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五小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a、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
学情;b、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全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C、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
2、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有话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和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
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3.1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
3.3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优化教法,提高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引用的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1明理激情导行方式。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
4.2“问题讨论、合作”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4.3角色扮演方式。教学中,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
5、注重评价,强化效果
有效地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12期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方法的特殊性。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15【正文快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情操,教育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良好社会品德的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通过改变传统的小学课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培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桂梅;;[J];学周刊;2012年2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菊花;;[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谌和平;[J];江西教育;1999年05期
张朝昌;;[J];中学语文;2009年28期
宋清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王家成;;[J];物理通报;1994年11期
孙永军;;[J];河南农业;2007年08期
赵宇;;[J];林区教学;2008年08期
赵雪松;;[J];考试周刊;2009年15期
严黎皎;;[J];考试(教研);2010年03期
;[J];江苏教育;1986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骏;;[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奋华;;[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黄海宏;吴黎丽;苏光靖;;[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王金美;陈桂花;;[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张志方;王庭槐;刘甘泉;许实光;潘敬运;姚愈忠;林文健;;[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何文波;彭克美;陈曦;胡新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闫秀娟;郑晓珂;;[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卢其威;程红;王聪;;[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张晓君;尚琢;肖红;;[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赵旭;张钦喜;许成顺;;[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姚莉莉 翁朝健;[N];海南日报;2004年
记者  杨寒冰 通讯员  桂珂;[N];洛阳日报;2006年
孙拥军;[N];团结报;2006年
句旭山;[N];山西政协报;2008年
苏正平;[N];楚雄日报(汉);2009年
曾明;[N];中国船舶报;2005年
政举;[N];解放军报;2003年
吴松华、特约记者申进科;[N];解放军报;2003年
江西记者站记者
李小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3年
任丽;[N];中国旅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惠芹;[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贾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翁东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骆天庆;[D];同济大学;2007年
刘志红;[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李丹;[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邱莉;[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李瑛;[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姚利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任红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巴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贺树青;[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樊刚;[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周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唐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黄富印;[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邓玉梅;[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宋长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郭盛岚;[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陆艳萍;[D];苏州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策略_网易新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策略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策略)
不切合实际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面目,才属有效教育。作为农村小学,就必须依托农村的广阔天地,挖掘农村资源,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然存在“花拳绣腿”现象,状况着实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可有可无的副科,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直至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它们。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并且要学会多聆听他们的心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多给孩子提建议。让小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去体会,学会在经历中收获。这样,在不断的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同时还增加了历练,积累了经验,获得就会更多。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让道德教育工作彰显农村特色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旧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劳动的教育,使其抛弃一味盲目向往城市生活的偏见,避免成为高分低能的学霸。通过教师的积累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告诉孩子现在的农村从某种意义来讲,是未来二十年的社会发展方向,农村将来就是绿色、低碳、环保的代名词。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帮学生树立新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还要重视校本教材的编辑和使用用,当然这是需要艰辛付出的。不过成型的校本教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从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村历史沿革和独特文化,还可以拓宽视野,接触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知识,在景仰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由衷的滋生出一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勤勤恳恳建设家乡的暖流和力量,这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永不消逝的。  三、要多方位展开课堂教学
  大多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传统的说教模式。这种模式说穿了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人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农村教师其实就应该有“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勇气。多钻研校本教材,尽可能地借助多媒体,设法尝试适合农村实际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主阵地。比如说有的课就应该以教师为主导,激趣导入,循序渐进;有的课就应以学生交流讨论为主,当然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有的课则需教师当导演,学生分角色登台唱戏即可。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翻新变化,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积极调动起来。在一节高效课堂的背后,凝聚着教师的付出与智慧,师生的成就感一定会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它、理解它,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肯动脑筋,就能实现因材施教,所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基本达到课标要求,从而取得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山西省襄垣县古韩镇大黄庄小学 王军飞
(原标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策略)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