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郧西县夹河镇城关镇笫二中学,学生在教窒里面把同学右手腕打骨折,至今都没有解决?请问现在是什么社会?

民权城关二中吧-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7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初中毕业了,学汽修技术有没有前途?
想二中了!
城关二中的美女们,把你们在城关二中认为最帅的人
的名字留下来
宋普 刘国祥 王乐昌 李超
二中吧怎么半年没个帖子啊 欢迎加群!
我想念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姬朝霞!好想对她说,我已经长大!再也不会顽皮的上课不听你的话!
别以为 ***是个好人 其实类 ***什么也不是 简直是个败类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吸引力、亲和力、战斗力、意志力、购买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
这他扣扣。 这孙子。 玩个游戏还没素质。 查看我资料看是河南的就直接骂、
老师,离开你已经三年了.您还好吧!
2013年的有没有 七 十的
谁认识辛思捷 我现在好像他 真的好像他 不知道他现在咋样了 麻烦知道的告诉我一声 谢了~~
毕业后第一次来二中! 政教科 院长室还是有点不敢进
这个吧好久都没动态了
有人么?求偶遇
谁有王智慧老师联系方式,最好qq,发给我一个,没有的话哪位好心帮我问她一下,就说她一个学生,现在在国外了,想联系她,谢谢大家了。
潘潘回族的 记得以前在道南开的羊汤羊肉饺子 以前她爸爸经常送过来给我们吃。潘潘姐 记得你比我小一
想你们了 老同学
二中门口的电烤饼还有吗,五六年没去啦
发一张照片! 虽然不是我班的 不过这张照片确实是我买的!
02年步入二中,那期间校长还是逯保合,教学成绩应该也是最鼎盛的时候吧 我本家的两个哥哥从二中毕业
我想找个女朋友
快放假了!!是时候回我的母校看看了!!来来来进来坐坐。
致,李艳红,陆翠霞,程丽丽,秦英,蒋卫华,王智慧,黄彩霞,姬朝霞,李红梅,苏业梅,赵聪,
07年,在七年级五班,班主任蒋卫华老师! 08年,在八年级三班,班主任陈亚红老师! 09年,在九年级三班,班主任蒋矩亮老师! 有木有弟弟妹妹们知道上
,,,,,,,,,
昨天去了一下我们大城二,变得豪华了,毕业以后第一次进到里面,恩,好怀念那时候,那是青春岁月里最宝贵的时候吧,一生难忘!
小P孩。 好好累混吧 ..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虽然只在二中待过一年,但那一年是我在河南唯一的一年初中生活。有曾经熟悉的人,不过现在都记不起
我来过 二中
每次路过,我都会去二中看看,真是每次都有很大的变化啊
想找尤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们以前的班主任 如果谁知道的请联系我 QQ: 微信:J 电话:1522506
我想找个叫刘颖的有认识的吗?
有木有认识的同学?
七八班,潘晴的扣扣谁有,
大家谁认识张鹏杰、刘付光、张永喜的,都给回贴哦!!
很纳闷!每天这么多人签到,没看见一个冒泡的
已经10几年了。签到,杜忠桥。
08年,7.9班。09年,8.3班。10年,9.3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贴吧热议榜
发表后自动分享本贴
使用签名档&听同学说有种黄酒在国外卖得很好,叫塔牌,国内有卖吗?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基本上都有,南有塔牌,北有即墨,都不错。
一.“女儿红”的来历
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
大四生是可以在取得毕业证之前参加公务员招考的。当你9月份升入大四时,当年的11月底的国家招考,你可以参加,然后在毕业前的3、4月份,还会有各个省的招考,你还可以...
可以。黄酒加红枣治失眠、补血补气疗效,还有美容护肤功能.
中国的酒主要分黄酒和白酒两大类,白酒是要经过蒸馏设备和技术提高酒精的含量,改善丰富其品味,属于后起的发展,白酒之根在黄酒,故黄酒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据有领先的地位...
答: 汗兰达元宝梁撞凹了用换吗
答: 你朋友是宫颈息肉.推荐一文,供你参考:
什么是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
  子宫颈是子宫下端的部分,其内腔呈圆筒形或...
答: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收缩压<12千帕(90毫米汞柱) ?舒张压<8千帕(60毫米汞柱)。理论上讲跟贫血并没有直接联系。
  中医认为本病之因,多为久病体虚,气血暗耗...
每家运营商的DNS都不同,而且各省的也不同。你可以问问你的网络提供商,他们会告诉你的。(也可以通过分别访问域名和IP来检查DNS是否正常,访问域名不行,而访问IP可以,则说明DNS设置不对)
另外,如果ADSL-电脑没问题,一般ADSL-路由器也没问题的。而且采用ADSL拨号的话,DNS可以不设置的,拨号成功后会自动取得DNS服务器。
问题可能出在路由器设置上。进去检查一下吧。看看上网方式,上网用户名密码是否正确。
(有个问题要注意一下,有些地方的运营商会限制使用路由器或者限制接入数量,一般是采取绑定网卡MAC地址的方式,如果路由器设置都正常,试试路由器的MAC地址克隆功能,把电脑网卡的MAC复制过去)
B.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和平发展时期。
“癌症的发病率”我认为这句话指的是:癌症患者占总人数口的比例。
而B选项说是死亡人数多,即总体人数下降了,但“癌症的发病率”是根据总体人总来衡量的,所以B项不能削弱上述论证
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必竟非同以往.吃得好休息得好,能量消耗慢,食欲比较旺盛,活动又少,不知不觉脂肪堆积开始胖啦。                                                                                         减肥诀窍:一.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二。科学合理饮食结构,三。坚持不懈适量运动。
   具体说来:不要暴饮暴食。宜细嚼慢咽。忌辛辣油腻,清淡为好。多喝水,多吃脆平果青香焦,芹菜,冬瓜,黄瓜,罗卜,番茄,既助减肥,又益养颜,两全其美!
有减肥史或顽固型症状则需经药物治疗.
如有其他问题,请发电子邮件:jiaoaozihao53@ .或新浪QQ: 1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漫谈郧西的祭祀文化
我的图书馆
漫谈郧西的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是郧西传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分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郧西作为麇、商、绞古国之地,也不例外。郧西人相信天人合一、人神能够相通。祭,是会意字,是把酒肉放在桌上之意,把酒肉献给远方的神灵。其中包含祭天界神灵、地界神灵、祭奠远祖等多种含义。《孝经注疏》卷二“士章正义”曰“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祭”;“祀者似也,神人相临”。古人认为人与上天神灵、人与远祖、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灵是相通的,而神是伟大的,人的力量有限,人需要神灵的帮助,需要神灵的保佑,甚至是原谅。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神灵沟通呢?古人根据现实生活条件,创造了很多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以极力表达对上天神灵,对大自然,对远祖的敬畏之心、敬礼之情,敬爱之意,以及表达与上天神灵、大自然的神灵远祖、甚至是鬼怪神灵相通的愿望,希望与他们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构建一种和谐。人类为此探索了很多方式,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方式也不一样,正如人们所说,“神灵自在心中”,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对神灵的认识可能就不一样。这种差异体现在神灵传说不同,宗教教义、理论的不同,神灵的多样性,寺观庙堂建设的不同,祭祀供品的选择与制作,祭祀仪式以及隆重程度的不同。由此而衍生出祭祀活动的丰富多彩,祭祀时间、地点的选择上的讲究,祭文的撰写,祭祀仪式上的不断创新与规范。以彰显内心的虔诚和对神灵的敬重,以求给神灵最好的礼遇,以取悦于神灵。因此,围绕祭祀活动的展开,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祭祀文化。郧西的祭祀文化就是人类祭祀文化长河中的一粒璀璨的明珠,受到郧西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特别是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充满着浓郁的郧西地方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郧西祭祀文化,包括七夕祭祀文化、封神文化、宗教神庙文化、祭祀建筑文化、雕刻、雕塑、剪纸等文化艺术,祭奠丧葬文化,祭品、祭器的制作等手工业文化、神话传说以及祭祀文学作品,以及春节、清明节、四月八浴佛节、七夕、七月半、庙会和三月十五龙花会等祭祀节会活动文化等等。
&&&&一、郧西祭祀文化的产生与特征
&&&&1、悠久的历史,使郧西的祭祀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郧西金银山恐龙蛋化石的发现,郧西白龙洞古人类活动遗址考古发现,证明郧西在100万年左右就有人类居住,且有了用火的痕迹。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使用痕迹,都表明郧西在远古就有了人类的生存,有古人类神话产生的丰厚土壤。并且形成了洪水滔天,女娲抟土造人、彭祖、姜子牙封神、蚕娘娘、牛郎织女、大年三十晚上开天门、以及很多神灵传说和舜、杨六郎等众多古代英雄人物传说,这些传说是时代的反映,也最终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灵,成为人们祭祀和崇拜的对象。
