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栄养ドリンク”的发音:如何用日粤语发音音“栄养ドリン

【CM听写】 205 佐藤製薬 滋養強壮ドリンク ユンケル_沪江日语学习网
网页版学习工具
佐藤製薬 滋養強壮ドリンク ユンケル
感冒高烧时更需补充营养,增加身体抵抗力。佐藤制药出品的机能饮料YUNKER富含各种滋养成分,能有效补充身体营养,让你早日恢复活力!
听写提示:
1、请听写出所有对话和广告词
2、听写内容中若有相关字幕提示,请用字幕中的写法
备注:对汉字假名转换以及正确率较为介意者,请慎入!
イチローさん、風邪で熱が出たら、どうしますか?
あんまり熱でないんだよ。
熱出るっしょ?
出ないよ!
熱出るっしょ?
しつこいな、熱出そうだ。
はい、 ユンケル。
投入してますか、ユンケル。
相关热点:请把这句话翻译成日语:栄养のバランスを考えた食事をしましょう。_百度知道
请把这句话翻译成日语:栄养のバランスを考えた食事をしましょう。
RT,不知道怎么样翻顺畅……求帮助,谢谢!
我错了,是把这句日语翻译成中文……对不起大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让我们的饮食更加注重营养平衡吧。意译比较好吧。
采纳率:34%
吃些(考虑到)营养平衡的食品吧。【栄养のバランスを考えた】是用来修饰【食事】的。
请把这句话翻译成日语(??):栄养のバランスを考えた食事をしましょう。これ、元も日本语でしょう。中文にするということじゃない?(还是)选择营养均衡的餐饮吧。参考まで。
让我们吃营养均衡的晚餐吧!
进食要考虑营养平衡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日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载]概说:日语中的汉字(上)
一& 汉字的传入和使用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罗马字。此外,还有像数学这类特别的场合,使用希腊文等。汉字原本是为了表达汉语而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日本的假名则是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字。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中国发明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时是用尖头的工具,将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鹿等的骨头上。后来学者们把那上面刻划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它是在中国安阳小屯一带被发掘出来的,这地方原是据今大约3000年前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安阳当时叫做殷,因此商代又被称为殷。商被周王朝所灭,这里毁为废墟,后被人称为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当时的文字还是极其原始的,具有象形表意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朝的末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现了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就是“金文”。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形体还没有定型,但它的形体也逐渐脱离了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甲骨文和金文统称“殷周古文”。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了文字。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并参与了这项工作。首先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的不同形体,其次将秦国固有的文字即大篆的形体进行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加以规范。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此时的汉字则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至今还用于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由殷周古文变成小篆,这是汉字的第一次大变化,大量的异体字被淘汰,形体由异而同,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
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可是书写起来并不方便,很快在民间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隶书在秦代灭亡后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和流行,在随后的汉代(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发明了纸和墨,汉字在西汉时期变成了更加接近现行汉字的“汉隶”。由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的第二次大变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长线条变为点画,圆笔变为方折,这次变化称为“隶变”。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定型的阶段。
经过三国时代进入隋唐时代后,汉字在形体上形成了和现形汉字基本一致的字体。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楷”是可以作为“楷模”的意思。楷书形体方正,横竖平直,笔画清楚,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沿用至今。在唐代,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等在民间已相当普及。至此,汉字在字体、书写体上就基本定型了。
(二)汉字的传入和实用化
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没有文字和文字语言。据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记》和《古事记》记载,汉字大约在公元3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一般认为,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日本的皇子学习汉文汉字。这是有关日本人系统学习汉文汉字的最早纪录。但是,据考证,日本人肯定在那以前就已经接触了汉字,从九州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据《后汉书》记载为公元57年汉武帝接见日本使者时赠给日本国王的金印)以及其他一些出土的金石器皿也证实了这一点。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文。到6世纪,已开始正式学习汉文,而且以学习真正的汉文为前提的学术界也逐渐形成。从此,汉字逐渐被日本社会所接受。到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不鲜见,这说明汉字已被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掌握。总之,从4世纪后期,日本大和朝廷侵占朝鲜开始,到7世纪后期日本在白村江一战中失利,从朝鲜半岛退出为止,在此期间,随着朝鲜半岛政治形势的改变,一直都有大批所谓“归化人”来日,他们都是朝鲜籍汉人,精通汉文,受到日本朝廷的欢迎,并被赐予姓氏,他们和精通汉文的韩汉人出任史官或博士。所以早先传入朝鲜半岛的汉字最初就是由这些人带入日本的,并在日本上层阶级之间逐渐获得推广的吧。
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只在文首、文直等一部分氏族中使用。那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际使用汉字的呢?我们可以在《日本书记》仁德天皇41年的记载中看到:“遣纪角宿祢于百济,始分国郡疆场,具录乡土所出”,也就是派遣纪角宿祢到百济,让他观察那里的疆界,记明送往百济的出所、国名和品名。此外,在履中天皇4年还有“始之于诸国置国史。记言事达四方志。”这样的记载。这时,更是进一步在各国设置国史,让其记录国内的形势,并作出报告。由此可见,汉字逐渐在官方变得实用了。因此可以认为在阿直岐?王仁来到日本之后的4世纪末到5世纪初,汉字已逐渐实用化,并开始在政治舞台发挥重要作用了。随着日本和中国、朝鲜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的一些贵族、文人、商人也开始逐渐具有了汉字、汉文的书写和阅读能力。虽然经朝鲜来到日本的中国人很多,但通过他们带入日本的汉语词,从整体上来看并不是很多。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大多是通过文献来学习的。特别是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度,设立大学以后,大学的教材就是佛教典籍,当时,《文选》等诗文也获得了日本人的喜爱,所以通过佛教传入日语的词汇相当多。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汉文典籍不断地传到日本、中国各个时代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不断地被日本人吸收,并与日本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汉字的构造
在中国,根据汉字的构成和用法,将汉字分为六种,这被称为“六书”。在战国时代的《周礼》中,就出现了“六书”的说法,它是关于汉字造字规则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一种理论。但对于“六书”的名目和内容,并没有加以说明。直到东汉时期,才有人具体介绍。我们在此采用的就是影响比较大的许慎的说法。在东汉时期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把汉字的构造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但只有从象形到形声是汉字的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主要是汉字的用法。
(一)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指模仿事物的形状,具有类似图画性质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就叫象形字。日语中的“日、月、山、川、雨、木、鳥、馬、魚、目、耳、口、門”等都是象形字。象形字多用来描写人眼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大多表现大自然和外部事物,如自然、动植物、人、身体,器具等。这是汉字中最基本的造字法,但这类汉字并不多。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现在大都表现不出实物的形体了。
