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徐家湾地理经典人文地理

【位置面积】 巴东县在西部,位于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邻建始、四川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人口民族】 2004年底,人口483408人。土家族占总人口43%。 巴东县【地形气候】 县境狭长,长江和自西向东将其横截为3段,北有大巴山余脉盘踞,主脉沿着与神农架林区的交界由西向东延伸,山体雄伟,高峰林立。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是全县最高点,与大神农架毗连,构成“华中屋脊”。中有巫山山脉沿楚蜀省界南北走向,一般地势比较缓坦,形成山原地貌。构成一块高寒的山区。南有武陵山余脉,地势平缓、顶部宽旷,呈山原地貌,三山盘踞,两江分割使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呈三高两低的“W”形。全县平均高1053米,最高点3005米,最低点66.8米,相对高差为2938.2米。多崇山峻岭、峡谷深沟和溶洞伏流。【驻地邮编】 县人民政府驻信陵镇西壤坡。邮编:444300。行政区划代码:422823。区号:0718。拼音:Badong Xian。
2004年底,辖10个镇、2个乡,14个居委会、480个村委会。巴东县镇政府驻黄土坡,人口46226人,面积87.2平方千米。辖7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西壤坡、黄土坡、红石梁、金堂、大坪、白土坡、营沱、荷花、土店子、将军山、黄家湾、水聚坪、金竹园、三朝观、中元子、青岭、老屋场、高阳、自断脉、山帽子、龙潭坪。镇政府驻雷家坪,人口25406人,面积101.5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雷家坪、白泉寺、大阳、大坪、石板、石梁子、阳坡、焦家湾、旧县坪、宋家梁子、东瀼口、陈家岭、上构坪、下构坪、孟家垭、贾家湾、绿竹筏、黄腊石、金甲山、张家坪、牛洞坪、羊乳山。镇政府驻青包,人口50725人,面积491.5平方千米。辖56个村委会:孔包、金斗、高岩、野马洞、茅田、红砂、陈湾、茅坪、中寨、大花、界河、汗石、樟树、、代书坪、白岩头、界岭、龙洞河、童家坪、西边埫、舒家槽、马饮水、罗坪、长梁、罗溪、杨柳、花尼庵、马寨、龙潭坡、天池、枫木、仙峰、红岩子、哈蟆溪、劳坡顶、石喊山、黄荆糖衣炮弹、石板坪、官田、龙池坪、茄子坪、茅圩坪、石东坡、送子园、马桑坪、凉风垭、黄连庄、堆子场、东圩口、小溪、茶园、芋头沟、鱼儿寨、石马山、关庙垭、枫香。搬迁前的巴东县县城镇政府驻太矾头,人口55654人,面积336.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58个村委会:官渡口、五里堆、红花岭、西瀼口、东坡、大坪、水洞溪、前面山、巫峡口、麸子洞、张家湾、赵家湾、陈向坪、杨基桩、水獭坪、石包子、樟树槽、蔡家、魏家埫、碾盘垭、沙坪、茅坝、后山、四季坪、马家、柏家垭、东向山、下马洞、殷家湾、火峰、水坪、大塘、小高山、西溪坝、洞口、羿家槽、豹子岭、羊角冲、干沟、园埫子、天池垭、边连坪、庄屋顶、广木山、廖家垭、观音岩、凉水井、韦家荒、杨家棚、、核桃园、彭溪槽、南荒岭、石膏场、百合园、肖家坪、小溪河、马鬃山、楠木园。镇政府驻茶店子,人口35853人,面积232.7平方千米。辖49个村委会:茶店子、店子坪、茶庵寺、朱砂土、大湾、西坪、新庄、洞坪、楼子、向家湾、蒿坪、竹林二、周家坪、福场坪、阡山、何家庄、甲社、北山面、风吹垭、三溪口、东南峡、背林荒、柏杉、香树、长腰岭、南坪、剩家湾、大井坪、庙坪河、天保山、石井、窑坪、坛包井、阴坡、青岩、安居、小干溪、朱家河、下坪、上坪、魏家、袁家、竹园坪、燕子岭、庄头湾、胡家槽、教场坝、潘家湾、关口山。巴东县镇政府驻绿葱坡,人口25481人,面积228.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3个村委会:绿葱坡、范家坪、马家坪、肖家坪、北界、野花坪、袁家荒、知雄寨、刘家荒、稻场岭、中村、下落坪、思阳桥、喻家河、龙家湾、三尖观、香家垭、三河口、金钟观、庙垭子、水浒坪、祁家坪、冯家湾、龙池槽、锦衣、枣子坪、白果庄、杭家岭、岩屋坪、青大山、杨家坪、手板岩、二等岩、西坡。镇政府驻大支坪,人口22258人,面积208.4平方千米。辖24个村委会:大支坪、水谷坝、水洞坪、分箱谱、袁家坝、何罗子、野三坝、、耀英坪、双喜坪、半边馨、堰塘坪、茅茸河、连三坡、长岭岗、中坝、药会埫、景家山、西流水、柏杨坪、尚家、总垭、关口、龙门头。镇政府驻野三关,人口66498人,面积549.7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75个村委会:野三关、青树沟、劝农亭、柳家山、两溪坪、吴家湾、三斗坪、花栎树、猫儿坪、太平店、谭家、主张岩、玉米塘、菜子坝、支井河、庙坪、堰塘
巴东县湾、大树垭、石马岭、平坦、牛角冲、冉家、道子坪、上李坪、青龙桥、冯字坪、枫木、张家、招凤台、凉伞坡、石板溪、白岩子、龙潭坪、杨家湾、杨家店、大湖坝、瓦屋场、楸树坪、穿心岩、箭杆山、清吉坪、金象坪、石牛垭、石桥坪、水井淌、下支坪、金山坡、茶园岭、东流河、马眠塘、白米溪、上阳坡、耳乡湾、两河口、高炉坪、水井湾、、流酒坪、西流坡、龙坪、竹园埫、黄连坪、鼓楼山、铺坪、麻沙坪、核桃坪、申家湾、响板溪、葛藤山、岔二河、故县坪、水田坝、高阳寨、大甘坪、木龙垭、栗子园、响洞坪。镇政府驻清太坪,人口40165人,面积274.1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4个村委会:清平街、十里街、薛家山、史家、大石垭、柘木水、谭庄、双树坪、陈家湾、木竹坪、、板河、白果园、红岩、马蹄水、香樟坪、杉树湾、松树湾、白鸠坪、梯子口、寮叶坪、茂草坪、汪家槽、高家坪、石桩坪、下村坪、倒卜龙、大堰塘、金子龙、六郎、中磨坪、樱桃水、金满溪、金龙山、八字岩、白沙坪、二里坡、土坎子、竹园坪、黄土溪、大幕岭、思阳坪、核桃坪、青果山、青山湾、姜家湾。