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杨利伟根本不是航天英雄因为他以为飞船出现问题时也紧张害怕请说说你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是谁?
09:46:46 本文行家: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可搭载一名航天员,在轨运行一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英雄航天员杨利伟执行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文化。日出生在绥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2008年7月,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日吉林大学校长宣布,聘请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希望杨利伟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让更多的学子从中得到启迪。成长经历
&1983年6月,杨利伟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 1988年9月入党。&1992年、1994年,杨利伟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杨利伟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运载的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日,晋升上校军衔。 2004年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日,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日,荣获“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2004年杨利伟开始在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日,俄罗斯联邦航天署授予杨利伟一枚“加加林勋章”,以表彰他在载人航天飞行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为中俄两国航天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日,杨利伟获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小行星21064是以杨利伟来命名的。 2006年5月,杨利伟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2008年7月,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日,北京奥运会北京圣火传递第一棒火炬手。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月桂奖特别奖。 日在海南省文昌中学的百年庆典上担任文昌中学荣誉校长。&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日,宿州学院聘请他为名誉教授。2010年5月出版自传《天地九重》&日受聘为吉林大学大学生人生导师日,经上级批准,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飞行经历
&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飞船起飞了。飞向了太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飞船绕地球飞行第十四圈进入了返回阶段,这是整个飞行的最关键阶段,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飞船要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穿越“”,船体要经受2000多摄氏度高温的考验,航天员要承受比发射升空时更为难受的载荷冲击力。 杨利伟返回地面后,有人曾问他:“在进入‘黑障区’这个最危险的阶段时,你心里想过什么?”杨利伟答:“亲人和战友。”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杨利伟
参考资料:
[1] 互动百科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陈留运,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用自己所学,致力于对健康知识的传播工作。杨利伟不再上天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
我的图书馆
杨利伟不再上天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
<font size="4" color="#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  至此,中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出舱时嘴角满是鲜血&  但仔细观察直播画面,你会发现刚出舱的杨利伟脸色尽显苍白,但身体状况看上去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为了展现“中国第一航天员”的完美形象,做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诚然没错,但大家仍然非常好奇,杨利伟满脸的鲜血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对此,杨利伟在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一书中曝出了个中真相并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出书立传自曝真相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归途惊心动魄&  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而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我对此也非常清楚。  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壮美照片&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font size="4" color="#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比如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素妍因此受伤。<font size="4" color="#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摄氏度的超高温度。