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53加14/175加5加5等于550几分之几

17.8%等于几分之几_百度知道
17.8%等于几分之几
17.8%等于几分之几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76%
来自团队:
化到最简就行了
有不懂得可以问我,对了,请追加悬赏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4岁男孩身高153CM,偏矮怎么办?
14岁男孩身高153CM,偏矮怎么办?
我今年14岁,上初二,身高153厘米,我在班里同学中有些矮,请问有没有一些治疗方法?
抽动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医生解释: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
哪些方法治疗小儿遗尿症?要求孩子定时睡觉;要求定时叫醒孩子;让孩子上厕所小便……
小儿自闭症的危害与治疗;言语障碍突出;小儿自闭症喜欢不理他人;孤独离群,不与其他……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抽动多动、自闭症、遗尿症、智力低下等
擅长:小儿内科
共7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13162
病情分析:你好 对于你的情况 这可能和遗传有关
对于身高生长的情况 主要是与人体的软骨组织有关 以及人体内激素有关
对于你身高情况 肯定是与免疫情况无关 对于疫苗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这应该是你小孩子体内激素分泌有关
意见建议: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05696
你好,骨骼成长少不了运动 运动本身就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它能使人熟睡,不说你也知道这样就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了.身体充分地运动后,食欲能够增加,晚上能够熟睡.到了早晨还能头脑清醒地自然起床,早餐吃香吃得饱饱之后以良好的姿态开始新的一天.
关于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有下述建议可供参考:
1.合理调节饮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既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又要适当节制.不抽烟,不饮酒;
2.生活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定时,最好睡硬板床,枕头宜低于5
3.注意自身保健,无病防病,有病早治.读读关于矮身材研究及与身高生长发育的书,读不懂可请教医生,增加知识,用科学指导自己行动;
4.保持身心健康,丰富文娱生活,情绪稳定,无忧无愁有利生长发育.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12250
小孩个子矮建议检查是否是有缺锌和是否是有消化不良的可能.建议口服葡萄糖酸锌和山麦健脾口服液试试,不要吃味精和鸡精,这个容易导致缺锌,导致食欲低下的可能。另外注意一定要控制零食.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128795
怎么增高身高能否如意,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占70%,此外,取决于其他条件,包括运动、营养、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要想增高,应该多吃蛋白质,尤其是含有中“胺基酸”的食物,如:面粉、小麦胚芽、豆类、虾、螃蟹、贝类、海藻、牛肉、鸡肉、肝脏、猪腿肉、蛋、牛奶、乳酪及深色蔬菜等。
反之,白米、糯米、甜点等食品则应尽量不吃。可乐与果汁也少吃为妙,因为其中所含的糖份多,会阻碍钙质的吸收,吃多了会影响骨骼的发育。此外,盐也是增高的大敌,必须养成少吃盐的习惯。
简单地说,能够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给予骨骼一定程度纵向压力的运动对长高都有益。具体地说就有慢跑、跳绳、跳舞、打篮球以及打排球等。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月经不调,闭经,痛经
&&已帮助用户:42641
朋友你好, 身高能否如意,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占70%,此外,取决于其他条件,包括运动、营养、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要想增高,应该多吃蛋白质,尤其是含有中"胺基酸"的食物,如:面粉、小麦胚芽、豆类、虾、螃蟹、贝类、海藻、牛肉、鸡肉、肝脏、猪腿肉、蛋、牛奶、乳酪及深色蔬菜等。
反之,白米、糯米、甜点等食品则应尽量不吃。可乐与果汁也少吃为妙,因为其中所含的糖份多,会阻碍钙质的吸收,吃多了会影响骨骼的发育。此外,盐也是增高的大敌,必须养成少吃盐的习惯。
简单地说,能够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给予骨骼一定程度纵向压力的运动对长高都有益。具体地说就有慢跑、跳绳、跳舞、打篮球以及打排球等。
有助于长高的运动
选择喜欢的运动为好:排球、篮球、芭蕾、伸展体操、跳绳、慢跑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师
专长:肝病肾病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12321
病情分析:你好1你这个可以多吃些钙片加强营养和多参加体育运动呀。
意见建议:
添加管理员进群问医生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
职称:医师
专长:细菌性阴道病,盆腔积液
&&已帮助用户:131048
指导意见:小孩个子矮建议检查是否是有缺锌和是否是有消化不良的可能.建议口服葡萄糖酸锌和山麦健脾口服液试试,不要吃味精和鸡精,这个容易导致缺锌,导致食欲低下的可能。另外注意一定要控制零食.
问上海矮小症治疗方法?
专长:脑萎缩、癫痫病、帕金森
&&已帮助用户:219179
病情分析:您好!12岁男孩的身高均值是151.9厘米,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多种,与遗传、营养、疾病、运动、睡眠及体内的生长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建议带孩子到当地较大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检查,找出原因才能对症治疗。意见建议:你好,另外让孩子多做伸展性运动,推荐几种:游泳,篮球,跳高跳远,速跑.然后就是多喝牛奶,晚上十点之前必须入睡,要长时间保持精神愉悦.饮食合理,运动适度,睡眠充足!心情愉快。
问14岁,女,初二经常胃疼,有什么治疗方法呢?谢!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34772
问题分析:反复胃疼,应注意排除消化性溃疡、胆石症等可能,病情可反复发作,治疗应注意明确病因,一般彻底治疗。意见建议:建议暂时予奥美拉唑、654-2口服对症处理,同时应注意规律饮食习惯,避免粗糙、辛辣刺激。并到医院予胃镜、肝胆胰脾彩超等检查。
问癫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专长:心血管疾病和血液疾病
&&已帮助用户:0
癫痫诊断是非常严肃的,为了不避免错误的诊断结果,需要做很多方面的检查,同样每项检查都必须准确而细心的。
问癫痫病病人的治疗方法?
专长:外科其它、前列腺、男性不育
&&已帮助用户:218754
病情分析:你好,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 10 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意见建议:你好,癫痫病治疗方法多年来就只有五种,即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神经治疗、手术治疗、神经刺激术。对于每一个患者,癫痫病治疗方法不是轻易确定的,癫痫病治疗方法而是需要主治医生经过检查、多次问诊,以及专家会诊等才能决定的。
问扁平疣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专长:内科疾病,心脏病
&&已帮助用户:214095
扁平疣一疾,多因湿毒侵及肌肤,或情感内伤,肝旺血燥致筋血不荣而致。它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红葛平疣膏除能有效祛除扁平疣所导致的种种病症外,还能以其独有苗药成分调理气血、理顺经脉,提升机体免疫力,防止风邪入侵,从而有效抵御扁平疣再次复发。忌滥用激光除疣。激光属于破坏性的治疗方法。
问初二的时候同学从楼梯上把我推了一下,当时没什么感觉...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33561
问题分析:根据你的描述,这种情况可能是腰肌劳损引起的症状。如果疼痛厉害,可以吃点解痉镇痛药和消炎药。意见建议:我建议你可以服用舒筋活血片或贴敷膏药,试一下。平时避免站立,或太劳累,必要时去医院查一下肾脏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可分为针对抽动症状…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主要有:发病年龄;食欲极佳,多食,喜甜食;皮下脂肪分布均匀;青
百度联盟推广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已解决问题
3/8+1/5+5/8等于几分之几
提问时间: 23:51:21
3/8+1/5+5/8等于几分之几
浏览次数:1870
