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怎样产生的学说

必修四: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0页免费10页免费14页免费6页免费30页7下载券5页免费5页免费48页7下载券5页免费22页1下载券
必修四: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共2786个阅读者,6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9:33
宇宙是如何从虚无中产生的――解读道家的天地起源说 &&
华声论坛 .cn/forum-148-1.html
在众多的关于宇宙起源的解释中,最蕴含玄机的莫过于老子的道家学说了。这位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1)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 的颇具独到的判断。老子的著作语言极为精炼,对于宇宙观的论说更是简略而深奥。时隔约2500年,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如何用今天的眼光对其加以理解,领悟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解释宇宙起源 应当先解释哲学中的无限与有限
老子的《道德经》中认为万物的根源和归宿在于“道”。“道者,万物之注。”(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4)那么,所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书中说:“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却是无穷无尽。无声又无形呵,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5)“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6)除了神秘莫测的描绘之外,书中也有非常明确的叙述: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 的显豁。“常有,欲以观其徼。”(7)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道”所以受尊崇,就在于它对万物不加干涉,从来都让万物顺任自然。“道之尊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9)
由此可见,“道”其实就隐藏于自然当中,而不是那种从外面予以强加的东西。世间万物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那就是永无止息地发展变化。“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也许,这只能算是关于“道”的最粗浅的解释。
当然,道家认为宇宙万象最初是从“无”中产生,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有些不可思议。《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的“无”和“有”,应该就是现在哲学中的无限和有限。无限和有限都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们的含义看似简明,一旦用于解释具体问题,就显得耐人寻味。
先说有限。现今宇宙物质结构各个层次,大到宏观星系,小到微观粒子,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我以为至少有两点:一是聚集性,即它们都形成自己的个体;一是边缘性,即它们都形成自己的范围和历程。显而易见,有限反映着具体的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
有限比较容易解释,无限就颇费猜度了。我们平常见到的“无限”或者类似“无限”的话语,往往并非哲学意义的“无限”。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无限”是形容无法用语言描述。雷锋的名言对比生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其中的“无限”是形容许多事做不完。我们常说:学无止境。意思是指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个人的能力不能穷尽。晴朗夏夜,仰望苍穹,我们常有繁星无数的感叹;然而,既然星星是以个数为单位,那么无论它们有多少,哪怕数目大得令人难以想象,也只是这些个数的集合,数不清并不等于无限;如同海中航行眺望天边,只见茫茫海面不见海的边缘,可是我们知道,大海是有边缘的。
究竟什么才能称之为“无限”呢?似有两点:
其一,在人的思维中,常有递增和递减的情形。例如数学,把自然数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顺次排列:1,2,3,4,5,……,自然数列中的这些数所组成的整体有第一个数1,但没有最后一个数,因此,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如果换一种情形,例如数列1/2,2/3,……,n/n+1,……的极限是1。在这里,变量渐渐趋近于一常量,它们的差可以小于指定的任意小的量,而该常量就是变量的极限,变量永远达不到它的极限,因此,n/n+1以后直至极限1之间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两个数列都有所谓“个数是无限的”,这种无限不能用数字,只能用省略号来表示;问题是,现实中可没有省略号,又会怎么样呢?譬如自然数列可以用1,2,3,4,5,……来表示递增进程的无限性,如果我们用实物,在面前摆上5个苹果,或者随你摆上多少个都行,你可以把它们排成长长的行列,然而行列后面你是不能加上省略号来表示无限的。由此可见,事物的递增(如光子的传播里程)和递减(如庄子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10)的过程无论进行到哪一步,无论走到多远,其实都是有限的,而且只能是有限的,是有终点的。(例如传播的光子终有一天会转化消失)只是人类在意识中可以让这个过程永远地进行下去,形成“万世不竭”的恒久趋势,由此趋势被称之为“无限”;这种无限不可能实现,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