&&&&史载, 郧西是古麇、商之地,在禹贡为梁州之域。周文王化行江汉,是为召南。绞(郧西西北)在周时为沣之部落,后为国。春秋时,今郧西东南为锡地,西北上津为晋地,晋阴是也。鲁文公十一年(前616)麇、(前611年)绞分别并于楚。战国时,锡(郧西东南)属韩。商於(上津一带)属秦,以封卫鞅。秦始皇十六年,韩献南阳地。二十六年秦朝郡县天下,置内史、南阳郡、汉中郡。锡(郧西东南)属南阳郡,商(包括郧西上津)属内史。房陵、上庸属汉中郡。汉武帝改梁州为益州,锡(郧西东南)、长利(治所今天郧西观音五顶坪一带,上津属长利)隶之,属汉中郡,隶于益州部。商(上津一带商地)属于弘农部,隶于司隶部。东汉前期因之,唯长利并入锡,仍属汉中郡。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割据汉中,改汉中郡称汉宁郡,上津是其势力范围。郧西中东部为荆州牧刘表管辖。建安十五年房陵、锡、上庸别属新城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南郑,逐降张鲁,复设汉中郡。但划出该郡东部的西城、安阳二县设西城郡。割锡、上庸二县及武陵地设上庸郡,另设房陵郡,此三郡纳入荆州版图,时称“东三郡”。郧西东南属上庸郡,上津一带属西城郡。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汉中王刘备取襄阳后,地境为刘备所占,以申仪为西城郡守。219年12月因随着关羽兵败身死。孟达、刘封不救。魏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孟达投降曹魏,曹魏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任孟达为新城太守、平阳亭侯。郧西县境为魏国所辖 ,属新城郡。三国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申仪背叛刘封,申耽降魏,魏改西城为魏兴郡,以申仪领魏兴太守。上津属魏兴郡,郧西东南仍属新城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划锡县西北部(今湖北郧西上津)设平阳县,与锡县并存,隶魏兴郡。魏明帝曹睿太和二年(228年),分新城之上庸、武灵、巫县为上庸郡,立锡县设锡郡。此时,郧西东南部属锡郡、上津属魏兴郡之平阳县。魏明帝曹睿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改锡郡为锡县,属魏兴郡。于上洛县设上洛郡,商属上洛郡,今郧西东南属魏兴郡,上津属上洛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平阳县为晋兴,281年改为兴晋,移魏兴郡治所于兴晋县内(今上津)。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复置长利县,属魏兴郡。晋太康五年(284),立郧乡县,长利县废入郧乡县,属荆州魏兴郡。郧西东南部属之。上津属兴晋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兴晋县(上津)改属益州汉中郡。东晋咸和二年(327),郧乡县、兴晋隶荆州魏兴郡。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县境东属襄阳郡,西属汉中郡。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县境西北部隶洛州(治所今山阳)之魏兴郡(今湖北上津),县东隶荆州南乡郡,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县境复归东晋。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侨立南上洛郡移居魏兴郡。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巴渠县、北上洛县侨居晋兴县(今上津),同隶梁州魏兴郡。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地方设州郡两级政府,县境东属雍州顺阳郡(今郧县),南属南上洛郡(今郧县五峰),西北属北上洛郡,郡治北上洛县(上津),南、北二上洛郡统属梁南秦二州(治所汉中)。宋后期,县境东属郧乡县,东南属锡县,均隶魏兴郡,西北属兴晋县,隶巴渠郡。二郡均隶梁州。此时,南北二上洛郡仍侨立于郧乡县西,即原长利县。南朝肖齐建元二年(480),县境东为郧乡县,隶齐兴郡,县南为锡县,隶南上洛郡,县西北为兴晋县,隶北上洛郡。上洛县侨立兴晋。上三郡均隶复设之梁南秦二州。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荆州为洛州;南北二上洛郡属洛州。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底,梁州刺史翟远降魏,县境改属北朝北魏之东梁州(今安康)。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冬月,北朝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县境重归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始建上津县。梁太清一年(547年),于魏兴郡北境,梁州齐兴郡置兴州,改齐兴郡为南始平郡。后复改为齐兴。西魏废。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10月,魏将王雄出子午谷,伐上津、魏兴,于上津置南洛州,改北上洛郡为南洛州。以泉仲遵为刺史。西魏改梁置南上洛郡曰丰利郡,分鍚县置丰利县。废帝元年(552)王雄平上津、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于上津县东黄云铺设开元县,旋改开化。553年8月,民叛,王雄讨之,平,迁其豪帅于雍州。西魏废帝三年(554)三月,以东梁州为金州,改南洛州(上津)为上州。据《寰宇记》卷140上津县载:“上州以晋时于此置上津戍为名”。563年,又并漫川、开化二县入上州。时上州之上津郡领上津、开化、漫川三县,县境东南仍属郧乡县辖。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改淯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淯阳县为长冈县。翌年(558)废长冈郡和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白河县之间)并入黄土,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地,隶于甲郡(治今郧西县甲河关)。郧西属甲郡黄土县。北周武成二年(560),省(丰利)郡,以入上津郡。同时废熊川、阳川2县,辖地并与丰利县。后又废上津郡入甲郡。581年隋朝建立,甲郡废。郧西东部属均州、西部上津仍属上州。开皇三年(583),罢天下郡,上洛郡废,保留商州。隋朝大业初,改长利为郧乡县,属淅阳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设西城郡,丰利县改属西城郡。废上州为上津县,隶上洛郡。隋朝义宁二年(618)以上津、丰利、黄土置上津郡。唐朝武德元年(618)以郧乡、安福置南丰州。郧西中东部属南丰州,上津属上津县,隶于上津郡。武德元年,改上津郡为上州,黄土县属之,领上津、丰利、黄土、长利四县。武德八年(625年),废南丰州改属均州,元年(627)省长利县,又改属析州。十年(636),废上州,以黄土县属金州,丰利县属均州,上津县属商州,而隶山南东道。宋朝乾德六年(961),省丰利县入郧乡县,郧西中东部属郧乡县,隶均州,为武当西南路管辖,属京西南路。上津县属商州邑,隶陕西永兴军路。绍兴二年(1132),金将撤离曷自率金军主力经商州(今陕西商县)直逼上津,进攻金州(今陕西安康)。宋金州守将王彦寡不敌众,败退石泉(今陕西石泉)。金军遂入金州。上津陷落。三年(1133)五月,王彦复金州,收复金、房、均,彦任三州安抚使。五年(1135),三州(其中郧西锡义山一线以东为均州,上津隶金州)隶襄阳府路。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人分界。自散关及淮水中流以北,尽割畀金,于是弃京西唐、邓二州。又割陕西商、秦之半,止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地。后并入均州。绍兴六十一年(1161)十一月,任天锡攻上津、商洛二县。元初,西域、汉阴、洵县、石泉、平利、上津六县入金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郧乡县改称郧县,更武当军为郧县,属均州,隶襄阳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以户不及额,省上津县为上津镇,隶商州奉元路。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上津一带划归郧县,隶均州襄阳路河南行省。元至正十九年至明洪武二年(公元年),上津“豪民”张子贵聚众结寨反元,占领上津、旬阳、白河等地,自号平章,长达十年。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7月,明军大将邓愈击败元将李思奇,收编张子贵,复设上津县、隶襄阳府。与郧属于襄阳府,而郧又属均州,俱隶湖广下荆南道。成化十二年,因流民原因,郧县城置郧阳府,割郧之武阳五里、上津之津阳四里置郧西县,上津县、郧西县仍隶湖广下荆南道,郧西属郧阳府管辖。清朝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万历《郧阳府志》云,黄土城,明成化十二年建县时,在县城东六十步掘地得断碑,上有登云县三字。又有史载,北周时,洵阳之黄土县城即在此。据我观察,郧西滨河东路建设时,在二道河的河床中挖掘机掘开的全是板结的黄土层,或许古人说的是真的,郧西历史上或许曾经建过登云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改隶湖北布政使司所领之郧阳府。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改隶湖北省安襄郧荆道之郧阳府。
&&&&郧西虽然现在的县名始于明朝成化十二年,但郧西先后经历了诸侯国、郡、州、路、县的多次更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祭祀文化自然丰厚。史书很早就有了这里有关神仙和祭祀活动的记载。史载:郧乡县龙山之顶,有葬履坛,昔张黄二真人飞升遗履而去,后人葬履于坛。有二石道士侍立坛所。《华阳国志》,《后汉书》,《三国志》,《太平广记》记载:东汉末年,张鲁在包括郧西在内的汉中地区传五斗米道。唐朝《段成式名山记》: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游仙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关于郧西有关神仙传说的记载,“ 汉水又东,左得育溪,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汉水又东合甲水口,水出秦岭山,东南流,迳金井城南,又东迳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南迳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迳丰乡故城南。京相璠曰:南乡淅县有故鄷乡,《春秋》所谓丰淅也,于《地理志》属弘农,今属南乡。又西南合关祔水。关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东南迳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东,右入汉水。