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20秒的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精彩怎么写

七篇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范文精选_生死皆为修行
七篇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范文精选_生死皆为修行
1.《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 & 2011年暑期,我在北京探亲期间看了《西藏生死书》,书很厚,我却在一周之内看完,看后,舒爽地吐了一口长气。太美太好!
& & 西藏,从那个时候开始,深留在我心中。他的悠久古老、他的深沉厚爱、他的明净舒雅,使我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西藏,那里不仅风光优美,那里的底蕴深厚啊;明白了为什么藏传佛教可以流传在内地,并且很多内地佛弟子会虔诚地拜师藏传佛教大师;明白了为什么在西藏会出现几世活佛转世的事情;明白了死原来是肉身的离开,而生命不仅包括肉身,还包括灵魂。肉身的离开是这个&个体&的一个生命段的结束,然而却不是这个人在浩瀚宇宙中、在前世今生的生命轮回中的生命的结束。简言之,人身体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此段生命圆满的一个部分。
& & 时隔这么久,现在回味《西藏生死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
& & 一、秘传是心传。
& & 书中描述了藏传佛教大师&心要&的秘传是面对面的传授、是心与心的相应、是天造地设的默契。在秘传之前,弟子要做很多功课,大师要根据弟子的内外情况和时机,决定是否秘传。而秘传一旦成功,弟子领悟感受是醍醐灌顶、豁然洞开。说明,最深沉的传递,是无言、无字的,是感悟、是灵性!
& & &二、呼吸关系人的寿命。
& & 呼吸和人的修行密不可分,一个大师,他可以调整自己的呼吸,将呼吸的频率调慢,一直调到他希望肉体离开的时候。而一般人的呼吸是个定数,只有真正践行修行并领悟深意并必然与宇宙大道吻合的人,可以调整呼吸,改变定数。
& & &三、生命是延续的。
在西藏,大师在其肉身即将离开时,会知道自己何时离开,并告诉身边的人,说他会在何时在哪个方位投胎。而身边的某个人,会知道到那个时候,哪个方位的哪家人即将出世的孩子会是这个大师的后世&也就是几世活佛,就会在该活佛出世前,密切关注、关照,随后接引其入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个&孩子&的先天会承传大师已经修得的智慧-成果,并进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将修行推向前。结合我在此之前看的西方人士写的《前世今生》,联系《前世今生》里面活生生的案例,我恍然明白了为何一些人从小就具备某些天性,即人们说的天才儿童、幼儿,这和对前世的承传 & 密不可分。
& & &四、死亡是体验圆满的过程。
在《西藏生死书》里,讲述死亡是对平日里关心死亡话题、修炼死亡境遇、期待人生圆满的人的体验机会和千载难逢的美妙时刻。在大师圆寂前,大师会告诉弟子他体悟到啥了,弟子会传说着师父进入哪个境界了,而无论是延时很久才得以证悟弥留之美景还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证得圆满,都是那么美妙。
& & 五、死亡是新的开始。
& & 书中讲述西藏人用迎接新生的欢喜和喜庆去面对死亡。人活一辈子,遇到的世事是无常的。然而死亡这件事,却不是预料外的无常而是必然。他们似乎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必然的,何必恐惧呢?在我看来,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是平日里的活着、修行、满足、幸福、平凡、意义,所谓感受、享受在路上的风景。难怪,我不止听一个师长级的人士说在西藏看到人们的眼睛流露出的是纯真、是简单、是欢喜、是虔诚、是给人的感动!
& & 我从一开始看《西藏生死书》,就不自觉地跟随作者索甲仁波切的虔诚内心和文笔去看。作者唯恐没有写好此书以及描述出他如父如师的上师将扬钦哲仁波切。而我唯恐没有把握机会、看明此书。每每看到书中即将揭晓或接触到最精彩、最关键、最神圣、最耐人寻味的内容时,我都会掩书去调整我的心,将书轻轻地放在桌上,轻轻离开看书地,去轻轻地干家务、去阳台远眺、或仰望蓝天、或和太阳说话,是想将内心清理、清空,以全然、最好的姿态、去迎接和领悟书中神圣的、甚至有时是难懂的、而又关键的内容。感恩!在看书的那段时间,休闲下来,我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人类的文字是多么有力、我又是多么有福气看到这样精湛胜深的书文!
& & 我在看此书时,对书中那些精细又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懂的描述内容,我还是看得计较粗略,留个映像慢慢在生活中随缘理解吧。而只就我能够理解、可能理解的内容,我加以琢磨、感悟、提炼、采蜜。《西藏生死书》是值得再次读的书。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 & 冥冥中,我相信书中所写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容,更加相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灵性世界是存在的,更加相信&头上三尺必有神灵&的古老名言,甚至相信投胎之说。在此基础上,我感受到我自身所带有的远古和未来的影子,更加感恩我的难得今生与今身,&我&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啊,这种感觉使我在心底感到荣幸和幸福!