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杨利伟在接受隔离恢复&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同时,他在书中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不再上天有隐情&  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确实值得国人和自己自豪一生,也是国家航天事业的象征,毕竟“神六”、“神七”、“神九”这些航天员的名字,国人不一定能记住和叫得出来,但杨利伟的名字,相信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了,这毕竟是一个国家符号。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国是世界第三个具备把人独立送上太空的国家,当然中国的航天第一人的走向也就是大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从美苏两国“航天第一人”本身来看,他们都希望重返太空,杨利伟为何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想法呢?我们看看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他首次太空飞行之后,加加林又进入克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并被推荐高等军事学院研究生院当函授生。同时积极参加训练其他宇航员的工作,并成为宇航员队长,1963年12月荣升为宇航员训练中心副主任。  在训练其他宇航员的同时,他自己并没有放弃训练,梦想着能够再次进入太空。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联盟号飞船首次飞行的培训准备工作,成为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替补。他在进行宇航训练之余,并未放弃驾驶歼击机,还专门进入茹科夫斯基航空军事学院继续学习飞行,并于1968年2月毕业。正当加加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灾难发生了。日,他和飞行教练员谢廖金在一次例行训练飞行中,因一架双座喷气式飞机坠毁而罹难。我们在看看美国第一名宇航员阿兰·谢帕德:在他完成“水星号”的第一次航天飞行后,他一直坚持训练和学习,计划在“水星”计划中再次进行飞行。由于“水星10号”的飞行计划取消,他未能再次飞行。  在“双子星座”计划中,他曾在1964年被选为一次飞行的指令长,但正巧身体欠佳,也未能参加“双子星座”计划的飞行。直到“阿波罗”计划进行正式登月飞行后,他才有机会于1971年作为指令长参加了“阿波罗14号”的登月飞行。两次飞行之间相隔整整10年。当年,他被选为航天员办公室主任。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  加加林尽管没有能重返太空,但航空飞行依旧不间断。谢帕德就很幸运,他参加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现了重返太空并环月飞行的使命。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当天即被授予上校军衔,几个月后,又晋升大校军衔。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目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并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相信杨利伟还是希望能重返太空的,但领导工作比较繁重,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除了航天员的日常培训工作,还有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需要承担。这多少还是会让杨利伟的身体有些影响。杨利伟在联合国外空委会议上发言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当然,中国的航天探索事业还需要更多宇航员来传承与发扬,作为老一辈的航天英雄,做出牺牲与让步令人更加钦佩。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飞天第一人为什么是杨利伟 意志坚强聪明刻苦
飞天第一人为什么是杨利伟 意志坚强聪明刻苦
飞天第一人为什么是杨利伟
10月15日凌晨2时30分,杨利伟升空前的早餐时间。
杨利伟这顿早餐能够享受到的“优待”是,由别人打饭上来,就在自己的房间吃,而不必下楼。但是杨利伟拒绝了,他披着军大衣下楼,走到餐厅,其实此时比他早到餐厅的聂海胜已经帮他打好了几份菜。杨利伟接过餐盘说,“不行!”——“我得来点肉!”三位航天员坐到餐桌前,翟志刚提议,“咱们来点酒吧,为杨利伟壮行!”翟志刚就去找了瓶红酒,给自己倒上一杯,又给聂海胜倒上一杯,给杨利伟倒的是矿泉水,看到两者颜色反差太大,杨利伟往自己的杯子里滴了两滴红酒,以示喜庆——三位航天员,为成功,干杯!
这一天杨利伟预定的起床时间是2点钟。1:30分左右就到达公寓的医保人员一直在楼下等待,2点一过便上楼敲门。胡克坚注意到,医生敲了二次才把杨利伟叫醒。胡后来向记者回忆说:“看来这一晚杨利伟睡得挺香的。”
胡克坚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摄像师,他和同伴摄影师朱九通的任务是用图像全程记录下中国航天员升空的所有细节。
三位航天员住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员公寓,装修标准相当于三星级宾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三间有独立卫生间的卧室。这样结构的房子一共有4套,12位航天员各有其房。相对有诗意的是这套两层楼公寓的名字叫:“问天阁。”
朱九通与胡克坚是10月12日上午与翟志刚、聂海胜及其他工作人员乘专机离开北京的,此前10分钟,杨利伟与保健医生乘坐第一架专机起飞。出发当天早晨,在北京航天员公寓门口有一个小型的欢送仪式,三位航天员的家属也在此和亲人告别。大家回忆,杨利伟一家当时显得挺轻松,也没有人们推测的沉重或悲壮之类。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拍照时,朱九通说他曾在旁边开玩笑说“亲一下!亲一下!”他照相机里留下的画面是——张玉梅有些不好意思,脸刚凑到杨利伟的脖子就缩回来了。
朱九通说,杨利伟的爱人是传统中国妇女的样子,“话不多,性格很好”。
在“神舟五号”发射前,谁能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其实也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内部比较引人注目的话题。张玉梅的同事王桂琴说她还与张玉梅谈起这个话题。王桂琴告诉记者,“我跟她说,听说你们家杨利伟在这三个人当中排名第一,是不是肯定是他上了?”张玉梅淡淡地说:“那可不一定。加加林上天那次,还是排第三呢!”
胡克坚也好奇过同样的问题。他曾问过杨利伟,“如果让你上,会不会出现加加林那种情况?”胡告诉记者,他的意思是,如果杨利伟排第一,会不会在发射前出现失常。让胡克坚印象深刻的是,杨利伟特别肯定地回答:“绝对不可能!”