汉水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汉水又东迳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水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道书福地志》曰:“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墙,长十余丈。山高谷深,多生微蘅,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天心山又名锡义山,在丰利县东六十五里。”康熙《兴安州志》(今安康)亦云:“阳涣为汉中守,后学道心山中”。因为当时陕西白河县与此山近,故《陕西通志》也有记载。相传“汉阳厥守汉中过而异之,弃官修仙此山”。这里一是说锡(郧西)之锡义山有神仙居住,二是说舜后枝居此。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也说据《世本》曰:舜居妫内,在汉中西城县。枝居姚方。《光州志》:王津,字济川,商城人。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性恬退,有操守。任上津令,抚爱百姓如慈母之哺婴儿。以抗直见忌,遂挂冠归。栖迟衡泌,寄情于诗酒。得异人传养生术,年愈九十飘然若神仙中人。”神仙的传说是道教发展的源头。流经关防乡的仙河就曾经是古祭祀文明的一块圣地。葛洪是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和炼丹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他是继魏伯阳之后,对炼丹术贡献最大的道教学者。据《直隶商州总志》载,他“好神仙导养之法,乃入商山修炼,已而入罗浮山。”商山,泛称商州之山。安康董诏《读志脞说》则云:“旬阳仙河,源出商山,为汉长利水,葛稚川先生所游历之地,是曰仙水。”《太平寰宇记》云:“上津县有长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丰阳县流入丰利县界(按:上津县今属湖北郧西;丰阳县即今山阳县;丰利县,后魏置,即今白河县,后为旬阳县属地)。”因而可知葛洪入商山修炼在今仙河一带,葛洪乃神仙一流人物,故而有此水名。仙河曾建有著名的仙河观,至今仍有三教神像于仙人观(注:明郧阳府志有载。因塑有仙人像,后人又称之为仙人观,即现关防乡仙人洞),观音镇也有三教宫。还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悬棺,这都与所谓的仙人修炼有关。还传说汉朝张良曾在郧西仙河一带隐居,还有离此仅有三十多公里的郧西与白河、旬阳、镇安交界处有一北阳山,有一子房洞,相传张子房即在此洞隐居。其十世孙张鲁当年曾经在郧西、上津和汉中等汉水流域创立五斗米道。郧西,至今,仍有极少数所谓“驱鬼”,“收吓”的民间祭祀活动中,仍经常念到“张天师.....,急急如律令”之类的话,可见道教的影响。唐朝魏徵寿的《隋书》云:“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西城(笔者注:郧西一带曾属西城郡,治所旬阳)、房陵、清化、通川、宕渠,地皆连接,风俗颇同。”明志书载:“上津县如来岩,县东北四十五里,俗名赶龙洞。昔有大蛇为民害,有仙人驱蛇洞中,因坐御洞口,害遂除。今遗像尚存。”群众将除蛇害之人像敬在那里,以纪念除蛇英雄。
&&&&有关郧西祭祀的活动情况,史书、碑刻记载也很多,规模也很大。六郎龙泉古寺有皇帝的敕文,龟驮碑上有上津知县文林郎撰写的碑文,有唐、宋、明、清多次重修的情况记载以及庙宇的规模。“夫龙泉古寺,始建于上古,乃郧津之大观矣”“有祖师殿、娘娘殿”等10多个殿,另有门楼旁有关公像、周仓、关平像,旁有社学学堂,有孔庙,东南角还有一戏楼,南边山上设有跑马场供庙会玩马戏用。原有5人合抱以上古槐三棵,其它两棵于60年代砍作夹河区公所作船了,还有一棵因在房院内得以保存,下有小盆口粗的一股泉水。《旬阳县志》:“宝峰,(笔者注,宝峰和尚)渭南人。幼有悟性,乐静恶嚣。披剃后,谒湖广上津县弥陀寺(笔者注,位于今郧西湖北口回族乡)之翠峰禅师,问:“如何是佛?”翠峰曰:“撞着石头便是。”这是师徒参禅情景的记述。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为纪念佛祖诞辰,佛寺举行浴佛、法会等活动,在郧西、上津民间也有一定的节俗。浴佛方式为盆贮香水浴佛,浴佛活动吸引了不少群众。万历《湖广总志》说上津县“每年四月八日,各於寺观结立坛场,会集男女千百余人,罗跪於野,执经授受,谓之传经。”十分隆重。古鉴大士,金州王氏子,幼出家礼西蜀尊宿,复参显法寺智真大士为师,披剃后,坚持毗尼,探迹禅观,拜湖广上津县开山祖师清真无幻禅师处,乞为证据。问:“何为善恶?”答曰:“善能生福慧,恶能掌愚痴。”问:“若何?”答曰:“善不行则求福慧而无门,慧不修则超生死而无路”。师曰:“善哉善哉。”赐象牙、拂尘、钟磬送行。遂回锡归隐石门。铸造铁佛,永世礼拜。正德九年(1514年),肃衣跌坐,偈曰:“离幻得自在,真灵永不坏。长住不生灭,法力空劫外。”偈毕圆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津有很多得道的高僧,可见上津祭祀的繁荣。 
&&&&据不完全了解,郧西的寺堂庙观庵或者遗址有规模的就达上百处,土地庙等小庙更是不可胜数。关防乡的周公观,周恭堰,就是宋朝周恭隐耕于关防,明代万历《郧阳府志》清楚记载“周恭耕于此”。“僧周恭,号无幻,居周公山,前知邑人有疾痛,求医辄效,后卒于本山,凡乡民遇旱祷雨,多应焉”。周恭堰就是他在修仙过程中所留下的祭祀文化宝贵遗产。还相传有关防乡老君沟据传是太上老君修炼之所。现存于郧县文化馆的弘治大钟,重5000斤,为铜铁合金,其工艺精湛,形状美观,令人叹为观止。钟的顶部镶着双面龙头,龙口紧衔钟身,悬持得十分稳当。钟下部呈莲花状,并交八卦图形铸造在其中,所以这口弘治大钟的真名叫双龙衔顶八卦钟。是郧阳府上津县(今郧西县)全体僧众及官吏献给郧阳府的贡物,代表了郧西祭祀祭品文化发展的水平。湖北口的弥陀寺佛塔,观音九龙寺的石雕,店子铁山寺的白塔和罗汉岩雕都是郧西祭祀文化与雕像艺术的完美结合。明代随着回民的一支从潼关内迁至郧西伊斯兰教传入郧西,而且境内有多座清真寺,仅湖北口最多时就有5座,羊尾镇老观庙也有一座,建造不仅精美,而且富有民族特色。
&&&&明中叶回民的一支从陕西潼关内迁,伊期兰教在郧西兴起。明崇祯六年(1633年)天主教由德籍传教士汤若望自陕西山阳县境内传入上津镇内,开始在上津天桥沟建有教堂。现上津教堂建于1905年。清朝,随着王聪儿等人率领的白莲教在郧西三官洞、八道河、上津、关防、店子、槐树等地的活动,佛教的民间组织白莲教也渗透入郧西,甚至有人参与了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尽管是佛教的一种,据说经过传播,与原有佛教有很大不同。当时人们称之为西天大乘教。据说当年王聪儿就把上津七里峡、三官洞和漫川石佛寺、天桥乡一带作为秘密据点。七里峡的如来寺就是这个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基督教、白莲教的相继传入,对郧西的祭祀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郧西的宗教进一步复杂化,各种祭祀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也有了进一步交融的机会。至此,有汉族群众信既信基督教或者天主教,又信佛教或者道教,而且有极少数回族也有汉化的现象。而且庙和寺的界限也模糊起来,有些寺庙里有佛教的神,也有道教的神。
&&&&2、秀美的山川河流,使郧西的祭祀文化风格独具。郧西位于汉水之北,秦岭之南,南控荆楚,北抵商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山青水秀,境内有汉水、金钱河水、天河、仙河、归仙河等河流交汇,有锡义山、天蓬山、嵩山、金銮山、娘娘山、黄龙山、青龙山、湖北大梁、云岭、华盖山、广顺山(县北五里,明代八景之一广顺晴岚)等峻山盘桓,有黄龙洞、白龙洞、观音洞、仙人洞、赶龙洞、织姑洞等仙洞掩映其中,更有郧西县城西一里有动心潭,县南天河有圣钟潭等名潭分布其中,自古就是人间仙境,是修仙炼身的好地方,境内五大宗教俱全,琳宫梵宇,蟠据域中,寺庙众多,堂观林立,庵祠遍布,塔亭高耸、坛阁玲珑,祭俗成风,祭祀活动频繁,竞相发展,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如,三官洞林区的三官殿中供奉的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就是源于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郧西很多地方有玉皇庙,每年正月初九,据传是玉帝的生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庙会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贸易和戏曲文化的发展,逢庙会,龙花会等祭祀节会活动,都会演大戏,相应带来人流物流的集中,商家也看中了商机,借机助推了商贸业的发展。古代,郧西的大寺大庙都建有戏楼,如上津、郧西、天河口杨泗庙前、六郎龙泉寺,郧西北街的武昌馆、南面的江西馆,都建有戏楼,其中上津的庙戏、郧西的庙戏最为繁荣。凡有庙会等大型祭祀活动均要演戏。郧西六郎龙泉寺过去不仅有戏楼,还有跑马场,搞跑马表演,听老人们讲,很是精彩。明代的郧西比较富庶,曲艺演出频繁,不仅节庆日搬演杂剧,乃至遇有丧葬,亲朋邻友亦携带食物,通宵观赏杂剧演出。因此就有监察御史刘谦亨等人上奏朝廷,建议禁止丧葬人家聚优伶以为戏,以正风俗。清同治五年《郧西县志·艺文志》:到清朝康熙年间,郧西县令郑晃仍在榜示禁止出殡时搬演杂剧,禁令写道:“尤可骇者,有力之家,修斋之外,扮演杂剧。宾朋满座,女眷盈庭,其门如市,欢呼达旦。……居然人也只顾生人之乐,不问死者之悲……敢有仍蹈前习,除重责主丧外,族长、甲邻一并严处。”从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的郧西祭祀与戏曲文化结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另一方面郑晃认为祭祀是件严肃的事,不能轻怠。通过引导,郧西人树立了“人死众家丧”的习俗,郧西人每遇到有此类事,帮忙的帮忙,还兴送礼、送菜、送粮,唱歌也不收钱,而且帮忙要帮好,不能在别人悲伤的时侯,说笑打狂,形成了郧西人重视孝道,和睦邻里的良好传统。
&&&&可以说,在郧西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与百姓的生活,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为便于认识和介绍的方便,郧西的祭祀文化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认识。
