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监督中可用()来评定运动机能和身体机能的状况,若其逐渐下降或体重不变 体脂率下降,说明身体机能反映良好 A早

体育保健 业余训练中如何运用脉搏进行医务监督_百度知道
体育保健 业余训练中如何运用脉搏进行医务监督
考试问答: 体育保健 业余训练中如何运用脉搏进行医务监督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运动医务监督的研究范围及进展
医务监督是指用医学和生理学的方法,对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包括运动员)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和观察,评价其发育水平,训练水平和健康状况,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提供科学训练的依据,保证运动训练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一种手段。简言之,即在医学观察下,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以期达到保证健康,预防伤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运动医务监督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监督名词本身不能很明确表示出其实质内容,如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机能诊断方法的建立,运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均无所谓监督。与医务监督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只有自我监督,场地卫生监督和教学训练的医务监督等。
根据目前的理解,运动医疗保健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运动参加者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医务监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资料.doc4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50 &&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资料.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07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辅导资料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兴奋―收缩耦联的三步骤: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生理特性有兴奋性,收缩性。条件: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 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体育理论考试摘要.doc3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 2002 年颁布的(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适应目标,学校体育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 学校体育观念转变。B.《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 2007 年 5 月 7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强调要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 质并在措施中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B.《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3. 2016 年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将在( )举办。D.里约热内卢(巴西) 不间断的持续运动一定距离或时间的训练,是一种受欢迎的心肺锻炼方法,称之为( )。 C.持续训练2. 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指的是( )。B.顾拜旦 . 成人需要约( )的睡眠。B.8 小时/d . 成人每天的食谱中,包括适当的蛋白质类比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类、肉类、水产及蛋 类等,每天进食( )为宜。 B.200~300 克 . 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肌肉逐渐( ),体重有所( ),而且保持一定水平。 D.发达、增加 . 从 1992 年开始,中国正式与国际奥委会建立直接联系,( )年第一次派运动员参加第十 届奥运会。 B.1932 9. 当人体内部水分损失( )时就无法维持生命。B.20%
10. 第 2 届青少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 2014 年在中国南京举办,参赛选手年龄应在( ) 之间,旨在聚集全世界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 A.12 岁到 16 岁 . 定向运动是指参加者借助( )和( ),按组织者规定的方式合理选择路线,按顺序到访 地图上所标示的若干放置于地面的检查点,并以最短时间完成比赛为胜的运动。C.地图、指北针 2 当血糖含量降低到每百毫升血液中不足( )时,就会严重影响脑组织的机能活动,出现全身 乏力,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阅读:6024回复:3
运动医务监督常用指标及意义
发布于: 12:17
