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读一些关于管理自己感情和行为还有简易地看待事物物方面的心理学求,有什么推荐吗。入门综合,有什么推荐吗

“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我们只会看到和听到自己想要看到和听到的。” 是这样吗?
按投票排序
从心理学上将这句话所代表的理念和哲学观解释一下。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太过绝对。心理学认为,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的确受到自己认知能力的限制。所谓认知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你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知识,有个笑话,说一个计生委干部下乡调研,问一个老农:老乡,知道为什么近亲结婚不好吗?老农憨厚地笑了笑:呵呵,太熟,不好下手。这就是一个知识决定认知的例子,因为老农不知道基因和遗传病的知识,自然不知道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遗传病发病概率。能力,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人很多,他却是第一个提出相对论的,且他刚提出来时,能明白的人也寥寥。这是一个能力(智力、逻辑水平、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决定认知的例子。经验,用个谚语举例,初生牛犊不怕虎。没听说过虎威,没见过老虎吃人,自然不知道他会吃人。也就是说,你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你认知事物的深度、广度,看问题所能得到的答案的对错、好坏。从这方面讲,的确,你的内在确实能影响了你能看到的外在。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支持了这个哲学观点。简而言之,人类认知过程和计算机差不多,输入-处理-存储-处理-输出,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看到,你的大脑和你的感官参与到了每一个认知过程。尽管外在的物体是客观存在的,但呈现在你脑袋里的时候受到你的主观影响。简而言之,这叫主观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是说,你所有看到的东西都是你的主观产物。人的认知受意识影响,但不仅仅由意识决定。认识首先是基于外在客观存在的事物(即输入),然后经过一系列神经、化学传导,反映到你的脑海中,这之中,在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受到你主观意志的扭曲,但并不是所有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大部分就是在教我们如何降低主观影响,而用一种客观、科学、包容、理解的方法,来认知事物,来倾听别人的言论,来质疑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来深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不是被其他人的言语和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比如,当我们明白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和遗传学规律时,我们就不再会犯老农的错误。而当我们明白化学检测、医学检测的常识后,我们也不会相信记者”以茶代尿“来抨击医疗机构的荒唐行为,更不会以此为依据批判医生和体制的无德无能。的确,很多人因为自己知识和经历的缺陷,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并且喜欢与自己立场一致的言论,而把其他人喷成“五毛”、“右狗”、“美分”什么的,完全陷入吵架而不是讲理的状态。但也有很多人,会接受理智的质疑、科学的质疑,并且根据这些质疑纠正、完善自己的理论与信念。我们国家在近代有很多并不光彩的历史,处在历史中的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疯狂与偏执,有的人甚至在今日依然坚持着自己疯狂的执念,然而更多的人懂得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改变国家制度、施政方针、表达方式、沟通方式等来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所以,你可以说,确实有时候,我们选择去相信那些符合我们意志和喜好的事物,并更倾向于记住他们,但一个成熟、有智慧、懂得思考与质疑的人,是可以降低这种干扰的,并且从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和事中,学到令自己进步的东西。
鉴于你给问题的标签是电影和哲学,我并不知道你是从那个角度问的,由于我只是对哲学略有接触,也只能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你的问题。“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的,但是表达是错误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所有认知范围内的事物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原话是矛盾的,“外在”本身表明了客观性与独立性以及与“内在”的对立,这样这一句话属于自相矛盾。不过我相信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对一切的认知是由我们本身而决定的"。的确,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不过都是由大脑神经所决定的。前面的罗心澄讲到了“现实的客观性”。可是这种“客观性”并不客观,是无法证明的。如果我理解错了问题,请指出。我认为第二句过于武断,只能说是倾向于而不是只能。Confirmation bias相信你也肯定了解。
不!是!前半句话句话是错的,因为你用了「所有的」这三个字,当然,即便是用「大部分」。我想也是错的。我觉得如果这句话要成立的话,使用记忆会比较好。现实的客观性是唯我论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即便是想投射也逃不出客观性的牢笼。当然,即便改成记忆,还是会有问题。对于后半句,谁不想只看到和听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没有人做得到,或者至少,大部分人做不到。换成关注可能会准确一些,所谓的关注,不仅包括了你喜欢的,也包括了你讨厌的。不过如果换成关注的话,那我就很难判断了,毕竟人类的认知模式就是锚定。补充,前文中的客观性是指现象,或者说感觉材料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改变性。比如说你看这个 一 你可以看成破折号、连字符、减号、一条横线,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深蓝色的,深紫色的,但是你没有办法把它看成丨,没有办法把它看成一个很复杂的字比如说醠,没有办法把它看成是粉红色的、白色的,浅绿色的。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性。并且你闭上眼睛之后再睁开,这个字还是这个样子。当然,记忆是可以修改的,并且很容易被操纵,但是知觉不行。你想让我看到幻觉,要么就要让我进入一个迷糊的状态,要么就要真的把幻觉呈现给我,比如说通过 3D 投影的手段。当然,我不会因此就否认认知中存在焦点这件事情。我们看东西必定会有一个焦点,而往往这些东西才会被我们记录下来,比如说你的电脑屏幕左侧是什么东西,在你专注于屏幕的时候或许根本就不会留意,事后别人问起你也只能猜测。但是这个东西的确引入眼帘了。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它映入了你的眼睛,产生了视觉,但是这一部分内容却没有产生信息。随便看一个地方,我们接受到的情报量都是超越语言描述范围的,而我们的确只会选择性地读取一些情报。而在读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倾向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则由当时的心理状态决定。
你从来没有看到和听到自己不想看到和听到的?