象形字造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表示出复杂的事物,更无法表达抽象概念。但这些象形字后来大都成为了非象形字的造字偏旁,因此可以说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字。
(二)指事
指事是用于表示较为抽象事物的词,它们写成汉字时无法用图画表示,只好用一些记号。例如:“一、二、三”这些数字就是用横线来表示数的概念。此外,“上”、“下”就是分别在“一”的上下加上“?”来表示在地平线或界线的上方或下方。这些都是纯记号型指事字。另外,在象形字“木”的上方添加一横,就成为“末”,在下方添上一横就成了“本”。“刃”是在“刀”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短横,表示“刀口在这里”。像上述这些单纯使用记号,或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记号来记录的字,叫做“指事字”。指事就是用记号来指示某种事物。通过上述象形和指事这两种方法,造出了所有汉字的基本形体。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概念,但局限性也很大。因为单纯用记号难以表达复杂的词义,所以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汉字也并不多。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单一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又被称为独体字。
(三)会意
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已存在的文字在形体上加以组合,它的意思也是组合义,用此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一般为和体字。会意字大体可分为三类:
1& 重叠式会意字
“炎”是“火”的重叠,“林”是“木”的并立,“晶”表示太阳发出的光耀眼,“轟”表示许多车发出的声音。这几个词都是将同一汉字重叠构成的。此类汉字还有“森、淼、棘、磊”等。
2& 图形式会意字
“休”表示“人”靠着“木”,一看就能明白是“休息”的意思。“中”原是在圆的正中间划上一条线,表示正中间的意思。“夕”是去掉了“月”下面的横线,表示月亮才出来了一半。“孝”表示“子”背着“老”人,把“匕”这个笔画省略而成的。“取”表示以手取耳,“又”表示手,在古代畋猎获兽或战争杀敌时,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同类的还有“束、東、炙、杳”等。
3& 顺字连读式会意字
“信”表示能够相信“人”说的“言”。“位”表示“人”站“立”的地方。如果“日”和“月”一起出来,该会多么明亮,由此造出了“明”字。“古”表“十”代以前的事情经人的“口”传下来的意思。“歪”表示“不正”。这些例子是由不同的汉字组合而成,将构成的部件的意义连接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这类汉字还有“鳴、男”等。
就像这样,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当然有时也会省略其中一些笔画。通过这种造字法,可以直观地表达不少单纯用象形字或指事字难以表达的复杂的概念或事物。会意法无疑扩大了造字的范围。但是,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许多会意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分辨了。
日本使用的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人自创的汉字。这些字从字形特征看,主要是根据会意法造出的。例如:“峠”表示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働”表示人在劳动等。
(四)形声
形声又叫“谐音”,是将两个文字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表读音,另一个表大致的意义。在我国,把用来区别意义和不同字形,或者说是用来表示新字所属意义的类别的符号称为“义符”,或叫“形符”。仅仅成为表示读音的部件叫做“声符”。这种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汉字,就叫“形声字”,它也是合体字。形声字的形符大都由象形字构成。声符则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可以,但一旦作了声符,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例如:“江”和“河”,其中“氵”表示“水”的意思,“工”和“可”则只表音读“こう”和“か”。“鶴”和“鳩”,其右边的“鳥”表义,左侧的“隺”和“九”表示音读“かく”和“きゅう”。“問、聞”的部首“門”表音读“もん”,“口”和“耳”用以表义。
形声字的发明使其不仅能够标明汉字的读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形符(义符)的存在,即使读音相同,也可区别不同的意义和字形,就不必担心其中所引起的混淆了。因此,形声成为最受欢迎、最具生命力的一种造字法,今天,80%以上的汉字都是用这种办法造出来的。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结合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 左形右声
銅  金=金属(义)        同=どう(音)
泳  氵=水(义)         英=えい(音)
2& 右形左声
頭  頁=头部(义)        豆=どう(音)
頂  頁=头部(义)& & &
&     丁=ちょう(音)
3& 上形下声
草  艹=草本植物(义)      早=そう(音)
簡   =竹类(义)        間=かん(音)
4& 下形上声
製  衣=衣被类(义)       制=せい(音)
裂  衣=衣被类(义)       列=れつ(音)
5& 外形内声
囲  囗=有四周(义)       井=い(音)
府  广=房屋(义)        付=ふ(音)
6& 内形外声
聞  耳=耳、听(义)       門=もん(音)
問  口=用口(义)        門=もん(音)
7& 形占一角
載  車=车辆(义)         =さい(音)
修  彡=彩饰、花纹(义)     攸=しゅう(音)
8& 声占一角
病  疒=疾病(义)        丙=へい(音)
近  辶=行动(义)        斤=きん(音)
也有些汉字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即它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例如:“順”是“川”和“頁”的合体字,其中“川”既表音读
,又表在河流中自然流淌。“頁”表人的头部。所以“順”表示人要顺其自然,或人长得五官端正等义。“覧”是由“監”和“見”组合省略而成的,“監”表音读“かん”的同时,还有从上向下俯视的含义,再加一个“見”字,就变为从高处向下大范围眺望的意思了,这也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此外还有:“住、柱、注、駐”的声符“主”不仅表音读“ちゅう”,还有一直停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含义。所以“住”表人一直住在某个地方;“柱”表直立在某个地方的树木;“注”表把水倒入某个地方;“駐”表示一直停在某个地方。
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形声字已变得难以确认了。有不少形声字的形符到现在已经丧失了表意的功能。例如“理”的本义是对玉进行加工,所以用形符“王”(玉);后来引申为道理,和“王”(玉)就没有关系了。有时候,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也会影响到形符的表意作用。例如,古代镜子是用青铜做的,所以“鏡”的形符用“金”,现在都改用玻璃的,形符“金”也就失去了表意的作用。随着近代汉字的大量简化,偏旁组合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变化。再加上语音的发展,使得声符不一定能准确地表音了。如“者”的音读为“しゃ”,而“箸”的音读为“ちょ”和“ちゃく”;“暑”的音读为“しょ”;“猪”的音读为“ちょ”等。
(五)转注
转注是指利用原有的汉字从其本义派生出新的含义。它并不造出新字,只是意思上的转用。如“妻”本来是表示妻子的意思,后转用于“出嫁”;“楽(がく)”本义为音乐,因听音乐快乐,转义为“快乐”;“令”本义为号令,转用于发出号令的人,如县令;“道”本义为道路,转用于“道德”的道。但有时还有连读音都发生改变的例子。如“悪”的本义为“善恶的恶”,当转用为“厌恶的恶”时,音读由“あく”转变为“ら”。
(六)假借
假借也不是直接造字,只是同音汉字的借用。在汉语中有许多含义复杂、抽象的词,是难以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直观地从字形上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些表示方位的名词(东、西、南、北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难、易、骄等),指代人或事物的代词(我、之、其等),尤其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某种关系或句子语气的虚词(之、乎、者、也等),这些词常常都是借用已有的汉字来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具体例子有“东”本像一个两头扎口的袋子,被假借来记录东方的“东”;“难”原为一种鸟名,假借来记录“困难”的“难”;“易”像一种有脚的蛇,假借为表示“容易”的“易”;“我”是一种像戈形的兵器,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亦”是一个表示腋窝所在位置的指事字,后来假借为表示“也是”意思的“亦”;“何”像一个人在挑担子,假借为表示“谁”、“什么”。日语中的“豆”本义为盛肉的器皿,音读为“とう”,后借用为同音的“まめ(大豆)”;“革”本义是“皮革”,后借来表示音读都为“かく”的“改革”之义;“其”本来是簸箕的象形,后借来表示代词或助词。此外,像“耶馬台、釈迦、阿弥陀、印度、成吉思汗”等都是音译的假借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词也越来越多。在记录语言时,往往遇到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来造的新字,或者来不及造新字,这时常常都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就是使用假借字来标记。日语中,当社会已出现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时,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代替,或直接用于音译西域、印度等非汉语的人名、地名、文物等。另外,日本古代的万叶假名也相当于这一类的用字法,但训假名的用法则与通常概念上的假借有很大的不同。
