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生理欲望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理智占上峰水泥

男人VS女人:谁在性爱里占上峰
男人VS女人:谁在性爱里占上峰 (3)
10:00:46&&编辑:&&来源:&& 浏览次数:425&&文字大小:【】【】【】
一个普通人,一生做爱会尝试多少种姿势呢?虽然古代人的聪明智慧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不过对于普通人,不论是身体的极限,还是对情趣的欣赏,都是有所限制吧。三种到五种,也许多半人都不会有超过这个数目的体验。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斗争在做爱时也不会停止,是不是有人说——做爱就好像是男人和女人较量的另一种战争?男人说,我喜欢这样;女人说,我不要这样;男人说,我们试试这个;女人说,为什么要试这个?不是男人和女人喜欢较劲,而是天生他们对性的喜好和认识就像是两种生物。
&&&&&& 男人言论:要求征服胜过趣味
  性姿势,对男人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霸占、是一种征服、是一种权力掌控、同时也是一种趣味。除了视觉享受外,男人对性爱姿势的讲究很多时候是超越生理层面的欲望,更多时候是一种心理需求。然而很多人误认为性爱姿势只是一种技巧,双方性爱至高点的兴奋高潮是取决于这种技巧。事实上,人们往往简化了性爱姿势对男人的涵义。人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感受器官的那些身体部位上,忽略了这些姿势背后对男人隐藏的社会心理作用。
  除了儒家旧式三纲的观念,若从男人的动物性本能上来看,男人是天生的征服者。男人喜欢控制别人,玩弄权力,也沉溺于争夺的游戏并且乐此不疲。男人喜欢争取控制权,喜欢一手掌握,喜欢人人听命于他。雄性动物是靠征服取得生存的,于是对那些常显得柔弱的女人,男人们更是有征服的欲望。
  在男人们心理中,和一个女人上床等于是“得到了另一个人”。男人们通常在意的不是女人爱不爱他,而是“女人是不是只和他上床”。做爱,在男人心理上不是付出而是获得。于是男人和女人做爱之后,会对着女人说:“你是我的”。
  男人的这些心理欲念强烈到时刻都得从生理上获得。比如走路霸气,比如说话大声,而最容易直接反映在男人身体上性的表现上。男人面对社会竞争压力,要打败别人争取领导权,建立不可动摇的地位,历经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才能获取地盘。身心上必然受到不少挫败感。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挺住已不容易,男人们在性满足上可以弥补他们在事业战场上的挫折感。
  比如经典的“男上位”,不只因为“男上位”是男人把女人抱上床后最自然最方便的姿势,更重要的原因是,“男上位”赋予了男性压制女性的胜利感,进而使男人容易产生“霸占成功”的情绪,于是可以挑起男人的兴奋神经。
  另一经典体位姿势“后位法”也有一种涵义。后位法使男人可以从后面看着女人的一举一动,而且给男人一种任他恣意驰骋的快感,这种让男人豪迈万仗纵横四海的隐藏意义。
  性爱姿势最平等的要算是侧面式了。侧面式是指伴侣两人侧身面对面躺着进行性交。这种姿势使伴侣两人的手都能任意地抚摸对方,且面对面的姿势使得伴侣能彼此亲吻,最是平等。不过对这个姿势进行一点修改,就变成了一个“交叉”姿势。施行此姿势时,是混合着“男上位”的姿势,除了有霸占意味外,由于姿势变化比较古怪,而女人能够接受,也给男人一种任其把玩的心理。
  在夫妻双方一年三百多天的性生活中,如果仅拘泥于以上三姿势,男人也会感到乏味。当男人除了在女人身上获得“性霸权”,男人也需要在其中找到趣味。于是数不清的各种姿势就不断演变出来。不过不论如何变化都由六、七种的基本姿势演变而来。 男人换姿势除了是寻找一种胜利感,也是一种霸占感。“爱怎么就怎么”,是男人在追求无上权利背后的终极诱惑。
  做爱一年三百六十五式,这就是一个天方夜谭;如果把数量比作性爱生活的完美指数,那为了追求完美性爱,女人就要天天去练瑜珈,男人就要日日耗在健身房。其实生活总是平静如水,情趣才是比姿势对我们更重要的调味——一年三百六十五式的情趣,就像是我们生活的心情变化多端。
本文引用地址:
集团相关单位
知音集团下属网站 知音学院 打工 知音漫客 第1生活 木兰花家政 知音党建
知音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转载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知音传媒集团(430077)
 新出网证(鄂)字 006 号
信息产业部许可证号: 鄂ICP证 B2-
技术支持:人是有欲望的动物,理性只能使人痛苦 这样说对吗?_百度知道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理性只能使人痛苦 这样说对吗?