6&br/&=2-5/8-5/6+3/8-5&#/8-5/6&br/&=12/6&br/&=16/8&br/&=13/6-5/6&br/&=7&#47。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以前曾经在其他地方写过一个李世民的坑,名字叫《说唐》,弃坑到现在,因为朋友的鼓励所以决定重头写过,为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共勉,以上。      第一章 末座少年    “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    传说,隋大业元年的时候,一个叫做袁天纲的人从天府之国的蜀郡,来到当时尚在大肆修建之中的东都洛阳。  后人提到袁天纲的名字,总和神秘的阴阳方技、测命相面的术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他本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天文历法学家,只是那个时代的天文历法都被笼罩上一层“天命”的神秘面纱而已。  有关袁天纲的预言故事很多,在故事里他总是百言百中。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他在一家人里见到一个婴儿,别人告诉他这是一个男孩子,他看了以后“大惊”,交口不迭地赞扬那婴儿“龙睛凤颈、贵人之极”,又说“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主”。当然,袁半仙的话是必须“灵验”的,因为那个婴儿实际上正是个女孩,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的武则天就是她。  袁天纲预言武则天未来会做女皇帝的故事,我们今天却可以一笑了之。皇帝么,总需要那么一点点传奇来做“天命有归”的传奇。而在这个传奇里唱第一配角的袁天纲,当然还应该有其他好几个神奇的故事,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传说。这些故事就算见载于正史,今人也不敢实打实地相信。不过,尽管预言未必是真,每个故事所涉及到人物事迹,倒也不是完全虚构——  比如说,王珪、韦挺和杜淹的故事。  袁天纲预言作得准的传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和流传开来的。反正在故事里,大业元年的时代,他已经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所以,当他到洛阳一游的消息传开,便有三个人登门前来拜访。  这三个人便是王珪、韦挺和杜淹,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结伴一起来找袁天纲,请这位袁半仙先生给他们相相面,测测未来。  袁天纲先分别聊了聊三人的脾性才能,说出他们未来会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这倒还有几分事理可寻,毕竟阅历丰富的人自可从别人的谈吐气质里看出许多品性能力方面的东西来。再往下,故事里的袁天纲的预言就玄虚起来。他神神秘秘地告诉三人说:二十年以后,你们恐怕要为同一件事被贬斥罢黜,不过没关系,暂时离开一下,很快又会回来继续任职。  这话可不能再用常理来推断,若故事为真,那么袁天纲倒真是准确得可怕。因为恰恰就在二十年后,三个朋友果然因为同一件事而遭到流放的命运。在这件事上,他们本分别站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甚至可以说因为这一立场的差异,三个昔日的好友在当时基本上成了死敌。却没想到造化弄人,同一件事情,敌对的双方吃到了同样的惩罚。结果当时正在敌对的三个好友,又一起悲悲戚戚被一同押解上路。  就算袁天纲做预言的故事是假的,王珪、韦挺和杜淹的故事却是真的。世事变幻莫测固然让人感慨,他们三人的故事也还没完。二十年后的那一天,就在三个朋友即将动身的时候,忽然有人给杜淹送来了三百两黄金。敢给一个罪人如此丰厚的赠送,这个赠金的人当真是大胆得可以;而且出手能如此豪阔,也真是让人不由得叹口气——果然是这个人的风格啊,如果让他老爹知道,只怕又要气得无可奈何了吧。  这个赠金的人,不算太久之后,三个朋友就和他认识了——不,应该说,韦挺早已认得这未来的赠金人,因为他和此人的长兄,本就是从小相识的挚友。  不过,先不提韦挺。  当初刚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有关王珪的。当时真是佩服他的胆子,居然就那么大模大样地在朝廷的重心地带晃悠。因为在那个时候,王珪的身份是一个被通缉的要犯。  王珪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是南北朝末年的名将王僧辩,他的家族太原王氏也是关东五大高门之一。可惜王珪的叔父王颇当时是汉王杨谅的手下,先帝隋文于年前驾崩,太子杨广登基,杨谅却不服他这个二哥,起兵造反。结果却是个不成气候的家伙,两把三把就被镇压下去。王颇积极地参与杨谅造反,失败以后被杀也是活该。可怜王珪这一批近支亲族都跟着一起倒霉,谋逆大罪株连九族,虽说当时其实并没有株连到王颇的“九族”那么多,王珪这个亲侄儿说不得也只好去作逃犯了。  好在王珪这个人交游的朋友不少,其中不乏有点儿势力的,也不乏所谓“江湖上的朋友”,他在号为“长安大侠”的史万宝帮助下,一点儿也不危险地携家带口跑到长安南面的南山里“隐居”下来。虽然后人常说杨广是个残忍暴君,至少这时他没有表现出特别穷追不舍的苛察劲儿。象王珪这样本来说不上犯罪完全是被牵连的人物,大约追捕的命令也不紧急。况且在那个年代里,中国还是贵族世家大行其道的时候,太原王氏的名头也应该颇有些作用,朝廷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看得出来,名为“逃亡”,王珪的日子应该过得还算逍遥,至少他竟敢无所顾及地跑出山来去东都洛阳瞎逛。  后来,又过了好几年以后,为了感谢各位朋友的帮忙,也为了遵从母亲“你成天在外面交游,也把你的朋友们带回家来看看啊”的吩咐,有一天,王珪请了很多人到他家做客。按照故事里的说法,时间应该是在大业十年到十二年之间。我们在后面会看到,这是一个颇有一点儿意思的时间段。  这一次聚会看来相当有几分隆重,据说当时王珪没什么现钱,大概是“隐居”久了手头比较拮据吧。于是他的妻子把蓄了很久的长发剪下来换钱置办宴席,算是对丈夫的“事业”鼎力支持的贤妻的范本。  朋友们来了,在这些彼此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中,有后来非常有名的初唐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王珪的母亲显然对他最要好的朋友的评价不如对这两位的评价高,当她见识到房、杜两位的风度学识后,非常开心地说“这两位客人有做辅相的才能,我的儿子的富贵就不用操心了”。  其实,那天来的人,应该不只房、杜两位。  韦挺和杜淹这两个老朋友如果没其他什么事,应该在被邀请的行列吧。实际上杜淹和杜如晦正是两叔侄,但是看现在流传下来的记载,他们叔侄一度几乎反目成仇。大家族里亲戚间的内斗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对王珪来说,也不妨碍他同时与两叔侄论交。  另外,太原王氏的另一支族人中,还有一个知名的大儒王通。此人的学说在隋唐虽然不走红,不过他讲学多年,又有关东四大高门的家族背景,弟子和朋友里也有几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比如杜淹就是王通的弟子之一,另外还有河东薛收、太原温彦博也是他的弟子,至于他的朋友,则有房玄龄、魏徵、陈叔达这些对初唐史略有所闻就一定会听说过的名字。另外,王通的孙子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后话。  这一批人里:杜淹、杜如晦这一对叔侄出身京兆杜陵算是关陇豪门;陈叔达是南朝陈朝的宗室;其他人则都出身关东,且多为关东世族里的名门后裔。  所以,王珪母亲的欣喜,怕不是单只为房、杜二人,而是欣然于她的儿子所融入的这一整套的世家关系网。不过这一批人在隋代都不算非常显达,王珪固然得罪当朝,其他人也多多少少都不怎么得志,甚至和当朝抵牾。比如薛收,他的父亲是隋代名士薛道衡,在隋文帝时也颇受重用,却因为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惹得刚刚即位的杨广不悦。当时薛道衡的至交房彦谦劝薛道衡小心,最好从此伏底做小混日子,他却没有听进去,结果不久就被杨广找了个借口论罪杀死。房彦谦正是房玄龄的父亲,而薛收作为薛道衡的儿子,认为父亲死不当其罪,从此怨恨杨隋,发誓不在隋室做官——  当然,他们后来都在李唐官运亨通、显赫一世。  而这一刻,在王家的聚会中,王珪发现他的妻子注意到了另一个地方,他顺着妻子视线看去,看到的是末座最年轻的一个少年人。妻子说了一句很“过分”的话:  今后你们能够成名,都因这一位少年。  这些话,在很久很久以后,被王家的后人告诉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圣杜甫,并被记载在杜工部不朽的“诗史”中。  王家夫人当真有那么厉害的“远见”吗?或者事实并非如此,慢说在场众人不会把王珪妻子的话当真,很可能王家夫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那么郑重。  我们或可以从人情事故上来考虑。  须知当时既然是名士云集,大家虽然仕途多不得意名头还是都有一些的。若对其中已经出名的某位成年长者赞美过分,不免引起别人的不服之心。可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大地夸赞一个尚未知名年纪最轻的少年人又是另一回事了。就象几家大人聚会,中间有一家的孩子也来凑热闹,大家很热心地说这小孩将来一定怎样怎样的好,即使话再过火也不妨事。正因为这孩子还完全没有名气,年纪又小,实际上是对大家最没有威胁的一个。另一方面来说,对已经成名的人赞美过度,不免被人视作阿谀奉承的丑态。反倒是对一个后学末进,不管怎么大力夸奖,都是“提携后辈、心胸宽广”的表现。  所以实际上,王家夫人的一句话,可能根本是从一大段正常的社交话语里剪切下来的。话是真有,意思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闻的“这孩子,哎呀哎呀,长大了不得了”的变异版本,无所谓“远见”,当然也不是虚伪,只是社交场合里很正常的一种应酬方式而已。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说的,这次聚会发生的时间段其实颇有点儿意思,那是大业十年到十二年左右。如果这个时间段没错,那么王家夫人的话,也可能真有所指。只不过这一个“所指”,未必是真的指向少年本人——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再往后押一押吧。  无论如何,当时的王珪和韦挺,看来并没有把被赞美的少年人放在心上。如果魏徵那天出现过,他也不会把这少年人很当一回事。至于杜淹、杜如晦、房玄龄、薛收、温彦博、陈叔达这些人若是出现,亦当是如此。  猜想当天来的人可能还要多,比如那末座的少年会来,怕不是他个人的关系,而是由七转弯八拐角的关系被拉来的,大约因为他的哥哥和韦挺是至交、韦挺和王珪又是好友的缘故。既然这种拐弯抹角的人都跑来了,说不得很可能还有很多因为无缘在史书上占有一立足之地而不为今人所知的人物。  人很多啊,王家如今还算是罪人吧,是否太嚣张了一点儿?然而,大业十年到十二年的时间段上,也许王珪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需求来办这么一次聚会。  不管怎么说,若这一次聚会真的发生过,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点,那一个一个的人物穿梭交谈,对于末座的这位少年人,应当也不过是淡淡点头而过的一面之缘。  前面说什么来着?世事之变幻莫测固然让人感慨,再过上几年,在王珪、韦挺和杜淹一起被流放的时候,“胆大妄为”给杜淹送来三百两黄金的,正是这少年。  因为到了那时,至少杜淹的功名富贵已经和当年的末座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杜如晦、房玄龄、薛收亦是如此,至于王珪、韦挺和魏徵倒站到了与少年敌对的一方,只有温彦博、陈叔达的立场还不够分明,但也很难回避少年人给他们带来的一个大问题。  那时这少年人的对立方也不是别人,正是他的长兄、韦挺的那个好朋友。  在当时来说,他们是唐国公李渊的长子和次子。哥哥叫做李建成,弟弟叫做李世民——啊啊,这已经是一句废话了。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晕,抱歉,不知道怎么连击了.....  请斑竹帮忙处理一下吧
  终于发过来了^_^ 8过还是喜欢你原来的结构,从八大柱国开始讲起~~~~
  水支终于把文章发到天涯啦. 为什么叫&秦王卷&, 难道秦王时代以前的东西全都一笔带过?
