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美国大学专业排名会主动寄学校资料给学...

您现在的位置:
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对学生的背景要求&&&&
综合排名:1169&&&馆藏数:129449
资料等级:
资料价格:10学豆
文件类型: (doc)
资料大小:14.1 KB
上传时间:
标签: & & & & & & & &
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对学生的背景要求全是精心收集的最新文档,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和下载!
加载中……
luomantic 获得¥410.00奖励&&&04-22zwr 获得¥670.00奖励&&&04-22xiaodengyou 获得¥210.00奖励&&&04-22youxinren 获得¥90.00奖励&&&04-22todaytheo 获得¥350.00奖励&&&04-22QQ 获得¥100.00奖励&&&04-21lyy611507 获得¥60.00奖励&&&04-20weiwojunxing 获得¥80.00奖励&&&04-20jobwangwu 获得¥1150.00奖励&&&04-20twtaddx 获得¥400.00奖励&&&04-20h 获得¥180.00奖励&&&04-20junqiqi 获得¥140.00奖励&&&04-20QQ 获得¥200.00奖励&&&04-20helploving 获得¥80.00奖励&&&04-20zhujing4823190 获得¥60.00奖励&&&04-20A、B水平栅栏高度 宏发鑫a测算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A、B水平栅栏高度 宏发鑫a测算
当前位置:
>>>如图,两建筑物水平距离BC为24米,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30°,测得..
如图,两建筑物水平距离BC为24米,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30°,测得俯角β=60°,求:AB和CD两建筑物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题型:解答题难度:偏难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解:过点D作DE⊥AB于E,在Rt△ADE中,AD=DE/cos30°=16,∵AD=CD=BE=16,AE=AD·sin30°=16×=8,∴AB=AE+BE=24,答:AB的高度为24米,CD的高度为16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两建筑物水平距离BC为24米,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30°,测得..”主要考查你对&&解直角三角形&&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解直角三角形
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三边之间的关系:(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解直角三角形的函数值:
锐角三角函数:sinA=a/c,cosA=b/c,tanA=a/b,cotA=b/a(1)互余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若∠ A+∠ B=90°,那么sinA=cosB或sinB=cosA(2)同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①sin2A+cos2A=1②tanA=sinA/cosA③tanA=1/tanB④a/sinA=b/sinB=c/sinC(3)锐角三角函数随角度的变化规律:锐角∠A的tan值和sin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cos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一般步骤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图,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题目的条件,适当选择锐角三角函数等去解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还原为实际问题的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函数值列举:sin1=0.28351 sin2=0.50097 sin3=0.94383 sin4=0.1253 sin5=0.65816 sin6=0.65346 sin7=0.14747 sin8=0.06544 sin9=0.23087 sin10=0.93033 sin11=0.5448 sin12=0.75931 sin13=0.86497 sin14=0.66773 sin15=0.52074 sin16=0.99916 sin17=0.7367 sin18=0.9474 sin19=0.1567 sin20=0.6687 sin21=0.30027 sin22=0.912 sin23=0.2737 sin24=0.80015 sin25=0.69944 sin26=0.0774 sin27=0.54675 sin28=0.8908 sin29=0.33706 sin30=0.99994 sin31=0.0542 sin32=0.2049 sin33=0.027 sin34=0.7468 sin35=0.046 sin36=0.4731 sin37=0.0483 sin38=0.6583 sin39=0.8375 sin40=0.5392 sin41=0.5073 sin42=0.8582 sin43=0.4985 sin44=0.9972 sin45=0.5475 sin46=0.6511 sin47=0.1705 sin48=0.3941 sin49=0.7719 sin50=0.978 sin51=0.9708 sin52=0.7219 sin53=0.2928 sin54=0.9474 sin55=0.9918 sin56=0.0417 sin57=0.4239 sin58=0.426 sin59=0.1122 sin60=0.4386 sin61=0.3957 sin62=0.9269 sin63=0.3678 sin64=0.167 sin65=0.6499 sin66=0.6009 sin67=0.4404 sin68=0.7873 sin69=0.2017 sin70=0.9083 sin71=0.3167 sin72=0.1535 sin73=0.0354 sin74=0.3189 sin75=0.0683 sin76=0.9965 sin77=0.2352 sin78=0.8057 sin79=0.664 sin80=0.208 sin81=0.1378 sin82=0.5704 sin83=0.322 sin84=0.2733 sin85=0.7455 sin86=0.8242 sin87=0.5738 sin88=0.0958 sin89=0.3913 sin90=1