这种愿望往往是脱离人们当前实际获取能力的:
一是欲望需求与生存资源获取能力之间存在不可适应的差距
人的欲望意识是一种内在的占有愿望、是不被人们的理智所接纳的、甚至是丑恶的,常言道“欲壑难填”,这种制约虽然限制人们某些欲望得以实现?
从生理学原理上来说:理性用给予人们一些必要痛苦的方式避免了由贪婪带给人们的灾难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但有些内容是受本能驱使而冲动的,也正是由于这种愿望与能力背离;另一方面又要受到理性,人的欲望内容中绝大部分是属于生存必须的,缺失幸福的感觉那当然是痛苦的的感觉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与普世价值相悖的,因为失落自然不会在有幸福感,从肉体上接受欲念折磨的痛苦,而理性就是建立社会公共秩序的出发点。由于生存状态的延续而导致欲望需要源源不断的得到满足;
二是不良欲望带来的罪恶感
人的欲望常常是以一种不断升级的形式发展的,生存意愿的动力来自动物的原始本能、快乐,因此理性带给人们的痛苦是有益于人类成长的鞭策和刺激。如此一来人们一方面要遭受本能的驱压,但却保障人们绝大部分的、合理的欲望得到实现。可以说,导致了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了失落感,在本能的驱使下动物生存的基本需求自然而然地转化成欲望,但在文明社会中欲望的满足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公共秩序的制约、良知的拷问。
得到欲望的满足使人愉悦,而满足欲望常常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理性只能使人痛苦 这样说对吗,从精神上接受道义责难的痛苦、合理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理性的,本我的有些欲望才是使人痛苦的
欲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类的欲望胜过理智?还是理智战胜欲望?_百度知道
人类的欲望胜过理智?还是理智战胜欲望?
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比如有人为了献身科学事业,但已经远远超越了常人所说的欲望)抑制自己的直接的通俗意义上的欲望,操作起来更简便..,终身未娶或者终身未嫁等.,而很快调整好心态从最广义的范围来看,他们不是没有欲望,想吃就吃了.极少数极少数的人是理智胜过欲望.,想睡就睡了,有人在内心盛怒之下能控制自己的怒火克制自己想要发泄自我的不良情绪和冲动的欲望,人的一切行动力皆来自欲望,推动力更直接,因为欲望来得更直接更快,也不是不想服从欲望,而是为了比直接欲望更高的目标需求(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种欲望,想买楼房就攒钱买楼房.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候是欲望胜过理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智与欲望本来就不是可以相比较的力量。但这终究是枷锁,每个人都渴望打破,但是不同在于有的人敢有的人不敢。所以欲望总是时不时地挣脱。理智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束缚欲望,之所以要束缚个人的欲望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平等的等到尽量多的自由
欲望胜过理智
理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人生的思辨(朋友新士居士的文章)
人生的思辨
德才—德为道德;才为才智、技能、才艺。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枝叶。道德教育应是人类一切教育的中心。由此,弘扬道德文化应居其它文化的首位。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科技的发展离开了道德伦理的制约必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文学与影视的内容如果偏离了道德的轨道也会污染人心而影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道德教育是做一个好人的教育。是什么念该不该动、什么话该不该说、什么事该不该做的教育,是整个人类不分时空的善的教育。人只有在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学习技能才有意义。若只重知识能力的提升,而不重视道德品质的完善,那就不具备人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很高,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很难做到凭良心办事,生活中也不能实现自律。不能给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带来真正的利益。这是人生和教育的最大失败。
