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调皮心总是为什么心静不下来来,老师应怎样引导

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教育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心塞晚期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心塞晚期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34fa29_6f43431',userId:4044868,blogListLength:30};《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_中国作家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
作者:郑又慧
作者:郑又慧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书号:978-7-
定价:32元
  作者简介:
  郑又慧&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
  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院(MOZARTUM)
  奥尔夫音乐研究所(ORFF INSTITUTE)
  美国A.O.S.A。(美国奥尔夫协会)会员
  德国I.G.M.F。(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亚洲区特派员。
  曾在台湾台中一中、台湾体育学院、台中师范学院任教,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研究多年。
  带领台中一中合唱团荣获台湾第一届合唱比赛“金音奖”冠军等多种奖项。
  著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原名《音乐百宝箱》)获中国台湾出版界最高荣誉“金鼎奖”,其他多部音乐著作也深受读者喜爱。
  目前定居美国,从事音乐教育。
  内容介绍:
  郑又慧是台湾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四十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在这本书中,她详尽解答孩子音乐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对指导孩子学音乐很有帮助。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音乐的良师益友。
  书中内容如
  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份?
  孩子几岁可以开始接受音乐训练?
  儿童音乐班该如何选择?&&
  五线谱该如何学?
  我的孩子缺乏节奏感怎么办?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乐器?
  学乐器会不会耽误学校的课业?&&
  孩子不肯练习怎么办?
  学音乐可以改变气质、增加贵族气息?
  这些都是家长们在孩子学音乐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习音乐的极好的好助手。
  另(作者对内容的介绍):
  本书名为《父母是最好的音乐老师》,意为尽量将我这许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和演讲中,所遇到各类有关音乐学习的问与答,收集整理成册,并搜集其他国家音乐工作者的教学心得,以求有更广泛、更多样的看法及做法供读者参考。虽然不可能解决所有有关音乐教育的问题,但求抛砖引玉,或许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也能共襄盛举,让我们的社会因为音乐的润饰,变得更祥和、更美好!
  ――郑又慧
  目录:
  第一章 暖身篇――学习乐器前该做的准备&&&&&&&&&&&&& & &&&&#8197; 1
  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 &&&&&&&&&&&&&&&&&& &&&&&&&&&&#8197; 3
  学习音乐的第一步
  ――听音乐&&&&&&&&&&&&&&& &&&&&&&&&&& &&& &&&&&&&&&&&&&&& &&&&&&&&&&#8197; 6
  学习乐器前的暖身运动&&&&&&&&&&&&&&&&&&&&&&& &&&&&&&& 10
  需要为幼儿购买乐器吗?&&&&&&&&&&&&&&&&&&&&& &&&&&&&& 13
  玩具乐器可以代替正式的乐器吗?&&&&&&&&&&&&& &&&&&&&& 16
  从孩子的天性出发&&&&&&&&&&&&&&&&&&&&&&&&&&& &&&&&&&& 18
  随时随地听音乐&&&&&&&&&&&&&&&&&&&&&&&&& &&&&&&&& 21
  适合孩子欣赏的音乐&&&&&&&&&&&&&&&&&&&&& &&&&&&&& 26
  第二章 起步篇――如何轻松地步上学习音乐之路&&&&&&& &&& &&&&&&&&
  和孩子一起成长&&&&&&&&&&&&&&&&&&&&&&&&& &&&&&&&& 35
  “我的孩子坐不住”
  ――儿童学习乐器时要具备的条件&&&&&&&&&&&&&&& &&&&&&&& 37
  成人对“学音乐”理解上的偏差&&&&&&&&&&&&&&&&&&& &&&&&&&& 40
  迪斯尼乐园与音乐&&&&&&&&&&&&&&&&&&&&&&&&&&& &&&&&&&& 43
  老大和老二学习乐器时的差异&&&&&&&&&&&&& &&& &&&&&&&&
  男孩和女孩学习乐器时的差异&&&&&&&&&&&&&&&&& &&&&&&&& 51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吗?&&&&&&&&&&&&&&& &&&&&&&& 54
  怎样拥有“好嗓音”?&&&&&&&&&&&&&&&&&&&&&&& &&&&&&&& 58
  第三章 就学篇――音乐班及其相关问题&&& & &&&&&&&&& &&&&&&&&&61
  要不要参加音乐班?&&&&&&&&&&&&&&&&&&&&& &&&&&&&& 63
  如何选择儿童音乐班?&&&&&&&&&&&&&&&&&&&&&&& &&&&&&&& 71
  孩子不想上音乐课怎么办?&&&&&&&&&&&&&&&&&&& &&&&&&&& 74
  陪孩子一起学一段&&&&&&&&&&&&&&&&&&&&&&& &&&&&&& &&& &&&&&&&&&78
  什么是“拍盲”,真有这种人吗?&&&&&&&&&&&&& &&&&&&&& 80
  如何训练孩子的音感?&&&&&&&&&&&&&&&&&&&&&&& &&&&&&&& 83
  如果学校也是才艺教室&&&&&&&&&&&&&&&&&&&&&&& &&&&&&&& 87
  儿童音乐班及教学法&&&&&&&&&&&&&&&&&&&&& &&&&&&&& 90
  第四章 认知篇――有关乐谱学习等认知问题&&&&&&&&&&& &&& &&&&&&&&
  五线谱难学吗?&&&&&&&&&&&&&&&&&&&&&&&&& &&&&&&&& 97
  轻松学习五线谱(一)&&&&&&&&&&&&&&&&&&&&&&& &&&&&& 102
  轻松学习五线谱(二)&&&&&&&&&&&&&&&&&&&&&&& &&&&&& 105
  我的孩子节奏感很差,怎么办?&&&&&&&&&&&&&&&&&&&
  关于记谱法&&&&&&&&&&&&&&&&&&&&&&&&& &&&&&& 113
  第五章 乐器篇――学习乐器应了解和注意的事项&&&&&&& &&& &&&&&&
  需要提早写字、学琴吗?&&&&&&&&&&&&&&&&&&&&& &&&&&& 123
  几岁可以开始学乐器?&&&&&&&&&&&&&&&&&&&&&&& &&&&&& 130
  除了钢琴,还可以学什么乐器?&&&&&&&&&&&&&&&&&&& &&&&&& 132
  钢琴可以有代替品吗?&&&&&&&&&&&&&&&&&&&&&&& &&&&&& 135
  如何购买乐器?&&&&&&&&&&&&&&&&&&&&&&&&& &&&&&& 137
  我的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 &&&&&& 143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乐器?&&&&&&&&&&&&&&&&&&& & &&&&&146
  可以买二手乐器吗?&&&&&&&&&&&&&&&&&&&&& &&&&&& 149
  如何保养乐器?&&&&&&&&&&&&&&&&&&&&&&&&& &&&&&& 152
  学习古典钢琴曲、爵士钢琴曲还是流行钢琴曲?&&&&&&&&& &&&&&& 155
  如何选择钢琴教材?&&&&&&&&&&&&&&&&&&&&& &&&&&& 162
  第六章 辅导篇――父母及教师需要配合的工作&&&&& &&& &&&&&&
  重视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 167
  学乐器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 170
  要不要陪孩子练琴?&&&&&&&&&&&&&&&&&&&&& &&&&&& 174
  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 &&& &&&&&&
  每天需要练琴多久?&&&&&&&&&&&&&&&&&&&&& &&&&&& 178
  如何鼓励学生持续练琴?&&&&&&&&&&&&&&&&&&&&& &&&&&& 180
  “漫无目的”与“宏伟蓝图”&&&&&&&&&&&&&
  ――儿童学习乐器的心理与家长期望上的差异&&&&& &&&&&& 184
  音乐天分与成就&&&&&&&&&&&&&&&&&&&&&&&&& &&&&&& 186
  我的孩子将要上台表演了&&&&&&&&&&&&&&&&&&&&& &&&&&& 189
  第七章 建议篇――父母及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 &&&&&&
  教师的困惑&&&&&&&&&&&&&&&&&&&&&&&&& &&&&&& 195
  要参加音乐比赛吗?&&&&&&&&&&&&&&&&&&&&& &&&&&& 198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会?&&&&&&&&&&&&&&&&& &&&&&& 202
  欣赏音乐会的礼节&&&&&&&&&&&&&&&&&&&&&&&&&&& &&&&&& 205
  什么程度的学习者,可以使用节拍器?&&&&&&&&&&&&& &&&&&& 211
  家长与教师的相处艺术&&&&&&&&&&&&&&&&&&&&&&& &&&&&& 213
  第八章 个案篇――特殊案例讨论&&&&&&&&&&&&& &&& &&&&&& 217
  孩子总是弹错音符,怎么办?&&&&&&&&&&&&&&&&&