运动医务监督常用指标及意义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应是一个多指标、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综合评定,可根据评定的目的和测试对象的年龄、运动专项、训练水平等具体情况选择测试指标,并依据运动生理生化原理,对测试结果做出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综合评定,从而更科学地掌握和指导运动训练过程,更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多年来,国内外运动生理生化学者对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指标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推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实用生理生化指标和方法。目前,适用于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涉及心血管、内分泌、免疫、氧转运及利用、骨骼肌及组织损伤、物质能量代谢及代谢调节能力、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评定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愈来愈高。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加强运动员机能评定,了解运动员机能状态,已成为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综合评定时,应根据评定的目的、项目特点、运动员训练水平等情况,以及测试条件来选择和确定指标。综合评定的各项生化指标应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能从不同的侧面较敏感地反映运动负荷或机能的变化;还应具有最佳的指标组合,既简单实用,又可相互补充,以便得出较全面的评价。例如,血乳酸能够评定运动负荷强度;血尿素能够评定负荷量和机能状态;而心率、尿蛋白等既与负荷强度有关,又与负荷量有关,还与身体机能状况有关。如果同时采用心率、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既可较为全面地评定运动负荷的大小,又可客观了解机体对负荷的适应和恢复情况。因此,通过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与分析,能够较为客观地诊断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对科学安排训练、预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 脉搏在运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运动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脉搏与吸氧量、与人体的做功能力呈线性相关。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脉搏的快慢能反映运动强度的大小;在安静状态下,脉搏反映反映机体的恢复程度。在运动实践中,人们常把脉搏作为反映运动机能状态的窗口,而广泛使用。&& &1.安静时脉搏 &经过系统训练的耐力项目运动员,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即安静时脉搏低于每分钟60次,在多数情况下是机能状况良好的表现,是对长期系统训练的适应。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报道也较多,运动员安静时心率最慢可达每分钟18--25次。运动员安静时心动过于缓慢时,应注意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区别。&& &2.晨脉 &即基础脉搏,是清晨起床前,清醒状态下,卧位的脉搏数,其特点是较为稳定,且随训练年限延长,训练水平提高而适当减慢。如果基础脉搏突然加快或减慢,常常提示身体过度疲劳或有疾病存在,此外应特别注意有无间歇,是否匀称,如出现间歇应及时查明原因。&& &3.运动中心率 &运动中监测心率主要用于判断机体的疲劳程度和控制运动强度。&& &(1) 判断机体的疲劳程度。在定量负荷时、在完成规定的成套动作时,运动员心率较平时明显增加,说明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下降或机体已经疲劳。&& &(2) 控制运动强度。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因训练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耐力,是发展无氧耐力还是发展有氧耐力。下面谈谈具体应用方法:&& &①在重复训练中,根据脉搏的变化调整强度。重复训练中常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距离。使运动的强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距离时,运动员的脉搏数值也应当相对稳定。如果脉搏数值下降说明运动机能水平提高,则可将强度增加,促使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反之,脉搏数值上升则说明机能水平下降,或强度过大,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反应不断调整运动强度。&& &②在耐力训练中调整或控制运动强度。各国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学者的研究证实:要提高运动员的心肺机能水平和VO2max水平,训练强度必须达到阈值,比如达到一定的乳酸阈值、心率阈值。换言之这一阈值可以反映在心率上,比如:我国的运动生理学专家,用遥测心率的方法,对国家级的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越野训练途中跑时的心率进行测量后发现其心率男子为:26-26.6次/10s;女子为27-28次/10s;许多学者报道:在心率低于150次/分的强度进行训练不会提高VO2max水平;瑞典生理学家Astrand认为:当运动强度接近无氧阈时,即吸氧量接近最大值又不引起体内乳酸过多时,对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最好,其心率相当于160-170次/分。 & & & & & & & &&& &4.运动后心率。在定量负荷后的规定时间内测定运动员心率的恢复速度,也可反映运动员的疲劳程度,身体机能良好时,运动员的心率恢复较快,而疲劳或过度疲劳时则恢复速度减慢。(二) 血压血压是大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它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是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及疲劳程度的常用指标。1.晨血压。身体机能良好时,晨血压较为稳定。若安静血压比平时升高20%左右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复,往往是机能下降或疲劳的表现。2.运动状态下血压。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随运动强度的加大而升高,舒张压不变或有轻度的上升或下降。但出现以下情况说明运动员机能下降或疲劳。