和为和气,戾为凶暴。古人云,和气致祥,戾气致乖。即和气能招来吉祥,凶暴能导致灾殃。和为贵。和是更高层次的相容与共存。和是人事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总纲。人心亦然,人心和是社会与环境和谐的关键。和是仁心爱人,和是仁慈利物。和是大心观照与关怀,和是统筹兼顾而趋利避害。戾则害。戾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严重对立与割裂。若人们为满足私欲而置法令制度与道德规范于不顾,我行我素,就会因生存环境的破坏恶化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因果—因果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万象与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因果的延续。任何事物的发生、存在、变异、消失都离不开因果。只是有的因果是同时的,如刀割肉,疼痛发生。有的是不同时的,如种瓜得瓜。有的因果的因是明显的,有的是一时还不能得知的。有的因果的因很久远,有的则很近。一切事物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如植物的种子本身是果,作为种子又是因,说它是因,又可以结出未来的果。智慧的人能识因达果,推因知果。如行善之人身有祥和之气是因,受人尊重是果。因果之理,智者见深,愚者见浅。愚人不怕造恶因,却怕受恶果。智人害怕受恶果,就不敢造恶因。因果之理很深奥,宇宙万象都有无量无边的因。人生在世,要想结好果,就应种好因,更要创造条件促使结硕果。对不好的因,还是不种为好。
健与衰——健康与衰病是人生命呈现的不同现象。生命的健康其实是一种身心平衡。身心失去了平衡就失去了健康。营养对人身是不可缺少的。食物能疗饥,也算是药。以五谷六蔬为食物,味道清淡,也能饱腹,较狂吃六畜海鲜与飞禽野兽者,并不见得不健康,数字表明前者寿长者多。有人的过分偏重美味并不全是为健康考虑,大多是为贪味的舌头所诱惑与驱使而甘为奴隶。要知道,很多难缠要命的病是吃出来的。具专家分析,因动物在被宰杀时出现极度恐惧,会变异分泌出有毒物质,人吃多了这种肉,时间久了会因中毒积累而得病。有的养殖的动物喂了有效期较长的催肥剂、促长剂等,其残留物就会在吃肉者身上继续发挥作用,把人的器官和血管给催坏了。再者肉为酸性食物,嗜肉者体液长期现酸性,就会给癌细胞与病毒以繁衍生息的机会,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而致病。当然,致病的原因很多,如酗酒纵欲、大怒大悲、忧思过重等都可致病。治病不如防病。心要静,身要动,勿偏执,胸襟阔,怀仁义、恕常行应是修养与平衡身心的原则。
厚薄—厚为厚道、憨厚、敦厚;薄为尖酸、刻薄、奸巧。厚则载福,如沃土遇水滋润可使万木葱茏,生机无限。薄则寡助,如峭壁不存水土,草木不生。刻巧之人或能一时得小益,而终不能蕴积鸿福。故人生在世,言行应向厚的一边倒,万万不可耍小聪明,尖刻取巧,而失大利。
祸福—不用求神问卜,坑人害人是祸,爱人利人是福。不用怨天尤人,好自为之自是福,胡作非为是祸。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是福,反之是祸。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古人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能自行省察检点,才是真正聪明人。
争让—争为争胜斗气,让为退让、忍让之意。心胸狭小傲气偏盛的人好争好斗,有的人睚眦必报,甚至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得不可开交。好争是心理的严重对立分裂,是虚荣和傲慢在作怪,使心永远不得回归安宁。能让,是能容人的高境界,也是做人的高姿态。凡能让的人大都站位高,胸怀开阔,并能理智胜于感情,能做换位思考。此种人懂得,不能以怨息怨,犹如不能以风止浪一样。让是一种慈爱的力量,能化敌为友。忍让力的增长是人生真实而可贵的成就,也是人生高尚的标志,其中有无穷无尽的利益。在任何时空都想占上风的人不会懂得让的奥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有无—有人以能见为有,不见为无,因视力有限,恐怕很难见到现象的真实。如以前的人不信地球绕着太阳转就是明证。如不见为无,电能核能不能见,为何不无?数字信息肉眼不见,为何仪器能接收?今人已不怀疑科学探知复杂事物的能力,而有人又以科学所知所见为有,不知不见为无。科学家说宇宙有多维空间,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可他们也没有见到更高维空间生命活动的现象,也没有探知其中的奥秘,但能说它是迷信吗?如有的机器人会比一般人聪明得多。但他具有真正的人的精神吗?精神和程序的区别在哪里呢?可见,有和无绝非是靠一般人简单的判断所能确定的。
