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调整完善农业稳岗补贴申请怎么写制度推进情况怎么写

对湖南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变化的需要,通过市场推动或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变化的需要,通过市场推动或政府引导,形成的各类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不同的新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生产性服务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是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明显特征。  近年来,常宁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繁荣”的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当前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中也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问题,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肤浅建议。  一、常宁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实践  常宁市地处湖南省中南部,辖2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名胜风景管理处,有705个村和61个居委会;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土地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5.3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3.39万亩),林地面积17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2.3万亩)。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85亿元,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10454元,增长12.5%。常宁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油茶产业重点县,也是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油料生产先进县、优质稻米开发重点县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先进县。常宁市在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一)扎实开展“一流转五服务”工作,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今年来,常宁市大力开展“一流转五服务”实践创新活动(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与风险防范服务、农民素质提升服务、农村市场运行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据统计,到2014年6月底,常宁市农业户总数为20.09万户,其中有约4.3万农户流转出家庭承包耕地,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占农户总数的21.4%;全市共流转耕地3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9%;流转林地49.4万亩,占可流转林地面积92.7万亩的53.3%。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有效控制了耕地地抛荒,培育发展了一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经营耕地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576户,其中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727户,主要从事经济作物(蔬菜、烟叶、瓜果、茶叶、中药材等)生产的1849户;种植水稻50亩、100亩、200亩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30户、122户、72户;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33户,户均经营耕地162.9亩,家庭经营平均年收益15.78万元,户均经营耕地规模、年收益都明显高于普通农户。  (二)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了农业专业化发展水平。常宁市在抓好粮、油、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相继把油茶、烟叶、茶叶列为政府主导产业来抓,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的形成,保持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水果、烟叶、茶叶、油茶、油菜、蔬菜、牲猪和竹木等九大支柱产业,基地规模也迅速扩张。如建成了以荫田、蓬塘等18个乡镇为主的7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以塔山、弥泉、洋泉、天堂山等乡镇为主的2.9万亩有机茶叶产业基地;以板桥、罗桥、庙前等11个乡镇为主的3.1万亩烤烟基地;以宜潭、宜阳、松柏等乡镇(办事处)为主的2.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罗桥、三角塘、官岭、大堡等8个乡镇为主的16.8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以宜潭、兰江等乡镇为主的4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以宜潭、江河、胜桥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西岭、塔山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高产楠竹基地;以宜阳、宜潭、兰江等乡镇为主的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立了5万头草食动物、50万头良种牲猪、500万羽家禽、500箱网箱养鱼、5000亩高产水产、500头奶牛等6个优势养殖小区基地。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专业村,培育了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目前全市经营耕地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2576户,饲养家禽1000羽以上的规模养禽户2936户,规模养猪户5328户,牛羊规模养殖户27户,渔业产值超过50万元的养殖大户91户;造就了水口山办事处蔬菜村、大渔村等蔬菜生产专业村,宜潭乡邺兰、洄江、上义等葡萄(红提)专业村,塔山乡鳌头、狮园等茶叶专业村,兰江乡新山、八一甜橙专业村等。  (三)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常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70个,入社成员1.52万户,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24个(粮食合作社35个、经济作物类合作社89个),占45.9%,林业合作社(油茶)33个,占12.2%,养殖业合作社79个,占29.3%,生产性服务类专业合作社34个,占12.6%。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组织、中介和服务功能作用,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如由常宁桐江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欣荣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惠农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4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组成的宜城烟业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依托育苗、烘烤工场和烟草农机,积极开展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烟叶专业化服务,实现烟叶生产“八统一”:统一制定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以及薪酬分配机制;统一开展专业化服务;统一承担烟叶生产组织、技术承包业务、农资配送等工作,承揽烟基项目等工程建设;统一开展烟基设施管护工作;统一对接银行,解决烟叶生产融资困难;统一搭建劳动力信息平台,解决烟叶生产用工紧张问题;统一建立烟叶风险保障机制,解除烟农生产后顾之忧;统一综合使用烟草补贴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建立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拓展市场营销;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烟叶生产发展,常宁市相继被列为全省烤烟生产基地县市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先进县。  (四)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近年来,常宁市加强与省农科院、林科院、茶科所和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双季种植、双季超级稻、双季机插、双季单产过600公斤的“四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实施超级稻“种三产四”工程项目,稳步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和粮食产能。大力推广“猪-沼-果(菜)”、稻鸭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立体农业模式,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力。  (五)农业综合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取得实效。