  结构,嗯嗯,再说再说——    “秦王卷”啊,那倒不是不讲以前啦,其实小李少年时代的内容,可能比过去那个版本更多啦。只是总的来说,少年时代的内容有一章就够了,毕竟材料不多嘛,就不单独开卷啦——^-^    PS:忘记说了——    第一章还没写完,呵呵,刚开个头而已。    现在初步考虑分七到十章——    第一章 末座少年  (家族背景,北周和隋代的一些事迹,少年时代,时间到大业十二年结束)    第二章 太原公子  第三章 长安攻略  (这两章也可能汇总成一章,两个时期的内容连贯性强而且各自的内容都比较薄,大业十二年到武德元年李唐“篡位”吧)    第四章 英主秦王  (与薛秦进行的两次泾州战役,嘿嘿,虽然李密叔叔那话怎么看怎么象挑拨,但是俺还是稀饭呀~,时间武德元年)    第五章 河东砥柱  (与刘武周进行的河东战役,不能不说,小李在柏壁的一钉,起到的正是掀天波涛里中流砥柱的作用啊,时间是武德二年到三年)    第六章 天下英雄(上)  第七章 天下英雄(下)  (对王、窦的洛阳、虎牢战役,嗯,其实我考虑要不要把这章拆成上、下两个部分,毕竟是内容最重的一章,并且初步打算和卷名一致以突显其地位。时间是武德三年到四年)    第八章 血战洺水  (诶……老实说到写完为止,我对这一章到底起个什么名字还是没有感觉,唉唉。对刘黑闼、徐圆朗(加杜伏威)的洺州战役。时间是武德四年到五年)    第九章 ?  第十章 ?  (因为最后这个部分还没有动笔,一直在考虑到底怎么弄。武德中后期一共有三条大线:国家建设、突厥战事和权力斗争。其中突厥战事和权力斗争的联系紧密些可以合为一章。国家建设的联系松一些,但是又非常重要,似乎可以单独列一章。武德六年到九年,大概到渭水之盟结束。)
  第三代的唐国公李渊在七岁上死了父亲,他前面的几个哥哥早已夭折,作为父亲唯一活着的儿子,李渊就在还不能明白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的年龄里,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唐国公的家族号称是陇西李氏的一支,陇西李氏往上追溯祖宗,除了不太可靠的老子爷爷以外,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名人,应该是战国末年的强秦大将李信。没听说过吗?没关系,那位派荆轲去刺秦王的燕太子丹总听说过吧?在他那次失败的行刺计划完蛋以后,一怒就可以“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的秦王嬴政正好抓住这个借口,派大军进攻燕国。最后率军追击并抓获太子丹的人,就是李信。  李信以后往下数,就数到了西汉名将李广和他的儿子李陵。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说来他也是一个可怜人。按照陇西李氏的说法,李陵一家虽然被汉武帝灭了门,但他投降匈奴以后自然会重新娶妻生子。这样李陵的血脉传承下来,居住在胡汉杂居的陇西一带。从这一点来说,即使李渊的家族是地道的陇西李氏,亦是混杂着匈奴人和各种不知名的胡人基因的“杂种”无疑。  再往下,陇西李氏最近的一个名人是南北朝时一度在陇西一带小小割据了一把的西凉李暠。其实西凉真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朝廷,整个陇外地区在那个时代前后一共出现了“前、后、西、北、南”五个“凉国”,真是地方不大,大家都来凑热闹,倒可以从中一窥乱世的混乱和无常。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毁英雄。所谓的“英雄”们在乱世里旋起旋落。西凉也没有撑多少日子,传三代,二十一年灭亡,从历史长河的时间线来看,西凉所占据的时空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瞬间。  之后陇西李氏的子孙四散逃亡,其中不免产生许多模糊的地带。李渊一族就是抓住了其中一个,认认真真地说他们不仅是李暠的后人,而且还是其中的嫡系。  今日的学者不免怀疑李渊的家族不过是在自吹自擂,相关的考证则可以分成两种倾向。  按一部分学者的说法,李唐之“李”根本是胡人冒姓,也就是说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的杂胡,在汉化的过程中随手抓过一个当地汉人大族的姓氏。反正陇西李本来就血统不纯,再多一个冒牌胡人亲戚来,也不算太过分。  在另一部分学者眼里,李唐之“李”从其父系来论,是确然无疑的汉族,中国人的习俗就是从父系来论民族的。甚至认为他们本是更“纯洁”一点儿的汉族赵郡李之“破落户”,在南北朝末年为着一些政治上的好处,再重新发达以后改了自家郡望。当然这时代的赵郡李也不能说是血统纯之又纯的汉人,不过总比陇西李还好些,自然更“纯”过冒名的杂胡。  汉?还是胡?这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原理上说,一个稳定的系统受到一次巨大的脉冲冲击以后,虽然会逐渐重新恢复稳定,但往往很难再原封不动地回归到过去的稳态上,更多的都是出现新的稳态。  如果说以“五胡乱华”为开始的三百多年南北朝乱世开始前,汉族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状态,那么南北朝时代的胡人兴起就是一个巨大的脉冲,南北朝结束时这个脉冲逐渐过去,整个系统也几乎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稳态,新的稳态也就是新的民族自然会应运而生。  当然,新的民族是叫做“新汉族”还是“新匈奴族”还是“新鲜卑族”还是“新X族”,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好歹隋唐的君主都信誓旦旦声明自己是“汉人”了,似乎这个“新汉族”的定性总是确然无疑的。简单一点儿说,在新的民族里,源于汉族的性质至少在五成以上或更多吧。  从“天时”、“地利”这一自然环境上讲,各路“胡人”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出身,当他们跨过15度等雨线以后,就进入到更加适宜农耕生活的地区。“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在这里是没用的,即使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们还能保持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时间稍久一点儿,便会在大自然的无穷力量之下转向农耕定居的生活。  从“人和”这一社会环境上讲,汉族的文明经验本根植于农耕,就比游牧民族的文明经验更适合“中国”的主体自然环境。同时“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也已经产生出一个巨大的旧汉族人口数量。相比于所谓“乱华”的那一批又一批胡人而言,在“中国”的环境下,汉族有着质和量上的双重优势。所以总体来说是胡人向汉人转化,产生的新民族是“新汉族”而不是其他什么“新X族”,那也是非常自然无可否认的事实。  那么,不管李唐的祖先有着怎样的具体经历,都不妨碍最后得到的结果,即:他们是“汉人”,他们是“新的汉人”。  在一种针尖对麦芒式的激烈争辩里,论者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否认李唐是汉族,要么否认李唐这个汉族之“新”——似乎都太过了。  其实认真的史家最后还是走着一条“中庸”的路线,或者说“辨证”的路线,那就是:李唐一脉,以及整个隋唐时代的“中国人”之主体,是胡汉合流的新汉族。  所谓之“新”还有时间上“刚刚发生不久”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一个胡汉合流的新汉族产生的时间还不长。那么,在人们的记忆里,“我”到底有多少来源于汉、多少来源于胡,还是比较鲜明的。“我”到底是胡还是汉,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争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争论争论李唐到底是陇西李、杂胡李、赵郡李、父系算来母系算来到底有几分之几的汉人血统胡人血统,应该也是有一种意义的。  这个争论,实际上唐初本来就发生过。  因为新的稳态还没有完全固定,即需要一次小小的选择和进一步大力地培养,亦展现出可变化的开放境界和不确定的未来远景。蓬勃清朗的朝气由此而发,建大功大业立千秋典范的机遇亦正在今朝。  因此,对那些有雄心、有野心、想立功、想扬名的人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是有福的。故事里的人物,从王珪、韦挺、杜淹,到房玄龄、杜如晦、魏徵、薛收、温彦博、陈叔达,再到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最后到李氏兄弟的父亲李渊,都是这样“有雄心、有野心、想立功、想扬名”的人。当然,才力和时运的不同,使得他们各自的福气有深有浅。其中第一个影响他们的未来的,则是每个人的家族背景。
  :)欢迎水妹妹的加入!
  预料到了……遥遥无尽远目坑中……
  从这一章写起的话也不错,不过记得“开皇大业”里面比较小李和杨广的那些内容也很有趣呵。
  跳坑了    不要管挖不管填啊!数数最近跳了很多坑了
  现如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连富三代才能成就贵族”,那么李唐的李家传到李渊,抛开可疑的家谱背景,正好阔到第三代。那么李渊和他的儿子们,至少算是符合基本标准的贵族。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才“刚刚”富到第三代富过第三代,还真是贵族里的一群菜鸟啊——应该说,关陇贵族集团,正是那个时代里的一群“新贵”。    在隋唐之交的时代前后,中国的社会基本上还是一个贵族社会。当时的贵族虽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直接分封割据的一方诸侯,也是豪强乡里名重天下的世族门阀。而天下世族,在此时又可一分为三,如以隋杨李唐之关中本位的视角来看,即是:关陇旧家、关东(山东)高门、江南华族。    三分的世族本源于南北朝末期三分的天下。南北朝号称“南北”分割,总体局势本是黄河流域的北朝和长江流域的南朝的对立。然而,在南北朝末年的最后近半个世纪里,一度出现一个对历史影响亦非常深远的“三足鼎立”。当时本来已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衰落并且分裂,形成了“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的在黄河流域东西对峙局面。其中,“关陇旧家”源自“西魏-北周”,“关东高门”则主要在北齐一系里延续发展,“江南华族”则在从长江流域陆续北归。    “江南华族”应该算是最古老和最纯正的汉人世族吧,他们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南迁的汉族士人,秉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高妙文明博大。    江南,就地域上来说指长江流域,其中心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的建康(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长江流域的地理情况并不太适合军事对峙,尽管有长江这一条大江作为屏障,但守卫长江流域却不能光守大江。上游的巴蜀地区(四川重庆)、中游的荆襄地区(湖北湖南等)、下游的江淮地区,都是长江流域的政权必须争取的中间地带。并且北朝南下进取这些中间地带,比南朝南上多要容易一些。中国几千年来,只有一次南并北的成功例子,其他都是北并南,绝非偶然的因素。    同时,这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生产还不够发达,尽管前有东吴后有南朝的几百年开发,但所谓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还要推迟到宋代尤其南宋才会真正出现。所以在隋唐之交的时候,说什么“南方”如何如何发达重要,都是没边儿的话。    江南华族的优势集中在了文化上面:旧汉族的文物在他们那里得到传承,新引进的思想也在他们那里发展得最好。中国传统的儒家和诸子也好,最早仅仅是一个“胡教”的佛教也好,都在南朝得以最优秀的继承、发扬和改造、同化。又及诗歌、文艺、语言、文字等各项社会科学的大宗小学,都在南朝有着划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最为当时“最正统”的汉人贵族集团,南朝世族士人并没有特别情绪化地排斥过“舶来品”,佛教或曰印度文明对南朝文化氛围的影响深远弗界,其中有功用过,但就连最正统的汉人也不复是旧汉族的翻版了,又何况其他?    作为始终如一的文化贵族,江南华族在军事上相对另外两家来说是比不上的。当然,在三百年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情况,但是这里所谈的是总势暂不论细节,而且我们尽量把视线集中在靠近隋唐的时间段里,免得生出太多枝节。    江南华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他们和南方本地人民之间,有一个用了三百年也没有填平的巨大鸿沟。作于南北朝末的《颜氏家训》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当时南方的贵族们,依旧说着当年从中原带去的“洛阳音”,而大量源于南方本土的庶族和平民,日常用语是南方的土话方言,以致于一个人一开口,你不用去注意修辞文法的高下,直接听语音就知道这个人是贵族还是庶族。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最基础的一个工具,使用的语言上的差异,往往预示着在思想和社会生活上的隔阂。因此南朝贵族和南朝乡里的“血脉联系”,多多少少是要打一些折扣的。    实际上我们还发现,随着不久以后的南北统一进程的发展,江南华族“北归”的现象很明显。才不过几十年时间,到李唐兴起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江南已经不剩多少有根基的大族了。