悟迷—悟是明白人生真相及真理的意思。迷是对真相真理不明白,迷惑颠倒的意思。人生应当自律,应当爱人并自爱,利人而自利。应遵守做人的道德准则,消除一切劣根性,回归到真诚、至善、美好、智慧的状态。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人生观念和烙有不同的文化印记,坚信并按道德原则真理标准生活的人生才是觉悟的人生。否则即是迷惑。迷惑的人的见解是颠倒错误的,有人误信邪说,中毒很深,虽闻正论,一时也难相信。如有人认为靠抢劫、偷盗、欺诈等不良手段获利并恣意享受是天经地义的,有人甚至认为为自己的利益可以毁灭他人的生命和一切。觉悟的人可以为他人的利益让步和牺牲,并能忍受各种痛苦而无怨言。应当说人的道德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烦恼习气也是有差别的。悟者与迷者认识的截然不同,会影响到其外在表现和人生的品质品行。从大爱出发,人生道德教育应该是天底下顶重要的大事。对幼者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使其觉人生,免遭歧路,使迷惑者转入觉悟的行列,都是觉悟者的义务和责任。一切与此唱反调的言论都是十分有害的。当今之世,尤其媒体的不同诱导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是非—人与人相处,必有外境,有境必有是非判断,对大是大非要清楚,知道是非而心不住是非,不缠绕于是非,不妄谈是非。若是非与己无关,不闻不问为好。明白是非不一定参与是非,除非救人助人。遇到说是说非的人或情境,最好保持缄默或避而远之,若搬弄是非即是污染自己。在对境时,自己正确也应饶人让人,自己错了就应当惭愧悔改。
繁简—繁者复杂,简者简单。人生从简单进入复杂易,从复杂进入简单难。古人重视农耕,衣食住行都简单。当今工商加科技,如虎添翼,物种丰富,信息爆炸,万象纷纭。衣食住行享受多多,而生存环境却大不如前。现代人的感官对外物的欲求似乎更为强烈。视听尝嗅触的享受与古人有天壤之别,今人几乎已不能生活在单纯的环境里。富了的人们在不厌其烦地寻求感官的新刺激新快乐,失去了应有的宁静,唯靠外物外境才能博得内心一丝愉悦。从而遮住了人们心灵深处快乐的光芒。较之古人,今人心猿意马更活跃,也就更难回归心灵真诚的境界。有人乐意选择简单而恬淡的生活模式,并思于此中品味宁静的快乐,这也是一种别致的人生境界吧。
古今—古今为纵,为历史。许多古圣先贤离我而去,他们关于做人的言教还在,为我们确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要我们遵循。我们如果不遵循,就会失去人的内涵。有人认为古圣的教导过时了,那是大错特错的,道德不分古今,不分国界,不分族群。如古圣教诲人们要讲仁爱、取财有道,不行非礼、诚信不欺等,能说对今人不适用了吗?有人说孔孟的礼义廉耻教育摧残了古代妇女的身心自由,是吃人。以致到五四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这是对古圣的极大误解,古圣人的教育只是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而后来的一些儒者把圣人教诲原意给扭曲了,变味了。店员变质了,能怨店主吗?这能说国学的教育精神实质是吃人吗?五四运动是革了那些歪曲了圣贤意指的迂腐文人的命,而不是革以孔孟为代表的国学的命。孔子是万世师表,不能因为他是古人,就不听他的劝诫。而当今个别所谓的学者为沽名钓誉而蛊惑人心,大放厥词,为恣情纵欲者大喝其彩,倒是应当嗤之以鼻!
己与人—己与人的关系极其复杂,从利益上说有亲疏,有厚薄,有远近,一般说自己是一个最小的利益圈子。然后是以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为圆心由内向外划成的一个个利益圈子,还有说不清的圈子。从感情所形成的种种纠葛来说也很复杂,现实中已经演绎或正在演绎的爱恨情仇故事可谓穷之不尽,还不包括文学和影视所撰造的。人从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不能回避的人与己关系的课题。处理好这种关系实在是一门很深也很关键的学问。其实人首先应当自律,即仁爱不伤、取财有道、守法遵德、诚信不欺、颜色和悦、不讥人过、不说谗言、不思贪欲、不愠不火、明理不愚。还应不吝财智,多行利他之事,与人为善。真能如此,人生没有不祥和的。
真假—做人应当辨明真假,何为真?何为假?真为真心诚意,假为虚情假意。真诚是人生向上的方向,虚假即是下滑,是与做人相悖的。人生只有走向真诚才是最大的成功和最好的归宿。在人生的过程中,只有追求对人对物的那份率真,才能逐渐过滤掉内心沉积的虚假卑劣的小人习气。人为了走向真诚,必须先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人不能虚假,越是虚假,做真正的人越难。做一个真实的人必须从学习老实开始,老实的人心胸坦荡,不耍心眼,不占便宜,不自欺欺人,所以能接近真实。做真实的人不能虚荣。虚荣的人无法做到真实,因为他们不敢正确面对自己,也不能冷静面对别人,他们太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想方设法掩饰自己,所以生活得很累。做真实的人应当平息乃至融化内心的忿诤,起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生追求真诚境界的努力是十分可贵的,它会使人的气质得到根本的改变。其利益是不可言喻的。
