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 家长的教育焦虑文化程度和学历的区别越小吗

· 家长交流
推荐培训机构
<em id="authorposton17-9-15 09:20
这两年,教育焦虑俨然已是“流行词汇”——存在感高,刷屏“能力”强,上头条如砍瓜切菜,隔三岔五就能击中家长的泪点。从小升初、培训热、学位房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种种现象背后都站着“教育焦虑”的身影。
  你有没有想过,在教育焦虑背后,又站着谁呢?当前教育焦虑愈演愈烈,固然有优质资源相对稀缺的因素,但其背后确实有利益推手,很多人靠“吹大”家长的焦虑“泡泡”进行牟利!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把这些利益相关方称为“戏精”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个个都是演技精湛的“实力派”:在培训班上,老师专挑孩子不会的提问,“一定要让家长感觉自己孩子真的不太行”;在家长群里,一些“潜伏者”打着分享信息的旗号散播培训报名紧张等信息,制造焦虑气氛,实施“精准打击”;还有房产中介炒作学校排名,抬高房价,部分中介竟以“资深教育人士”的名义做自媒体,给自己“代言”的房子写软文……
  这些推手摸准了家长们的从众、攀比、焦虑心理,“洗脑”、攻心样样精通,炒作套路层出不穷,让“恐慌式抢跑”“集体性焦虑”进一步弥漫开来。当然,对此也有声音辩解——有需求才有市场,教育焦虑本就存在,抢跑的需求一直都有,商家顺势而为好像也无可厚非。
  确实,“火”本就存在,正常宣传也并无不可,但很多以炒作升学压力、激发焦虑心理为目的的“火上浇油”早已超出了正常宣传的界限。比如个别中介炒作学区房、哄抬房租,已是违法行为;假冒“教育人士”搞营销则涉嫌虚假宣传;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借高考状元宣传,此举违反《广告法》;有的广告夸大其词,甚至打出开发潜能、快人一步、让孩子“过目不忘”“七天成诗人”等诱人的词汇,不仅激发焦虑,已涉嫌诈骗……
  凡此种种,绝非正常宣传的范畴。当前教育培训、中介机构遍地开花,鱼龙混杂,其中“打擦边球”者有之,“实力”秀下限的也并不少见。教育事关重大,对此有必要彻底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审批和监管,尤其应关注其宣传、推广行为的规范,厘清正常推广与“火上浇油”的界限,对违法违规的“洗脑”、攻心零容忍、严监管。
width:100%">
当然,为教育焦虑“火上浇油”的也不只是商家。此前有学校幼升小要看父母学历,无形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有学校假期变相补课,有老师为班级荣誉暗示甚至鼓动学生课外花钱“充电”——这些无不透出了虚荣,显出了浮躁,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媒体也是如此,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有的一面批评家长功利,呼吁理性,一面又报道高分考生,对“学霸”大加吹捧。由此可见,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教育价值观都有点混乱。
  教育焦虑短时间内难以化解,这一点必须承认;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系统工程,也没办法“单兵突进”。从目前来看,我们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丰富优质资源供给,同时全社会也应循序渐进地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助推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学生被功课塞得越满,其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要做到这些,不能光指望家长的“定力”和理性,教育部门、学校、媒体和相关企业都是重要的责任主体。
width:100%">
一方面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一方面校外疯狂补课,给学生增负,没人管。
width:100%">
ydsl8442491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学生被功课塞得越满,其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width:100%">
width:100%">
地址:湖北武汉武昌区积玉桥金地国际花园别墅区TH7-101&电话:027-(周一至周六09:00~18:00)&传真:027-&&值班QQ: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论文:住院患儿家长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大网校论文网当前位置:>>>
〖现代快报全媒体〗学历越高,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越小?听听他们怎么说
时间: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160;&#160;&#160;&#160;现代快报讯(实习生冯景超记者舒越)"学区房"现象的实证研究、"二胎"政策对女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案例研究、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业焦虑状况的调查研..