  ――“感觉统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 &&&&&& &&&&&&&219
  改善“感觉统合不良”的音乐活动&&&&&&&&&&&&& &&&&&& 224
  音乐天才儿童&&&&&&&&&&&&&&&&&&&&&&&&&&& &&&& &&228
  “左撇子”学乐器&&&&&&&&&&&&&&&&&&&&&&&&&&& &&&&&& 234
  平衡双手力度的音乐律动游戏&&&&&&&&&&&&&&&&& &&&&&& 238
  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 240
  第九章 访问篇――专家学者谈少儿音乐教育&&&&&&&&&&& &&& &&&&&& 243
  母亲的回忆&&&&&&&&&&&&&&&&&&&&&&&&& &&&&&& 245
  访台湾东海大学音乐系前系主任罗芳华教授&&&&&&&&& &&&&&& 251
  访台中马礼逊美国学校周路得老师&&&&&&&&&&&&& &&&&&& 256
  访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前系主任张己任教授&&&&&&&&& &&&&&& 261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奥地利&&&&&&&&&&&&&&& &&&&&& 265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瑞士&&&&&&&&&&&&& &&&&&& 272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葡萄牙&&&&&&&&&&&&&&& &&&&&& 276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德国&&&&&&&&&&&&& &&&&&& 279
  各国音乐人士谈音乐教育现况――美国&&&&&&&&&&&&& &&&&&& 285
  第十章 花絮篇――世界多国音乐教育&&&&&&&&&&&&& &&& &&&&&& 293
  社区音乐活动――美国&&&&&&&&&&&&&&&&&&&&&&& &&&&&& 295
  从“法国儿歌”谈起――法国&&&&&&&&&&&&&&&&& &&&&&& 300
  奥尔夫教学法简介――德国&&&&&&&&&&&&&&&&&&& &&&&&& 306
  国际音乐教学法(I.G.M.F。)年会――欧洲&&&&&&&&& &&&&&& 319
  音乐活动巴士――美国&&&&&&&&&&&&&&&&&&&&&&& &&&&&& 327
  破铜烂铁节奏乐团(STOMP)――英国&&&&&&&&&&&&&& &&&&&& 332
  后记 / 337
  精彩内容节选(2000字左右):
  要不要参加音乐班?
  当孩子在婴儿期,父母注意的是奶粉广告。一旦进入儿童期,父母则忙于寻找另一项资讯:才艺的学习。面对多样化的招生广告,该要选择哪一项:音乐?舞蹈?美术?该选择哪一个学习机构:有名的?广告做得大的?这些问题都困扰着父母。
  任何才艺的学习,都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太早学习只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于学乐器这个项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学习乐器,不妨试试从团体音乐课开始。这可以当做是学习乐器前的暖身运动。而孩子四至五岁时,是开始参加团体音乐课程的最好时机。因为音乐、美术都属于美育教育,这类感性教育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孩子四至五岁时最恰当(此处指的是团体教学,而非一对一的方式)。一所教学设计良好的音乐教室,它能提供给孩子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几项:
  美感熏陶
  长期听音乐或学习音乐的孩子,他们的容貌形象确实会有所改变,日本魅力学派所提倡的音乐浴――长久浸身于音乐当中,能改变气质,使人变美。以我自己的许多音乐学生为例,经过长期学习,和学校其他同龄的同学相比,总是显得更加美丽大方。是学音乐的孩子大多来自高级的家庭吗?或是音乐改变了他们的容貌?这或许无法断言,但却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观察结果。五官虽然无法改变,气质却可以塑造。
  创造力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课程,还能培养孩子的许多能力:创造力、领导力、表现力和团队中的默契能力(通过合奏训练)等,这些能力,无论孩子将来做的是哪一行,都是需要的。举例来说:教授、医生、律师等,如果有不同于别人的创造力、表现力,就更容易为自己开创新的局面,而不会在经过漫长的学习之后,仍无法发挥所学。所谓“井底之蛙”,除了指一个人世面见得少,更表示这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僵硬的,非启发式而是灌输式的。中国的教育方式常被认为过分僵化,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具有创意的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调查,在我的音乐班上过课的孩子们,在学校担任班长或班干部以及考上资优班的比例相当高。我并不鼓吹孩子上资优班,但能考上说明他们有这个能力,不知是巧合,还是上音乐班的功劳?
  听力的培养
  大女儿振宁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已经在我的音乐班里“混”到第四个年头,音乐班里共有十个小朋友,分散于各校的一年级,某次上课时有位小朋友说:“我昨天代表班级参加注音听音比赛。”另一人说:“我也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统计一下,居然有七个孩子被选为代表参加注音符号比赛,比例不小。这里说明一下,“注音符号”是在台湾所使用的中文拼音法,除了读之外,还牵涉到“听”。这班孩子在我的音乐班上了近三年课,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在听注音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助益。
  现在流行学习英语,其实如同学习注音符号一样,语言除了说、读、写之外,“听”占了很大的比例。“听”得好,就能“说”得好、“读”得好。把孩子放在四周都是说英语的环境,不出三个月,他也能说得一样好,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教他。这就是“听”的重要性。没有为孩子做好“暖身运动”――给他们一副好耳朵,就贸然去学习外语,只会损害孩子的兴趣,事倍功半。而好耳朵该如何训练?除了自己在家常给孩子听英语录音带(假如你自己不会说),参加音乐课程学习也是训练孩子听力的好方法。在听音乐、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练就一副好耳朵,听语言就会有额外的收获。听力好,孩子学习任何语言都能既快又准,而不至于说一口既不标准又带着土腔调的蹩脚英文。
  记得在振宁上幼儿园小班时,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外国客人,招待他们吃晚餐后便送走他们。随后,振宁带着困惑的眼神问我们:“爸爸,今天的外国人讲的英文和上次来的外国人讲得不一样!”哇!这小孩子听语言的耳朵真是不错。原来,上次来做客的是美国朋友,而这次则是从澳大利亚来的!同样讲的是英语,在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住在美国加州的人和住在纽约的人),讲起英文来腔调都有所不同。就像中文,不同省份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腔调。我和先生在家里,常常和孩子玩这种“猜猜是谁在说话”的游戏,这很有趣。平常给女儿的音乐训练,让她有一副敏锐的耳朵。这灵敏的耳朵也让她在日后学习语言时,无论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都学得又快又准,甚至说起中国的传统相声来也是有板有眼,且轻松愉快!
  在我们刚移民来美国时,老大读高中二年级(十年级),老二读初中三年级(八年级)。姐姐在隔年选修的法语AP课程[1]的学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校最高分,之后参加了全国AP法文考试,又取得了全国前百分之七的好成绩。以我们刚刚移民来美国的程度,她能有如此小小成就,当和以前的训练有关,我们也为她感到高兴。
  为将来学习乐器奠定基础
  如何“在正确的时段做正确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认知!家长通常会心急地希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习超过他能力所及的乐器。颠倒学习次序的结果是只有提早结束学习音乐的过程。有许多提早学习的小孩,只熬了一年,甚至短短几个月,就再也不碰任何乐器了,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而如果先在音乐班“暖身”两年左右,再进行较难乐器的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音乐班中,孩子逐渐熟悉了音乐的面貌,对较难的乐器才不会有排斥感。学习乐器的“蜜月期”可拉长。就如同结婚有蜜月期一样,乐器的学习也有蜜月期,时间有长有短。如果贸然直接进入乐器的学习,未经过音乐团体课的“学前暖身”,则“厌倦期”很快就会来到;而上过音乐团体课的孩子,因为对音乐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基本概念,因此基础又稳又广,比较容易领略音乐的趣味。
  此时最大的疑问是:几岁可以开始接受训练呢?出现了两派说法:一、越早越好。二、等孩子一切发展已进入某一阶段――较成熟、适于教导时,再施教。
  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音乐发展已相当蓬勃的国家,大多数人仍是顺其自然,到学校
(幼儿园或小学) 才接受学校的音乐课程。而在欧洲,一般国家至七岁左右(小学一年级以上)才有一对一的乐器课程。我曾多次到这些国家考察,广泛收集他们的学校音乐课本(从幼儿园到初中三年级),发现美、加、德、奥、英、法等国,他们以国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将音乐教科书编得尽善尽美,只要是一名好老师,照着课本教授课程,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收获,甚至即使没有老师教,学生光是翻一翻音乐课本,就可以读到非常详细完整的有关各个年代、国家的音乐故事、历史和歌曲。或许这可以让他们的家长很放心,即便等学生到学校接受国家提供的音乐教育都不嫌迟,而且客观地来说,学生们所具备的音乐基本知识也的确比咱们中国人更丰富、更均衡。(当然,这也牵涉到这些年间各个国家的发展背景。)
  越早越好吗?