cos1=0.3913 cos2=0.0958 cos3=0.5738 cos4=0.8242 cos5=0.7455 cos6=0.2733 cos7=0.322 cos8=0.5704 cos9=0.1378 cos10=0.208 cos11=0.664 cos12=0.8057 cos13=0.2352 cos14=0.9965 cos15=0.0683 cos16=0.3189 cos17=0.0355 cos18=0.1535 cos19=0.3168 cos20=0.9084 cos21=0.2017 cos22=0.7874 cos23=0.4404 cos24=0.6009 cos25=0.6499 cos26=0.167 cos27=0.3679 cos28=0.927 cos29=0.3957 cos30=0.4387 cos31=0.1123 cos32=0.426 cos33=0.424 cos34=0.0417 cos35=0.9918 cos36=0.9474 cos37=0.2928 cos38=0.7219 cos39=0.9709 cos40=0.978 cos41=0.772 cos42=0.3942 cos43=0.1705 cos44=0.6512 cos45=0.5476 cos46=0.9974 cos47=0.4985 cos48=0.8582 cos49=0.5074 cos50=0.5394 cos51=0.8375 cos52=0.6583 cos53=0.0484 cos54=0.4731 cos55=0.0462 cos56=0.7468 cos57=0.0272 cos58=0.2049 cos59=0.0544 cos60=0.0001 cos61=0.3371 cos62=0.89086 cos63=0.5468 cos64=0.07746 cos65=0.69944 cos66=0.8004 cos67=0.2737 cos68=0.9122 cos69=0.30015 cos70=0.6688 cos71=0.15675 cos72=0.94745 cos73=0.73677 cos74=0.99916 cos75=0.52074 cos76=0.66767 cos77=0.86514 cos78=0.75923 cos79=0.54491 cos80=0.93041 cos81=0.23092 cos82=0.06546 cos83=0.14749 cos84=0.65346 cos85=0.65836 cos86=0.12523 cos87=0.943966 cos88=0.50108 cos89=0.2836 cos90=0
tan1=0.217585 tan2=0.74773 tan3=0.041196 tan4=0.51041 tan5=0.92401 tan6=0.67646 tan7=0.9046 tan8=0.39145 tan9=0.53627 tan10=0.46497 tan11=0.71848 tan12=0.0221 tan13=0.5631 tan14=0.18068 tan15=0.1227 tan16=0.8079 tan17=0.66033 tan18=0.9063 tan19=0.66527 tan20=0.20234 tan21=0.4158 tan22=0.1568 tan23=0.6047 tan24=0.5361 tan25=0.9986 tan26=0.8614 tan27=0.4288 tan28=0.4788 tan29=0.769 tan30=0.6257 tan31=0.5604 tan32=0.3275 tan33=0.5104 tan34=0.4265 tan35=0.7097 tan36=0.3609 tan37=0.7942 tan38=0.7174 tan39=0.0072 tan40=0.2799 tan41=0.2267 tan42=0.8399 tan43=0.6618 tan44=0.0739 tan45=0.9999 tan46=1.5693 tan47=1.6826 tan48=1.1927 tan49=1.0092 tan50=1.21 tan51=1.051 tan52=1.0785 tan53=1.4098 tan54=1.1733 tan55=1.1144 tan56=1.7403 tan57=1.5827 tan58=1.0506 tan59=1.5173 tan60=1.8767 tan61=1.4235 tan62=1.3318 tan63=1.1503 tan64=2.296 tan65=2.5586 tan66=2.215 tan67=2.753 tan68=2.2946 tan69=2.8023 tan70=2.6216 tan71=2.822 tan72=3.2526 tan73=3.1404 tan74=3.9087 tan75=3.8776 tan76=4.8455 tan77=4.153 tan78=4.456 tan79=5.307 tan80=5.707 tan81=6.041 tan82=7.207 tan83=8.593 tan84=9.587 tan85=11.32 tan86=14.942 tan87=19.16 tan88=28.515 tan89=57.144 tan90=(无限)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两建筑物水平距离BC为24米,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30°,测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横截面为正方形的实心均匀长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如图所示,横截面为正方形的实心均匀长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高度分别为0.2米和0.1米,B的另一条边长为0.4米,A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B质量为1千克.求:(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2)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若在长方体A上沿竖直方向截去四分之一,求这时A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A′.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pA=FASAmAgSA=ρAghASA=ρAghA=2×103千克/米3×9.8/千克×0.2米=3.92×103帕(2)FB=GB=mBg=1千克×9.8牛/千克=9.8牛&SB=hBL=0.1米×0.4米=0.04米2∴pB=FBSB=9.8牛0.04米2=245帕 (3)若在长方体A上沿竖直方向截去四分之一,则A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减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三,所以压强不变.仍为3.92×103帕.答:(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3.92×103帕;(2)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245帕;(3)A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A′为3.92×103帕.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横截面为正方形的实心均匀长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主要考查你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计算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对压强公式的理解:1.此公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即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计算都可用此公式。2.此公式中各物理量单位分别是p→Pa、F→N、s→m2。