褒贬—褒为表扬,贬为批评。世人听到表扬高兴的多,听到批评高兴的少。对听到表扬就趾高气扬的人,最好少使用表扬。表扬很适用闻过则喜的人。对世间人事的褒贬应持谨慎的态度,如见不确切或仅凭人云亦云就开口,会损人不利己。对深奥的事物现象,更不能以自己的浅见妄下断语,以免误导别人,并影响自己。批评人应该避开众人,以保全其脸面;批评子女应言语简洁,切中要害,若是唠叨,易起反感,失去功效。
加减—人生是加法也是减法。时间以加法表示增长,以减法表示消亡。不同的人生在做不同的加减法,有人该加的没有加上去,如做人的道德修养;该减的没有减下来,如不良的恶习。有人一生只愿意做减法,因为他们认为减到极处就是加到极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减法不容易做。在做加法的过程中,有人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可以说是加法中的减法。也有人在做减法中,显现出人性中美好的光芒,也可以说是减法中的加法吧。其实加法减法同时做好也是可能的,不过难度是大一些。
黑白—真心本为至善,污染使之变黑。世人陋习重者黑多白少,难以薰化。污染轻者白多黑少,易于教育。世有邪说,颠倒黑白,扰乱视听,诱人进入歧途。世有善教,启人向上,消除恶习,一心醇化世风。黑白之理分明,人心应思善向善,见贤思齐,不可思恶行恶,怙恶不悛。黑白之别,犹如天壤。堕于黑者,为过咎为罪恶为障碍,入于白者,为吉祥为光明为自由。
病药—人的病分身病和心病,身病有百千种,有的是受风热毒侵所致,而大多是受心病影响而成。人的心病无非是妄想、偏执、计较而已,表现最突出的偏执是人的自私贪欲,仇视怨恨,迷惑颠倒,高傲自大。有这种心,就会生出暴虐伤害、坑骗盗劫、非礼邪行等劣事。这就是由迷惑而造罪,并恶性循环,饱受痛苦。其实人的劣心如镜子上的污垢,是可以消除的,消除了,真心的镜光就会显露,从而能照见物像,从而智慧明达,人生祥和。人贵在知道自己的病根,只有心正,身才能正。以慈目视人,一视同仁,何来穷争相残之举?如此则心病愈,心病愈,身病也愈。高明的医生通过治疗人的心病而达到身心健康,所开之药对症而精到,并不一定贵重。治疗心病,必先查明病因,晓之以理,才能治愈。若人不承认自己有病,更不相信治病的道理,那么也无济于事。对于信医信药的人,好病似乎并不甚难。
忆忘—人的思想是最灵活的,什么都可以想,可以超越时空。人的意识除睡眠外,几乎都处在流动中,并且杂乱无章。而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人情、财利、名声等方面计较并纠缠不休,很难忘却。如有人得了名,时时觉得自己头上有光环在闪耀,生活在自我陶醉中。有人与人有怨仇,凝结心中,久而根深蒂固,拔除甚难,这些都是记忆的作用。而一旦把这些都忘了,就会如释重负,一下子变得轻松了。忘,是时间的清零,是对别人的原谅,是必要的卸载,是高尚也是智慧的表现。人总是生活在昨天的阴影里并不是好事,即使沉浸在过去发生过的美景里也是一种累。人可贵的是经常清零,时时让心灵的天空万里无云。在一切人际环境里与人为善,努力做到只看他人的优点,不看缺点,从而实现对自己的净化。
软硬—人心有软硬,软硬是人的差别。心软的人见人有难能生同情心并能付诸行动,心硬的人则认为事不关己而无动于衷。心软的人能承受别人的怨谤而做出让步,心硬的人则会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心软的人以德报怨或以德化怨,心硬的人则以怨报怨或以怨报德。从长远看,心软的人的路会越走越宽,心硬的人的路会越走越窄。心的软硬是心性修养层次的不同,不在于文化和名望的高低。做人应该软化自己,而不要硬化自己。
诚欺—诚为诚信,发言不虚;欺为欺瞒,发言为谎。诚信为做人之本,欺瞒为做人大忌。诚信为老实人的素质,欺瞒为奸猾者的手段。诚信是真心的流露,欺瞒是虚情的泛滥。诚信近于公允,欺瞒即是邪曲。诚信者发言不误,为人信服尊重,期瞒者出语不实,受人疑忌轻视。诚信者能得到真正的欢喜,欺瞒者很难有真实的快乐。诚信者易得真智慧,欺瞒者难脱小聪明。
聚散—人生有聚有散,因为学习工作生活等关系都可能聚散,聚散的过程有长有短,其中有恩有怨、有益有损,有苦有乐,有时痛苦多于快乐,在家庭中表现更突出,尤其冤家相遇,怨谤不止,干戈不休,忧苦万端。散时有悲伤也有无奈。尤其生离死别,父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呼天撞地,苦不堪言,可是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应当珍惜彼此相聚的缘分,多一些忍耐与原谅,少一些偏执与伤害,面对不同情境的离别,认真探讨一下脱苦的相应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前后—在境界里看,面对为前,背对为后,这是以人的分别来定位。一般人只喜欢看前面的风景,总是不顾后面的情况,视野为半周,所以谋划和做事不圆满。从时间上看,过去为前,未来为后。人总喜欢思前想后,思前时,虽能生起快乐,更能勾起烦恼。烦恼若