“北归”后的江南华族再一次离开乡土,很快就融合进北方另外两大贵族集团之中。再往后李唐中衰以后,地方上强大的割据势力都没在江南出现,反推回唐初,江南的力量只由更弱。    “关东(山东)高门”则几乎可以说是南北朝遗留下来的“综合实力”最强的世族门阀。    “关东”又作“山东”,和今天说的“山东省”不是同一个概念。当时的关东(山东)地区泛指潼关和崤山以东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上游的“关中”地区相对应,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一大片地方。其核心地区,在当时就是河北的邺城和河南的洛阳。    从军事上看关东的地理情况不算差,也不算很好。    从好的方面来讲,把关东之地全部联在一起,它们是可以构成一个自成屏障的地区。其中多山的山西和山东在军事上是关键——因为河南作为中原之地交通方便,河北更基本上就是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大平原,都是难守易攻之地——拥有太行、太屋、吕梁、中条等几大山脉的山西在河北之西河南之北一挡,就挡住了大半关中过来的攻势,而山东中部和南部也有意大片浅丘山岭,有效地起到俯瞰和阻遏江南淮河势力的作用。同时河南呢,倒也不是完全的通途,其西、南方向也有或浅或厚的山脉,从而亦可比较有效地吸挡关中南遏荆襄。    从差的方面来讲,要守住所有这些屏障,拉出来的范围实在太宽了些,战线也未免太长了些,相应地一不小心被人突破的几率就增大了不少。而且地域广大之后,容易发生内部得分裂割据,从而使得关东屏障的整体效应无法发挥。从历史经验来看,战国时代关东六国各不统属,整个地区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无法有效地发挥整个地区的综合地理优势被强秦各个击破。至于南北朝末年,居于黄河中下游的北齐分明占据了整个关东,到头来仍旧成为战争上的失败者,则又有这复杂的原因,其地理上的战略优势略逊于关陇地区,也可以算作原因之一。    但是,关东地区在经济上则比另外两个地区高出不少。前面说此时代尚未出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可所谓“地气东移”,却是南北朝末到唐朝的一个重大经济政治事件。黄河中下游有着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当时北方的自然条件也比今天优越,加上长期的开发同时又没有开发过度的人力,本是隋唐时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经济的发达、地域的广阔和人口的累积,自然会带来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东汉几百年得政治文化中心就在关东,曹魏和西晋也是如此,三百年南北朝北朝的统一时期是北魏,其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在关东。所以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积累不可说不厚实。    尽管在“五胡乱华”时有许多汉人的大族避乱南迁,加上之后本地区战乱频繁,使得关东积累的“底气”受到很大打击,但是毕竟还是有不少人留了下来,并且只要稍一太平就会自动恢复发展。因此文化上关东高门也许比江南华族逊色一些,可也基本继承了汉魏的传统,是当时学术的北派大宗。    另外,正因为战乱频繁,留在北方的大族建坞据堡、招纳流亡,为着自保的缘故壮大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所以关东高门一方面继续文化贵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引进了军事贵族的色彩。同时,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他们的传统是氏族制,也更倾向于贵族化的发展。在游牧民族政权汉化的时候,他们的军事贵族性质浓厚的部落氏族酋长和汉族的世族大家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非常强势的贵族集团。    老实说,若是关东高门就这么直接统一了天下,好像也该是理所应当的事。可是事实却非如此,也许是因为战争本身确实严酷可怕,本来已经统一北方的关东高门遭遇到一个纯粹军人集团的叛乱打击,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军事色彩最浓的关陇集团横空出世,生生用战争的利剑成为这一三百年乱世的最后胜利者。    所以,“关陇旧家”,在三大集团里,奏出的是军事的最强音。  关陇,从地域上来说指今天陕西、甘肃、宁夏三省构成的“关中陇上”地区。    从军事上讲,这一地区是最适合作战的。关中素有“四塞”之称,中部一块渭河平原在四面山岭、大河的包围之下,北有高原南有秦岭,西挡陇山东阻黄河。这样的地形适宜于战争,因为四塞就易守难攻,在长期对峙里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翻过陇山到了陇上,就进入胡汉分割的边界线,多民族杂居地区民风剽悍勇猛,亦给关陇集团带来一批批悍将猛士。    在经济、人口、文化上来说,关陇地区倒没什么优势。可是当时中国的总人口还不算太多,土地的过度开发现象也不是太严重,所以咬咬牙,关中中部的渭河平原大致还是能够提供统一“天下”的物资需求和人员需求。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关中入巴蜀相对容易,加上巴蜀地区一般来说抵抗意识不浓,占据关陇的政权一旦拿到巴蜀,就可以得到天府之国的物资支援。当然加起来也未必有经济优势,可能够够用就好。只要经济能够支撑,再好一点儿也未必能够提高军事力量。甚至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是有可能削弱军事力量的发展的。    关陇“旧家”之“旧”是站在关中本位的角度来说的,其实呢关陇集团比起另外两家来一点儿也不“旧”,实在是“新”得过分。这一个集团,完全是在“西魏-北周”的圈子里产生发育成长起来的。    北魏末年大乱的直接作俑者,是一个纯粹的军人集团。当时已经基本汉化的北魏早已失去对草原的控制,所以北方草原上新起的游牧民族柔然成为北魏的巨大威胁。为了防备北方的边境,北魏设置了“六镇”。在长期的边境战争里“六镇”形成一个松散的武力集团,因为种种不满和北魏中央逐渐腐败衰落等等的缘故,拥有强大武力的“六镇”闹起了“六镇之乱”。    这一场军事叛乱葬送掉北魏一朝,可以称之为六镇军阀的一批人分别以高欢和宇文泰为首,把北魏一分为东魏和西魏两半,后来两人的子孙各自搞了一次“禅让”表演,便演化位北齐和北周。    按说这两拨人初起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比较纯粹的军阀。可是他们后来的发展却很不一样。    占据关东地区的北齐,境内的政治基础力量是北魏传承下来的关东高门,所以北齐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有许多优于北周之处。有趣的是高欢一脉虽然仍然秉承可以说野蛮的武人色彩,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军事集团。如果相信正史的记载,北齐皇室是相当野蛮,其武风之浓烈似乎还在北周皇室之上。可另一方面这种色彩与北齐的关东高门是格格不入的,毕竟山东高门依旧以文化贵族为底蕴。所以北齐皇室的“野蛮”让人觉得野蛮得没有章法,更多是皇室的家族行为。    或者更简洁一点地说,北齐空有一个军事背景浓厚的起点,却没能象北周那样制度化地建设出一个军事贵族集团来。    占据关陇地区的北周,境内却没有太多有力的政治力量。那个时代,关中不做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很久了,不免有被边缘化的情况。所以关陇本地在当时几乎没有多少强有力的名门望族。比如就说陇西李氏,他们本来吧应该是在关陇的,可实际上呢“正牌”陇西李氏早已在北魏时期迁居关东,早已不在本地了。虽然也不是说关陇就一点儿当地豪族没有,但这些豪族基本上地位不高,文化影响力也不大,而且他们的军事色彩多也十分浓厚。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政治“真空”的状态,给了北周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宇文泰带来的这一票军阀,依托北周的军事体系府兵制,形成了一个制度化的军事贵族集团。    府兵制的源流我们这里不去追究,单来看看西魏-北周的府兵体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西魏-北周的府兵体系,将其拥有的军队分为“队、旅、团、军”这样的层级。其中“队、旅、团”等基层中层组织不论,到了“军”这一级,实际上又分为三个层次:    所有军队被划分为“二十四军”,由给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管辖。然后每两个开府将军上设置一个大将军,于是二十四军合并为更大的“十二军”,由十二个大将军管辖;每两个大将军上设置一个柱国大将军,于是十二军合并为最大的“六军”,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管辖。另外,当时还没有篡位的宇文泰自己统领一切军队,也顶着一个柱国大将军的头衔,他又为了表示一下对魏室的忠诚,让一个西魏宗室亲王也顶着一个柱国大将军的头衔,这样一来,柱国大将军就有八个。    此即为关陇集团自傲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的源头,尽管后来“柱国、大将军”这样的名目成了赏人的虚衔不再那么宝贵了。但要说到“八柱国家”,则专指最初担任“柱国大将军”的那八个人的后裔,“十二大将军”亦是同理。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确实也是南北朝末到唐初关陇集团的核心重镇。北周宇文家族是八柱国之一就不说了,杨隋起家的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李唐起家的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武力强大自有当时的历史给他们作证,从北周到杨隋到李唐,这些证据真是不要太多。    然而在文化经济制度方面,关陇集团的弱势其实是很明显的,这使得他们在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的同时,迫切需要从关东、江南吸收大量的人才来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并且,南北朝的分裂使得隋唐时代的贵族集团三分,统一以后自然面临着大家重新合流的需求。    江南华族和关陇集团的互补性要相对好得多,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很大,尤其随着江南华族的“北归”和脱离江南乡土,其对统治者造成的威胁小得多。倒是关东高门,他们的综合实力其实最强,和本地乡土的结合程度又高,武力亦颇为不俗,因此将在不远的未来,关东的世族即有给新王朝提供助力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让隋唐两代统治者头痛同时又绕不开的问题。    还是再回头来看故事里的人物。    韦挺是长安杜陵韦氏子孙,杜淹和杜如晦是长安杜陵杜氏后裔,亦是关陇旧家里的显贵之家。不过,这两家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系统又有所不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基本上来说,要么是一些出身微末来历可疑的“暴发户”,要么是因战乱和政治斗争离开乡土随宇文泰迁徙而来的一些关东世族。韦、杜两家则本在关中地区立足多年,所以论根底比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还扎实些。    王珪、温彦博、房玄龄、薛收、魏徵则都是关东人。王、房、薛、温俱是当时的关东大族,只有魏徵的出身不高算不上世族。    王珪是太原王氏,温彦博则属于的太原温氏。王家不用说了,关东高门的顶级家族,素有“四家”和“五家”两说,若按“五家”说便包括了太原王。太原温家的学术名重当时,家学的渊源也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时著名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就是这一家的后裔。至于临淄房氏与河东薛氏家族稍逊一些,但玄龄的父亲房彦谦、薛收的父亲薛道衡,都是北周到隋代的大名士。    最后剩一个陈叔达,是江南陈朝的宗室子弟。其实陈氏本不应算在江南华族之列,因为这个家族并不“高华”,陈朝的高祖陈霸先作为一个军人,在江南文化贵族的圈子里本没有什么地位。不过南朝在南北朝后期因为战乱频繁,军人军阀也屡有兴起,只是无法形成一个制度化的军事贵族集团,且在较短时间里就转向比较纯粹的文化贵族,这也是江南华族的氛围里难以更改的趋势。    说到底,王家夫人的话倒也没错。在这个战乱的时代里,以上诸人固然家世背景深厚、学术文化高明,可要他们在乱世将终未终的隋末唐初立功显志、名垂青史,还真的要靠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兄弟所代表的关陇八柱国家的力量吧。
  拭目以待楼主大作,希望在史料基础上提出新意观点。
  Takako Kitahara 北原多香子   [url=http://www.1lele.com/act/jordanno2/return/Japan_Girls/10923]  [img]http://images.mtmmt.com/gallery/257/5cdd92db4a2b82dc7467e.jpg[/img]  [/url]   [color=Red][size=4]***** 点击图片放大 *****[/size][/color]   [color=black][size=2]***** 请回复后查看 *****[/size][/color]   
  哎呀,太好了,水支MM在唐风几年不更新,偶都心灰意冷了,没想在天涯重见此贴,开心啊...
