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撞树,互相如何拍打后背舒筋活血,这些锻炼方式有效果吗

中老年人最佳运动指南
如果说对全民健身践行得最好的,可能还真是要数中老年群体。
一年四季,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小区公园、广场里,积极锻炼身体的,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广场舞一直都是中老年群体中最热门的运动,这是很推荐的一项运动,那么在这些运动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跳舞不仅是有益健康的运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消除孤独感。但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故应注意:
1、老年人不宜到人多拥挤的地方跳舞。应该选择空气流畅、人员较少的舞场。
2、不宜跳过于剧烈的舞。老年人心血管弹性较差,节奏快的舞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导致呼吸加剧,心跳加快,血压骤升,可诱发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故跳舞前最好测量一下血压和脉搏,建议老人可以选择节拍小于每分钟100步的舞蹈,如扭秧歌、健身舞、芭蕾、现代舞、扇子舞等有氧、中等强度的舞蹈 。
3、不要在进食后跳舞。老年人消化机能差,进食后跳舞会影响消化功能,并容易导致 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4、在冬天时避免太早起来锻炼,易因气温过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恶化,故建议等太 阳出来后再跳舞。
5、切忌酒后起舞。酒能刺激大脑,使心跳加速、血管扩张 ,酒后跳舞易诱发心绞痛及 脑血管意外。
6、老年人跳舞时最好穿运动鞋,硬底鞋容易滑倒,要当心扭伤或发生骨折,同时硬底鞋弹性差,地面反作用力也大,易损伤小腿肌腱和关节组织。跳舞后不能随意脱衣,以防感冒并引发其他疾病,也不要过多喝冷饮,以免因低温的刺激引发呼吸道疾病。
7、患有下列疾病的老年人,不适宜跳舞:患有耳源性眩晕、颈椎病、体位性低血压等易引起体位性眩晕的老人,常易摔倒,严重者可发生骨折;疝气、胃下垂、脱肛者可能因跳舞加剧症状;患有传染性疾病的老人更不要跳舞,以免传染他人,同时也影响自身健康。
除了广场舞,还有撞树、倒走、爬行、吊嗓子……这些锻炼方式有效果吗?
有强身健体的意愿,并且能够坚持锻炼本事是好事,但是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有时候确实也让人挺担心的。比如用后背撞树,有人互相拍打,有人很高声的吊嗓子,有人倒着走......
这些看上去有些奇怪的锻炼方式,好像还特别的收到中老年群体的欢迎,有不少人更是对它们的锻炼效果深信不疑。
那么这些锻炼的方式,效果真的会比常规的运动更好吗?
其实,如果不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还选择了错误的锻炼方式,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不可取,有些老人会用肩膀、后背或者腰部撞树,听说能够缓解疼痛、舒经活络和改善脊柱问题。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
上了年纪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退化,出现比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软骨退变等问题。中老年人身体的韧性和肌肉强度不如年轻人,抗冲击能力比较低,如果盲目的用身体撞树,部位不得当、力度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都很容易导致软组织损伤,甚至导致血压增高等情况。
烛光妈妈不推荐任何老人使用这种锻炼方式,即使勉强说有按摩的作用,也完全不必采取这种激烈的方式。
效果有限,互相拍打身体,也是常见的锻炼项目之一。
场景通常是,三五成群的阿姨互相用力拍打肩膀、手臂、后背、后腰等,有时还会大声呼喊:高血压,拍掉!糖尿病,拍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拍打的位置、力度、频率不对,也有造成损伤的风险。
造成大伤害的几率倒是不高,但这种活动对于心理方面的益处可能远大于身体方面。
如果愿意这么做的话,在拍打的时候,注意用力适中有节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不适。
大声喊、吊嗓子
最好不要,播音员、歌唱演员等可能需要做「早课」,用大声朗诵等来「开嗓子」。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锻炼方式,实在是弊大于利。
早晨,声带比较放松,就这么突然揪起来喊,容易给声带造成负担。
大声喊、吊嗓子,有可能造成缺氧,而头晕、眼冒金星。另外,长期大声说话、不合理地发声,也会增加声带息肉的发生概率。
如果是想锻炼心肺功能,常规的有氧运动就挺好。