& & 嘿嘿,有时我在户外看到小小的婴儿,从他们幼小天真而又时常流露出的成熟,我似乎看到影响着这个小生命的过往的那个、那些成熟人的模样或影子,关于这个内容,我现在斗胆分享出来,这,就也是我的真实感受、学习后的感悟之一。
& & 人类的认知、科学的证实还远远无法跟随存在着的包罗万象,就连我们明显感觉到有效果的冥想美好物境能够产生正能量、对身心起着的正面作用,也都才逐渐有仪器可以去识、去测量。无论怎样,科学还是在逐步探索着,同时无论我们认不认知、承不承认那些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想象不出的事物,他们都静静地与时间空间一样存在那里,在那里原本具足着,在那里慈悲地看着我们、等着我们、等着科学去发现!读《西藏生死书》有感读《西藏生死书》有感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 & 西藏,我向往的地方,我不仅向往您的故土,更向往您的底蕴、您的单纯质朴、您的原本具足。我深信,您是我灵性的一部分!
& & 以上浅薄之文,不足代表我所想要表达的,仅以此文作为颂扬《西藏生死书》引玉之砖。
2.《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对西藏感兴趣已经很久了,虽然曾经匆匆去过两次,非常可惜的是,彼时纯粹是流于一个游者,注意的焦点也仅仅落在了那些雪山、圣湖、草原、寺庙,腐败的青稞酒、藏甜茶、牦牛肉,以及偶尔看到听到的打阿嘎、辩经、吟佛、雕刻玛尼石的匠人们。但,对于孕育了这片充满勾人心魄文化的文明的了解,却是非常残缺,乃至于看到白居寺十万佛塔中精美异常的众多壁画,也只觉得花花绿绿看着眼晕,到后来甚至有了审美疲劳的感觉的,叹啊!&
  很久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才猛然察觉最大的遗憾之所在,于是开始发愤图强,《西藏生死之书》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进入了我的视野。非常可惜的是,国内现在好像已经无法买到纸版了,只好下载电子版来阅读,究其原因,似乎里面有些内容触动了当局某根不知名的脆弱的神经。作者索甲仁波切,对我们国内读者而言,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智者,而他在国际上却早已成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了,该书的出版,更使他声誉日隆,甚至在达赖的各个网站上,都将此书列为特别推荐的书目。&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人&。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生于西藏一个富裕的望族家庭,从小由本世纪最受推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少年时即被自己的导师认出是一位喇嘛的转世,而那位喇嘛也曾做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老师。1971年,索甲仁波切前往英国,入剑桥学习比较宗教学,1974年起开始在西方诸国游历传法,信众繁多,并以伦敦为基地,创办了一个国际性的佛教传习组织Rigpa。 【随口提一句,别问我这些网站国内怎么上,严重违规中:)】&
  《西藏生死之书》可以认为是作者用现代人、或者非佛教徒容易理解的语言对《西藏度亡经》(即《中阴闻教得度》)的解说,《度亡经》公认难解,据说在从前,也是只有僧侣才能看到,一般人无缘得见。说实在的,这本书我根本不敢评,也评不得;就连看完,也只能用匆匆扫过来形容,当然,并不是说看的时候一目十行,而是说对其中阐述的教理,大多根本咀嚼不动,更谈不上有多少理解了。&
  就在不久之前,我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对于轮回、上界、地狱、业啊什么的,即使谈不上完全否定,起码也是老实做孔孟的学生&&敬鬼神而远之!对于死亡本身的理解,基本上属于&一了百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阶段,也并不惧怕死亡,也似乎做好了迎接它随时到来的准备,不过如此罢了。书中说,当下虽然科技、经济日趋发达,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一般来说,还停留在&两种死亡态度中,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自个儿会解决的事。&我则属于后者吧!&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这里面就有轮回、业、业报、以及创造力的观点,就我的理解简录于下。&
  轮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建立轮回的主要论点,是以深刻了解心的连续为基础,即意识的连续性。按照目前已知的物理理论,任何元素从来就不是无水之源,亦不会消逝无踪。那么,我们拥有的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也必如此,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依此念,便生&轮回&。但是在佛教里,这种&轮回&并非是说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它可以在肉体死后还存在。而是,以一种其它的形式存在并延续,这种延续指的是更细微的层面的延续,而并不是单纯的复制。我觉得这就跟物质不灭定理类似,物质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业,佛教认为轮回背后的真理和驱动力,就是所谓的&业&,它并不是命运或者是宿命,而是宇宙中某种切实存在的因果律。简单说来,就是不管我们以身、口、意做些什么,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每一个动作,即使是最细微的动作,都孕育着它的后果。有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雄鹰在高空飞翔时,你并不知道,当它俯冲向你的时候,方才投下恐怖的阴影。如果能够检讨自己的行为,同时能够了了分明,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个老是在重复的模式: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至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业不仅存在于个人,即便是一个国际、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都有它们自己的业,一切业都是错综复杂的。&