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出现梯型反应;出现无休止音;运动中出现无力型反应。(三) 心脏形态及机能  对运动员心脏形态及机能的关注,基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有运动天赋而患有心脏病的人参加运动训练;第二、运动员有某些心血管不正常的症状;第三、在运动训练前的常规检查中可能发现某些无症状的“健康”青年心脏不正常。  虽然,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很小,但每年确有个别运动员死于心血管疾病,而这些死亡带来的震憾是巨大的。由于患有严重的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或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而增加他们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猝死的危险。因而,必须查明并评价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可能产生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评价方法  这些基本的检查应当包括:安静时12导联心电图、胸部X光检查(评价心脏大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特殊情况下还可采用其它非损伤检查。如用二维超声和M型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心脏腔室的大小,心壁的厚度以及瓣膜的活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评价瓣膜的堵塞或反流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有助于评价冠状动脉循环和心输出量。为了确定个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别是在怀疑有心律不齐或供血不足时,运动负荷试验应当尽量模拟运动员的运动专项。如果怀疑有间歇或传导障碍,就须使用持续心电图监护仪。&& &2.运动员心脏(“运动员心脏综合征”)  经常参加运动的运动员,他们的心脏、循环和心电图常会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也许很难与真正心脏病变化区别开来。这些复杂的变化常被称为“运动员心脏综合征”。这一现象常在耐力项目中见到。运动员心脏综合征的特点为: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特别是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而发生心动徐缓,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传导变化,运动员心脏综合征的表现可包括:  (1)左室容积增加。这一变化表现为心肌肥大,在体检及X光检查时可以见到。通常这一改变伴随着轻度或中等程度的室壁增厚。  (2)安静时心动徐缓。  (3)心电图变化:左室高电压、窦性心动过缓、S-T段和T波变化、房室传导异常(表现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异位节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一型变化(文氏现象)、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和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通常说明心脏有病理改变)。  另外,训练以抗阻练习为主的运动员,如举重或摔跤运动员,有左室壁肥大的现象,心室容积很少或没有增加。然而,室壁的厚度不超过13mm,并达不到在肥厚性心肌病中所见的增厚程度。&& &3.有心脏疾患的运动员  有心脏疾患的运动员可能表现出各种不正常,但绝大多数为以下六种类型:  (1)先天性疾患;  (2)获得性瓣膜病;  (3)心肌病变和二尖瓣脱垂;  (4)高血压;  (5)节律和传导失调;  (6)局部缺血性心脏病。  详细的病史可能有助于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并为运动员参加剧烈运动提出建议。&& &4.运动员心脏病的症状  运动员有心脏病时,常表现出如下的症状:晕厥、昏迷、心悸等。这些症状都源于心脏。为了查明原因,详细的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检是必要的。如鉴别迷走神经昏迷,过度换气还是真正的晕厥,仔细的听诊可能发现瓣膜的缺损或其它先天异常。选择非介入性的测试方法,对于查明病因十分必要。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发现传导问题和结构异常,运动负荷心电图测试可能有助于发现隐性的问题。如果疑有节律异常时可用24小时心电图检查。能否继续运动应依检查结果而定。在问题的性质搞清楚前,限制患者参加运动是必要的。(四) 最大摄氧量(VO2max)&& &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 &最大摄氧量(VO2max )是指在极限的肌肉活动情况下,呼吸循环功能达到最高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和利用的最大氧量。&&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在极量运动负荷时心肺功能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也是估计运动员身体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运动医学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在运动员中采用的最大摄氧量测定方法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法,直接测定法又可分为运动场上测定法和实验室测定法。第二类是间接法,间接法是利用自行车测功计、活动平板、台阶实验等进行亚极量负荷后,根据其吸氧量、心率等数值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法。一般认为,对训练有素的高水平运动员应尽量用直接测量法,对青少年、老年人、心肺病人或有其它条件限制的患者,则多采用间接测定法。目前常用的最大吸氧量间接测定的方法如:Astrand推测法、PWC170法、12min跑等。 && &2.最大摄氧量的评定&& &最大摄氧量受多种因素,诸如民族、性别、年龄、遗传和训练等的影响。一般说来,男女儿童在青春期前,最大有氧能力无明显差别。性成熟后女子的最大摄氧量是男子的70%-75%;18-20岁男女青年最大摄氧量达到顶峰,以后逐渐下降;65岁的老人,最大摄氧量只相当于25岁青年的75%。就运动员而言,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比从事其它项目的运动员高。