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的野望与他的哪首诗野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情相同

详解《唐诗三百首》:王绩《野望》,一个诗人孤独的内心独白!详解《唐诗三百首》:王绩《野望》,一个诗人孤独的内心独白!最美古风古诗词百家号《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整首诗在萧瑟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诗人浓浓的彷徨与苦闷。从中不难看出隋末纷乱的社会现实和知音难遇的境遇对诗人的影响。《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1、东皋:是指王绩的隐居之地,在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2、徙倚:徘徊,来回的走。3、落晖:指落日的余晖。4、犊:这里指的是牛群。【译文】苍茫的暮色中,诗人登上了东皋,怅然远望,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每一颗树都染上了浓浓的秋色,每一座山都洒满了夕阳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了,猎人骑马带着野禽也归来了。四下顾盼,却没有一个相识的人,长声歌词《采薇》而怀想古人。【赏析】在薄暮时分,诗人徘徊在东皋之上,不知何所依靠。举目四望,秋色所被,在落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而牧人和猎马的到来,打破了宁静,使得画面生动起来。对着这样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家秋晚图,诗人并非真正想隐居,“相顾无相识”,是因为他太过孤独,无所依靠。整首诗语言朴素,风格清新,情味似淡犹浓,读来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格调清新,摆脱了南朝以来风靡艳丽的诗风,不以辞而以情动人,闪烁着独特的魅力。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最美古风古诗词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浅析王绩《野望》的写作特色
内容摘要:王绩是初唐时期第一重要的隐逸诗人,也是开盛唐诗风的第一人。王绩的诗以疏野质朴,自然清新见长,在沿袭齐梁遗风的初唐诗坛独拔于流俗之外,使人耳目一新。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本文就其诗人的人生观及诗文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和思想成就作一些分析探究。
关键词: 人生观& 写作背景&
写作格式& 写作内容
—644),初唐诗人。字无功,因常游东皋所以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初唐著名诗人第一位隐士。隋末名儒王通之弟。两人都不热中于仕宦。王绩以诗赋著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王通隐居讲学,为河汾之间儒学宗师,著有《文中子》。隋炀帝时,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而还乡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东皋而终,《野望》即是在皋之作。他的诗以质朴,自然清新见长,在浮靡轻柔,采丽竞繁的初唐诗气中独树一帜。其自传性的诗沟通了陶潜和杜甫,山水田园联接渊明和王维,《野望》促进了五律的定型,工诗善文,且对五律的成熟,有所贡献。他的作品多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常以阮籍、陶潜自况。诗风朴素自然,洗尽六朝铅华,为初唐诗坛带来生气,实为开盛唐诗风的第一人。
一、王绩的人生观对其诗文的影响
每个人,都在寻觅自己人生仰慕的对象,都在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有些人立志当官,于是熟稔官场规则,忝列其中。有些人刻意经商,不惜破译商贾秘密,求富于时。王绩的人生对象,是远他三百年前的隐士陶渊明,堪称陶的隔世弟子。陶渊明的一生,曾经数次出仕,有一次,因为督邮的到来,态度无礼,他自己也受不了穿衣束带、低头拜揖的规矩束缚,只做了八十天的县长便愤然辞官,回乡采菊。王绩当官也是不安分,在先前的隋朝,当到副县长就受不了了。有一次,因贪酒而遭弹劾,思来想去,平日里迎来送往,寄人篱下,受人拘束,言若由衷上司不高兴,言不由衷自己别扭,自己就好像一只鸟,到处都是罗网,再这样呆下去非把自己逼疯不可,于是写了一纸辞呈,挂印弃官,“轻舟夜遁”,转身之间,就把自己送归故乡。来去自由,连离任审计也都免了。他的身边,摆着《庄子》或者《老子》,读得意想天开,忘乎所以。所以王士菁《唐代诗歌》中认为“明哲保身,知足常乐,便是他的人生观,他的处世哲学。”也有人认为王绩年青时“还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政治的人”而那种“浮生若梦”的思想则是在后来形成的;至于归隐和安于隐居生活更是后来的事了。在周祖譔的《隋唐五代文学史》亦云“性本好酒”、“受道家思想很深”,王绩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的人生观从一方面说是逃避现实,但另一方面说,却表现了他与统治者不合作精神。应该指出,王绩这种人生观是由于隋末社会的黑暗,政局的不稳定状态,以及人才的被压制等原因而产生的。
&相对来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对王绩思想的研究要深刻一些:王绩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来对新的封建王朝表示不满的,因此他的思想表现得很复杂也很矛盾。他受了他的哥哥王通(文中子)的影响,有正统的儒家思想,曾在《北山赋》自注中把他哥哥比为孔子,又曾在答友人书中大谈家礼丧服,要以周、孔为楷模。但是由于他看透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又接受了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一心要皈依自然,深以“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赠程处士》)为苦,从礼教中解放出来,纵酒如狂,常常以嵇康、阮籍、刘伶尤其是陶潜自比,这当然和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有关。他晚年还喜听北山僧所讲的'真如'的禅理。因此,他的诗文中含有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他对于可诅咒的封建社会表示愤慨,有进步的一面;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一味闲适颓放,消极的成分较多,在作品中反映现实较少,也是严重的缺点。当然,现在看来,其中阶级分析的成分较多一些,但对王绩思想复杂性的认识无疑是比较准确的。