&#160; &#160; &#160; &#160; 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冯景超 记者 舒越)" 学区房 " 现象的实证研究、" 二胎 " 政策对女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案例研究、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业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11 月 5 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落下帷幕,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 7 所高校 75 名教育硕士从实际教学、课题研究两方面进行 PK。其中不少学生的研究课题结合当下热点,得出的结论新颖有趣,也引起现场专家评委们的热议。
&#160; &#160; &#160; &#160; 学历越高,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越小
&#160; &#160; &#160; &#160; " 中小学家长对子女学业的焦虑可分为四大类,压力型焦虑、攀比型焦虑、茫然型焦虑、完美型焦虑 ……"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苏烨凭借《中小学家长对子女学业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报告获得了 " 微课题 " 中学文科组二等奖。这位看似腼腆文静的女生在阐述研究结论时被评委们盛赞 " 说得很好,逻辑性强,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际走访调研。"
&#160; &#160; &#160; &#160; 苏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 9 月选定课题后,10 月初便开始在网上对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中小学家长发放问卷链接,最终收回 1192 份问卷。" 主要从家长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自身娱乐时间、对招生动态了解程度等方面以及家长最近一星期的心情感觉设置问题,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她发现,有 30% 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不满意,但到达 " 焦虑 " 状态的并不多,有 18% 左右。
&#160; &#160; &#160; &#160; "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数据发现随着家长学历的提升,其焦虑程度也随之减小。" 苏烨说,自己在查找资料时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学历高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教育有较好规划,同时也懂得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
&#160; &#160; &#160; &#160; " 微课题 " 比赛中学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扬州大学研二学生张禹选择的课题是《当前我国中小学 " 大班额 " 现象的案例研究》,他表示,自己一开始连 " 大班额 " 是什么都不知道,之后走向实习岗位才慢慢了解,直到产生兴趣。" 我发现在班级人数超出额定人数情况下,学校大多采用‘秧田法’,即学生按照高矮个子,一个个‘插’在教室里。在这种编排方式下,前排和中排可以说是‘黄金座位’,但是后排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不够。"
&#160; &#160; &#160; &#160; 如何改进这样的方式?他建议," 可以从学生兴趣、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前排和后排,左侧和右侧的同学进行轮换,这样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会更多,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也都会有所提高。"
&#160; &#160; &#160; &#160; 到 2020 年,专硕招生人数将大于学硕
&#160; &#160; &#160; &#160; 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树兵笑着说," 这次大赛出乎意料地精彩,让我关三个小时的手机算是值了!" 他表示,研究生们关注研究的课题都是社会热点课题,都非常接地气,比如 " 大班额座位问题 "、如何消除家长焦虑情绪、二胎政策对女教师的影响等等。
&#160; &#160; &#160; &#160; " 这次比赛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培,除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外,近期我省还将陆续举行首届研究生英语翻译大赛、MBA 案例大赛、研究生法律案例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最终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水平。" 他说,未来江苏省还会增加研究生赛事的类别,让更多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大赛。
&#160; &#160; &#160; &#160; 杨树兵透露,目前江苏省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人数占比为 5:5,到 2020 年,专业型将占 60%,学术型占 40%,这就意味着专业硕士的发展将成为改革方向,并且在培养专硕的方式上也有所创新。" 比如我们建立了 4080 个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要到工作站实习;聘请企业科技负责人到高校担任教授,做他们的第二导师;同时,为他们搭建平台,提高实践能力与水平。" 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学术型硕士强调的是理论,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实际应用,因此学校对专硕的毕业设计要求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因此专硕最终毕业成果还可以用调研报告、设计方案的形式呈现,也体现了江苏省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小学生家庭教育漫谈 - 简书