&& &最大镊氧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对于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意义。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对于划船运动员的重要性比相对值要大;相反对于长距离跑运动员来讲,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可能更有意义。 && &3.关于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每周锻炼几次、练多长时间才能保持和增进健康? 进行什么样的训练最合适?由于机能水平的提高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身体对训练的适应性反应又极复杂,因此,对这类问题很难统一回答。 & & 现就运动的次数、强度、时间、及活动方式等对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及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简要归纳如下:&& &①运动形式。大肌肉群能参与活动、周期性的、较长时间的、有一定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的活动。如跑步、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 &②训练强度。最高心率的60%-90%,或最大摄氧量的50%至85%。&& &③持续时间。持续时间取决于训练的强度大小。一般在15-60min。非运动员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活动为宜,以免出现危险。&& &(2) 理论依据&& &如前所述,最大摄氧量受多种因素,诸如民族、性别、年龄、遗传和训练等的影响。就训练而言人体有氧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训练的次数、强度、持续时间、运动方式与起始的健康水平。为此有人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曾提出如下看法:&& &①最大摄氧量通过训练只能提高5—25%。其他72—95%主要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个别人通过训练则又可提高25%以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些情况通常是因为总体重和脂肪重量的下降,按每分、每公斤体重毫升计算最大摄氧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起始的健康水平太低,因此锻炼后没有较大的提高。&& &②最大摄氧量的提高与训练次数有关。实验证明起码每周要保持三次的训练,如果每周少于两次训练,最大摄氧量的变化不显著。&& &③要想改进身体的组成,使去脂体重(净体重)的比例增大,每周的训练不能少于3次,每次至少持续20min,所消耗的热量每次应接近300千卡。如果每周训练4次,则每次消耗热量应接近200千卡。&& &④提高最大摄氧量的最低阈值。应为“最大心率储备”的60%左右(50%的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储备是指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再加上安静时的l/2的心率。&& &⑤持续训练是保持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停止训练两周,工作能力就会显著下降,停止训练4周到12周,已提高的健康水平可下降50%。停止10周至8个月后,健康状况就会回到训练前的水平.&& &⑥初次练跑每周三次以上,每次超过30min,有可能引起足、膝的损伤,为此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交替练习。&& &⑦最近研究表明,年龄不是耐力训练的障碍。中老年人最大摄氧量的变化与青年人相似,只是年龄大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训练。尽管最大摄氧量有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倾向(可能是总体重和脂肪重随年龄而增加)但有材料证明,耐力训练可以改变这种倾向。&& &⑧力量训练不能提高最大摄氧量。最近的试验表明,采用中等负荷的循环力量练习,每组重复10-15次,组间休息15-30s,最大摄氧量没有或很小变化。&& &⑨短期的训练不能提高人体的有氧适应能力,最少需要10周到20周才能见效。对成年人来说,每周训练不应少于2次,每次不应少于10min,否则,不能起到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五) 血红蛋白 (HB)测定血红蛋白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常用方法之一。&& &1.血红蛋白的生理作用&& &(1) 运输气体(O2;CO2)&& &(2) 缓冲血液的酸碱平衡&& &(3) 调节血液中的氨基酸浓度&& &(4) 吸附代谢产物&& &2.评定标准&& &WHO标准:女子HB<120g/L;男子HB<130g/L。&& &中国大陆标准:女子HB<105g/L;男子<120 g/L。 &&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运动员在训练中和竞赛阶段,HB的值不能满足氧运输的需要就应考虑为运动性贫血,或亚理想HB,即运动员的HB低于氧运输所需的理想水平。&& &国外的亚理想HB的标准为:男子<160g/L; 女子<140g/L。&& &国内的亚理想HB的标准为:男子<140g/L; 女子<120g/L。&& &3.注意事项&&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 &(1) 不习惯运动的人,在开始训练阶段,由于血浆容量增加,可引起相对性贫血(pseudoamenia),也称高血浆容量反应。一般认为,高血浆容量反应,伴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浓度相对下降,不是真正的贫血。因为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虽有下降,但总血量增加,血红蛋白总量仍然是增加。机体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相对下降,以保证组织的供血、供氧。同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相对降低可刺激、动员红细胞生成素系统,加速红细胞生成,以维持其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成分的动态平衡&& &(2)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的开始阶段,也会出现HB的下降,而这种下降是红细胞破坏增加所引起的。