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本身不变word加一个字少一个字字

我告诉你&书法咋“临”
书法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在临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而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因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这是两个原则。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如何去临。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你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训练时像这样有目的的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那么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没人能追得上你。因此,训练就是要有思想性、要有目的性的进行取舍。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绩,你必须有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这种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确定一个科学的训练模式,然后你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结果。也就是在用脑子写字而不是用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头痛治头,但如果是由脚气引起的头痛,就应先把脚气治好,对症下药,比如说你们学草书的,应该先学行书,通过行书练技法,使转、提按、收放、笔画之间呼应、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等等,练好之后,草书就只是个草法问题了。草书严格讲不是学来的,因为从它生成的原始状态看就是一种极度情绪化的东西,由行书提练字形、用笔和手法,是一条正路,这是个方法问题。对于《书谱》,你要明白,首先是学他的文章,其次是学他的草法,再次学他的字,在临习时要挑字临而不要统篇抄,严格上说《书谱》只能借鉴而不能学,纵观二十多年来,靠书谱出来的就一个伦杰贤,但伦杰贤先是学得米芾,写米写绝了,因此他是把创作落在《书谱》上而他的功夫却是下在米芾上。写《书谱》写了一辈子的孙墨佛怎么样!你像现在的有些中青年临书谱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借鉴书谱,巧用书谱而不是实写,因此,训练思路要对。
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要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行书的技法是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你的写法是这个不管那个,那个不管这个。行书的上一笔是下一笔的起笔,下一笔是上一笔的收笔,行书在笔画上已经把楷书一笔一画的概念破坏了,可能是三个或五个笔画变成了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因此,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你写得行书理不对,法上才出了问题。草书更是如此,比如这幅《书谱》的临作,他的临帖的思路、观察力以及把握帖的能力都很高,但不是很熟练,学草书时要注意草法,特别是一些典型符号的练习,一定要强化练习,专门练习,一个符号半个小时应能解决、吃透,能用后半生,何乐而不为,但书写时要注意变得自然而不是疆硬。还有一个现象,临帖者往往追求数量,对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一些夸张的用笔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个性所在,像这种夸张显得很空,不学。每一个字要熟练,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你现在要换一种方式,一个字写五、六遍即可,照着写两遍,一定要往像里写,然后找感觉,比如背着写,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写,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
书法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字再怎么写,关键的部位要控制住,关键部位之外的夸张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间部分来决定中国方块字,任何一个都是这样。凡是夸张的笔画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规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变化是哪儿来的,实际上是允许夸张的笔画夸张程度的不同引领了风格的不同,同样是在方块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结构是死的,而只有细微地方的变化,这是一个原则,方块内的不动,而决定字的风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细微变化的地方夸张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有的字为什么老写不好,就是内在的笔画没有写好,内在的部位可以粗细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都必须摆匀它,你可以夸大或缩小比例,但必须写匀,要求趣味和变化,必须先有这个理,掌握了这个理再去变化,比如这个“张”字,我们画一个方块,方块内的部位是核心部分,是不变的,把“弓”和“长”的某些笔画在方块内部变一下,增加些趣味,不就变成张迁或是鲜于潢了吗,如果把'“弓”的第二笔横画和第三笔的弯钩向左夸张一些,再把“长”的横画和捺向右夸张舒展一些,这不就成了礼器或者是曹全了吗,以此类推,其它字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临帖方法要变,观察的方法要变,思路要变,训练的模式也要变。