如果如题所述,这些你能看到的答案都是你的内在投射,你的内在问了一个问题,然后你的内在换上不同的马甲,做了不同的回答。从量子层级来说,这是可能的,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关注一个事件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但是在量子层面,事情的发生不需要理由和意义,只是一次偶然事件,我们认为的认知限制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当然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问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之所以会出现,不是用来思考世界和宇宙的,而只是用来让原始人使用工具,和生存下去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似乎我们的大脑总是试图做些理所不能及的思考,这真是愁人呢,这个世界的信息量太大了,对于我们核桃大的大脑来说,太难了。提出还是洗洗睡吧,想想明天怎么泡妞比较合适
你确定想要看到卷子上的0分么?
建议你去看看"秘密",吸引力法则让我觉得一切事物都是因我而生。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
最近读了《》,感觉说得非常对!里面的专业人士透彻地剖析拖延症,给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我按照里面说得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每天生活比较规律,也很充实。同时我想到如果能早一点了解这些知识可能我的大学会更好,所以我特别想推荐给朋友,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生活中总有一些知识,你了解以后极大地方便了你的生活,同时你感到以前的处理方式多么落后,多么麻烦。所以你有没有那些相见恨晚的、特别想分享给别人的知识呢?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2488 个回答
工作文档的知识献给新鲜人:1、给他人发邮件的ppt最好把每页的组合都存成固定图片,或者存pdf,不然发过去终端不同每页的排版和字体会变,完全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也可以避免遭他人轻易挪用、修改你的文档。2、所有的办公类文档命名要写日期,更新版本要改日期并另存为,这样你随时可以找到某段时间各版本的文档,并清楚的辨别新旧版本。3、所有办公类文档不但要给文件命名,编辑界面也需要写完整的名字和日期。因为你的文档随时会被打印,这样可以让大家迅速了解面前的这张纸是什么,是哪一天的版本。4、excel表要自己另起一列写序号,而不要用它自带的行数序号,这个同理,方便打印,开会时让所有人迅速找到在哪一行。5、excel重要的是逻辑,善用冻结窗格,方便所有观看的人。6、长篇文档一定要写页码,这样打印出来装订才不会乱掉。7、文档内的品牌logo不要描边,变形,任意填充其它颜色。虽然看起来很常识,但坚持做会对职场新鲜人很有用处哦~
恋爱要趁早,学习要搞好。在不了解之前,先别急着说不感兴趣。别为自己是个凡人而负疚。坚持不是没有中断,而是现在还在做。如果袜子买同样的颜色款式,早上拿的时候会容易很多。别为太久以后的事情发愁。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决定。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只能前行。如果橘子很酸,换个角度吃,可能会觉得甜。早睡。多学几种运动。人生没有成功,只有顿挫和偶胜。要对得起别人,更要对得起自己。牙痛的时候,含两粒花椒,可以消肿止痛。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现在。同一天,过的高兴,就赚了,过的郁闷,就亏了,过的浑浑噩噩,就没了。有所不为。在为浪费时间而后悔和自责时,你依然在浪费时间。逛街逛累了,可以去看电影。只试不买,心情不好,边逛边吃,才是王道。学会做饭。晚上少吃点,心情会很好。学个新东西,心情会很好。去跑两圈步,心情会很好。蛙泳游太久,小腿上的韧带可能受伤。技不压身。免费的东西,不一定便宜。对于没用的东西,最好的收纳方法,就是扔。学习资料找太多,就会有已经学了的错觉。运动装备买太好,就会有已经瘦了的错觉。如果吃点油腻的东西,就会拉肚子,可能减肥会有帮助。减肥的时候,要假设所有人都不想你成功,所有人都想破坏你的计划,包括爹妈。面试是低成本,高回报的事。低成本的事情谈不上失败,只有成功或不成功。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只有做,或者不做。不试,就不会有结果。一辈子,大概是三万天。
这个问题我必须答,因为我想为这里的年轻人介绍一种「可实现的成功学」。希望这个我自创的理论,可以改变很多人的一生。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分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这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四象限图。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放进这个图里面。这里我举几个例子: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自己的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游、吃一顿大餐、看AV撸管;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一首诗、背牢十个单词、看一本经典小说、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次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网上闲逛刷微博、使用微信陌陌知乎等进行成功率很低的勾搭。