常宁市已全面完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任务,27个乡镇(办事处)都设立了农业综合服务站,450名农业综合服务站公益性人员已全部到岗到位,专心专职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通过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农技指导员85名,培育850个科技示范户,在罗桥镇、宜潭乡、洋泉镇分别创建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双低油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和柑橘新品种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以良种、良法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近年来大力推广了超级杂交稻、高档优质稻、双低杂交油菜、无病毒苗木等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了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夏洛莱、无角道赛特、萨福克、波尔山羊、小尾寒羊、AA肉鸡等畜禽良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蔬菜设施栽培和膜下滴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果高位嫁接和果实套袋、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了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及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全市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5%以上。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常宁市以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等生产性服务组织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达18家,农机大户120多个,农机总动力达到63万千瓦;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发展到23个,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74个,拥有相对固定的机防队员915人,配备高效施药器械近900台,日专业化服务能力达2.7万亩。今年常宁市以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完成水稻机插面积31.3万亩,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1.5万亩次,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采取“田保姆”“托管式”服务的方式,为农户(特别是外出打工户)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服务,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今年兴泰合作社为罗桥镇、兰江乡千余农户2000来亩的水稻生产提供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病虫防治一条龙服务,农民种粮不用下田,坐享成果。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仅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六)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年来,常宁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利用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快速扩张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常宁市形成了以优质稻、茶油、茶叶、蔬菜、楠竹加工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9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到10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衡阳市级龙头企业23家;建设生态休闲农庄7家,其中三星级休闲农庄2家。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销售收入达10.12亿元,带动农户17363户,建设基地15.05万亩,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40%以上。龙头企业的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完成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37个,其中塔山农贸有限公司生产的“铜钟岭”牌塔山山岚茶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常宁无渣生姜”“常宁茶油”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常宁齐家茶油有限公司集油茶种植、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拥有油茶种植基地22万亩,年生产加工油茶籽1500吨以上,带动基地农民增收100万元以上,它凭借常宁市得天独厚的油茶资源优势,精选天然野生茶籽,采用国际领先的物理冷榨工艺,物理提纯、精炼出来的茶油品质超群,齐家茶油产品相继在2012年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塔山农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设有机茶园3000余亩,带动农户2000余户,基地先后通过了欧盟IMO及美国LOP有机茶基地认证,产品畅销国内外,促进了茶农收入快速增长。  二、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  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流转困难。土地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仍然存在“三难”、“三不”、“三个不到位”现象。“三难”,即从大户看来,农村空巢户增多,面商流转难;农户情况迥异,成片流转难;流转期限偏短,经营主体对修建灌溉设施、机耕道路和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也不敢投入,导致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难。“三不”,即从农户来看,土地租金低,不值得流转;担心失地,不愿意流转,不敢于流转。常宁市农村人多地少,户均耕地不足4亩,土地流转价格不高,良田有的仅50元/亩,大多在100-200元/亩,最高不过400元,对农户收入影响很小;加之当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民仍视土地为“命根子”,害怕“失地失权”,而宁肯抛荒不愿流转。“三个不到位”,即从政府引导层面来看,部分乡村干部认识不到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政策引导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现土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流转服务不到位,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土地流转供需双方难以有效对接。  (二)新型主体不强。虽然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总体实力较弱,发展水平不高。从农业龙头企业来看,整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辐射面不广、外向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较多,但个头不大,加工工艺简单,精深加工滞后,增值转化率不高,知名品牌、驰名商标数量不多。因此,农业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多数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运营不规范,缺乏凝聚力和带动力;一些合作社有组织无合作,负责人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干劲,社员合作意识淡薄,投资意愿不强,抱着“搭便车”的心态入社,“出名不出钱”;个别合作社设立动机不纯,没有实际运行,处于“休眠”状态。从家庭农场来看,家庭农场是新生事物,目前常宁市尚缺乏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注册登记办法,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导致有条件成立家庭农场的农户,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从专业大户来看,单兵作战,单一经营,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难以保障稳定的经济收益。有的专业大户仅仅是生产规模较大,管理粗放,集约化经营水平并不高。如益阳人在常宁市多个乡镇转包耕种数百亩的水稻,大都采取直播这种落后的栽培方式,广种薄收,影响了粮食产能。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度来看,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整合,“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机制、组织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纵向、横向之间的合作途径不宽,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较少与农户发生经济联系,带动能力不足,甚至个别还出现了“坑农”、“宰农”的现象。  (三)社会服务滞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多个领域,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常宁市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力量仍然相对薄弱,财政保障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难到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由于国家取消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计划分配,农口各单位技术力量明显减弱,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加之乡镇农业服务站所经费匮乏、设施落后,公益性农业服务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致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规划、管理技术等方面难以得到有关部门有效指导,造成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洋泉镇侨源农庄的胡小平,由于建场时种植的水果品种不优,产销不对路,影响了经济效益。