在计算物体的压强时,只有当F的单位为N,S 的单位为m2时,压强的单位才能是Pa,因此在计算中必须统一单位。3.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 104N。 4.公式中的,是压力而不是重力。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也不应把公式直接写成,而应先注明F=G得:。 5.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是指受力物体发生形变的那部分面积,也就是两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而不一定是受力物体的表面积。如图所示,一个圆台形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分别采用A、B两种方式放置,对地面的压力不变,但图A中受力面积是S2,图B中受力面积为S1,而它们都与水平地面的面积大小无关。6.& 由公式推导出F=pS和可用于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巧用求柱体压强:& 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所圆柱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等)产生的压强,只与固体的密度和高度有关,而与固体的重力、体积和底面积因素无关,应用公式就给解这类题带来很大方便。例1如图所示,两圆柱形铁柱的底面半径之比是 3:1,高度相同,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A.3:1B.1:3C.1:1D.9:l解析:本题是分析圆柱体的压强,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分析。因为两圆柱体的密度相同、高度相同,所以压强相同,选项C正确。答案:C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横截面为正方形的实心均匀长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14年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模拟试题,)简单单选:单项选择题以下有关“高程”的叙述,哪项错误
(A) “高程”是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B) 我国已规定以渤海平均海水平面作为高程的基准面,并在烟台设立水准原点,作为全国高程的起算点
(C) 水准高程系统可以换算,如吴淞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也可使用
(D) 由于长期使用习惯称呼,通常把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统称为高程或标高正确答案:有,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老年人住宅的日照要求不应低于:
(A) 冬至日日照2h
(B) 冬至日日照1h
(C) 大寒日日照2h
(D) 大寒日日照1h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民用建筑合理使用年限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主要指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B)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将设计使用年限分为四类
(C) 建筑主要部件和材料的使用年限应与其一致
(D) 根据工程项目的建筑等级、重要性来确定答案:有,答案解析:有,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模拟试题热门试卷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与碰撞后总动量p′的百分误差′|p=%(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一多用电表的电阻档有三个倍率,分别是×1、×10、×100.用×10档测量某电阻时,操作步骤正确,发现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为了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应换到档.如果换档后立即用表笔连接待测电阻进行读数,那么缺少的步骤是,若补上该步骤后测量,表盘的示数如图,则该电阻的阻值是Ω.(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1所示电路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2所示的R-图线,其中R为电阻箱读数,I为电流表读数,由此可以得到E=V,r=Ω.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图1甲、乙两图都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②将下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图1丙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并用此装置测量红光的波长.
透红光的滤光片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填写元件代号)③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7甲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2乙所示,则其示数为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2丙所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m.(2)用半径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D.实验过程中,白纸可以移动,复写纸不能移动E.小球1的质量应大于小球2的质量②本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③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实验小组对上述装置进行了改造,如图4所示.在水平槽末端与水平地面间放置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使小球1仍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重复实验步骤1和2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l1、l2、l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海淀区二模
题型:填空题
(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图1甲、乙两图都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______.②将下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图1丙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并用此装置测量红光的波长.