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这个现象,就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划下,然后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得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淡忘,但是当你重新背这个单词的时候,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但是假使你在玩神庙逃亡这个游戏,一个连续奋战几十分钟的战果可能在一次疏忽中就前功尽弃、灰飞烟灭,虽也许会留下一个高分纪录,但是这个数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再举一个例子,中午去食堂吃饭,不免要排队等上五到十分钟,这时大多数人会拿出手机刷微博打发时间,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本诗集,读上一首诗,又会如何呢?也许你会被旁人当成异类、呆子、文青,但是没关系,也许那首诗的美,已经种在你的心里,并在某个时刻开始生根发芽。我们知道乔布斯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故事」的演讲,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在读大学期间练习书法,这个经历锻炼了他的审美品味,从而使得他在后来的苹果产品中特别注重产品的美感,所以这件事情为其传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练书法这个事情的收益,对于我们普通人,放在当时和今天来看,都不那么高了,但是这个事情对人生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在某个时空机缘的当口爆发惊人的力量。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把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收益累加起来的结果。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时间管理中的「时间四象限法」,又称「艾森豪威尔法则」。该理论将事件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维度进行分类,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并特别指出人们常常忙于去做不重要紧急的事,却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我承认这个观点非常精彩,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很难履行这个法则并从中收益,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了「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选择无能」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不行,直至饿死。「执行无能」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不去做。其实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所以,与其死守「艾森豪威尔法则」而不入,不如放下,拥抱简单、易做的「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或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除了字面意思外,这个法则暗含两层含义: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你就尽管去做,这个可以破除「选择无能」;你不用去做那些宏伟高大的事情。即便是去做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你现在抽一分钟出来练几个字都可以,这就赚到了,就这样开始,没错!这可以破「执行无能」。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还是有点迷惑,你仍旧不知道你该干什么,以及到底干什么才能成功,但是你已经可以告诉自己——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可以不干什么了。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一旦你消灭了那些不该干的事,余下的时间,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会为你增添力量,积累动能,你就会一步步地、头也不回地走向成功。PS:评论中不少人问上知乎这个事情属于什么半衰期,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你上知乎的方式,这里我提供两个建议:看半衰期长的答案;写半衰期长的答案。给自己插播一则广告:我的第一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上市啦,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平台搜索“很厉害的人”即可。
