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把十厘米的直尺在线测量1 1量了七次是几分米

小禾用一把长20厘米的直尺测量桌子的长度,量了4次后还余8厘米,这张桌子长()分米,()厘米。_百度知道
小禾用一把长20厘米的直尺测量桌子的长度,量了4次后还余8厘米,这张桌子长()分米,()厘米。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30%
八十八厘米
八分米八厘米
7分米2厘米
不,是八分米八厘米=_=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米和毫米》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米和毫米》
来源:233网校日
一、说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二年级的一个知识。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米和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生尺和米尺,会数学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面3点: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会用打手势的方法比划1分米和1毫米。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难点: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体会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领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逐步认识1分米、1厘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1)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学生尺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现在有一把学生尺,你能来介绍一下有关这把学生尺的知识吗?
设计目标:让学生产生回忆,联想曾经学过的知识米和厘米,知道学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提问:你能猜一猜老师准备用怎样的一句话介绍这条线段有多长吗?
设计目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1)出示情景(课件演示)教学分米
提问:从小男孩的介绍中,你发现新的长度单位是谁了吗?(学生:分米)
要求:1、从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设计目标: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要求:用直尺在自备本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来画1分米的线段的?
练一练:判断下面的画法是1分米吗。(课件出示画法,从刻度5画到刻度十15)
要求:1、四个人一小组观察米尺。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
回到课初: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根线段长1分米。你们猜对了吗?
(2)继续教学毫米(课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师正在量我们的数学书有多厚呢?你看,连1厘米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来介绍毫米这一个长度单位的。
课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要求:1、请你用笔尖指着你的直尺数一数,1大格有几小格?板书:1分米=10厘米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课件赏析1毫米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单位?
学生讨论,说以说
四、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3分米=厘米 3厘米=分米
30厘米=分米 50毫米=( 分米
设计目标: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为下面的学习作做准备。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学目标:第一体会解决这题的不同方法;第二数的简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间都有一根比较长的线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里天生活合适的长度单位。
1棵小树高2 2张电话卡片厚2 一张床长2
1枝铅笔长2 一根铁钉长2 一根黄瓜长2
设计目标:联系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知道每个单位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4、分组测量
要求:1、同桌两个人1小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别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3条线段,你认为哪条线段最长?(学生自己解决)
全班交流想法,一种是估计,目测;另一种是用直尺量一量,标上长度再比较。从中体会正确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资料由编辑整理上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_爱师网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三、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四、课时安排: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米和分米的进率。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5、实践活动。(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1米=()分米10分米=()米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1)1厘米是()毫米?(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课桌图片。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3、组织练习。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40毫米=()厘米300厘米=()米20厘米3毫米=()毫米80厘米 8分米=()分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4、归纳总结。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2、完成“练习五”第8题。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3、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四、课堂小结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4课时查看: 2305|回复: 1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量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 &&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 &&&例3情景图,学校门口实际情景图,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 && &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 &&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 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 &&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 5分米=(& &)厘米=(& &)毫米& & 30毫米=(& &)分米
& &40毫米=(&&)厘米=(& &)分米& &&&2米=(& &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引用& & P4& && &第二课时& && &&&分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起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 =10 分米。
2、 学会测量几米几分米的物体的长度。
3、 具有初步的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起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 分米。
教学难点:学会测量几米几分米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桌的长、宽。
师:我们每天都在课桌上学习,写作业,你们知道课桌的长、宽是多少吗?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宽。并进行记录,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 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 分组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2)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各小组分别汇报测量的结果,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
3、引出分米的意义。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质疑: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针对学生知道 10 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提问:10 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小结:当用厘米表示比较麻烦时,可以用分米来表示。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师: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2、 小组交流问题。
3、 汇报: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 分米 (对学生说出1 分米=100 毫米加以表扬)。
4、帮助学生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1)、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 分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笔划一下 1 分米的长度。
(2)、 教师: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宽或高大约是1 分米的物体。 (先在小组说,再在全班交流)
( 3)、 闭眼想象1 分米有多长。
(4)、 让学生说一 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分”米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练习一第4 题,在书上完成。
2、 练习一第5 题,先估计,再添在书上。
3、 练习一第6 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4、 练习一第7 题,添在书上,订正时说说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 && &&&评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特别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而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授灌输知识。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和思考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学规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者:
&&一、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在教学中,教案设计者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 &&&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课堂氛围,体验学习乐趣。
& &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的丰富多彩……老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充分交流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乐于表现的舞台。教学之间的交流,是自然的,而不是生硬的、被迫的或是故意做作的。在这堂课的设计上,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课&&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分米=(& &)厘米=(& &)毫米& &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厘米=(& &)分米& &&&2米=(& &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 &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厘米=(& &)分米& & 2米=(& &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 & 在这节课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分米=10厘米,再次通过推理得出1米=10分米,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他们的长度观念,用手势分别进行了表示。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表象的认识迅速的判断出物体长度所用的单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流程:
一、唤醒旧知,激活经验(复习米和厘米)
通过教具金箍棒复习米、厘米。
二、认识分米
1、播放金箍棒变小的视频,引出分米。
(1)估一估
学生估学具金箍棒,并上展台汇报估量的方法。
大家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2)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提问汇报结果:10厘米。
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这枝金箍棒的长度就是10厘米,老师把它的长度写到黑板上。(板书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有谁知道?
