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谣传谣案例行为规定有哪些

网络造谣传谣都违法_社会新闻_唐山环渤海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络造谣传谣都违法
&& 15-06-19
&& 15-06-17
&& 15-06-16
网络造谣传谣都违法
  【我有问题问律师】
  最近,从我市新闻媒体上看到,在网络上散布“福乐园内小学门前抢孩子”“三友集团爆炸多人死伤”谣言者,先后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请问律师,法律上对利用网络造谣传谣是怎样规定的?我出于善意提醒的好心,也曾在朋友圈转发过“抢孩子”的信息,这也违法吗?
  【律师解答】
  打击和治理网络谣言,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本罪是指“故意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诽谤罪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对“诽谤罪”的处罚。《解释》第二条第(一)项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
  《解释》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借助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构成寻衅滋事罪。”“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此外,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还可能同时构成其他犯罪。例如,损害商业信誉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非法经营罪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人认为自己不是原创,只是转发,不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事人应有一般的社会常识判断,如果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就不应该转发。假如你的转发产生严重后果,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网民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信息鉴别能力,对于一些无法确认的信息,可以先上网搜索官方信息,以辨别真伪,不要贸然转发,以避免“小手一抖,谣言飞走”,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从而触犯法律。
  (董秀艳,司法部注册律师,河北省地税局公职律师工作单位:丰润地税稽查局)
唐山劳动日报
&& 15-06-08
&& 15-06-05
&& 15-06-04
&& 15-06-03
&& 15-05-21
唐山通:唐山生活资讯门户
唐山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唐山劳动日报社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环渤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网络造谣传谣都要负法律责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网络造谣传谣都要负法律责任
&&网络造谣传谣都要负法律责任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网络谣言司法解释_事件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昨天(9日)联合出台司法解释,规范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其中规定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司法解释今天开始正式实施。
虚拟世界也要见义勇为
日前,公安机关一举打掉在网上蓄意造谣传谣、扰乱社会秩序、非法谋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网络红人“秦火火”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见义勇为,不仅表现在与行凶歹徒面对面的搏斗中,也应该表现在同网络谣言键对键的较量上。
打击网络谣言,还需来个“釜底抽薪”
那么打击网络谣言就应该动真碰硬,来真的,动武的,让其无地自容,更应该进行彻底的,不留任何痕迹的治理。但如何打击,如何让网络谣言很快消失,或者不存在,还需要弄清网络谣言的来源,更应该弄清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和渠道。
网络并不因有“ID”护身就可违背公序良俗
中国自古讲求“言为心声”,讲究交际语言的规范、诚意与美感。《小康》杂志近期发布的“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的受访者为“网络可信度”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以文明表达纠偏网络语言的丛林法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网民的公共责任。
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不得诽谤他人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国内信息网络上各种不实言论——甚至公然诽谤他人的信息甚嚣尘上,严重侵犯了相关公民的权利,损害了国家与社会整体利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凡是利用信息网络恶意发表诽谤他人信息,达到前述四项标准之一的,均构成诽谤罪,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有规则,权利才有保障
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和言论范围,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以互联网为工具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行为。早在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作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实施诽谤、敲诈勒索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
用法制思维规范网络发言无碍“网络反腐”
规范网络行为,光靠短短的十条司法条文还远远不够。刑罚是最后的屏障,规范网络行为绝不能止于刑罚,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和蔓延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网民都让理性的表达成为习惯。
让司法跟得上时代脚步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发展的,即使在一个静态的社会中,也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法律。司法解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及时补充和完善法律,从而正确、统一地适用法律。在这个意义上,“两高”出台的这一司法解释,既回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使执法、司法有了更为统一的标准,必将有助于打击犯罪...