做你害怕做的事情。
然后你会发现,不过如此。
怕拒绝,选择沉默,错过了佳人。
怕背叛,选择孤僻,错过了朋友。
怕丢人,选择退缩,错过了经历。
怕失败,选择安稳,错过了一切。
如果你犹豫要不要买一件东西只是因为它比较贵,那就买下来。如果你想买一件东西只是因为它非常便宜划算那就不要买。 爱情婚姻也如此。------前面一句来自知乎一网友对于另一个购物问题的回答,最后一句是我加的。-'--------------------知乎现状真和原来不一样。一年多过去了,还有人在提起这个答案。我今天第一次完全的看了评论,我发现很多人阅读的时候并不走脑,汉语博大精深,一句话加一两个字就完全不一样。答案里第一句话有俩字“只是”,那有没有能力买,到底重要不重要这些问题还用纠结吗?我看到很多人还在纠结,我估计我这样说完还有人读不懂。
一直想回答这个题目,算是2013最后一答。还是来谈谈成功学吧,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标签。我的体会,一言以蔽之,就是“永远不要以为你可以扮演什么,只有做你自己,你才有可能成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基因,你是什么,你的个性,你的审美,你的世界观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无论如何,你没有办法摆脱你的这些属性。很多年轻人,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总是在20来岁的时候刻意求变,总是要想办法去适应所谓的主流社会,成年人社会。包括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修正自己,适应社会的那一整套规则。但是几年下来,你会发现,你还是你,你能待的地方,你能走顺的路,惟一的原因就是“你本来就是这一路货色!”你不能待的地方,你没法合作的人,你做不成的项目,其唯一的原因就是:“你不是这个基因。”无论你怎么调整,怎么适应,怎么扮演,你没有办法逃过别人的观察和直觉。就说那些我不喜欢的所谓高收视的抗日剧/清宫剧吧,我很晚才知道,其实不是创作者多聪明,多鸡贼,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多分析观众。错错错!大错!原因就是-----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就是这么想的!他们就是努力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而已!别装自己也可以拍这样的东西,你憋着劲拍的东西和人家骨子里就是这路数的人没法拼!就说我吧。我一直以来错误地认为,我应该去适应所谓的主流圈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做事。我也可以跟他们谈笑风生,跟他们谈各种项目,但是十年后发现,只要到最后一步,就是在彼此做决定的那一步,真正起关键作用的选项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和我一路的吗?成与不成,就是这个。几年下来,还在谈的朋友,还彼此信任的人,就是那种一开始见面就有一种志同道合,臭味相投感觉的人。哪些彼此都努力适应,都互相试探的人,最终也没办法走到一起。做好你自己吧,你是什么样的人,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你自己知道,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吧。去年,我为某家公司做一个电视剧项目,我自己苦思半年搞出来了一个东西,交了上去,很快人家就说,有一位老师要跟你聊聊。我去了,那位老师来了,直接说,你的东西我没怎么细看。我一听,有些不悦,那可是我的心血啊!老师问:你喜欢什么题材?我回答:科幻,悬疑,励志……老师躺在沙发上,抽着烟,说道:你交上来的项目,根本不是你喜欢做的类型嘛!只有做你真正喜欢的东西,你才有可能做好!你不喜欢的东西,无论你怎么做,你都不可能做好。所以,我一看你的东西就知道,这是你瞎编讨我们喜欢的,我还看什么看!你也不可能真的有兴趣跟我聊细节。我顿时汗如雨下,完全无话可说。我到现在还很感谢这位老师。总结一下吧,我觉得,无论做什么,只有真的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顽强不懈地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去努力,你才可能成功。其他一切所谓的成功学,鸡汤文,都是无效的。我只问两个问题:这是你想做的事情吗?你为你想做的事情付出多大的努力了?
千万不要成为一个没有原则的滥好人,这样你帮助过的人不会感谢你,你没帮助到的人会怨恨你。这不是知识,是血的教训。。。————补充的分割线—————抱歉这个回答显得十分鸡汤,因为个人的具体实例涉及私人问题不方便在此列举,很惭愧能得到这么多赞同,下面试着给这碗鸡汤提供下“勺子”:1、升米恩,斗米仇(@曹雄峰)2、锦上添花咱不干,雪中送炭显真情 (@夏尔)3、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4、学会拒绝5、你不让少数人讨厌你,就无法让更多人喜欢你 (@王忱)呃…可能勺子也有点抽象,大家包涵着“喝”吧~p.s:不止给年轻人~
——何为相见恨晚的知识?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答主基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试着分享一份重要知识合辑,无法做到全面,但求言之有物。回答太长不想读怎么办?有空再读。现在只要记住四个字——“回归专注”——你就赚了。网上有知识宝藏可挖,但也有刻意吸人眼球的垃圾信息。
阅读不得法时,会陷入思绪紊乱和内疚!