其二,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生活在科技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时而会听到或者自己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前面谈到宇宙物质结构的外在特征,一是聚集性而形成个体,二是边缘性而形成个体的范围和历程。从宏观上看,宇宙的某一部分因此形成,而宇宙整体只是所有这些宇宙部分的集合,由此推测,宇宙的宏观范围也是有限的。那么宇宙的时间历程呢?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来看上面提到的自然数列:1,2,3,4,5,……,因为数学是现实的蓦写,而简单明了的自然数列与时间有着相同的特性:它们都是有起点的,都具有连续性、顺序性、递增性和一度性。如上所述,自然数列在现实过程中是有限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它应该也是有限的,是有终点的。再者,物质的微观结构,是否具有可以连续分解的性质?为了简明,且按庄子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 设题,得到数列1/2,1/4,1/8,……,1/2n,……的极限是0。本题与前面列举的极限为1的数列类似,由此可见,在实际进行中也是有限的,是有终极的。据说那些基本粒子在130多亿年前的宇宙诞生初期就已形成,至今仍保持着长久的稳定性,并没有进一步演变分化,因而,如果认为物质结构无穷可分,似不可能。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后面还将谈到。此外,宇宙的空间范围,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遭到质疑:空间本是空空如也,如果说它是有限的,难道它的边上还有道墙不成?我们知道,有限的涵义极为宽泛,从基本粒子到宇宙整体,都在其范围之内;然而,无限可以容纳有限,有限却不能组成无限,换句话说,如果有限能够组成无限,无限就不能称其为无限了。宇宙整体与基本粒子相比,已经大到无以复加,可是面对无限,它们同样都是非常渺小。如果认为空间是无限的,就会陷于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因为宇宙是有限的,必然会有绝大的空间没有任何物质存在,可是,没有物质存在,那还算是空间吗?什么是空间?空间和时间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讲得通俗一点,就是物质本身的存在方式。当今宇宙,物质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一是在分布上虚实相间,因而形成了从星系到基本粒子的物质结构各个层次,形成了各个实体的位置以及它们运动变化的三维空间;一是延续性上并非稍纵即逝,因而形成了各个实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以某种有规则的运动,(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使得这个过程能够被我们加以测量。显而易见,空间和时间一样,与物质运动都是密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到达的范围形成了空间,物质运动经历的过程形成了时间。空间是没有形状的,但它可以通过物质的形状表现自己。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室之用。”(11)意思是说 :揉捏粘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的空虚处,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成就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在那门窗墙壁内空虚处,成就了房屋住人的功用。这些生活常识,可以让我们明白大道理:只有现实中的宇宙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才使得范围内的虚与实成为空间;空间(时间也一样)其实只是宇宙的一个部分,宇宙一旦走向消亡,空间(包括时间)也将不复存在了。如此说来,宇宙乃至空间都是有限的,它们之外又是什么呢?非常遗憾,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物质,也没有空间;无,堪称现实中的无限,老子的所谓“大象无形”(12)(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里的宇宙之外,只是习惯的讲法。准确地表达,应当是物质运动所没有到达之处。宇宙的总体形态,或许是随机成形的,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切都随其自然而形成。这样一来,宇宙内部由于变化繁复,某些区域可能没有物质运动存在,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真空”,这种情况将在下面谈到。
回复时间: 19:36
宇宙从虚无中产生
就那么让人大惑不解吗
既然宇宙有它的起始,它应该从哪里诞生呢?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它只能从“无”中诞生。无中生有,我们还是选择老子的观点。
这是最让人费解的问题,怎样才能“无中生有”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3)《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是说“道”产生作为统一体的原始混沌之气,这个统一体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为一种调匀和谐的状态,这种适匀状态便产生出千差万别的东西。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如此深奥而虚幻的论说,究竟该怎样来理解呢?还是那句话,数学是现实的摹写。我们就从简单的数学公式开始吧!
