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吉屯歌唱二小放牛郎大合唱2015年大合唱

李敖之子李戡:喜爱《黄河大合唱》的年轻人_澎湃人物_澎湃新闻-The Paper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澎湃新闻记者 张中江
18:42 来自
7月16日,李戡在香港出席香港书展活动。IC 资料       即将迎来22岁生日的李戡,最近推出了自己第二本新书,内容有关国共合作的历史。与同龄人相比,这着实罕见。       不过距离他“禁书等身”的父亲李敖,还离得非常遥远。9年前的北大,李敖抛出长长的禁书名单,成为那次演讲的经典一幕。“知识层面上,我是一辈子超越不了他”,年轻人对澎湃新闻()的回答老老实实。       李戡不会再重复父亲的路,他清楚地知道:时代变了,靠写书赚钱出名,实在是太难了。这个眼角眉梢隐藏着傲气的青年,眼下正忙着赴美留学办签证。他要学的是国际关系,就像本科在北大学习经济一样,并没有选择父亲赖以成名的文史专业。       作为名人后代的一个无奈,是经常会被拿来与父辈比较。老来得子的李敖,四年前就说儿子将来会超越自己。那个自称“500年白话文第一”的狂人,舐犊之情显露无疑。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父子俩的人生轨迹并不重合。当写字可以谋生、为文能够扬名的那个年代逝去,第二个狂狷、叛逆的“李敖”不会再有了。后来者不愿意也不会再重复前人的“弯路”,他们有他们的未来。        父亲“长袍怪” 儿子有点“乖”               对那些想从李戡身上找出其父影子的人来说,多少会有些失望。       相比“狂人”李敖,李戡似乎显得太“乖”了。尽管17岁写出《李戡戡乱记》,文笔犀利,炮轰台湾历史教材中的谬误,“惹怒了几百万人”,其中的反叛精神还是能让人看到其父之风,但在媒体的历次采访中,李戡都显得安静而节制,甚至在电视镜头前还有些拘谨。       追溯人的性格成因,往往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端倪。李敖初二的时候就宣布不过旧历年。父亲李鼎彝去世,李敖虽然内心悲痛,却坚决不烧纸、磕头,不循旧礼。上学时,他亦因“知识上的傲慢”,不大瞧得起人,尤其讨厌制式的学校生活。高三那年干脆提出休学,自己泡图书馆读书钻研,以“同等学力”考上台大。大学期间,更是无论冬夏都穿一袭长袍,成为校园内一大怪人。特立独行如斯,一时无二。       1961年,李敖参加台大历史研究所的面试。几位担任考官的教授,找不出什么题目为难这个熟读历史的学生。主考官沈刚伯只问了一句话:“你考上研究所,还穿长袍吗?”一时传为笑谈。那之后他笔战八方、自诩“500年白话文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还是李敖”的狂傲,更是无人能及。       不过,曾经蹲过蒋介石大牢的李敖,经历过各种波折坎坷之后看透乱象,更希望他心爱的幼子能够少走自己曾经的“弯路”。李敖十分看重儿子的学习成绩,生怕他不能融入当今这个世界。       与老爸年轻时候相比,李戡的表现也确实“规矩”得多了。据他说,自己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和其他同学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会死记硬背课本内容,也会点灯熬夜准备考试,甚至放弃周末上补习班。难缠的高数考试结束后,他在微博上“哭诉”,“我要把高数课本带回台北,和家里的旧书一同封存起来,再也不要看到它”。       课余时间,李戡爱打打羽毛球、篮球,也和朋友出去唱唱歌,和一般的大学生没什么差别。他说自己在学校里很正常,并没有“怪怪的”。       李戡还有一点不那么像父亲。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里,才子佳人总相配,文人墨客风流倜傥、美女环伺是再正常不过了。李敖的过往情史,正符合这种描述。从小小年纪情窦初开,他身边似乎一直不缺少纯情美丽的女性。直到最后情归现在的妻子王小屯,多情种子李敖才算安定下来。       然而,李戡在男女感情方面似乎有些“保守”,上大学之前甚至没有谈过恋爱。       李敖好友陈文茜曾在对他们父子的专访中,打趣问李戡有没有女朋友,看没看过A片。当时17岁的李戡有些害羞地否认有女朋友,对A片则含糊一阵没有回答。到北京上大学之后,李戡曾不止一次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在过光棍节。直到大学三年级的一次采访,他才对媒体透露自己在谈恋爱。不过在日前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他又说,自己现在的状态已是单身。       对待感情与性,李戡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总能碰到适合的对象。”家里也没有给他什么要求和限制,就是自然相处,互相看看感觉。是否被很多北大女生爱慕?电话那头的李戡哈哈一笑:“没有没有,还好,真的还好。”       时代变了 年轻人更重“自我”               李戡的两本书都是关于历史的,“我不爱写小说之类的”。       《李戡戡乱记》说的是台湾教科书里的历史错误。