【上网时请珍惜超链接的点击动作,切忌漫不经心。】
每多点一次,思维关注点就偏离正轨远一些……
连点三次后多半会忘记初始目的,陷入时间黑洞。
如何做到回归专注?如果没有“别人的任务”在身,只是想通过上网漫游寻找某种意外的舒适感或收获新情报:那么请考虑答主的建议——凡事有始必有终(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如果没想好上网漫游的活动何时停下来,怎样停下来,
那么请在看到这则回答时**立刻停下来**
如果是在替别人做事时失去耐心上网闲逛:那么首先亲口说出自己当下正在做什么事,自觉难度如何?如果相对于自己当前的技能水平,这事的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那么试着与那人商量,逐步调整任务难度,直到难度比自己技能水平略高一点,就有可能回归专注。(可参考 )。举例说明:1 漫不经心地浏览网页,不求收获新知 =& 难度过低;2 点开十多个超链接之后,还想保持阅读重点 =& 难度过高;3 接受答主的委托,集中精力阅读单一主题“如何看懂知识地图” =& 难度略高,容易回归专注。如果你觉得我对心流理论有点不够直观生动,那么请观赏动画视频 如果你觉得我对心流理论有点不够直观生动,那么请观赏动画视频 ,虽然整个动画视频中只字未提心流理论这回事,但我觉得工作驱动力背后就是持续的心流状态。言归正传,相见恨晚的知识是怎么回事?某些今天发现有用的知识,
以前从未听过见过;
或者,虽然知道大概,
但从未产生求甚解的紧迫感,
导致今天用时捉急。
怎样减少相见恨晚?通过读书与交往增长见闻和经历,拓宽视野;通过沉思与内心反省,发现自身知识缺失;发现知识缺失后立刻开始学习;学习不下去时主动寻求智者点拨;因自律太差或遭遇人生变故导致以上方法都无效时,勇敢面对别逃避。人类知识浩如烟海,如何早点发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行万里路,要靠出行地图,读万卷书,要拿到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在哪里可以看到?在下面不远处。为了读懂知识地图,需要先了解人类知识的概貌,以及人们对知识海洋的常见探索路径,请看对话泡泡动态演示:1 2 3 了解过概貌后,知识地图在哪里?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人类知识全图 ()可参考一则知乎专栏文章学习: (感谢
给出中文版链接)脉络太多?年代太久?想看到更简明,更现代的知识地图?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科学松鼠会:)“…… (以下内容非原创,转载自科学松鼠会作者:曼斯·雷德)自然科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些学科是另一些的天然基础。最主要的一个层次系统是这样的: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医学,人类学,心理学 → 社会科学越前面的越基础,每一种科学也许人类开始认识的时候是独立的,但追究到深处,你总是会发现你需要前面一层的大量知识才能产生认识突破。……”若手头已有知识地图,怎样才能快速定位到自己最需要的具体资料?善用图书馆,搜索引擎等信息检索手段。尤其在互联网上,要掌握从海量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技能。关于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请参考以下教程和文章:初级使用技巧1 2 3 进阶使用技巧1 2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 2 鉴于目前国内访问 Google 不顺畅,建议用
暂时替代。(更多替代方法参见:)随时都能从网上找到一些具体资料了,怎样把随手找到的资料尽快整理起来,而不是仅仅放进浏览器收藏夹然后再不问津呢?推荐一款数字化笔记工具 Workflowy,特别适合探索式学习者:。利用它,你可以把手头的资料按照个人的学习目的,灵活便捷地整理起来。资料找到了,也得到了个人化的整理,接下来该如何阅读呢?读一读《莫提默·J. 艾德勒:》关于网络阅读,请参考这则博客文章:阅读策略有了,先从哪个门类学起呢?不确定学什么的话,可以先了解自身——学心理学,然后再沿着知识地图,向其它门类延伸。请参考这则博客文章:心理学有什么用?不做心理咨询师也值得了解吗?心理学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比如:买卖东西为何要设法让对方先开价?好消息与坏消息是否应该一起讲出来?看了《奚恺元:》就明白了。作者介绍:为什么有些人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为什么事故现场围观的人越多时出手帮忙的人越少?《戴维·迈尔斯:》会给出讲解。发现自己有缺点为何不想主动承认?为什么仅仅被人言语拒绝也会有刺痛感?伤自尊时吃止疼片能缓解吗?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社会性疼痛”理论会给出有趣的回答。请参考这则知乎回答:英文好的读者请直接参考外文问答网站:看了社会性疼痛理论,感觉奇怪吗?