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的形体由三种因素构成:笔画、笔画关系、结构位置(字体)。
(一)笔画
1& 笔画的性质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的最小单位,构成汉字形体的各种点和线叫做笔画,日语称为“字画”或“点画”。在书写楷体时自成起讫的为一笔,也称为一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单元。任何汉字,形体都由少至一个多至两、三十个笔画构成。笔画分为单笔画和复合笔画,单笔画有“横、竖、撇、点、捺、提”这六种,单笔画相连构成复合笔画,复合笔画统称为“折”。“ノ(提)”是“一(横)”的变体,“乀(捺)”是“丶(点)”的变体。这样,现行汉字的基本笔画就有以下五种:
笔画形态  笔画名称:汉语(中国语) 日语
 一        横      横画(よこ?よこぼう)
 丨        竖      縦画(たて?たてぼう)
 丿        撇      左払い(ひだりはらい)
 丶        点      点(てん)
 ┐        折      折(おれ)
& & 笔画和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
(1) 相接:人、入、上、工
(2) 相离:八、二、三、川
(3) 相交:九、力、又、丈
由若干笔画按上述三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部件,现行汉字中由一个部件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每个规范的汉字都有一定的笔画数目。但是历史上曾有种种不同的笔画计算方法,现在我国和日本的通行汉字的笔画计算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廴、阝”在我国算为两笔,在日语中则是三笔;“骨”在中国语为九画,“骨”在日语中则是十画;“齿”在我国为八画,与之对应的日语“歯”则为十二画,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偏旁归类以及形体的不同所引起的,了解日语中汉字的笔画计算规则,对于掌握日语汉字的书写规则、查阅字典和索引都是很重要的。
2& 容易数错笔画的汉字
汉字的笔画决不是简单的点和线的数量的叠加,它是基于汉字的习惯性写法而定的,所以有些汉字的笔画极易数错,现将其整理如下:
二画:力、九、刀、又
三画:久、子、与、及、弓
四画:支、比、氏、予、収、片、切、区、引、水
五画:写、以、永、辺、玄、必、世、母、出、央、包、氷、皮、号
六画:至、毎、色、印、争、式、再、后、糸、安、衣、存、帆、両、成、字、竹、考、危、会
七画:臣、災、来、系、努、吸、弟、似、低、兵、初、孝、近、医、防、呉、私
八画:承、直、門、所、欧、届、廷、歩、武、毒、版、表
九画:食、飛、風、後、怒、派、係、建、政、発、省、荒、既、逆、為、炭、段、海、紀、級、限、悔、孤
十画:剣、留、馬、骨、帯、帰、展、家、弱、案、脈、起、陛、旅、娯、蚕、振、庭、破
十一画:魚、鳥、望、率、祭、健、康、張、強、救、教、混、部、第、粛、陶、郷、進、郵、菊、虚
十二画:登、極、歯、小⑾蟆u、勤、属、葉、遊、貿、距、量、葬、絵、番、階
十三画:資、数、勢、罪、勧、楽、準、路、農、遠、愛、園、蒸、試
十四画:領、際、緑、鼻、静、様、察、疑、雑、磁、概、複、読、歌、穀、適
十五画:暴、選、養、黙、劇、質、権、歓、確、線、蔵
十六画:燈、薬、舘、衛、録、興、機、懐、奮
十七画:厳、績、謝、謙
十八画:験、織、臨、観、顔、曜、難
十九画:霧、願、鯨、鶏、識
二十画:議、競、譲、欄、護
二十二画:驚
(二)偏旁和部首
汉字从结构上说,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种。由笔画直接组合而成的字叫做独体字,它在字形上具有整体性。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属于合体字,合体字的字形具有可分析性,从结构上可以分出组成的结构单位来,是复结构汉字。它们可以按照形状分成几个基本单位。这种构字的基本单位称为偏旁,日语称为“偏旁(へんぼう)冠(かん)脚(きゃく)”,它共有二百几十种,根据它们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
位于左边的偏旁:偏(へん)
位于右边的偏旁:旁(つくり)
位于上部的偏旁:冠(かんむり?かしら)
位于下部的偏旁:脚(あし)
位于上边与左边的偏旁:垂(たれ)
位于左边与下边的偏旁:繞(にょう)
位于外边的偏旁:構(かまえ)
汉字的偏旁在古代一般都是独立的字,现在大多数仍然可以单独成字,如“子、山、火、土、田、米、女、金”等。每个偏旁在汉字中各有一定的位置,同一偏旁位置不同就有可能构成完全不同的汉字,如“杏”和“呆”、“杳”和“杲”;也有可能成为异体字,如“够”和“夠”,“群”和“羣”,“和”和“咊”,“棘”和“棗”,“鄰”和“隣”等。偏旁中表示意义的称为形符,一般是文字书中各部的首字,称为部首。部首是东汉许慎创立的,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把9353个小篆分为540部,每部的代表字就是部首。凡具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就归为同一部。因此,部首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类属,例如“吃、叫、呼、吸、吐、吟”等都与口有关;“足、跳、踊、踠、踢”等字都与脚有关。用部首给汉字归类,既有利于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结构,也是偏纂汉字词典时最常用的索引编排方法。
1& 主要偏旁一览
在日语中,作部首的汉字偏旁都有一定的名称,下面列举一部分最主要的偏旁名称,每类偏旁前的图形的阴影部分表示该类偏旁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
  【偏】
イ(にんべん):人身体的形状,表人。
例:仁、仕、休、作、体、住、使、価、伺、付、信
冫(にすい):冰的形状,表寒冷。
例:冷、次、凍、凌、凉、凝、准、凄
口(くちへん):孔的形状,表口、语言、人。
例:叫、吹、味、呼、唱、喫、嘆、吟、吸
土(つちへん):土堆的形状,表土壤,大地。
例:地、坂、増、均、坊、始、城、場、堤、塩、境
女(おんなへん):身材优美的女性跪拜的形态,表女性。
例:好、如、妙、姉、妹、姓、娘、婦、婚
孑(こへん):小儿的形状。
例:孔、字、孜、孺、孤、孫
山(やまへん):高高耸立的山的形状。
例:岐、岬、峡、峠、峰、崎
巾(はばへん?きんべん):用线连起来,表布。
例:帆、帳、幅、帽
弓(ゆみへん):弓的形状,表弓,开弓。
例:引、弦、弧、強、張、弾
彳(ぎょうにんべん):道路的形状,表道路,行走;另一种说法是胯、胫、腿的形状。
例:役、住、彼、後、征、待、得、御
阝(こざとへん):没有石头的土山的形状,表山岗、陆地。
例:防、阻、限、院、除、降、陸、隆、陽、際
忄(りっしんべん):心脏的形状,表心、心中。
例:忙、快、性、悩、情、慣、憶
扌(てへん):手的形状,表手里拿着。
例:打、扱、拘、投、折、押、指、持、拾
氵(さんずい):水流的形状。
例:池、江、汽、河、決、海、流、浜、浮、液、漢、漁
犭(けものへん):狗的形状。
例:犯、狂、狩、独、猫、猿、獲、猛、狭
方(かたへん):把两艘并立的船的船头拴在一起的形状,表比较;另一种说法认为表窄长弧形锹的刃的前端,假借其他汉字,产生四方、方位等义。
例:於、施、旅、族、旋、旗
日(ひへん):太阳的形状。
例:昨、昭、時、明、映、晴、晩、暗、暖、曜
月(つきへん):月亮的形状。
例:服、朕
月(にくづき):割下来的兽肉有纹理的样子,表肌肉,器官。
例:肌、胸、胴、脳、脚、腕、腹、腰
木(きへん):树木的枝、干、根的形状,表木本植物。
例:札、村、板、松、枝、材、根、梅、桜、植
歹(がつへん):咼 一半的形状,多用于与死人、危险等有关的汉字。
例:殆、残、殊、殉、殖
火(ひへん):火燃烧的样子,表火;温度高。
例:灯、炒、焼、煙、燃、燥、爆
片(かたへん):树木分成两半边后的右半边,表单方。
牜(うしへん):从后面看牛的角和头的形状。
例:物、牧、牲、特、犠
ネ(しめすへん):表与神灵、祭祀有关的汉字。
例:礼、社、祈、祥、神、祝、祖、禅
王(おうへん):月牙形玉石相连的样子,表玉石。
例:珍、班、珠、理、球、現、環
田(たへん):水田的形状,表田地。
例:町、畔、略
目(めへん):眼睛的形状,用于与眼睛,视觉有关的汉字。
例:眠、眼、眺、睡、瞳、瞬
矢(やへん):箭,表又快又直的意思。
例:知、短、矯
禾(のぎへん):垂着稻穗的稻子的形状,表禾苗。
例:秋、科、称、税、種、私、稲、穂、積、穫
立(たつへん):表人站在地上。
衤(ころもへん):和服领子的形状。
例:被、袖、褐、裸、裾、複、裕
米(こめへん):去掉稻壳后的米粒的形状,表米粮。
例:粉、粋、粗、粘、粒、料、精、糧
糸(いとへん):几股线捻在一起的形状,表丝织品、丝。
例:紙、細、結、綿、網、編
耒(すきへん):用犁去掉杂草耕种的意思,表耕田。
例:耕、耗
耳(みみへん):耳朵的形状,用于与耳朵、听觉有关的汉字。
例:恥、聴、職
舟(ふねへん):独木舟的形状。
例:航、般、船、舶、艇、艦
虫(むしへん):原为蛇的形状,后转义为虫。
例:蚊、蛇、蝶
角(つのへん):兽角开始长的形状。
例:触、解
言(ごんべん):从口中吐露的心声。
例:計、訂、訪、記、訓、話、語、読、説、談
貝(かいへん):左右张开的贝壳的形状,表货币。
例:財、販、貯、敗、貼、賄、購、贈
足(あしへん):膝盖以下肢体的形状。
例:距、路、跳、踊、踏、蹴、躍
車(くるまへん):车的形状。
例:転、軟、軽、軸、較、輪、輸
酉(とりへん):酒壶的形状,用于与酒有关的文字。
例:配、酌、酔、酢、酸、醸、酵
釆(のごめへん):兽爪分开的样子,表分离、七零八落之义。
里(さとへん):田和土组合而成,一说表田地、房屋都很整齐的部落,另一说表把十归一。
金(かねへん):金子在土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表金属。
例:針、鉛、鈍、鋭、鉄、鉱、銀、銅、銃、鋼
食(しょくへん):吃盛在餐具里的食物的样子。
例:飲、飯、飼、飾、飽、餓、餌、館
馬(うまへん):马的形状。
例:駅、駆、駄、駐、験、騎、騒
骨(ほねへん):处于体内,表头骨或关节的骨头。
鬲(かくへん):鼎的一种形状。
魚(うおへん):鱼的形状。
例:鮮、鯨、鰯
  【旁】
刂(りっとう):刀的形状。
例:到、刊、剖、列、別、利、判、刻、刺、割
力(ちから):人的肌肉的形状,肌肉的作用即为力。
例:功、助、効、勉、動、勤、勧
ヒ(ひ):正相对的样子,表比较、女人、匙子;另一种说法为人倒下的形状,表死亡或变化。
例:化、北、匙
卩(ふしづくり):符契的形状;拐杖的形状;人跪下时膝盖的形状。
例:印、即、卸、却
又(またづくり):右手的形状。
例:収、双、取、叔、叙
寸(すん):手腕下面一寸的地方,表手指或测量之义。
例:対、耐、封、射、尉
彡(さんづくり):用毛笔写字的样子。原为三的变形,表数量多、杂乱的意思。
例:形、彩、彫、彰、影
阝(おおざと):诸侯领地的意思,表村庄、国家、地域。
例:邦、邪、郎、郊、郡、都、部、郵
攵(ぼくづくり?のぶん):用手把东西打碎,表动作。
例: 改、放、政、教、救、散、数
斤(おのづくり):斧柄弯曲的样子,表用斧子砍。
例:断、新、所、斬
欠(あくび?けんづくり):表张开嘴打呵欠,用于表示张口或不足。
例:次、殴、欲、款、欺、歌、歓
殳(るまた):又表右手,几表音,又带有立起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种为长棍的兵器,用于表兵器、击打之义。