新近的《国民党员毛泽东》则希望发掘被大陆学术界“提及不够”的那段历史。       为了写这本书,李戡没少下功夫考证。他说自己这本书的史料来源有二:“第一个是父亲的收藏,主要是国民党从1924年到1949年间的内部会议记录,我也做了广泛查证,这些东西在海内外都是孤本;另一个就是国民党党史馆的库藏,我找到了很多毛泽东当年的亲笔信件,我挑了四份重要的文件,作为我这本书的配图。”       不过目前这本书还只是在香港出版,李戡说自己也没想过在大陆出版。       尽管已经写了两本书,但李戡并不打算以此为生。在他看来,今天如果想靠写书赚钱为生是不可能的。“时代变了”,这是李敖父子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过的话。       在李戡看来,父亲可以以同等学力考大学,但现在的制度不可以。当年他大学不毕业也没关系,现在也不行。       1992年出生的李戡,虽然认为自己受父亲的影响,是个正直的人,但他也已经意识到,“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懂得认清现实情况,忍一时而留大用。”       “现在已经百分之百不是单打独斗靠个人的时代,过去像我父亲他基本是单打独斗,现在根本不可能。现在完全是靠团体的时代。个人你再有骨气,再有能力也没有用。现实就是,很多时候你清高,想做个真正的好人,那就成屈原,就得跳江了。所以得向现实低头,得在自己能够生存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作为,而不是完全为了理想、为了追求,让自己过得很痛苦、活不下去。”李戡这样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大家想的是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先让自己有了影响力,才有能力影响决策。”       巧的是,当年与李戡在媒体上曾有过一场小风波的作家韩寒,近年来也悄然转身,从青年意见领袖变为新晋导演,不再写评论时事的杂文。他的导演处女作,正和另一位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同时上映。曾经的“叛逆者”,今天似乎也已转向探索更为安全的个人内心世界,将身外的“大时代”弃置不顾。         喜爱《黄河大合唱》       身在台湾的李敖,反对台独的“中国情结”为人熟知。李戡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我们都是中国人”。       在四年前那封进入北大之前的申请书中,李戡这样写道:“虽然考取了台湾最好的大学,虽然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到祖国最好的大学念书,因为希望我是它的一部分……”。当年4月到北京报名,李戡专门去了毛主席纪念堂。6月考试时,又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仪式。       四年过去了,李戡对澎湃新闻表示,“我还是很爱国的”。在自己创办的北京大学文武学社第一期讲座上,李戡请到的嘉宾是周秉德——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阿姨是一位很优秀的演讲者,也是品德高尚的‘红二代’,我们既然要推广中国文化,就要多找些有意思的案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学术圈里。”       尽管依然坚信“祖国会越来越好”,在大陆生活四年的李戡也有些不太如意。在感受祖国“海纳百川”的同时,李戡也察觉到一些人对于港澳台人士的排斥。       这种“异乡人”的感觉,也对于李戡未来的人生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说自己未来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都不会选择从政这条路。在他看来,即便自己选择了仕途,到最后也难免沦为“花瓶”。       让李戡失落的还有,他发现大陆人对《黄河大合唱》已经不是很关注。李戡特别喜爱《黄河大合唱》,到北大念书的第一年就去了壶口瀑布。他在那里静静坐了一小时,感受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雄浑。但是让李戡有些失落的是,他发现在大陆,喜欢《黄河大合唱》的人也已经不多了。“我认为这是一首好歌,它绝对不是所谓的‘红歌’,是真正一流的爱国歌曲”。       因为喜爱《黄河大合唱》,李戡与因演奏《黄河协奏曲》而出名的音乐家殷承宗的关系很好,有时间就去其工作室练琴。殷承宗目前人在美国,文革期间因成功改编、演奏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而迅速走红,并官至人大常委。       谈到赴美读研之后会不会继续考博士,李戡说自己还没有想好。他想大概可能要先工作一段时间,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媒体。之后希望能建立文化企业,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       在大学期间,李戡着手创办了北京大学文武学社。