为何身体疼痛和情绪疼痛由同一脑区承担,导致肉痛心痛傻傻分不清?想知其所以然,就要进入比心理学更低靠前一层的生物学寻找解答了: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会给出靠谱解释。《迪伦·伊凡斯:》以漫画形式解释了人们在生物演化中形成的一些有趣的心理机制。(下图试图说明:腰臀比例为 0.7 很可能是人类公认的美女标准)《刘夙:》虽然以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史为主题,但其中有很多演化心理学相关的讲解。第〇一讲 - 第〇二讲 - 第〇三讲 - 第〇四讲 - 第〇五讲 - 第〇六讲 - 第〇七讲 - 第〇八讲 - 第〇九讲 - 第一十讲 - 第十一讲 - 第十二讲 - 第十三讲 - 第十四讲 - 若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演化的产物,那人类的优越感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阅读《理查德·道金斯:》可以了解这些问题的回答,至少是一家之言。而关乎人生意义,可参考这则知乎回答:为了加深对基因、遗传和进化的感性了解,可以亲自玩一下这个“”游戏,看一辆随机“产子”的小车,需要经历多少代夭折才能多跑 100 米不摔倒(官网链接 ,不支持 iOS 打开)。读过《自私的基因》,“人体不过是基因片段赖以存续的生存的机器”这样的断言是否令人感到难以置信?如果这是事实,那人类在某些情况下岂不成了基因的奴隶?没那么简单。首先《自私的基因》一书会对这类问题做出澄清;其次,人类对世界的观察和解释,也并非唯一确定。追问下去,很自然地踏入理论物理的讨论范围——什么是真理。那么,理论物理学家怎样看待真理?读一读《斯蒂芬·霍金:》可得到启发。这里摘录其中两个重要段落:“……(本书中)我们将采取一种特殊的解释现实的思路,我们把它称做与模型相关的实在论。它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我们的大脑会为世界建立一个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解释来自我们感觉器官的输入。当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许多事件时,我们就会把现实的本质或绝对真相归因于这个模型,以及构成这个模型的元素与概念。但是对于同一个物理环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为其构建模型,且每个模型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元素和概念。如果有两种物理理论或模型都能精确预测相同的事件,我们就不能说其中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更真实;而不妨说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对自己而言)最便利的模型。……”英文原文见这则博客文章:讨论真理/实在论太抽象?想体验具体的物理现象?可利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粗略浏览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大概面貌:直观易懂的交互式 Flash 演示《》直接打开演示地址(不支持 iOS 打开):专业解说员讲述宇宙各个尺度下的物质和运动现象6分钟带你遨游“人类已知的宇宙” - 看了宇宙的刻度,是否会有种人类太过渺小的感觉?参考这则知乎回答:“……(以下内容非原创,转载自科学松鼠会作者:曼斯·雷德)像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学科,在一般人的眼中很可能枯燥且无实用价值,然而对于真正学懂而且融会贯通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大概十年前,我有幸遇到这样一个人,在短短一小时内就给了我以上的感悟,让我发现了在一个锐利的头脑支配下,简单的科学原理可以变得如此明彻,充满力量。……小老头终于被问倒,全体学生大笑,我却一直在惊奇和震撼中。他说的全是简单物理、化学,我在学校基本都学过,却从来没有给我如此透彻的视界。……”体验了宇宙的大概面貌之后,是否希望更多地了解物理学家眼中的宇宙奥秘?可以观赏《PBS 的纪录片:》,听物理学家讲解神奇的量子世界,无限可能的平行宇宙,隔空传物的科学原理等等。有个热门知乎问题的理论基础也在此系列片中得到了详尽的说明:下面仅列出四集纪录片中的第 3 集:量子跃迁下面仅列出四集纪录片中的第 3 集:量子跃迁看到此,是否觉得物理学变得更有趣了?是否希望更深入地学懂它?物理学属于硬科学,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式,对学懂物理学有帮助。请看来自科学松鼠会的信息图《菠萝油王子:》。此信息图的大概意思是说:要勤于观察与思考,不断尝试对自然界中的怪现象做出解释,并且敢于用明确的证据推翻或拓展既有的解释,以下为图片摘要:也许比起弄懂物理学,你更关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少些头痛?