&&&&一、郧西神灵形象的丰富多彩。郧西祭祀文化中,祭祀对象众多,是郧西祭祀文化的特色之一。在郧西有玉皇、日月星神,风、雨、雷、电神、火神和云母、十大天王这样天上的神,有城隍、土地之类社神,有山神、水神、龙神、火神这样地上的神,同时还有牛郎、织女、关云长、孙大人这样的人神,有狼、槐树、檀树、将军石、石鼓老爷、转精灵石等物神;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如,二郎神,圣母、孙大圣,猴王;也有修仙的道人周恭,陈仙姑等所谓的仙人;还有贤达、烈士,列女;以及百姓家中的祖先。过去大多数人家中有神龛,摆有香火,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位”,旁边写着“东厨司命”等等神,也反映了所谓家神、家鬼很多,祭祀对象的层次多样性。还有灶神和门神的奉祀。是在家中祭祀的。据说,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这里的人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也有“官三民四”之说,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过去农村有时没有糖,就自己发明了制作红薯糖、麦牙糖之类的糖做,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灶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把灶门扫净,在灶台上点亮烛灯,在厨房炉灶边,摆上三牲(鸡、猪、鱼肉)、饴糖(麦芽糖)、清茶、水果、金纸奉祀灶神。但观音天河口一带,祭灶要做灶饼,如果闰月,要做13个灶饼,不闰月,只做12个摆在灶台上,祭灶时,在灶台上点灶灯,烧香纸,并祈祷灶神要好话多说。有“要得安,安灶官”之说。祭灶的礼仪,在我看来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神怪观念。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人们的娱神行为同时也是自娱,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与我们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观音天河口有“祖会”,每年三月三,同宗同姓的家族一起集会先祭祀先祖,然后一起“吃会”,叙亲情,话祖德,唠家事,增进一家人团结的感情。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确保家庭的凝聚力和和谐,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按宗教信仰的不同,郧西有如来、弥陀佛等佛教中“佛”,有太上老君、三官、张天师等道教的神,这个系列的神在郧西分布最多,其中包括神和仙,这与张鲁等人曾经在此传道有关。此外包括一些所谓无家可归,无庙可去,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郧西人可怜他们专门在上津、郧西、店子分别为他们建起白骨塔、厉坛、白塔,甚至马安镇还有母狗坟,六郎千军岭还有“讨米子”(俗语,意为乞丐)坟,逢年过节,如七月半也为他们烧点纸,送点“野钱”,体现了郧西人富有同情心,尊重生命的善良心理。同时,也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期兰教中“真主”,这些最高神在信神者的心目中皆有一个有形的形象。人们根据传说、神话以及人们的想像,用泥、铜等为神造像,人们往往在神像前祭拜,即使回族伊期兰教,他们也会在向着麦加方向朝拜,因为他们相信“真主”在麦加。
&&&&二、郧西祭祀场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祭祀的活动开展的场所来分,郧西人祭祀的神灵分为灶神、门神、祖先等家祭的神,各种在寺庙中祭祀的神,以及在野外祭祀的孤魂。也可以分为:坛、宫、观、寺、庙、坟,宗堂、祠堂祭祀,以及对不能亲自去时,望山祭,顺河祭,扫地而祭等等。郧西人在祭祀场所的选择上,除了讲究风水外,而且有一点讲究,那就是祭祀的地方要干净,最好是人迹不至的地方。他们还认为,社坛之上不得盖房,否则,就会成为“丧国、丧权”之社。
&&&&从郧西祭祀体系和分布地域上分:一是沿天河流域以牛郎织女为中心的系列神;二是三官洞、安家等地以《封神榜》中的人物为核心的神;三是以上津古城、郧西县城、长利县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统治者信奉和祭祀的神,这主要是与统治者有关的社神、山神、水神、火神以及对统治阶级有贡献的,如原公祠中的原公,即明朝的原杰,对明朝治理“流民”有功。四是以五大宗教为核心的宗教神灵;五是家祭的神,也就是所谓的家神,是百姓家族中日常供奉的神灵,其目的通过祭祀,就是希望家族在神灵的庇佑之下人丁兴旺、家大业大、生活富足,不受灾祸邪难侵扰。
&&&&下面按郧西人信奉的神灵体系和分布地域,从五个方面来介绍:
&&&&1、沿天河流域为中心,以天河牛郎织女故事为线索,形成了有关的祭祀文化。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到今天,牛郎和织女已经双双成为天上的星。就如天上很多星星都用人(如王良、造父)命名一样,这是人们对这些集中了群众智慧做出特殊贡献或者反映自己愿望的人的一种尊敬和崇拜。牛郎织女是神人结合那是美好的传说和大胆的想像;是神神结合,那是动人的神话;是人人结合,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尽管少了些浪漫。但无论哪种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都应当是人类真实生活的反映,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这个故事的文化影响都是久远和深入人心的,所以至今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各地都有这种文化影响下的迹象,甚至流传到国外。在郧西不仅有着与之相关的民俗,地容地貌,甚至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祭祀文化,这说明郧西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原。
&&&&这不仅体现在郧西有牛郎庙、织女庙,有天池庵以及石婆婆、石公公像,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形成了与天象相吻合的系列神以及相关祭祀活动、祭风祭俗。
&&&&郧西天河流域地名与牛郎织女故事相映成趣。牛郎织女的传说在郧西家喻户晓,牛郎织女有关的习俗在郧西广为流传,郧西的民歌《三十六朝》阴歌的唱词中,明确指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在夏朝太康时代。而且郧西的天河流域附近有很多地名直接与该故事吻合,十分有趣,特辑之如下。
&&&&天河。①据同治版《郧西县志》记载:“天河,源出陕西山阳县天桥北行八十里至圆泽始入县界,南流至凌云寨又东流至南关折而南八十里至布袋口,乃此流南折入汉江。②[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天河在县(郧西,笔者注)西南一里,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而下,经县南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③道光三十年(1850年),郧西翁吉士县令组织群众修建了渡过春桥,还亲笔手书题联云:“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④据同治《郧县志》载:锡穴山,城西百二十里,东临汉水,北瞻天河。⑤据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裴应章、彭遵古著《郧台志》记载:“天河,县西一里,出商洛虎鸣峪,驾山而下,达汉,如自天来。”万历郧阳府志《郧西开河碑记》明朝梁天润写道:“郧水之环城者四:曰天河,曰五里,曰直峪。惟天河为众水所会,经四十里余,南注入汉”。明朝县令黄翊,字元吉,在万历郧阳府志中有《郧西县新治天河记》,记载了他在明嘉靖27年(1548年)主持疏浚天河的过程,并指出“天河一通于汉,则南迤荆、襄,西通褒、沔,右连房、竹,左控商、於,为秦、楚、蜀、汉之要津。”明代余士吉有《汉江鸭绿》:“试问苍浪翁,借尔槎头宿;飞梦绕天河,弗顾鳊鱼熟。”是余士吉在武当山下的“苍浪”激切见到天河的心情。⑥郧西、郧县至今有郧山汉水之说,简称云汉。而古代音韵学指出:郧,音云也。·⑥谭嗣同咏《秦岭韩文公》诗中有:“秦岭奔放竞东走,大气莽莽青嵯峨。至此一束截然止,狂澜欲倒回其波。百二奇险一岭扼,如马注坂勒于坡。蓝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唐黎昌伯伯韩愈,雪中偃褰曾经过。……”天河发源于陕西,自古有星轸分野说,终南山在天河之北面。 ⑦唐朝诗人韩琮曾在湖南任观察使,多次从商山路经商南顺天河直下汉江,而后到湖南。有一次从湖南回长安经天河谢家河段时,写下了这样的诗:“ 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红锦机头抛皓腕,绿云鬟下送横波。佯嗔阿母留宾客,暗为王孙换绮罗。碧涧门前一条水,岂知平地有天河。”⑧唐朝诗人丘丹秋夕宿石门馆(观音堂附近)曾作诗: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谢灵运曾在商为官)。唐朝权德舆在送崔述到商州赴任时写诗两首诗之一《七夕》写到当时郧、商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另一首为《送商州崔判官序》。当时上津为商州(包括秦岭以南、商南以西,柞水、镇安以东地区)辖区。崔述796年任房州剌史 ,801年去世,权德舆为其写了墓志铭。 他的另两首:《七夕》
&&&&佳期人不见,天上喜新秋。玉佩沾清露,香车渡浅流。东西一水隔,迢递两年愁。别有穿针处,微明月映楼。《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⑨清末山阳县陈愈愚的《丰川行》。 陈愈愚,字鲁斋,山阳县牛耳川人,己酉(1909年)科拔贡,先后任四川直州判、白水、蔑县、紫阳、同州(今铜川)知县。山阳旧称丰阳,境内群山杂沓、河流网络,以县河、金钱河、银花河三条河流为最大。其全文如下:丰川西流三十里,曲折而南板岩市。下汇合河安家门,宽坪旷河地肥美;又会箭河入漫川,水旱码头如珠联;向西大河为金井,“金花交会”八影传。东南数河发鹃岭,两岔河口地数顷;下河泉河到漫川,会归同入上津境。鹃岭之东水向东,银花一带物产丰,归说丹江派各别,赵川诸水更不同;此处天河为最大,流入郧西作襟带。群山诸水不同归,吴道妙笔难描绘,乱山杂沓一山城,亘古几风产名人。时和岁稔安耕凿,长为无怀葛天民。《康熙字典》:《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天河也。《尔雅·释天》箕斗之间,汉津也。
&&&&2、石人河:在天河东岸有一条小河流名叫石人河,至今这个村仍叫石人河村。石人河南面不远处有一地名石牌,相传有不知什么朝代树的一块大石牌,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地名仍叫牌记垭。
&&&&3、石婆沟:在天河西面涧池乡有座山,叫娘娘山,史书上说山如胡人鼻子,故又称胡鼻山。山下有条沟叫石婆沟。
&&&&4、 “石公公”和“石婆婆”:位天河坪南石门弯儿有座石像。来自民间传说他们就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5、上津的天蓬山,在郧西的天河上游附近。《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清楚记载:在陕西山阳县东南八十里,《隋书地理志》上津县有天柱山,《寰宇记》天柱册,亦名牛山,《段成式名山记》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游仙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6、剑池:现在的涧池乡的涧池村.