  创造力,之所以说业不是宿命的,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我们可以决定行动方式和动机,因此,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掌握在我们的心的手中。诚如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师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中阴闻教得度》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生死轮回之间的这段时间,一般而言,&中阴&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时间上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上师、亲朋可以通过&颇瓦法&或者其它祷告的形式,让亡者安心,并顺利度过中阴期,美好的转世。想一想很简单,既然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点,那么它的过程当然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而言,皆应如此。&
  书中对死亡旅途的描述、如何通过休习&颇瓦法&超度亡灵、如何理解中阴的过程,太过艰涩深奥,确非我现在看一次所能理解,就不敢妄加评议了。&
  整个藏域对待生死的态度,与我们确有非常大的差异,就拿天葬这件事儿来说吧,一般人要不觉得神秘诡异、要不觉得血腥狰狞、起码也觉得难以接受。但以佛教的观点来看,恰好应了&托体为盛满秽物的臭皮囊&一说。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碰到一位藏族老人,谈及天葬时觉得那些秃鹰凶狠可怖;但老人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每次看到秃鹰的恶形恶状,他就觉得秃鹰非常可怜,肯定是经常饿着,才会那么饥渴。他的想法与角度,与我们截然不同,大有尸毗王舍身饲鹰以救鸽的佛性,真是一片菩提心啊!&
  不过,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本书是介绍西藏文化的,它更多的是说佛;如果其间有所提及,那也是佛法无边,普渡众生,而惠及藏域罢了!但是,既然整个藏域皆信仰佛教,那么他们的一切便与佛教脱离不了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西藏,便最好能了解一些佛教。
3.《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来生的无知&&没有谁教导人们死亡是什么,该如何死去,也没有人给予任何死后的希望,揭开生命的真相。&&
  并不把这本书当作佛教理论的普及介绍,更愿意看的是对生死的探讨。&
  有时候我想,宗教诞生的终极作用,也许只在于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生的全部意义,也许也在于死亡。如果没有死亡这个原点,就无法赋予生一切价值。以死之眼观察生,寻得生的意义,这是一切宗教要传达给我们的。&
  阿多尼斯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应该随意否定他人的宗教,但归根结底,宗教是一种投诚,人应当成为创造者,而不是奴隶或者仆人。因为宗教只是提供了一条捷径,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必须每个人自己去探索,是绝不能走捷径的。对于宗教中最优秀的人来说,宗教也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远方目标的参考点,他们把自己的终极探索借助宗教的图景投射到那个目标,事实上,那目标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们自身,而不是他们的神。而且归根到底,他们通往他们的&神&的路也是他们自己探索出的,所以他们敢用内心的认识取代教义&&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宗教改革者。也同样,在更成熟的强者那里,甚至连这个参照目标的面具都不需要,他看得到自己的神,他定义自己一个人的宗教,让自己和生死的终点对话,为自己寻找出生的意义,为死亡赋予安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今天的人们被教育要否定死亡,认为死亡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毁灭和失去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禁忌,甚至相信一谈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有些人则以天真、轻率的欢愉心情看待死亡。他们因某种不知名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死亡不会有问题,对于死亡无可担忧。&&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再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这种想法很美,但到了临终那一刻就不太妙了。&&&
