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化学或者物理反应能使绿色视频变成绿色黄...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解答:解:(1)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熔点-59.5℃,沸点9.9℃,易溶于水等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2)二氧化氯见光易分解、二氧化氯可与碱反应、其杀菌、漂白能力均优于氯气、消毒水体时不生成有害物质等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化学性质;(3)使用二氧化氯为自来水消毒剂属于用途.故填:(1)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熔点-59.5℃,沸点9.9℃;(2)二氧化氯见光易分解、二氧化氯可与碱反应、其杀菌、漂白能力均优于氯气、消毒水体时不生成有害物质;(3)使用二氧化氯为自来水消毒剂.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化学
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1)实验室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一个即可)(2)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的化合反应.(3)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KNO3B、CaCO3C、Ar2D、CaCl2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的硬度小,可做铅笔芯B、氧气可供给呼吸,可用于急救病人C、木炭能燃烧,可做燃料D、镁条燃烧可发出耀眼的强光,常做照明弹
科目:初中化学
使用化学用语填空.(1)氮气(2)氩气(3)钡离子;(4)五氧化二磷(5)氧化铁;(6)实验室用作制取氧气的暗紫色固体.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各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KNO3&&&NaOHB、KOH&&&&&Ba2CO3&&&&HClC、FeCl3&&NaOH&&&KClD、AgNO3&&&BaCl2&&&&&HNO3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B铜块在 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能燃烧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D氧气和臭氧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A、AB、BC、CD、D
科目:初中化学
苏丹红一号(C16H12NO)和苏丹红二号(C18H16N2O)都是工业合成的红色染色剂,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不允许把其作为食用色素使用.试回答:(1)两种物质都是由种元素组成(2)苏丹红二号中的C.H.N.O的原子个数比是.(3)苏丹红二号中氮元素质量分数.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D、红磷在空气中燃:发出黄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从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中.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______.氯气在1.0l×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______,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______.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会燃烧______,氢气也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一种叫氯化氢的气体.把氯气通入水中,部分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______.
水水好萌1888
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氯气在1.0l×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氯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氯气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会燃烧,会燃烧说明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③;①;①;④;②.
为您推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考点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能使各种色光均能透过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A.红色B.绿色C.黄色D...
能使各种色光均能透过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A.红色B.绿色C.黄色D.无色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不反射任何色光.有色物体只通过或反射与物体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如果色光与物体的颜色不相同,则物体看上去呈黑色.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能使各种色光均能透过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A.红色B.绿色C.黄色D...”主要考查你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
光的色散1.色散:白光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 2.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如图乙所示)。& 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光的三原色。 2.色光的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中,任何一种色光都不能由另外两种色光合成。但红、绿、蓝三种色光却能够合成出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光来,只要适当调配它们之间的比例即可。色光的合成在科学技术中普遍应用,彩色电视机就是一例。它的荧光屏上出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原色色点组成的。显像管内电子枪射出的三个电子束,它们分别射到屏上显不出红、绿、蓝色的荧光点上,通过分别控制三个电子束的强度,可以改变三色荧光点的亮度。由于这些色点很小又靠得很近,人眼无法分辨开来,看到的是三个色点的复合.即合成的颜色。&&&& 如图所示,适当的红光和绿光能合成黄光;适当的绿光和蓝光能合成青光;适当的蓝光和红光能合成品红色的光;而适当的红、绿、蓝三色光能合成白光。因此红、绿、蓝三种色光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在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光的色散现象得出的两个结论:第一,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色光的混合:不能简单地认为色光的混合是光的色散的逆过程。例如:红光和绿光能混合成黄光,但黄光仍为单色光,它通过三棱镜时并不能分散成红光和绿光。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或透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能留下红色,说明其他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了,只能让红光通过,如图所示。如果放置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蓝色。&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果把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只有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所示。规律总结: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红光照蓝裙子,蓝裙子只反射蓝光,红光被吸收,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感觉它呈黑色。实验法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南它反射的色光决定。3.如果在屏上贴一张黑纸,不论由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其均为黑,这表明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如果在屏上贴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能看到各种色光,表明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即红光照射到白纸上呈红色,黄光照射到白纸上呈黄色等。颜料的三原色、颜料的混合: 1.颜料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2.颜料的混合:颜料与色光不同,颜料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颜料的色彩是颜料所反射的色光,同时吸收了其他的光。颜料不同,所反射的光不同。两种颜料混合后会反射第三种色光,而不是原来两种颜料反射光的混合。所以,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在印刷行业,就是用红、黄、蓝三种颜料来调出各种色彩,在绘画技术上也是应用红、黄、蓝来调色的。如图所示。口注意各种颜料主要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同时也反射光谱中跟它相邻的色光。3.颜料的三原色和色光的三原色不同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2)混合规律也不同。色光的三原色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混合后为黑色。 (3)它们的混合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冷色与暖色:&& 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如黄、橙、红属于暖鱼,让人想到火与太阳;绿、蓝、紫属于!丝,使人想到草地、水等。单色光与复色光: 1.单色光:一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2.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称为复色光。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海上时,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且蓝光部分多,所以大海看上去是碧蓝的。
发现相似题
与“能使各种色光均能透过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A.红色B.绿色C.黄色D...”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5211273704273426184219182109274152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碘化银是一种黄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纸张被撕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铁锈是氧化铁.都有新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碘化银是一种黄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都是描述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故填:②⑤.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例如,纸张被撕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填: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填:①⑥.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镁.故填:③.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氮气的密度为1.25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是78%C、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有色光,所以在电光&源方面有重要的用途D、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造成空气污染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可以共存的一组是(  )
A、NaOH和HClB、Na2CO3和H2SO4C、BaCl2和CuSO4D、NaNO3和ZnCl2
科目:初中化学
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CO2(CO)-O2/△B、N2(O2)-Cu/△C、CO2(H2O)-浓H2SO4D、NaCl(Na2CO3)-稀盐酸
科目:初中化学
某小组同学将100g稀盐酸加入25g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样品中,恰好完全反应,最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16.2g.计算:(1)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g.(2)该石灰石的纯度.(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保留1位小数).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并且它们分别是由C、H、O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为单质,被看作是理想的“绿色能源”,B为氧化物,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D可用于灭火.(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2)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其基本反应类型为.(3)若C是有机物,其化学式为.(4)若C是无机物,C的名称是.&&写出C→B的化学方程式:.