&&&&7、天池垭:在涧池乡东面,天河的西边。
&&&&8、天池庵:郧西古八景之一。位于县城东南山坡之上。边有天池,清末襄阳训导陈之斌的七言古诗“南山绝顶有天池,池里窥天天更奇,任许尘埃飞不到,惟涵秋水一连漪”。以前天池“水不雨集,亦不泉涌,数百年无盈竭”。常泛青波,明澈如镜。诗谓“月上天池池上月,倚栏人在碧琉璃”。
&&&&9、牛儿山:位于天河边的郧西县观音镇西边的牛儿山村。据传牛郎追赶织女,在此话别。
&&&&10、在观音镇牛儿山西边有个海拔742米的萝筐崖,相传牛郎不忍织女离开,挑着一双儿女孩子追赶织女到此山,织女还是被逼走天庭,牛郎在此披上牛皮。
&&&&11、郧西县城至观音龙桥至贾家坊之间的天河附近有个双石沟,以前有对双人石。
&&&&12、郧西土门镇天河附近有个娘娘庙。
&&&&13、天河上游郧西与山阳交界有个天桥乡,据明万历《郧阳府志》载:郧西县城西北八十里有天桥。
&&&&14、天河上游郧西白岩河上面的谢家河段有一个银洞沟,相传此处有个洞古时称为牛郎洞。牛郎洞后面不远处有一座山叫牛头山,山上有一座牛郎庙。
&&&&15、香口白岩河附近有个大塔山、小塔山,当地老人说,以前大塔山叫牛郎山,小塔山叫织女山。
&&&&与之相关的祭风祭俗。天上有华盖七星,相传天帝在紫宫,造父五星在传舍河中,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死后精上为星。织女三星在纪星东端,牵牛六星在河鼓南。而在郧西县城北,大约10里有华盖山,且有玉皇顶庙、中玉皇顶庙,西玉皇顶庙,西玉皇顶西南有娘娘庙,三台观,三台观中有二郎神等守护的天兵,左有九龙寺(现土门镇),右有十大天王寺(安家乡);西南有文昌庙,河中有转精奇石。就在天河的中游附近还有一个庙叫红庙,据道人讲,庙有红、白和青、黄之分,而“红庙”顾名思义也就是缘分之庙。再南天河畔有天池庵,旁有石婆婆,以前庵里有女主持在此修行。只和天河一水隔的山上有一巨石倒悬空中,其状如鼓,人们在此修有一道观,称为悬鼓观,悬鼓观旁有牛郎庙,是男道士在此守观、守庙。一观一庵,一边是男,一边是女,隔天河青灯相守,是否就是一种寓意。对面山上,有石公公像,与天池庵遥相守望。郧西古有俗语,“自古郧西生得确(好的意思),二龙戏珠两条河,凤凰展翅天池庵,石公对着石婆婆。雷门激浪石门湾,狮子摇铃悬鼓观。一十八步登天梯,二十四个金柱头……”郧西老县城人,人人皆知。再南有石门,相传有石龟把门。郧西的古人们按照人间的三宫为玉皇大帝建了三个庙,并在旁边不远建起了娘娘庙,为文昌星、牛郎建庙,为织女建起了庵,并且把河中奇石奉为转精灵石,又有人称之为金钗石,说是王母娘娘划天河的金钗遗留于此。这些都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丝丝相扣。而且明代徐学谟、周绍稷编写的《郧阳府志》中明确记载着郧西人把转精灵石作为郧西古八大景之一。据当地村民传说,以前很多人还去祭拜、搭红绫,据说此石成精以后还可以走,走到这里正巧遇到一个生小孩的妇女倒了一盆洗三朝后的脏水,就在那不动了。至今郧西有没满月的女人不允许到河中洗衣服、脏水不能倒入河中,以免污了河水的习俗,小孩第一次过河还要往河中放几枚硬币,以祭河神。这也许是萌于郧西古人对赖以生存的河流的一种最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郧西的土门天河附近文昌庙中供的是文昌帝君,以前这里还建有一塔称为文昌塔、也称为文笔塔。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据说,每年的二月初三相传是文昌帝君的生日,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因为主管文士之禄籍,故文人多祀之,想子女考取功名的人常去祭礼祀。过去的郧西是直达西安的重要路口,郧西县城是天河口到商南、商州的重要通道,曾经有名的苏家官路,就是一条重要的骡马通道,就在郧西县城东五里的苏家坡经过,经过赵川阎家店到商南的下骡马店,再上骡马店到商州。水路经天河口黄莲垭汉水埠-----郧西县南设有驿站------郧水驿(总铺)---天桥----商南。宋朝文学家,曾巩曾知襄阳,从这里经过,在郧水驿留诗一首:《郧口》:“我行去此二十年,郧水不改流潺湲。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鸾独腾骞。今人随我不知昔,我记昔游何处言。泪向幽襟落如泻,况闻江汉断肠猿。(注:故人乘鸾独腾骞。曾巩此处用典,出自古人有张骞在天河会见牛郎和织女,并成为神仙的民间传说,而郧水的一段谓为天河,诗人见到郧水的天河就想到张骞在天河会见牛郎和织女典故。)
&&&&古代有“名利商山路”之说,就是很多人沿商山路到西安进京赶考。唐末诗人王贞白在《商山》:“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唐肃宗至德初年,盐铁使第五琦建议,“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溯江汉而上,由上津至洋州,令汉中王瑀陆运至扶风以助军”。安史之乱时,肃宗令扶风太守薛景岳兼任防御使,抵御叛军,使安禄山的兵力“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而上津者,密迩武关,蔽翼汉中,亦东西之喉嗌也。唐天宝之乱,江淮贡献,悉取上津,以达扶风。”“初(唐德宗初年),希烈自襄阳还,留姚詹戍邓州,贼又得汝,则武关梗绝。帝使陕虢观察使姚明昜攵治上津道,置馆通南方贡货”。李希烈叛乱,武关道不通,郧西的天河、上津遂成为唐宋以后两个重要渡口。《唐史》:“盖南北多故,从江汉而达梁、洋,必取道上津也”。上津路由此成为“南控荆、蜀,西达梁、洋,北到长安,以抵商淅”的重要交通要道。郧西城东五里的苏家官路主要是通往商、淅的陆路,天河则是通往商南、商州的水道。”唐朝曾派军队民众修商山路。自此,郧西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四川北部的人到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南方人到商南、洛南都要经过郧西。明朝郧西县令黄翊,字元吉,在万历郧阳府志中有他的《郧西县新治天河记》,记载了他在明嘉靖27年(1548年)主持疏浚天河的过程,并指出“天河一通于汉,则南迤荆、襄,西通褒、沔,右连房、竹,左控商、於,为秦、楚、蜀、汉之要津”。同时在《郧阳府志。山川》中“天河,县西一里,出商洛虎鸣谷,经县治南达于汉。嘉靖间知县黄翊疏议。可通小舟,后知县杨震宇、孙衮重修导之,商民便焉”。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十二月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将山南东路的位置提升到仅次于唐代陆上交通轴心的“洛阳道”,成为全国瞩目的第二条国道,商山路就是其中的一段,上津路经蓝田直达西安,郧西到商山路经过商南、商州后经蓝田也达西安,可以说两条道殊途同归。很多文人经天河至西安经过郧西,都要到文昌庙里去拜一拜。
&&&&天河口还建有观音老母庙,观音镇有观音堂。据观音至天河一带百姓讲,他们这里主要信奉观音老母,是因为观音老母恩准牛郎织女七夕一见,而且观音是福神,主要做好事、善事。涧池娘娘山有娘娘庙,娘娘山山顶峰有“灵官殿娘娘庙”至今留存。每逢初一、十五向“王母娘娘”,“观音菩萨”求子祈祷的香客、旅客络绎不绝。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郧西人认为是乞喜节、乞巧节、齐喜节、女儿节、爱情节。郧西有观星、祭拜、乞巧、幽会的风俗。之所以称为喜节,是因为喜鹊在七月七为牛郎织女架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同时,喜鹊是民间喜爱的一种灵物,传说,是喜神降世,仙名鹊儿。有一年,玉帝派金牛星下凡,给人间撒了些草籽,大地处处绿茵,只是缺少花木,人间还不是很美。这话被鹊儿们听到,就把这件事转告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听了鹊儿的请求,心想,玉帝派金牛星给人间撒草籽,落了个好名声,我何不让百花仙子给人间送些花籽,借此名垂千古呢?可王母舍不得冬梅,再三叮嘱百花仙子:百花齐撒,独留梅花!从那时起,人间大地从春到秋,百花盛开,惟独冬天没有花。鹊儿偷了一株梅树苗,衔到人间。从此大地上就有了梅花。因时值腊月花开,所以人们称它“冬梅”或“腊梅”。王母发现此事,下令绑了送梅的鹊儿的双腿,并把它关进笼里禁了起来。从此,鹊儿也就练成了蹦蹦跳跳的本领。后来,专管天宫鸟类的三足鸟得知此事,很同情这只鹊儿,冒风险打开笼子放了它。这只鹊儿飞到人间,看到梅花吐艳,就在梅枝之间跳来蹦去,还“喳喳喳”叫个不停,声音悦耳。正好一家姑娘要结婚,在后花园哭嫁,喜逢鹊儿飞来,在盛开的梅花上,姑娘听后问:“这是什么鸟……”快嘴的丫环忙说:“今日大喜,姑娘逢喜事,你听它在叫喜呀、喜呀,就叫它喜鹊吧!”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要找鹊儿麻烦,玉帝问鹊儿为什么要私自下凡,鹊儿说了经过,众仙一起说道“这是好事呵,人间有喜事也是您所想看到的呵”,玉帝想了一会说:“好吧,那有了喜事你就去叫吧”,从此喜鹊就专门报喜了,是为喜神。话说与喜鹊一起的一个聪明任性的名叫灵雅的神姑娘听后,十分羡慕,她也听到有人哭,就飞到别人身边,谁知那家是死了人,当那家听到叫声,仿佛说“呜呼啦,呜呼啦”,很是气愤,拿起竹竿便打,我让你“叫死”,不一会儿那家老人真的咽了气。灵雅也不好意思,便化成那家姑娘的模样,一边哭一边念经,那家老人又活了过来。灵雅的事也被王母知道了要惩治她:“这还了得,都想下凡,还惹出祸来。”这事又搞到玉帝那,太白金星说,灵雅虽然说下凡惹祸不对,但她化为孝女,很有孝心,救活了那人,也很难得。”玉帝听了觉得是那么回事,就说“那就让她当孝神算了吧”,每逢谁家有老了人的事,她都要悲伤的叫几声,久而久之人们就叫老鸹,因为当时她身着一身黑,所以我们见到的多是黑老鸹。多呆在庙堂边尽孝心,都用来笼统地喻示“孝顺”。因为黑老鸹叫都在这里边种场合,所以人们不太喜欢她。也有了“天下乌鸦一样黑”,“乌鸦嘴”、“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的说法,其实是冤枉了她。她也因此受尽委曲,任劳任怨。后来玉帝念此,又封她为太阳神。据说真武大帝在武当山把乌鸦奉为“灵鸦”,后人在山上建有乌鸦庙,“乌鸦接食”为武当八景之一,就是进山的游人,也要随身携带一些食品,散放给乌鸦来啄食。