“两高”司法解释正当其时
法律规定越准确,对违法犯罪定性越准确,越有利于一个环境的改良,越有利于保护社会公众和网民的合法权益。两高日前出台的《解释》,是我国真正将互联网监管纳入法制轨道的标志,也必将对互联网良性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功能。
司法解释量体裁衣,精准打击网络诽谤
针对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谣言发生的特点,《解释》对既有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做了很多“突破”性的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的特点,这次《解释》做了量体裁衣,填补了此前立法与司法之间的间隙,为精确打击网络谣言提供了法律条件。
两高解释:厘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解释》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网民通过这些规定,明确知晓哪些行为是触犯法律的,哪些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这对网民知法、守法,以及依法维权,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网络反腐”不构成诽谤让人吃了定心丸
两高非但不禁止“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而且要求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负责任地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这对广大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谣言能止步于法律面前吗
若想杜绝谣言并不是一件在短期时间内容易实现的。唯有立足现实,事实求是,将依法规办、合理疏导及完善优化自身的效能才是预防谣言与辟谣的良方。
网络诽谤新规考验执法者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该《解释》于9月10日起施行。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指出:“总体上看,《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标准,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门槛。
两高释法重在是否主观故意
我们应乐见这份司法文件在实践中能迅速校正“打谣”行动的偏差,并确保国家法的统一适用。但事实上,“诽谤信息转发500次以上,或点击、浏览达到5000次以上”只是对“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具体列举之一。
架起网络世界的法律“高压线”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 日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将治理网络谣言等违法犯罪的行动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 同时也为网络世界架起了明确的法律“高压线”。
"网络诽谤"司法解释并非洪水猛兽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下午15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不管是按照先前各地打击“网络诽谤”案例来看,还是从“两高”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来说,“网络诽谤”的前提是建立在网民发布谣言的基础之上。
治谣越依法越让人信服
现在司法解释出台,网络谣言获得严格量化的入罪标准,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就能够厘清,各地执法活动在法律层面更加规范,很多疑问将消除。执法有据可依,为治理行动确立门槛,这是法治的应有体现。
打击网谣要给网络举报留足空间
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释明确表示,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诽谤与“网络反腐”并不冲突,细化的规定既保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但在执法中,还需相关部门以宽容心态看待网络举报,特别是划清网络举报和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的界限,从而保护、鼓励网络反腐。
网络刑事案件新司解,让谣言止于法律
新司解注重将普通犯罪的一般性和网络犯罪的特性相结合。更对“网络空间也是公共场所”进行了符合公众认知的合理解释,在理论上解决了寻衅滋事罪是否能适用于虚拟空间这个实践难题。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网络散布谣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散布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一是,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方面,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法律依据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所以说,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派出所会依据规定,用传唤证对行为人进行传唤、查证、处罚。【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延伸阅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读完文章还有法律疑惑?马上
最新相关知识
相关法律聚焦
地区找律师
热门文章推荐
热门法律专题
自媒体文章
无锡在线律师
专业权威律师在线解答
专业律师优质解答网络造谣传谣行为规定有哪些?-法律知识大全|律师365(64365.com)
大家都在搜:
微信扫一扫 免费问律师手机扫一扫 法律兜里装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规定有哪些?
来源:互联网整理仅供参考
自古以来就有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等说法,就是表明谣言会产生对人的名誉攻击和精神伤害,其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时严重编造和过度传播的谣言甚至会造成直接的人身伤亡,为此,国家对造谣传谣的违法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那么,对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规定有哪些呢?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1、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2、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1)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2)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3)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所以说,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派出所会依据规定,用证对行为人进行传唤、查证、处罚。3、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综上所述,关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规定,主要包括有三个层面,首先在民事责任层面,造谣传谣者要给予受害人应有的名誉赔偿和经济赔偿,其次在行政责任层面,对情节相对较轻,还没有达到犯罪标准的造谣传谣行为人,给予行政拘留和罚款等处罚,在刑事责任层面,如果由于造谣传谣导致严重事故后果将判处三年以下或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延伸阅读:
该文章整理时间“ 01:06:04”,该文章最新更新时间为2017年!内容整理自网络,若内容有误欢迎联系客服反馈修正!
无锡刑事辩护律师
律所:江苏智和律师事务所
区域:江苏/无锡/梁溪区
擅长刑事辩护
律所:江苏无锡万仕邦律师事务所
区域:江苏/无锡
擅长刑事辩护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咨询推荐
热门刑法法规法律百科
我们都知道,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不够的,因此他需要外界来对其进行保护,对此我国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下面律师365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供大家阅读。
地区找律师
立即提问、免费短信回复
注:我们将对您的联系信息严格保密
专业律师专业解答
一站式服务
案情关键词
400-64365-6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22:00,
提供法律咨询解答和找律师服务
最新法律百科
最新法律知识
刑事诉讼最新咨询
律师365,优质法律服务平台400-64365-60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22:00服务指南平台保障律师入驻常见问题|||||Copyright(C) 成都六四三六五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
520律师在线
566今日解答
阅读本文耗时:
提问仅需 1 分钟,律师在线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