  人如果没有学会如何死亡,将永远无法学会如何生存。可是现代人还有多少会追究生的意义呢?无暇思考,亦或,无从思考。生就是生,只是现象。我的一位朋友说,她认为人生只是一场观光旅游,尽可能快乐,尽可能体验一切可以体验的东西,所有经验都不要错过,体验就是目的,不为任何意义存在。她笑问,这种是不是所谓的虚无主义。我说,你这只是彻底现世至上的现实主义者。能够享受现世的一切,并充实地为之欢喜和忧愁的人,绝对不会因为生存的无意义而绝望。死亡带来的空无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科学常识,既不构成对生的威胁,更不会变成对生存意义的拷问。就算在许多知识分子、所谓的文化人之中,所谓生存意义的追问,也更像一种矫情的粉饰和故作深沉。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识别:生存的无意义会让他们痛苦吗?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实感吗?答案显然是,不会。他们只会为追求不到手的东西而痛苦&&现世的福乐:物质、金钱、名誉、成功&&他们不会有虚无主义者那种彻底撒手的洒脱&&他们不甘,也不会有从虚无中产生的极端的行动动力、彻底无畏的疯狂和勇气&&他们不敢。他们的死亡之眼不曾打开,在这场观光之旅结束时,会喟叹空来世间一场吗?又或者,在死亡的那一刹那清明中,忽然明白,想起一切,原来孜孜倦倦追求的一切都是都没意义的,却一切都来不及,又一世虚度,无尽的悔恨、恐惧,但一个人站在死亡的当口,没有任何一个他人能来帮你。宗教信仰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起的作用。如果你能相信,无论信的是什么,都能拉你一把,可是如果你没有信仰,或者你的信仰最终动摇了呢?你所能倚靠的只是无尽的虚无和绝望。那时才会发现,原来你一生逃避的就是面对它,这本是你唯一该做的事,你本有一生的时间用来准备,去面对,可是你又浑浑噩噩地让它过去,在最后的时光中追悔莫及。这是最大的恐惧&&地狱的实相。你可以逃脱世间的一切,却逃脱不了自己。&
  也许这个无法逃脱的&自我&,能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窥得生的意义。谁都明白,人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甚至自身,都是向神秘的深渊借来的。世界是幻象,是梦幻,所以人就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定义自己、粉饰自己。可是这自己是什么?当你质问,我来到这世上一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得到这所得的&我&是什么?在质问的&我&又是什么?现实主义者回答,我得到了体验。但生命这盏明灯点亮时照见的一切,在光线消失后是否依然存在?亦或不存在?如果没有任何存在,何必要追问,何必要恐惧?逻辑上彻底的虚无者不会恐惧,但事实上却不存在这样的人。我们在恐惧,这个恐惧产生的起点,必然蕴含着一个说&是&的准则。我们都带着某种使命诞生,但是直到死亡的瞬间,也许才会记起它是什么。一切的悔恨都因此而生。又或许,我们冥冥中已经走上那条路,不知不觉完成了它,那么死亡时,会因欣慰而安详。这种寻得,也许是来自原生态的自然,也许是来自二次生的觉悟。前者倚赖机缘的不确定性,后者需要高度的精神认识。能认识死亡却不恐惧的,只有真正的智者与勇者。很多&不怕死&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并不晓得&死&是什么&&他们轻视了死亡。真正的活法应该是:认识死亡,珍惜它馈赠给我们的机会,为此找寻一生,给出自己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的答案,所有人都忘记了的答案。&
  一些人浑浑噩噩地活,浑浑噩噩地死去,他们死的时候恐惧,却不明白自己恐惧什么。
  一些人看清了终点,却背过脸,装作没看到。他们欺骗自己而活,却不能欺骗自己而死。于是他们同样在痛苦和恐惧中死去。区别只在于,他们清楚自己恐惧什么,却没有去面对它,因而失去了战胜它的机会,或者说失去了它给自己的馈赠、机遇和教诲。他们同样也浪费了一生。&
  一些人面对着终点,不断追寻着意义,也许会寻得,也许会错失,也许找寻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最后找到什么,或者没找到什么,无论哪种,都是一个回答。在面对死亡时,这个答案多少能给他们一些慰藉。&
  传说也存在这样的人,真正的觉醒者,生死已被他们征服,一切都不再构成限制。&
  对于只是凡人的我们,也许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才会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什么。借鉴那些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的经验,也许是个参考。不少有不少据称是明白了生死的意义,并要转述给世人才回到人间的人,他们共同说出的是:俗世追求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该做的事就是给他人带来幸福,让他人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正是世上那些疯子和先知们说出的事实:天国近了,你们改悔吧。地狱并不存在,除了在我们心中。最终审判我们的将是我们自己,一切都逃不过。因此,在生时补偿一切,不要留下遗憾。