  这样的现象令人有些不解:在音乐相当先进的国家,一般大众并不急于“越早越好”地送孩子去私人机构接受音乐课程。可在印象中,莫扎特、贝多芬不都是在四五岁时就被父母带着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吗?
  其实在西方社会,一般大众并未受惑于“越早开始越好”。记不记得在《婴儿炸弹》这部美国电影中,当女主角带着她的婴儿到公园“例行公事”地玩耍时,镜头讽刺地指向旁边三位爱炫耀的母亲:“你的孩子去上过纽约的……课吗?我的宝贝已经去上了半年了!……”女主角张着嘴、瞪着眼,看看地上三个坐在沙堆中玩耍的未足一周岁的婴儿!
  这种镜头,在西方家庭中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因此这个电影的片段其实是在挖苦部分极少数纽约都会的母亲。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孩子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在基督教教会里接触到的音乐节目,就绰绰有余了,不须再额外加课。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的国家反而开始流行“零岁教育”、“早期教育”,有比例越来越高的人忙着送孩子出去上课?
  一、典型的商业社会,群众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资料,很容易被广告煽动。许多“早期教育”观念之形成,并非来自教育,而是来自广告词。
  二、父母缺乏足够的教育理念,宁信广告及“人云亦云”,也不愿接受专家学者的“苦口良言”。
  三、父母觉得自身的音乐文化不足够应付,求助他人是较心安的方式。
  四、认为“赢在起跑点”,或许就能“一路不落人后”。
  五、为了考上好的重点初中。升学主义的阴影,在小学就已铺天盖地地降临,许多父母给孩子暗中的规划是:四年级之前学习才艺,五年级之后就要专攻学科了。学习音乐的生命只到十一岁左右,不提早,未免就太晚了!而西方社会,虽开始得晚,但其年限可以一直延伸至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所以也不急于一时。
  六、学校音乐课程设计不良 (幼儿园、小学、中学),无法提供完整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音乐课,音乐社团或乐队更是少,又缺乏足够的师资、良好的设备。关心孩子音乐学习的家长,只好提早自己花钱,找寻心目中理想的老师。
  畸形发展
  西方社会并非人人重视音乐,但至少音乐已是他们相当重要的生活文化之一,并且也相当普及。学校的音乐课本版本很多,有竞争,就带来进步;音乐社团相当多,学习年限也很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许多社区会提供免费或收费的乐器训练课程,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音乐教师也很多,想要不接触音乐都难,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常态并普及的教育之一。加上欧美人士每周有上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习惯,在教堂里一开始一定有诗歌的吟唱。许多教堂还设有唱诗班、乐团,很自然地,这又是很好的一种音乐学习环境。
  反观我们,音乐教育可以说是很“畸形”发育的一环――民间私人音乐教学如火如荼,不断求新求变,学校却可以按几十年前编排的音乐课本“保持优良传统”地沿用至今。“没有竞争、没有进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最好写照,家长自己想办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要不提早开始学习也难。
  理智的衡量
  但是“提早”,该在多早才不至于揠苗助长呢?我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提及。但在这里,仍有些具体的提醒,父母应多衡量自己与家庭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的积累,时间是否充裕,孩子与父母自身的体力、精神的负荷,孩子各方面发育是否适当等等。
  零至四岁间的幼儿来到训练课的教室,在短短的一小时之间,是否能立即表现合作的态度?授课的老师相当难寻,具有招架小宝宝能力的老师更是难培养,因此大多数的人不敢太早轻易尝试。如果真的有意让孩子上音乐班,四五岁再开始,应该是目前社会环境下较理想的年龄。而在音乐团体班里上过至少两年课,大约六足岁再开始学乐器,也还不算晚。
  最重要的,别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如果家长可以自己给予孩子音乐熏陶,任何年龄开始都不嫌早,也不必外求他人!
  如何选择儿童音乐班?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私人的音乐班,令家长高兴的是,大多数的经营者及老师都非常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教室,儿童可以从这里得到许多的帮助。但是面对不同类型的音乐班,家长常有困扰:该如何选择呢?
  除了师资、设备,家长还关心:我的孩子该上哪种音乐班?弹琴视谱的?奥尔夫式的?
  目前内地大致有两大类型的儿童音乐班,我们姑且以他们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分类为传统式与非传统式的。
  传统式:依照传统上课的方式,学生坐在电子琴椅子上,必要时电子琴还可以当桌子用。一人使用一台电子琴,家长可坐在孩子身旁陪伴。授课的内容由于限制于教室不甚宽敞的空间,学习较偏重于“知性”的认知,如识谱、弹奏乐器、听音、认识和弦、节奏拍奏等等。
  特点:课程内容设计很系统,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简单的看谱、弹奏。或者有不使用电子琴者,但偏重知性的传输,都可以归为此类。
  非传统式: 所谓& “非传统式”, 是就学习形态而区分。这类教室, 设计宽敞,学生人数大约在十二人左右,光着脚进入没有桌椅的地板教室,教室大多数有一架钢琴,及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敲击乐器。学生可以自由自在或躺或坐地进行课程,学习内容不强调知性的认知,较多通过各种游戏、说白节奏、敲击乐器、身体动作等等来学习一些音乐的基本功。
  特点:课程设计弹性较大,老师可自由调配、增减内容。由于强调教、学双方都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除了能主动参与,并常有机会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此时则成为观察者及课程背后的主导者。市面的奥尔夫教学则属于此类。
  父母可从以上的分类简介中,获得选择时需要的讯息。如果您想知道我的选择,我建议,依照儿童的年龄、个性及他们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一、年龄。学龄前的儿童,视知觉尚未发育完全,对于细微的视谱教学会感到困难,手指肌肉也无法胜任弹奏键盘的细动作,此时选择视觉上不需要太吃力辨认五线谱并避开手指需要弹奏琴键的学习,比较符合此阶段孩子的身心需求。
  如果二年级以后才开始参加民间音乐班,孩子各方面的发育已成熟许多,相对来说不太需要在意他们的发育是否能配合。此时传统视谱、弹奏的教学,将能很有效地带领孩子进入状况。当然,别忘了父母本身的配合工作:让孩子多听音乐!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更理想地帮助孩子。
  二、个性。如果孩子各方面的发育很“早熟”,个性也非常稳重,不怕困难,那么传统、非传统的音乐班他都能选择。
  而如果孩子非常好动,静不下来,用传统的上课方式不只他自己受苦,对老师及家长都是一大考验。
  至于个性较畏缩、胆小者,如果碰到好的老师,采用非传统式的上课方式,可以引导他们更开朗,也是较适合他们的上课方式。
  三、问问孩子的意见。父母事先多阅读相关资料、带孩子参观这类的教学、给他们一些心理准备及概念并和他们讨论也很重要。或许这么小的孩子,他们的回答不一定准确,那么就要靠父母综合以上两项,再下判断了!
  这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以内地儿童音乐教育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师资水平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沉淀。良莠与否,需要家长们仔细甄别判断。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不妨先带孩子(和邻居或亲友的孩子)做一些书中提及的音乐游戏,也是大有裨益的!
  孩子不想上音乐课怎么办?
  人都有惰性,也有周期性,在孩子身上更是明显。因为比成人缺乏自制力及缺乏对未来成功的幻想力,孩子们很容易就放弃手边的学习,尤其是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内容的学习方式。
  如果您已确定所选择的音乐班不错,教学内容及老师都很适合孩子,可是,在过了一阵子之后,孩子仍说:“妈妈,我不想去上音乐课!”这是怎么回事?家长该如何辅导?