二是经营性服务难推行。据我们调查的兴泰农业合作社、宜潭乡专业化机防队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反映,当前开展农业生产性有偿承包服务普遍存在“四难”:“签约难”,如果没有乡村干部的组织、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与各家农户很难达成承包服务协议,整村整组成规模签约更是难上加难;“盈利难”,农业属低效产业,农民收入又不高,因此很难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增加赢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燃油、劳力等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使原本利润微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收益更低,有的甚至无利可图或亏损;“用工难”,随着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特别是像病虫害统防统治这样的工作,因具有“脏、累、险、毒”等特点,从事这一行业的劳动力非常难找,加上农业生产用工表面上时间拉得很长,而实际有效作业时间并不长,致使从业人员的收入并不高,对稳定劳动力不具吸引力,高层次的农机手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引进;“风险控制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盈利率相对较低,而且面临自然风险、作业风险和农民单方毁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比如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时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防控效果难一次过关,“补火”防治就要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机防手在施药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中暑、中毒等危险,有的农民还有意无意以服务效果不好为由单方面毁约,拒交或拖欠服务费。三是信贷服务跟不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对仓储设施、农机装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要求较多,融资需求更大,然而由于他们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固定资产少,有效抵押担保不足,难以满足银行抵押贷款条件,又缺乏金融信用基础,导致贷款融资十分困难。加之,一些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欠规范,内部规章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证件不齐全,导致金融机构评级、授信、贷款以及监督难度较大,限制了金融支持。从涉农金融机构来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识和措施不到位,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相对滞后,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不够,缺乏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僵化的信贷管理方式约束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开拓。加之由于目前农村土地、财产等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务不健全,农村依法可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面临抵押、处置及变现难,严重阻碍了金融信贷的投入。我们这次调查的禾丰、云祥、腾飞等10家粮食生产合作社,他们的种粮规模都在200亩以上,投资金额均在30万元以上,大部分是向亲友借款筹资,其中有8家还从金融机构贷过款,但都是以成员个人的名义得到小额抵押担保贷款,贷款利率月息在8厘以上。四是产后服务成“短腿”。目前常宁市农业服务组织功能比较单一,往往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以及市场信息等服务仍然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和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求。如官岭镇龙团村的蒋胜利种植葛根百多亩,由于没有联系到销路,且本地没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导致产品滞销,血本无归。五是农业保险难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规模经营,自然风险更大,特别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目前,常宁市已经将水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但是茶叶、蔬菜、水果等重要的特色产业都没有保险。柏坊镇水果专业户王祖伍家有50亩果园,日遭冰雹突袭,葡萄果穗全被打断,几近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元,由于没有保险,灾害损失全部自负,而他家种植的12亩油菜同时受灾获得了保险赔偿,令他深感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四)基础条件欠佳。一是水利设施老化。常宁市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久失修,功能衰退,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目前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地方属于干旱死角,这成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洋泉镇境内既有衡阳市最大的中型水库―洋泉水库,又有本镇管辖的野马水库,然而该镇的坦冲、西桥等村农业生产却仍因干旱而受影响。禾丰合作社2013年在洋泉镇坦冲、西桥等村转包的那片稻田,晚稻因干旱而没能种上。二是机耕条件落后。常宁市属丘陵山区,田块小、落差大,且深泥脚田颇多,机耕道缺少,不利机械化耕作,影响规模化生产。如兴泰农业合作社去年在宜潭乡大屋村转包了一片看似平整的农田种水稻,始料未及泥脚深,春耕时旋耕机、插秧机相继陷入其中,最后被迫采用人工耕作,生产成本陡增,导致种粮亏损。三是大户农产品收储困难。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后,粮食晾晒、烘干、收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部分粮食生产合作社、大户都缺少晒场、烘干设备和标准仓库,一旦收割季节遇到连日降雨,粮食就要霉烂变质。如种粮大户李笃刚反映,2013年他晚稻收割时遇到阴雨天气,十万斤稻谷先请人工晾晒,下雨时又赶紧运往粮库搞机械烘干,几番折腾,稻谷烘干成本达到了21元/50公斤。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央有部署,发展有要求,社会有共识,群众有期待。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推进机制创新、培育新型主体、强化服务支撑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  (一)加强政策引导,依法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一是修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修改调整其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条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机制,完善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仲裁与日常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使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土地价格评估、法律政策咨询、合同签订鉴证、纠纷调处仲裁等各项具体操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和保障农户承包土地的权利,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收益保护,进一步做好相关法律政策的宣讲工作,消除农民土地流转顾虑。同时,要依法严格制止耕地抛荒,对于任意抛荒耕地的农户,一律停发各种农业补贴;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重新发包,促使农民转变“宁可抛荒不愿流转”的观念。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强化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管和仲裁职能,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工作台账,为土地流转提供权威、高效的管理与服务。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成立土地托管机构,介绍流转对象,帮助审查接包方资格,提供有关业务咨询等,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四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满足农民群众不同的利益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和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的有效形式。常宁市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比如,烟叶种植大户与农户创立各种一季的分季承包方式,实现了各取所需、双方共赢的目标。2013年常宁市1930户烟农种烟面积达5.09万亩,种烟大户每亩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实现了增收;土地出租方农户在烟叶收获后可自种一季晚稻保障家庭口粮,享受全部种粮补贴,而且获得烟田流转收益亩平150元左右,有的还被雇请到烟田打零工获得可观的劳务收入。这种分季承包方式也可尝试在双季稻生产中推行,农户劳力不足只愿种一季稻的,可以将农田出租给大户种一季早稻,以防止耕地季节性抛荒和水稻“双改单”。胜桥镇胜江村强化村社互动合作,实行村组土地集中流转,将农户承包地只确定面积,不到具体丘块,农户再委托村组将土地流转给腾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需要耕种水田的,在不影响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情况下,由村组统筹安排。