巴东县镇政府驻三友坪,人口45932人,面积316.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45个村委会:柳池街、三友坪、双道冲、围龙坝、铜铃岩、苦竹溪、三里城、板头坪、古树坪、大岩、纱帽山、川子架、读书坪、景家坪、东向门、八斗坪、薛家桥、草池塘、水坡、龙潭、毛家冲、水流坪、风溪沟、泗淌坪、南潭、鱼洞、高村垭、沙井、后门、顾家坪、大面山、石门台、狮子埫、杨柳池、柳家、广东垭、踏龙、东门山、麻石坪、长岭、杨家垭、许家湾、鞍场、、西埫、石家垭。溪丘湾乡乡政府驻溪丘湾,人口44711人,面积220.2平方千米。辖38个村委会:溪丘湾、瓦屋基、下庄坡、五宝山、谭家湾、甘家坪、高家坡、鄢家坡、农林场、张家坡、湾、榔树槽、后坪、曾家岭、魏家梁子、将军岭、白湾、天池岭、徐家湾、堰塘坪、西沟、后村、沿渡溪、平阳坝、葛藤坪、狮子垭、石碾、大土坪、营盘、五峰山、石羊山、白虎坡、宋家垭、白羊坪、黄家包、火炮山、月明垭、龙船河。金果坪乡乡政府驻金果坪,人口24499人,面积173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金果坪、江家、下村湾、连天、大房坪、鄢家墩、小溪湾、长冲、枫香埫、十字路、塘坊坪、石柱山、下卜龙、沙岭、水沟、泗井水、土地坪、五埫坪、五龙溪、桃李溪、石板水、沙埫坪。
巴东县位于恩施自治州东北边缘,在长江三峡地段的巫峡之尾、西陵峡之首,长江、清江分割县境。全县地形狭长,面积3219平方公里,人口48.35万,辖11个乡镇。县城距三峡工程坝址64公里,扼渝鄂咽喉,踞鄂西门户。因在古巴东郡的东部而得名,置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巴东县,1949年属,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04年,辖: 信陵镇 镇 平阳坝镇 沿渡河镇 官渡口镇 茶店子镇 绿葱坡镇 大支坪镇 野三关镇 清太坪镇 杨 溪丘湾乡 堆子场乡 罗溪坝乡
楠木园乡 安居乡 税家乡 枣子坪乡 马眠塘乡 鼓楼乡 白沙坪乡 长岭乡 泗淌乡 金果坪乡 泗井水乡2005年,辖:信陵、东壤口、沿渡河、官渡河、茶店子、绿葱坡、大支坪、野三关、清太平、水布垭10镇,溪丘湾、金果坪2乡。居民委员会13个,村民委员会480个。
已探明的矿产种类有23种,矿产地93处。其中大型铁矿床1处,中型煤矿矿床2处,中型铁矿矿床4处。全县矿产以炼铁为主,煤矿总储量为8727万吨,其中A+B+C=4605万吨,D+地质储量=4122万吨,可采储量为5179吨,储量在百万吨以上的有宝塔河、麂子岩、绿葱坡、二等岩、万福河、小溪河等煤矿。煤层分属二迭系下统马鞍煤系、二迭系上统关家坪煤系和侏罗系一三迭系下统香溪煤系,为,发热量平均(加权)5085千卡/公斤(千卡/公斤)。铁矿已控知的产地23处,总储量32057.27万吨,以鲕状赤矿为主,氧化铁含量35.67-58.33%。已探明储量的5个矿床为:黑石板铁矿床,储量15417.70万吨,富矿占53.67%;仙人岩铁矿,储量5779.20万吨;龙潭坪铁矿床,储量5050.13万吨,富矿占45%;瓦屋场铁矿床,储量1593.80万吨;铁石湾铁矿床,储量167.70万吨。除煤铁外,县地还蕴藏有较为丰富的锰矿、铜矿、铅锌矿、磷矿、石膏、冰洲石等。水能资源总理论储量为172.8千瓦, 巴东县可开发量为164.3万千瓦,仅装机149万千瓦,占全县开发量的90%。黑石板为集中矿区,并与水垭联结,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组合条件。巴东生物资源繁多,河谷地带建立了柑桔生产基地,所产夏橙、甜橙、糖高酸低,被誉为全国锦橙县。低山和二高山是、的重点产区。巴东县还居中国基地县一,所产无角山羊,板皮质量好。巴东旅游资源独特,有神农溪峪,纪念北宋名相寇准的秋风亭和寇准碑林,格子河石林以莲峡河、无源洞、小神农架等风景名胜,钱棺岩、向王山、蛮洞桥等土家族先民遗迹。县内工业主要以轻型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基础都比较薄弱。主要工业有粮油加工、副食饮料加工、酿酒、制茶、卷烟、印刷、煤炭、、建材、电力、五金制品等。其煤炭和建材是本县的支柱产业,原煤产量每年在48万吨左右,可实现产值2千多万元。建材主要以、砖瓦以及水泥制品为主。
1、自然崇拜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都要祭祀猎神(称“梅山娘娘”)。传说她生前擅长狩猎,死后成为猎神,受敬供以保佑多获猎物和防止野兽害人。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外的右侧,用三块砖合成。敬她时,猎人必须衣着整齐,将所获野物供祭。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土家族崇拜多神:“山神土地”管坡上五谷;“家先土地”管家禽家畜;“五谷神”管五谷的神祗;“阿密嫲妈”管保小孩的成长;“四官神”是致富神管六畜。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类似白虎山、白虎堂等带有白虎二字的地名,这是的反映。这种宗教称白虎宗教。永顺、龙山、来凤等地传说有两种,一种叫行堂白虎,一种叫坐堂白虎。坐堂白虎,坐镇厅堂,是要“敬”的;行堂白虎,破门而入,凶恶无比,是要“赶”的。“敬”白虎和“赶”白虎,是根据古代遗留的传说形成的。