卡尔·波普尔曾说过“人的一生都是在解决问题”。怎样获取提升解题能力的知识?看这本书《乔治·波利亚:》,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数学老师在上课时未必能说清楚的解题思路。可参考这则知乎回答: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提供了一份常用的解题思路表格,拍照列举如下: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提供了一份常用的解题思路表格,拍照列举如下: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编程。努力借助编程语言操纵电脑,是最直接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可参考:顺便听听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 IT 巨人讲述编程的魅力。试着在大脑中构想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丹尼尔·弗里德曼:》就是一本这样的编程书,绕开了大量与编程逻辑无关的技术细节,以超慢镜头电影一般的文字铺陈形式,直接展现程序的输入输出,便于读者在大脑中构想 scheme 语言程序的执行,令读者步步深入地领会递归编程的要义。如何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欣赏逻辑之美?看一部内容贯穿数学,逻辑学,绘画和音乐等多个知识领域的的奇书《侯世达:》(英文书名: G.E.B. = Godel Escher Bach)1 从音乐的角度欣赏逻辑之美:螃蟹卡农1 从音乐的角度欣赏逻辑之美:螃蟹卡农2 从折纸手工的角度欣赏逻辑之美:对了,关于莫比乌斯环,还有一篇有趣的讽刺某些表意含混不清的哲学家们的文章:不想花太多时间研究逻辑学,只是想掌握逻辑学中最关键的知识?努力读懂“哥德尔定理”,它能帮人跳出许多直觉误区,建立开放思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行动过才知 “Impossible is Nothing”。参考文章:1 科学松鼠会的一篇科普文章:《方弦:》2 一篇博客文章:《刘未鹏:》可学的和值得学的资料都有了,但在没有老师陪伴的情况下,怎么判断自己的确学懂了呢?自学某项知识之后,可以试着对不熟悉这项知识的人讲解,如果能很顺畅地讲通,就说明自己学懂了;如果讲到一半卡壳了,则需要回头再学一学。请参考另一则知乎回答: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不想去“破坏完美状态”,不乐意挑战新知识领域怎么办?沿着知识地图返回到心理学领域,了解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学会从挑战中寻找乐趣,而不是在自我陶醉中寻找乐趣。参考这则 36kr 文章:此文说明,关注持续的努力比关注天赋更能促人走向成功。答主的另一则回答,试图用心流理论来解读人生努力的重要意义,可以参考 - 此外,乔布斯曾经提到过 “”,也有类似的启发作用。虽然很想逐一学习这份资料列表,但内容太多太杂,如何有效记忆?请保存下图,先记住最基础的部分。更细化的部分,请访问答主专门针对这份资料列表制作的记忆卡包 — ,以及 ,以便偶尔回顾(目前需求量不大,所以只有少量被整理为记忆卡)。注:本回答主要更新记录如下:2013-12 首次回答。…… (此期间未留存档) 知友
提醒这则答案分类和版式显得散乱,引起答主的反省。 知友
提醒这则回答太长。因此未来的知识分享将更新于答主的个人站点 。 知友
提醒叙述啰嗦且版式糟糕,故答主打算整体更新回答全文。 整体更新之前,保留旧存档。 整体更新回答内容。 知友
指出从物理知识直接引出解题知识,顺承关系牵强。故答主加入了《菠萝油王子:》信息图。 增加专门针对本回答制作的记忆卡包 — ,以及
在【回归专注】的要点说明中加入新建议:万事有始必有终 在谷歌搜索技巧之后,读书方法之前加入 Workflowy 笔记工具推荐 在回答的最后,增加了一张概要图 在成长型思维的要点说明中,增加了【人生努力的意义】参考回答 增加了丹尼尔·平克的“工作驱动力”动画演示视频
不要为了省点小钱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在知乎第一个得到过100赞同的答案,好开心!(≧?≦)这句话是我前几天出去玩坐火车回家后发出的感慨。本来决定买软卧,但因为最近花钱很多所以和朋友商量还是买硬卧,节约200块钱。结果就是我们两个女生还是会觉得床铺太窄、周围人的声音气味等等因素影响了睡眠质量,晚上没睡好导致白天玩的时候精神也不好。于是就有了这个想法。在可以承受范围内,如果其结果是导致不能更好地享受花钱所买到的物品、体验,那么宁可不省这个钱。一分钱买一分货,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吧。并不单指坐火车哈,而且每个人的标准、感受和经历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看待事物 议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