  没了啊 郁闷死我``
  说唐开始了,好开心!  就等着往下看了
  有来一个,希望更新快点。
  李陵不是李广的儿子
  是啊,李陵是他的孙子……泪飞……
  蹄印^_^    学术性的文文容易枯燥,多加些煽情的东西调味比较好.
  一是慢工出细活,二是作者脸皮太薄,不好意思象某些人那样注册一堆马甲自己顶自己……
  好贴要经得起考验,自己顶自己那纯粹是混蛋,想来天涯混蛋不少,呵呵,我希望得到的是精辟的见解,努力往下.谢.
  先留个名,等楼主更新
  写得很好,希望作者快点更新
  修订版正28经了好多哦~
  顶一下  楼主请加油,最近的大坑真不少啊    呼呼,出版的话俺一定掏钱的
  留个名吧,lz好文采,加个好友吧。  我的qq:
  这样的水平也敢来献丑!  斑竹竟然给了红脸!  哎  煮酒亡无日  ************************  李信以后往下数,就数到了西汉名将李广和他的儿子李陵。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说来他也是一个可怜人。按照陇西李氏的说法,李陵一家虽然被汉武帝灭了门,但他投降匈奴以后自然会重新娶妻生子。这样李陵的血脉传承下来,居住在胡汉杂居的陇西一带。  *************************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  而且陇西李氏不是因为李陵流落胡人之地而居陇西的  李陵的爷爷李广和他弟弟时代已经居住在陇西且是当地望族  ********  汉书上说: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  *********  北史说:  李氏之先,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郑公。伯祐生二子,平燕、内德。子信为秦将,虏燕太子丹。信孙元旷,仕汉为侍中。元旷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讨叛羌于素昌,一名狄道。仲翔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仲翔曾孙广,仕汉,历文、景、武三帝,位前将军,立功沙漠。广子当户、椒、敢。当户子陵,战殁匈奴。椒。敢历侍中、郎中令、关内侯。生子禹,位至侍中。并事具《史》、《汉》  ***********  陇西李氏是李信孙子李仲翔战死之后仲翔子孙守墓留居形成的
    色情免费电影: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色情免费电影
http://tianyadia
请去掉中间空格
  水MM要注意速度......    不要象在唐风那样......
  嗯,陇西李的问题谢谢,凭多年印象作文,考据不细,抱歉抱歉。
  到李渊这一辈,李家还保持着比较纯粹的关陇集团本色。因为在他这里,关陇集团也不过刚起步没多久。  李渊的母亲,和有名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独孤姐妹的父亲独孤信,也是八大柱国将军之一。  关于独孤信,人们记忆得最多的,似乎不是他的军功而是他的风采。传说独孤信是那样一个仪表俊美、风度翩翩的男子,即使在军中也“好自修饰”,服饰与众人很是不同,因此得到“独孤郎”的美称。后来他做秦州刺史的时候,有一次出外打猎回来,大约因为马上颠簸,入城的时候头上的帽子微侧,竟也别有一番气概风姿。于是第二天人们上街,发现许多官吏百姓都歪戴着帽子,纷纷仿效他们昨日急见到的风景。“侧帽风流”从此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尽管在史书里,这个故事本来想说的是独孤信政绩斐然深得民心。  其实,就连“独孤信”这个名字,都是在那以后才有的。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因其为秦州刺史“信着遐迩”,名誉很好,才被北周的
宇文泰赐名为“信”。  不过,“美丽”也应该是一样很有用的资产。独孤家族“一门三皇后”的传奇,会不会多多少少也和独孤信那“美仪容”的遗传基因有一点儿关系呢?  独孤信自己是美男子并且那么注重仪表,想来他娶得妻妾也必须是美人。那么,他的女儿按遗传学来讲,长得漂亮的机会应该很大。所谓“一门三皇后”正是指独孤信的长女、第四女和第七女,分别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李虎的儿子李昞和杨忠的儿子杨坚。其中宇文毓和杨坚都是正正经经做过皇帝的人,他们的正妻不消说也是正正经经的皇后。只有李昞这个没福的人,拖儿子和孙子的福气,做了一把追赠的皇帝,所以他的妻子也就有了一个追赠的皇后封号。  世人多以此为“美谈”,可细细思量,这却是让人多么悲哀的一个“美谈”啊!  三个女儿,三个朝代,三位皇后——不过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里,连着换了三朝天子,如果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一个朝代轮替,下面又有掩埋了多少枯骨呢?三个朝代兴亡,这个数量岂止区区万骨?  至少风流绝代的独孤信自己,就成了埋在别人脚下做垫脚的一具骷髅。  独孤信的长女嫁给宇文毓,宇文泰去世以后由他的儿子来正式“篡”掉了名存实亡的西魏的皇位。不过“篡位”以后的宇文家的皇帝日子不好过,因为宇文泰死得还嫌早了点儿,他的儿子们年龄不够大,大权旁落到宗室兼托孤重臣宇文护的手里。  这时八柱国之一的赵贵表示出对宇文护专权的深深不满,他倒不是为宇文泰的儿子打算,其思考思路大约只是:要专权也该我来啊。  于是,独孤信蹦了出来,和赵贵谋求联合共同对付宇文护。  可惜,独孤信所为的,只怕也不是单纯地为老朋友宇文泰保护其子的地位。  独孤信的女婿宇文毓本是兄弟辈里的长子,不过他是庶出,按中国人的成法,没有被立为宇文泰的“世子”似乎是正当的。可是在这个纷纭的乱世里,宇文毓的年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嫡子宇文觉当时甚至不能算成年,乱世从权立年长的宇文毓也自有其道理。然而宇文泰在立世子时曾经召集权高位重的“西魏”大臣们来商议,说“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这里的大司马正是指独孤信。宇文泰既然都这么说了,其实是早有准备一定要立宇文觉的,一番博弈下来,独孤信不敢当面对抗宇文泰,就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婿落选。这里宇文泰所说的那番话实在有些寒,其对独孤信的不信任十分露骨。而宇文毓之落选,是否正因为他是独孤信的女婿呢?  实际上独孤信和赵贵很有几分相同之处。宇文泰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他们这伙人的头目,他们本来分别是北魏大将贺拔胜、贺拔岳兄弟的手下,其中贺拔岳的实力还强过其兄。只是贺拔岳一不留神被同僚侯莫陈悦所杀,在一片混乱中众将群龙无首,原也有好几个选择。而宇文泰被推为为新头头,赵贵首倡其义。当时宇文泰还有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就是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如李家的老祖宗李虎就跑去给贺拔胜报信。当时贺拔胜派手下大将独孤信前来笼络众人,结果据说独孤信却和宇文泰是至交,到了贺拔岳军中,反而支持起宇文泰来。这里面不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博弈、交易、考虑和判断,但赵贵和独孤信对宇文泰的拥立之功确实相当关键。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宇文泰的权势日益巩固以后,这帮子跟着一起权高位重的老兄弟就显得反而有些不可靠了。一方面宇文泰把他们封为柱国大将军,“八柱国家”在关陇集团里名头响亮,另一方面却是柱国大将军们不再直接统军,有学者认为根本就是被渐渐架空。而独孤信又拿西魏皇室的问题做文章,以致于出现独孤信之亲信柳虬弹劾宇文泰对魏室不够忠诚的事件,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所以,实在让人怀疑,这个时候跳出来协助赵贵的独孤信,对宇文家“居心不良”才是真的。  唐人书写的《北史》和《周书》里,将赵贵的行为称之为“反”,对独孤信措辞则隐晦得多,那倒是他反要靠女儿的关系了。  赵贵和独孤信斗不过宇文护,其实既然宇文泰早就在架空他们,那么他们的地位虽高权力实际上有限。于是赵贵失败被诛杀,独孤信“幸运”一点儿,“恩准”他自尽了事。  然则宇文泰无法控制的另一个问题是,他的儿子们如今又受制于宇文护了。不久,少年皇帝宇文觉和托孤大臣宇文护的矛盾激化。宇文觉的年轻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在这新一轮的权力斗争中他也被宇文护斗败,先被废黜后被杀死。结果风水一通乱转之下,独孤信活着的时候无法为女婿竞争到的位置,如今被那个杀死他的宇文护拱手送到宇文毓手里。  冷酷地讲,宇文毓几乎应该感激宇文护。可是宇文护自然本不是为宇文毓打算才杀掉宇文觉,宇文毓也时刻恐惧着害怕自己根本继承不了什么父业,仅仅是在步弟弟的后尘。  宇文毓的斗争也显得不够成熟,其中的一点就是:以当时的形势,宇文护权势那么大,宇文毓似乎很有必要先隐忍周旋,尽量让宇文护降低戒心。可是,尽管宇文护无可避免地会忌讳独孤家的女儿,宇文毓却不肯放弃他的妻子,即位以后拖了好几年他还是把独孤家的大小姐封为“天后”。是因为少年夫妻的真挚感情?还是因为独孤家的女儿美丽可亲让他爱慕至深?甚至因为他就是要争那么一口气不愿受制于人?或者三者都有?  但不管怎么说,独孤家的长女没有福气享受丈夫的执著,她在立后以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她的品貌个性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在史书里只有简简单单几句话交待完她的出嫁、封后和身故。说得刻薄一点,当初她只是父亲和宇文泰博弈的一个政治棋子,在她嫁给宇文毓时两个老人家的矛盾已经很有些迹象了。而她丈夫对她的深情,也不知是真的情深还是仅仅为一种政治态度的表达,不过这些似乎也不重要了,独孤家大小姐去世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也在夏天被宇文护毒死。