例:殴、段、殺、穀、殿
隶(れいづくり):表用手抓住尾巴,用于从后赶上之义。
隹(ふるとり):短粗且尾巴短的鸟。& &
例:雄、雅、雑、難、離
頁(おおがい):表示人的头部、脸。
例:順、預、領、頭、顔、類、願
戈(ほこづくり):戈的形状,表武器。
例:成、戒、我、戦
斗(とます):表舀,柄勺之义。
例:料、斜
見(みる):由表示意思的目和表音读“けん”的儿组成。
例:規、視、親、観
  【冠】
亠(なべぶた?けいさんかんむり):表人或高层建筑的上部。
例:亡、交、京、享、文、亭、棄
人(ひとやね):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可直立行走,所以用人站立的姿态来指代人类。
例:今、介、令、会、企、合、余、倉
入(いりがしら):表示垂下或从上面掉入下面。
例:内、全
八(はちがしら):物体分成两部分的形状。
冖(わかんむり):从上面覆盖的形状。
例:冗、写、冠、軍
宀(うかんむり):屋顶覆盖房子的形状,表示被深深覆盖以至于看不到的意思。
例:宅、守、安、定、官、宇、宙、室、客、家、容、宿
ツ(つかんむり):新设立的部首。
例:単、営、厳
小(しょうかんむり):升高之义。
例:当、尚、賞
サ(くさかんむり):草生长的样子,表草、植物。
例:花、芽、芳、苦、若、茎、草、茶、菜、葉
癶(はつがしら):两脚左右向外分开的样子,表分离,离开之义。
例:発、登
穴(あなかんむり):洞穴的形状。
例:究、空、突、窃、窓、窒、窮
爫(つめかんむり):手向下的形状,表用手抓物体。
例:受、愛、爵
罒(あみがしら):网的形状。
例:置、罪、署、買、罰、罷、羅
 (たけかんむり):竹子生长的样子,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所以常用于表达与书有关的汉字。
例:笑、第、答、等、符、筆、筒、算、管、簡
虍(とらがしら):表虎的样子。
例:虐、虚、虜、虞、慮、膚
雨(あめかんむり):雨从云层中落下的样子。
例:雪、雲、電、雷、零、需、震、霜
髟(かみかんむり):表长头发。
例:髪、髭、髯
  【脚】
儿(ひとあし):表人的形状,还有一种说法为表步行的人的形状。
例:元、兄、先、光、充、児、党
小(したごころ):同部首心,表心、心情。
例:恭、慕
氺(したみず):表水。
例:求、泰
灬(れっか?れんが):同部首火,表火燃烧的样子。
例:点、烈、燃、無、煮、焦、熱
舛(まいあし):人和人相对而卧的样子或人把双脚向外张开睡觉的样子。
皿(さら):表示用于盛食物的盘子的形状或盖在器皿上的盖子的形状。
例:盆、盛
  【垂】
厂(がんだれ):表山崖的形状。
例:厄、厚、厘、原
尸(しかばね):人脸朝下,躬着背卧着的样子或人死以后僵硬的样子,表尸体、神灵的替身、相连等义。
例:尻、尽、局、尿、尾、居、届
广(まだれ):在山崖上建房屋的样子。
例:広、庁、序、店、底、庫、座
戸(とだれ):半扇门的形状。
例:戻、房、扇、雇、扉
疒(やまいだれ):人生病后靠在物体上的样子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表生病。
例:疫、病、疾、症、疲、痛、療
  【繞】
几(きにょう):上面是平的,下有两脚支撑的座位的形状,指代凳子。
廴(えんにょう):表延缓脚步慢慢走。
例:延、廷、建
辶(しんにょう):表行动的意思。
例:道、通、近、遠、返、摺⑺
走(そうにょう):表弯着腿快速行走,还有跑的意思。
例:赴、起、越、超、趣
鬼(きにょう):表人死以后作祟的亡灵,或在祭祀亡灵时,戴着和死者相似的像狮子头一样的东西,坐在神座上的人,表鬼魔。
冂(どうがまえ?けいがまえ):表遥远的国境。
例:円、冊、再
凵(うけばこ):张开嘴,里面凹陷的形状。
例:凶、出、凹、凸
勹(つつみがまえ):人弯曲身体向里缩的样子,表包裹之义。
例:勺、匁、匂、勿、包
匚(かくしがまえ):盛器。
匸(かくしがまえ):隐藏物品的箱子的形状。
例:区、匹、医、匿
囗(くにがまえ):把四周圈起来的样子。
例:国、四、団、図、囲、圏、園
弋(よく?しきがまえ):为了挂东西而把树枝砍掉后的秃树。
例:式、弐
戈(ほこがまえ):板斧形的武器。
例:成、我、戒、或
气(きがまえ):云涌起或人口里呼出的气体或冒出的蒸汽的样子。
行(ゆきがまえ):十字路口的形状。
例:術、街、衝、衛、衡
門(もんがまえ):门的形状。
例:閉、間、開、閑、関、閣、閥
2& 部首的查找方法
& & 在检索部首时,以下汉字一般可作为部首直接查找。
一、乙、二、人、入、八、刀、十、口、土、夕、大、女、子、寸、小、山、川、工、弓、心、才、手、日、月、木、止、毛、氏、水、火、父、片、牛、犬、王、母、玄、玉、瓜、瓦、甘、生、用、田、白、皮、皿、目、矛、矢、石、示、立、竹、米、糸、缶、羊、耳、肉、自、臼、舟、虫、血、行、西、臣、見、角、言、谷、豆、貝、赤、走、足、身、車、辛、麦、辰、酉、里、雨、金、長、門、阜、雨、面、革、音、頁、風、飛、食、首、香、韋、馬、骨、高、鬼、竜、魚、鳥、鹿、麻、黄、w、歯、鼓、鼻
以上列举的汉字中也有看上去似乎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的汉字,因为它已做了部首,所以不可拆分。例如“麻”字看似可分为“广”和“林”,但有“麻”这个部首,因此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查找。在使用部首索引查汉字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此外,找出汉字的部首也决非易事,有时一个汉字就包括了一个以上的部首,那么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出汉字的部首呢?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 首先必须知道哪些汉字本身就是部首。
(2) 下列五个汉字只有唯一部首,请牢记。
乃、及、久→「丿」  〆→「ヽ」  了→「」」
(3) 如果汉字的左右都是部首,优先选用左边的部首查找。
(4) 如果汉字的上下都是部首,优先选用上边的部首查找。
(5) 同一个位置有两种部首,优先选用笔画多的部首查找。
(6) 如果有包围两边以上的部首,用该部首查找,也就是属于“垂”、“繞”、“構”的部首。
(7) 找出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完全可以支配汉字左边的部首。如“彫”和“励”左侧的“丿”等。
(8) 找出可完全支配汉字右边的部首(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可以交叉)。如:“幽”用“|”来检索。
(9) 用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的上边的部首查找。如:“空”用“穴”、“奪”用“大”、“男”用“田”等。
(10) 用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的独立的下边的部首查找。如:“急”用“心”;“学”用“子”来检索。
(11)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后还是无法确认正确的部首,还可用下列方法确定。
①左上方是否有部首。如:“報”用“土”来检索。
②右上方是否有部首。如:“求”用“ヽ”来检索。
③右下方是否有部首。如:“君”用“口”来检索。
④左下方是否有部首。如:“虱”用“虫”来检索。
(12) 部首交叉在一起,在位置上不符合上述规则时,用下列方法查找。
①寻找位置最高的部首。如:“事”用“亅”;“叉”用“又”;“夫”用“丿”来检索。
②如果高度相同,选用笔画少的检索。如“丹”用“丿”;“冊”用“|”来检索。
③若高度,笔画都相同,选用左边的检索。如“井”用“丿”;“必”用“ヽ”来检索。
由于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以及对其的简化和整理,汉字的部首归类在历史上曾用过很多不同的方法,发生过许多变化。日本现行新字体汉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部首归类。在字典词典的编纂,目录索引的编制,汉字信息的处理方面,由于常用汉字的新字体和非常用汉字的旧字体同时存在,不仅给汉字部首归类增添了困难,而且在笔画的计算方面新旧字体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三)笔顺
1& 笔顺的规则
一个汉字的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叫做笔顺(筆(ひつ)順(じゅん))。笔顺并不是绝对的,但它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社会习惯而固定下来的。所以可以说按照笔顺规则写字是最合理并且最省力的,也比较符合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要求,有助于把汉字写好。按照原则,每个汉字的笔顺都是一定的,但也有同一个汉字拥有两种、三种笔顺的情况。下面就以日本文部省颁布的《笔顺指导指南》为参考,将笔顺的基本规则总结如下:
(1)先上后下。(新選漢和辞典p1234 言葉に関する問題集p759)
①从上面的笔画开始书写。
三              言
②从上面的部分开始书写。
喜              客
(2)先左后右。
①从左边的笔画开始书写。
州              学
帯              脈
②从左边的部分开始书写。
竹              林
側              例
(3)笔画有横竖相交时,一般都是先横后竖。
①按照先横后竖的原则书写。
十              士
即使横竖交叉后,竖变形为竖提、竖钩、竖弯钩、竖折等情况时也要遵循先横后竖的原则。
七              大
当横竖交叉前还有其它笔画时,依然遵循先横后竖的原则。
告           木         寸
②按照横、竖、竖的原则书写。
共           編         算
即使竖有三道,甚至三道以上时,也要按照横、竖、竖的原则书写。
帯              無
③按照横、横、竖的原则书写。
用              耕
夫              春
④按照横、横、竖、竖的原则书写。
【例外】当横竖相交时,以下场合先竖后横。
①“田”字以及由“田”扩展的汉字。
田              由
曲         角          再
②“王”字以及由“王”扩展的汉字。
王              進
馬              駅
生              構
(4)既有中间又有两边的场合,先中间后两边。
小          当         水
緑              
業              赤
楽              承
【例外】偏旁“忄”、汉字“火”以及包含它们的汉字。
忄              性
火              炭
(5)先外后内。
国          円         司
内          日         月
【例外】“区”和“医”的笔顺如下:
区              医
(6)撇和捺相交、相接时,先撇后捺。
父          故         収
人              欠
(7)最后书写贯穿整个汉字的竖画。
中          車         建
  即使只贯穿汉字的一部分,在该部分中也最后书写竖画。
書              平
洋              手
  没有贯穿上部和下部的竖画按照上部、竖画、下部的顺序书写。
(8)最后书写贯穿整个汉字的横画。
女              字
母              船
【例外】只有“世”字先写横。
(9)横和撇的笔顺关系。
①当横长,撇短时,先写撇。
右              布
②当横短,撇长时,先写横。
左              存
(10)特别需要注意的笔顺。