土地流转“胜江模式”,也可以在全市其他条件相似的村逐步推广。  (二)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一是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中求进”的典型代表,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因此也是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应重点培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常宁市有规模种养大户一万余户,相当部分处于家庭农场的雏形,如何把它们培育成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务之急是要依据国家政策导向,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要求,科学制定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注册登记办法,以及相关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当前需着重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农业补贴、基础建设、贷款贴息、技术服务和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强扶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各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围绕常宁市主导产业、特色经济、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规律,突出特色,创新发展。二是规范建设农民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指导和服务力度,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推行“指导员联社”制度,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选派指导员联系合作社,帮助合作社健全内部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完善利益分配、民主决策机制,深入推进示范性合作社创建活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取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数量的考核,转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进行考核。建立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做好登记前的调查核实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登记注册;对于创办目的不纯、提供虚假登记材料骗取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查实后,依法收缴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空壳子”合作社取消法人资格、取消工商登记,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三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发挥协调功能,整合支农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好、产业链条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辐射面广和带动力强的生产加工型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引导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公司+农户入股”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更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要围绕常宁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生产操作型、技能服务型、产品经营型、主体创业型”四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采取现有农业生产经营者中提升一批、乡镇机构改革中分流的农技人员中引导一批、涉农大中专毕业生中吸引一批、农村青壮年劳动者中培训一批、初高中毕业生中定向培养一批等“五个一批”的方法,力争全市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综合利用农广校、职业中专、农技推广机构等公益性培训资源,统筹安排新型农民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移民培训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基地实训作用,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用技能与综合能力培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使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三)适应发展需求,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条件建设与人员管理,改善工作条件、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使公益性农业服务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动员基层农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开展指导帮扶。加强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引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从乡镇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科技服务公司、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机械维护等各项专业化服务,以补充公益性服务的空缺与不足。三是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邮政系统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城区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乡镇集贸市场和农产品直销店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提高交易能力。积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产销对接、产品展销展示等方式,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超市、企业、学校、酒店等对接,发展现代营销。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产品分级、包装和加工服务,配备包括冷链系统在内的仓储、运销设施。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订单生产或直接上门收购,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四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涉农部门之间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共享,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定期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做到上下信息畅通。同时,要加快农村服务信息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并逐步联网到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尽量做到“以需定产”,帮助加工企业做到“以求定供”。充分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信通、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公共广播电台等媒体,将政策法规、天气预警、产品供求、农业科技等信息及时广泛发布,让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能便捷地获取各类所需信息资讯。五是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拓宽业务范围,探索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机械等作为抵押的信贷方式,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评级和授信贷款,解决农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对于真正贷给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以此鼓励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比率,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品种,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据我们调查,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盼望得到的政府扶持项目便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排灌设施和农村机耕道建设等。为此,常宁市要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小型病险水库和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抓好山坪塘清淤扩容、渠系修复疏浚和节水改造,进一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要加快农村机耕道建设,统筹规划,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从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动员乡村两级和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文枫
其他人正在看……
Copyright&&&&新农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进计划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