小夫妇俩合葬在一起,说起来真巧,他们的陵墓被命名为“昭陵”。当然,这个昭陵远没有许多年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那个昭陵有名气。  独孤信和他的长女、女婿就这么成了北周天下的弃子,未知这一事实对他的另外两个女儿和女婿有什么影响,至少史书没有这方面的直接记载,但我们仔细地扫一扫历史的缝子,也许也能扫出一点两点东西来。  杨家的情况看来要好些,当时杨家的第一代杨忠还在。杨忠原是最初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里,表面上看来八柱国地位尊崇,可却有着被“拉上高位来架空”的一个趋势,所以杨忠领兵作战的机会远比独孤信和李虎等人多,建立的战功也更大。对于杨忠,宇文护是有所忌惮的。  当时宇文护又立了第三个宇文泰的儿子做傀儡皇帝,这个新的少年皇帝就是周武帝宇文邕。和两个哥哥一样,宇文邕对宇文护的专权深为不安和不满,但和两个哥哥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小心忍耐、等待时机。  杨忠最初正是独孤信的部下,不过他表现得似乎更忠于宇文泰的儿子们一些,所以宇文邕在当上皇帝九年以后,曾想立杨忠为太傅,但这个提议被宇文护否决了,原因是宇文护认为杨忠不肯依附自己。不过杨忠的功劳、势力和声望,让宇文护也不敢对他作大动作。到杨忠去世的时候,宇文邕和宇文护都亲自临视关怀,同一个行动里所包含的不同心情,一定差异很大吧。  杨忠的儿子、独孤信的女婿杨坚则更加不受宇文护待见,《隋书》的本纪里说宇文护对杨坚十分忌讳,甚至几次想害杨坚,这当是在杨忠过世以后的事。杨坚靠韬光隐晦和别人说情,倒也熬了下来。  李家的情况则非常模糊,作于李世民时代的《周书》、《北史》等史书,看来都不原意对李家过去的事情讲述太多。李虎留下的事迹还多一些,李昞就简直是一张白纸。  李虎的生平唐人记载很少,倒是后来到了宋代,大概忌讳少了,又还有不少资料留存,从而再宋人所做的《册府元龟》里,却给李虎留下一个比较详细的传记。这个传记告诉人们的是:李虎在“西魏-北周”的日子,未必好过。  关陇这一支人马,最初本在贺拔兄弟统率下。李虎在贺拔岳手下做“左相大都督”,地位似乎还在宇文泰之上。正如前面所说,贺拔岳被杀死,李虎并没有一幅忠心热肠眼光独到地去推迎宇文泰作新头头,实际上他拔腿跑去找贺拔岳的兄弟贺拔胜,劝贺拔胜赶紧来把这一票人拉拢住。只不过贺拔胜很没用,众人最后推出的时宇文泰。到这时候李虎才试图回去,又被对头高欢抓住,幸好当时高欢和魏帝之间快要闹翻,魏帝才放了李虎让他去找宇文泰,为自己摆脱高欢的控制准备路子。  这么几个周折下来,宇文泰又如何能把李虎当心腹看呢?  其实就算赵贵、独孤信这些当初一力支持宇文泰的人,也因为他们是贺拔旧部中权力和影响太大的“老兄弟”,后来渐为宇文泰所忌。李虎又如何能逃得过这个游戏规则的无奈?其实也很难说宇文泰是心黑手狠对老兄弟不地道,这是权力斗争和中央集权的双重必然,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宇文泰自己也控制不了的必然发展。  所以李虎因他本在贺拔岳军中的地位,成为了八柱国的一员,他的名誉头衔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可在实际权力上,李虎后来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大战,也没有再立什么大功。他的明升暗降的架空之势比其他几位柱国还更加明显,毕竟另外五位柱国看来都更有眼色一点儿——赵贵、侯莫陈崇议立宇文泰、独孤信奉贺拔胜之命过来却反头支持宇文泰,李弼本跟着害死贺拔岳的侯莫陈悦可慧眼识宇文临阵反了水,于谨就更是给宇文泰出主意拿下贺拔岳遗产的谋士——看来李家的老祖宗在站队押宝上,到底逊人一筹。  不过,李虎死在宇文泰之前,他的年纪说不定比宇文泰还大些。因此到了宇文护执政的时代,李家已经过渡到第二代李昞的时候。  宇文护对李昞又是怎样一种心态呢?我们更加不清楚。有可能反而因为李家被“明升暗降”了这么些年,宇文护觉得李昞不是一个威胁了。李昞在史书上留下的唯一两个记载是:1、他在北周担任过“安州总管”的职务;2、在周天和六年,他从大将军晋升为柱国大将军。  当时大将军和柱国大将军已经是一种虚饰的荣誉头衔,不过能够晋级,总说明李昞当时混得不算差。和他同时晋级的还有一批人物,其中有第一代里地位略低的几个大将军,也有第二代类似于李昞的八柱国子弟。看来也是一次例行的封赏,但是能在例行封赏里平平安安过来,对李昞来说也不错了吧?  倒是安州总管这个职务还有点儿意思,因为在当时安州这地方可不好玩儿,乃是位于北齐、北周和南陈三方交界的边境前线上。  安州是今天湖北的安陆,湖北的地形,沿长江一带有一个江汉平原,平原除了南面是长江,东、西、北三面都有山地,安陆就在北部靠山的位置,适合做一个战略要点。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时北周和陈朝在江汉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  对于长江流域的政权来说,要守住江山最好占据三大中间地带,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和江汉平原、长江下游的淮河流域。本来之前割据江南的梁朝倒是占住了这三块儿地方,可梁朝变乱以后,北方的北周北齐一面彼此对打一面都赶紧来抢地盘。一来二去,西魏-北周不仅抢到了巴蜀,其前锋一直突破到了江汉平原上。至于东魏-北齐就抢到了不少淮河流域的地盘。说起来,陈朝也真是可怜。  抢下巴蜀的正是独孤信,而进军江汉的是于谨和杨忠。往前推一点看,进攻江汉的跳板荆州,早一点的时候是在贺拔胜掌握之下,贺拔岳死后李虎本来想投靠的人正是他。荆州一度被东魏攻取,将之夺回的又是独孤信,独孤信原本也是贺拔胜的人,同时杨忠那时还在独孤信麾下效力。在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一个隐约的线条和关系网,北周在荆襄江汉地区的势力基础和独孤、杨、李三家颇有瓜葛,甚至有朋友曾著文怀疑是否在关陇集团中存在着一个松散的似有若无的“荆襄集团”。因此李昞之为安州总管,是否正与此有关呢?  往后看,提到关陇集团的李唐人们自然地就会想到陕西啊甘肃啊等等,似乎象湖北这样的“南方”和他们是没什么瓜葛的。但实际上李唐在此的源泉虽然还是说不上非常深厚,可是也并非全无关联。至少从现有史料来看,在未来李家想唱主角的时代,他们在这一地区确实找到了一位有所帮助的坚定同盟。  当时北周在荆襄江汉的形势不容乐观,其实很有些危险。这个地区的北部过去就是中州河南,北齐和北周在那里打得也十分惨烈。这个地区向南则隔着长江有陈朝虎视眈眈,对陈朝来说实在也很想抢到这块缓冲地带。  北周天和二年,陈朝内部的一场内乱导致了北周和陈的一次大战,史称“沌口之战”,交战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汉,交战的结果是北周大败。那时正是李渊出生后一年,未知李昞是否当时已经是安州总管。再往后双方在江汉平原上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李昞任安州总管时当地也说不上是个太平地方。  但是,如果按史书的描述,当时李昞的家人也被他带到了安州,其中包括他的幼子李渊。  在历史的印记里,李渊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一出场就已经老去的角色,至少在他终于熬成主角的时候他已经年过半百。不过李渊当然和任何旁人一样,有一个童年,也曾经是懵懂无知的稚龄童子。许多年后李渊给一位家居安州的老友许绍写了一封信,信的主题自然是试图说服许绍投靠新兴不久的李唐。按史书记载,许绍在李昞任安州总管时和李渊小朋友同学。信中李渊这样写道:“昔在子衿,同游庠序,博士吴琰,其妻姓仇”——不知道成为被大唐天子当作回忆对象的吴师傅和仇师母,当年有否为所教的学生头痛过,那个时候的李渊是否象许多那样年龄的顽童一样,伙着他的小学同学们,带给他的师傅很多哭笑不得的麻烦。  即使有,这样的童年对李渊来说大概也维续不了多长时间。北周的天和七年,李昞去世,一般地来说,这种事件对七岁的李渊当有不小的冲击,尽管他未必能够完全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史书没有明确说过李昞过世的原因,按李昞的辈分和妻、子的事迹年龄推测他的年纪,应不是年老而死的正常死亡,或者是疾病吧,毕竟那个时候的医学并不昌明。  北周的天和年号也在第七年结束,改元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总是有一些缘故的。这一次改元的缘故,要说和李家也有一点儿关系——更确切地说,和关陇集团的所有人,都有多多少少一点儿关系。  改元的原因是:权倾一时的北周重臣宇文护死了。
  这一章的长度可是不短啊。。。顶水支姐姐。。。。。。。。。。
  另外,再自己纠正一个前文的一个错误:    “第三代的唐国公李渊在七岁上死了父亲,他前面的几个哥哥早已夭折,作为父亲唯一活着的儿子”——    这段话不对,当时看书一晃眼,看到说老李三个哥哥“早夭”,又说老李继承父爵,就没细想。现在仔细看看,老李这一辈四兄弟,老大老三可能确实早夭,所以无子。老二则至少有两个儿子留下来,那么死得不会太早,很可能父亲李昞过世还活着。大概老二不是独孤夫人生的嫡子,只是庶出,所以没有资格继承唐国公的位置。
  嗯,有道理啊
  独孤信生前使用的煤精质多面体印信,近年也发现了,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机会去的朋友一定别错过^_^    照片:    http://botu.bokee.com/photodata//012/307/153/9418.jpg