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惯用笔顺的汉字。
上               店
& & 在行书中多用后一种笔顺。
耳               職
必               発
感               馬
無               興
& & 上述8个汉字,一般都采用前一种笔顺。
此外,还有一些汉字的惯用笔顺是不同于上述基本规则的。
①半包围的偏旁可分为先写和后写两种。
処       起       勉       題
近       建       進       直
②撇分为先写和后写。
九               及
力       万       方       別
2& 笔顺容易弄错的汉字(ことばの百科事典p576)
(四)字体
1& 标准字体
每一个汉字的笔画按照一定的数目、位置、方向、长短构成的形体叫做字体(字(じ)体(だい)),字体也就是由笔画搭配而成的各个文字的骨架形态。字体一词在日语中通常意味着字的框架结构。现在日本普通的书体,印刷体为明朝,手写体基本以楷书为主。然而,作为汉字的实际形体在社会印刷品通用的明朝体和手写体常用的楷书体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例如:
(1)折的方法不同:
衣―衣 去―去 玄―玄
(2)笔画的组合方式不同。
人―人 家―家 北―北
(3)捺的方法不同。
芝―芝 史―史 入―入 八―八
(4)曲直不同。
子―子 手―手 了―了
(5)其它不同(百科大事典369)
心―心
在日本教科书中,从二战前的国定教科书起就一直使用接近手写楷书体的教科书体。这是为了使读的汉字和写的汉字在形体上获得统一,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汉字。但是,即使是同一个汉字的教科书体,由于印刷铅字的种类不同,在形体上也出现了差异。其中差异较大的于昭和33年(1958年)在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长颁布的通令中被统一。即便如此,在笔画的形状、长短、方向等细小的地方,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异。于是在昭和52年(1977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在指导汉字学习时,以各年级汉字分配表中的汉字字体为标准,由此,我们一般把登载在各年级汉字分配表中的汉字的字体称为标准字体。
2& 新字体及其特点
《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是二战后日本实施的主要国语政策。前者于1946年由日本内阁公布实施,表中共收录汉字1850字,所谓“当用”就是日常生活当前所需或目前应用的意思。后者是对前者的修订,于1981年10月由日本内阁公布实施(同时废除《当用汉字表》),表中汉字总数为1945字,其中包括《当用汉字表》中的1850字。日本现在通用的字体是《常用汉字表》中所示的字体。这一字体基本沿用《当用汉字字体表》,又称为“新字体”。它的主要特点有:
(1)笔画的简化。
(2)异体字的选用。
(3)笔画的整理。
中日通用汉字字体的差异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字体有较大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我们都知道文字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随着语言中新词的不断产生,新字不断出现;随着书写习惯和书写工具的改变,文字的形体和字体也有很大变化。这些发展变化都是广大文字使用者集体创造的,大多数情况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也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候都要运用法令来对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
(一)中国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1& 汉字的简化
1964年2月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以《汉字简化方案》为基础,对简化单字以及简化偏旁进行了调整和类推。下分三个表:第一表有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有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有1754个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简化字。这三个表共收入简化字2238个。这些简化字的笔画,比原来的繁体字减少了将近一半。1986年重新发表时,对个别简化字做了调整,调整后的《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5个。
《汉字简化方案》对汉字的简化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省略:声(聲)虽(雖)际(際)开(開)与(與)垦(墾)
(2)改换声旁:优(優)种(種)洁(潔)灯(燈)础(礎)据(據)
(3)草书楷化:东(東)长(長)专(專)乐(樂)书(書)发(發)
(4)换用简单的符号:难(難)戏(戲)赵(趙)风(風)枣(棗)伞(傘)
(5)同音近音代替:谷(榖)丑(醜)姜(薑)板(闆)郁(鬰)干(幹)
(6)采用笔画少的会意字:灭(滅)尘(塵)笔(筆)体(體)灶(竈)从(從)
(7)另造:丛(叢)关(關)态(態)灵(靈)义(義)兰(蘭)
2& 汉字的整理
汉字的整理可以指对字量、字形、字音、字序等几个方面进行整理,也可只指对字形的整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汉字整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有:
(1)整理异体字
异体字指的是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如:够和夠、床和牀、窑和窰、窯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在最初记录某个词时,创造、使用了不同的汉字。由于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所以异体字的存在只会增加学习的负担,没有什么积极作用。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已自然淘汰了不少,但为了促进汉字规范化,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表内收异体字810组,共1863字。经过整理,保留810字,停止使用1053字。例如(括号内是停止使用的):
布(佈) 杰(傑) 笋(筍) 痴(癡) 巨(鉅) 泪(淚)脉(脈) 韵(韻) 挂(掛) 猫(貓) 周(週) 迹(跡蹟) 升(陞昇) 注(註)
(2)整理印刷字体
印刷体主要有宋体、仿宋体和楷体三种。宋体字多保留篆书或隶书的痕迹,和仿宋体、楷体不尽相同,如:教、逾、益、兒、内、羽、青、為、縣、鄉。即使是同一体式,也有很多同字异形的,如:敘敍叙、別别、羨羡等。为了克服这种分歧,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5年联合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求整理印刷字体。《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通用汉字的字形、笔画数和笔顺,确定了铅字字形的规范。这次整理印刷字体的目的是:为了使汉字印刷体的字形趋于统一,笔画结构力求与手写楷书一致,以减少初学者阅读和书写的困难。人们习惯上把《字形表》中的字形叫新字形,《字形表》公布以前使用的与《字形表》不同的字形叫旧字形。如(括号内的是旧字形):
角(角) 吴(吳) 直(直) 骨(骨) 吕(呂)
(二)日本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1& 汉字的简化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其方法和我国的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同声代替,同义代替,草书楷化,采用古体,更换、简省偏旁,保留轮廓,记号代替等。
(1)同音代替
在不引起意义混淆或误解的前提下,用一个笔画少的字,或用一个笔画多而常用的字,代替一个或几个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稀”作“希”,“悻”作“幸”,“焰”作“炎”,“聯”作“連”,“燈”作“灯”,是以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字。而“汎”作“範”,“昏”作“混”,“抒”作“叙”,“叉”作“差”,是以笔画多的字代替笔画少的字,不过,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只占极少部分而已。日本采取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汉字的数量,达到了限制汉字的目的。
(2)同义代替
以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就是同义代替,例如:“必須”改为“必要”,“瀆職”改为“汚職”,“元旦”改为“元日”,“誕辰”改为“誕生”,“謙遜”改为“謙虚”,其中“須、瀆、旦、辰、遜”是笔画多而又相对使用较少的字,所以就改用笔画少而常用的“要、汚、日、生、虚”。同义代替和同音代替一样,被代替的字,尽量淘汰不用,它的字义已由代替字兼任了,所以代替字的意义就扩大了,这也是精简汉字数量和限制汉字数量的一个方法。
(3)草书楷化
中国的草书始创于汉代,盛行于东晋。草书不但笔画钩连,字间钩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这样才能写得快。它一般保持了原字的轮廓,所以一般草体字不难辨认。那些被大家熟悉的草体字,把它的连写笔画断开,改为楷书的点、画,这样的简化字叫“草书楷化字”。如:“楼”代替“樓”,“寿”代替“壽”,“装”代替“裝”,“浅”代替“湣保皦洹贝妗白儭保熬丁贝妗皬健保皟埂贝妗皟骸弊值取
(4)采用古体
汉字简化字古已有之,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某些通行的汉字若繁简并存时,就采用其中历史上一直通用的,笔画简单的字作为正体字,例如:“処、戯、乱”等。
(5)更换、简省偏旁
和我国的简体字一样,日本的这一类字多属形声字,要更换的偏旁,多属声符,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更换原字中笔画较多的形符或声符。例如:
①尺(睾):択(擇)、沢(澤)、釈(繹)
②旦(詹):担(擔)、胆(膽)
③正(登?徴):証(證)、症(癥)
④丁(登?聽):灯(燈)、庁(廳)
⑤知(疑):痴(癡)
此外,把原有的汉字,省去部分结构或笔画,这类汉字的简化方法,也和我国一样,有的省略一边或一角,有的则省略内部、省略中间或重复部分,例如:
①省一边:条(條)、県(縣)、余(餘)、余(豫)
②省一角:価(價)、随(隨)
③省内部:圧(壓)、応(應)
④省中间:芸(藝)、恵(惠)
⑤省重复部分:畳(疊)、糸(絲)、虫(蟲)
(6)保留轮廓