&&&&郧西人普遍认为,喜鹊叫预兆着将有喜事临门。郧西人认为:喜鹊“早叫喜,晚叫财,晌午叫得客人来。”“灯花报喜喜鹊叫,燕子双双返故巢”。有“唧唧喳喳,提水烧茶”,就是喜鹊叫准是有好客人要来了的意思。郧西乡下很多人认为,门上如果有喜鹊、燕子垒窝,那就象征着住宅有吉,家运兴隆。不要随便让它走了。前些年,在六郎、上津流传有一本叫《喜鹊神数》,又名《梅花数》的书,那上面,专门研究的喜鹊叫与喜事的关系,叫几声,有什么好事,带有占卜的性质,据老人说很灵的。郧西人嫁妆上爱画上喜鹊登梅,寓之为“喜上梅梢”。同治乙丑年和民国二十五年的《郧西县志》都记载了郧西自古就有“七月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为乞巧”过七夕节的习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特别是少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这在北朝上洛州(当时设上津为北上洛州,隶于上洛州)刺史庾信《七夕赋》中有明确记载:“兔月先上,羊灯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视织女之阑干.于是秦娥丽妾,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娥丽装而半故,怜晚饰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中,针鼻细而穿空。”直到现在,郧西仍保持这种习俗。七夕节前数日,将绿豆、小麦放入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七夕以红蓝彩丝束之,用以祈福。是日,姑娘媳妇们成群结伙,团坐树下乞巧。首先,送彩绳。相传为了让牛女相会,便于喜鹊架桥,幼女将所系红头绳、手上的七彩绳置于屋顶或者喜鹊栖息的树下,让喜鹊衔走,以助牛女架桥。然后,比赛穿针,每人手执一针一线,对着月光穿,先穿三针者为“巧”。其次比赛穿豆芽,各人用手里的针线穿连清水盆里的绿豆芽;以数数字计时,数满一百为限,以穿连豆芽多者为“巧”。再次比赛翻绞,用红头绳绷于两手指间使之成“绞”,双人对翻,每翻一次变换一番花样,以不翻错者为“巧”。然后赛编织、剪纸,就地取材,用“藤条、草叶、禾杆等编织动物、花卉等小品,以精奇者为“巧”、用纸剪各种图画,以生动者为胜。也有赛扑萤的,将流萤捉来装在南瓜花里当灯笼玩。获“巧”多者为“巧姐”,拥其上坐,切瓜分果而食,以此为贺。待月将落山,各自分散“听牛郎织女说话”。俗传织女此时经过鹊桥与牛郎会。还传说喜鹊、乌鸦等神鸟七月七前后在汉江流域的其它地方都不见了,都飞到天河口架桥去了。也有人借此与情人会,似同情人节。这些有趣的风俗,有趣的故事反映了郧西女人心灵手巧,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简直就是古代才女、美女们的才艺表演大赛。热爱劳动,使得她们心灵手巧,技艺娴熟;热爱生活,使他们富于创造,大胆想像,多才多艺。
&&&&同时,天河流域、景阳、六郎等地《三十六朝》等民歌中,有有关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而且指出故事发生在夏朝太康年间,太康乱政之后,西王母干政,并阻止天帝孙女织女嫁给牛郎,这里面,牛郎织女是俩人,而不是神。同时还发现了大量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手抄本民间歌本。郧西天河流域每年的七月七日还有放天灯的习惯,“放天灯,以祀牛女(注:牛郎织女)”。天灯,又叫孔明灯,许愿灯,荷灯,放“羊灯”。“荷灯”指灯做成荷花的形状,羊灯是因为羊灯中燃放物是羊油蜡,还有用桐油作燃料。据天河口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讲,郧西是马头羊的源产地,由于郧西的马头羊在古代被认为是瑞兽,古代的建筑物上、画像石墓中、器物上、灯上常用羊的形象装饰。还有家用灯的外形做成羊子形体模样也称羊灯。老人们说:“羊者,祥也”,马头羊,有“飞马送吉祥”之意,如果有“羊生三个”,那更是吉祥中的吉祥了,寓意“ 三羊开泰”的意思。清蒋麟昌《咏七夕》诗:“一报人间箫鼓喧,羊灯无焰秋空碧。”,郧西的儿歌中唱有“天灯亮,天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天灯明,天灯亮,早送牛郎上天堂”。这表达了郧西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让他们团聚的美好愿望。
&&&&关于天灯出现,有人说在平阳,即当年的上津,有人说在阳平关。反正都在汉中郡一带。这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描述: 蜀建兴9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大军攻祁山,共收14寨,因粮草奇缺,与魏军展开对峙,因剑阁是粮草必经之路,山路奇险,牛马行动不便,粮草迟迟不到,诸葛亮心急如焚,便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草,非常便利,却说司马懿正忧愁间,忽听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食,人不大劳,牛马不食,司马懿大惊,即命令张虎、乐琳二人领兵五百,从斜谷小路抄出,抢得三五匹“木牛”“流马”,司马一大喜,“汝用此法,吾亦会用之”,半月造得2000余只,与孔明所造一般无二,命令镇远将军岑威引兵一千,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用粮食,魏营军士无不欢喜。却说高翔回见孔明,说魏军抢去“木牛”“流马”三五匹,孔明笑着说:“我正要他抢去,我只费几匹木牛流马,便能得军中许多资助,大家都不解,问到,丞相怎么知道?亮曰:司马懿抢去几匹木牛流马,定会模仿制造,那时便会知晓,数日后,人报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孔明大喜曰:“不出吾之算也。”便唤王平分付曰:“汝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径到运粮之所,将护粮之人尽皆杀散;却驱木牛流马而回,径奔过北原来:此处必有魏兵追赶,汝便将木牛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汝等竟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回身再将牛马舌扭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疑为怪也!“王平受计引兵而去。
&&&&孔明又唤张嶷(nì)吩咐曰:“汝引五百军,都扮作六丁六甲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妆作种种怪异之状;一手执绣旗,一手仗宝剑;身挂葫芦,内藏吾创天灯,伏于山傍。待木牛马到时,放起天灯,一齐拥出,驱牛马而行.魏人见之,必疑是神鬼,不敢来追赶。”张嶷受计引兵而去。后来果不出孔明神算,魏军看到鬼头兽身,身挂葫芦天灯冉冉上升,以为神鬼来助,各个下破了胆,逃之夭夭。
&&&&这恐怕是最早利用这种祭俗的最好见证了,也是天灯文字记载最早的历史了。资料记载,秦汉时的帝王宫室中就已有“青玉五枝灯”、“百华灯树”和“芳苡灯”,但不用于祭祀。诸葛亮利用祭俗中人们相信有神鬼的心理,巧用天灯,退了敌兵。恐怕客观上也助长了人们放汉水以及天河流域放天灯习俗的形成。除放天灯之外,后来逐渐演变为燃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天河流域的人,特别是天河口的人,每年七月半前后,还用纸张制成灯具,叫作放河灯,也叫花灯;并制作纸船,称作放瘟船。用把萝卜挖成圆桶形或者桐油油过的纸拢成圆筒状,将蜡或者桐油放在内,将筒放到事先做到的花灯或者纸船上。到了夜晚,在锣鼓声中,道士念着经(当地称作打阳待尸),很多人把灯点燃,然后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道士还扮演一种所谓的“拉生魂”的活动,将做好的纸人,用链子拉着,放入河中,据说是为了让纸人作替死鬼,以免有人在河中淹死。据天河口一位80岁的老船公介绍说,这主要是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而且当时的条件靠人力也不好疏通,天河口与汉水交界处历史上险滩多,急流暗滩多,船容易翻,所以人们害怕,就要祭祀。同时,这里还专门建了一个杨泗庙,至今仍保存较好,砖上“杨泗庙”字迹犹存。老人深有感触的说,现在好了,有车,有公路、有铁路了,这个风俗也逐渐淡化了。不过放天灯许愿的习俗一直保存下来。老人的说法的确是这样,过去在郧西城外(今县人民医院内),上津车站、夹河街南、景阳的古码头、孤山附近、安家乡都建有杨泗庙,所有行船的人,船出发时,回来后,大小船只都要在此停驻,船工到杨泗庙祭拜,以求一帆风顺。初一、十五以及重要节日,第一件事就是祭祀杨泗将军。杨泗据说是一位将军,水性好,斩过龙,救过很多人,后来成为人们心目中专管水的神。
&&&&正月间,在郧西六郎乡、上津、观音、香口、土门等地民间还流传着女孩子请筲箕姑的活动,用以问询吉凶祸福,据说与织女有关。用一只装着砂子的茶盘,一只倒扣的筲箕,在筲箕口上放一朵纸扎红花,一根筷子上插在筲箕头部,下顶砂盘,两名少女各用一个手指头分别托着筲箕的一边,抬离桌面,转动筲箕,带动筷子在砂盘里转。在场的人焚香、点蜡、作揖,烧香、念动咒语,“正月正,百草青,请七姐下凡城,请姑娘什么事?接姑娘,问婚姻。(问年成、问财运......)。大姑娘来,飞一下,二姑娘来,飞二下,三姑娘来,飞三下,......姑娘要来早些来,莫等深更半夜来。深更半夜露水大,打湿姑娘的绣花鞋......" 念到一定时候,感觉筲箕自己动起来,那就是“七姐”下来了,大家心情紧张、兴奋,也更虔诚地作揖、磕头、焚香、放鞭炮。你可向“七姐”提问、祈求,“七姐”用筲箕的动作回答。比如问某老人还能活多少年,筲箕就带动筷子上下点,点多少次表示活多少年。这是利用筲箕本身有一种动力。请这种神限于少女。成年妇女和男孩也可参加,但成年男性不能在场,据说阳气太盛,“七姐”不下来。
&&&&郧西还有过牛节、祭牛神的习惯。以前农村过牛节时,给牛做上苞米稀饭,为它脖子或者是头角系上红绫子。生产队时集体还为每头牛分一点精食。小时侯我们问及原因,大人们讲,“猪狗都有自己的节,都有三天年,何况牛呢,一年到头受累”,后来人们还推及及人,无论与别人有多大矛盾,还是别人欠你钱,你在过年时都不要找别人,也说“猪狗都有自己的节,都有三天年,不要打扰别人”,这反映了郧西人宽怀的胸襟。同时,郧西还流传牛郎追织女到天宫后,被王母娘娘一掌打下凡间,上颚牙摔掉了,所以牛上颚没牙,王母虽然很气牛郎,但念及牛郎毕竞成了自己的孙女婿,生米做成熟饭,所以让他喝糖水,吃甘草,让别人走前,他走后,拥着他。牛郎听错了,听成让自己喝塘水,吃干草,他走前,人走后,犁地。故事有趣而生动,成了大人给我们祭祀牛郎的最好解释。也让我们对憨厚、老实的牛郎有了最初的印象。