若继续坚持训练,多数运动员随着对大运动量心率的适应,HB回升,运动成绩明显提高。但也有少数运动员的HB持续下降,这可能与运动量、运动强度增加过快有关,也可能与过度训练及其它疾病有关,要及时查明原因。如无其他疾病存在,只要调整运动量、降低运动强度,适当注意营养,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就会较快恢复。(3) 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过高时也应考虑到其不利的影响。(4)铁储备下降的监测:铁储备开始下降,表现为SF低于12ug/L,TS、FEP和Hb水平正常。血清铁蛋白是诊断体内缺铁及铁负荷过多的一项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缺铁性贫血前期,血清铁蛋白就可以表现异常降低,并且储铁下降是血清铁蛋白降低的唯一原因,它测定方便,灵敏度高,成为群体普查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以血清铁蛋白&12ng/ml作为储铁耗尽或明显降低的标准。多年来,对运动性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的研究多局限于血色素的测定,认为血红蛋白指标是评定体内是否缺铁的灵敏指标,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机体由缺铁发展到缺铁性贫血是一个延续过程,体内出现缺铁性贫血之前,已有不同程度的缺铁,但血红蛋白值可能是正常的,此时的缺铁具有隐蔽性,用血红蛋白值并不能检测出体内是否缺铁。缺铁性贫血发生,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120g/L)。在缺铁性贫血阶段各项指标的阳性率为:血清铁蛋白95.5-96.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76.9%,运铁蛋白饱和度50-76.9%,血清铁34.6-60%。最好选择二项以上指标组合可提高检出率,血清铁蛋白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二项指标的组合检出率可高达100%,漏检率为0%。因此,在评价运动员是否贫血时,要同时观察血色素(HB)水平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据研究报道:如果血色素(HB)较低,而血清铁蛋白正常时,运动员的贫血相对比较容易纠正;如果血色素(HB)较低,而清铁蛋白也耗竭时,说明储备铁已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贫血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半年至一年)才能纠正。4.HB下降的处理a) & &查明原因,明确诊断。b) & &如发现引起HB下降的原发疾病,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c) & &在确定是运动性贫血后,可采取如下措施:&& & ①减少运动量,必要时暂停专项训练,边练边治,但要减小运动强度,避免长时间运动,如长跑、长距离竞走等。&& & ②加强营养,饮食应含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铁。服用补铁药物时,应同时服用VitC和胃蛋白酶,以促进铁的吸收。(六)尿蛋白&& &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在150mg以下,约为40-80mg。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尿蛋白含量与一般常人无差别。运动引起尿蛋白增加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尿蛋白中蛋白质主要来自血浆蛋白,如安静时尿蛋白中血浆蛋白占57%,运动后可增至82%,运动后尿蛋白比安静时增加,可多达100倍不等。运动后尿蛋白增加的原因是运动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激肽释放酶分泌增加,使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上升,滤过分数增加,使肾小球滤过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增多;运动时肾小管的重吸收已处于饱和状态,同时对某些小分子量的蛋白质的分泌加强,所以,运动性尿蛋白是肾小球-肾小管混合性尿蛋白,但以肾小球尿蛋白为主。&& &应用尿蛋白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尿蛋白和运动量的关系&& &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和运动量有关,尤其和强度关系最大,因而可由尿蛋白出现的数量来评定运动量,特别是评定运动强度。在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开始运动员身体不适应,尿蛋白的排出量增多,如继续坚持一阶段训练后,在完成相同强度的训练时尿蛋白的排出就会减少,这是运动员机能状况适应的表现;如尿蛋白不减少反而增加时,则可能是运动员身体状态不良的表现,应酌减运动强度或运动量。&& &2.尿蛋白和身体机能的关系运动性蛋白尿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在运动后易出现,而且排出量较多,另一些人则不易出现,即使出现数量也较少,和训练水平关系不大,这种差异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但这种个体差异的表现仍具有一定特点,即同一个体在完成相近的运动量或相同项目的比赛时,尿蛋白的数量相对稳定。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蛋白的数量就减少;当身体机能下降时尿蛋白的排出就增加,故当尿蛋白的排出量在运动后突然增加时(3-4倍),有可能是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造成的,要及时查明原因。因此,应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时,宜在每天训练课后取尿系统观察。&& &3.尿蛋白和运动环境及年龄的关系有研究报道,在低温环境中运动时尿蛋白的阳性率增高,如冬游;此外,高原训练,低氧分压也可刺激尿蛋白的分泌增加。就年龄而言,尿蛋白的出现率有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4.运动性尿蛋白与病理性尿蛋白的区别&& &运动性尿蛋白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现象,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运动性尿蛋白属于良性、机能性尿蛋白。