因人而异,爬行这种锻炼形式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华佗的「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爬行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
爬行训练可以提高肩关节和躯干稳定性,以及上下肢和身体整体的协调性,此外,爬行时还能释放大部分脊柱压力。
但是,爬行健身对人的核心肌群要求较高,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手腕、膝关节不好的以及比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都不适合爬行锻炼。
需要注意安全,倒走能够增强肌力、提高平衡水平,而且对于膝关节疾病的康复,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好处。
但老年人倒走训练时最好能够有人陪同,因为不容易注意到路面状况,有跌倒的风险。
除了上面推荐的广场舞,还推荐散步,这是最容易、最安全的运动。
选择一双舒适的运动鞋,控制好运动速度,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散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好处。
推荐的锻炼方式,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形式,除了提高心肺功能、缓解骨质疏松和身体疼痛,还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另外,还可以拓展社交,让老友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推荐的锻炼方式,老年人可以借助较轻的哑铃、弹力带等道具进行力量训练,这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延缓肌肉萎缩以及促进新陈代谢。
总结来说,老年人锻炼的注意事项:
1、坚持,每周 5 天,每天至少 30 分钟;
2、循序渐进,运动量不要太大;
3、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血压;
4、注意安全,穿上合适的运动衣运动鞋;
5、如果存在慢性疾病,记得事先咨询医生是否可以锻炼。
动起来总比只坐在那里要好得多,但如果能够注意运动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不要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能让运动效果事半功倍。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和你的朋友有用的话,就分享给你的朋友吧!另外,“烛光妈妈”是国内首创老年健康指标监护、健康报告分析与管理、一键定位、一键救助、防摔报警等各种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如果你感兴趣,也欢迎关注我们哦,我们的公众号是“烛光妈妈服务号”。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记者杨旭    春暖花开,每天清晨,就有不少大连老人来到小区、广场、公园锻炼身体,记者看到,在锻炼方式上,除了原来传统的散步、太极拳、广场操外,后背撞树、倒着走路、拍打身体等千奇百怪的中老年人锻炼方式也层出不穷。老人健身值得鼓励,但是,不少老人因为使用的锻炼方式不正确,反而伤了身体,这让家属们非常头疼。  “我父亲最近几天天天倒着走路,没想到,在回头时看路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到医院一查竟然是腰椎压扁性骨折。”65岁的刘先生的女儿刘逸这几天请假在医院照顾父亲,“我在病房照顾父亲时才发现,竟然还有一个老人也是倒着走锻炼的时候,一不小心摔倒了。”刘逸曾经多次劝导过自己父亲,锻炼别不走寻常路,小心受伤,老人还以自己不懂科学为名,把她好顿教育,“这回住院了,才想起来我的劝告。”  刘逸回忆说,从两年前开始,父亲就开始跟几个老朋友一起天天坚持锻炼,开始是天天去撞树,“就撞树那半年,自己还特地买了几件皮马甲,后来衣服都被撞坏了。”被公园的管理员批评了,刘逸的父亲这才不去撞了。  后来,听说倒着走符合脊椎的生理弧度,能治疗腰间盘突出,又开始天天倒着走路,“看着他倒着走,我就跟着担心,这要是一不小心撞到人或者车怎么办。好在很快就冬天了,他的倒走计划才告一段落。这回刚开春,又去黑石礁广场倒着走,没想到,这第一天走就摔倒了。“  对于老人这些千奇百怪的锻炼方式,大医二院关节镜与运动医学主任医师东海潮提出质疑,“其实,从西医骨科的角度看,撞树、倒着走等锻炼方式非常危险。”他解释说,老人倒着走不得不频频回头看路况,而很多老人颈椎不好,大部分老人颈椎内都有点血栓导致椎管狭窄,频频回头很容易损伤颈椎,甚至导致脑供血不足。再加上多数老人有骨质疏松,一旦摔倒很容易骨折。“前不久,科里就连续接诊了两名老人在倒着走的时候摔倒引起骨折的。”而用后背撞大树,也容易导致内脏损伤,皮下组织血肿,医院里就有因后背撞大树导致后背淤血挫伤的患者。老人用土法健身,最好进行专业咨询后再进行,否则容易伤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背撞树对人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