2、又名“巴渝舞”,本地土家族又叫“撒忧儿嗬”,其特点是: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犷,体现了土家儿女的淳朴和憨厚;其形式为:一人掌鼓,众人对跳,由掌鼓者领唱,对舞者边唱边舞。远在殷商时期,巴人助武伐约前戈后舞,以凛殷人纷纷倒戈。汉高祖数观其舞,乐其猛锐,令乐师习之引入宫廷,响为“巴渝舞”。近代挖掘巴楚文化,将其提炼升华,命名为“巴山舞”、“跳丧舞”之美称,名扬五湖四海。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上,“撒忧儿嗬”被誉为“东方迪斯科”。3、土家巴东四道茶具有独特的喻意。一道茶——“罐罐茶”,用来招待日常来客。其制作方式:先将铜壶置于明火上,斟水加热,另将小陶罐在微火边翻烤,待发烫时放入茶叶半两,不停颠簸烘烤,直至茶香时,入开水冲泡,两分钟后分敬客人。二道茶——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嘎嘎客”的。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后,整“祝米酒”时才上鸡蛋茶。其做法:将煮好的荷包蛋用碗分装,每碗一个,再加白糖,放上一支竹筷子,喻意一生平安,健康成长。三道茶——阴米茶,是用在婚宴酒席前食用。作法是用糖水冲泡炒熟的米花。四道茶——酥茶汤,在冬季用来御寒取暖。其制作方法:将、同时放入锅中炒热并有奇香时,装入碗中,加入,开水冲泡即饮。4、巴东堂戏当地称,由民俗中敬神还愿和吉庆娱乐的“跳花鼓子”与“薅草锣鼓”以及民间舞蹈结合,并广泛地吸收流传于巴东的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楚调及后来传入的川剧、南剧等诸多演唱形式演变形成。主要流行于巴东江北神农溪一带及与之毗邻的秭归、兴山、五峰、巫山等地。清末民初为繁盛时期。以巴东沿渡河为中心向周边幅射,历史上曾建有8个民间职业堂戏班,师承相传有4至5代传人,迄今有200多年历史。&& 巴东堂戏属板腔体的民间剧种,唱腔主要有大筒子腔的“梁山调”(当地俗称“杨花柳”)和小筒子腔(太和调、南路、北路),以及唢呐腔与高腔等。大筒子腔唱谓之“花戏”,即属巴东堂戏主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生活小戏;小筒子腔唱谓之“正戏”,又称“袍带戏”,属吸收南剧、川剧表演部分。“花戏”主要以平民百姓为反映对象,而“正戏”则以王公贵族、名媛闺秀为反映对象。上演传统剧目多达300余出。巴东堂戏作为以演“花戏”为主,其角色分、小旦、小丑,偶有、。&& 1956年巴东文化部门整理的堂戏《二堂释》一戏,在原恩施专区演出中获“剧种挖掘奖”,80年代创作有现代堂戏《媒婆新传》等。90年代,巴东平阳坝一带仍有4至5支民间职业堂戏队常年坚持演出活动,1995年平阳坝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堂戏艺术之乡”。&巴东堂戏剧目有:《王麻子打妆》、《海棠花》、《功夫》、《雷家院子》等。
巴东历史悠久, 巴东县文物古迹甚多。县境内“万山雄峙,二江奔流,锁住荆襄,咽喉巴蜀”,有八百里江山之说。由于北有,中有,南有三山磐踞,长江和清江两水分割,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三起两伏呈W型。古有“古亭晓月”、“无源仙泉”、“巴楚栈道”、“杜甫草堂”等著名景观,自明代以来就列为“巴东八景”。其中“古亭晓月”的秋风亭乃北宋名相寇准于太平与国年间任巴东知县时督建。杜甫、、、、苏轼、欧阳修、陆游等都在此留下过诸多瑰丽的诗篇。考古发现境内有、等古脊动物化石和南方古猿的臼齿化石,有、东汉、晋、宋、元等时代的古墓葬,多处发现有崖墓葬点。长江两崖还留下了13处摩崖石刻和一处碑刻。无源洞无源洞,古谓兀渊洞,又名屋岩洞,实寒山野水,乃万古沧茫。据载:“无源洞,古谓兀渊。洞中有峡,峡中有隧,隧中又有洞,宛如迷宫,洞深难穷其源……”,“兀”指山峰突兀嶙峋,“渊”曰深水深潭,盖奇山异水之意,古人用字极为准确。据传说有人点七只半蜡烛进洞,未探得源头,名号无源洞(没有源头的洞)。无源洞峡谷临江已淹没的鲁班桥和观音阁一带,
寇准曾是三峡南岸古驿道,它南驰施南,东接夷陵(宜昌),西通川渝。北朝地理学家在其所著的《水经注、三峡》中有:“春冬之时,则,回清倒影,绝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其间,清荣峻茂,良趣味……”,无源洞一带至今仍是近四百里长江三峡两岸间柏树最茂密的地方,泉瀑风光与此描述相同。北宋知任巴东,留存一百二十五首巴东诗,其林泉风光大多取景于无源洞至巴东老城一带。南宋,盛赞巴东江南风景:“南山重复,秀丽可爱,层出间见,古木森然……”(陆游《入蜀记》)。孝宗弘治年(公元1488年)巴东教渝惠荣有七绝《无源洞》;清朝巴东诗人薛德玉以一首七律《兀洞仙泉》组合“巴东八景”。关于“屋岩洞”之说,知者不多。据此带老人讲,很久以前,无源洞内并无阴河,洞口有一户人家,依洞口搭了一间偏岩屋,因而就叫屋岩洞,有一天早晨,这家老人召集全家说:“我昨天梦见一白胡子老头和一位娘娘叫我们赶急走,说洞内将发大水,洪水滔天……”儿子媳妇都说做了相同的梦,于是全家收拾锅盆碗盏,刚离洞口,白雾弥满,轰隆作响,一道阴河翻卷而来,岁月弥久,峡谷内形成一个连一个绿幽深潭……据老百姓讲,白胡子老人是土地公公,显影于溶洞内的一处钟乳石壁上,后来,巴东人在金字山下修有土地庙,那一位娘娘就是观世音菩萨,显形于溶洞内高高的钟乳峰上。后来,巴东人在无源洞峡岩江边建起了观音阁。
全县拥有各类学校89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64所,拥有专任教师3611人,在校学生50423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5%和98.9%。在全国高考竞赛中,有3296人参加考试,达到省调档线3205人,其中一类学校上线人数411人,二、三类学校上线人数1574人,高考上线率达到97%,有4人被北大、清华高等学府录取。