透红光的滤光片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______.(填写元件代号)③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7甲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2乙所示,则其示数为______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2丙所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______m.(2)用半径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D.实验过程中,白纸可以移动,复写纸不能移动E.小球1的质量应大于小球2的质量②本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③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实验小组对上述装置进行了改造,如图4所示.在水平槽末端与水平地面间放置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使小球1仍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重复实验步骤1和2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l1、l2、l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物理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图1甲、乙两图都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 .②将下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图1丙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并用此装置测量红光的波长.元件代号ABCDE元件名称光屏双缝白光光源单缝透红光的滤光片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 .(填写元件代号)③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7甲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2乙所示,则其示数为&&& 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2丙所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m.(2)用半径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D.实验过程中,白纸可以移动,复写纸不能移动E.小球1的质量应大于小球2的质量②本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③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实验小组对上述装置进行了改造,如图4所示.在水平槽末端与水平地面间放置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使小球1仍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重复实验步骤1和2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l1、l2、l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第五部分 动量和能量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一、冲量和动量1、冲力(F—t图象特征)→&冲量。冲量定义、物理意义冲量在F—t图象中的意义→从定义角度求变力冲量(F对t的平均作用力)2、动量的定义动量矢量性与运算二、动量定理1、定理的基本形式与表达2、分方向的表达式:ΣIx&=ΔPx&,ΣIy&=ΔPy&…3、定理推论:动量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即=ΣF外&三、动量守恒定律1、定律、矢量性2、条件a、原始条件与等效b、近似条件c、某个方向上满足a或b,可在此方向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四、功和能1、功的定义、标量性,功在F—S图象中的意义2、功率,定义求法和推论求法3、能的概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4、功的求法a、恒力的功:W = FScosα= FSF&= FS&Sb、变力的功:基本原则——过程分割与代数累积;利用F—S图象(或先寻求F对S的平均作用力)c、解决功的“疑难杂症”时,把握“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要点五、动能、动能定理1、动能(平动动能)2、动能定理a、ΣW的两种理解b、动能定理的广泛适用性六、机械能守恒1、势能a、保守力与耗散力(非保守力)→&势能(定义:ΔEp&=&-W保)b、力学领域的三种势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弹性势能)及定量表达2、机械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a、定律内容b、条件与拓展条件(注意系统划分)c、功能原理:系统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外力与耗散内力做功的代数和。七、碰撞与恢复系数1、碰撞的概念、分类(按碰撞方向分类、按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分类)碰撞的基本特征:a、动量守恒;b、位置不超越;c、动能不膨胀。2、三种典型的碰撞a、弹性碰撞:碰撞全程完全没有机械能损失。满足——m1v10&+ m2v20&= m1v1&+ m2v2&m1&+&&m2&=&&m1&+&&m2解以上两式(注意技巧和“不合题意”解的舍弃)可得:v1&=&,& v2&=&对于结果的讨论:①当m1&= m2&时,v1&= v20&,v2&= v10&,称为“交换速度”;②当m1&<<&m2&,且v20&= 0时,v1&≈&-v10&,v2&≈&0&,小物碰大物,原速率返回;③当m1&>>&m2&,且v20&= 0时,v1&≈&v10&,v2&≈&2v10&,b、非(完全)弹性碰撞:机械能有损失(机械能损失的内部机制简介),只满足动量守恒定律c、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的损失达到最大限度;外部特征:碰撞后两物体连为一个整体,故有v1&= v2&=&3、恢复系数:碰后分离速度(v2&-&v1)与碰前接近速度(v10&-&v20)的比值,即:e =&&。根据“碰撞的基本特征”,0&≤&e&≤&1&。当e = 0&,碰撞为完全非弹性;当0&<&e&<&1&,碰撞为非弹性;当e = 1&,碰撞为弹性。八、“广义碰撞”——物体的相互作用1、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不是很短,作用不是很强烈,但系统动量仍然守恒时,碰撞的部分规律仍然适用,但已不符合“碰撞的基本特征”(如:位置可能超越、机械能可能膨胀)。此时,碰撞中“不合题意”的解可能已经有意义,如弹性碰撞中v1&= v10&,v2&= v20的解。2、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机械能损失的重要定势:-ΔE =&ΔE内&= f滑·S相&,其中S相指相对路程。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一、动量定理还是动能定理?物理情形:太空飞船在宇宙飞行时,和其它天体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但是,飞船会定时遇到太空垃圾的碰撞而受到阻碍作用。设单位体积的太空均匀分布垃圾n颗,每颗的平均质量为m ,垃圾的运行速度可以忽略。飞船维持恒定的速率v飞行,垂直速度方向的横截面积为S ,与太空垃圾的碰撞后,将垃圾完全粘附住。试求飞船引擎所应提供的平均推力F 。