起,是非随即升起,付诸行动,先生恶果,后尝苦果。想后时,能起种种想象,因人而异,勾画各自喜欢的某种图景。人大多很难放弃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沉溺,其实,人可贵的是生活在当下,时时让心灵的天空晴朗如洗。学习生活在当下,是一种放下包袱,轻松生活的人生智慧。当然,必要的的回忆和展望是不能没有的,只要适可而止就行了。
苦乐—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苦与乐。人的出生就意味着要承受痛苦和磨难。疾病和灾害的打击,人与人的怨恨争夺,亲人离散的悲痛,身体的衰老以及受到的各种刺激,无不是苦。有人非常执着地追求感官在与外界接触时出现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很短暂而不持久的。人生的乐会变成苦,苦却变不成乐。人在给与别人快乐时,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人在自我极端膨胀时,忧郁和痛苦表现得也最突出,如有人自杀,就是不能跳出“我”的羁绊。人在完全无我时,内心的喜悦就会代替痛苦和忧伤。所以与人相处若能豁达一些,淡泊一些,糊涂一些,人生的快乐就会多一些,痛苦就会少一些。人若能在利他的善行中主动完善自我,时时事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做一做,那么“我”字就会逐渐淡化,苦也就少
得多了,这就是转苦为乐,转苦为乐是人生脱离痛苦的很好途径。
曲直—曲为谄媚,邪曲,直为直率,正直。曲是人性的变态,直是真实的外显。直心人用心简单,计较少,近于真诚。邪曲人居心叵测,心机重,多行恶事。直心人容易得到自在,邪曲人往往作茧自缚。
信疑—信是相信,疑是怀疑。如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正邪之理,对人生应该坚持的道德原则与真理能够承认并接受就是正信,否则就是疑。敢于作大恶的人就是因为完全不相信不称认这些原则。用极端错误的观念主导自己的行动,从而偏离了人生的正确轨道,走向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当然,不少人犯错误不是因为不信,而是抵制不了强烈的诱惑去明知故犯。人的习气有轻重不同,因此所犯过罪的程度深浅也有别。另有一种人是邪信,由于相信似是而非的不正确说教而走入认邪作正的歧途。应该说,在正信的范畴里,不同的人生形态和不同的层次所遵从的道德原则是有别的。不同的信,是进入不同门径的门票和通行证。而疑的态度就是一种污染,如清水中撒入尘土,就变成浊水,就失去了明照的作用。
长幼—长为父母长辈,幼为子女晚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为亲密,在家庭里子女应对父母孝顺孝敬,父母对子女应慈爱。中国文化重视孝道,孔子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高度精辟的概括,他把孝作为做人的根本和基础。《弟子规》对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的精神,从言谈举止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行为要求,做人十分有必要认真读一读《弟子规》并诚心践行,培养子女的高尚品格。可见尽孝敬上是完善自我与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的关键。其实,尽孝是有层次的,只使父母衣食无缺为小孝,敬爱父母并敬爱父母所敬爱的人,使父母安乐,为中孝。晓以人生至理,赞叹其善而规劝其过,用高尚道德滋润身心,为大孝。至于以不仁不义手段索取之物来养亲,不能算是真孝。读书人以功成名就来使父母荣耀,远不如积德行善为亲人增光。用敬奉自己父母的态度来敬奉别人的父母,就是孝的推广与延伸,是十分伟大的平等慈爱精神。而这种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是欧美西方所没有的,这是东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之一。继承和发扬孝道至上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民族会非常优秀,我们的后辈会得到更多的福祉。