2012年全县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22次,累计参赛人数达6800余人。在全省跆拳道大众比赛中,巴东代表队分别获青年男子组73公斤级冠军、73公斤以上青年组冠军和女子28公斤少儿组冠军,在全州青少年篮球比赛中取得第二名。巴东县文体局被湖北省表彰为“全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达4万余册;共创作各种剧目3个,排练剧目20个,为城乡居民演出258场。其中《土家撒叶儿嗬》、《峡江纤夫号子》、《虎魂》、《清江恋歌》、《挨挨擦擦等情哥》等节目分别走上了央视《民歌中国》和《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舞台;在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土家撒叶儿嗬夺得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多人组合金奖。参与拍摄完成《秘境巴东》2集,时长90分钟,先后在央视综合频道、国际频道播出;参与拍摄了反映我县残疾教师谭定才事迹的院线级高清数字公益电影《拐杖老师》;协助完成了25集电视剧《血誓》外景地选择和实地拍摄工作。“三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中华诗词之县”、“中国楹联文化之县”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县有线电视节目扩大至107套,有线电视用户达3.34万户,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3%,电视覆盖率达98.9%。全县实现村通广播率和光缆联网率均达到100%。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村级医疗站点覆盖率达100%;卫生机构床位数1880张,较2011年增长31.4%。卫生技术人员1346人,增长19.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78人、注册护士525人、卫生防疫人员103人,分别较上年增长25.9%、24.1%和39.2%;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5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3人、同比增长26.3%,注册护士497人,增长25.8%。
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共17.97万户,总人口49.61万人,常住人口4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5万人,农业人口43.96万人;男性人口26.08人,女性人口23.5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0.8:100(女性为100)。在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有8.87人、18-35岁的13.42人、35-60岁的19.26人、60岁以上的8.06人。全年(自然年度)共出生人口6048人,死亡人口3575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分别为12.2‰和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9‰。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7元,比上年增加1761元,增长14.6%。其中工资性收入7753元、财产性收入1583元、经营净收入1885元、转移性收入4596元,同比分别增长23.3%、3.6%、8.9%和1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45元,同比增长13.9%,其中食品类支出4163元,较上年增长8.5%;衣着类支出1388元,增长22.2%;居住类支出1269元,增长37.2%;医疗保健类支出1344元,增长81.5%;交通和通信类支出820元,增长2.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783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848元,同比分别下降8%和18.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4%,较2011年下降1.9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4552元,比上年增加637元,增长16.3%。其中工资性收入1896元,同比增长19.2%、家庭经营纯收入2189元,增长13.3%、财产性纯收入31元,增长13.7%、转移性纯收入436元,增长1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16元,同比增长11.9%。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支出分别较上年增长5.3%、4.5%、27.6%、2.2%、0.5%、17.1%和139.7%。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9%,比上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人员5505人,较上年增长21.3%,其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9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5人,分别同比上涨14.7%和70.