韩理洲在其《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前言》中也认为,王绩的思想是及其复杂的,儒、道、释、阴阳历数诸家的学说,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儒、道两家“入世”与“出世”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随着隋、唐之际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及个人仕途的顺逆,在他一生中消长起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天下承平,有机遇的可能时,他便牢记着‘当世孔子’──三兄王通的教诲,不坠儒业,“思待诏”、“觅封侯”,欲为风鹏云龙;当时局昏昧或仕途踬碍时,他又对儒家产生了怀疑和不满,转而从老、庄哲学思想中,寻找精神慰藉,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因此,王绩绝非超凡脱俗的隐士,所谓“言不冤时”、“行不忤”的“乐天君子”云云,并不能概括其人。由此可见他的《野望》和陶渊明的《饮酒》是在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意境下写出的。
二、《野望》的写作背景
就像王绩,他在隋唐两代都曾出仕,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际,他并没有什么积极的作为。王绩自己也承认,“有道于己,无功于时”,自号“王无功”。他一生之中由进而退,辞官归隐,大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归田以后,常以阮籍、陶潜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的理想和热情。如“阮籍生涯懒,嵇康事业疏”(《田家三首》),“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贤夫”(《独坐》)之类。此外,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这和他的“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赠程处士》)等都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不过这种不满并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对于一个诗人,我们要知道他的某一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除非作者本人在诗题或诗序中自己交代明白,否则就很不容易明确知道。
王绩身经隋唐二代,对于他这首待,似乎必须先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写的,才能了解它针对的是些什么。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统一了中国。南北两个文化系统,逐渐趋于融合。但是杨坚的政权,被他的荒淫无度的儿子杨广断送了。统一的新文化.没有来得及发展。在初唐的几十年间,唐代文化,特别是文学,基本上是隋代的继续。这首诗很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因为王绩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就应征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此感隋之将亡也。”这样,他是把此诗的写作时间定在隋亡以前。这样,第二联就成为比喻隋代政治的没落了。清人吴昌祺对唐汝询的意见,表示异议,在《删订唐诗解》中加上一个批语:“然王尝仕唐,则通首只无相识之意。”唐汝询以为王绩感隋之将亡,因而,为了忠于隋代,有效法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之志。吴昌祺提醒了一句,王绩也做过唐代的官,不能把这首诗理解为有隐居不仕之志。唐汝询以“长歌怀采薇”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吴昌祺则以为诗的重点在“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何文焕在顾安的《唐律消夏录》中增批了一句“王无功,隋之遗老也。‘欲何依’,‘怀采藏’,可以见其志矣。”这样讲,就把诗的写作时间定在隋亡以后,而以为王绩是隋之遗老,所以赋诗见面表示要做一个“不食周粟”的隐士。
三、《野望》在五言律诗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这首诗出现于唐代初年,很值得注意。首先,它是一首完全合乎格律规范的五言律诗,在唐初律诗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极有价值。其次,它的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在情与景的交互作用中构成完整的意境,在唐初雕绘满眼的宫廷诗风中尤为独特。将这首诗与以后的山水诗相比较,对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创作实有重要影响。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人们对王绩诗歌的研究又更加深入了。1990年有两篇文章涉及到王绩的诗歌,即张明非的《论王绩的田园诗》和王志华的《五言律奠基者旧说应予推翻--重评王绩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都颇有质量。张文指出,从晋宋到隋唐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田园诗的发展与山水诗极不相称。这种寥落的局面,“是由于王绩的出现才被打破的”。王绩的田园诗,“不仅上承陶渊明,下启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也比他的山水诗数量更多,成就更高,更富有特色。”张文除肯定了王绩对陶诗的继承外,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王诗的发展和创新,即题材上使山水与田园融合、主题的变劳动为隐逸、形式上的律化,论点比较全面,也比较稳健。王文一开始就从作品数字上做出统计,指出王绩的143首诗中,有合格五律14首,合格的五绝13首,合格的排律5首,准近体五言诗1首,虽然偶有失黏失对和平仄格律未臻完美之例,但“我们完全可以说王绩是隋唐之际全力以赴写作近体诗歌的诗人,也是隋唐之际近体诗歌写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所以历来五言律成于沈宋的旧说应予推翻,“奠基之功,应归于王绩”,这样,五言律的定型,就提前近半个世纪。应该说,王文的观点是相当新颖的,对王绩近体诗律化成就的认识也比较客观可信。然仅凭数据统计就否定自唐代以来就一直公认的沈宋是律体定型者的旧说,说服力显然不够。