保留原繁体字的大致轮廓,省去其中复杂的笔画,以简略笔形取代原字,其中,有的是整体轮廓化,有的是部分轮廓化,有的则是由草书楷化而成,简化后的轮廓字,与繁体字的外貌相似,而笔画简单明了,容易辨认,也易书写。
①整体轮廓化:尽(盡)、麦(麥)、画(畫)
②简化左边:拝(拜)、鶏(鷄)、帰(歸)
③简化右边:験(驗)、仮(假)、滝(瀧)
④简化上部:豊(豐)、帯(帶)、斎(齊)
⑤简化下部:霊(靈)、壱(壹)、実(實)
⑥简化内部:気(氣)、囲(圍)、関(關)
(7)符号代替
有些汉字(形声字或非形声字)的某个部分过于复杂,把这些复杂的部分改为简单的符号,这些字就化繁为简了。例如:“譲”代替“讓”,“来”代替“來”,“広”代替“廣”,“気”代替“氣”,“区”代替“區”,“桜”代替“櫻”,“単”代替“單”,“状”代替“狀”,“楽”代替“樂”,“摂”代替“攝”等。
2& 规范汉字字形
日本汉字和我国一样,长久以来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同一个汉字,形体往往不同。这不但表现在手写体和印刷体上,就是同为印刷体有时也各不相同。日本规范汉字形体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采用手写体或接近手写体的字形
有些字若照印刷体书写,不但繁难,而且不美观,所以人们就略为变换笔形,以简单的笔画书写,例如由“廿”字头改为“艹”字头后,可以省一笔,“難”也就改为“難”;从“爫”改为撇刀头“ク”,可省两笔,“爭”也就改为“争”;“乘”改为“仭保∫槐剩弧皭浴备奈皰鳌保∫槐实取
(2)采用楷书体字形
日本的汉字大致可分为宋体、明朝体、楷体和黑体,但一般多用明朝体和宋体。这是因为宋体和明朝体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均匀,形款整齐。但有些字和楷书有些差别,有些则不符合手写的习惯,相比之下,楷书较容易书写,所以就把一些繁杂的笔画,改为楷书的形式,使字形更加规矩漂亮,书写方便。例如“辶”代替
“辶”,可省一笔,“辺、逃”就是如此;“示”改为“ネ”,类推的字有“礼、社”;“皀”改为“艮”,可类推出“即、概”。
(3)采用连笔组合的字形
由许多汉字的笔画,由于分笔或连笔分不清,容易发生混淆,往往在印刷体中是分笔,手写时却成了连笔,为了简化起见,这些字就采用连笔组合。如“黑”改为“保懊俊薄案奈獨啊保凹怼备奈皷|”,都是把原来的两点连成了一横,省去一笔,“&
”改为“艹”也是如此。
(4)省略容易遗漏的笔画
许多汉字在书写时,有的笔画往往遗漏而造成错字或别字,日本在简化汉字时就把这些容易被遗漏的笔画加以省略,如“犬”省去右上角的点,变为“大”,“戻、器、臭”等字都是如此;“ ”省作“厂”,例如“蔵、臓”等;“犮”省作“友”,如“抜、髪”等。此外,“德”省作“徳”,“隆”省作“隆”,“盜”省作“盗”,“逸”省作“逸”,“微”省作“微”,“滯”省作“滞”等。
(5)为统一偏旁而增加笔画
在日语的汉字中,有些为了统一偏旁,在规范字形的时候,宁可选取笔画多的字,以减少偏旁的分歧。例如某些从水的汉字,有的作两点水,有的作三点水,字形有异,字义却相同,为了统一偏旁,就规范为三点水,例如“涼、沖、決、浄”等。因为“吵、妙、抄、沙”等字的偏旁作“少”字边,为了统一起见,“步、涉、陟”等字的偏旁也规范为“少”,成为“歩、渉、渉”,各增加一笔。
(三)中日通用汉字字体的差异
众所周知,日本的汉字是从我国传入的,以后由于两国所处的环境不同,中日汉字的字形就出现了差异,而且中日两国都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整理,虽然采用的方法类似,但因为各自国情不同,简化的范围、对象及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使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汉字也出现了差异。所以,必须正确识别中日通用汉字的形体,区分两者的不同。
1& 简化字体的差异
(1)我国有些汉字简化了,而日本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尚未简化。
这类汉字很多,我们先来看看偏旁,我国独立不成字的14个简化偏旁,有一大半在日本是未简化的,而这一部分偏旁在日语中运用极广。
讠—言:计记订讨设证评(計記訂討設証評)
饣―食:饥饮饰饱饲(飢飲飾飽飼)
勿―昜:汤场杨肠扬(湯場楊腸揚)日语概说98
 ―糸:纪级红约纺终细(紀級紅約紡終細)
 ―臤:坚竖监贤肾紧(堅竪監賢腎緊)
只―戠:织职识(織職識)
钅―金:针订钓钧钝铅(針釘釣鈞鈍鉛)
以上7个偏旁,我国现在采用的是简化后的偏旁,而日本则使用简化前的偏旁。
 ―睪:译泽择释驿(訳沢択釈駅)
 ― :学觉(学覚)
 ― :劳荣营莺萤(労栄営鴬蛍)
坙— :轻径茎经(軽径茎経)
亦― :变弯蛮奕恋(変弯蛮奕恋)
呙― :涡埚祸(渦堝緺禍)
 ― :监览鉴(監覧鍳)
以上7个偏旁,中日两国都进行了简化,但简化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把偏旁“ ”和“ ”合并为了“ ”,所以日语中的“学、覚”等字就和我国的偏旁一样,而“労、営”等字就和我国的偏旁不同;我国的“睪”简化为“ ”,是为了简省笔画,而日本由“睪”简化为“尺”,则运用了汉字的读音规律;我国简化后的偏旁“ ”和“ ”,日本的字体和我国的略有差别。另外两个偏旁“ ”和“ ”,日本和我国未简化前的相似,但略有不同。
此外我国的《简化字总表》中还有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其中有少数是日本新字体中不包括的字),在日本新字体中很多都没有简化。
爱―愛  贝―貝  笔―筆  仓―倉  产―産& 长―長
车―車 & 东―東 &
动―動 & 队―隊& 风―風&
冈―岡
华―華 & 监―監 & 见―見&
& 荐―薦& 节―節&
进―進
离―離 & 丽―麗 & 刘―劉&
& 龙―龍& 虏―虜 录―録
虑―慮 & 马―馬 & 买―買&
& 门―門& 鸟―鳥&
宁―寧
农―農  夹―夾& & 乔―喬&
& 亲―親& 穷―窮 杀―殺
审―審 & 圣―聖& &
师―師& & 时―時& 孙―孫 
乌―烏
无―無 & 犹―猶& &
鱼―魚& & 云―雲  郑―鄭  执―執
厌―厭 & 业―業& &
页―頁& & 韦―韋& 义―義 
阴―陰
寻―尋 & 质―質
上面有很多也是在日本新字体中也常用的偏旁,如“貝、長、車、風、門、頁”等。
我国《简化字总表》中352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其中一部分是日本新字体中没有的字),在日语中也有很多是不简化的。例如:
报―報  币―幣  标―標  补―補  厂―廠& 彻―徹
尘―塵  惩―懲  冲―衝  丑―醜 & 础―礎&
丛―叢
导―導  邓―鄧  敌―敵  淀―澱 & 电―電&
夺―奪
范―範  飞―飛  坟―墳  奋―奮& &
凤―鳳& 肤―膚
妇―婦  复―復?複 干―乾  个―個 & 沟―溝&
构―構
购―購  顾―顧  后―後 & 护―護& 获―穫?獲
击―撃
积―積 & 极―極& &
际―際& & 歼―殲  舰―艦 讲―講
阶―階& & 惊―驚&
& 竞―競& &
剧―劇& & 开―開&
垦―墾
夸―誇& & 块―塊&
& 兰―蘭& &
烂―爛& & 里―裏&
隶―隷
帘―簾& & 怜―憐&
& 辽―遼& &
粮―糧& & 疗―療&
临―臨
芦―蘆& & 庐―廬&
& 陆―陸& &
驴―驢& & 梦―夢&
庙―廟
蒙―濛?朦& 灭―滅& 拟―擬&
& 庆―慶& &
确―確& 热―熱
认―認& & 伞―傘&
丧―喪& & 扫―掃&
& 伤―傷& 适―適
势―勢& & 书―書&
术―術& & 树―樹&
& 帅―帥& 苏―蘇
态―態& & 坛―壇&
头―頭& & 涂―塗&
& 卫―衛& 务―務
雾―霧& & 戏―戲&
& 虾―蝦& &
赫―嚇& 宪―憲& 协―協
胁―脅& & 兴―興&
& 阳―陽& &
爷―爺& & 叶―葉&
亿―億
忆―憶& & 忧―憂&
& 优―優& &
邮―郵& & 郁―鬱&
渊―淵
园―園& & 远―遠&
& 愿―願& &
运―& & 只―隻&
制―製
钟―鐘& & 肿―腫&
& 种―種& &
筑―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同音替代的一些字,如:复(復?複)、获(獲?穫),蒙(曚?濛?懞),在日语中既没有简化,也不能同音代替。日本现行的新体字中没有“懲、驢、鬱”等字。
(2)日语中简化了,而我国对应的汉字尚未简化。
这一类字不多,除了极少数字之外,一般都没有简省笔画,正因为如此,这些汉字值得注意。例如(前面的是日本汉字,后面的是我国汉字):
恵―惠  徳―德  ―黑  蔵―藏  壌―壤 黙―默
勤―勤  稲―稻  酔―醉  缶―罐  収―收 仏―佛
拝―拜  仮―假  器―器  微―微  焰―炎 渇―渴
希―稀  知―智  卓―桌  欠―缺  巣―巢 強―强
上面的“德”去掉中间一横,“黑”把两点简省为一横,“勤”去掉一横,“器”去掉一点,“藏、壤、稻、渴”改变一部分形体等,这些简化都具有派生性。如“隆;毎、海、梅、贈;漢、難、謹;逸、抜、掻;臓;譲、醸;陥;喝、褐”等。
(3)对同一个汉字,中日两国都作了简化,但简化的方式不同。例如(括号内前面的为我国现行汉字,后面的是日本汉字):
殘(残?残) 氣(气?気) 廣(广?広) 澤(泽?沢)
單(单?単) 徑(径?径) 處(处?処) 應(应?応)
齊(齐?斉) 漢(汉?漢) 響(响?響) 齒(齿?歯)
賣(买?売) 應(应?応) 圖(图?図) 轉(转?転)
瀧(泷?滝) 廢(发?発) 變(变?変) 惱(恼?悩)
獎(奖?奨) 劍(剑?剣) 總(总?総) 實(实?実)
驗(验?験) 謠(谣?謡) 綠(绿?緑) 櫻(樱?桜)
燒(烧?焼) 閱(阅?閲) 繩(绳?縄) 聽(听?聴)
2& 异体字整理的差异
我国汉字自古以来异体字就很多,有时日本采用的汉字是我国的异体字。有些异体字,我国统一为一个字,而在日本却区别使用。如“并(併?並)、娘(娘?嬢)、果(果?菓)、棋(棋?碁)、周(週?周)、志(志?誌)”;我国选用了意义更广的字,如“托(託)、采(採)、炮(砲)、游(遊)”;我国采用了历史较久的字,主要是为了统一偏旁,如“强(強)、收(収)、效(効)”;我国按照形声字的组合规律,选用声符更为接近的字体,而日本除了惯用的“恥”之外,则选用符合日语读音规律的汉字,如“韵(韻)、姊(姉)”;我国采用了笔画少的简易汉字,如“挂(掛)、杰(傑)、异(異)、吃(喫)”;中日两国各自选用了惯用字体,如“脉(脈)、赖(頼)”;在没有意义分歧的情况下,我国尽量采用两点水,而日语多为三点水,如“冰(氷)、凉(涼)、决(決)、减(減)”。
3& 印刷字体整理的差异
上面已经提到中日两国都本着印刷体和手写体的一致性,对字形进行了整理,这些中日新体字有一致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
(1)中国简省、连接,延长或缩短笔画。
宫―宮 换―換 差―差 鬼―鬼 象―象 敢―敢 骨―骨
角―角 别―別 灰―灰 污―汚& 才―才&
改―改 晚―晩
(2)日本调整了笔画或笔画的长短等。
契―契 叫―叫 派―派 旅―旅 舍―舎 包―包 春―春
海―海 黑―“―抜 画―画& 步―歩 所―所&
册―冊
我国统一用斜点,日本则既有竖点,又有横画和斜点。
凉―涼& 产―産& 库―庫&
言―言& 今―今& 户―戸&
主―主
(3)中日两国都调整了偏旁和部首,但调整的方式不同。
吳(吴?呉) 默(默?黙)
(四)中日通用汉字对照表
本表按五十音顺序排列,左侧为日本汉字,右侧为中国汉字。
中& & 日& 中
& & 亜 亚&
& 愛 爱& &
悪 恶& & 圧&
围& & 為 为&
& & 緯 纬&
& 遺 遗& &
維 维& & 壱 壹&
& & 韻 韵&
& 陰 阴& &
飲 饮& & 隠 隐&
ウ& & 摺≡&
& 雲 云& &
エ& & 栄 荣&
& 営 营& &
詠 咏& & 鋭 锐&
& & 駅 站&
& 謁 谒& &
閲 阅& & 円 圆&
& & 沿 沿&
& 園 园& &
煙 烟& & 遠 远&
& & 塩 盐&
& 艶 艳& &
縁 缘& & &
オ& & 汚 污&
& 応 应& &
桜 樱& & 億 亿&