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全县年末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共1.5万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达76万人次。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高达22.6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0.6万人,同比下降36.&%;城镇医疗保险参保4.4万人,计划生育参保人数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2万人。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1.9万人,同比增长3.4%,参合率达97.5%。全县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3个,单位床位数1013张,共收养120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2.99万户,4.68万人,发放保障金额4543万元。[7]
神农溪纤夫丧葬习俗
丧葬,包括丧葬礼仪、丧葬风俗两个部分。由此形成的丧葬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其社会功能表现为:血缘与亲族关系的联系与强化、社群与社会集体意识的整合、社会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延续。位于中国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流域上的纤夫,其丧葬习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其“哭而不悲,痛而不哀”的氛围,形成了土家丧葬文化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究其丧葬方式,主要有传统葬式,即悬棺葬、船棺葬和现代葬式——土葬。[8]
土家族哭嫁,是广泛流传于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一种古老的婚礼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宣恩县长潭乡一些大的家族还保留着这一风俗。2006年7月,其入选恩施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哭嫁,一般是从男方择定了结婚吉日后,新娘便拉开了哭嫁的序幕,直到出嫁当天上轿前结束。此间,姑娘的母亲及亲人往往陪哭,倾诉衷肠,“缠绵悱恻哭嫁歌,一怨三叹断人肠”,声泪俱下,场面令人动容。哭嫁的内容有“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伯婶”、“哭外公外婆”等,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当地,有这样一说,哭嫁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演唱会,是歌和歌手的大荟萃,可一人独唱、两人对唱、多人合唱、轮唱等。[9]
撒尔嗬,是鄂西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民间歌舞。它以独特的风格,粗犷矫健的舞姿,高亢热烈的曲调,明快和谐的节奏,被当今专家们誉为“东方迪斯科”。
撒尔荷,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据传,它源于土家人的先民—巴人古代的战舞和祭祀仪式。远在萌商时期,巴人助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以凌萌人。汉高祖刘邦,数观其舞,乐其猛锐,令乐师习之,引入宫庭,誉为巴渝舞,流传至今。史书记载:“父母死,打鼓蹈歌,亲戚宴饮歌舞”唐人在《蛮书》中记载:“巴人好踏踢,伐鼓以祭祀,叫嚣以兴哀”。
在深山峡谷的清江流域,人们居住分散,一旦哪家死了老人,不分男女,不论名望高低,职位尊卑,乡邻们都要从各村寨去为其跳一夜撒尔荷。“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发痒”“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做人情”,乡邻们会早早来到死者家里撒尔荷,围着棺材边歌边舞。跳撒尔荷时,一般是一人掌鼓,叫歌领唱,众人在下面合着鼓点的节奏、曲调,合而歌之,边唱边跳,气氛高亢热烈。歌词多为四言七字,三四式,上下句,也有五句子等。内容一般是颂古人,颂亡人,唱地名,唱解歌及爱情故事。每唱一段,最后跟唱一句“跳撒尔荷喂”,表示为死者家属消忧解愁。
撒尔荷的典牌较丰富,有“叫歌”“摇丧”“打上一”“怀胎歌”“哑迹子合”“姐筛锣”“燕儿含泥”“螃蟹歌”等主。舞蹈动作别具一格,古朴粗犷,形象逼真,优美动人。如“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糙痒、猛虎下山、燕儿含泥”等,跳时,配合默契,和谐自然,大多模仿各种动物,动作逼真,形象感人。节奏鲜明,刚劲有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撒尔荷至今盛行于长阳、巴东、五峰、建始、恩施等县市。而在这些地方中,主要以分布在沿清江一带巴东的野三关、清太坪、扬柳池为正宗。一九八五年,巴东选送的撒尔荷代表湖北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会,获得了奖并被誉为“东方迪斯科”。07年参加湖北民族歌舞原生态比赛一等奖,2010年代表湖北到中央电视台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荣获原生态唱法金奖。[10]