但当运动后尿蛋白的排出增加时,首先要明确诊断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排除疾病因素后,才能考虑下一步的安排。运动性尿蛋白与病理性尿蛋白的主要区别如下:a) & &运动性尿蛋白与运动训练有密切关系,运动性尿蛋白出现在训练后的第一次尿中,且在运动后数小时内消失,一般不超过24小时。b) & &运动性尿蛋白出现时,运动员多没有不良感觉,且预后良好。c) & &病理性尿蛋白的出现多与运动训练关系不密切,即使在安静状态也有尿蛋白,而且运动后排出增加,具有持续性、长久性的特点。d) & &病理性尿蛋白存在时,患者除尿蛋白外,还伴有不良感觉及症状,如血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等。(七)血乳酸&& &乳酸是糖代谢(无氧糖酵解)的重要产物。在进行肌肉活动时其生成率和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糖原含量、环境温度以及缺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组织中产生的乳酸经过弥散进入血液后,在运动时通过氧化、糖异生作用以及汗尿排泄也能消除一部份,所以在运动过程中某一瞬间的血乳酸浓度可能是生成率和排泄率的代数和。激烈运动后整个恢复过程中上述排泄机制加强,血乳酸的恢复曲线呈双项指函数形式,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在运动后5min左右出现血乳酸峰值。目前,用血乳酸指标主要进行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得到一条负荷强度——血乳酸浓度曲线,曲线右移表示有氧代谢能力高,反之表示有氧代谢能力低。在绘制负荷强度一一血乳酸浓度曲线时,通常采用连续或间断性逐级递增负荷试验,起始强度因运动员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和性别不同而异,这样进行5一6级负荷试验。在自行车测功计上起始功率可选定60w &(女)和90w &(男),每递增一级是30W或50w。在活动平板上起始速度可选10km/h ,每递增一级是2Km/h(坡度为5%)。每级负荷持续时间不少于3min,在每级负荷后即刻取耳血(或手指血)测定血乳酸值,从而可描绘负荷强度——血乳酸浓度曲线。一些学者把4mmol/L血乳酸值对应的负荷强度看作有氧向无氧代谢的转换点,称无氧阈。(八)血尿素 && &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质在分解代谢中,先脱下氨基,氨在肝脏转变为无毒的尿素,经血循环至肾脏排出体外。正常人其生成和排泄处于平衡状态之中,故血尿素保持相对稳定。&& &成人安静时血尿素为28-40mg%。&& &运动时肌肉中能量平衡遭到破坏,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加强,尿素生成增多而使血中含量升高,其数量可增高达10%至100%。一般在30min以内运动时,血尿素变化不大,只有超过30min的运动后血尿素含量才有较明显的增加。身体对负荷的适应性越差,则运动生成的尿素就越多。&& &运动引起血尿素升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加强。在30min以上运动时,骨骼肌中蛋白质参与供能加强,肌肉中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脱氨基,碳链被氧化,氨基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丙氨酸,通过血循环在肝中丙氨酸再脱氨基而生成尿素,致使血尿素增加;②运动使肌肉中酶因老化分解加强,其分解代谢最终产物尿素增多;③长时间激烈运动,肌肉能量平衡遭破坏使ATP不能迅速合成时,而生成AMP。 AMP在肌肉中易脱氨基生成IMP(次黄嘌呤核苷酸),氨转变为尿素,使血尿秦增加。加之,运动时排汗增加,尿排泄减少,使血液浓缩,造成血液尿素增加更为明显。&& &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不仅发生在不适应的运动时,还会延续到运动后休息期,所以常表现为运动后次日或第2-3天还保持较高的分解代谢,经休息后可以恢复,但恢复速度和运动员训练程度及机能状态有关。如果血尿素在运动后升高,在次日晨恢复至正常或比原来水平低些,说明身体对负荷适应;如果血尿素在训练期晨起时停留在升高水平或连续几天升高,说明身体尚未恢复,对运动量不适应;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开始不适应,或对环境不适应(如高原训练),开始几天晨起血尿素升高,但在其后的训练中,身体逐渐适应后,血尿素又会逐渐下降到原先水平。&& &因此,血尿素在评定机能状态时,可概括出三种变化类型:① & &在训练期中晨起时血尿素含量不变;说明运动量小,对身体刺激不大;② & &在训练期开始晨血尿素上升,然后逐渐复至正常。说明运动量足够大,但身体能适应;③在训练中晨血尿素逐日上升。说明运动量过大,身体不能适应。因此,在训练期可每天或隔天、或大运动量训练后次日晨测定血尿素,来评定身体机能状态。在一次训练课后,血尿素超过50mg%时,就是运动量过大,要注意调整运动量。(九)睾酮睾酮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它除了维持男子性功能和副性特征外,还刺激组织摄取氨基酸,促进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纤维和骨骼生长,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储备,维持雄性攻击意识。1.睾酮及相关指标的测定及其意义(1)清晨安静状态下血总睾酮测定&& &首选指标,主要反映训练后HPG轴功能恢复情况。其特点是直接、简便、快速。在强化训练阶段做定期(如一个月)或不定期的检查是必要的。血睾酮值的个体差异较大,仅以某一次的测值与正常人的参考范围作对比来判断高低是不够全面的,注意积累资料进行自身的纵向比较更为有意义。一般认为:在不受任何药物干扰的情况下,当运动员增加训练量后血睾酮值低于这个训练周期开始时的25%持续不回升就应进行调整。(2)安静状态下血游离睾酮与血皮质醇测定Adlercreutz首先提出,血浆游离睾酮与皮质醇的比值是判断运动员过度紧张出现的灵敏指标,认为此比值下降超过30%或小于0.35×10-3大多伴有过度训练症状出现。只测定游离血睾酮并不能全面反映血中有生物活性的睾酮。(3)血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测定&& &首先通过SHBG的测定,结合血总睾酮的测值全面了解血中有生物活性的睾酮量。另外,女性的雄激素分泌不具有LH与性腺之间的反馈调节,卵巢分泌的雄激素一定程度上是通过SHBG的合成量与激素代谢廓清率来调控的,因此,在女性测定SHBG还能反映出机体对睾酮的调控情况。(4)清晨安静状态下血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测定当血睾酮水平较低时,如果伴有LH和/或FSH无明显变化或降低,表明垂体功能有所下降;如果LH与FSH升高提示无垂体功能的下降。有关优秀运动员机能检测和评定的有效指标还有很多具体内容见附录(2001,依冯连世,冯美云等)。