教学—古圣先贤重视做人的教学,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亲密。古人倡导敬师,是因为老师能够传授弟子做人的道理。解释你人生道路上的问题和疑惑,幼年时遇到良师是人的一大幸运。人生要想在道德学问上有成就,就必须尊师,尊师也是培养恭敬心的重要一环。与今天比较,古代的弟子更懂得维护老师的尊严,老师的地位也仅次于父母。因为古人非常重视弟子的人品培养,所以老师的作用就要受到重视。古人称师生如父子,弟子的德业上不去,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尤其当今,对做一个好人的道德教育是不能放松的。教育挽救一个失足者比培养一个高才生还重要。社会各种行业的道德教育应当长期延续而不能偏废,道德教育应是人的终生教育。
爱恨:爱和恨是人的最突出的情绪感受。尤其爱,表现在恋人与配偶男女之间往往非常更为强烈,有时爱得死去活来。其实这都是人的欲望的执着,它是可以变化的,等到这种执着的波澜平息了才会发现,它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如年轻时爱的激情到了中晚年就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淡的互相爱敬。有恩有义有情,互相爱敬才是夫妻之间感情的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关键。夫妇结合若只是以利和欲为支点,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在家庭里,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等眷属之间的真爱也是维系家庭的黏合剂。按一般人的认识,在家庭亲友之外爱就很稀薄了,其实,这是人的狭隘和自私。人只生活在很小的圈子里是很可悲的。孔子教导人们要泛爱众,就是要爱普天下的人,这是大爱,这是仁慈。人要想得到深层次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就要用广大的爱心去对待你所有的人而不要吝啬。恨是什么,是对苦和引起苦的对象的憎恶?恨是人的一种破坏性很强的感情执着。它是双刃剑,既能伤害自己也能伤害他人,人在发火暴怒的时候就是它在起作用。它能使人作恶,与人结怨,使心不安。与它相近的有忿、恼、害,妒。这些都是人的心病,会给人带来痛苦、灾难、严重的束缚,失去名誉尊重,其害无穷。若人无恨,就会不生恼害心、争讼心;若人无恨,就能生慈爱心,柔和心,质直心,安慰心;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
入出—人生时常是入一种境界,出一种境界。境界有好有坏,也有无所谓好坏的中性境界。衡量好坏的标准有不同。符合道德标准就是真的好境界,违背道德原则,随顺恶劣习气,即使有很多利益并能快慰身心也是坏境界。有人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纵情恣欲,以为是好境界,这是邪见颠倒。人生的过程是境界的连续,每一个境界都是详细的善与恶、不善不恶的记录,存入每个当事人的印象档案,这也算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自我鉴定吧。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定时对自己的一切思想言行进行认真反省,改恶行善,去邪存诚。若入歧途,应当知止,毅然回头,痛改前非。
善恶—从纷纭复杂的人际环境里观察鉴别人的优劣,可以看到有的人善多恶少,有的人恶多善少。虽然形式上都是人,但差别距离拉开得却不小。那么,作为人的基本资质的内涵是什么呢?人是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所以人应该具有怜悯关爱体恤帮助同类的精神,还要有为呵护自己的慈心、为维护环境平衡善待其他生命的精神!对钱财,人应光明磊落地用合法正当的方式去取得。人应当完全能够以道德规范克制住自己不合理的情欲。在人与人交往中,言谈应和雅而不粗鲁,质直而不谄媚,利他而不离间,诚信而不欺瞒。人为了把过错消灭在萌芽中,就应当首先在思想上强制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贪欲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有时会发火恼怒,其病根是一种恨的情绪在作怪,人若能事先控制住它,就能避免人生意想不到的灾难和障碍,获得诸多的祥和与顺适。在做事之前,人的动念和知见应符合道德规范,对事物的道理应当明达而不迷惑,才不至于言语行为颠倒错乱,自食恶果。人做到了这些善,就具有人的资质。否则就是恶,就失去了人的内涵。这是人起码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善,也是一种必要的自律。人还应该行更高层次的善,如用自己的智力财力体力广泛服务社会人群,以积累更多的福德。其实,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恶,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善,对一切人都应当提供做人的道德教育的机会。人应该在任何时间和处所都要坚守善的原则,努力行善;时时警醒自己不起恶念,不做任何恶事。人还应当重视在人际环境里与人为善,恭敬他人,努力做到只看他人的优点,不看缺点,从而实现对自己的逐步完善与净化。