1996年,杜晓勤在其《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一文中也论及王绩的诗歌在五律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据新发现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统计,得出结论,说“王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唐初律化意识最强烈的诗人。”而且文章还探寻了其诗歌律化的艺术渊源,文章认为“王绩之所以能在新体诗声律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对庾信新体诗声律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在列表对比之后,文章指出,王绩黏式律的结构更接近律体的格律模式。另外,庾信黏式律中联式、结构都比较单调,而王绩则在不改变其结构主干的前提下,作了一些调整,丰富了黏式律的声律模式。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野望》是王绩的著名诗作。这首诗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称一个字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诗,称为五言诗。第三句和第四句词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第五句和第六句也是词性一致,也是句法结构相同。这样形式的结构,称为“对字”,或称“对偶”、“对仗”。每二句称为一联。词性一致的对句,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称为“对联”。上、下二句不对的,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都称为“散联”。每一联末尾一个字,都是“韵”,或称“韵脚”。这首诗第一联末尾是“依”字,于是以下三联末尾一字就必须用与“依”字同韵的字。
按照这样的规律结构起来的诗,称为“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四言诗。其后有了以六言句为主的《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才以五言为主。这些古诗,都不在声、韵、词性、句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律。因此,在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但在王绩的时候,“律诗”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故一般仅称为“五言四韵”。
四、《野望》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有一定的生活内容而且风格清新朴素,是摆脱齐梁浮艳气息的近体诗。诗文的内容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说:“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总之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他的名篇《野望》同样不免有这种消极倾向。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的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的优点,又融情入景,似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的意境。从田园诗的发展上看,陶诗重在写意,王维的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的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的先声。我们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是属于未来的诗歌发展时代的作品了。
文学的发展总的说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任何文学高潮的出现都是有来由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占有及其重要的一页。读熟了唐诗的人,再品此诗,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所以我们在强调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对初盛唐诗歌健康发展所作的贡献的同时,似乎也不能忽视王绩这个更重实践的、寂寞的先行者的功绩。
参考文献:
1.韩理洲,《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2.韩理洲,《王绩诗文系年考》,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3.萧涤非,《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施蛰存,《唐诗百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王绩的(野望)中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百度知道
王绩的(野望)中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有更好的答案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出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怀。
采纳率:81%
来自团队: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野望》王绩 首联中运用了哪两个诗人的诗句_百度知道
《野望》王绩 首联中运用了哪两个诗人的诗句
《野望》王绩 首联中运用了哪两个诗人的诗句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第一句引用屈原的《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第二句引用屈原的《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引用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望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王绩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野望& 王绩 的诗意是什么?_百度知道
&野望& 王绩 的诗意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小牛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王绩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野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