小学生家庭教育漫谈
一,恐惧的小学生家庭和学校恐惧这个词是美国一个服务学校25年的老师雷夫对美国教育提到的,我经常提到中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很焦虑,他比我用词更狠。我理了一下在与家长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和雷夫先生一致。为什么恐惧?1,老师很害怕,害怕学生丢脸、害怕班级评比落后、害怕不受学生爱戴、害怕说话没有学生听、害怕学生场面失控、害怕被问题难住尤其是自己所教的科目、害怕学生出事、害怕家长的询问。2,家长很害怕。害怕孩子被欺负、害怕孩子没有被公平地对待、成绩不好、和同学争执、受伤、被老师联系、孩子被伤害、害怕因为孩子不当行为被别人说缺少父母管教(丢脸)、孩子偷盗说谎。3,学生很害怕。害怕挨骂、被羞辱、在同学面前出丑、成绩不好、害怕父母的愤怒。应该加省略号,您可以列一下自己的想法,添加上面没有提到的内容,看看您所列的内容有多少。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列的越多提示焦虑程度越深,或雷夫先生说的害怕越深。意识和潜意识是不同的。在讲座中提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好多家长写“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哇,我说孩子考试65分,能接受吗?家长立即有反馈“这点分怎么可以啊,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就没办法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我说停掉孩子们的校外兴趣课怎样?“不行不行”,大致说舞蹈音乐对隐形的气质有很大提高、美术对艺术感美感有提高,万一孩子以后舞蹈很棒、艺术感特别强呢,不学就耽误孩子了。健康快乐是意识层面的、口里的说法,后面是潜意识层面的、没有说出口的。我们是否存在说的与做的不一致呢?不行不行、一定要,提示了焦虑和害怕,检查一下您的言辞中“一定、不行、全部都”这样绝对化的词频率高不高,如果比较高说明焦虑水平比较高。比较明显的焦虑例子是对学校老师孩子心理健康的研究。2013年沈玮、2016年徐凯文都有论述。一,比较常见的两种倾向。1,高年级教师父母对基础教育认识偏差,过于轻视会影响孩子,导致孩子没有权威信仰,容易形成不良学习、生活习惯。早期教育的偏差需要更长时间甚至最后都无力改变。2,教师孩子被过度照顾,孩子会有优越感,依赖性越来越强,还可能造成同学间矛盾(被同学害怕或被其他同学当做发泄老师压力的途径),其实孩子在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被平等对待,对未来社会生活很有意义。二,教师角色转变不当,束缚孩子个性发展。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和孩子两种角色,在家庭是孩子的角色。在学校中听话乖巧是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标准,这种标准使得很多教师在思维上有一定定势,担心孩子会像班上某某孩子一样很差、很坏,因此教师对子女更严厉,要求孩子中规中矩,过度关注琐碎细节,尤其偏爱说教。孩子在家中需要的是爸爸妈妈,不是“家庭教师”,过度被干涉的孩子容易产生退缩情绪。此外,教师父母口里提到最多的要么是很坏要么是很好的典型学生,让孩子压力负担大于一般学生,父母过多教育加重孩子焦虑,甚至引起子女厌烦、反感,叛逆性更强,与父母的沟通常见口是心非的应答。徐凯文老师提到38个学生危机(自杀想法或行为)中一半来自教师家庭。我在LS一个三年级女孩子咨询,她提到睡眠障碍(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有时躺床上一个小时才能睡着,白天哈欠比较多)、躯体障碍(上厕所比较多、偶尔会肚子不舒服)、学习障碍(有时候不想学习、学习成绩起伏比较大、有时候怎么学都学不会)。她妈妈是钢琴老师,在培训机构做钢琴培训,妈妈要求她每天弹一个小时以上,弹错了打手心,她对钢琴的说法是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自己主动发出的,不喜欢妈妈教学的态度和方式。“如果妈妈不强迫你弹钢琴呢?”“我会喜欢钢琴喜欢妈妈。”这明显妈妈的角色没有回归到“妈妈”,她只有一个角色“老师”。二,把孩子从恐惧中解放出来。1,粗暴教育。接触过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却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不合要求就打,有孩子向我展示过皮带的痕迹。这是利用孩子来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一位父亲向我倾诉“你看我们这样农村来的,没读几年书,在上海打工很累的,孩子读书好一点不是以后不用像我们这样累死累活吗,我们都是为孩子好啊。”为孩子好的心是没有错,错的是方式。高学历父母同样发生粗暴教育,有这样的父母在教育时失手打死孩子的新闻报道了。父母是高学历,期待孩子未来能配得上自己,两个研究生、博士生的孩子如果只上本科,这个结果使得火气很大,压力很大,导致父母特别严厉。这是高智商低情商的父母。粗暴教育的基础是父母的不自信、恐惧。我害怕孩子像我一样没文化、累死累活地一辈子,我害怕孩子文化程度不高导致我没有面子,我害怕……2,角色不清。教师子女为例。3,缺少陪伴。父母太忙,给孩子很多零花钱;请两个保姆轮流照顾孩子;交给祖父母照顾。一位初二高大的男生厌学逃学,父母都太忙,父亲的教育方式有些粗暴,基本靠吼,没有体罚。我带他在内观疗法中计算养育费,他自己计算出来一百万多,十几年一百多万,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祖父母照顾的家庭,常见祖父母能照顾吃喝穿衣,照顾不了学习。“他学的我不会”“我懂数学辅导不了语文”“我学的是俄语根本不懂英语”。还有孩子不听祖父母,祖父母唠叨很多,也听到过老人抱怨孩子难管、管不了,孩子在唠叨中成长很受伤也伤害着老人的心理健康。在HM小学,男孩的父母大多时间在国外工作,外公见到我说“我们家孩子很难管吧,没事,该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放学的时候,外公在门口喊一声,男孩就收拾书包离开,好多家长帮着孩子拿书包,男孩外公从来没有背过。