事实上,此次“神舟五号”升空,七大系统准备程序自发射前8小时开始——凌晨1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准备状态。“这一夜我一点觉也没有睡。”摄影师朱九通说。凌晨1时30分,朱九通、胡克坚还有医检、医保等十几位专业人士进入航天员公寓。他们在进门之前,手必须消毒,并带上脚套,都需要穿上隔离服。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解释说,“我们要求航天员不能做特殊人,但这个岗位还是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航天城里的人见到航天员,互相打招呼,但很少握手。另外,每次回去探亲,我们都有专人护送。”更具特殊性的地方是,据透露,发射前一天晚上(14日)6点,医生为杨利伟做了灌肠处理,因为“神舟五号”不是空间站,没有解决排泄问题的设施,小便问题是以类似尿不湿的东西来解决。之后,按照预先布置,杨利伟吃了镇静药之后等待休息。
吃过这顿凌晨的早餐,三位航天员上楼回到自己房间。跟随杨利伟的一位工作人员一直和他聊天,帮助他放松。聂海胜、翟志刚先后来到杨利伟房间,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体会。翟志刚和聂海胜轮番嘱咐杨利伟:千万不要紧张,慢慢操作,不要着急。摄影师朱九通后来说:“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也许不好受,但这个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君子风度很让我感动。”
而胡克坚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杨利伟出发后,很多东西还留在航天员公寓。杨利伟是在内蒙古着陆,翟志刚和聂海胜同时过去帮助收拾东西,“这个包我来拿,你别管了”,两人争着帮助收拾杨利伟留在公寓里的东西。就在头一天晚上,聂海胜接过杨利伟托他保管的手表,立刻戴在右手腕上,一直到北京交给杨利伟的家人前他都没有摘下过。
要出发了,公寓的工作人员希望航天员在房间门上签名留念。杨利伟在自己的门上写的是“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然后写上时间。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是在“首飞航天员梯队”后各自署上名字。在整座套间的大门上,三人以“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的名义下共同留下了名字。
准备倒计时点火了。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接触时间长了都有感情,那里面坐的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说不担心是假的。”胡克坚别过头来,不敢再看坐在发射舱里的杨利伟。等到杨利伟重返地面,胡克坚与记者面对面回忆当时他的紧张说:“你要知道,我们还只是旁观者都紧张成这样,而杨利伟甚至到发射前10秒钟,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钟73次。”
点火,发射!
50岁的申行运,“情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他是与杨利伟这些航天员朝夕相处5年有余的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杨利伟就在这瞬间离开地面,中国人进入太空。
杨利伟和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
10月15日早9点之后,杨利伟的民族英雄形象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确立,不同于加加林的“迷人的微笑”和阿姆斯特朗的“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对杨利伟的评价,更多的是“坚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与记者谈及杨利伟时说:“杨利伟就是比较沉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沉着”体现在整个发射过程,甚至成功发射之后杨利伟始终如一的表情上。而对专业人士而言,这是有一堆数据支持的。其医学监督医生李勇枝博士说,从10月15日早晨进入飞船船舱,到发射前;从9时发射升空,到安全返回,杨利伟没有出现急性适应期反应,也没有发生运动病。对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的内科、外科等一系列检查结果也证实都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杨利伟在太空的21小时23分钟及随后的表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训研究室主任黄伟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一点都不吃惊,这就是真实的杨利伟。”
返回地面后,杨利伟第一次正式与公众见面应当算是10月16日晚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采访。已是“万众瞩目,无限荣光”的杨利伟当时回答问题照例简单而有原则,最长不超过五句话,如同在“神舟五号”上执行任务一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对记者解释说,在这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我们让他表达意思一定要清晰明确,不能有二意。比如在飞船升空202秒时他报告说,‘整流罩已分离’,他实际的意思是说,舷窗已见到了光亮。再比如他报告他的状况时说,‘我感觉良好’,就是指在情绪上没有什么变化,身体的消化道系统等各个器官也都正常。他只有这样说,医生才会明白,如果他感觉不好,我们设定的回答是,我需要支持。”对于杨利伟而言,接受采访显然也是任务延续的部分。
黄伟芬是14个航天员的教官,她说,对于日后他们会成为公众人物的考虑不是没有,为此她还跑到西单去专门买了一大堆关于礼仪方面的书,包括如何接受记者的采访,如何回答问题等。但因为模拟器出来得晚,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很系统地讲解礼仪课程的计划就没有实现,只是点点滴滴讲了一些,“我给他们开了文学艺术修养课,还带他们出去欣赏音乐,看演出”。