  电视时钟
  注意一下,是不是他上课的时间正是卡通上演或连续剧播放时间?假设他每天看卡通,或每天看连续剧,如下午五点到六点或晚上七点以后,他的电视时钟会告诉他,现在是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将他带去上音乐课,几次还能忍受,等新鲜劲儿过去后,他就会拒绝了。解决之道最好是别让孩子养成在每天固定时间看电视的习惯,尤其连续剧更是别碰,它很容易让孩子在这一时段对于连续剧之外的事丝毫提不起劲。如果刚好碰到一档同学们几乎都在看的连续剧,可以将它录下来,隔天或之后再看。
  身体有所不适
  孩子是否睡眠不足、饥饿、头痛、肚子痛等等。有时当天课堂上的不舒服,会给他留下不好的联想及印象,觉得进到这间教室,就想起上次的不舒服。这需要家长坐下来,慢慢帮他厘清错觉,并积极地建立他对课堂的快乐印象。
  低潮期
  如果没有任何原因,孩子就是不想去,可能是进入学习的低潮期。同样的,家长也可用积极、欢乐的气氛,半强迫、半鼓励地帮助孩子。譬如上完课后带他去哪里走走,吃吃他最爱吃的东西,制造一些课后欢乐的联想,只要几次,就能度过。
  年龄不足
  年龄较小的孩子参加未足龄的音乐课程,除了极少数能适应外,大多适应不良。尤以男孩子更明显,因为他们许多的发展,在此时比女孩子来得慢些。因此,我不赞成男孩子不足龄就提前上课。这个年龄的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每个月”的变化,而非“每年”的变化。换句话说,可能只相差一个月的时间,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别迫不及待地想“提早学习”,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
  社会性适应不良
  如果孩子从未上过幼儿园,也从未有过团体生活的经验,一下子被放在一个团体中,他必须适应:
  1.与别人分享用具、物品。
  2.与别人合作。
  3.服从“老师”的指示。
  4.身处于密闭室内,不能自由行动一小时等等,这难免会无法适应。
  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很喜欢音乐课,也可能非常排斥,家长只有耐心地陪伴一阵子,情况也许有可能改善。但通常会比别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
  兴趣不合
  如果孩子不断地表现出不想上课,上述原因也都不成立,就要考虑可能是兴趣不合,那么就别再勉强,长大一点再试或试试孩子感兴趣的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陪孩子一起学一段
  这句话,适用于孩子学习任何一项才艺。
  在家长选定一种才艺及教室后,将孩子带进教室,交给老师,在那一刹那,他们大致上觉得:松了一口气,终于暂时找到一个地方可以让孩子学习!心想如果孩子能顺顺当当地学下去,自己的责任就了了大半……
  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陪他一起学一段!
  当然,碍于大部分的教室设施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如设备、场地、桌椅不够,有时家长很难一起学,但家长还是可以想办法,或要求老师。
  例如,在我的直笛班,我会为家长多准备椅子,当孩子初学时,家长坐在后面,不是帮助孩子学,而是自己也学。当我教任何技巧性的学习时,家长可同时知道其难度或窍门,不至于在旁观看并说:“很简单啊!就是这样……就是那样……做啊!”一起学习,回家可以一起切磋、练习,同享甘苦。此时领先,彼时落后,起起落落间,亲子交换心得。这种“有自己人做伴”的感觉,孩子学起来会更轻松愉快。
  虽然过了几个月,家长常因时间及反应较慢等因素,越来越跟不上孩子,而不得不暂停,但此时孩子的学习情绪较稳定,比较能掌握学习状况,家长陪不陪也就无所谓了。
  有些状况或许实在不适合亲子同上,例如:场地不够大,或家长会干扰孩子的学习,使得老师不希望家长在场。那么家长在家为他们制造一些环境,对他们的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常常看到在英语班上课的孩子,回到家父母一句英文也不说(有的是不会,有的是不习惯说),想想看这样孩子一星期只上两三小时课,平常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可能学得正确,学得好?如果家长能讲,或是同学间都会,再不然父母、孩子常常听英语CD,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有了更多听、说的机会,效果自然更好,学习乐器也是这样。
  千万别把孩子推进赛场,让他一人独自奋斗,做家长的只在场边摇旗呐喊:“宝贝,加油啊!不要输给别人!”或索性走到终点等着验收成果!何妨自己也进场跑跑看,个中滋味可以让您增加许多和孩子同理的心!
  如何训练孩子的音感?
  研究报告显示:四至六岁的孩子就能形成“绝对音感”─ ─ 即不需要通过音叉或乐器的帮助,就能敏锐并正确辨别音高的能力。例如在钢琴上弹一个G音,听者便能马上说出是G音(不必看键盘);或弹出D大调,听者马上可说出这是D大调。这种能力可经由训练形成(四至六岁是最佳训练期),也可能是天生,并经过开发后显现出来。
  然而与此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极端,便是我们所说的“音盲”。
  “音盲”(或说“五音不全”),通常指的是唱歌时荒腔走板,或是无法抓住旁人所给的音高而跟随。这些人有可能是听觉或声带发育有轻微的障碍,但也有可能是心理障碍引起的。
  从医学上来说,在胎儿形成时期受到伤害、在出生时受到伤害,或是不知名的原因,都有可能轻微伤及婴儿的听觉及声带(此处指的并非聋、哑等严重情形),使得出生乃至成人,造成不可弥补的音盲情形。但据实际观察,生理上引起的障碍其实只占极少数,而其他的“音盲”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可能补救吗?
  真假音盲
  如果是由生理引起的,大致上不太容易弥补、纠正。不妨求教于专科医师,我们姑且称之为“真音盲”。而由心理或环境所引起的音盲,是可以挽救、纠正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假音盲”或“暂时性音盲”。
  如果女孩子在七岁之前,男孩子在八岁之前,唱歌荒腔走板、忽高忽低,或是毫无音高可言,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还算是正常的,因为声带的发育大约要在这个年龄之后才逐渐稳定。在这之前,有人很早便能用轻声法很准确地唱出音高,而大多数的男孩子则声音既粗糙又不准确。
  如果过了以上所说的年龄,唱歌的音高仍不准确,父母就要注意以下几种生理情形:
  (一)男孩子对于较高的音,女孩子对于较低的音无法正确唱出,这属于音域上的困难,可以不必担忧,应属正常现象。
  (二)另有一种现象,则是歌曲的某一片段能准确地唱,某一片段又走调了,这是属于“过渡性”的发声不良,如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轻声发音,并常听正确音高的歌唱声,情况便能逐渐改善。
  (三)有些人发声不良,是由于小时候哭得太严重,而使声带受损,或长期喜欢大喊大叫所引起的,这需要耳鼻喉科医师鉴定,看是否有挽救的方法。
  如果不是上面所提的原因,就要考虑一些心理的因素:
  (一)年龄较小又害羞的孩子,因为无法放胆唱歌,导致声带僵硬,无法顺利共鸣,也会影响唱歌的音高。
  (二)在唱歌时,曾经同时发生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如突然被重打、撞击、看到可怕的事,使得歌唱突然中止,都会引起歌唱时心理上不愉快的联想,日后拒绝唱歌,或勉强唱歌也是“离了谱”的声调。这样的原因,极需心理医生或父母耐心地疏导,时间或许可以疗伤。
  (三)若是以前唱歌时,曾被同伴或老师、亲戚嘲笑过,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一直忘不了,日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师长给予开导、疏解,将来可能一辈子都要成为“假音盲”而永远无法正确地唱歌。这是最遗憾的事,为人师长者不可不慎。
  还记得某年所教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在班上,总是有学生特别调皮,也有学生特别安静。期末我要求全班同学一个个地上台背唱某首歌,以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有个叫述佑的男孩,安静、害羞又带着点不屑的表情,拖着不情愿的脚步慢慢走上台。站在台上,他仍然是低着头,看着地板,不开口。“可以开始唱了!”――没反应――“可以唱了!”提醒他一下,仍然没反应,头就是低着,不唱就是不唱!为了不耽误别人考试的进度,我对他说:如果你现在不想唱,那下堂课再唱。可以下课后留在教室老师和你谈谈好吗?