写对联字写得这么大,笔画要加粗,原帖上的笔画粗细是如此,但你把字夸大了五倍、十倍,而只把笔画夸大了两倍甚至不变,这不行,搞创作要活学活用,创作时要有一些调整,比如这个“画”字,上边轻,中间加粗,然后下边要突出礼器碑的风格,这样才行。你的临帖中缺少一个意临的过程,照着写要往像里写,背着写要往熟里写,然后再照着写时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怎么看还都像,然后再怎么看还都不像,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在消化古人的时候,这种像与不像就不是一个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一个精神和原则的像与不像。也就是说你缺乏一个环节,临帖时没去进行意临消化,当然,这个消化也有个方法,比如说这个“胶”字,临熟了之后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虚实、浓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写完了,像么,绝对不像,不像它具体的每一个笔画,但是美感还是它,不管你如何去变,只要这里用点去处理了,都还是它。这种不像是微观的,像是宏观的。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你只是古人的手不行,你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工厂,要思索、研究、试验,而科学的试验、合理的试验,才能是有效的试验,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古人写字不是在搞创作,传统文化是按儒家学说走的,儒家推崇礼,说话办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势,干什么都要行个礼、讲个法,那叫一种制约,封建统治就是由统治者确定的那种制约太多,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来就没离开过统治者的意识,所以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这都是以统治者的意识为转移的,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么美呢,不是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端庄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和谐的美就是虚实轻重等书法的所有变化都在阴阳的学说当中,和谐来自阴阳的协调。所以,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而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核心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搞书法不能成家,就是他们认为搞书法是自己的事,“我就这么写,只要我觉得好愿意咋写就咋写”,其实,人写字如果写到没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书法是个大文化。张迁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笔画位置的错落上的变化,不是笔势上的变化,而是字形结构上的变化,是比例上的破坏和笔画位置上的破坏,而不是笔势上的事,曹全是笔势上的而张迁不是。弄清这点,在写的时候就要把这种自然状态还原。
另外,隶书本来修饰美感就强,没有必要再去增强这种形式美感,不然就会把字工艺化、模式化。隶书的高级程度应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强化这种形式美感,要完全变成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慢、缓急、轻重、强弱。当今书家多是在用一种模式书写,这最麻烦,可能一时出彩,但这种出彩三年也维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像鲜于潢,碑阴变化变得越来越纯朴,越来越单纯,什么是朴实,就是直来直去,就是简单,简单得没想法,这种朴实咋一看没想法,而你如果去联想,想法可又就多了。因此,真正的艺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成熟状态,成熟状态完全是理性的、规则的、法度的;另一种就是非理性的,艺术发展到没成熟,有法式但不严谨,就像小孩走路,他还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几步特可爱。我们现在就追求艺术的理性的、严谨的、规则的东西,他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定着本体的属性,像正大、端庄、肃穆。但艺术半生不熟的劲和不加修饰这种劲,是艺术的趣味、境界、味道。两岁的小孩做一个动作成熟吗,不成熟,他说话,主次混乱说不清楚,但你就觉得他那个动作和说得话有味道,好玩,可爱,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气所反映出的一种东西。我们的眼不能老盯着当代书家,而应多临帖,从碑帖中去寻找和恢复其自然状态,像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以及它那可爱劲,在汉碑当中是高级的。清人隶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书写性本身就是一种还原途径,这是清人唯一的东西,再一个,像郑谷口的机灵劲、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俞曲园的温润劲等趣味性的东西都可学,但真正的法则还要学汉,字法还是得从汉碑中来,也就是最终的原则把握还是要学古。
汉碑分碑阳和碑阴,其背景知识对我们读帖和临帖有很大帮助,帖上的东西你要会看,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的,碑阴则是说明,古代人刻碑永远都是正面规范、严谨,而背面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对外的碑阳是规矩的,到阴面时就不讲究。碑阳面写正文,碑阴面则是一种说明,比如谁出的钱,谁刻的字等;还一种是正文写不下就往碑阴写,像礼器碑,字太多连碑的侧面也用上了。碑阴一般都是韵文,四字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对刻工来说也是一种体例,汉印从刀法上有两种,一是严谨的,还有一种是急就的,如将军印,临时定的,必须马上凿出来,不加修饰,形成急就印。碑阳的正文讲究,刻工刻得也讲究,到了碑阴,写得不讲究,他刻得也不讲究,写得随意刻得也随意,这种讲究与随意也反映的是一种刀法。因此,要把碑阳的东西方当成规范、法度,把碑阴的奇趣当成变化的手法,研究学习碑阳时是为了取法学成规矩,其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度都是碑的极致,而学趣味一般学碑阴。前边法度严、趣味差,死板,后边法度差、趣味妙,两者正好互补。碑阳的规则法度虽然死板,但他也告诉你一种变化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不如碑阴显得活泼、轻灵,却可用碑阴的起收笔的状态去改变碑阳里的那种状态,用后面意的东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而一味的夸张,一味的加粗,其实不是变化,只是让人看到我们思路上的一种混乱和模糊。当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在临帖时学到碑阳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会学到碑阴的率性个性,艺术趣味,两者结合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轻灵而不轻浮。