& & 穏 稳&
カ& & 仮 假&
& 価 价& &
華 华& & 菓 果&
& & 渦 涡&
& 過 过& &
個 个& & 課 课&
& & 賀 贺&
& 餓 饿& &
階 阶& & 絵 绘&
& & 解 解&
& 塊 块& &
懐 怀& & 壊 坏&
& & 海 海&
& 角 角& &
拡 扩& & 殻 壳&
& & 較 较&
& 閣 阁& &
確 确& & 獲 获&
& & 楽 乐&
& 額 额& &
嶽 岳& & 掛 挂&
& & 轄 辖&
& 缶 罐& &
陥 陷& & 間 间&
& & 寛 宽&
& 幹 干& &
漢 汉& & 関 关&
& & 監 监&
& 艦 舰& &
鑑 鉴& & 観 观&
& & 韓 韩&
& 乾 干& &
慣 惯& & 緩 缓&
& & 館 馆&
& 頑 玩& &
顔 颜& & 願 愿&
キ& & 亀 龟&
& 紀 纪& &
記 记& & 軌 轨&
& & 帰 归&
& 規 规& &
幾 几& & 揮 挥&
& & 棄 弃&
& 気 气& &
輝 辉& & 機 机&
& & 偽 伪&
& 義 义& &
儀 仪& & 戯 戏&
& & 犠 牺&
& 喫 吃& &
詰 诘& & 級 级&
& & 窮 穷&
& 宮 宫& &
許 许& & 挙 举&
& & 魚 鱼&
& 漁 渔& &
協 协& & 況 况&
& & 脅 胁&
& 驚 惊& &
競 竞& & 橋 桥&
& & 強 强&
& 響 响& &
兇 凶& & 暁 晓&
& & 極 极&
& 緊 紧& &
銀 银& & 僅 仅&
ク& & 駆 驱&
& 具 具& &
訓 训& & 勲 勋&
& & 軍 军&
ケ& & 径 径&
& 係 系& &
計 计& & 恵 惠&
& & 渓 溪&
& 経 经& &
軽 轻& & 傾 倾
& & 継 继&
& 慶 庆& &
鶏 鸡& & 芸 艺&
& & 撃 击&
& 決 决& &
結 结& & 傑 杰&
& & 劇 剧&
& 見 见& &
硯 砚& & 県 县&
& & 軒 轩&
& 倹 俭& &
剣 剑& & 検 检&
& & 堅 坚&
& 賢 贤& &
謙 谦& & 権 权&
& & 顕 显&
& 鍵 键& &
厳 严& & 現 现&
コ& & 個 个&
& 庫 库& &
誇 夸& & 顧 顾&
& & 娯 娱&
& 誤 误& &
語 语& & 後 后&
& & 護 护&
& 広 广& &
効 效& & 構 构&
& & 講 讲&
& 岡 冈& &
鋼 钢& & 網 网&
& & 鉱 矿&
& 紅 红& &
絞 绞& & 貢 贡&
& & 興 兴&
穀 谷& & 獄 狱&
& & 墾 垦&
& 懇 恳& &
紺 绀& & 渾 浑&
サ& & 差 差&
& 詐 诈& &
採 采& & 歳 岁&
& & 災 灾&
& 際 际& &
斉 齐& & 斎 斋&
& & 載 载&
& 債 债& &
財 财& & 剤 剂&
& & 殺 杀&
& 冊 册& &
雑 杂& & 産 产&
& & 賛 赞&
& 残 残& &
暫 暂& & 斬 斩&
シ& & 糸 丝&
& 姉 姊& &
師 师& & 紙 纸&
& & 詩 诗&
& 詞 词& &
試 试& & 誌 志&
& & 資 资&
& 飼 饲& &
諮 咨& & 時 时&
& & 幟 帜&
& 識 识& &
織 织& & 軸 轴&
& & 実 实&
& 写 写& &
執 执& & 舎 舍&
& & 謝 谢&
& 釈 释& &
種 种& & 腫 肿&
& & 樹 树&
& 収 收& &
終 终& & 習 习&
& 醜 丑& &
襲 袭& & 従 从&
& & 銃 枪&
& 獣 兽& &
渋 涩& & 粛 肃&
& & 術 术&
& 順 顺& &
潤 润& & 閏 闰&
& & 準 准&
& 書 书& &
処 处& & 緒 绪&
& & 詳 详&
& 昇 升& &
将 将& & 勝 胜&
& & 紹 绍&
& 訟 讼& &
証 证& & 傷 伤&
& & 鐘 钟&
& 嘗 尝& &
焼 烧& & 誦&
诵& & 渉& 涉
妆& & 償 偿&
绳& & 畳& 迭
& 植 植& &
& & 燭 烛&
寻& & 陣& 阵
醉& & 穂& 穗
圣& & & 诚
责& & 積& 积
节& & 摂& 摄
践& & 銭& 钱
专& & 遷& 迁
歼& & 繕 缮
础& & 蘇& 苏
仓& & 挿& 插
窗& & 巣& 巢
象& & 蔵& 藏
测& & & 贼
队& & 態& 态
托& & 択& 择
达& & 奪& 夺
叹& & 団& 团
チ& & 値 值&
厅& & 長& 长
帐& & 趙& 赵
听& & 寵& 宠
钓& & 彫& 雕
赁& & 鎮& 镇
侦& & 締& 缔
敌& & 擲& 掷
缀& & 転& 转
冻& & 島& 岛
汤& & 統& 统
斗& & 動& 动
笃& & 徳& 德
农& & 濃& 浓
拜& & 敗& 败
灰& & 賠& 赔
缚& & & 钵
阀& & 販& 贩
范& & 盤& 盘
罢& & 備& 备
冰& & 評& 评
宾& & 頻& 频
赋& & 譜& 谱
复& & 復& 复
坟& & 噴& 喷
币& & 別& 别
骗& & 弁& 辨
辅& & 歩& 步
饱& & 縫& 缝
谋& & 僕& 仆
灭& & 綿& 绵
纹& & 悶& 闷
喻& & 郵& 邮
忧& & 優& 优
杨& & 揚& 扬
养& & 葉& 叶
骆& & 嵐& 岚
滥& & 藍& 蓝
陆& & 劉& 刘
两& & 涼& 凉
谅& & 綾& 绫
亮& & 緑& 绿
灵& & 隷& 奴
连& & 練& 练
怜& & 聯& 联
卢& & 蘆& 芦
泷& & 聾& 聋
汉字的变迁
汉字传入日本后,至今已经历了种种变化。我们暂且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这五个时期,来分析一下每个时期的主要特色。这里的古代指的是大化革新以后的奈良、平安时代;中世指的是镰仓、室町时代;近世指的是江户时代;近代指的是明治以后;现代指的是二战以后。
(一)古代
汉字开始在日本使用时,用汉字写的文章就是汉文。理解汉文的内容,同时又可从中找到适合日语标记的形式,是当时日本人的迫切要求。但最初汉字并不和日语结合,还是一种外语,它的音不同于日语中的发音。这时,即使借用汉字记录事物,也不可能表达日语本身。大化改新以后,日本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以中国为范本进行了模仿。这个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模仿直译时期。可以说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原本的意义用法。因此,新借入日语的汉语和和语并不相容,各自并行。汉字只有行政官员、学者、僧侣等有教养的人才会使用,并非一般百姓使用的文字。而且主要是男性用语,不是女性的日常语言。使汉字记录日语成为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契机:一种是舍弃汉字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只借用它的音来记录日语的音;另一种是固定与汉字意义相对应的日语训读的成立。前者首先开始用于记录固有名词,但是这种表音的方法不久就扩展开来,发展为日语中一种独立的标记形式,确立了独自的用字体系,从而和中国汉字相脱离。在字形上虽还是汉字,但事实上它的用法只限于表音的真假名的成立,所谓“真假名”指的是万叶假名使用汉字,一字一字地表音。这种方法并非日本独创,大概是受到了我国翻译佛经梵语中的“释迦、阿弥陀”等音译法以及朝鲜吏吐3的影响。基于这种原理的日语标记,在初期是由中国人和朝鲜籍的中国人完成的。用汉字记录日本固有名词最古老的例子就是《魏志倭人传》中的卑奴母离、伊都、卑弥呼等官名、国名、人名等。
另外,在日本人教授汉文时,开始虽是用汉语读,用汉语写。但也要翻译成日语进行解释。例如:
(汉文)学  而 时   习   之
(日译)まなびて ときに これをならふ
就像这样在不断的汉日对译中,使与汉字相对应的日语训读也逐渐固定下来,这使直接用日语读汉字成为可能。同时以训读为契机用于表音的借训假名的用法以及直接表日语的正训的方法也开始普及。这时汉字和训读的对应关系决不只限于一对一,还有错综复杂的情况。例如与“おもう”相对应的汉字有“念、思、憶”;与汉字“石”相对应的训读有“いし”和“いは”两种。把汉字带入日本的人本来就不是正宗的中国人,所以在以训读为前提的标记方法下,逐渐脱离了汉文语序,产生了日语独自的语序。这种变化出现在7世纪末,在传达圣旨的诏书以及祭神的祈祷文中出现了日语的基本语序以及把活用词尾、附属词等小写的文法形态。如“天皇我大命良好末等宣布大命乎新勈潮吨剐!闭庵中问皆谀瘟际贝惴旱卦擞糜诩锹肌⑽募等。等到了《万叶集》时,汉字的使用已相当熟练,关于它的用字可以简单地整理如下:
1& 表意的用法
正音:用音直接表词,但是是使用训读还是音读,不能确定的情况很多。
例:過(くわ)所(そ)、力(りき)士(し)、布(ふ)施(せ)
正训:用训读来表词,还有用两个字以上的组合表示一个词的,也就是包含所谓的“熟字训”。
例:山(やま)、情(こころ)、織(たな)女(ばた)、白水郎(あま)
义训:来显示所想表达的词的一个属性的表词法。在直接表词这一点上和正训相联系,但在只使用一次,缺乏普遍性这一点上和后面的戏书相联系。
例:丸雪(あられ)、金(あき)風(かぜ)、疑(らし)
2& 表音的用法
音假名:基于音读来表音,构成真假名的主干。
例:夜(や)麻(ま)(山)、安(あ)米(め)(雨)
训假名:基于训读来表音。
例:八間跡(やまと)(大和)、五十日太(いかだ)(筏)
戏书:具有和义训、训假名相似的性格,但具有文字游戏的成分。
例:山上復有山(いで)(=出)
  就像这样都是借用汉字的形体,一种具有表意功能,一种具备表音功能。在这两种形式并行的文章中,为了便于阅读,必须有视觉上的差异。但上述分类之间确有难以明确界定的地方,而且只用这种平面的方法是不可能完全弄清隐藏在标记后的复杂原理和主观意图的。
为了使表意汉字和表音汉字在视觉上相区别,除了像诏书体那样,根据文字的大小来区分以外,也就只有改变字体了。于是就出现了草体化和省略两种方法。所谓草体化就是把真假名的草体尽量简化为简单字形的方法,所谓省略就是截取真假名的一部分(如:偏旁部首)来代表整体。用这种方法创造出了假名,假名也是将汉字的一部分或极简草体化而创造的表音文字。当初日本把汉字称作真名即实在的文字的意思,把省略真名或草体化的简略文字称作假名,这种假名舍弃了汉字的意义,只取其音,它又被叫做略体假名。从使用汉字记录音到创造假名是日语标记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元10世纪前期,日本著名诗人纪贯之使用平假名写了《土佐日记》,又在其名著《古今集》中用平假名写了序。平假名的使用正值女性文学的兴盛时期,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平假名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有两个原因:内在原因在于汉字本身就存在简化体和草书。公元8世纪日本正仓院文书中也出现了近似于假名的字。草书和简化字用熟了,形成了“草假名”,加上书法的关系,自然形成了平假名。外部原因在于日本人精通汉字书法和大量文学作品的写作,促进了平假名的形成和发展,和歌和书道两者与平假名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平假名又称为“女手”,因为它开始主要是女性使用,用于记写和歌、日记、私人信件等。在平安时代,假名很发达,女性主要使用假名书写日语,而男子则使用汉字来书写汉语,这成为了日本长期的传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把平假名称为“女手”,并不意味着男子不使用平假名。实际上,当时贵族男女之间彼此赠答和歌,来往书信都是使用平假名书写的,只是不作为男子间的正式文字而已。