  送走了其他学生,述佑留在教室的角落,仍然低着头,从上第一堂音乐课到现在,我没听他讲过任何一句话。显然这孩子是处于极端劣势的地位――不是家庭不好,就是曾被同学欺负过,或被老师修理过。我用了许多非常软的口气,他终于开口了:“没有!”“不是!”“是!”等等简短、不情愿的话。“你会唱歌吗?”“……”“你喜欢唱歌吗?”“……”对于这类问题他都拒绝回答。回想我小的时候(在台湾),谁敢这样对“师长”,绝对是一个巴掌甩到脸上。或许就是有老师曾经这样对待他,我更是小心翼翼地想办法来卸下他的心防。
  终于,他开口了:“我小学一年级,唱歌被老师打,他给我不及格!”――好狠的老师,你看你真是害人不浅!可能他受害的绝不只是音乐这一科而已。他连开口唱歌都不敢!我心痛得真想把他搂在怀里!
  后来,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要他每天找我报到(他是个被许多老师放弃不理的学生),有时背英文单词给我听,有时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给他写,有时抄一段英文给我看,和我熟悉了几个月之后,拿一首最简单的歌给他唱,求了老半天,他终于开始唱了――嗓音还真不赖,只是唱得很没自信。――好,我会继续给你机会,让你回归正常,我心中这样说着……
  你们说这是真音盲还是假音盲?为人家长及师长,千万别再随便伤害孩子了!
  (四)有一种人是从小就对唱歌没有兴趣、没有信心,也有可能在日后成为“假音盲”;因为唱歌时,需要有腹腔肌肉及“气”的支持,不喜欢唱歌或唱歌非常没有信心,都会使腹腔的支持消失,唱起歌来自然会五音不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对于婴儿或幼儿,环境是导致“音盲”的因素中最具杀伤力的。年龄越长,大约过了小学四年级,自己已经具有清楚的音高概念,就不易受到别人影响了。不利的环境影响如下:
  1.父母任何一方,如果唱歌五音不全,又不自知,幼儿在长期熏陶下,没有正确的示范,对音高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2.保姆、亲戚中常和幼儿亲近的人,如果喜欢唱歌,音又不准,幼儿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3.幼儿园的老师若音高不准,短时期相处还不致有太大的不良影响,但若长期相处,对某些人可能就会造成音高混乱的状况。
  如果是环境引起的“暂时性音盲”,其实是最容易弥补的,但必须把握机会,且不良的音高示范必须立即停止出现。否则年龄越大,越难改正。及至成人,可能假音盲就会变成真音盲了。
  如何训练孩子的音感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音感训练:可在已调好音高的乐器上(钢琴是最简单好用的)随便弹一个音,如C,让孩子唱出音高或说出音名,再弹一个音,如A,孩子立刻能辨明音名并唱出A的音高。如此不断地反复练习(可以当成一种游戏),在四至六岁这段关键期,训练这种听声辨音的能力,在孩子日后学习乐器时,会有相当大的助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吗?
  不知从何时起,借着媒体的宣传,这句话已悄悄地走进了大部分现代父母的心里。
  上一代的父母,忙着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孩子只要没有落后太多,他在人生的跑场上如何跑,何时开始跑,家长们干涉得较少。现代的父母不但挂心孩子如何跑,还希望早跑,大概以为这样就可以一路领先,不落人后。
  我不知道“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小孩,是否会一生都顺利,一路上都遥遥领先;但我想,这样的“竞技”,无论是家长或孩子,一定都相当辛苦、紧张。试想,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一路上都是不想输的,那么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心血,其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其实,这句话我并不完全反对,尤其是现在还提倡“胎教”、“零岁教育”、“早教”等等,不过当这句话针对的是儿童学习技能(音乐、美术、语言等)项目来讨论时,应该是有更多讲究的:
  1.何时起跑是恰当的?
  2.哪些学习项目是需要“不输在起跑线上”的?
  3.哪些学习项目是可以“早起跑”的?
  4.起跑线上输了,就意味着一路的赛程都会输吗?
  5.“比别人慢起跑”的家长,错了吗?
  6.“早起跑”的学习,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反效果?
  以音乐的学习来说,许多人都知道莫扎特四岁就会弹琴,五岁就能上台表演。咱们的天才儿童郎朗也是三岁开始学钢琴,十一岁就获得德国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于是都想依样画葫芦,更早的甚至是两三岁就希望孩子开始学钢琴。其实我们理性地想一想,从莫扎特出生至今三百多年间,几百亿的人口在流转,一共出现过多少个莫扎特?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又出现过几个郎朗这样的音乐“神童”?说他是神童,就是因为他太特别了,所以他所能做的,一般人不见得能做得到。纵观整个历史,总共出现过多少这样的音乐神童?几十亿分之一比例的可能性,要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几率实在是相当低。因此,若过于迷信莫扎特、贝多芬等特例,希望“早跑早赢”者,需要慎重思考!
  这里举几个个案以供参考:
  案例A:维玲(以下均为化名)被带到我的四岁幼儿音乐教室时,只有两岁半。父母一起陪同前来,可见态度的慎重。我劝她的父母,两岁半来上四岁班的课,年龄上相差太远了。但她的父母坚持认为维玲的发展比一般的孩子好,又聪明又懂事,没事的时候还能自编自唱,显露出对音乐的高度兴趣。他们希望能早点发掘并栽培她,认为她的程度应该可以上四岁班的课程。在我坚持“不适合”的原则下,他们带着失望的表情离去。两周后,三人又同时出现在我的教室门口:“郑老师,请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还是认为她实在非常有音乐天分。”因为我的教室没有两岁半的班别,再说我也认为这个年龄不需要家庭以外的音乐教育,但既然他们坚持要上“四岁班”,只有让维玲试试看。
  起初没有什么状况,三分钟过后,她开始试探性地移动身体。“维玲,注意听!”在旁观察的父亲说话了。“小朋友,现在每人来拿一个音砖。”在我的要求下,每位小朋友鱼贯地来拿乐器,而维玲显然不懂什么是排队,也不想要我给她的乐器。当拿到手后,却不停地乱敲(虽然动作很轻)。她不知道“老师”是何人物,那么对她来说,“要听老师的话”也就无法照办。她可能是很有天分,但由于年龄太小,她还无法接受任何形式上的训练。当然那堂课给我制造了相当多的困扰,她的父母也看得一清二楚。虽然老师很有耐心,也用了很多方法,四岁班的课程毕竟还不适合她。课后我建议这对很有心的父母:“在家多听音乐吧,过一阵子再说。”
  案例B:柏康四周岁时,来到我的教室。他看起来眉清目秀,身材也发育得挺好,只是稚嫩的小脸蛋透露出他十足幼小的年纪。他妈妈说柏康看起来很喜欢钢琴,每当经过琴行,他就趴在玻璃橱窗上看着乐器行的钢琴。听到有人弹琴,他也会露出很羡慕的神情,驻足欣赏,直到别人弹完,他才会移动脚步。是否该为他买一架钢琴,并且开始学琴?
  我为柏康的妈妈分析:
  第一,这种表现,其实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可以发现,那只是因为钢琴这个庞然大物的造型和声音是他们前所未见的,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你可以继续观察,看看他这样的表现能持续多久,三个月?四个月?半年?……
  第二,你们家从来没有过任何音乐环境,除了一些流行歌曲,没有人弹奏乐器,没有人听古典音乐,如果现在就开始学琴,其实非常不适合,因为他还完全没有做过“暖身运动”。
  第三, 四岁的男孩子大多好动、没耐心,对许多事物都感到好奇,但注意力非常短暂,同时还有许多肢体发育上的问题,并不适合在此时学习钢琴。
  他的妈妈觉得很有道理,接受了目前暂时不学的建议。
  可是没过多久,他妈妈又改变主意,因为有钢琴老师告诉她:四岁再不学就太迟了!于是她很快地花了十万元台币(约合人民币两万多)买了一架钢琴,并向这位老师学琴。不幸的是,柏康的学习兴趣维持了不到一个月,就再也不肯靠近钢琴,而且还说:“我要拿斧头把钢琴砸掉!”这些事,是后来在路上偶遇柏康的妈妈时,她告诉我的,并表示为当初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而后悔不已。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父母如果太早给孩子一些不必要的学习活动,对孩子的发展过程只能是一种干扰。
  想想看,孩子的许多活动很显然都是基于肢体活动的协调性,比如爬行、走路、跑步、手部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操作、语言的发展等,如果破坏了这个简单的发展过程,或强制孩子去做他们不能理解也无法达成的工作,对他们的心理将造成多大的伤害。
  你也许会说,中国目前就有上千名的天才小儿童,不信你看,郎朗、李云迪、殷承宗等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学习,不是都很成功吗?在此我想提醒您:您是否知道还有更多更多的人是失败在“太早开始”吗?