4.《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86岁的冰心在写给丁玲的悼念文字中说:&
  死而有知,也许有许多欢乐的重逢;&
  死而无知,也摆脱了躯壳上的痛苦。&
  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又读了《西藏生死书》两相照应,也算对生和死的一种注解。人如何面对死亡?当亲人接近死亡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能做到坦然面对死亡,而不是觉得黑暗、恐惧?人最后的归属是死亡,死亡之后还会有什么?本书将用藏传佛教语言告诉你上述问题的答案,为你揭示一个关于佛教修行者的个人见解。书中的这个观点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死是必然的,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坦然面对死,才能更好的生。毫无疑问因为本书的题材和内容,这本书将是一本令人难忘的书,也许你没懂没明白,但不妨碍你记住他。&
   作者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生于西藏一个望族,师从本世纪最受推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人&。少年时就被上师认定位喇嘛的转世。1971年索甲仁波切前往英国,入剑桥学习比较宗教学,1974年起开始在西方诸国游历传法。毕生的志业是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后由译者郑振煌翻译完成。索甲仁波切解释写作此书的目的: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本书以讲述《中阴闻教得度》(即《西藏度亡经》)的佛法及修行法门为主要内容。 &中阴&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时间上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修习颇瓦法是通往中阴的密匙,通过持续的修炼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生死轮回之间的这段时间。作者用普通人相对容易理解的语言对死亡、转世、轮回的各种藏传佛教的神秘之处做了普及解说。穿插一些修行此种佛法成功的案例,配合新式表达方法,讲解初级修炼者通过这种相对简单的修习法门,将会达到的秘境,用作者的话来说此种法门简单易学、包容性强、随时随地可进行,如禅坐、冥想、念咒语、听佛理课等等形式。我对这种神秘的说法充满了好奇,到底有没有&中阴&这种状态呢?有没有轮回?有没有转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作者在书中讲解了修行颇瓦法的三种法门,对于非修行者或非佛教徒来说,倍感神秘,读来倍感艰难,虽然都是汉字但是要想理解这些法门,还是很困难。读到这些段落时自动跳过。尤其是最后关于桃乐丝的死亡记录,读完之后也是说不出的滋味。对临终者的关怀是此书重点讲解的一个问题:临终者需要亲人们的理解和宽恕,慈悲之心让逝者安然离开,是否可以到达中阴这个阶段,非宗教爱好者可自动忽略。佛教本就讲述&心&的理论,凡事由心生由心灭,你的心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另外书中不仅仅单纯讲了佛法,还有由修行此佛法引发各种不可思议之事,连作者都说是不可思议之事,我读了更加觉得是谜中之谜。因为不够了解藏传佛教、密修者,也难说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时间则是最好的检验之物,把他留给时间吧。宗教爱好者会把本书当做修行手册、思想启示录,而我看来本书更像是一本另类的、关于心理治疗的书,谁都不能否定心理暗示的理论,无论这种暗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种种修习法门、颇多慈悲暗示,当某些人身体饱受病痛之苦折磨或是心理各种难言之苦或是迷茫之际,也许会找到治疗方案。是否相信书中所言只能看往内心所求所需。&
  书中各种睿智名言、西藏谚语分布其中,饱含哲理读来十分受教。如:1.创造力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丁,总有一天会掉的。2.西藏民谚三种智慧工具:听闻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与禅修的智慧。3.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执著和被执著的对象。悲的水流经慈的运河。4.路米:&忧伤,可以是慈悲的花园&。&
  当看到书列里的这个书名,以为是《藏地密码》那类探秘类型的小说,读过才知道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可以说是关于宗教信仰的、可以说是关于思想精神探讨的、也可以说是心理方面的。每本书都有值得推荐和阅读之处,如果什么都想读到,百科全书可以告诉你,但是读了百科全书也不一定能懂。以前提倡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爱书之人我们更应该求读书籍的多样化,子曰&和而不同&用在我们多读书也很贴切。读了此书有的人恍然大悟,有的人不屑一顾,有的人感动泪下,有的人读不下去。喜欢的深爱,不喜欢的早就远离,凡此种种,只有自己读了才知道,不读永远只能是听说。&
5.《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停下来回味的空隙越来越少。这个晚上刚刚把《西藏生死书》翻了一页,没想到已经是最后一页。回想最初读的情景,还是在广东的一间小公寓里,几乎是顺手翻开看看,不过几句读下来,我已经绷紧了肩膀呼吸沉重。老妈给我算过命,说我会交好运。现在想起来,在我决定翻开它的一刻,我的好运真的来了。&
