自己出身望族,想必从小就受过严格的古典音乐和其他礼节的训练。而我见到的很多学生的确是拿实习挣来的钱买很贵的红酒,然后在派对上和着Taylor Swift的音乐一边跳舞一边嘴对着瓶子几口就喝光。这样的电视中产阶级有什么意思呢?难道如此绝顶聪明的人想不明白吗?“因为他们太习惯于成功了,或者说是太习惯于崇敬的目光了。能够进入哈佛的学生,哪个不是在自己的高中聪明绝顶?他们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全优生,到了哈佛也是享受着一流的设施。学校在学生身上太舍得花钱了,如果他们从现在起就处处享受便利,你让他们毕业之后老老实实坐在贵宾休息室外面等廉价的红眼航班?就算他们自己不在乎,等他们看到那些州立大学的同学昂首挺胸在头等舱坐下的时候他们还能承受吗?”“可是科学和艺术……”“‘可是’就已经是一个被动防御的态度了,没有人关心‘可是’。被人认可实在是太有满足感了。我虽然对挣那么多的钱不感兴趣,但是如果能得一个诺奖我肯定会高兴的不得了。”“那所谓的本心……”“本心自然是有的。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可是没人能无时不刻喜欢自己的工作。当你有一天早上醒来,觉得自己不想去上班的时候,总还是要有一点外在的动力让你从床上爬起来的。这个动力可以是基本的养家糊口,不过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但他可以是认可,物质形式的,或是精神形式的。好在我现在有终身教职了,早上多睡一会也没有关系。哈哈哈。”
谢邀。只针对题目,一句话就能回答了:人生而自由。虽然事实上很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但我们还是应当给予人可能的最大的自由。最聪明的头脑愿意去华尔街,这有什么问题吗?题目本身倒还罢了,题目后面的补充说明到让我很感兴趣。世界上本有很多顶尖的脑袋在过去会选择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或者航天航空等深空探测领域。但是就我观察,每年高校中很多非常出色的头脑选择到华尔街或者选择商科。恕我直言……题主的隐含逻辑似乎是:最好的头脑应当去做物理数学、航空航天,华尔街和商科是次了一等的。为什么呢?华尔街同样也在创造着利益啊。自食其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就比物理数学、航空航天要低一等了吗?这样会不会导致人类的科学发展进程变慢? 那些本可以完成像星际穿越里面那样的事情的人,利用他们的才智只是赚了很多钱。(我这里指的不是那些热爱金融啊,投行啊才去做的人,而是因为“那个挣钱多而且我又这么聪明”才去做的人)。 我认识的人就有很优秀的,但是选择商科,也明确告诉我自己认为赚钱比兴趣,责任更重要。呃,想反问题主:为什么“人类科学发展进程”就比“个人赚钱”要高一等呢?如果那些伟大的头脑的兴趣和责任就是赚钱,而不是发展人类科学呢?回答一下题主。人生而自由。虽然事实上很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但最聪明的头脑愿意去华尔街,这有什么问题吗?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如果那些伟大的头脑对科学本身没兴趣,你逼迫他们去研究数学物理航空航天,导致他们成了一个无精打采的航天学家而华尔街少了一个金融弄潮儿,你觉得哪个损失大?这种“一切为最高集体服务,好的头脑就该分配到好的岗位去”的定向分配,其实在历史的某几个空间范围里实现过:斯巴达的某个时期、纳粹和前苏联。你感觉如何?最后:这个世界早就不是刀耕火种的普通分工时代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时,美国人就知道,科学家在后方比上前线打仗有用得多;马歇尔要去欧洲前线被劝阻了因为他运筹帷幄对美国利益更重要。同样,这个时代,人类发展是资本(换言之,钞票)、人力、技术和才智的综合较量。华尔街的大人物也是这庞大运作的一部分。您真以为科研还是人海战术,堆一百个天才到前线就能立刻发明出太空堡垒的时代吗?人类用了那么久才走出单一线性堆人头的时代,开始享有一点个人自由的快乐,为什么又要被一些看起来崇高的明目,逼回去呢?