(引出分米)
(3)找一找尺子上的分米
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吗?(指名汇报)尺子上从0刻度~10厘米这是1分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从几到几也是1分米?
所以,我们1分米跟10厘米怎么样?一样长,用什么符号表示?“=”。
(4)感受1分米有多长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了一把1分米的尺子,知道在哪吗?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听清楚要求,用你的小手在尺子上比一比,大拇指对着0,食指对着10,看看1分米有多长。
记住了,这就是我们身上藏着 1分米长的尺子,它就藏在你的手心里。有了这些尺子的帮助,同学们估计的本领就更大了!
看看这是什么?
菊花茶。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高?请1生回答,并比划比划。
这又是什么? 红包。
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请1生回答,并比划比划。
(5)小组讨论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分米,那米和分米又有怎样的关系?你用像黑板上这样的式子来表示吗?带着这个问题,以同桌为单位,可以借助手中的米尺找一找,开始吧!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提问,教师板书关系式。(1米=10分米)
(5)用你身上藏着的尺子,估一估课桌有多长。你是怎么估的?
三、认识毫米
1、估一估纸条有多长
师: 悟空的难题来了,你能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吗?先用你身上藏的小尺子估一估。(手势)
学生估计,提问汇报:说一下你是怎么估的。
2、学生动手测量,引出毫米
动手量一量
预设: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3小格
却又不能准确的表示来,这可怎么办呢?稍停片刻,若有学生说出毫米就顺势引出“毫米”,若没有就自问自答:这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边板书:毫米。
3、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1个小格就是1 毫米。 你们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用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来。(学生在尺上找)
老师发现,同学们找的1毫米怎么不一样。一起来看看,他们找对了吗?
课件演示1小格。
师:你能在尺子上指出2毫米吗?5毫米呢?用铅笔尖指出来。
4、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就试着找一找,1厘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毫米?(让学生在尺上数一数。)学生汇报10个1毫米。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 板书
学生读关系式。
5、引导感受1毫米。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单位,毫米。其实,同学们今天并不是第一次见到毫米,我们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它了。像老师手中的这个光盘,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同学们手中的尺子,看看,它的厚度也是?1毫米。
6、再量纸条的出准确长度。
师:学习了这么久的毫米,现在你们肯定能准确的量出纸条的长度了,动手再量一量,量出它的准确长度。(学生再量后汇报。)
板书:6厘米3毫米
四、用字母表示。
我们以前学过,米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呢?
我们今天学的分米、毫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分米用dm表示,毫米用mm表示。
在练习本上,用字母表示6厘米3毫米。
学生动手写。一生上台写。
五、练习巩固
1、& && &长颈鹿身高5(& &)
2、& && &小白兔身长3(& &&&)& & 比划比划3分米多长
3、& && &我们常见的蚂蚁长约8 (& & )& && &在尺子上比划比划8毫米多长
4、& && &公牛蚁身长3(& && &)& && &&&在尺子上找找3厘米多长
五、谈收获
说说吧,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长度单位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分米、毫米更是生活中比较少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故而安排了多个让学生动手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形成分米、毫米的初步表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藏了1分米,哪里藏了1毫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建立分米、毫米的表象。
但是,教学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在真实的课堂中,很多时候会出现教学预设以外的情况,需要执教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预设,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课后,我自己对此进行了一番反思,来自各个学校的经验丰富的老师也由衷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可以以及为鉴,不断成长进步。
首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让学生产生困惑,让旧知与新的问题发生矛盾,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会有重构知识体系的欲求。当学生主动想探究这个新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学生想学,而不是老师要学生学。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高效而愉快地学习。
其次,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经验的欠缺,对于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课堂教学时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发现得不够及时和全面。教研时,幸得多位老师的指点,一语点醒,原来许多细节可以做得更好。如,因为毫米非常小,又抽象,仅仅一个光盘是不足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表象的,故而可以再结合多个学生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销毁的厚度,本子的厚度等等。如:每一次让学生活动后要注意验证、汇报和总结。而验证的方式可以是同桌检查、上展台汇报等等,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再如: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长度单位之后,关系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很多时候,教师的“放手”其实是更好的教学手段。
最后,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又用于生活。故而,教学时,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事物去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让学生真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的素材,而不是老师不停地给予,学生被动地接受。此外,在练习设计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了学生经验的练习,会大大削弱练习的巩固作用。
&&《认识分米、毫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拿出一卷卷纸)师:这是卷纸,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好,现在降低难度,告诉你它的长大约是22,请你填一个长度单位?(米)
你为什么填米呢?它的宽是10(&&),填什么?这里你为什么不填米了呢?