继承与创作,临帖就是在继承,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三年、五年就没了,他用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开始投稿的时候,甚至能找八百个人看,请教,好歹上了一次、两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时也不找人看了,然后自己的习惯手法也出来了,按自己的习惯去写,古法就少了,再写古法更少了,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后怎么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开始骂街了。书法界连续五年获奖的,连续五年站在创作前头的这样的人相当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没了,能坚持十年,创作上每次都上,这样的人极少。二十多年以来,八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创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几个?一巴掌也不够;九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的,你能数上十个算不错了,为什么?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如果要成为大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哪个大师不是这样。因此,要用规则武装头脑,要用一种信念去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训练和总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要有目标。别人弄过的咱会了,别人没弄过的咱永远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个别人没弄过的,让他老跟着你跑才行。  
对米芾的临习,看米芾的这个“奉”字,从方向上,第一笔稍微往上去,第二笔往下来,第三笔又往上去,这三个笔画的运行正好是三个不同的方向,方向上互相交叉,这是笔的运动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单纯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还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三个笔画都是如此,所以它把这三个运动方向里面又增加了内在的东西,总体往上还往下,总体往下还有点往上,每一笔都较着劲,就像我拉你过来,你不得不过来但还不想过来,绷着劲,这就是由笔画的限形产生的弹性,一种力度。前者往哪个方向行笔反映的是方向知识,而后者“绷或拧”的裹笔反映的是内在的一种劲,什么叫作合理,一个是把笔的方向写出来了,一是把这种劲写出来了,弹力和势写出来了,也就把意写出来了,至于长短宽窄不是主要因素。因此,这是一种技法要求,而这种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状态,所以,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活的东西,喘气的东西。如是,只要把这种笔势写出来了,怎么写都是米芾,为什么,就是它用笔和习惯、用笔的手法、曲直的控制、还有这种笔势,整个和米是一致的;而如果换一种手法,比如这个地方是夸张的,这个地方也是裹着的,这就不是米而是颜了,即便是颜,那么它与米有没有关系?只不过颜这种裹着笔的东西多,而米裹的东西少而已。颜的风格是圆转笔法、篆籀笔法多于米,而米的圆转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种霹雳啪啦的折笔和切笔等,所以颜的字内含、圆润得多,而米则是劲捷和峭拔得多,因此,艺术的风格是靠笔法决定的,在某一方面稍微一夸张就成了颜了,把某一方面稍微一强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种笔势的改变,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个势字,就能把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它的结构原则用上,又在你笔下得到一种强化。为什么我经常说跟我学书法是在学理法呢,不是说让你写得必须与它一模一样,是让你通过它去了解一些法和意的东西,然后探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动作表达出来,这不就成了技法了吗。面我们在学习真正关注的不是技法,而是关注它的理念、理法和原则,我们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这样你能写好吗?我们所有人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人他绝对是研究它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是在通过字形结构,包括笔势、字势等的研究去获得一个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谓的临帖只是抄了一遍内容,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现在临帖的点不对,感觉写得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好,写得不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不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好坏关键不在于像与不橡,而在于合不合理。  
对势的重要性,临帖不是要你临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运动状态,而且是一种生命状态。对于书法,明眼人特别注重势,也就是运动状态的把握,民间写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结构,而从专业上讲,则不是关注其字形结构而主要是关注字势和笔势。势,主要是说一种劲或架势,一定是一种运动状态,人有某种劲或架势,它反映了人的某种心态,字有某种劲或架势则反映了这个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种运动状态,却告诉你一个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就给某一笔画或某一个字赋予了一种品格。这也就是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喘着气动起来,比如米芾的这个:“胜”字,左低右高,这三个竖着的笔画,不是直上直下,不是垂直而是斜一点,总体有种上蹿的感觉,而且还带着横势,只要把这个意思写出来了,字势掌握了,运动状态掌握了,就可以放开写了,怎么写都行,只要字势出来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米芾。米芾就是善于营造一种险势,每一个笔画都动起来,还较着劲,特别有味道。因此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字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
王羲之行书的临写,书写用的毛笔笔锋太长太硬,古人在明以前无长毫,经典的帖基本上都是在宋以前,宋以前第一无长锋,第二无羊毫。写王羲之,一是笔要硬,再就是写出来要温润、典雅,也就是含蓄劲。王羲之的主要贡献,是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就是注入了一种文化气息,也就是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文化理念在里面。受限制的书写,都是一种理性的书写,都是一种有思想的书写,所以,王羲之的贡献是这个而说不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兰亭序》或是其他碑帖,他不是一门技术,它是一门理论。因此,学王羲之,首先要把握他的书法特征、书法理论、书法法则,这也是所有学书法的人你都不能绕过他的原因,不管什么情况你都要从王羲之那走走,因为你不学王羲之,最终得不到字的典雅,得不到文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凤凰号出品
靠73%的毛利,干丢80%的市场,拉面大王这么惨,就因为一个字!