人嘛,总是希望能够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你让聪明人呆在一个限制其才智发挥的地方人家也不乐意。华尔街需要聪明人,也有聪明人来填这个坑,这个没什么问题。我说下我了解的信息吧,虽然不一定全面。排名前几的答案说phd转金融的大多是坚持不了自己的梦想,我大体是认同的。不过我觉得这么说也有一点不公平,因为容易造成误解。人总有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擅长搞学术不一定是不够聪明,有些很聪明的人可能仅仅是不能乐在其中吧,想找另一种生活状态。譬如,不得不说phd过的是比较清贫的,一个月补贴超过3000刀的phd可能不多吧。也有人对价值的衡量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把人类的知识极限拓出一角十分有意义,也有人觉得财富的重新分配更有意义,大家只是为了不同的理念在奋斗而已。我再说说我们专业的情况吧。就法学这个专业来说,牛校的年级第一一般不去华尔街律所。排名靠前的大多数还是去了法院帮法官做研究clerk、去做教授、去非营利性组织、去立法部门或者行政机关(包括对抗华尔街的SEC)、去检察院。排名再往下的才去律所,包括华尔街律所。可能是我们这个专业比较务虚。
这一次必须要吐槽一下 张公子的答案
因为张公子这次的回答实在太不厚道了。张公子的答案是:人生而自由。然而这句话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原话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当然是生而自由的,但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即无责任的自由。换句话说,自由是有边界有责任的。蜘蛛侠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超级反派和超级英雄之间划分的重要标准。英雄和反派之间都具备过人的能力。然而反派拒绝承担责任,追求个人的自由,甚至是为所欲为。而英雄则要承担与其能力对应的责任。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张公子说,最聪明的头脑愿意去华尔街,这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问题,而且有很大的问题。最聪明的头脑在生而自由的同时,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中一个枷锁就叫社会责任。也就是题主所忧虑的基础科学,那些需要牺牲奉献的地方怎么办?今天很多人对这个国家不满,可当初如果不是这个国家无数最聪明的头脑都傻了吧唧投身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而选择在美国逍遥自在。今天这个国家很多的人连安稳吐槽的机会都没有,连当个键盘侠的资格也不具备。这些有能力的人当然可以让自己过的更好,可他们却选择了牺牲奉献自己,去谋求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叫做高尚和伟大。当然,可能又要有人说了,那我不高尚不伟大又如何?当然可以,一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讲。一个牧师说这世界如果都是同性恋,那么人类就会灭亡。同性恋回答说,如果这个世界上都是牧师,那么人类也会灭亡。有几个头脑聪明只愿意为一己私利,生而自由的,这个世界不会怎样。可如果这个世界大多数最聪明的头脑都不愿承担责任,都成为了犬儒主义者。那么这个世界才会真正的陷入与绝望之中。卢梭的这句话就已经诠释了整个问题。人生而自由,却也生而不自由。种种枷锁套在身上。能力越强的人就有越多的枷锁。待着镣铐的舞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舞蹈,也是最甜蜜的负担。回到问题。怎样看待世界上很多顶尖的脑袋跑到华尔街这一现象?金融本身就是资源的最优化合理配置。在当今环境里,华尔街几乎可以说是最能优化配置个人能力资源的地方。顶尖人才趋之若鹜,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领域和地方能如此高效、简单、合理。人的需求是逐级的。与以往社会不同,今天的社会非常简单,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也是直白到不行,那就是钱。不敢说是唯一,但至少是最重要也最简单直观的标尺。最能实现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相契合的就是那里。所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再次用到分割线。上面是原答案,感谢大家的支持。对于知友比较集中的问题统一回答下。就不在评论区里一一回复了。谢谢大家支持。问题一: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金融业有什么错么?人生而自由,很多头脑聪明的人就是喜欢金融喜欢挣钱这有什么错?今天绝大多数最聪明的头脑都选择了做金融都选择了去华尔街。张公子
说这是 人生而自由。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 可我希望大家静心下来思考一下,大多数最聪明的头脑选择了去华尔街,这真的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么?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他们不过是选择了最能实现个人价值、社会认同、个人享受等诸多方面结合最好、最有性价比的地方。而今天这个行业是金融业,这个地方是华尔街而已。这并不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恰恰是无往不在枷锁选择的结果。在过去,中国士农工商,绝大多数聪明人都选择了读书,仕途。号称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当初的那些聪明人就真的是喜欢读书,喜欢仕途么?不过是读书这条路在封建社会最有性价比而已。在中国有一段时间,劳动最光荣,当个工人、参军这些事情最光荣。就有很多人毕业了就选择直接当工人。这些人真的是自由意志选择了工人,真的是真心热爱劳动么?今天中国最火的考试依旧是公务员考试。可参考的同学们,你们又有多少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是自己真心就想要为人民服务呢?而不是从着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别人眼里的艳羡,还有所谓的各种隐形福利以及权力。人当然有自由,人当然可以凭借自己的个人意志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工作,只要不伤害到别人。但人跟人是不同的,人喜欢的东西也不同。并不存在千人一面,大多数乃至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一件事的情况。当大多数人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对于一个东西趋之若鹜,为之疯狂着迷,却必然不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而是种种不往而不在的枷锁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尔街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