  许多人都以为“学习”只限于学生时代,那么过了学生时代,也就意味着学习活动就此停止?如果真是这样,就如同“跑百米”,起跑及冲刺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您觉得人生是跑马拉松,还是跑百米呢?
  其实,人生的赛程很长,学习年限也很长。究竟是养精蓄锐,培养健康的体魄,以便有足够的体力跑完全部赛程;还是一开始就冲刺,全然不顾旅途的漫长,到最后精疲力竭呢?相信您的心中已有答案。
  千万别让孩子非但没有赢,反而跌倒在起跑线上!
  怎样拥有“好嗓音”?
  唱歌,人人都会,很简单,可是怎么唱才好听?一般人需要学习才能有好的声音吗?其实,孩子的声音最好听,也最自然。然而电视上一些不当宣传,如儿童歌唱比赛及一些“久走江湖”的儿童歌者,常有一些模仿成人唱腔、动作的表演及声音,带给儿童观众许多不良的示范。而学校中,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老师,常常要求孩子们“大声唱歌”,这些不当的唱歌方式会一再地破坏孩子童稚、纯真的歌声。
  小孩子从出生起,不需要教就开始咿咿呀呀地唱歌,在这过程中,父母只要注意一些细节,等到孩子长大,大多数人都可以拥有很好的嗓音。
  1.长期大哭、大闹的小孩,声带经年累月地摩擦,结果必然会受损。
  2.妈妈自己常常“轻声”地唱歌给孩子听,就是最好的示范。
  3.从小练习使用鼻腔以上部位共鸣的讲话方式,唱歌自然会好听。
  4.学校老师,特别是幼儿园老师,最好不要要求孩子用很大的声音唱歌,这样不见得会有好效果。请孩子用很有精神的状态“轻声”唱歌,肚子用点力量把气“撑住”,并慢慢吐出,这样,孩子们会更专注地去唱。
  5.别学电视上那种搔首弄姿、唱些大人“情歌”的唱法。这种唱法,叫人不忍心再看这个孩子第二眼。
  6.自自然然地让喉咙放松来唱歌,就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很难体会,不妨躺下来,全身放松后再唱,便可以体会到“放松”的状态。
  7.一般来说,小学一二年级以前的男孩唱歌时,和同龄的女孩相比,在音高方面较不准也较粗糙,这是声带发育的问题,不必担心。但是要给他机会唱,并经常听正确音高的范唱,才不至于将来成为五音不全的人。
  8.几岁可以开始唱歌?这毫无上限及下限,只要想唱,任何年龄都可以唱。
  声音,是与生俱来最自然、最方便的乐器,不用花钱买,人体便是天然的共鸣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比乐器更具有感动人的特殊力量。歌唱,随时可以进行,是学习音乐最快也是最直接享受音乐的方法。
  而欣赏歌曲,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否学习乐器,都是非常有必要又有益处的项目!
  记得在大学时代,教我器乐的几位外籍教授,和后来常参加讲习会(Master
Class)的大师级教授,每每在课堂上强调:“唱!唱!用乐器唱出你的旋律!”后来,通过不断地欣赏名家演唱歌曲,我对老师们的这番话,最终有所领悟:在弹奏乐曲之前,先将旋律唱过一遍,才能赋予弹奏的乐曲以生命!
  当您欣赏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杰西?诺曼等人演唱的歌曲,并跟着唱和之余,是否也感受到音乐那触动人心的悸动之美?
  我的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
  如果您一定想知道:“我的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请先来看看学琴的孩子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具备哪些学习条件,再下结论或许较为理性。
  视觉:为了识别乐谱,必须能清晰地具有下列几项能力:
  1.分辨圆点、线、平面的关系:例如同样大小的圆点,在第二间& 及第三间&
或第二线& 及第三线& 之间移动,儿童是否能清楚地辨别?一般来说,幼儿园大班以上的小朋友比较有能力掌握,而中、小班的小朋友则较为模糊,男孩比女孩也更觉吃力。
  2.须有清晰的代换能力:圆点位于同样的位置,却有两种不同的名称,如高音部的Do,在低音部却成了Mi。
  运动神经
  1.为了操作琴键,手指必须有每指独立运作的能力,如:将五指做弹钢琴状,轻放在桌上,每次抬起一指,并尽量抬高,其他四指很轻松地放在琴键上,而手掌仍能保持握有一个小鸡蛋的空间,手背不能塌陷。
  2.除了每指能分别独立,并须能两指同时运作,如:同上动作但每次同时抬起两指:一、三指,二、四指或三、四指,四、五指等。两指抬起后,能同时有力地放下,而其他手指仍能很轻松地放着。
  3.左右手能同时做不同的动作,如:一手做上下跳跃动作,另一手做左右圆滑滚动的动作。
  4.左右手能同时打不同的拍子,如:右手打& 的拍子,左手打&
的拍子,然后能互换。
  5.左右手能同时打出不同的节奏型,如:右手打左手打 ,然后能互换。
  6.能非常准确地拍出……或 ……的节奏(可使用节拍器,速度大约在:68左右)。
  是否具有敏锐的听觉,能对下列几项清楚分辨:
  音符的高低、音符的长短、音符的强弱、音符的快慢。
  以上是对于想开始学习乐器者所设定的项目,已经开始学习半年左右者,还要面对以下问题:
  (一)在老师的协助下,能分辨不同或相同的乐句,并能掌握。
  首先老师以不同的彩色笔分出相同与不同的句型,学生可以用辨认“色块”的方式来分辨A与B(如A涂蓝色,B涂绿色)。
  如以下谱例:
  转载自《你喜爱的古典名曲》(初级),使用经过同意
  (二)能分辨不同和弦的音响。如的音响不同于的音响;和弦音与非和弦音,如的音响不同于的音响。
  此外,是否具有良好的拍律(steady
pulse)感、节奏感,手掌是否够大,手指是否有力,及个人的耐心、毅力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基于谨慎的态度,我提出以上建议,如果太多项目无法通过考验,可能是时机还未成熟,那就再等一阵子吧!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乐器?