原标题:靠73%的毛利,干丢80%的市场,拉面大王这么惨,就因为一个字!文/Dik“这一碗,让心好满!”“每次到这吃面,都要连汤都喝光!”味千拉面这碗广告,我给99分!虽然只要加再额外花10块钱,加两次面,就能勉强吃饱。但只吃了一次,再没去过。近来唱衰味千拉面的声音渐浓。2017年上半年,味千拉面营业额下滑2.5%至11.52亿元,连续第三年下滑,净利润年比下降80.9%至1.09亿元,双下滑。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毛利率竟然达到了73%,根本原因,就是原材料成本和存货成本被控制到很低,比上一年降低了2.3%。连续3年业绩下滑,门店收缩,有人说曾经的拉面大王味千或成为餐饮市场的“鞋王”百丽。1从小推车到中国的日式拉面王国神话起源于日本九州岛的味千拉面,即便在日本也并不知名,在1996年被潘慰引入中国之后,取得了各种辉煌成绩:1996年在香港铜锣湾开了第一家店,一年下来盈利60多万。初次将味千拉面带入内地,潘慰把一辆小推车作为试验田,七八个人在深圳世界之窗露天叫卖,8天时间净赚20多万元。就靠一碗拉面,从1997年开始,味千中国公司用10年时间成为港股上市公司,市值最高达到90亿元。味千中国创始人潘慰,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蝉联胡润餐饮富豪榜首富,并因此获得“拉面女王”的称呼。2010年,已经在国内开店500家的味千首次公开提出,要在5年之内实现开店1000家的目标。快速休闲,差异化定位,连锁经营,标准化流程,中央厨房,尽管这种餐饮运作模式如今已不新鲜,但味千拉面当年确实是中国餐饮界一个成功的标杆。然而,从2013年开始,味千拉面全面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放慢开店速度,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并调整门店面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出。下滑也由此开始。2“骨汤门”过去好几年了,但五年千店彻底泡汤2011年7月,味千拉面陷入“骨汤门”。有媒体曝出,味千拉面所宣传的纯猪骨熬制汤底竟然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事件迅速发酵令味千拉面股价10天暴跌25%,2011年净利润直接缩水56%。味千拉面被网友调侃为“味精拉面”,直到最近两年,还有做骨汤拉面的公司直接拿味千做撕逼营销的对象。紧接着又被曝出卫生问题。先是2011年8月,味千厦门配料作坊被查出卫生许可证过期、配料的生产日期被篡改等问题,并且没有餐饮服务许可证。11月又曝出武汉味千食品供应的加工中心环境脏乱,卫生不达标,没有工商登记。2013年味千拉面累计关闭67家门店,净关店25家,门店数量锐减至636家。2015年,原计划开70家店,最后仅净增4家至673家。今年,味千门店净关闭13家,门店总数降至649家。部分门店的面积也从当初的150平方米以上缩小到现在开80至120平方米。五年“千店计划”,硬生生成了“中长期计划”。市场竞争加剧,现在的餐饮行业,高开店率、高淘汰率已经成为行业新常态。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的拉面品牌,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环境,所呈现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品牌老化,这也是很多连锁餐饮所面临的问题。 3就因为一个字:“抠”好的餐厅总是相似的,倒掉的餐厅则各有各的死法。今年以来,倒掉或经营陷入困境的餐饮企业可不少。相比近几年诞生的那些品牌新颖、擅长给自己贴标签的餐饮新秀,味千拉面老矣!产品老化,不好吃怪谁?味千拉面最初是靠着“日式拉面”这个先发优势填补了中国市场的一块空白,打差异化、标准化,很多人初次接触日式拉面都是通过味千。味千拉面和其它一些在日本本土比较有名气的拉面一样,通常面条本身是始终不变的,完全依靠汤底的变化。其产品老化在于多年以来产品本身的变化并不大,在包括地租为首的各项成本上升压力之下,味千拉面把加价、关店等压缩成本的方式作为应对策略,而不是提升产品力。况且“骨汤门”出现之后,消费者对于味千拉面的印象普遍打了折扣。同时,新鲜、个性的多元化餐饮体验大量、集中涌入市场,味千拉面产品本身已经无法满足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了。