卷纸的宽是10厘米,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
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米。
板书: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多少厘米?(10厘米)
你能用一个等式把这个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答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二、 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师:老师这儿有只文具盒,它的长和宽已经测量好了,你能帮他们读出来吗?(课件出示文具盒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那20厘米就是多少呢?(2分米)
2、指一指,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1分米就是10厘米,你能从直尺上找出一个1分米吗?从哪里到哪里是1分米,指给同座位看一看。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
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自由画,上台来演示。你是怎样画的?
①可以从0厘米画到10厘米。
②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你还能画出1分米吗?
可以怎样画?请学生说。为什么他画的也是1分米呢?(因为是10厘米)
师:那么要画1分米长的线段也就是画什么?
(画一分米的线段也就是画10厘米的线段)
现在你们看老师用食指和拇指比划出的长度是不是1分米?
那是比1分米大,还是比1分米小呢?请你用尺子帮老师调整一下。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食指和拇指比划出一个1分米吗?
可以自己用尺子或者请同学帮你调整一下。
现在把你比划的1分米举起来让老师看看。
现在在你的脑海里对1分米的长度有没有印象了?(有)
下面就考考你的眼力,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出一个1分米来。把你剪好的1分米纸条给你的同桌来量一量。看谁剪得最接近1分米。
刚才同学们的眼力都不错,估计的还是比较准确的。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比如卷纸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长度是1分米或者接近1分米的物体吗?
自由找,全班交流。(插座边长、粉笔长……)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同桌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学生目测一下几分米,再测量。
(二)认识毫米
1、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小组学习
(1)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问:还有别的物体吗?
3、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
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示课件)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将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吗?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比1毫米更短、比1米更长的东西,那测量它们要用什么长度单位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去收集一下,下节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后请小朋友选择家中的物体,估一估它们大约有多长、大约有多高,并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来测量结果,下节课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 && && & 认识分米和毫米
& && && && && &&&
& && &&&1米=10分米
& && && && && && && & 米__10__分米__10__厘米__10__毫米
& && &1分米=10厘米
& && &1厘米=10毫米& & 毫米____厘米____分米____米
& && && &&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自以为已经做到了详尽、细致和充分的准备。基本上每一个步骤我都反复推敲过,也设想过学生的回答和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每天睡前都会在脑海里过一边教案,以防遗漏一些环节。因此觉得这节课应该没什么特别难搞的地方。但事实证明,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有点不尽人意。
1、由于学生活动较多,纪律方面有点乱。这是我备课过程中没有设想到的。我只是一味的想着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而忽视了怎么收住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收放自如”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需要有待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2、米尺不会看。“1米=10分米”这个概念需要学生在米尺上数出来。我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个拿米尺,另一个数,然后交流想法。谁知交流时连问两个学生(我们班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都回答我说1米=100分米。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只是看到米尺上从0到100的刻度,根本不理解米尺上的100表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数分米,看到100就得出了这个结论。我以为课始已经和他们弄明白了10厘米就是1分米,数一数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应该不是难事,看来是我把这个知识点看得太简单了,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估测的过高了。下次教学本课时要先和学生弄明白米尺该怎么看,怎么数米尺上的分米。
总结以上两点,都是因为我的教学设计多数是以我出发来备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教案,因此教与学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我会吸取个中教训,总结经验。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沙河子小学& && && & 彭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旧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长度单位?用手比划一下有多长?生说米和厘米并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
2、引入毫米:
师:从学具中找出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学生找出小棒,测量小棒,得到小棒不是整厘米数,产生质疑,教师进行引导,在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的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可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测量小棒,产生质疑不是整厘米的长度,不但让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研究欲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不够整厘米数的一小格是1毫米,3小格是3毫米,1毫米有多长,找出来。同桌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放大的投影中指认,1毫米、2毫米……10毫米(1厘米)让学生得到1厘米=10毫米。在尺子上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多少毫米。学生验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教师深入引导,从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是多少毫米?