&& & & & & & & & & & & & & & & & & & &王安利(北京体育大学) 专题十二附录: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方法和评价标准表12-1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常用生理生化指标评定系统 & & 生化 指标 & &正常值(范围) & & & & & 简易评定方法 & &备注心血管 & & & &系统 & &心率 血压 & & & 45—mmHg & &1. & &基础心率突然加快或减慢,提示有过度疲劳或疾病的存在;2. & &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身体机能状况。1. & &安静时收缩压升高20%左右,并持续2天以上时,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2. & &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或出现梯形反应、无休止音及运动过程中收缩压突然下降达20mmHg时,预示运动员机能不良。 & &免疫系统 & &IgGIgMIgACD4/CD8NK细胞血浆谷氨酰胺 & & 8--16g/L1.4--4.2g/L0.5—1.9g/L1.5—2.μmol/L & &大负荷训练后期,IgG、IgM、IgA及CD4/CD8比值、NK细胞表现为非常显著的下降,表明运动员的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如果高于正常值,机体有感染的可能。下降50%以上为过度训练或免疫能力降低的表现 & &应结合T、C及T/C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内分泌系统 & &血浆睾酮 (T)血浆皮质醇(C) &T/C儿茶酚胺 & &男:350—850ng/dl女:20—70ng/dl上午8时: 6-16μg/dl下午4时:2-9μg/dl午夜0时:2-5μg/dl血浆肾上腺素100μg/L以下;去甲肾上腺素500μg/L以下;尿肾上腺素15μg/日以下;去甲肾上腺素120μg/日以下 & &1. & &基础值高者适宜从事力量性运动项目;2. & &大负荷训练后血睾酮下降,皮质醇上升,为机能状态差或过度疲劳;3. & &相同训练条件下,浓度高是机能好的表现。 1. & &训练量过大,血浆皮质醇浓度上升幅度加大;2. & &相同负荷运动时,血浆皮质醇浓度上升的幅度下降,是适应运动量的表现;3. & &运动后恢复期,血浆皮质醇浓度下降速度慢,恢复时间长是机能状态差的表现。当低于训练期前25%而又不回升时应调整训练计划,一旦睾酮/皮质醇比值低于原始值的3O%,便可定为过度训练。1. & &相同负荷运动时血浆儿茶酚胺浓度上升的幅度减少,是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2. & &相同负荷运动时尿儿茶酚胺浓度上升的幅度减少,是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3. & &运动后尿排出量高,是应激程度大,机体不适应的表现.4. & &训练水平高者,运动后尿儿茶酚胺值低;训练适应后,升高的值下降 & &大负荷训练周期内,只要不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即可。氧转运系统及贫血 & &HbHct血清铁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RDW & &男:120- & 170g/L女:110- & 150g/L男:35-50%女:30-47%37-158ng%40-150μg/L252-429mg% & &1. & &男运动员Hb低于120g/L,女运动员低于11g/L时,可诊断为运动性贫血;2. & &SF低于40μg/L,如果伴随着Hb的下降,既是运动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低于20 μg/L,严重缺铁;3. & &如果Hb较低,而血清铁和SF正常,则需要观察转铁蛋白的测定值。4. & &RDW突然持续升高,可能有潜在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但要结合SF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 &应结合睾酮、皮质醇及T/C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 & &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 & 训练课前或正常安静时测定作为正常值 32-38Hz & & 在训练课结束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测定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比值小于1.5为无疲劳出现;大于1.5而小于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训练后测定值与训练前正常值之差:1.0-3.9Hz为轻度疲劳(休息后当日可恢复);4.0-7.9Hz为中度疲劳(睡一夜可恢复);8.0Hz以上为重度疲劳(休息一夜后不能完全恢复)。6级: 根本不费力;  & &7-8级: 极其轻松;9级: 很轻松; & & & & 10-12级: 轻松;12-14级: 有点累; & & 15-16级: 累;17-18级: 很累; & & & 19级: 极累;20级: 精疲力竭。 & &骨骼肌系统及组织损伤 & &CKLDH血清肌红蛋白 & &男:10-100IU/L女:10-60IU/L125-290IU/L0.35-4.97nmol/L & &1. & &训练后血清酶活性的幅度与恢复的快慢,可反映训练负荷的大小及身体的适应情况;2. & &大负荷训练2-3天后,血清CK仍高于200IU/L时,表明负荷较大,身体尚未恢复;3. & &应排除由于心肌损伤造成的血清酶升高的可能性,再判断骨骼肌的负荷更为合理。 & &评价时应注意血清酶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物质能量代谢及代谢能力 & &体 &重体脂%血乳酸血尿素血氨尿蛋白尿胆原尿潜血尿比重VO2maxVO2max平台持续时间无氧阈无氧功 & &&2mmol/L 4-6mmol/L20-110μmol/L晨安静时随意尿&10mg%晨安静时随意尿&2mg%1.015-1.025 & &一段时间内呈进行性下降,有可能是过度训练或疾病原因(控体重运动员除外)因性别、年龄、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1. & &运动后血乳酸值升高幅度大,表示运动强度 &大;训练适应后升高幅度减小。2. & &乳酸阈值:4mmol/L;3. & &主要无氧代谢区:&12mmol/L1. & &动后血尿素增值大,表示负荷量大或机能下降;训练适应后增值减小;2. & &一般认为运动后不超过8.4mmol/L为宜;3. & &评价时应注意膳食结构对血尿素的影响。