成败—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尤其年轻的时候,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当一个人确定了自己某种主攻方向的时候,就不遗余力地去拼搏,当达到名声和地位的显赫,财富的厚积等目的后,就就认为自己成功了,因为觉得只要这样,自己就可以出人头地了。其实,这只是外在的成功,如果做人的道德修养没有达到优秀,就不是真正圆满的成功。有人在事业上失败了,非常沮丧绝望,想到自杀,这也是做人的失败。这种人也不是道德修养水平的及格者,因为自杀与杀人同样是对生命的暴虐摧残,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做人的成功是内在的成功,做人的成功重于事业及其他成功。试想,若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做危害人民的事情,你说,他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所以强调做人道德教育第一并不过分。人们往往羡慕事业上有显著成就的人,而不太重视有德的贤者,这也是不正常的现象。当然道德修养的优秀与事业的成功都具备的人是有的,这也是人们所真正期待的完美的类型。人应当在自己的智力及其他背景条件具足的前提下,争取事业的成功,而不要采取卑劣的手段去完成它。即使事业不成功也没有关系,终其一生,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人就是最大的成功。
安躁—安即是心安理得,躁即是急躁、烦躁、暴躁。人之一生,应求一个安字。人有贪欲,心不能安,过于动情忧虑,心不能安。过于躁,心不能安。有违良心道德,心更不能安。可见求一个安字也不容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谴责的功能意识,它能使那些于道德良心有亏及性情躁贪欲盛的人,生起不安,如在睡眠中会化现出噩梦的景象。有的人通过各种外在的方式想消除它,都无济于事,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有时无故生起烦躁,继而脾气暴躁发火,这也是严重的心病,是很突出的不安。安,是有层次的,深层次的安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是人生的最好的精神食粮。
智愚—人有智慧与愚钝之分,智慧和愚钝也有程度的深浅。从外观上看,老实憨厚的人不见得愚钝,聪明伶俐的人不见得不愚钝。文化程度很高的人不见得有智慧,没有文化的人不见得没有智慧。智慧是对人生的一种觉悟,而愚钝就是不觉悟。觉悟是什么呢?能明辨是非、善恶、邪正、真假、美丑,于一切时处坚守道德规范、不违法律制度,努力克服自己的恶劣习气,朝向至善的人生方向,就是觉悟的人生,就是智慧的人生。智慧的人能安于富贵也能安于清贫,愚钝的人富则骄奢贫则躁狂。智者愿走上乘的人生之路,不想随顺低级趣味和烦恼,愚者目光短浅,多求一时快意,肆无忌惮,不考虑后果。智者以无所求的心态去求,身心常处快乐,愚者以恶意多求,而增长烦恼。
解结—人生有时会与人结结,结一旦结成了,就是一种心理障碍。如同眼中之沙,肉中之刺。结有轻重,所以解有难易。结是怨恨的凝聚,如身体的毒瘤。若不想解开这个结,就如同养痈遗患。当今之人多好争斗,解结更难。结如同坚冰,若有暖意,冰就能化。暖意就是仁恕(仁是慈爱,恕是推己及人),可以融化这个结。
始终—人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一个始终。始终之道,在于善始善终,既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局。在开头和结局之间,也应始终若一,这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而人的一生并不都如此,有的人可能是恶始善终,有的可能是善始恶终。这里的善与恶是指做的好与不好的情况。其实,人的一生应当慎始慎终,即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都持谨慎的态度,无论独处或与人共处的时候,始终把握自己的言行不离善的轨道。
主奴—如把人的善念比作主人,恶念比作奴隶,那么人有时是主人当家,有时是奴隶篡位。当被奴隶牵着主人鼻子走的时候,就做恶事,当主人在位的时候就做善事。主人与奴隶的较量看谁占上峰,主人占上峰就是善人,奴隶占上峰就是恶人。人在对境的时候,最怕主不做主,奴居主位,这样主人就成了俘虏。如果嫉奴如仇,奋勇抗敌,逼敌投降,就是真正的大英雄。人要想安享真正的太平,就必须主人时时在位,否则奴隶造反篡位,将身无宁日,后患无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峰电商产业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