   索甲仁波切说他想做一个生活指南小手册,唠叨一些在西藏人尽皆知的道理,可是这些古朴而平实的道理对我们而言是又那么陌生。若说世人皆有佛性,那么我们的灵魂相对于西藏人似乎从一开始就蒙尘。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逼迫灵魂流向荒蛮,我们在裹挟一切的物欲洪流中抛弃信仰,还幻想在愚蠢的顺服中获得善的解脱。我从来不喜欢毫无逻辑的孝史或心灵鸡汤之类书,可是这本藏传佛教生死之书令我惊叹,不仅是书中自有的完整连贯的逻辑体系,更因烦恼重重的我被它一字一句击中后的诧异,那点盘根错节的世俗情结被一一揭露点化,我乐得,终于有一个真诚的朋友不用我将苦楚反复咀嚼后倾诉出来才讨来一点安慰,自有他懂得我难以启齿的话,因慈悲而懂得。&
   你若对佛学单纯有学理上的兴趣,《西藏生死书》会是好老师。以前我们接触到的佛法几乎都被妖魔化,总有声音在耳边强迫你知道&假的,这是假的&!若有一点宽容的自觉性的,读一些诸如《拈花微笑》、《佛是一盏灯》之列又尽是情绪疗伤的心灵鸡汤,再不然深入点的就刻意弄成玄乎诡异、显摆无人听得懂的禅语佛说,把佛学变得古怪又艰涩,如果仅仅知道佛曰&苦集灭道&、佛曰&心如明镜台&、佛曰&苦海无边&&&不要宣称你真正懂得佛法的深意。《西藏生死书》用寻常平实的语言向读者系统性地讲述了藏传佛教的中阴教法,对于从前在生命教育领域的知识量几乎为零的我而言,阅读过程充满了新发现的喜悦。从前我不知道人的心胸真的可以如此广博,眼界真的可以如此开阔,对待生命可以如此真实而虔诚,看过后,我就开始认真地&迷信&佛教起来。&
   《西藏生死书》的第一章是&在死亡的镜子中&,索甲仁波切详细地描述他小时候目睹喇嘛左顿的死时所受的心灵震撼,这故事也震撼我。不是常说宗教都是骗人的吗?我看到左顿喇嘛的逝世中安详而宁静。死亡是一面镜子,照出人心积累的罪孽和纯洁,看似不过是生理的衰竭,其实与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精神痛苦。现代人总是在死亡面前绝望得崩溃,那是一个不可逆转不能控制的过程,单是看着亲人的身体一点一点腐坏就有难以承担的心苦,何况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死去,独自如何面对回光返照时想起辛辛苦苦被挤逼被埋怨又没有多少意义的这一生?我们摊开手掌,表示无能为力,如待宰羔羊般等待接受临终的灭顶之苦。我原来也以为无能为力地接受死亡是不容置喙的态度,可是左顿喇嘛那么安详而快乐的死去却让我震惊到嫉妒。我看到过亲爱的人在眼前死去,那时的我没有读到这本书,亦能从临死的亲人身上看到一种在我学识理解范围之外的超自然力在左右其手,感觉像他的灵魂有一部分已经游离身体之外,微弱显现出来的死亡已经用无形屏障阻隔了我们的交流,面对死亡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亦不知该做何安慰。不经历死亡,怎能懂得生命的真义呢?人们说&这教给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呢!&而我真实的感觉除了无能为了的愧疚感,便是对死后的世界的好奇,很难说我开始更加&珍惜&生命了。就算要珍惜&&怎么珍惜呢?诚如书中所言:盲目的活着,正如死。我的愧疚感越强烈,阅读过程中受到的震撼就越大,这或许亦是业报。&
   佛教鼓励人向善,这人人都知道,可是知道为什么吗?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什么是善?要回答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全书是比较明智的,至少就我而言,我发现了世俗理解的&善&的界限之外更广大的意义。就拿自杀这行为而言,它怎么样?旁人总在一旁嘀咕:自杀的丫头多傻啊,为这个值得吗?或者说:活着多好啊,死了多可惜。或者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没想过亲人朋友多伤心呀。诸般种种,皆不切要领,要我说,个人对苦痛的承受能力不同,若不是活在世上痛苦而绝望,那姑娘也不会把自己的淹死在冰冷的湖水里,议论者是不是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其实我们的冷漠与麻木,又何尝不是推助绝望的姑娘放弃生命的因素呢?佛家觉得自杀非好事,理由是基于灵魂的救赎与转世轮回之说,身而为人已属不易,此生便要借助上天赐予的智慧理性而虔诚地修行解脱之道,如若苦难业障不清净,灵魂便不得自由,心智依旧被凡间罪孽所缚,逃得了今生逃不过转世,普罗大众正是在这红尘孽障中生生世世受轮回之苦,一切苦痛又重新开始。自杀者不就是在逃避苦痛吗?他们以为一了百了,还悲情地自残,其实根本无用,来世依旧是凡俗的人间,一切苦痛再来一遍。也许会有人争论:胡说,这世上根本没有轮回这回事儿!简单地反驳就是,在信仰之上,相信的未必是真的,相信你想相信的。人类如此渺小,眼光如此狭隘,我们根本看不到阳光之外的事实,百年来构建在理性主义之上的西方世界不也是出于关于理性的美好的信仰吗?如果我相信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等我,我因此而活得更加善良,这有何不可呢?&
   索甲仁波切很慈悲,他在书的末尾说希望读者能将这福音传播出去,我亦想通过这种修炼来积累自己的善念。&
6.《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当我把《西藏生死书》推荐给几位朋友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都是:&生死书&?会不会吓人啊?我说不会,这书不仅不吓人,反而会让人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恐惧&&对死的恐惧。&