巴东堂戏,又称稿荐戏、踩堂戏,流传于巴东、秭归、兴山、五峰、巫山、建始等地区,因早期多在堂屋中演出而得名。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为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堂戏、南剧、傩戏、灯戏、柳子戏),是全国380多个各具特色的地方戏中独放异彩的剧种,2007年6月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堂戏,始于明末清初,源于巴东民间歌舞“花鼓子”。一开始,于大堂大方桌上,由饰演的一男一女,以“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法,绕四角踩碎步而舞。后转向地面稿荐(用禾杆和干草编成的草垫),继而搬上“草台”,随灯班演出。再后来,逐渐脱离灯班,融进了本地小调、号子,以及湖南“南调”、川东“梁山调”的声腔和表演特色,同时吸收了川、汉剧等表演程序,发展为堂戏。表演时间,多在农历的腊月、正月、六月,尤以正月为盛。[9]常年上演的剧目有300多个,其代表剧目有《王麻子打妆》、《送寒衣》、《花好月圆》等。
巴东堂戏属板腔体的民间剧种,唱腔主要有大筒子腔的“梁山调”(当地俗称“杨花柳”)和小筒子腔(太和调、南路、北路),以及唢呐腔与高腔等。大筒子腔唱谓之“花戏”,即属巴东堂戏主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生活小戏;小筒子腔唱谓之“正戏”,又称“袍带戏”,属吸收南剧、川剧表演部分。“花戏”主要以平民百姓为反映对象,而“正戏”则以王公贵族、名媛闺秀为反映对象。巴东堂戏作为以演“花戏”为主,其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偶有净角、末角。
土家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 
传说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谷"。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神农溪风景区“绝壁天河”神农溪是湖北巴东长江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发源于“华中第一峰”神农架的南坡,因神农炎帝在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故名。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中,于巫峡口东2000米处汇入长江。[2]全长60公里,共分3个峡段(龙昌峡、鹦鹉峡、神农峡)和1条支流(绵竹峡)。
神农溪,沿途接纳17条溪间,8处百米瀑布。山峰相对高差海拔300米至1200米,壁间狭窄处仅7米。崖壁上分布着大小溶洞60多个,且大多数洞口有石砌土垒的墙壁,留下古时战乱的痕迹。又以龙昌洞、燕子阡著称。龙昌洞非石洞,长10里,可以浮舟往来。燕子阡洞高80米,宽30米,洞中岩壁顶上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短嘴金丝燕,飞翔在峡谷深处的上空。神农溪迂回曲折,落差较大,形成长短各异,急缓不同的滩多达60余处,有“一里三湾、一湾三滩”之说。多道浅滩,水深不到0.5米,水浅滞涩,船底与卵石摩擦,犹如陆地行舟,三十多道急滩平均落差1.7米,最高达3米。[13]
清江水布垭旅游景区
清江水布垭原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清江中游、巴东县城的南部,东与宜昌长阳县渔峡口镇交界,东南与长阳县枝柘坪相连,北同本县野三关镇相依,东西宽16.5公里,南北长50公里,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巴鹤公路由北向南,穿越境内30公里至鹤峰县城;沿清江东下直达长阳、宜昌、枝城,沿清江西上可直达建始、恩施、利川。水布垭景区属典型的来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四季分明,由于山势起伏明显,垂直气温变化较大,高山雨多雾大,无霜期短;半高山雨丰气和,春秋各半;低山夏长冬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0C。
无源洞风景区
无源洞位于巴山森林公园境内。相传曾有人执烛探洞,燃完7支半蜡烛仍无尽头,故以“深远莫能穷其源”(《巴东县志》)而得名。无源洞全长有两千多米,洞口高16米,宽10米,里面最高达70米以上,与利川腾龙洞洞口高度差不多。溶洞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可以容纳5万人。溶洞共分三段:
第一段景观有:飞龙在天、神龟石、万年息壤、蟾蜍石、观音坐莲、八仙过海、犀牛望月、牛肝马肺、灵芝献瑞、神龟出峡、土地公公等。
第二段是漂流探险,要乘小木船作溶洞探险漂流,泉水潺潺,灯光辉映,偶尔有岩蛙出游,蝙蝠飞舞。正所谓:“三叠泉瀑诵梵呗,一叶莲舟渡迷津。”
第三段是地宫涌泉,尚待开发。据地质考古,溶洞形成于300万年前,几乎与人类诞生史相等,每1厘米钟乳石要100年才能聚成,1米就是1万年。
链子溪风景区