师:从学具中找最短的小棒,估一估有多长,量一量有多长?让学生测量不够整厘米的小棒长度。从学具中找到那些物品宽、厚是1毫米。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有电话卡、1元硬币、IC卡、扑克牌等。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认一认、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毫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找1毫米的物体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只要学生估计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师:估计数学课本的厚是多少毫米,再测量实际的厚是多少毫米。学生先估计,后测量。完成教师发的表格。
师:长度单位毫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毫米”来作单位?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通过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感受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乐趣。]
师:你能不用尺子画1厘米的线吗?用尺子量一量,是画长了多少,还是画短了多少?学生动手画,并测量实际的长,师生交流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
师:你能不用尺子画10厘米的线吗?从学具中找到大约10厘米的小棒量一量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引到教学分米。
[说明: 让学生先用手画1厘米、10厘米的线段建立表象,然后用直尺测量1厘米、10厘米的线段并进行验证,再次确立长度单位在头脑中的表象,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认识分米
师:利用所学的毫米的方法,自学分米,看谁的发现多?学生自学分米,交流自己的发现。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从尺子上找到1分米有多长。得到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为什么1米=10分米?小组讨论。
师:认识了分米,先估计课桌的长、宽,再动手量一量实际的长。完成教师发的表格。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自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教师引导用手比划、在尺子上找分米。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分米的含义。]
小结:你在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你的表现如何?
三、巩固延伸:
1、量一量线。
2、画一画线。A、长1分米;B、长3厘米5毫米
3、算一算。4米=(&&)分米&&3厘米=(& &)毫米& &&&90分米=(& &)厘米
4、填一填。跳绳长2(& & ) 课桌宽4 (  ) 老师身高1(  )76(   )
5、淘气的来信: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60米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说明:运用书信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拓展练习。
彭老师在课前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枝铅笔,这些铅笔是在八大批发市场买的。售货员阿姨让我带来一个问题:准备把这些铅笔每十枝装成一盒,那这样的包装盒需要做多长呢?
[说明: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作为包装盒。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设计意图:& && &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在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课设计中,积极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安排“动手操作情境”――找长度是大约5厘米的小棒,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练习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的来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交流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多少张纸是1毫米;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猜一猜课桌长、宽分别是多少,然后动手量一量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该为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先设计是讲分米,我认为生活中以分米作单位物体太少,动手测量物体正好是几分米又不准确,这样我就改变了教学的顺序,先讲毫米,毫米无论在测量中还是实际运用中都太广泛。教起来得心应手,把毫米讲好了,可以用类推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分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沙河子小学& && && & 彭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旧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长度单位?用手比划一下有多长?生说米和厘米并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
2、引入毫米:
师:从学具中找出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学生找出小棒,测量小棒,得到小棒不是整厘米数,产生质疑,教师进行引导,在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的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可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测量小棒,产生质疑不是整厘米的长度,不但让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研究欲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不够整厘米数的一小格是1毫米,3小格是3毫米,1毫米有多长,找出来。同桌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放大的投影中指认,1毫米、2毫米……10毫米(1厘米)让学生得到1厘米=10毫米。在尺子上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多少毫米。学生验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教师深入引导,从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是多少毫米?
师:从学具中找最短的小棒,估一估有多长,量一量有多长?让学生测量不够整厘米的小棒长度。从学具中找到那些物品宽、厚是1毫米。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有电话卡、1元硬币、IC卡、扑克牌等。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认一认、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毫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找1毫米的物体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只要学生估计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师:估计数学课本的厚是多少毫米,再测量实际的厚是多少毫米。学生先估计,后测量。完成教师发的表格。
师:长度单位毫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毫米”来作单位?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通过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感受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乐趣。]
师:你能不用尺子画1厘米的线吗?用尺子量一量,是画长了多少,还是画短了多少?学生动手画,并测量实际的长,师生交流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
师:你能不用尺子画10厘米的线吗?从学具中找到大约10厘米的小棒量一量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引到教学分米。
[说明: 让学生先用手画1厘米、10厘米的线段建立表象,然后用直尺测量1厘米、10厘米的线段并进行验证,再次确立长度单位在头脑中的表象,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认识分米
师:利用所学的毫米的方法,自学分米,看谁的发现多?学生自学分米,交流自己的发现。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从尺子上找到1分米有多长。得到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为什么1米=10分米?小组讨论。
师:认识了分米,先估计课桌的长、宽,再动手量一量实际的长。完成教师发的表格。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自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教师引导用手比划、在尺子上找分米。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分米的含义。]
小结:你在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你的表现如何?