科目:初中化学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进行猜想】(A)溶质可能是CaCl2和Ca(OH)2(B)溶质可能只有CaCl2(C)溶质可能是CaCl2和盐酸【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①小明从烧杯内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排除了猜想(A),你认为他排除猜想(A)的理由是②小华想用碳酸钠溶液来验证后两种猜想,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并填写以下表格: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猜想(B)正确
猜想(C)正确通过以上探究,最后确定猜想(C)正确【反思与拓展】(3)你认为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铁制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是.(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充分反应后过滤,处理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科目:初中化学
每到夏天,大街小巷的露天烧烤便“火”了起来,吃烧烤成了很多人的最爱.烧烤时木炭不充分燃烧,产生剧毒的CO气体,肉串不熟可能存在寄生虫或病菌,烤出的油滴燃烧分解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肉类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致癌物--苯并芘(化学式C20H12).(1)苯并芘属于(填“无机物”“有机物”“氧化物”之一).(2)苯并芘中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主要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另外还产生少量一氧化碳、炭黑等有害物质,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远处就能闻到烤串的香味,请用分子的性质解释.
科目:初中化学
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1)图A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利用了金属的.(2)图B是两块金属片相互刻划后,在纯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3)为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小军用稀盐酸进行实验、小华使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实验.问:①小军判断铁比铜活泼的依据是.②写出小华能说明铁比铜活泼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答案】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氯气在1.0l&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氯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氯气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会燃烧,会燃烧说明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③;①;①;④;②.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浦口区一模)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从组成角度看: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2)从结构角度看: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3)从变化角度看:变化莫测的水缔造着大自然的神奇.①水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6O2+X,则X的化学式:C6H12O6.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但该方法不节能,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节能方法促进水的分解;如图1是水的电解装置,氢气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放出.③在图1和图2所示水发生的两种变化中,从微观角度看,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图1变化中水分子本身发生改变,是化学变化;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是物理变化(4)从资源角度看:水的循环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滤去水中一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在图3和图4示意的净水原理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净水方法有蒸馏.
科目:初中化学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1)上图中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图中反应①、③、④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③(填序号).(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NaHSO3+HCl=NaCl+H2O+SO2↑.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1)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工业上通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来制得氧气.该方法是物理变化.(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的氧气的化学方程式&K2MnO4+MnO2+O2↑2KMnO4K2MnO4+MnO2+O2↑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H2O+O2↑2H2O22&.&2H2O+O2↑(3)已知:氯酸钾是一种白色固体,它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成氯化钾(白色易溶于水的固体)和氧气,实验室也常用该方法来制取氧气.①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KCl+3O2↑2KClO32.△2KCl+3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②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某同学用该方法制取氧气,当加热至气泡不再产生时,剩余固体是混合物(填“纯净”或“混合”),从所得固体中分离出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这几步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③另有两份质量相同的氯酸钾A和B,现向A中另加少量高锰酸钾,分别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A中的反应速率比B中的反应速率快B.A中产生的氧气与B中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C.A中产生的氧气比B中产生的氧气质量多D.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加热制氧气的反应的催化剂.
科目:初中化学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从护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水样呈黄色,有异味,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1)首先取水样,然后加入絮凝剂,絮凝剂加的是明矾.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沉淀、加速沉降,吸附后欲把固体与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我们进行的操作是如图所示.该图进行的是过滤操作.过滤之后再加入活性炭吸附,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物理或化学)(2)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生活中可用筷子代替,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液面(填“高于”或“低于”),如果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等).(任意写出一点)(3)过滤后的水呈清澈透明,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或混合物).(4)硬水的危害很大,人体长期饮用有害健康,若验证水属于硬水还是软水,可采用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若出现泡米少的现象,证明是硬水.若出现泡沫多的现象,证明是软水.(5)要想把硬水转化为软水有两种方法分别为煮沸和蒸馏.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含义,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点石成金:指石灰石能变成黄金C、铁杵磨成针:主要发了化学变化D、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频变成绿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