作为社长的他身体力行,不仅邀来学者陈鼓应做指导老师,还邀请了周秉德、赖声川等来做演讲。在“武”的方面,则请来跟蒋经国侍卫学过拳法的台湾老师。但是“老外不买账,他们就是来看花俏的东西,真正学实战就跑了。”       通过文武学社的实践,李戡感受到了传播传统文化之难。“你要宣扬朴实无华的传统文化,根本没人要看,人们要看的是花俏的东西。这就可以解释为何那么多低端的所谓‘国学’著作会成为畅销书。我们社团也碰到这个问题。”李戡从中悟到,未来如果想开这门课程,也得“耍几个花招”才行。       “这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有多少不肖人士打着中国文化的旗号去敛财?我希望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加入新元素,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李戡说。       即将22岁的李戡,希望在未来能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如果时间往前回溯,人们会发现,22岁的李敖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提到,“当今有志者真不妨做文化商人,以利思想的传布。”希望体验各种不同道路的李戡,冥冥中却与父亲年轻时选择了同一个方向,也许最终会殊途同归。        对话李戡              澎湃新闻:17岁那年你还未入北大,就写出《李戡戡乱记》,揭露台湾教科书中的谬误。此次写作《国民党员毛泽东》的缘起是什么?       李戡:缘起就是我父亲收藏的一些第一手文献,包括当时国民党的会议记录,我拿来做研究,慢慢积累,就写成一本书了。               澎湃新闻:我们在一些照片里看到你年幼时父子二人的温馨合影,在你眼中,李敖是一个慈父还是严父?你小时候他会要求什么,会让你看什么书?       李戡:慈父,小时候他对我几乎没任何要求,只让我读点世界名著。               澎湃新闻:他为什么重点让你读世界名著,而不是中国古代的典籍?       李戡:古典典籍也让我读。他比较推崇是《西游记》吧,但是(让我读)比较基本的那些,大家都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什么的。他自己读很多古籍,建议我读几个代表性的就好,没必要细读下去。               澎湃新闻:2005年你曾经随父亲访问大陆,还记得那时候参观北京故宫的感受吗?和台北故宫的印象有何不同?       李戡:我只记得人很多,我们还特别获准看了一些珍宝。台北故宫比较精致一点,整体说来台北的东西比较珍贵。               澎湃新闻:李敖先生在采访里说你那时候年纪小,对他在北大的演讲不关心只是玩手机。在北大读书四年之后,你如何评价父亲当年的那次演讲?       李戡:等我上了高中,我看了凤凰卫视出品的纪录片,重新回味了那次演讲。我认为那还是一次很成功的演讲,至少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澎湃新闻:去美国读书之后的规划是怎样的?会考虑继续读博吗?留学结束后,打算回台湾还是再到大陆打拼?       李戡:还不确定,只是去拿个硕士文凭,我希望将来能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工作。               澎湃新闻:谈到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最近北大的燕京学堂项目引发了很多关注。按照校方的回应,这个“中国学”学科并非是学术型硕士,那么这样的一年制的硕士项目,你认为对推广中国文化有无益处?选址静园是否恰当?你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怎么看待,支持还是反对的多?       李戡:一点益处也没有,完全是噱头。选址静园更不恰当,北大圆明园校区一堆空地,他们怎么不拿去用?我们同学肯定是反对的多。               澎湃新闻:你选择不从政的原因是什么?       李戡:我肯定通过仕途不能真正有作为,到头来大不了像个吉祥物一样走来走去。               澎湃新闻:你觉得大陆和台湾年轻人在关注兴趣和努力方向上有什么不同?       李戡:我觉得现在年轻人都差不多,都是先关心自己,然后才有精力去关心国家大事。               澎湃新闻:你是否觉得,现在通过写书当作家比过去难了?       李戡:写书不要期望有影响力,不要期望挣钱,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已。仅此而已。靠写书成名太困难了,除非有特殊群体,可以一炮而红。至少在学术界,要真正去静下心来做学问,根本没人看。这也是现实。所以很多学术著作出版只敢印几百本,最多不超过一千本,不然卖不掉。我这本书出来就印五千本,在学术著作中已经是非常高的印量。                     
录入编辑:徐笛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李戡,李敖
澎湃新闻APP下载
澎友先来登录吧!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澎友先来登录吧!