且,在中国,不再缺日式拉面了,知名品牌很多,比如一风堂、一兰拉面,日本料理店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也许确实是人们的嘴被养刁了,但是多数顾客认为的“不好吃”就会真的成为越来越多人不去味千的理由。1块钱一包餐巾纸,服务没变好就是变糟味千拉面的模式,可复制度高,如果不明显升级服务,根本难以抵御来自对手的冲击。2012年,味千拉面开始餐巾纸收费,每包1元。虽说收费可以减少顾客的餐巾纸用量,有利于节约和环保,但却招来热议。“餐巾纸都要钱啊,肯德基、乡村基这些快餐连锁店都不要钱,虽然现在一块钱也不值什么,主要是心理上不爽。”“去年(2011年)‘骨汤门’让味千损失有点大,现在餐巾纸收费完全就是变相涨价”。“汤还是那个汤,餐巾纸却要钱了!一元一包餐巾纸,比超市卖得还贵!为啥洋快餐,总是这么牛!到底是谁惯坏了这些洋快餐们?”有些顾客更是抱怨,餐桌上放着包装的餐巾纸,也没有提醒,吃完用完被告知纸要钱。虽然“洋快餐”这个词用的并不是很准确,但表明了“味千拉面”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环保,相信每个人都会拥护。人们其实并不纠结于那1块钱,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顾客对于味千的服务满意度在快速下滑。最近还有网友在味千遇到了不开心的事,点完餐想退退不掉,就算说有急事要走也不行,必须付款,不吃也得付,可以留着下次来吃。小票一出,吃得付,不吃也得付!厉害了。5块钱加一份面,3块钱加一次汤味千拉面从最初的18元一碗到现在的几十块一碗,不可否认租金等成本上升的原因,但是人们感受到的是与这个价格不相符的产品和服务,毕竟几十块一碗的拉面如今并不少见。味千报表竟然显示味千拉面毛利率达到了73%。“几十块钱一碗,一筷子的量,女生都吃不饱,遑论男人?”这也是网友的评论。吃不饱可以加面,加一份收5块钱,但一份只有一口面,有人说自己一共加了3次面才算吃饱。尤其是在“骨汤门”之后,对于那一碗成本极低的勾兑汤底,消费者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性价比在哪里。况且加汤、加面和擦嘴都是要收费的。2015年,味千拉面向百度外卖投资6000万美元,加入外卖的门店数量也近500家。2016年,对百度外卖的投资令味千净利润增长5倍,但其主营拉面业务继续下降,营业额同比下滑6.5%。更重要的是,百度外卖没了。味千的自救,还包括增加副牌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希望以此实现多元化经营,但效果不佳,旗下十几个副牌并没有形成规模和知名度,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不知道这些品牌,更加不知道这些品牌和味千之间的关系。2016年,味千中国还通过日本运营“味千拉面”品牌的重光产业取得了全球国际机场中约8000家特许加盟店的经营权。从商场转到机场,用餐体验终究还是个绕不开的核心问题。4好吃和吃得好,总要占一样才行餐饮的本质应该是好吃的饮食加上好的服务,两者结合才能缔造出好的顾客体验。同时这又是一个比拼全方位性价比的时代,东西好吃,价格在可接受范围,用餐环境好,服务好,和其它地方不同……这些都是决定性因素。很多网红店,最开始凭借特色有逼格的用餐环境、奇葩服务、“标题党”店名迅速积累了人气,但最后,很多餐馆却又很快倒掉了。原因无它,当各种噱头降温,消费者自然会回归吃的本质,根据好吃和是否能吃得好来决定是否做回头客。如“网红餐厅”水货(SEAHOOD),2013年9月开张。个性炫酷的装修风格、时尚潮流的视觉冲击加上创新产品,一炮而红,短短一年多开店近百家。却在过去一年里快速关店,门店数量减至30家。问题根本在于,食物安全问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且口味过重,吃的是虾,却吃不出虾味,刀哥吃过一次已然不想去第二次。人总是喜新厌旧的,但噱头只管得了一时。无论是老掉的味千拉面们,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货们,创新也不能脱离餐饮核心。想要抓住人的心,还是要真正抓住他的胃。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rd加一个字少一个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