三、巩固延伸:
1、量一量线。
2、画一画线。A、长1分米;B、长3厘米5毫米
3、算一算。4米=(&&)分米&&3厘米=(& &)毫米& &&&90分米=(& &)厘米
4、填一填。跳绳长2(& & ) 课桌宽4 (  ) 老师身高1(  )76(   )
5、淘气的来信: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60米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说明:运用书信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拓展练习。
彭老师在课前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枝铅笔,这些铅笔是在八大批发市场买的。售货员阿姨让我带来一个问题:准备把这些铅笔每十枝装成一盒,那这样的包装盒需要做多长呢?
[说明: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作为包装盒。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设计意图:& && &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在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课设计中,积极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安排“动手操作情境”――找长度是大约5厘米的小棒,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练习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的来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交流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多少张纸是1毫米;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猜一猜课桌长、宽分别是多少,然后动手量一量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该为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先设计是讲分米,我认为生活中以分米作单位物体太少,动手测量物体正好是几分米又不准确,这样我就改变了教学的顺序,先讲毫米,毫米无论在测量中还是实际运用中都太广泛。教起来得心应手,把毫米讲好了,可以用类推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分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高菊梅设计执教& && &李&&斌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米尺、橡皮、曲别针、1分硬币、电话卡、1厘米纸条、10厘米纸条、1米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猜出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汇报身高时用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各大约有多长?(教师用米尺检验学生比划的长度是否准确?并将1米长的纸条贴在黑板上)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板书:1米=100厘米
2、设疑引入。
学生操作: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汇报测量结果。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厚度呢?
教师引导:要想比较准确地说出课本的厚度,就要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毫米 的认识。
评析:由猜身高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由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不能准确表达出来,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导入新课。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毫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用来表示“很小很小”的长度单位。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师:1毫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笔尖在尺子指出1厘米的长度,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你知道这每一小格是什么长度单位吗?(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让学生互相在尺子上指出2毫米、5毫米等长度。
(2)体验1毫米。
①实物感知:请大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以加深对1毫米长度表象的建立,你能举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吗?(如银行卡、电话卡等)
②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将1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即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得准确。
(3)应用毫米测量。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你知道数学课本的厚度和曲别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小组合作,先目测再测量,最后汇报交流,看哪个小组测量得准确?
2、认识分米。
(1)设疑引入。
学生操作:先用“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的看法。(用米、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都不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比较好)再让学生用10厘米学具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补充板书课题:分米。
(2)认识1分米。
让学生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数出10厘米长度吗?①从0刻度起数10厘米,②从任意刻度起,数出10厘米,同桌互相数数看。
(3)体验1分米。
①让学生闭目想象1分米的长度并比划1分米;
②举出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实物;
③做1分米的学具,互相量一量,看谁做得准确?
(4)推导米与分米的关系。
指名学生用1分米的学具,量黑板上1米长的纸条,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一直量完,让学生说一说,一直量了多少次?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5)应用分米测量
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宽。先目测课桌,说出它的长、宽各大约是几分米,再用1分米的学具来测量,看谁估测准确?
师:你还知道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评析: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操作测量、比划想象、目测估计,直观感知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及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将“毫米”、“分米”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的长度观念和估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培养。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投影仪出示)
跳 绳 长2& && && && && &&&课桌高7& && && &
蜡 笔 长6& && && && && &&&小明身高130& &&&
曲别针长28& && && && && & 粉笔长75& && &&&
文具盒长2& && && && && &&&铁钉长38& && && &
2、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并说说它们各大约是多少?