&&&&2、以郧西县城、上津古城、长利县城等历史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为主的古代官方祭祀文化。据“郧阳府志”和郧西县志记载古代这些地方的祭祀的主要对象是“曰法施于民,曰以死勤事,曰以劳定国,曰能御大灾,曰能捍大患,皆以其有功德于民,故祀之”,并载在祀典。“祭统以庙亲而坛。盖庙貌也。入其庙则见其人也。坛壝则鬼神之之矣”。所以“凡贤人、君子、忠臣、烈士有功德于民者,则庙祀之。”根据这种观念,郧西、上津县城过去统治者倡导供奉祭祀的神灵主要有:社神。因为农业与自然界,尤其土地关系密切,人们把土地神化,认为有社神,主宰农事。以前,郧西城西门外、上津县治西南一里均建有社稷坛,是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郧西社稷坛后面的山称为五谷梁。社:指土地,社神,相传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稷,指五谷神。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演戏,准备酒肉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然后宴饮。主要分春秋二季,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祀,称为春社、秋社。同时统治者注重对城隍的祭祀。据说是守护城池的神,有水之城称为城,无水之城称为隍。上津、郧西县城都建有城隍庙。郧西县城隍庙在现在的城隍庙商场处。上津城隍庙在现郧西二中院内。郧西县西南二里、上津县南五里分别建有山川坛,山川坛,用来祭祀山林、川泽、丘陵之神,以祈丰年,古代吉礼的一种。同时又祭风雨雷电四神,因此又被称作“风雨雷电山川坛”。通常一年里的春秋两季,政府部门全体出动,去祭扫风云、雷雨、山川之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逢久旱,地方政府之首脑必趋坛祭雨。还有河庙,祭水神。明朝黄无吉的《郧西新治天河记》中记述了郧西知县黄翊1548年疏通天河后,曾“树神祠三间,秩水祀”,就是祭水神。郧西有白龙庙、黑龙庙,上津在县城东山有龙王庙,龙王庙左面有文昌庙,都是统治者祭祀水神和龙王的地方。
&&&&郧西县北门外厉坛,是祭无祀鬼神的坛。现上津电信院内以前建有一座七层的白骨塔,青砖彻成,高三丈多,每层一门。也是由于上津频繁战乱,因尸体无人掩埋,掩于此地,堆以土丘,建塔七层,以祀亡灵。取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谓佛塔。城隍庙在现城隍庙商场。萧公庙,在县原郧西县城大门之内,据志书记载,是郧西的土地神。上津古城里建有萧公祠。明代以后,郧西、上津县有原公祠,均在县城内。原杰,明朝山西阳城人,字子英。正统进士。历任南京御史、顺天巡按、江西按察使、山东左右布政使、山东巡抚,召为户部左侍郎。成化十二年(1476)奉命往荆襄抚治流民。采纳周洪谟《流民图说》,于湖广、河南、陕西边界增设府县。召为南京兵部尚书,未及赴任,病卒于南阳。对于郧西、上津的发展他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郧西县儒学东、上津在县北关半里,建祠祭祀他。上津北关有五通庙祭祀五通神,五通神又称“五圣”、“五郎神”。县南有关王庙,供的是关羽,上津县东山半山上有火星祠、泰山庙,郧西县治东南有火星祠,上津市场处有财神庙。这些祭祀与古代的统治者的统治观念是吻合的,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如所谓的原公(原杰)祠、列女坊、天河口的孙大人庙中的孙大人,都是对当时统治阶级作出贡献的或者说对统治阶级统治有利的,被他们用以教化百姓。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统治阶级在一定程充上重视五谷、土地、水、火、山劳动资源的观念有关,农业是根本,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了,社会才会安定,统治才能长久,这其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士大夫们重农事,重安定的民本思想。
&&&&天河口的孙大人庙中的孙大人,即孙应鳌,字山甫,谥文恭,明朝贵州清平人,曾两任郧阳抚治。孙应鳌的始迁祖孙华,原籍江苏如皋县,明洪武(朱元璋)25年(1332)调任龙里卫总族,永乐(明成祖)中,调清平卫,遂世为清平人,孙应鳌系孙华定居贵州后的第八代孙。 明嘉靖23年(1544),王阳明大弟子贵溪徐樾以副使督学贵州。孙应鳌时年18岁,受业于徐樾,为王阳明再传弟子。嘉靖25年(1546)孙应鳌乡试第一,成举人。嘉靖32年(1553)孙27岁,入京应试礼闱,中进士,廷试选庶吉士。嘉靖40年(1561),孙35岁时,升陕西提学副使,在西安建正学书院,作《谕官司师诸生檄文》(亦称《教秦绪言》),教育学生崇正学、振笃实之风,要求教师“严范”,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的重要史料。嘉靖41年(1562)孙登华山,作《华山诗》八首,朱彝尊将其编入《明诗综》。 嘉靖戊辰1568年初任郧阳抚治,万历元年癸酉年(1573)孙47岁,起官司佥都御史,再抚郧阳,著《寄学孔书院诸会友琐言》(亦称《幽心瑶草》),并著《淮海易谈》四卷、《四书近语》六卷,借助对《周易》、《四书》的解说,阐述其心学,超出儒家经典的原意而且直明心体,成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万历3年(1575),孙49岁,晋户部右侍郎,旋改礼部,掌国子监祭酒(清代叫学部尚书),为全国最高学府校长、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万历4年(1576),孙50岁时,明神宗皇帝(朱钧)亲到国子监听课。孙向皇帝讲授《尚书·周书》中的《无逸》章。此章是周公戒周成王勿耽于享乐之辞。神宗听后十分高兴,命坐赐茶,复赐大红罗纻各一袭。万历5年(1577)返归故里清平,“筑学孔精舍以居学子”,“为乡学立教”。辑其诗,名为《学孔精舍诗稿》,收诸体诗900余首。万历11年起刑部右侍郎,万历12年(1584)起工部尚书。据说其在陕、在郧其间,除暴安良,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因此,在陕西、郧阳等地都建有孙大人庙。郧西就在天河口渡过口旁建有孙大人庙,经常有人祭祀。破四旧时毁坏,后来当地群众又重新建了一个。
&&&&这也说明了郧西人淳朴的一面,官民关系的和谐,在他们心中有一杆秤,对那些作出贡献的官员的一种深切的怀念。这在郧西六郎的将军石像,岳王庙中都可以看出。
&&&&此外,长利县,原治所在观音五顶坪和观音镇之间,公众祭祀场所有万寿寺、三教宫、以及万寿寺西北20里的清净寺等,规模也较大。万寿寺,三进三重,建筑精美,木雕很有特色,特别是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后来成为我军解放陕南时的重要兵工厂。宋朝陈师道诗《万寿寺怀重二禅师》:“寓世生同里,师去仍有情。来为百年别,不惜片时程。斋钵须勤供,经钟莫倦鸣。当来第三会,此界却逢迎”。重二禅师北宋庆历七年,禅师为徐州人,曾在此为主持。
&&&&后来,统治者为了管理僧众和祭祀活动,上津、郧西两县都设立了僧会司。贯彻执行朝廷的一整套严格的神祇封赐制度,管理、控制民众祠神信仰,或帮助地方人士为当地祠神申请封号、赐额,或打击淫祀,二者并存。上津的僧会司在上津县治东的清明寺内,设官僧会一员,每年收祭祀银90两,坛祠、文庙各衙门门斗银四十五两八钱,斋膳夫银124两,油烛银七两。郧西县祭祀银134两,柴薪银120两,斋夫银84两,表夫银一两九钱,坛祠、文庙各衙门门斗银31两,油烛银七两,加上信众捐献。费用很大,六郎龙泉寺等大型寺庙还划出专门土地,由寺僧管理使用,称之为“公益敬”,由此僧寺收取课钱。可以看出,祭祀,特别是统治者的加入,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但僧会司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淫祀”(有点类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邪教),还确保了祭祀不干政,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3、以封神榜的神话传说为线索,形成了浓郁的封神文化。 在郧西的三官洞、安家一带不仅有一些封神人物传说,而且有一些地名、祭俗与封神人物有关。地名有火车岭、界牌关、何家井、青龙山、雷潭、闪潭等。祭祀的人物与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相吻合的有:一是财神爷。在郧西,财神庙很多,而安家、三官洞就有多个,上津、郧西过去还建有财神楼。财神在郧西可以说官庙、家庙、普通寺庙大都供有。据人们称,该财神像当为正财神,即赵公元帅像。赵公元帅,即赵公明、赵玄坛。赵公明画像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郧西有俗语说:”财神本是勤劳人,节俭才能福禄深”。既是说赵公明是终南山的一位勤劳经商人,善于积累财富的传说,也说明了财富要靠劳动,反映了郧西人以劳动为荣的传统。据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此正月初五经商的人要接财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以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这一天,不从事经商活动,否则会破财,因此初五又称破日。 
&&&&还有郧西的群众在过门,或者建新房上梁时,要在红纸上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字样,贴在门上,上梁的隔夜多做些糕点,备好果子。过门、上梁那天,燃放鞭炮,泥瓦匠、木匠将糕团、果子搬到屋面上向下抛,,四面八方的村民见到抛糕团便纷纷前来争抢,很是热闹。这里的姜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据民间传说,神都是姜子牙封的,共封了365位,其中玉皇大帝的位置他想留给自己,结果被张友仁骗走了玉皇大帝的封号后 ,封神已经结束,姜子牙自个没有了位置,只得爬上房顶,坐在上面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他成为一个屋顶上的什么神。至今,郧西的农村盖房子上梁的时候,都有这个仪式。“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据说是请姜子牙的,只要姜子牙出面,什么鬼神都会离得远远的。意思是他在,百无禁忌,诸位神邪鬼怪都得回避,以保房屋住得吉利。同时,据三官洞的同志讲,前些年在三官洞还有专门姜子牙的庙和牌位。