在这里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外公,他是在抱怨女儿女婿没有安排好就出国,导致孩子行为有问题、也打扰了他的生活节奏。有些老人和孩子缺少互动,毕竟老人体力有限,一些新兴理念没有熟练,玩不到一块去。孩子喜欢的,可能老人觉得不好,孩子对老人有逃避心态。我接待过好几位同学周日晚上到周五下午在祖父母家过,周五晚上到周日下午在父母家里过,有时父母忙了要两周在祖父母家过。还有几乎不和父母生活,父母只是偶尔来祖父母家吃饭、带些东西,一个孩子特别强调“带东西”,父母带水果食物给她的快乐不如给钱、给玩具快乐大,接着说钱给祖父母、祖父母一点一点地给零花钱太少了,钱掩盖了陪伴的价值。也见过父母一方选择时间灵活的工作,甚至因此导致家庭收入降低、工作并非自己特别喜欢的,最主要的是可以早下班接孩子。接了孩子就陪孩子做作业,难的是怎么陪。听到过“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做错了、我不是刚教了你吗、手心拿出来”“妈妈不要不要打了”,这样的陪伴对学习和生活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会导致孩子自尊心丧失、自信心丧失、焦虑上升、学习动力是被动的。三,剥离恐惧。如果已经有高质量的陪伴,读到这里就可以了。(友情提醒,以下是纯粹的广告。)我和晚托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我个人倾向于无法提供有质量陪伴的家庭把孩子交给晚托班。1,孩子在群体中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个人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2,同伴影响的作用。在家庭中缺少参照物,好坏无法衡量。在团体生活好多时候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会自动修订自己的行为。有家长说过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但老师反映在学校里积极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擦黑板,这是为了获得同伴、老师的认同肯定。3,学习习惯更好。家庭中有好多分心的因素,电视手机玩具,容易导致作业拖拉。在学校和晚托班,环境氛围因素使同学作业质量更高。4,消除第二部分提到的弊端。5,亲子关系更和谐,家庭关系和谐。矛盾转移了,孩子进入托管之后,亲子矛盾转化为家长和辅导老师的矛盾,家长提出要求,老师配合完成要求,就看完成度高低、服务感受好不好的矛盾了。矛盾转移之后家庭冲突减少。托管不会害怕要求,家庭提出的要求是多样化的,托管会发展出更多特色以适应家庭多样化需求,服务会更集中优化。最终的结果对家庭和托管班都有益。6,家庭生活质量提高。把家长从孩子学业中剥离开,是减少了孩子对作业、对学习的恐惧。体会下“近乡情更怯”,越亲的人越在乎他们的感受,孩子做作业、旁边父母看着,紧张焦虑提高,父母可以5分钟完成的题目孩子却花30分钟,事实上对孩子很正常,但是父母的焦虑等待也熬了30分钟,双方都焦虑了30分钟,而且焦虑消散还需要一些时间,感受一下您花了多少时间在焦虑上面?7,动力更强。让孩子自己作业,是把作业交还给孩子。作业是孩子的工作内容,不是父母的,作业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父母,这样把“要我做”的外驱力转化为“我要做”的内驱力,学习的兴趣热情更持久深厚。四,困扰和问题。有一天朋友说她孩子以前所在的晚托班,两位老师(老板和一位员工)带了20多个孩子。老板是女的,她经常拖孩子,孩子做完作业了、七点多了要回家,她要求孩子八点多锁门再离开。老板的问题是焦虑。托孩子不是让老师拖孩子的,拖着是期望孩子多学一点,可是从11:30吃饭到七八点钟,孩子也学不动了,身体已经疲惫了,孩子要早点回家吃饭很正常。老板是担心孩子成绩下降导致学生流失,这是用数量代替质量的做法。我很喜欢孟梦,跟他说话也很直接。有一次他提到周末会带着孩子运动、踢球跑步、天气好做烧烤,原因是他那边孩子好多父母周末也工作,孩子一个人在家。我说周末不好收费啊,孟梦说是他自己掏钱给孩子免费做。我说你这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了,孟梦说是的。我就说这个心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注意这可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做父亲的需求,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是很好的结果,如果是以朋友的身份可能比隐形的“父亲”身份更适合。孟梦想了想说这个事情仔细想想还真是的,会调整一下。用袁总的话说,孟梦是用心做事的人,也是用脑子做事的人,一心为孩子,而且很灵活多思。晚托班一定会遇到难管的学生。我在HL遇到了YJ,她是特别强势的同学。“我不做作业,我在家做,我在这里是玩的,就是等我姐姐来接我。”有一次我问她这次考试怎么样,她说很好,旁边同学立即说她考试很差、作业不交、上课说话,我马上打断同学的话,我说你说的可能是她以前有过的行为,不代表这一次考试的结果,你们两个我都相信,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也相信YJ说的是真的。接下来的几天,YJ上课说话、玩玩具影响别人、不做作业,我提出可以看书这样不影响同学做作业,她说“不行,我的,打死你,踢死你。”我笑一笑离开了。再后来一天她到了就开始做作业,我拍拍她肩膀说很好,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接下来我们两个的冲突就少了好多,做作业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她也开始参加我们课间团体游戏。好累啊,紧张之后释放的累。好多事情真的需要时间。但是一些家长不给时间,觉得辅导老师的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有些委屈,同时也要理解家长的心情,这是双方互相选择的、互相匹配的。辅导技巧在其次,辅导老师个人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才是重要的。孩子首先在乎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亲和的温和的不发脾气的可以被信任的可以被依赖的。我不是个深厚的人,甚至有些浅薄。有位同学问我某词里“血”是读xue还是xie,我晕了,马上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去查字典,我们一起查字典好不好?”立即有两位男生说“哎呀老师也不懂啊”,我说“是啊,你知道好多好多我都不知道,例如你知道恐龙,我就不如你知道得多。”事情在同学喜滋滋的笑容里消散了。