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
聪明的小朋友,你对他的说法有什么看法?请将不合适的长度单位改过来。
4、游戏。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填空、测量、改错、游戏等数学活动,将长度单位的整体认识巧妙地渗透在活动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长度单位间的相关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头脑中长度单位知识结构的发展。整个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便于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用手势比划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吗?能说出所学的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吗?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吗?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
评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反思能力。
总评:本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设计操作、观察、估测、想象、讨论、探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把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通过设计猜老师身高、量课本的厚度、课桌的宽度等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长度单位米、厘米,并感知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再用毫米、分米测量身边的物体,让学生体验到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实践性。
整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不能准确表达,用课前准备的学具“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不够整“米”,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太麻烦的认知冲突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欲罢不能”的境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操作实践、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需要测量比较精确的物体时,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而测量长度像课桌宽度这样的物体,用分米作单位比较合适,由此感知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实践与探索得出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举出适用毫米、分米测量的物体。这样教学,学生学得生动、主动,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3、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和发展性。
教学中教师不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猜想、操作、观察、思考、估计等数学活动中感知分米、毫米并进行实际体验,如想象、比划、应用测量以及数学游戏等,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并给他们提供自己学习的机会、操作探索的权利,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索中发展。尤其是总结反思中的设问:“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将学生的视野推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凸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和发展性。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甘南县第五小学&&石晶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学具每人一袋,袋中包括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小剪子等。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最近老师发现吕秀峰的个子长的可真快,他大约有多高呢?你们猜一猜。
学生纷纷猜测他的个子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师用米尺为他量一量。然后说出他的身高。
师:米和厘米是以前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有关的知识吗?
谁愿意用手势告诉大家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他们的进率是多少?
师: 我们做写字的时候要经常用到橡皮,拿出学具袋里的橡皮,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会提出:不到1厘米,该怎么表示?是不是有比厘米小的单位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再来认识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板书课题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质疑问难: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思考,你想学会哪些和毫米、分米有关的知识呢?师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①这些长度单位哪个大那个小?
②1毫米1分米到底有多长?
③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④毫米、分米和米和厘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⑤在量哪些物体时会用毫米?分米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自主学习:
这些问题大家提得可真好,你们这么聪明,一定会自己把这些疑团解开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自学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先来解决一下有关毫米的问题。(生自学)
3、讨论探究
①、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赶快讲给你小组的伙伴听一听。
②、谁愿意来当小老师,把你是怎么样认识毫米的,1毫米到底有多长,拿着你的直尺给大家讲一下。同学可以补充回答。
③、教师大屏幕出现直尺图。谁愿意看着老师的大直尺给大家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
引导学生得出:1厘米=10毫米
④、毫米原来这么小啊,大家看看学具袋里的东西,哪个物体的厚度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你用手势表示一下。
⑤、现在你再量一量橡皮的厚度是多少?学生轻松解答
⑥、大屏幕出示几种不同的量曲别针长度的方法,对照屏幕说一说,哪种测量的方法正确。
⑦、38页做一做 3题
⑧、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4、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们能自学39页的有关分米的内容吗?
①、学生分组学习。
②、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适当小结出以下内容:
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分米和米的关系
③、教师适时提示:用拃表示一分米比较方便。你们可以用拃估量一下课桌的宽是几分米?
④、谁的学具袋里有卷尺,组长分配一下任务,四名同学合作数一数。到前面来汇报。得出1米=10分米
三、梯度练习,巩固提高
1、游戏:通过学习,大家心里一定清楚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了,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随着老师的口令用手势表示出这些长度单位,慢的和错的罚做鬼脸。
2、分工合作题:
用小剪子剪出长度分别为8毫米、6厘米、4分米的丝带,用透明胶布粘在纸上。速度快又标准的展示表扬。
3、讨论归类题:
屏幕出示:①、橡皮厚度 ②、书本的长 ③、课桌的宽 ④、火柴盒的厚 ⑤、你的身高 ⑥、路程 ⑦、跑道 ⑧、指甲的宽
适合用毫米做单位的有:& && && && && && && && &&&
适合用厘米做单位的有:& && && && && && && && && &
适合用分米做单位的有:& && && && && && && && && &
适合用米做单位的有:& && && && && && && && && && &
4、抢答题:
(1)4毫米还差多少毫米时1厘米?
(2)12厘米去掉几厘米是1分米?
(3)妈妈给小明织围巾,每天织2分米,几天能织1米?
(4)量课桌的宽只能用分米做单位是吗?
(5)1米=10厘米&&1厘米=10分米& &1分米=10毫米老师的叙述正确吗?
5、动手实践:你可以离开座位,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测量一下它的长度或者厚度或者高度。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长度单位应用非常广泛,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在家里你要经常用到哪些长度单位,都是怎么用的?写在本子上。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直尺在线测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