  宇文护既不是老死的,也不是病死的。他是先被人从后面一闷棍打晕,然后另外一个帮凶再扑上来补了几刀给戳死的。这两个“卑鄙的谋杀者”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天子和天子的同胞弟弟。  天子和权臣,其势不两立。  若是换作一部武侠的传奇的小说,这一场谋杀一定会变得非常精彩,刺客说不得也要表演出许多这么那么的“刺杀教条”来。但在真实中杀一个人有时候也真的很容易,拼的往往不过是一个谁想得到而已。  天子宇文邕如今已经当了十多年温顺听话的傀儡,按这场谋杀里宇文护的表现来看,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宇文邕会动手的观念。实际上虽然也说宇文邕和几个大臣暗中商量过一些意向,可真正动手那一下子,他几乎没有动用任何人手。大概这才是宫廷政变的精髓,千军万马在这里面反而没有了意义。  唐代书写的史书是以欣赏的笔触来描写这一场谋杀的,欣赏着宇文邕那简洁地简单的计划和过程:  暮春的一天,宇文护例行公事地来给太后也就是宇文邕的母亲请安。临进殿门时,随同一起前来的宇文邕扯着闲话,告诉他这个堂兄说,最近自己母亲喝酒过量,让他很担心,所以希望堂兄帮自己劝劝母亲,一面说着一面还拿出一副事先写好的劝谏书,拜托宇文护来念给太后听——太后可以不给儿子面子,总不能不给宇文护面子吧。  点头应允的宇文护,心情大约是非常平静而轻松的。他走进太后的宫殿,象通常那样获得了在太后面前坐着交谈的殊荣,倒是身为天子的宇文邕在母亲面前一直都是站着的。于是宇文护席地而坐开始说起喝酒的话题,而他的堂弟站在他的那里,拿起一把本来不过是一个装饰物的玉珽一闷棍砸下来。之后一直躲在房里某处的卫王宇文直跳了出来,补上几刀。没有什么多余的废话和动作,宇文护就糊里胡涂做了冤死鬼。  暮春三月的节气应该很是可爱吧,窗外也许有柳绿花红,鸟鸣婉转。温暖而不炎热的和风里满溢的是清新的花木泥土之香,宇文护在高高的殿堂中一声高一声低地朗诵堂弟塞过来的文字。然后他就死了,到阎王那里被问起死因的时候,他肯定会说“我也真的不知道啊”。  而宇文邕,从这一闷棍开始正式走进历史舞台的聚光圈。他在历史上的成就,却比“株杀权臣夺取政权的成功者”高出许多。  其实属于宇文邕的治世并不长,尽管他也可以说做了十多近二十年皇帝,但抛开宇文护当权的时间,宇文邕真正管事的也就是六年多一点。不管他本人有多么的雄才大略,六年时间还是短了一点儿,不过这六年里,宇文邕至少做了两件大事:1、尊儒灭佛;2、消灭北齐。  两件大事相比起来,尊儒灭佛最是宇文邕值得一书的功业。  儒家在汉代被确立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官方正统,可是随着东汉的覆亡,失败的实践导致人们对权威的置疑,儒学也受到很大冲击。魏晋时代,对道家的研究大大发展,进入南北朝,外来宗教佛教的影响亦非常巨大,同时中国本土还在佛教刺激下产生了遵奉道家的道教。当然道教和道家其实不是一回事,并且佛教其实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亦深受道家影响。  应该说这一变化有其必然性,儒学亦非万灵药方,它有其不及之处。比如夫子著名的“不知生、焉知死”和“子不语乱力鬼神”,被视作现实主义的优良语录。可反过来想想,人不仅生活在“现实”中,人其实也是生活在“未知”中。庄子有一个寓言故事里说,如果光论“有用”,那一个人站在那里,只有脚下的一小片土地是有用的,周围的所有土地都是无用的。可实际上呢,如果把周围那些“无用”的土地都挖走抛弃,脚下那一小片“有用”的土地还能支撑我们的立足点吗?只怕是很危险吧。  “死”、“鬼神”是非现实之物,代表着人力难及的未知,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彼岸世界”,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说似乎是没用的。过分注重未知和彼岸,也确实会导致人类与现实脱节——可人是有好奇心的,人是有求知欲的,人是有发展要求的,人的已知是在人的未知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正如庄子的寓言一样,现实世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那一小片土地,可是人类是天地间何其渺小的一个存在,人类的现实世界被广大的未知土地所包围着。探索未知和彼岸,不仅仅是人类心灵无法回避的一个问号,更是人类生存不可忽视的一个行动。否则,把“无用”的未知都屏蔽起来当它们不存在,我们的立足点真的就牢固了吗?  确实,宗教探索的结论可能满篇谬误武断,但既然在这个思想体系里有这个漏洞缺口,那么就必须加以填补,即使你认为填补物很差劲不够数,但有一句话就叫做“坏品味也比没品味强”,所以一个坏的填补物也比一个空洞更容易让人接受。  所以,实际上从一开始,人们就在试图修补孔子对人世之外的“天道”和未知的论证太少的漏洞。如董仲舒就找来了杂合巫术传统、在儒家也有一定根基的阴阳五行 学说,从而形成了昌盛于有汉一代的“今文经学派”的一大特色:谶纬预言。只是这一套巫术迷信色彩太浓,到东汉末年受到强烈置疑从而使得今文经学派衰落。之后学者的注意力转向义理更精深的道家和佛教,到宋儒继续发展儒家学说时,主要借鉴来补充儒学漏洞的就是玄学和佛理的内容。  然而,不能不说,宇文邕所处时代面临的问题却是:儒学所受冲击太大,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思想有过旺的势头。  人生活的基本还是在“此岸”,人的直接立足点还是人世。主要精力是关注彼岸和非人世的宗教,就不免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大造寺庙佛像超过了那个时代农业经济的承受力,带来很大的财富浪费。又比如说上层精英分子沉浸在玄之又玄的清谈之风里,其处理实务的精力和时间都大打折扣。前者在北朝引起的问题最多,后者则在南朝造成的伤害最大。  所以,儒学是有它的漏洞和不尽人意之处,它也许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可如果丢弃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在当时来说实在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思想来代替它。官方正统学术第一要指导的就是政治和行政,这是非常现实的工作。不管怎么说,儒学的现实主义和理性本色使它更适合做政治学的指导者。如果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儒学,那倒也罢了,但儒学既然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并获得崇高地位,反拿佛教来争夺“官方正统理论”的宝座,那是行不通的。  另外,儒学和佛教的争夺,还含有“胡汉之争”的意义。佛教原产于印度文明,是以宗教为面目的外来思想体系,最初亦有“胡教”的称谓。不过,如前所述,正因为佛教所论的恰好是中国传统儒学所缺的,便在汉族士人中间逐渐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传播南北并不以民族为限。事实上,当时对佛教义理的研究阐发,南朝的江南华族做得更多更好。到了北周的时代,江南的梁朝之梁武帝甚至以佛教为国教,又几次要舍身出家,引出一系列在中国的政治环境里被称为“闹剧”的故事来。  关陇集团在一开始,应该是有“胡化”的倾向的。这一集团本身带有很强的胡人色彩,加上它是一个军功集团,亦是反汉人传统而行之的一个特色。关中尤其是陇上地区的胡汉杂居情况,北魏败亡的经验里鲜卑族汉化导致中央兵力衰弱,以及本来这就是一群军阀的事实,都是推动关陇集团“反动”变化的因素。  从前期西魏-北周实行的政策来看,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就是给关陇集团的上层贵族们“赐姓”——全部改姓鲜卑部落姓氏。如李家就成了“大野氏”,杨家就成了“普六茹氏”。并且,不仅是将军们改姓,他们所统领的府兵也被要求跟着将军一体改来。这实在是一种回归游牧民族“部落制”的企图。  宇文邕并没有撤销贵族们必须改用鲜卑部落姓氏的政策,可是抬出儒家这一思想文化的武器来大肆遵奉,就不可避免地弘扬了汉族的传统和文明。所以当周武帝在建德二年也就是他真正主政的第二年,规定“儒一道二佛三”的三教次序以后,也难怪后世的学者们会感动地说,他真是比南朝的汉人皇帝更正统的华夏文明的传承人啊。到了武德三年的夏天,宇文邕干脆下诏禁断佛、道这两个宗教,毁像焚经,勒令沙门道士还俗。  同时,更进一步,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军阀起家的军人团体,如今也开始系统而认真地考虑文化事业了。  关东和江南的世族不存在“缺乏文化”的问题。关陇集团却不同,他们的武人特性非常浓烈而本质。这一特性是他们在这个时代里非常独特的特色,也为他们屡次取得天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反过来说,军阀“马上治天下”就不太好了。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也有军人集团长期统治一个帝国的实例,但在中国却是行不通的。  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那些传说中的始祖——黄帝、炎帝、三皇五帝等等——都充满了文化英雄的气味。初民的神话是考察一个民族基本心态的重要参照物,现代心理学鼻祖之一荣格所谓“集体无意识”的那种东西,就是深深打在整个民族心灵深处的烙印,在人们有意识的思考中也许并不出现,却无形地左右着你的行为基础。世界上有好些民族的始祖英雄人物都是比较纯粹的军事领袖,但以文化英雄为始祖传说的中国人、汉族,则自有文化氛围极浓的社会环境。  所以,其实不管宇文邕决定遵奉的是儒还是佛还是道,他开始考虑文化问题这一点对关陇集团的自身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宇文泰是关陇集团的创始者,宇文护时代虽有杀伐但大体保障了关陇集团的顺利生长,宇文邕则引导关陇集团真正走向政治成熟——对于关陇集团而言,宇文泰和宇文邕就是他们伟大的英雄,绝非虚语。就连宇文护,虽然他执政期间杀了几个柱国、大将军,但在初唐所作的史书中,却认认真真地说他“性甚宽和”,想想别的不说,就说杨、李两家,只要他们老实干活总的来说也没有受到什么牵连,独孤信被赐自尽后子孙照样承袭他的爵位——宇文护又岂是一个单纯的疯悖凶徒、跋扈权臣呢?  宇文邕不仅开始系统而认真地考虑思想文化的问题,他选择的尊儒一路也吻合中国的发展大势,亦可见其目光远大之处。当然,因其时代的现状,宇文邕在深度和广度上所为不足,一杆子灭佛的做法也过于简单粗暴。但翻过隋代,他的思路在李唐得到继承那是没有疑问的。当然,以大唐文皇帝一名被后人追忆的李世民拥有更博大的资源和更充裕的时间,其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儒学的发展、在三教辩证统一上的贡献,自有远过这位前人之处,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再多言。  