心理咨询师,喜欢写些随笔,微信订阅号贾龙心行者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教育焦虑症.doc 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6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幼升小、小升初、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一道道升学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一个新名词“教育焦虑症”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母爱变味,焦虑的妈妈们变得越来越凶猛了。
  “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焦虑,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行为失控,于是悲剧发生了。”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类似的这种焦虑情绪在很多家庭中却相当普遍“每年有上百个出现心理危机的孩子来咨询中心求助,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很多人抑郁、自闭、厌学、网瘾,甚至多次自杀。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大多数都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根源,就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孩子却病倒在‘起跑线’上。”
据调查,目前出现各种心理疾患的青少年呈逐年递增趋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长焦虑引发的,“教育焦虑症”正在摧毁越来越多的家庭。
家长焦虑症自测焦虑引发众多家长恐慌
  不少家长表示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在有焦虑症状的家长中,打骂孩子已经是一种常态表示,都曾经不同程度打过孩子,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压不住火,打过之后觉得很后悔也很心疼,可下次还是忍不住。在很多家庭,亲子战争一触即发,焦虑情绪就像一种有毒气体,无处不在。这种焦虑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这些症状出现4条以上,说明已经出现焦虑,8条以上则情况严重,应当引起警惕。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边,生怕他 她 浪费时间;
■一到晚饭后就坐立不安,老想进屋看孩子做作业是否认真,但又怕打扰他;
■常常忍不住一遍遍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忍不住发脾气;
■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严厉,说话偏激,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亲切,连自己都觉得不自然;
■听说孩子要测验考试,自己便坐立不安,觉得压力比孩子还大,却要装得若无其事;
■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他;
■担心孩子太疲劳,又担心他们营养不够,内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试那天会生病;
■无论干什么,心都挂在孩子那边,坐卧不宁,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莫名其妙地抑郁、痛苦、难过,悲伤得不想做任何事,有撑不住的感觉。”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 21.6%至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焦虑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 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告诉记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这些孩子的家庭通常亲子矛盾很突出。”她表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的形象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等,“很多孩子有明显的考试焦虑症,有些孩子出现幻觉,抑郁自闭,有自杀倾向;有的出现心理倒退症状,二十出头还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还有严重的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据了解,来到美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所说的很多话令人听起来非常痛心,“有次举办亲子心理沙龙,我坐在一群孩子中间,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 ‘我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 ‘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接着说。‘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说这话的高三男孩已经出现典型考前焦虑症。”
  “听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当今孩童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最后孩子承受不了,崩溃了。”韩美龄向记者分析。
  “精神暴力”以爱的名义进行
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遗书时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程度与学历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