0 = a C a,这个公式也可以写成0 = a C b C c,(本文中a,b,c ≠ 0)或者演变得更复杂些,但是为了较为明了地说明问题,还是用0 = a C a。我们知道,数学中的0相当于现实中的“无”,0 的转化形态,是有着具体数目的a C a,其中a与 C a是对称的。那么,“无”的转化形态呢?怎样才能使“无” 转化为“有”,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呢?很明显,0的转化形态,可以是极为简单的a C a,也可以不断加以演变,哪怕那公式象大厦一样巍峨,只要拥有绝对值相等的正数和负数就行;而“无”的转化形态,则应是分出类似于正数与负数的阴与阳,它们的“绝对值”相等,具有对称性,从而衍生万物。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一生二”隐含着一个“分”字,有“分”才能“生”。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们常见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譬如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水可以冻结成冰,冰也可以融化成水;水可以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凝结成水。可是,从未见过“无中生有”,即从完全没有形态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你能否举出一个实例?
实例是没有的,情景我们无法见得到,至少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是这样。毕竟,这是宇宙的起源问题,而我们人类社会在漫漫的宇宙长河中,仅仅是很短暂的一个阶段,不可能历尽所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未来的发展会使得人类有能力人工制造这一过程;但是现在,我可以“无中生有”为题,来编一个小故事,看看能否激发我们的想象。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小伙子,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然而他两手空空、身无分文;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不得不决定去借贷,他立字据向朋友借钱,想办法向银行贷款,总算凑足了资金,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由于是刚开始运作,起步艰难,加上资金不充裕,不断地要偿还借款,他的创业几起几落;经过艰苦努力,历经十载,他的企业才初具规模;进一步取得银行的信任之后,又不断地进行新的贷款,他的事业越干越大、如日中天。终于,因为社会经济形势等原因的不利影响,他的企业由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他想了许多主意尽力挽救,四处筹措资金,改善经营、减少亏损,虽然境况曾几次出现好转,令人满怀希望,但终无回天之力,还是逐渐衰落了。他仍然不失明智,果断地采取措施,将所有财产变卖,还清了全部欠款。虽然到了最后,他还是一无所有,但他曾经有过的创业的辉煌,将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说不定哪一天,他还会东山再起的。
相信大家不难看出,这是把宇宙从形成、发展至消亡的过程拟人化了。小伙子创业前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其实相当于宇宙诞生前的“无”。他四处筹款、写出借据,其实相当于阴阳二气的产生;所谓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小伙子这一段从无到有的经历,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0 = a C a。之后,他干事业大有发展,其实相当于宇宙万象的欣欣向荣。而他的事业走向衰落,最后不得不变卖财产,还清欠款,其实相当于宇宙的消亡;他的这一段从有到无的经历,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a C a = 0。以专业术语打比方:宇宙是由于“负债经营”才产生,又是由于“还清债务”而消亡。
循着这条思路,可以作出如下猜想:
在数学中,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作为能够既不是正又不是负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零给我们的感觉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有着非常丰富而确定的内容。在宇宙的起源中,“无”是任何一种物质存在的否定,它同样有着非常丰富而确定的内容。
“无”在道家学说中也称“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用来指“道”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道”的神奇之处,在于一个永恒的“变”字,它在宇宙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在“虚无”中也能发挥作用。当然,与宇宙的勃勃生机相比,“虚无”的惰性较大,因而“道”的运行也较为缓慢;但它毕竟在运行着,决非静止不变,否则,“虚无”将永远是“虚无”,不会演化出当今宇宙。