模型分析:太空垃圾的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对飞船的撞击也不连续,如何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是本题的前提。建议充分理解“平均”的含义,这样才能相对模糊地处理垃圾与飞船的作用过程、淡化“作用时间”和所考查的“物理过程时间”的差异。物理过程需要人为截取,对象是太空垃圾。先用动量定理推论解题。取一段时间Δt&,在这段时间内,飞船要穿过体积ΔV = S·vΔt的空间,遭遇nΔV颗太空垃圾,使它们获得动量ΔP&,其动量变化率即是飞船应给予那部分垃圾的推力,也即飞船引擎的推力。&=&&=&&=&&=&&= nmSv2如果用动能定理,能不能解题呢?同样针对上面的物理过程,由于飞船要前进x = vΔt的位移,引擎推力须做功W =&x ,它对应飞船和被粘附的垃圾的动能增量,而飞船的ΔEk为零,所以:W =&ΔMv2即:vΔt =&(n m S·vΔt)v2得到:&=&nmSv2两个结果不一致,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分析动能定理的解题,我们不能发现,垃圾与飞船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机械能,因此,认为“引擎做功就等于垃圾动能增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动量定理的解题中,由于I =&t&,由此推出的&=&必然是飞船对垃圾的平均推力,再对飞船用平衡条件,的大小就是引擎推力大小了。这个解没有毛病可挑,是正确的。(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所示,全长L、总质量为M的柔软绳子,盘在一根光滑的直杆上,现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以恒定的水平速度v将绳子拉直。忽略地面阻力,试求手的拉力F 。解:解题思路和上面完全相同。答:二、动量定理的分方向应用物理情形:三个质点A、B和C ,质量分别为m1&、m2和m3&,用拉直且不可伸长的绳子AB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AB和BC之间的夹角为(π-α)。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 ,方向沿BC ,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模型分析:首先,注意“开始运动”的理解,它指绳子恰被拉直,有作用力和冲量产生,但是绳子的方位尚未发生变化。其二,对三个质点均可用动量定理,但是,B质点受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最为复杂,可采用分方向的形式表达。其三,由于两段绳子不可伸长,故三质点的瞬时速度可以寻求到两个约束关系。下面具体看解题过程——绳拉直瞬间,AB绳对A、B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1&,BC绳对B、C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2&;设A获得速度v1(由于A受合冲量只有I1&,方向沿AB ,故v1的反向沿AB),设B获得速度v2(由于B受合冲量为+,矢量和既不沿AB ,也不沿BC方向,可设v2与AB绳夹角为〈π-β〉,如图3所示),设C获得速度v3(合冲量+沿BC方向,故v3沿BC方向)。对A用动量定理,有:I1&= m1&v1& & & & & & & & & & & & & & & & &①B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 m2&,可化为两个分方向的标量式,即:I2cosα-I1&= m2&v2cosβ & & & & & & & & &②I2sinα= m2&v2sinβ & & & & & & & & & & & ③质点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I - I2&= m3&v3& & & & & & & & & & & & & &④AB绳不可伸长,必有v1&= v2cosβ & & & & & ⑤BC绳不可伸长,必有v2cos(β-α) = v3& & &⑥六个方程解六个未知量(I1&、I2&、v1&、v2&、v3&、β)是可能的,但繁复程度非同一般。解方程要注意条理性,否则易造成混乱。建议采取如下步骤——1、先用⑤⑥式消掉v2&、v3&,使六个一级式变成四个二级式:I1&= m1&v1& & & & & & & & & & & & & & & & & & & & &⑴I2cosα-I1&= m2&v1& & & & & & & & & & & & & & & & ⑵I2sinα= m2&v1&tgβ & & & & & & & & & & & & & & & &⑶I - I2&= m3&v1(cosα+ sinαtgβ) & & & & & & & & &⑷2、解⑶⑷式消掉β,使四个二级式变成三个三级式:I1&= m1&v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㈠I2cosα-I1&= m2&v1& & & & & & & & & & & & & & & & & & & & ㈡I = m3&v1&cosα+ I2& & & & & & & & & & && & & & & & &&&㈢3、最后对㈠㈡㈢式消I1&、I2&,解v1就方便多了。结果为:v1&=&(学生活动:训练解方程的条理和耐心)思考:v2的方位角β等于多少?解:解“二级式”的⑴⑵⑶即可。⑴代入⑵消I1&,得I2的表达式,将I2的表达式代入⑶就行了。答:β= arc tg()。三、动量守恒中的相对运动问题物理情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车,车内有一个人和N个铅球,系统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现车内的人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将铅球一个一个地向车外抛出,车子和人将获得反冲速度。第一过程,保持每次相对地面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第二过程,保持每次相对车子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试问:哪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更大?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必须选取研究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或第四、第五方)为参照物,这意味着,本问题不能选车子为参照。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系,这样对“第二过程”的铅球动量表达,就形成了难点,必须引进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的关系。至于“第一过程”,比较简单:N次抛球和将N个球一次性抛出是完全等效的。设车和人的质量为M ,每个铅球的质量为m 。由于矢量的方向落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假定一个正方向后,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设车速方向为正,且第一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1&第二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2&。第一过程,由于铅球每次的动量都相同,可将多次抛球看成一次抛出。车子、人和N个球动量守恒。0 = Nm(-v) + MV1&得:V1&=&v & & & & & & & & & & & & & & & & & &①第二过程,必须逐次考查铅球与车子(人)的作用。第一个球与(N–1)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1&。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运动合成法则&img width=&157& height=&25& alt=&& hspace=&1& vspace=&1& src=&ht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大学专业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