  只看序言就可知道,作者想写一部死亡之书。他想用佛教的道理讲清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关注死亡,关注生的意义,关注临终者。但是如果单单认为这是一部讲&生死&的书,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在去往西藏的路上,曾经有不止一位优秀的佛教信徒向我推荐这本书,还说这是了解藏传佛教的启蒙读物。读后感觉,它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的启蒙读物,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宗教学和神学的启蒙读物了。作者索甲仁波切作为剑桥大学宗教比较学的高材生,其在书里面吐露的一些思想,并不只狭隘的限制在藏传佛教。&
  当我们说到宗教的时候,往往会提到说:你信不信。这里所说的&信不信&,和&我昨天一口气吃了五十个包子,你信不信&中的&信不信&带着明显的不同。宗教中的信仰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也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感的存在,让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无神论主导的社会,更是如此。这本书我基本上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完的。一般来讲旁边的乘客不会注意,更不会评价你所看的书的内容,但是当他们看到章节标题的大字部分有诸如&临死&,&轮回&,&无常&,&业障&等之类佛教语言的时候,总会紧接着满怀怜悯或敬畏的看我一眼,身子往远离我的方向稍稍欠一下,仿佛在找我头上顶着的佛光,或者害怕我下一秒钟发功将他们变成毒蛇一样。&
  说服我这样的无神论者去相信人生的轮回,其实并不容易(我当然也没有那么冥顽不化)。但是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让人一下子感到作者的智慧。作者说,如果一个西藏的乡下人到了诸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这样的大城市,看到地铁,飞机,火车,高楼大厦,越洋电话的时候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这一定是个奇迹,他会怀疑这些东西的真假。可以想象,让这样一个人坐上飞机飞一圈,对他来说将是多么痛苦的事啊!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些真实稀松平常了,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当我们看到那个西藏乡下人的反应时,还会说:多可怜的乡下人啊!连这个都不知道!&
  作者的例子就到这里了,但是我往下想,不禁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宗教呢?因为我们对其一无所知。当我们面对轮回,佛陀,心性,和大圆满的时候,心里的感受和那个西藏乡下人看到现代化设施的感受难道不是一样么?这时候,我们便是那宗教领域内&无知的乡下人&,而有宗教信仰的人便可以指着我们说:&多可怜的没有信仰的人啊&!&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从此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徒(我想作者的目的也非如此),而是视野得到了开化。所谓的神学的大门第一次向我打开,让我看到了除了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的高楼大厦。从一个精神世界的&乡下&来到了&大都市&。所以我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相信佛教了。这个相信并非每日的吃斋念佛,而是相信了它的存在,相信了它具有的研究价值,并且接受了它的基本思想,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惊喜,是解答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个从未响过的闷雷不知如何崩坏了我的脑子,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开始想一些当时觉得十分恐怖的问题&&人如果死了,之后会如何呢?我是谁?宇宙有多大?宇宙外面是什么?宇宙的边壳是什么样的?和巧克力脆皮有什么区别呢?那时候这些问题整整用了好几个晚上燃烧了我的脑细胞,但却无功而返,最后只得作罢。没想到,十年之后,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种答案。虽然并不是完美到让我满意,但却解答了一个我一直信仰的&科学&所不能解答的问题。&
  宗教作为一种哲学,某种程度上要比科学高明很多。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出,濒死经验可能终究成为宗教与科学的结合点。这种说法作为一种观点非常吸引人。可惜的是现代科学还无法对濒死经验给出它应作出的解答。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几千年之后,这个词才被赋予科学意义。由此可见这个结合点不知道要到何时才能被证明。&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不失为一剂解决现世痛苦难题的妙药。虽说一种信仰的人活在一种道界,但当我重新审视佛教信徒的时候,不免竟有些羡慕&&当我们为那些无常而执着的时候,他们以一颗静心面对万物的流逝,仿佛手握一把万能钥匙,解开宇宙间的一切眉头紧锁。&
7.《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有人强烈推荐我看《西藏生死书》,据说这本书一度很畅销。作者是西藏某位大师的转世灵童,后来到美国去修行了。可是我看的却非常痛苦,因为作者的文笔比较枯燥晦涩,又有很多佛教术语,非常拗口,很难望文生义,致使我几度半途昏睡过去。终于好不容易看完了,觉得非常有必要记下我肤浅的理解。&