1. & &相同负荷运动后,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小;2. & &运动性高血氨是机体疲劳的重要标志。1. & &运动后15min取尿测定,尿蛋白排出量越多表示运动强度越大或机能差。应注意个体差异,宜系统观察。2. & &负荷量大时,排出量增多,适应后排出量减少。3. & &大负荷训练期间,晨尿蛋白值能够恢复到正常范围或不持续增加,即属于正常1. & &大运动量训练次日晨低于2mg%时,机体适应训练,机能可恢复;2. & &大运动量训练后, Hb下降,尿胆原排除量持续增加,运动员疲劳感增强,则应调整训练。大负荷训练后,出现尿潜血,表明机体对负荷不适应或机能状况下降。1. & &大运动量或长时间训练后可引起尿比重增加,次日可恢复正常范围,即为机能良好的表现。2. & &尿比重持续高水平,可能机体处于脱水状态。1. & &优秀耐力运动员,随着训练水平和有氧代谢能力的不断提高,VO2max、无氧阈值增大,其对应的血乳酸值下降。2. & &随着速度力量训练水平及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无氧功值增加。 & &应注意个体差异,宜系统观察。糖缺乏或蛋白质摄入量较多,会引起血尿素增加。表12-2 &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的密度&& 检测周期 & & & & & & & & & & & 指 & & &标日检测指标周检测指标周—月检测指标阶段性检测指标 & &心率、血压、尿蛋白、尿胆元、尿潜血、尿酮体、尿比重、血乳酸、血尿素及皮肤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体重等;体重、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血氨、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CK)、MDA、IgG、IgM、IgA、心电图等;血睾酮(T)、皮质醇(C)、T/C、游离睾酮、IgG、IgM、IgA、CD4/CD8细胞比值、GOT、GPT、MDA等;VO2max、无氧功、GOT、GPT、最大吸氧量稳态、体脂(体脂%)等&说明:根据实验条件及检测目的,供选择参考。&表12-3 &训练课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生理生化评定生化指标 & & & & & & &评定负荷强度 & & & & & & 评定负荷量&&HR血乳酸 & &根据个人最大心率百分数评定运动后血乳酸值升高幅度大,表示运动强度大;训练适应后升高幅度减小。乳酸阈值:4mmol/L;主要无氧代谢区:&12mmol/L & &血尿素 & & & &1.运动后血尿素增值大,表示负荷量大或机能下降;训练适应后增值减小。2.一般认为运动后不超过8.4mmol/L为宜。尿蛋白 & &运动后15min取尿测定,尿蛋白排出量越多表示运动强度越大或机能差。应注意个体差异,宜系统观察。 & &负荷量大时,排出量增多,适应后排出量减少。血清肌酸激酶 &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越高,表示运动强度越大;适应后升高幅度减少;疲劳时:&200IU/L & &尿胆原 & & & &负荷量大或机能下降时,排出量增加。表12-4 & 运动员身体机能恢复的评定可选用的生化指标 & &身体机能恢复的评定HR血乳酸 & &晨安静时心率恢复到平时的正常值运动后血乳酸消除快,恢复时间短,表示有氧代谢能力强。血尿素 & &运动次日晨或训练周晨达4~7mmol/L以下为机能恢复尿蛋白 & &运动后4小时或次日晨尿蛋白消失是身体机能恢复的表现尿胆原 & &运动次日晨值大于安静正常范围是机能未恢复的表现表12-5 &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选用的生化指标 & & & & & & & & & 最佳身体状态评定血红蛋白 & &赛前血红蛋白处于本人最高水平上血尿素 & &晨安静值保持在正常范围的上限(5~7mmol/L)血睾酮/皮质醇 & &血睾酮值高,且血睾酮/皮质醇比值保持在正常值范围或自身的高水平上血清肌酸激酶尿常规指标IgG、IgM、IgA & &晨安静时血清肌酸激酶活性降至100IU/L以下晨安静时,各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各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 & & & & & &表12-6 &高原训练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与评价选用的生化指标 & & & & & & & & & 评定方法HR & &高原训练的中后期,晨脉恢复到平原值或低于平原值,是机体适应的表现血红蛋白 & &高原训练中后期,值下降是训练负荷过大的反映红细胞 & &高原训练中后期,值下降是训练强度过大的反映血乳酸 & &进行定量负荷或训练方法的评价血尿素 & &晨安静值应控制在正常范围的上限(5~7mmol/L)血睾酮 & &高原训练期间,应控制血睾酮值不低于正常值范围的下限血清肌酸激酶尿蛋白尿胆原尿潜血 & &晨安静时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应低于200IU/L晨安静时,连续3天或以上超过正常范围时,是疲劳的表现,应调整训练量晨安静时,连续3天或以上超过正常范围时,是疲劳的表现,应调整训练量出现阳性时,是负荷强度过大的表现表12-7 &过度疲劳时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评价选用的生化指标 & & & & & & & & & 评定方法HR & &晨脉明显加快血红蛋白 & &处于较底水平或下降趋势红细胞 & &处于较底水平或下降趋势血乳酸 & &安静值超过正常值范围,运动时的最大乳酸值下降血尿素 & &晨安静值在8mmol/L以上为疲劳;持续几天超过8mmol/L或持续升高为过度疲劳血睾酮/皮质醇 & &下降25%为疲劳;下降30%或持续下降为过度疲劳血清肌酸激酶尿蛋白尿胆原尿潜血IgG、IgM、IgA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 &晨安静值持续高于200IU/L或完成定量负荷时的值明显升高运动后比原来负荷后的值突增3~4倍;晨安静时,连续几天处于较高水平或持续升高晨安静时,在4~6mg%为疲劳;连续几天超过4~6 mg%为过度疲劳完成定量负荷后,出现阳性或连续几天在晨安静时为阳性明显下降比值大于1.5而小于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8.0Hz以上18级以上
最新喜欢:
亚运会冠军
这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发布于: 13:20
学习了,呵呵,谢谢
二级运动员
发布于: 09:11
总结比较全面!谢谢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3:50
棒棒的,赞①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重不变 围度下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