宇宙与“虚无”同为客观存在。宇宙是客观存在部分的暂时的形态,“虚无”则是客观存在整体的恒久的表现。
根据日常经验,现实中的“无”与物质存在是不可能互相转化的,也就是说,“无”不可能转化为“有”,如同数学中的0不可能转化为a一样。那么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面对着这个让人百思不解的问题,难道真的要请出无所不能的神灵么?如果把上面用过的两个数学公式0 = a C a、a C a = 0合并为0 = a C a = 0,可以看出,0与a C a在这个公式中是相通的。它们相互转化、周而复始,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0本来是一位特殊的数,它介于量的方向相反的a 与 C a之间,a与 C a是对称的,就可以由0而产生,当然,它们的和也等于0。在宇宙的起源中,“无”与“有”其实也是相通的,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周而复始,没有绝对的界限;从“无”中产生的“有”其实是类似于a C a的矛盾体,矛盾体的双方是协同产生、相互对立以及共同消亡的。这里所说的“无”容易引起误解,它不是那种绝对意义的“无”,而是介于性质相反、量度相同的阴阳之间;阴阳是对称的,就可以由“无”而产生,当然,它们相合也就转化为“无”。这种宇宙从中诞生的“无”,是我们无法见到的,但它又确实存在;就如同数学中的0,一方面,它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另一方面,它又处于所有的正数与负数之间,有着确定的数值,正所谓“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由此可见,宇宙的诞生与消亡,并非来自外力的推动,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运行的结果。
0 = a C a,在这个公式中,0是源头,可以产生任意大的绝对值相等的正数和负数,然后进行复杂的演变。在宇宙的起源中,“无”也是源头,可以产生任意大的量度相等的阴阳两面,有了这个开端,逐渐演进,于是展开了宇宙无比辉煌壮观的历程。但是,这样的开端实在是难以想象,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距太远;或许,能作为参考的,只有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会同时消失而完全转化为能量,这种被称之为湮灭的现象。我们知道,各种基本粒子有互相转化的性质。例如中子可以转化为质子,同时释出电子和中微子;而质子又可以释出正电子和中微子而转化为中子;电子和正电子结合可以变成光子,而从光子又可产生一对带电粒子――电子和正电子;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就变成介子而消失;还有中子和反中子相遇时释放出比核子的聚合反应大得多的能量。相比之下,一对正反粒子相遇,发生完全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产生如光子的能量形式,其变化是如此剧烈,近乎脱胎换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联想。而上述正反粒子的区别在那里呢?正电子与电子、质子与反质子的质量都是相同的,然而电荷相反;反中子与中子的质量及其他性质都一样,只是磁性相反。可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正反粒子以及据说存在的反物质世界与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导致宇宙生成和消亡的阴阳,虽然它们在对称性方面颇为类似。理由如下:在道家学说中,阴阳是紧密联系的,是不能分离的双方,这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老子曾作过形象的比喻:“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14)(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赖)阴阳衍生万物,它们是最基本的方面,却不能单独地作为物质个体而存在;正反粒子作为单独的物质个体,性质相反、互为正负,它们各自都由阴阳而生成。刚才所谈到的湮灭现象,并非意味着物质的消亡,它只是作为能量而存在,能量也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物质由相对稳固的状态转化为流动消散的状态。况且,如果认为宇宙的消亡是由物质世界与反物质世界的相遇而导致,把它归结为由于位置的移动造成的偶然事件,并非由于内在原因的发展变化造成的必然结果,这本身就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