不论礼仪训练效果如何,“神舟五号”发射的同时,杨利伟和翟志刚、聂海胜这第一梯队的三个人也即刻成为焦点人物。熟悉他们的人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普遍比实际年龄看着年轻,都比较“上镜”。
翟志刚显然比较有代表性。在记者还没见到他时,周围人就告诉记者说:“翟志刚很有演员的天赋,说起话来也是眉飞色舞。”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翟志刚对赵本山的表演很痴迷,每当电视中出现赵本山的节目,他总会停下手中进行的活计,“死盯屏幕不眨眼”。了解翟志刚的人形容他模仿的赵本山“有几分形神兼似”。
黄伟芬对翟志刚的评价是,机灵,风趣幽默,一般人都会觉得“潇洒”——给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翟志刚非常爱好文艺,参加男声四重唱,也愿意跳交谊舞,“每次航天员们办舞会,满场飞的总是他”。翟志刚给人签名也很有气派,据说是因为他平时喜欢研究书法。
翟志刚因为这些特点当仁不让地在很多场合成了第二明星,胡世祥看到翟志刚在电视里以嘉宾身份接受采访时,半天玩笑地说:“翟志刚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外向活泼,如果这次让群众来投票确定,可能他就是第一了。”
杨利伟成功升空后,有媒体说杨利伟胜出翟志刚之处在于,前者有更强的心理素质。10月16日记者见到翟志刚时问及此事,翟志刚说:“我和杨利伟应该说各有特点,但在心理素质上没有差异。”有一种说法是,翟志刚与杨利伟的考核成绩只差0.5分。从德国归来的副总工程师姜世忠说:“0.5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心理素质也不是考核中最主要的。”
与聂海胜同时接受采访时,翟志刚始终是主角,在演播室外看电视的胡世祥听翟志刚说了一段话后,若有所思地说:“与杨利伟比较,翟志刚有时说话要随便一些。”
同样是考入空军飞行学校,但在首飞梯队的三个人中,杨利伟似乎是注定的“名人”。在他被选为空军飞行员后,他的名字就被列入家乡辽宁绥中县县志,先成为县里的名人,据说他爱人就是通过县志认识他的。而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道路也非常平顺,“在绥中县这样的书香门第不多,他父母都是建国初期毕业的大学生,杨利伟进到县重点的尖子班学习,平时还学画画、学音乐,日子过得舒心平静。”
翟志刚和聂海胜则从小就品尝生活的艰辛,翟志刚说当年他的母亲已经年近六旬,为了供他读书,靠卖炒瓜子为生。在他的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龙江县龙西村,将六个子女全部送去上学一直供到高中以上非常少见。和杨利伟的风光截然不同,翟志刚考上空军飞行学院时,“他妈妈破例在他临行前一天没出去卖瓜子,而是去买了一个大黄提包装行李,结果发现实在没什么可带的,最后拿了两包她炒的瓜子”。
聂海胜的故事有类似之处,父亲嗜酒早逝,生长在湖北枣阳杨荡镇的聂海胜作为家中惟一的壮劳力开始出工挖水渠,复学后考上了县重点,后来又上了航校。“在火车上,接他们的同志给每人发了半斤糖,一分钱一颗的糖果也是聂海胜从来没享受过的,不一会儿他就把半斤糖全都吃光了。”
1995年,三个人都已在各自的飞行部队建功立业。那年5月,驾驶歼八型飞机的翟志刚在飞行训练中遇到沙尘暴,但有惊无险。而在此之前的1992年,杨利伟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低空飞行时,遇到了飞行训练中的“空中停车”,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因处理得当,杨利伟还立了三等功。聂海胜则遭遇了更多风险:“在航校做高教级飞行时,他们那个机场出了个一等事故,机上的学员和教员全牺牲了,学员是聂海胜的同班同学。因为这次事故的影响,他们毕业分到部队,9个分去的学员不到一年停飞了5个。而第二年,聂海胜实习的那个部队又出了事故。1989年5月聂海胜正式分到作战部队,6月12日聂海胜开始作改装后第一次驾驶歼七飞机单飞,第二天他就出事了。”
飞行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发动机停车,聂海胜碰到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时该处置的都处置了,可飞机还是没有起色,这时地面指挥他跳伞。按照规定,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为安全起见,处于2000米以下的空中位置,飞行员就可以弃机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他试着将飞机空滑,但距离太远没成功。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时,地面都能清楚地看到种植的农作物,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有十多个G值。地面指挥反复命令他跳伞,聂海胜最后按下弹射开关,这时他已经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事故原因后来查明是由于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聂海胜落在稻田里,飞机则摔在离他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并开始着火爆炸,而聂海胜自己除了掉一只鞋,一切完好。
在这样的专业背景下,他们三个人的档案随同另外800名左右的飞行员通过了航天员的基本资格筛选和进一步的精选。一个前提是,1995年8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选拔航天员的请示,建议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并在同年9月获得同意的批复。1995年10月,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了预备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开始筛选。“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厘米~172厘米,体重55公斤~70公斤,年龄25岁~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有资料说,中国选拔航天员的范围是从3000名国家一级飞行员档案中确定800余人参加系统体检,最终确定60人到北京作住院临床复查和特殊功能检查。这一关后只剩下20人。后来又对这20人进行家庭医学查访和直系亲属(配偶和子女)体检,20人全部合格。由于员额限制,1997年4月在集中了全国各大医院的著名专家后,召开住院检查结果鉴定会和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医学选拔鉴定会,经过反复研究和挑选,建议录取其中12人为预备航天员。