巴东链子溪风景区距巴东新县城&4&公里,距巫峡口&2&公里&,发源于建始县龙坪,由南向北在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中与长江汇合。重建于“乾隆庚寅年”呈“十”字型两条铁链攀附于长江南岸的绝壁之上,为千百年来的纤夫做安全保障,链子溪由此而得名。链子溪旅游观光景点有:门扇峡、轿子岩、火焰石、链子崖、骆驼峰、鱼母洞,猴子望月、龙腾飞跃、土地神、仙女山、情郎峰、古链索道、瀑布、大溶洞、四龙潭等,景区内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金丝猴、猫头鹰、林麝(香獐)、猕猴、娃娃鱼、水獭等,还有木莲、水苔、文母等世界珍稀植物。
铁厂荒森林公园
铁厂荒森林公园位于长江、清江分水岭上,北起绿葱坡东流水,南接野三关劝农亭,距巴东县城40多公里,离清江水布垭60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公园共分四大景区二十多个景点,分别是茅葫平景区,包括石门垭、林间娱乐场、落英洞、铁厂寻梦、南园缀果等景点;小垭景区,包括云海观日、紫薇溪涧、滑雪场、林海听涛、将军岩、民俗村等景点;表树沟景区,包括古木清风、林间拾趣、森林浴雾、野营村等景点;黑窝景区,包括亚洲之最的巴山松王、植物园、枫林醉秋等景点。同时还有革命胜地娃娃寨、寇公劝农之路等景观。该公园素有“鄂西林海缩影”之称,有长50公里的绿葱坡至铁厂荒的绿色长廊。
格子河石林
巴东格子河石林,位于巴东县绿葱坡镇锦衣村海拔1200米的河谷地带,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三峡小桂林”。格子河景区由格子河石林、石屏、夹巷子、九龙观四大部分组成,整个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石林内巨石之间形成的巷道纵横交错,巷巷相通,形似棋盘,格子俨然,故名“格子河”。千米石屏长1500米,高百余米,形如屏障,故名千米石屏。它与石林隔河相望,有如藏书万卷的书库。石林内三块草坪、四处一线天、五座重门、六条通道,七个幽洞,将30座奇峰隔成迷宫,纵横交错。
土家烧饼又名掉渣烧饼、抖掉渣烧饼,因烤后外层酥松,稍一震动就可掉渣而得名,有“中国比萨”之美称。土家烧饼是恩施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土家烧饼的主料是面粉,先用老面发面,后以肉、葱、花椒等为原料做成馅,掺合在一起做成椭圆形饼状,抹上酱油、芝麻等,在瓦缸内用木炭烤制而成。[16]
土家坨坨肉
在土家族的传统酒席上,“土家坨坨肉”这道菜往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鄂西少数民族地区著名的“农家十大碗”菜肴之首。常见的坨坨肉呈正方体形状,约有1.5寸见方,鄂西方言称其呈“坨”状,故被叫做坨坨肉,其
特点是色浅黄、味咸鲜、香味浓郁、软糯不腻。坨坨肉要精选上好的五花肉,肥瘦搭配最合适的。肉质在猪身上的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太肥太瘦都不行,一头两三百斤的猪身上,能达到制作坨坨肉要求的五花肉只有十几斤。土家人常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鄂西地区的土家菜肴味道都以酸、麻、辣为主。&在过去的年代,土家人以坨坨肉招待贵客时,坨坨肉越大块就表示主人家越好客,在食用坨坨肉时土家人都是用手抓,左手抓一大块肉,右手端一大碗酒,土家人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感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17]
天麻是一种奇特的名贵传统中药材。属兰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无绿色叶片,无根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活,主要依靠同化侵入其体内的一些真菌获得营养。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麻列为治病的神药。有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对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神经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治疗效果显著。巴东是全国少有的土壤富硒地区,自然环境污染少,生产富硒无公害天麻具备条件。现有种植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500吨。
巴东大蒜产自世界硒都,相传北宋名相寇准到巴东任县令时引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除具有普通大蒜极高的营养价值外,其“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30-40倍,“硒”被科学界誉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巴东大蒜呈现个头丰满、瓣少且大、皮肉洁白、皮薄鲜嫩、肉质细腻、香味浓郁、辣度适中等独有的特点。在1992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会上被评为“湖北省出口招牌农产品”,“巴东大蒜”地理保护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巴东真香茗