宇宙中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卫星围绕行星旋转,行星环绕恒星运行,而众多的天体围绕着星系中心运动。物质的某些特性在不同的层次极为顽强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猜测这种特性具有渊源性,即所有这些都源于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也是由于这种渊源性思维,我们由正反粒子中的反粒子,猜测可能存在的反物质星球以及反物质世界,那么我们可否再深一层,猜测其实阴阳才是这种现象的渊源呢?只是阴阳相合的结果不是湮灭,而是转化为虚无。其实,作为渊源,阴阳并不只这一种特性,自然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双方对立与同一,也可以在阴阳中找到其根源。颇为奇妙的概率现象,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鸡蛋孵出的小鸡是雌性是雄性的概率都是1/2,这或许也是阴阳的某种反映,宇宙是在事物的两大对立面达到总体平衡的状态下生成、发展直至消亡的。还有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对称性,也应源于阴阳,当然,它不是绝对的,所以就有对称性破缺的重要概念。物质变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尚未完全掌握的,但我们还算幸运,我们处在一个不完全对称的世界,否则,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将使整个宇宙只剩下能量。况且,不完全对称的世界似乎更为生动,譬如动物的外貌都是对称的,树木却并非这样,它的叶片和花朵或许有对称之处,它的外貌却往往不对称;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参差错落、袅娜多姿,成为地球上极为美丽的一道风景。
宇宙从虚无中产生与微观世界的终极
朋友们应该看得出,本文是运用哲学、数学和逻辑的方法,由已知事物推测未知事物,从而对道家的天地起源说作粗浅的分析。那么,对于物质结构的终极性,有否与其相类似的情形作为参考呢?有的。就是众所周知的绝对零度,即绝对温标的开始。它是温度的极限,相当于-273.15℃。绝对零度是根据理想气体所遵循的规律,用外推的方法得到的。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这是一个只能逼近而不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因为物质不可能停止运动。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气体早已变成液态或固态;全部粒子都处于能量可能有的最低的状态,也就是基态。此外,分子热运动的最大上限至今尚未找到,据说恒星和中子星的表面温度有上万和上千万摄氏度,核爆甚至能达到上亿摄氏度。有关最高温度的估计不断刷新,与较为精确的最低温度相比,最高温度则显得蓬勃向上、不受拘束;但是它终归是有限度的,因为,即使是核爆,也会有消散之时。如此看来,宇宙的最高温度与绝对零度颇似于宇宙的宏观与微观极限。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对各种基本粒子的质量和特性,有了较为精确的观测结果,例如中子是电子的1837倍,质子是电子的1836.5倍,等等。而宏观宇宙呢,目前所估计的范围约为150亿至200亿光年,气势恢宏、深远浩瀚,但还未能肯定那就是宇宙的边缘,观测结果或许还会刷新,然而它终归也是有限度的。值得注意的是,如同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极限一样,0就是物质结构连续分解的极限,它也是只能逼近而不可能达到的。因为物质存在不可能为虚无,而在接近这个极限时,物质结构也将改变,变成无法再分解的恍如虚无的状态。
既然物质结构连续分解接近极限时,将变成无法再分解的恍如虚无的状态,或许可以进一步作出猜测:虚无生出阴阳,即无中生有的最初步骤,是在这恍如虚无的状态中完成的。虚无在我们的想象中如此神秘,其中没有物质运动,没有空间和时间,自然,也就无所谓天涯与咫尺,恒久与瞬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宇宙诞生之前起步艰难,从在核场中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光子才能转化为正负电子对这一情形似能看出;好在虚无的内涵是无穷的,它可以使物质以虚无的方式得以隐身,它好似储存物质的无形仓库。(如同数学中的0好似储存正数与负数的仓库,0可以使所有的正数与负数在其中得以隐身)永无止息的“道”的运行,将引导这种极为巨大的力量寻找突破口,好象地球内部的岩浆寻找突破口一样;岩浆选的突破口是地壳中的薄弱部位,蕴含在虚无中的那股分出阴阳的力量也在寻找薄弱部位,而这个薄弱部位是存在的,因为客观存在并非那样均衡,即使是严密而精确的微观世界,物理学家在考察时也发现,其中的对称性很多都是破缺的,也就是不均衡的;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预示着一个重大事件将要发生了。
从公式0 = a C a = 0可以看出:a由0而产生,必须有C a奉陪;无论a怎样变化,总有随之变化的C a陪在一旁;如果a转化为0,也还需要C a的协同。虚无中产生的阴阳,双方关系也是如此。它们一经产生就是矛盾对立、互为正负、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是一方面;从那个债务对资金形成巨大压力的创业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另一方面,共谋发展、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确,创业者通过负债获得资金,运用资金时又受到债务的影响。阴阳形成物质结构的各个层次,虚实相间也是类似的情形。钢材看起来是坚硬的实体,然而,其内部结构如分子、原子以及更细微的粒子中却有空间。如此说来,庞大的宇宙如果坍缩为体积较小的致密的实体,也许并非不可能的事,因为物质结构的终极是恍如虚无的。