当年苏联的加加林也经过类似的过程,先是从空军3000多人中分几个阶段进行选拔,从1959年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共录取了20名航天员进行训练,直至1961年4月才选出其中的6名航天员准备飞行。加加林这样描述说:“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肌体对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论。他们借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空气非常稀薄的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在中国进行的相关医学临床检查同样苛刻,“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加苛刻,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起重能力。要在压力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压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的前庭抗晕旋功能。要进行下体气负压,全位耐力等测试”。几个月下来,千名申请者已经所剩无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199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起的14人,到最后确定3个人的首飞梯队,胡世祥说:“竞争非常残酷,他们的政治都没有问题,身体也都没有问题,这一年的时间就老是评,老是考试,像小学生一样四分五分地加在一起,看谁的分数高。”胡世祥以此解释选择杨利伟的原因。
从中国的航天员训练来看,对航天员的训练项目和内容从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到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有七大项目。黄伟芬从始至终负责这14个人的训练,她说,我们有六七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下来就是上百项的训练,都要考核。
挑选两个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培训是1996年的事。黄伟芬说,当时比较重视知识背景和专业背景,所以招来了两个双学士——他们是先念完大学再进入飞行学院,按加加林航天中心的培训计划,培训一名航天员需要4年时间,结果这两名双学士用了一年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回国后,他们也加入到预备航天员队伍之中,一起训练。
杨利伟从此脱颖而出:“他又认真又严谨,真的是意志很坚强,很坚毅。他很全面,干什么都让你放心,对于教练员的设计思想,他体会得很快,这点很难得。他是又聪明又刻苦。”
为航天员们设定的先是13门课程。杨利伟接受采访时说:“教材里有些内容很深奥,许多都是当飞行员时没有接触过的,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最初三年,晚上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对杨利伟而言,基础理论是他最艰难的阶段,不过在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时,14名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了良好以上,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举英语课为例,黄伟芬说,我们设的英语课与一般的考级不一样,是根据职业进行的训练。我们考虑到他落地可能会落在国外,另外国际交流也是一个大趋势。对于这些从空军过来的航天员来说,英语显然是个难题。杨利伟经常晚上打电话让爱人帮他提问单词,而他的英语考试成绩最后也是100分。
黄伟芬说,体质训练是一个基础工作也是贯穿始终的,“他们选拔来时身体状况很好,但是人的身体状况是会退化的,对于某些航天环境的耐力也是会消失的”。按照训练大纲要求,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能训练是不能间断的。黄伟芬说:“我们第一是要提高,然后是要维持——体训强化了两次,可以不再强化了,就要维持。”
其实体训的另一层含义,黄伟芬说:“国家投了这么多钱,我们不希望这14个人有一个人掉队。”从航天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到训练期间的医学检查和医学鉴定,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航天医学保障体系,确保了首批14名航天员在5年时间里没有一人因健康原因而被淘汰。“但是每一个航天员也随时面临着被淘汰,而且我们的任何一次飞行计划都是有人数要求的。”所以在某种角度上,训练过程也是他们的竞争过程。
“杨利伟在五年的训练中,能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在五年中,这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黄伟芬说。