  首先,作者阐述了死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终结。因为意识是总量守恒,永远不灭的。但&意识&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灵魂或者自我。意识是更虚无更细微的东西。而肉体只不过是一世一世轮回的载体。&
  其次,轮回的载体分为六道:天,阿修罗,人,畜,饿鬼以及地狱。分别代表着傲慢、嫉妒、欲望、痴呆、贪婪以及嗔恨六种情绪。佛,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凌驾于六道之上的,具体每天干些啥不晓得。天神和阿修罗似乎比人过得爽一些,但是作者对他们似乎很不屑,觉得既然落入六道,就还是做人更有助于修行。&
  最后:作者花了大把力气讲述了意识轮回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此生中阴,就是活着的现世了,地球人都知道,没什么好说的;&
  第二、临终中阴,就是刚死尸骨未寒时,大约你的意识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从已经死亡的肉体脱离。这段时间就象沉睡一样,四周一片漆黑。没有了肉身的束缚,我们的情绪会强烈7倍,这时会觉得特伤心特无助。如果你修行够,能在这个时候顿悟就可以成佛而立刻摆脱六道轮回。不然就会进入下个阶段&&&
  第三、法性中阴,这段最难理解。这一段你突然看到很多五彩光芒,就如同从沉睡的状态进入明亮的梦境。这里有各种佛的光芒,也有六道发出的光芒。因为佛们的光太过明亮刺眼,如果你修行不够,不敢正视,一低头,完了,你就看到了下面六道的光,然后就又坠入为轮回准备的下一阶段了。如果你能在与佛的大眼瞪小眼中坚持到最后,那你也就能立地成佛了。所以,平时大家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常盯着灯泡练练。&
  第四,受生中阴,你的意识等待再次投胎的阶段。这段非常重要,平均需要49天,你才能再次投胎。这只是个平均值,每个人是不同的。&
  在受生中阴里你活着的时候做过的善事和恶事会分别化作美好以及可怕的幻境充斥着你的意识。但总体来讲这种魂不附体的日子还是很痛苦的。你的下世会到哪个道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外因是一个终极审判根据你的&业&&也就是前世表现决定你下面要去哪一道。内因就是你的意识表露出强烈愿望你想去哪儿。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作者告诉了你一些技巧,以及每一道的路标。比如如果你想成佛,就一直在意识里强调&我不服从分配我不服从配&,那你也还有机会成佛,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当然成佛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者你修行不够不能成佛,那就还要等待分配。或者因为你不堪这种魂不守舍的日子,焦急地盼着有个offer就赶紧投胎了。而这时候不同的道也会出现一些幻景引诱你去投胎,怎么才能投入上三道就要依靠你的判断力,以及冥冥中那个审判结果。如果你前世作恶较多,牲畜道和饿鬼道也会呈现一些美丽幻景骗你过去。或者更直接把你强行拖下地狱了。&
  无论是哪一道,反正你的意识再次入道以后就再一次进入此生中阴,从而形成循环。&
  这里作者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比如你转世还是人,那么在你投胎时你的意识会看到你的新父母的交媾过程,然后意识进入他们的受精卵,新生命形成。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对母亲充满喜爱,而对父亲充满嫉妒憎恨,那你就是男的,相反就是女的。读到这里我有个奇怪的想法:如果你对双方都充满喜爱呢?那,那不是要成双性人了吗?所以同志们一定要牢记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拥护一方,千万不要做老好人、墙头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我觉得作者的出发点都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的。如果现世是牲畜呢?死了以后的意识显然没有觉悟辨别下世的人道在哪里,而畜牲生前又能积什么德或做什么恶呢,那就只能下世还是畜牲。地狱就更不用提了,进去肯定是没机会出来了。那么人间那些坏人下世不断的变成畜牲、饿鬼,下地狱。而意识的数量是不变的,不会新增。那从我们能看见的世界来说,应该是动物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呀,每年都有很多物种灭绝,而人口一直增加,这怎么解释呢?&
  也许可以这样想,大善大恶之人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来世还会是人。但是前世的善恶因果会决定下世会更幸福还是更坎坷。然而作者提到除了个别人能依稀记得一些前世以外,大部分人死后意识会自觉地喝一种失意汤,然后你就忘记前世种种了。所以基本上来世的人和你也没什么关系了。不过本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今世多做善事,来世幸福的人会更多,从而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你想带着很多记忆重生的话,千万什么也别喝。可是如果你下世变成畜牲了呢?难道没喝汤,一条狗还会记得人间种种?那估计要神经分裂了。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很困惑,以至于早晨出门看到邻居家的狗我很悲哀:真是作孽呀。我真的真的真的不想轮回,无论是上三道还是下三道,就让我这世死亡时意识也马上消散了吧。就像小人鱼在接受巫术时准备付出的代价一样:死后变成泡沫消散在大海中。别再折腾了!&
相关文章阅读: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