请输入新手机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新邮箱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注册时的手机号或电子邮箱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您的密码已重置,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获取邀请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请输入4-20个字符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同意相关注册协议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是否确认删除此发言?
是否确定取消所有跟踪?
是否确定删除所有收藏?
是否确认提交话题修改?提交后,需要重新审核,会保留已有问答。
是否关注话题?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功承办建党90周年暨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1094&&&&更新时间:
&&& 5月19日上午,由教育局主办,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承办的以“唱响阿荣畅想明天”为主题的百人大合唱比赛在旗宣传文化中心举行,拉开了全旗第三届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帷幕,为建党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旗委书记曹晓斌、旗长潘金生等领导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 开幕式上,旗教育局局长曲晓伟向大会致辞,对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表示热烈祝贺!本次活动得到了旗宣传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在全旗各校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 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大合唱比赛充分展示了广大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整台大合唱格调高雅,健康向上,为全旗师生送上了一套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
&&& 本次大合唱比赛共18个参赛单位,最后,明德小学、那吉屯二小、复兴中学、职业中专分别获得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第一名
文章录入:chenyc&&&&责任编辑:chenyc&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阿荣旗教育局 承办:阿荣旗教师培训中心电子邮箱: &电话:备案序号:蒙ICP备号抗战胜利70周年名家谈“心中最美抗战歌曲”系列采访之三十一
指挥家孟大鹏:小时候最爱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来源:&&&&
【编者按】“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中国人,意志坚,重整河山换新天!”一首深情的《卢沟谣》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大批经典的抗战歌曲响彻中华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爱国将士和民众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激昂的抗战旋律至今仍然带给我们无限激情与感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最美的抗战歌曲”,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寻找最美抗战歌曲”大型策划,独家采访到来自影视界、音乐界和文学界的70位名人,讲述他们心中最美的抗战歌曲,重温那些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高亢旋律。
孟大鹏(资料图)
“提起最美的抗战歌曲,我脑海里有一批涌现出来,很难选择哪首最美,每一首歌都很有感情,有特点。肯定不是一首,是一批。”著名指挥家孟大鹏如是说。
孟大鹏说,“最美”两个字,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小的时候我们喜欢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长大以后就是《黄河大合唱》”,他认为,每个人对“最美”的定义也不一样,说着说着,他情不自禁地唱了出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多了,都很美,都很喜欢!”。
最后他拿出铅笔,很认真地勾选出十首歌:《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二月里来》、《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旗正飘飘》、《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南泥湾》,“这些我都很喜欢,难以取舍。”
平时在给孩子们排练时,孟大鹏还专门拿出《长城谣》进行改编,给孩子们合唱。今年中央少年合唱团开专场音乐会,也会收入这首改编的《长城谣》。在排练前,他给孩子们讲这首歌是怎么产生的,讲抗战历史,“孩子们都能理解”。(采写:贾卉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
词:方冰 曲:劫夫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于1942年。它以叙事歌曲的形式,描述一位机智勇敢的放牛娃将日本侵略军引进我军的埋伏圈被消灭,自己壮烈牺牲的故事。抒情婉转的旋律,近似民间小调的风格,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抗日小英雄的哀思。建国后,曲作者将原曲改编为童声合唱曲。
【人物名片】
孟大鹏,我国著名指挥家、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专职指挥。
【往期回顾】
(责编:吴亚雄、李岩)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hina大合唱201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