奈良时代以来,佛教极为盛行。男子大都学习汉诗汉文,特别盛行钻研佛教典籍。而佛教典籍都是用汉语写的,男性僧侣在寺院中听到的讲解都是用的训读。汉文训读的办法是加“ヲコト点”。“ヲコト点”起源于平安时代。开始是为了断句而加点,又用反点数字表示把汉文读成日语时重新排列的词序。古代与现在正相反,是注在汉字的右侧。那时的僧人和知识分子读汉文使用多种符号,以便于在行间注音,栏外释义;并考虑到汉字的简化。片假名就是由这类符号和简化汉字而渐变过来的。片假名大部分是通过省略,只有两、三个是通过草体化和省略并用创造出来的。平假名这一名称起自室町时代,片假名的名称则起自平安时代前期。因此,以汉文训读为背景,片假名诏书体以及汉字片假名混写体在平安时代日益普及。假名出现后,因为它比用汉字方便省时,所以普及开来,与片假名有关的五十音图(五音图)的“アイウエオ”是在平安时代初期由僧人做出来的,平安时代同时也是日语敬语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二)中世
从公元11世纪末(院政时期开始)到公元17世纪初(江户幕府)大约五百年间,日语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从院政期到南北朝动乱期大约三百年间,是从古代日语向近代日语过渡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时期。从日本平治元年(1159年)发生平治之乱以来,直到明德三年(1392年)南北两朝统一为止,经历了平氏兴起和灭亡,源氏开府和消灭、文永之役、建武中兴等一系列治乱兴衰,日语就在这战乱不断的年代中发展演变,逐渐转变为近代语。自源氏在镰仓设立幕府,日本就进入了武家政治的阶段。武士以质朴简素为宗旨,语言文字追求实用本位主义,排斥虚饰。因此中世以来,随着识字阶层的扩大,汉字的用途日益呈现通俗化。汉字的通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的字体,另一个是汉字的用法。这种倾向在室町后期更为明显,当时《下学集》、《节用集》、《倭玉集》等通俗实用的词典相继完成,并被广泛使用。此外,还可以看到社会通用的汉字标记,即在汉语用法方面,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当字(借用字)”。例如:上ど(浄土)、天下(殿下)、上ホン王(浄飯王)、三化(懺悔)、浅猿(浅マシ)(上面诸词后面括号里的是正字)。不但字音语(汉语词)用汉字,就连和语词也用独特的汉字来进行标记,日语称为“充”、“宛”。如:
糸(いと)星(ほし)久(く)、糸(いと)惜(をしく)、白(しれ)物(もの)、無指事(させることなし)《御地堂关百记》
中世以后,借用字已广泛运用在汉字片假名混写文以及书信中。汉语词比起和语词有词型短小、语言明确、表达精练的特点,所以日本人在用汉字标记日本固有词汇时,一部分向字音语转化,形成新的汉语形式。如:
をこ=尾(び)(ろう)& &
& ひのこと=家(くわ)事(じ)&
はらをたつ=立(りっ)腹(ぷく)
ではる=出(しゅっ)張(ちゃう)&
かへりごと=返(へん)事(じ)& 造作なし=無(む)造(ざう)作(さ)
あんのうち=案(あん)内(ない)
此外,还有把原本音读的词汇转为训读的例子。如“当然”写成“当前”后,改为训读“あたりまへ”等。
随着汉语成为生活用语,在女性当中也开始使用,汉语也逐渐脱离了原本的意义用法。此时,荣西和道元分别从南宋传来禅宗的分派后,以京都的五山、镰仓的五山为中心,传遍全日本,汉语开始更新。像“挨拶”、“活発”等日常用语随着禅宗的普及而得到认可。而且随着词义的通俗化,便使用更为通俗的借用字来标记日语。如:“無慙”原本为佛教用语,表虽然犯了罪,但内心并不觉得可耻,当它转而表示残酷的事情、令人心痛的事情时,就改写为“無残”、“無惨”了。此外,中国宋代以后,中国语在音韵、语法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禅僧和商人们带回了日本。汉语的唐音(又称字音)也传入日本,所以中世汉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唐音词汇的出现。这个时代日语在音韵方面的主要特征还有拨音、促音、连浊、连声的出现。这些变化多少都与唐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形态学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二段活用一段化。这说明文语正在向口语转变。南北朝统一后,室町幕府在京都设立幕府后,日本社会身份制度日益巩固,语言自然要与身份相符,自古传下来的身份制度形成了日语在身份方面的区别。
(三)近世
作为一种实用语言在中世渗透到日本国语中去的汉语进入近世后作为一般百姓用语更为普及。这时,开始形成了日本的“国语”,这是人民大众常用的语言。以18世纪中期为界限,前期是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上方语”时期,后期是以江户为中心的“江户语”时期。京都是自平安朝以来日本人建都的地方,也是长期以来标准日语的中心。但到了明治维新前约150年,江户语逐渐兴起,成为日本的共通语。这时汉语不仅可通过文字进行学习,还可在日常对话中记忆。因此,逐渐搞不清汉语原本是用什么汉字书写的。汉语用假名标记的也越来越多,汉语的语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汉语的口语化,词形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用和原本汉语不同的汉字标记的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在江户时代的读本里,使用近世中国难懂的汉字来标记日本固有词汇的例子显著增加。连一般只用假名标记的助词、副词、动词等也开始使用汉字标记了。如:
丈(だけ)、許(ばかり)、迄(まで)、矢張り(やはり)、殆(ほとん)ど、仕舞(しま)ふ、少(しば)時(らく)、周囲(まわり)、吃驚(びっくり)、謝罪(あやま)る
在亨保五年(1720年),随着禁书令的松动,在国外书籍中,可以阅读与基督教无关的汉译西方数学的书籍。此后,兰学逐步发展,在翻译荷兰语著的文献时,参照了中国的译语,此外作为译语又造出了许多新的汉语。到了幕末,一些接触过外国文化语言的官员和学者,开始对学习汉字是否有益产生了异议,认为汉字数量庞大,不利于普及教育,另外当时平民文化程度很低,识字的人并不多。但又要加速普及平民的实用文化知识,于是他们中有人就提出废止汉字。
(四)近代
德川幕府末期开港以后,西洋文化传入日本,外语译著不断涌现,还出版了英日词典等。介绍外国文化、从事外语翻译的知识分子作为修养钻研汉学,汉文依旧占权威地位,使用大量汉语的汉文直译体很为盛行。但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学者却试图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译成“組合”,把“保険”译成“請合”。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的译语并未获得认可,翻译时主要还是依赖表现简洁严密的汉语。但到后来不依照汉字出典,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如:“洋卓(テーブル)、軌道(レール)、天鵞絨(ビロード)”等。但随着西洋学问逐渐代替汉字、汉语,再加上汉字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不断增加,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借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了。
汉字在书写方面有楷书、行书、草书之分,也有繁体和简体之分。作为日语汉字字种,当时的日本政府与国民之间的看法不同。但在学校教育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注假名用法。汉字字形方面除了若干常用的简体字以外,主要还是用繁体字,音训方面也不采取限制的方针。管辖学校教育的文部省在字种问题上于大正12年(1923年)发表了临时国语调查会的《常用汉字表》,看其凡例:“本表没有的汉字用假名标记。”而明确限制了汉字的使用。它还规定固有名词可用本表没有的文字,但外国(不含中国)的人名和地名一律用假名;代词、副词、接续词、感动词、助动词及助词尽量使用假名;外来语用假名标记。这种对汉字在日语中使用范围的规定一直影响到二战后当用汉字表的制定。其后又于昭和17年(1942年)4月,国语审议会又发表了《标准汉字表》。明确记录着:一、本表基于近年来在我国汉字被无限制地使用,制定出了各官厅和一般社会中应使用汉字的标准。此表的特色便是把汉字的种类分成“常用汉字(1134个)、准常用汉字(1320字)、特别汉字(74字)”这三种。常用汉字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般使用程度高;准常用汉字比起常用汉字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关系稍浅些,一般使用程度低;特别汉字是指皇室典范、帝国宪法、历代天皇的谥号,国定教科书所奉揭的勅诏等。从明治经大正到昭和二战中期,日本反复推出以文字生活的效率化,减轻学习负担为理由的汉字限制表,但对汉字使用的实际状态并不适应,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对运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五)现代
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旧的事物被否定,人们开始追求新鲜事物。就在这种风潮中,于当年11月27日召开了战后第一次国语审议会。这次咨询是以《标准汉字表》再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当用汉字表》和《现代假名的用法》成为现代日语标记的出发点。日语内阁公布的《当用汉字表》,由1850个汉字组成,并把这些汉字称为表内字。表内字以被限制的汉字不被很勉强地使用为目标选出,还明确了使用上应注意的问题。当不能用《当用汉字表》内的汉字书写时,用下列方法进行标记。
1& 改换为同音的其他汉字。
聨合→連合、蒙る→被る、綜合→総合、車輌→車両、
輿論→世論
2& 汉字假名混写。
改竄→改ざん、宛名→あて名、洗濯→洗たく、
彗星→すい星
3& 全部换成假名。
挨拶→あいさつ、燐→リン、餌食→えじき、
斡旋→あっせん
4& 改为表相同含义的其他说法。
捺印→押印、漏洩する→漏らす、安堵→安心、瀆職→汚職
此外,代名词、副词、接续词、感动词、助动词、助词、外国的地名?人名、外来语、动植物的名称、借用字等应用假名书写。《当用汉字表》和《现代假名书写方法》通过公用文、报纸、教科书等开始在社会上普及。但为了整理日语现代标记,作为内阁告示、训令于日公布了《当用汉字音训表》,日公布了《当用汉字字体表》,公布了《人名用汉字别表》,日公布了《送假名书写方法》,日公布了《改定送假名的书写方法》,日公布了《常用汉字表》,日语公布了《改定现代假名书写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整理和规范,一方面限制了汉字的数量,另一方面规范了汉字的形体、简化了汉字的笔画,规范了日语的标记体系。
纵观二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国语政策,基本上是以更容易地推行义务教育和提高一般语言生活的效率为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手段:
1& 使用假名限制汉字。
如上文所述,日本政府于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时,就明确了哪些地方应该用假名代替汉字。一般说来,现代日语一般用平假名书写代名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发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