回复时间: 19:36
宇宙从虚无中产生与大爆炸
宇宙有它的起始,自然也有它的终结。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这句话用来形容宇宙也算合适,只是需要稍加改动:生成本身即包含消亡的因素,一切皆缘于阴阳。老子的智慧之处在于他看出宇宙并非从来就有,它也不会永远地存在下去,它的存在是由它的逐渐生成到逐渐消逝来体现的,这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过程。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阐述他的辩证方法,并认为“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他说:含“德”浓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整天号哭,但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他身体谐和元气浑厚的缘故。“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15)的确,婴儿是柔弱的,然而“柔弱处上”,(16)这种柔弱反而处在上升的地位,正所谓“柔弱胜刚强”。(17)自然界大量的矛盾对立转化的现象,也表明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处在下降的位置,从而逐步走向衰亡。譬如多种生命的形成,就是从诞生时的弱小,慢慢地生长壮大,终于由盛而衰直至消亡。台风的形成,是由于在热带的海洋上有着比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水汽,大量的上升气流造成空气的旋转而产生台风,以后在移动的过程中力量逐渐削弱,最后到消失。还有恒星太阳,也是由气体和灰尘的聚集而逐渐形成,最后产生炙热的气体而变为红巨星,等等。所以老子又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姑兴之,……是谓微明。”(18)意思是:将要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定先使它兴起,……这就是天地之始原的“道”的深沉的预见。
既然多种自然现象都有这样的过程,从而形成一般的规律,宇宙作为自然现象的总体,它自身的进程遵循这样的规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当然,宇宙从虚无中产生,其过程决非一帆风顺,必然是充满艰难;也许在我们的宇宙出现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宇宙的产生,有的或许取得成功,有的或许不幸夭折,有的或许英年早逝。无论如何,我们的宇宙是幸运的,它历经磨难、千回百转,才拓展出今天令人类叹为观止的疆域,但在当初,却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阴阳生成物质,它的总体质量积聚到足够多时,就将发生极为剧烈的变化。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后来发生的大爆炸,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现在的宇宙仍会继续膨胀,有可能爆炸能量散发到极限的时候,会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而收缩。大爆炸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却无法回答大爆炸之前这一奇异的点来源于何方。其实,宇宙的膨胀与收缩,正是常见的自然规律――物极必反的某种体现。比如黑洞也是这样,当它作为恒星时,慷慨地向外释放光和热,演化为黑洞后,巨大的引力使它变得吝惜,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如果正是由于物极必反,大爆炸的收缩与膨胀的过程不断进行,而这个过程的最初起点,是在阴阳生成物质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便会得到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演化的图景。
宇宙诞生之初,由开始的弱小逐步发展壮大,如同长江的源头,从雪山化出涓涓细流,慢慢形成支流,再汇成流经峡谷、气势磅礴的江河。已经形成相当范围的宇宙度过了平稳的准备期,由于内在原因开始了收缩膨胀的过程,这种汹涌激荡的方式无疑是更具力度的。宇宙膨胀时,通过大爆炸的能量促使阴阳分化,大量新的物质从虚无中产生;基本粒子形成后,在能量的作用下,又形成了宇宙万象,从而增加了宇宙的总体质量。反之,宇宙收缩时,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会促使阴阳相合,大量的物质回归于虚无,从而减少宇宙的总体质量。宇宙在膨胀时所增加的质量和在收缩时所减少的质量,究竟孰多孰少,就要看宇宙演化过程的总趋势了。