&&&&此外,还有土门镇三台观、郧西六郎乡、槐树、羊尾的任洞沟都建有二郎庙。安家白龙洞附近还有地名二郎沟。据说是为了祭礼二郎神。二郎神指的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杨戬。三台观位于土门镇双庙村,距郧西县城18公里,山顶有“二郎庙”。据说在湖北、陕西、河南等三省内很有名气,每逢二郎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五,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香客如潮,游人如织,每年大约有5万余人专程到此拜访。郧西安家乡、河夹、涧池、土门、香口、马安、店子、六郎、景阳乡、夹河镇的泰山庙始分别建于宋、明时期,原名“东岳庙”,起先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即道教泰山神黄飞虎、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黄天化,后来又供奉黄飞虎的女儿“碧霞元君”,安家乡的泰山庙在胡家大院背后。受佛教影响,泰山庙又从原先的道教场所逐步转变为以供奉佛像为主,以供奉道教神像为辅,释道合一了。关于封神中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之职,可见于《封神演义》第九九回:“尔 黄天化 以青年尽忠报国……特敕封尔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之职。”传说中正神炳灵公是泰山神 的第三子,是管领三山的神。封神演义中有烛火星姬叔义,郧西、上津原县城外均建有火星祠,河夹镇、三官洞、六郎小寺沟都建有火星庙。郧西流传有闪电神(即金光圣母)的传说,传说五龙河有一潭名,名为闪潭,形若圆月,若遇暴雨时,潭水翻卷,涛声如雷。《封神演义》中金光圣母是截教门人,金鳌岛十天君之一闻仲讨伐西岐,到金鳌岛请来十天君,摆下了“十绝阵”。金光圣母布下“金光阵”,乃“十绝阵”的第五阵。阐教门人萧臻死于阵中,后来被广成子所破,并用翻天印杀死金光圣母。死后封神榜上封雷部二十四位天君之一。
&&&&在郧西还据说有闻太师坟,有雷潭,据说雷神就是闻太师。这与《 封神演义》中敕封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职,仍率领雷部二十四员的传说相一致。过去郧西人如果做了不好的事,要向雷神陪罪,否则会电打雷辟,很多庙宇有雷神像。郧西农村还有谚语:“正月雷声发,天干一百八”,“正月打雷,坟堆堆;二月打雷谷堆堆;三月打雷麦谷堆”。以前人们认为正月打雷不好,二月打雷较好,三月打雷最好。因此,过去如果正月打雷了很多人都要去祭雷神,要雷神不要发怒,要保一方平安。这些都是古人对电、闪、雷等自然现象不理解,而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理想化的解释。但能够充分反映出这里的群众敬重自然的一面,相信有雷公、云母等,有不孝敬的人被雷劈死之传说,被大人用来教育子女多行善事。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渴望战胜自然的一面,他们在天下雨较多影响农业生产的时候,会用纸剪上“扫天婆”,挂在房外,希望将天上的云雨扫去,太阳出来。过去很多庙里供有雷神,这也可能是古代郧西上津一部分地区属于商地,人们对忠于纣王的闻太师的一种忠君思想的肯定。《封神演义》中有郑伦、陈奇二将,郑伦有一手哼鼻的绝招,遇到来敌,鼻子一哼,喷出白光两道,能吸人的魂魄。陈奇上阵后只要张嘴一哈,喷出一道黄气,能把人的魂魄喷散。姜子牙封神,封他二人为镇守山门、保护佛法的哼哈二将。这在郧西以前的很多庙门旁都有这两位神像。
&&&&总之,郧西有相当一部分神与《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相吻合,而且成为人们敬仰和供奉祭祀的对象,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到底是有了神的形象,写就了《封神演义》,还是有了封神演义而造的神像?
&&&&4、以五大宗教为线索,以仙山秀岭幽洞为分布特色的祭祀文化。郧西由于有十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五大宗教俱全,祭祀各有不同,祭祀文化各具特色。
&&&&首先,是五大宗教祭祀的场所有所不同,祭祀的对象也不同,或者说在郧西五宗教都有各自不同的祭祀场所。祭祀场所是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郧西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其祭祀的场所各不相同,通过这种场所的不同和祭祀的对象不同,祭祀活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反映出各种祭祀文化的不同。
&&&&寺院庵堂殿是佛教祭祀活动的场所。在郧西数量上不是最多,比庙要少,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僧人众多,在县域祭祀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寺是僧园之总称,院是寺内别舍。在我县寺院众多。如,原上津县名寺(现郧西县中西部),至今仍存的有遗迹的或者保存较好的有:今六郎乡龙泉村的龙泉寺、兵营铺村的云峰寺;今湖北口三十六岩的观音寺,位于秀峪峰上的弥陀寺(也称西老寺);今店子镇的铁山寺(史称铖山寺),夹河镇夹河关的蟠龙寺、天寿寺、观音寺,夹河镇梅家河村境内的火烧寺,上津古城东面半山上的清明寺,上津天蓬山大峡谷的周围有东泉寺、圣水寺、如来寺。以郧西县城为中心的寺有:郧西县城关的城北五里的乾兴寺、城北二十里的普佛寺,城县治东(老民政局院内)有永庆寺,并建有戏楼;土门的九龙寺、河夹的东寺、观音镇的万寿寺、观音天河口庹家洲东峰嘴的前明寺等规模宏大,僧人众多,此外还有安家的铁佛寺,十王寺,马安镇白家山的疙瘩寺。另有后来五谷梁的猴王庙变成的园明寺,寺的规模甚小,只有一位师傅在此住持,这座古庙始于宣统年间,至今百余年历史。其前身须弥寺,后来不知怎样变成猴王庙,文革期间庙内物事破坏严重,猴王庙房子后为私人所有,荒草丛生,破败不堪。2004年,由政府出面协调赎回房屋,办齐各种手续,乃更名为圆明寺,并得信众们修整维护。目前这里有一位出家人,法号谓之“达弘”。这些寺院位置大多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从地理学上讲,有风有水,是清静之地。郧西上述寺内大多佛、神众多,雕像栩栩如生,碑刻众多,史书多有记载。今旬阳县东仙河观音乡,寺北10里有七里砭,现存辛和尚修道摩崖一方,至正七年九月四日刻石上写道:观音寺,辛和尚,不知何许人。元至正初住持观音寺,寺在仙河之中,为汉上往来商於通衢,路有七里砭,险道也。至正七年(1347年),和尚宏愿修道上津,募化有缘人,功德告竣,阿弥陀佛。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上津县的道教当时很兴盛,很多外地和尚到此修炼,修得正果。
&&&&庵,多出家女众所居,如,郧西的天池庵,槐树的刘秀庵、安家的同母庵,夹河的岳母庵,羊尾的花栗庵等。天池庵,在县南石梯子处,旁有一天池,“上有池水,四时不竭”,“水不雨集,亦不泉涌,数百年无盈竭”。旁建一庵,名为天池庵。“天池映月”是郧西古八景之一。清末襄阳训导陈之斌的七言古诗,称赞道:“南山绝顶有天池,池里窥天天更奇,任许尘埃飞不到,惟涵秋水一连漪”。真实地描绘了这一奇妙的风景胜地。在天池庵,每遇明月当空,来此欣赏“天池映月”的墨人骚客甚多。在他们的许多诗篇中,多以吟咏自然为题。如“苍茫夜色扫云间,池凿山颠月在天。素魄影涵千仞顶,澄波光浸一轮园。露寒挂宇飞金镜,人立松风俯石泉。万籁声无霄已半,不妨凭栏涤尘魔”。还有“自古最难是同心,唯有水月真知己”等等。天池庵,据县志载:天池庵前后有两幢殿宇,其间有长方形的宽敞庭院,左前侧有六角小亭和各类花木。院内有石基天然水池,长两丈,宽丈余,深八、九尺,四周有十二石柱栏杆。后殿名“如来庵”,有佛像,面东而座,殿后有古松婆娑其顶。诗谓“月上天池池上月,倚栏人在碧琉璃”,好一派人间仙境。
&&&&槐树林特场的刘秀庵。槐树沟里有个刘家大院附近有一个刘秀庵。相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废汉称帝,实行“托古改制”,将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刘秀也打出反莽旗帜,组建舂陵兵与王莽抗衡。王莽认为起义军中刘秀对他威胁最大,于是亲骑追杀西汉皇族刘秀,以除后患。刘秀沿蓝田至商州的道路跑,王莽穷追不舍,刘秀灵机一动,折向南逃,然后逃到森林茂密、人迹罕至的槐树沟里。躲过了王莽的追兵。在此,呆了一阵子,后又逃回到南阳,组织兵力打败了王莽,成了光武帝。当时槐树有一女子,每天为他送饭,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刘秀答应发迹后娶她为妻,这位女子生下孩子后送与他人寄养,自己却在草庵里,青灯相守,苦苦等待。后来刘秀真的当了皇上,就把她接回到宫中。至今郧西老了人唱的待尸歌中仍有王莽追刘秀的唱段。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在祭祀活动中专指供奉神、佛的大厅,如郧西三官洞林区有祖师殿、三官殿、夹河也有三官殿。位于马鞍镇境内东南方向,有一座高近千尺的方山,山顶有一院古老的寺庙——祖师殿。关于此殿有个美丽的传说。先前,庙内僧人众多,香火袅袅,钟声悠悠,由此闻明遐迩。相传,真武大帝从武当山云游至郧西马鞍境内,不料天色已晚,想寻一个安身之处。当他一脚踏上东南方向的一座大山时,那山顿时摇摇欲坠,似要倒塌,于是他立即从山上一脚跨下来,那山却被他一脚踩歪了,后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郧西县城关镇是哪个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