“坚毅”,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但在杨利伟身上,使用率却很频繁。有人解释说,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就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比如,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要求做到5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仅为2秒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求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到40秒钟。低压缺氧训练,按照相当于每秒钟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
黄伟芬说,在整个训练中,比较不舒服的有两项,一是离心机,一是转椅。有资料说,前庭功能训练,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以及坐在离心机中转动。要航天员闭上眼睛坐在单系腿的凳子上,用弱电流通向眼睛,把你推向地板,然后让你坐在离心机上,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
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会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对空间运动病的自我锻炼,转椅训练是最难受的,但他每次坚持做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动作,以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强度。飞船升空后一旦发生意外,应急弹道式返回时航天员可能要承受8.5G的载荷,他说:“我属于兴奋型体质,能在短时间内爆发能量,百米速度现在仍能保持11秒97,平时训练,我在离心机上做到8G载荷时心率仍可控制在110次/分钟,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再入时抗住8.5G载荷是有把握的。”
首飞第一要义:成功
2003年6月底航天员开始结业考试,黄伟芬说:“结业考考了四次,而结业考试的成绩是要划入总成绩的。”7月3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这意味着中国的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
杨利伟的始终如一被归纳为心理素质好,其实黄伟芬说:“性格是反映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性格特点也是我们做测评的一个考察点。比如是否敏感,是否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易受影响,说明你的情绪稳定性不是很好,杨利伟就属于那种不受干扰型。”
几个表现更为突出的人进入到强化训练中。“在强化训练的这三个月中,他们普遍成绩提高很大。过去我们面对14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现在针对几个人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训练准备到每次训练完与理论相结合的及时讲评,因为有时间一起讨论分析每次的训练,又结合模拟器,问题讲得更透彻。”黄伟芬说。
黄伟芬回顾这五年,觉得很难,“因为我们的训练和飞船是同步做的,有些还没有形成你就不可能讲得透彻。我们是一边建学校,一边就要把学生培养出来。训练与整个工程同步在做,训练是针对航天器,难题在它的技术状态没有确定,你就不能与航天员很确定地讲,训练大纲和细则都必须跟着调整。在强化训练阶段,大部分东西都定型了,也就好办了”。
强化训练中,有一个“数管失效”的应急程序,指飞船进入太空后计算机管理程序失效,就要立刻改为手动操作应急返回。有报道说,这个程序一共30多道指令、50多个动作,杨利伟能够做得分毫不差。
“他确实是非常认真的人,很多人都关心这次他在飞船上看的是什么书,他看的是我们的手册。其实我们说他能对手册倒背如流并不过分。但是我们也对他说过,如果休息时可以看一看手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完全靠记忆,他是在复习,绝没有作秀的意思。”
认真是黄伟芬强调的首飞梯队的三个人的共同特点,但是“最终我们选择杨利伟,是因为他更全面,技术更到位”。强化训练阶段最后又进行了10次左右的训练,每次完了都打分,最后加权算出来总分数。“从14个人中选5个是有一个排序的,从5个中选3个又有一个排序,杨利伟始终在第一位。”
在五个人中再优中选优,胡世祥说:“到最后一个月时候,进入模拟器里考,模拟器就一个,操作也是他们训练了多少遍的了,怎么拉开档次?老师就设一些陷阱。”黄伟芬解释说:“按正常程序,进舱后有一个对初始状态的检查,我们故意把状态设计错,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怎么处置。虽然大家训练都一样,但是面对这个表现还是不一样。”
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是最为重要的训练。航天员利用飞行训练模拟器、飞船运动人工控制模拟试验系统等设备,进行正常飞行、应急飞行、飞行过程中各类故障的判断和处理等内容的训练要反复进行,才能做到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黄伟芬说:“杨利伟每次都能打到99分,连我们所长都不相信,分数这么高?实际上我是很严格的,包括说话说错一次、漏说一次都要扣分,操作的程序规定什么,他们做得不规范我都要扣分的。”
“程序”几乎成为杨利伟每每必提的词汇,他也这样解释从始至终他的不紧张:“我没有要紧张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想着程序和操作。”
“你们能看到他在飞船上的画面时,都是他在测控区内有重要的操作。航天员的操作非常多,有200多项,有些是需要手控指令补发的,所以你能看到他的时候都是他有任务在身,要与地面交流的。”
作为第一个中国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标本意义,黄伟芬说:“我们原来也有很多设想,让他在太空有一些自选动作,甚至带上去一些小东西,但是最后都取消了。这毕竟是第一次,确保成功是最重要的。事后证明我们的决策是对的,选这个人也是对的。”
按黄伟芬的说法,完成首飞任务是最主要的,锦上添花的东西是次要的,同样,杨利伟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人,但是他完成了中国飞天第一人的角色塑造。
搜狐财经 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