巴东真香茗是巴东独产的茶叶,古为巴东地方名产。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外形色白,肉质高香而驰名。古籍多有记载:东晋《桐君采药录》载“巴东郡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能诵勿忘”;梁代《述异记》载:“巴东真香茗,其花色白如蔷薇”;《舆地纪胜》载:“县有巴东,县治所依名金字山,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由于巴东地处长江巫峡、西陵峡之间,境内山脉起伏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砂壤、光照、云雾、自然条件是生产优质茶叶最佳的地方。全县茶叶生产种植面积已达三万余亩,年产茶叶350吨。"神农翠峰"、"万仙碧绿"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与银奖,"富硒炒表"、"九龙青峰"获湖北茶叶一等奖。
魔芋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它能加工成精粉、粉丝、芋糕、罐头等风味食品,还有消肿止痛、抗癌防癌、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清洁肠胃、帮助消化之功效,对胆石症、心血管病、糖尿病、便秘痔疾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魔芋中还有一种叫做“海曼纳”的物质,它能控制人的体重,长期食用可以减肥健美。魔芋是我县农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年产量1500万公斤。
巴东土腊肉
每到冬腊月,土家族人民都有杀年猪过年的习俗,将年猪宰杀后,先用盐将肉腌一星期左右时间,待腌透后,置火炕上用桔皮、香蒿等香味物点燃烟熏至腊黄,桔皮、香蒿等香味一同熏入肉中,吃时将肉皮火烧水煮,伴大蒜、辣椒炒,或做成火锅,有一丝淡淡的烟熏味。保存好的腊肉可存放几年不变味不生虫,不变味,切成的片,颜色细泣分明,尤以瘦肉最为好看,深浅红色相间。
据《中华本草》记载,独活别名独摇草,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平均海拔1700米的西淌村,山大人稀、森林植被密集覆盖、土壤肥沃,是独活的最佳生长地带之一。&巴东独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沿渡河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平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它是多年生草本,高60~lOOcm。茎带紫色,光滑,有槽纹。花白色。双悬果长圆形,侧棱翅状。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谷沟边或草丛中。&
椪柑又名芦柑,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红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且有药用功效。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打造、包装出的“雷家坪脐橙”、“雷家坪椪柑”两大柑桔品牌被评为“湖北省优质果品”,成为三峡库区的特色品牌;雷家坪村柑桔带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优质水果示范园”、“湖北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4]
五香豆腐干
巴东五香豆腐干,以选料讲究,精工卤制,颜色深黄,质细坚韧,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而独具特色。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巴东县城信陵镇已成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故开办了四、五家豆腐干作坊。其制作是利用凉水寺的泉水,加适量红砂糖、八角、丁香、精盐、三赖、甘松、山茶、陈皮、生姜、小茴香、花椒、鸡肉等作配方熬成卤汁,将豆腐花用方巾热包扎,高压成形,卤制而成。被列为长江线上小吃四绝,即,巴东五香豆干、梁平柚子、大竹涝遭(甜酒)、中州豆腐乳。
巴东羊肉大面,以肉嫩、汤辣、味鲜、不膻不腻,制作讲究而独具特色,历史上醉月楼面馆和黄开太的羊肉面,在川、鄂、湘一带享有盛誉。羊肉大面,乃以本地山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巴东县治》载“山羊作脯与鹿
同美”。制作方法是:将羊肉剔骨,洗净,切成铜钱厚的薄片,置锅中煮至八成熟,成淡白色后捞起。再将干红辣椒末(不能用辣椒粉)、姜末、大蒜末、花椒、豆瓣酱各适量放入。化猪油、化羊油、香油各等份,炸成红油,然后将八成熟的羊肉片倒入烩熟,置于文火之上待用。另将羊骨加八角、桂皮、茴香、陈皮等香料适量熬成汤,置于火上保温待用。当客人要食用时,便将碱水面条煮熟捞起,盛于碗中,配上羊肉汤和羊肉臊子,放上一点芫荽即成。其特点是红、白、绿相间,不仅色、香、味俱全,诱人食欲,而且有滋阴补肾之功效。[26]
月16日13时04分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北纬31.1度,东经110.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据央视记者消息,有无人员伤亡正在核实中。&
1、http://www.help-/helpweb2/pkx/pkx-26.htm2、http://www.badong.net/3、/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4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30:3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