如果说尊儒灭佛一举对关陇集团的成熟影响深远,那么北周对之后杨隋、李唐两代最直接的贡献,还是灭亡北齐这一重大军事胜利。  说句老实话,宇文邕在这一功业上所作的贡献不算多,更象一个最后“摘桃子”的人。北周和北齐的对峙,是经典的黄河流域东西对峙的形势。从军事战略地理上看,北周的根据地是“关西”的黄河上游之关中陇上,北齐则拥有“关东”的黄河中下游之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在这一种黄河流域东西对峙的格局里,山西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战略要地,可以说,得山西者就拥有了很大的战略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光看行政图是不行的,军事地理主要谈论的是地形问题,如果翻出一本中国地形图就明白了:山西多山,其境内共有三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脉,从西向东依次是吕梁山脉、太屋山脉和太行山脉。山区尤其是这种山岭厚实的大山里面,虽然也有道路可以走动,但地势狭窄危险,不利于大军团的展开,所以山脉总是军事行动的天然障碍和军事防御的天然堡垒。山西这一多山的形势,让山西成为东西对峙时双方争夺的焦点,因为夺到山西,凭借其易守难攻的地形,许多军事行动就方便多了。  山西的重要性,对在关东立国的北齐来说还更明显。因为北齐的重要地区河北和中原都是平原,山西是河北的西部地理屏障。如果丢掉山西,那么河北等地的大平原再无险要可守,就成了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偏偏要命的是,从地理上来看,在山西争夺,从北周的关中出发比从北齐的中心地区河北出发容易一些。  原来多山的山西也有平原,就是夹在吕梁、太屋两座大山中的汾河河谷。这个河谷有点儿像串珍珠项链,中间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开阔,从北往南峡谷和盆地相间而下可以分为三段:最北朔州有两个盆地;然后后越过一段很短的峡谷,来到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再往下又越过一条长长的峡谷雀鼠谷,就进入山西南部的河东平原。  隔着黄河,山西的河东平原和陕西的关中地区遥遥对望。  在宇文泰的西魏时代,关陇集团就已经拥有并巩固了河东平原的控制权。北齐也曾试图把关陇集团赶出山西,但没能成功,在这些惨烈的争夺战里,著名的有宇文泰时代的“玉璧之战”。  玉璧在河东平原中部,这个平原其实不是非常平坦,其中部有一带小小的山脉稷山,玉璧当是一个依托稷山山势的壁垒。当时在高欢大军围攻下,西魏将领韦孝宽坚守玉璧五十天之久。最后高欢的大军阵亡七万余人,全军士气极其低落时,部将斛律金唱出《刺勒川》一曲以鼓舞士气,此曲当时是鲜卑语的歌谣,译为汉语即为“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曲调悲凉雄壮,后来传唱千古,比玉璧一战还要出名一些了。可是北齐到底是此战的失败者,高欢也在战场上发病,不久过世。倒是韦孝宽打出了名头,以此跻身一代名将的行列,后来成为北周重臣。在最开头的故事里那位韦挺,就是他的侄孙。另外,他的两个曾孙女都嫁给了秦王时代的李世民,其中尚有一点儿小小的传奇,也容后再说了。  到了宇文护执政时代,他选择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就是让宇文邕去娶塞外新兴的强大游牧行国突厥的公主,通过这场政治联姻,北周数次和突厥联合进攻更北一点的山西中部的太原,当时和突厥几次联兵的北周大将就有杨坚之父杨忠。不过北周虽有突厥从北面塞外的协助,却被北齐的并州(即太原)刺史段韶大败,说来真有点儿丢脸了。  于是北齐也深感山西所受的压力,开始在这里加大了争夺力度。唱出刺勒川一曲的斛律金之子斛律光和段韶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争夺焦点已经北推,主要集中在河东到太原的雀鼠谷、吕梁山。在狭窄的谷地和险峻的大山里,北周、北齐来来往往打了六、七年之久。  最后,在宇文邕执政的第五年冬天,逐渐占据了雀鼠谷、吕梁山各据点的北周终于大军北上,攻克了太原。然后出太原东面的井陉口,直下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攻克在河南的北齐首都邺城,完成了灭齐战役。  不过,北周之宇文家族的灭齐战役,其在战略部署和战役指挥上——有很多失败之处。  其实之前北周东进的突破口,多选在河南洛阳。从关中平原度过黄河,向东北折上是山西,直接向东就是洛阳平原。在河南北周也很早就占据了东进洛阳的前沿据点,洛阳和关中之间隔着一片山丘地区即著名的崤山山脉,这里面的据点早被北周所有。之后北周还进一步攻占洛阳平原南部地区,一直打到荆襄,也就是说对洛阳平原形成了一个西、南半包围的态势。  所以选择洛阳作突破口,原也不是不行。然而北周的洛阳攻略一直进行得很差劲,从宇文泰开始,到宇文护,最后到宇文邕,两代三主,在洛阳都打得十分难看。于是尽管北周较早开始就占据了不小的军事战略优势,还是和北齐对峙了二十多年时间,不能不说,其实很有点儿丢人。不过具体的得失问题这里先不多说,留到未来李世民出东都时再谈。因为在军事史上,李世民攻略中原那一战,乃是历代中原之战中不可多得的经典范例。有了李世民的成功做对比,我们才可以更清晰地看透他的前辈的失误之处。  在宇文邕最后一战前,关陇集团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选择山西做突破口,前面就说过,宇文护执政时给宇文邕娶了个突厥皇后,其目的是为了联合突厥的力量攻打太原。结果那次作战的主其事者是杨忠,不管杨家把他们这位祖宗吹得多么高,很不幸的,他这次出战一开始就犯了错误。当时论者以为当率大军前往,独杨忠夸口说一万兵力足够,过分相信和依赖突厥援军的力量,同时北周也没有在河南方向对北齐作牵制,使得北齐援军奔赴太原。最后,杨忠的兵力即不足,联合的突厥人在攻城上本不在行,也缺乏为北周艰苦作战的意志决心,北周军在太原坚城下被段韶以逸击劳、痛扁一顿也是咎由自取加活该。  甚至宇文邕的最后一战也没有得到多少军事史上的好评。一般的看法是,当时他率领大军北上太原,却忘了分兵牵制和防备河南,其实有极大可能被北齐“抄后路”。若非北齐当时上台了一个足够蠢的皇帝,宇文邕也差一点儿就真的被人干净抄了后路,铩羽而归。  实际上,当时北齐的洛州(即洛阳)刺史独孤永业确实打算出兵抄北周后路,独孤永业也是一员能战之将,手中有三万甲士,如果他的计划实现宇文邕也就只能退兵。而且宇文邕确实因害怕独孤永业而一度退军,可笑的是独孤永业的奏章上去,北齐竟无人问津回复,遂使得北周得以专心攻击太原,并最后完成统一北方的战事。  这也是所谓“天数”吧,宇文邕终于在他生命将终的前一年,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建立下统一北方的功业。  之后,几乎是迫不及待的,宇文邕决定北上讨伐突厥。据说宇文邕对他的突厥皇后很不满意,也许因为这个女子是宇文护当初做主娶的,也许在北周有求于突厥的那段时间里,宇文邕自觉深受压抑。当然北伐突厥和那可怜的女子大约也没有很大关系,她本来不过是一颗被所有人利用的小小棋子。不过就在北伐的路上,宇文邕得病身死。随着他的过世,北周的国运竟然也就走到了尽头。  李家在宇文邕的时代几乎无可说处,尽管这个时代对他们的影响应该不小。李昞早逝,李渊在宇文家的北周度过了七岁到十七岁少年时代,要他在这个年龄段上“大有作为”也太苛刻了些。至于李家其他人,现可知李昞有两个弟弟在北周也获得过比较重要的官位:一个是李昞的四弟李璋,为北周梁州刺史,在今河南开封地区;一个是李昞的七弟李蔚,为北周朔州刺史,即今天山西北部的朔州。他们的官位应该是北周灭北齐后获得的,但在伐齐战役里到底有无贡献并不清楚。  倒是先李唐一步赢得天下的杨隋略有可说之处。宇文护时代杨忠已死,宇文护很不喜欢杨坚,总算宇文护被杀以后,杨坚倒得到宇文邕的好感。两次伐齐战役,他在北周派出的若干大军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没有记载他有什么特别贡献,好歹也无甚过失。当然,对于杨坚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和他个人在北周的“功劳”无关,而是他的长女做了宇文邕的太子妃。  宇文邕的太子宇文赟,按史书的记载是一个很没皇帝样子的昏君。不过这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这个年轻人只当了两年不到的皇帝就干脆地把自己病死了,也不知道是运气使然还是生活荒唐的缘故。宇文赟如果活得长一些,是不是一定会亲手把父祖的基业败掉呢?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他死了,那就肯定要败家了。  因为他的太子,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
  沙发!    &到了武德三年的夏天,宇文邕干脆下诏禁断佛、道这两个宗教,毁像焚经,勒令沙门道士还俗&    是建德三年?    
  啊啊,又笔误了——泪飞    是的是的,是“建德三年”——谢谢谢谢哈
  dddddd
  十七岁时,李渊那位伟大的姨夫杨坚成了极不名誉的篡位者和极名誉的皇帝。  若说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姿容绝代,结果害得人们对他的记忆多集中在他的外表风度上,往往忽视了他的功业才干,那么,杨坚应该没有这种烦恼。  隋文帝杨坚据说是一个生有异象的人,按史书的说法就是:龙颔(龙的下巴)、额头五柱入顶(额头上五条很深的直纹贯通到发际)、目光外射(……灯泡眼)、上长下短(上身比下身长)——结合起来看,那就是一个外星ET。当然史书每每记载“异象”往往长得不象人,也不好太当真。可是其他的记载来看,似乎也是不利于杨坚外表的证据。据说陈后主曾让人带过一幅杨坚的画像来看,结果被吓得不轻,连连叫人把画像拿开不肯再看。  杨坚的个性更是属于“不可爱”的那种,所谓“沈深严重”,“虽至亲昵不敢狎也”。这样的个性说不定和他的外貌也有关系。假如一个人长得比较“恐怖”,那么他的秉性也很可能真的就此“恐怖”起来。不原意和人亲近,沉默寡言,甚至个性带有几分冷酷。  一般认为,杨坚当了皇帝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