  为孩子选乐器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很难用统一的原则确定,并且家长最好不要单独决定此事,尊重孩子的意见是绝对必要的。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让孩子有接触各种乐器音色的机会
  通过多听多看音乐会、录像带、CD、录音带,让孩子有些基本认识后,再作决定,误差的机会可以减低。
  尊重孩子的兴趣
  对于较年幼的儿童,通常很难确知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的耐心、好奇心总是那么短暂,原来热切喜爱的某种乐器,却可在一两个星期后转为厌倦。能自动维持兴趣的孩子,可能只是满天繁星中的一两颗。比起盲目的选择,让他自己对乐器的形状、音色有所了解后再作判断,乐器的特性与孩子的个性会有更多吻合的机会。
  由于我自己在大学双主修钢琴与单簧管(Clarinet),曾经在四个交响乐团演奏过,毕业后教过两个中学的管乐团,知道除了钢琴外,还有更多乐器可选择,也发现,乐器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多的因素:
  1.某些学生直觉地认为吹小喇叭或打鼓很酷很帅,所以选择该项乐器。
  2.某些学生崇拜的偶像擅长演奏某种乐器,或他的好朋友会演奏某种乐器,使得他也选择该种乐器。例如二○○八年我到云南丽江旅游,在风景区的一个咖啡馆和店主全家人聊天,得知他们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自从半年前去看台湾歌星周杰伦(他的偶像)的演唱会后,也开始很认真地去学习钢琴和打篮球,父母对这“意外的收获”感到很开心。
  3.某项乐器,有些人摸起来觉得很顺手,只是简单地吹(弹)奏,就让他爱不释手。而喜欢(占大多数)某种乐器的声音,又经由声音而喜欢某种乐器的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时间会更持久。
  衡量孩子的身体发育条件
  在身体条件方面,钢琴、小提琴只需孩子有够大、够有力的手,就可以学习,也较容易上手,通常最受初学者欢迎。并且小提琴还可以根据孩子的身材来挑选适合的尺寸,最小可从1/8开始使用,然后随着个头的长大而逐步更改为1/4、1/2、4/4。至于大提琴,虽然也可由小尺寸开始,但形体仍偏大,会牵涉到面部肌肉、手部肌肉、臂部肌肉、后背肌肉,还要有够大的手与够长的手指来按弦,并能在弦上自由移动,这些都需要根据孩子的体型是否能胜任而决定。演奏时不能太吃力,也不需要太强的肢体协调性,对初学的人来说,是很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是管乐,尤其是铜管,需要极为充足的肺活量才可以,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肺活量虽和体型、年龄不一定成绝对的正比,不过想想看,世界各国知名乐团的管乐吹奏者大多“前腹贴不着后背”,拥有壮硕体型的演奏者总是占大多数。
  很多学校,甚至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为了组成学校的游行乐队(Marching
Band),就找孩子吹奏管乐,从某种角度看,或许可行;但站在一个母亲的立场,我不会同意让我心爱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去吹奏一种对他们来说非常吃力的乐器,尤其学校买的乐器大多廉价,吹奏的难度更会增大。
  不要让乐器的价钱左右您的选择
  有的人直冲着昂贵的乐器而去,有的人则随随便便买一个便宜乐器给孩子,这都不妥。太贵的乐器孩子就会更喜欢吗?孩子对价钱的高低毫无兴趣,不要为了虚荣心而去买任何乐器,那会搞得两败俱伤。而太廉价的乐器,练习起来效果大打折扣,岂不是浪费时间?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
  推荐语:
  本书呈现了一位少儿音乐教育专家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也是一位成功妈妈在孩子学音乐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各方面管理的经验之谈;书中充满了爱和教育智慧,也传达了有关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技巧,对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音乐很有帮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音乐教育应该为培养儿童的素质服务,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功利,成为过度的纯专业技能训练,这使音乐教育常常和初衷背道而驰。本书作者以音乐老师、家长和研究者三个角色,告诉我们如何带领孩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以使其形成终身音乐爱好,感受生活的美好,非常值得一读。
  ――――音乐教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郭小利
  前言、序、后记
  序&#8195;一
  李妲娜
  老友郑又慧突然打来越洋电话,嘱为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写序。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是在二十年前,郑老师受邀来京,参加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并作一篇专题报告,她的热情亲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别各奔东西,但心中总存挂念。一些人天天在一起却难成朋友,一些人一面之交却一见如故,大概是同道中人的缘故吧!
  当书稿电子版发来后,我一口气看了几小时不舍停下……说实话,近年来我特别关注少儿音乐教育方面的书籍,买了不少,也看了不少,但像这本书这样吸引人的真的太少了!
  首先打开目录,题目真是个个吸引家长和老师的眼球,都是一些长期纠结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心里的问题,实用而切中要害。郑老师不愧是有着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专家,在中国台湾、中国内地、欧美一些地区从事教研工作多年,对音乐的“教”与“学”,特别是国人少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深切的了解,所以我说这本书实用解渴。
  整本书内容之丰富,从暖身(启蒙、入门)、认知、学乐器,到国外少儿音乐教育状况、教学法,真可谓是少儿音乐学习的“小百科”!而最为珍贵的是书中提供了不少信息。须知改革开放几十年出国学音乐的学人有成百上千,学表演、作曲、学理论的多,在国外或回国从事少儿音乐教学的也很多。但是,真正在少儿音乐教育方面既懂音乐又懂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我们不仅需要培养郎朗这样的大才,更需要培养千千万万身心健康、具有高素质的文明公民!“从娃娃抓起”――怎么抓?尤其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艺术学习有利于智力开发,而少儿正是学习艺术的最佳时期,于是就有了狂热的“学音乐大潮”。
  正如许多教育家指出的:少儿不是未成熟的成年人,怎么去学与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而又最易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转变那些陈旧的观念和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已经意识到:“少儿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为了学“音乐艺术”,而是关系“人”的成长和发展。脑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也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明。
  本书在这方面别开生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念和方法。感谢郑老师在这一领域的辛勤耕耘!我们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了解更多在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信息。希望更多的“郑老师”们源源不断地给我们传递更多的资讯。当然信息资讯也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情、民情、人情各不相同,更何况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们仔细去观察、去“悟”其中的道理。但听不同的声音总会有好处吧!
  最后也要提到,虽然是“教育”,但它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去进行的。本书讲的是“音乐艺术”这个载体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郑老师使用了通俗易懂、生动简洁的文字把这其中的术语讲得那么明明白白。我相信所有关心自己孩子成长的家长、关注少儿成长的教育工作者都会从中受益。这是我十分乐见并为之感动的。
  2011年9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校外名师讲座教授、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序&#8195;二
  秦德祥
  十分感谢宝岛台湾的郑又慧老师,是她赐予我这样一个良机――先睹为快地学习了她的这本力作。
  借此机缘,我深为荣幸地向此书的主要读者群――百万琴童、千万正在学音乐、尚未开始学音乐的学前幼儿和少年儿童的父母们,中小幼学校的音乐教师们,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和从事私人音乐教学的教师们,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子和他们的教师们,从事音乐教育的领导或指导工作、从事此项理论研究的专家们,郑重地向你们推荐介绍这本非常值得大家认真阅读的好书。
  一九九○年,在北京举行的“国民音乐教育年会”上,我有幸结识了郑老师,但因会期短促,与会者甚众,未有机缘个别地向她求教。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书亦如其人。本书将郑老师三十多年来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抱着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她成长为著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的历程,她走遍世界所得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所见所闻……一一娓娓道来,历历如数家珍,正如她的为人,亲切、热忱、温文尔雅,毫无虚饰。她不是高踞于上的指导者或教导者,而是可亲可信的同行者和引路人。此书虽非煌煌鸿篇,但内容实在而丰富,论述细致而精到。可大分为两个板块:前七篇为第一个板块,主述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后三篇为第二个板块,概要地介绍多国儿童音乐教育的种种人和事,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哲理。
  我十分欣赏和赞同郑老师倡导的许多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理念),如:“听”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须领先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之法。人类种种感觉,最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便是在胎儿时期就具有的听觉。而音乐,恰好是听觉的艺术。这便是人与音乐亲近的起源。聆听音乐,也就必然是人类接触和了解、感知和学习音乐的根本之法。
  又如,环境对于孩子学习音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将此语释为“近乐者好乐”,当不悖其意。就音乐的喜好而言,边野山区的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西洋古典音乐不比山野之歌优美;戏曲之家的孩子,从小听惯父母唱戏,往来亲朋多为戏曲界人士,所谈大都与戏曲相关,又常有机会去剧院观看排练或演出,日后至少是个戏迷。此亦环境使然。
  如上所述,正确而重要的基本观点书中还有不少,郑老师比我说得更清楚、详尽、准确。以下向郑老师和读者们简略地报告我粗读此书后获得的一些启迪和教益: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我们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多年的盲区。与某些音乐教育研究者相仿,我们往往侧重于小学、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比较忽略零至四岁学前儿童的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音乐的直感已相当敏锐,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对于他们音乐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日后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此书在这一方面有不少极具价值的精辟论述,相信读者会获益匪浅。
  二、社会音乐教育、私人音乐教育,是我从事音乐教育的又一个盲区。我们往往偏重于中小学校内音乐课程的教育。这种情形,虽在社会音乐教育及私人音乐教育尚未兴起的彼时,尚情有可原,但毕竟不适应当前形势了。此书在这一方面的分析研究,释疑解惑,弥补了我们的一大不足。
  三、从儿童音乐教育总体发展情形上看,中国内地和台湾所经历的路径大体相同,但台湾在许多方面比内地早行。比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引进,在台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内地则是在八十年代末;社会音乐教育及私人音乐教育,在台湾早已有之,内地则是本世纪初方始蓬勃兴起。此书所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有的已经面对,有的即将面临,参考借鉴的价值不言而喻。
  四、此书对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儿童音乐教育的介绍,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作者以其亲历见闻,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和可借鉴的材料。
  五、此书实用性极强,我粗读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在当前对七岁小孙女进行的家庭音乐教育中,虽总体上循着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路,但在教钢琴的某些细节方面,按此书所说有所改进,收效甚为显著。又,我当前在面向成人传授古典诗词吟诵时,对于走音跑调问题束手无策,对此,此书中亦有相关的论说可资借鉴。总之,对于儿童音乐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具体困惑,大都能见到相当详尽的剖析,得到比较圆满的解答。
  六、郑老师生于台湾,虽遍行世界,流淌的依然是炎黄血液。她广博的见闻学识、多年的实践和聪明才智,使之能融会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于儿童音乐教育之中。如:此前,如笔者之不才者,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洛兹分别视为各别的音乐教育体系,而郑老师却能将这些统一于爱德威?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之中,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一个多元统一的庞大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又如:笔者对于“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的理解和实践,常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视作须使之“链接”起来的两物,而郑老师所论述和实践的儿童音乐教育,则是将语言、歌唱、乐器、律动、游戏、戏剧、表演等合为一体,不是结合、联合、组合,而是混合、融合、糅合。
  衷心感谢郑老师将她这三十多年的心血、曾获台湾出版界最高奖的大著奉献给祖国内地广大读者,奉献给祖国儿童音乐教育事业。认真的读者们必能在此书中获得比我更多、更实在、更重大的收获。
  谨遵郑老师之嘱,匆匆草此,是为序。
  日于江苏常州
  (本文作者系资深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理论家、奥尔夫教学法研究专家)
  自&#8195;序
  越来越文明、科学化的社会,似乎并未让现代的父母越来越容易当,有关教养子女的问题、困扰,反而相对地增加。
  古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能花时间去了解原本所不熟悉的事物,那么“近忧”必定能减少许多;例如教养孩子时,如果我们能多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中不慌乱,就能做到“一天的难处一天当”。现代父母如何能不被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调所迷惑?广告词今天吹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宝宝学识字”、“早教班”,明天吹着“儿童学电脑”、“儿童学英语”,后天又是……父母在头晕目眩之余,玩着“大风吹”的游戏,心中的疑虑还真不知从何处寻求解答,日子就在疑惑中过去了,孩子也长大了。
  在许多城市大大小小的演讲、座谈、成长营中,我遇到许多忧虑的父母,他们咨询的往往都是同样的问题。遗憾的是,他们原本可以不必如此烦恼的――如果能具备一些音乐知识或儿童成长状况的基本常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累积越多,就越能使我们成为各方平衡、具有真正智慧的父母;手中资料的贫乏或丰富,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这也是我写本书的最大动机。
  市面上有许多专业音乐书籍,教读者如何成为音乐专业人士,但少有书籍教给父母帮助孩子喜欢和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希望本书能为琴童的家长们分忧解惑,在专业与业余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得真正的“爱乐人士”因此增加。
  音乐的学习需要具备许多专业素养,才能将音乐艺术流露于外,而一旦牵涉到专业的知识,所引发的问题就不甚简单了。我多年来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和演讲中遇到过各类有关音乐学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家长及音乐教师十分关注的,本书将这些问与答收集整理成册,并收集其他国家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心得,以求有更广泛、更多样的看法及做法供读者参考。虽然不可能解决所有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但求抛砖引玉,或许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也能共襄盛举,让我们的社会因为音乐的润饰,变得更祥和、更美好!
  当您阅读本书时,可以从任何一篇开始,然而也别忽略了其一贯性及时间性:从胎儿期直至小学期间可能遇到的有关音乐学习问题,按照可能发生的时间、顺序而排列行文。例如暖身篇在先,接着是认知篇,然后才是乐器篇……有些学习方法可由父母自己着手教育子女,有些则是必须受教于专业老师。当然,在帮助孩子成为音乐爱好者时,也是尽量以如此走向进行。
  书中插置了对少儿音乐教育有启发和帮助的教学、演出和示范图片,还有一些是我女儿及我姐妹的孩子学习音乐、舞蹈和休闲活动的照片,目的是启发年轻的父母,切勿使孩子的生活内容过度单一化。多样化的生活教育,可以塑造孩子完满的人格,至少,他们可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快乐!
  从酝酿至完成本书,前后历时三年,感谢父母在此期间仍不断照顾我的小家庭,使先生及一双女儿不致因我偶尔的“缺席”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步调。每当我撰写本书遇到瓶颈时,博学多闻又自信幽默的先生总是我最好、最及时的顾问!
  父母、先生对我的爱,及我对女儿的爱,是完成本书最大的动力与源泉!
  后&#8195;记
  本书许多篇章曾在台湾多种刊物上发表过,是针对当时的音乐教育问题而写,后结集成书,于一九九四年定名为《音乐百宝箱》于台湾出版。移居美国后,我接触到许多中国内地移民,也常受邀至内地开讲习会。亦曾为文发表于内地育儿杂志,许多读者来函,希望知晓育儿之大方向与原则。发现有关音乐学习、教育子女之问题,举凡华人,不论居住世界何处皆大同小异。甚至三十余年前家长之困扰与现时代者,所差无几。&&&&&
  回首检视自己年轻时,身为“新手父母”,也同样战战兢兢深怕教错孩子。捏重了?捏轻了?每天都要如此自我检讨几番,希望教给女儿最好、最正确的一切。所幸二十余年来,女儿在台湾及美国社会表现虽非顶尖(那太辛苦了!),然都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
C. San Diego)生化系毕业。姐姐目前刚从克莱蒙大学(Claremont College)生化医药管理硕士(Master of
Bioscience
Administration)毕业,妹妹也刚在美国拿到中医硕士,正准备前往上海攻读中医博士。无论在校内或实习单位,表现还算优秀,前途、感情、生活与工作都不需父母操心。虽皆非从事音乐专业,仍对艺术保持热爱。姐姐业余自组乐团,担任键盘手;妹妹从小学至今,一直持续学习中国民族舞、现代舞,在美国加州常受专业或业余舞团之邀请,表演独舞或团体舞。当然,这一切与她们从小所受音乐、美育养分之熏陶密不可分。女儿在其他领域之天赋高于音乐表现,我虽然盼望训练她们成为专业音乐人才,也只好尊重其决定与兴趣。
  一路行来,自己许多做法尚无甚偏差,心中焦虑总算放下。常常女儿从外地返家,谈到她们有今日之表现,由衷地感谢父母对其点滴之教导,听闻颇觉欣慰。
  笔者曾在乐团担任首席(单簧管),参与过大量演出与比赛。将近四十年教学生涯中,从幼儿园、国小、初中、高中、大学、师范大学的学生,再到培训以上各级学校任教的音乐老师,都有长期或短期教学及带领参与比赛的经验。另又组织乐团、开办国内外音乐教师研习会。除了好为人师外,与此同时,我也要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拜师学艺,并“被迫”陪她们参加比赛(校方或老师的规定)。自认“球员兼裁判”的资历还算完整,够资格谈音乐教育。遂不揣浅陋,汇整自认不错之育儿方法与音乐教学理念,在原书的基础上,并综合近年在美国之教学心得,及对美国各种族裔、各阶段教育方法与态度之观察,另结集成册,于内地出版。盼借由本书提供一份音乐教育寻宝图,引领父母与孩子一同探寻音乐世界里的宝藏,经由学习音乐、喜欢音乐而获得更美好之现在与未来。很高兴能借此机会与内地家长及老师们分享观念,诸君或可从书中探寻一二,更好甚或能举一反三,让我们共同为改善下一代之音乐教育环境而努力。
  完成此书颇有难度,收集整理素材颇费精力,另有必要的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还有音符穿插其中,更有两岸对人名、地名、音乐作品名称之不同翻译方式;甚至某些生活用语都有些许差异。感谢编校者不厌其烦地校订此书,因他们的努力使本书更适合国内读者阅读。即便如此,疏漏在所难免,尚祈读者诸君海涵指正!
  郑又慧
  2012年3月于美国加州
  [1] 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是美国的一种可以在高中学习的大学课程,在高中,学完一年的AP课后,即可参加AP考试。如果成绩优秀,那么大学学分和高中学分就可以同时获得。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心静不下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