熟悉江南地区的朋友,对那里的气候变化当是深有体会。度过严冬、春天来到,天气总是向着暖和的方向发展,但它并非直线上升。由于冷暖空气的相互排挤,形成了一场场的雨,温度上升的趋势是呈逐级波浪式的,故有农谚:一场春雨一场暖。几场春雨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了。进入秋季,天气慢慢变得凉爽,但它并非直线下降。来自北方的一股股冷空气,与南方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又形成了一场场的雨,温度下降的趋势也是呈逐级波浪式的,故有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天气已经比较寒冷了。宇宙演化的过程或许也是类似情形。宇宙由虚无产生,从小到大直至鼎盛,属于兴旺时期,上升的趋势是呈逐级波浪式的,每个浪形都是宇宙的一次膨胀与收缩,膨胀时所增加的质量多,收缩时所减少的质量少。宇宙由鼎盛开始滑坡,终于回归虚无,属于衰落时期,下降的趋势也是呈逐级波浪式的,每个浪形也是宇宙的一次膨胀与收缩,膨胀时所增加的质量少,收缩时所减少的质量多。这一切都是阴阳密切配合与激烈抗争的结果,因而形成了宇宙由它的逐渐生成到逐渐消逝的全过程。
宇宙的膨胀与暗能量暗物质
有的朋友会提出异议:宇宙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膨胀,遥远的未来,不仅星系团和星系团之间将失去连系,即使同一个星系团内的那些星系也会彼此远远分离开来,变得七零八落,以上的那些说法能成立吗?
当然,一种说法能否成立,要有观测事实的支持,在得到充分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作出猜测。
如果说,宇宙由于膨胀,致使众星系四散飞离,最终形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就会令人产生疑问:其一,宇宙膨胀只是自身原因,没有任何外力作用,它只是在自己的力量范围内行事,为什么到了最后,反而控制不了呢?其二,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吸引和排斥一样,同为物质的必然属性,它们就象正和负一样不可分离;物质的凝缩有一个界限,物质的分散也有一个界限,一旦过了界限,难道它们就不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么?其三,倘若宇宙的演化都是大爆炸方式,而且结局都是星系的各自离散,我们的宇宙如此庞大,又是怎样形成发展起来的?
此外,宇宙的膨胀还要涉及到暗能量和与它密切相关的暗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当前的最大谜题。
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能量则是某些人的猜想,指一种充溢空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在长距离类似某种反引力;它是不可见的、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都是由暗能量的斥力和万有引力来推动的。暗能量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因为它在宇宙的结构中约有72%,占绝对统治地位,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5%。
值得注意的是,暗物质虽然看不见,但是同普通物质一样,也在向周围施加引力,而且不均匀地分布在宇宙中。暗物质的分布与星系的分布非常一致,也就是同星系的大尺度结构十分吻合。而暗能量呢,却是充满了宇宙,均匀地弥漫在其间,假定从宇宙的某一区域取走包括暗物质在内的一切物质,使那个区域成为“真空”,那里也仍然充满了暗能量。
所有这些,为我们留下较大的想象的余地。我们曾引用过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生三”的意思是: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为一种调匀和谐的状态。前面说过,宇宙诞生的初始状态是恍如虚无的。请注意,我们将其称之为状态而不是粒子,是因为无法再进行分解了。这种状态有些类似于我们所知道的以太,但又有不同之处。为了方便叙述而不致引起误解,姑且为其起一个与以太相近的名称――太微,即最微小之意。初期的宇宙全部是由太微组成的,当时还没有空间和时间,因为还未形成原子和其所构成的普通物质,自然也没有普通物质形成现在所能看到的众多星系的大尺度结构。宇宙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太微的数量也是从无到有,慢慢积累而由少到多;它的总体质量达到足够多时,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开始发生强烈的凝缩。当然,这里所说的足够多,并不是指某个确定的数值,而是要表明在程度上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且以水为例,当一汪积水在地面上,连人的脚面都无法淹没,如果汇成江河,那就是波涛滚滚,如果形成大海,则会掀起极为剧烈的风暴。太微宇宙发生凝缩,由于物极必反的法则,也会引起极为剧烈的风暴――大爆炸。大爆炸产生了上亿摄氏度的高温,在这种高温作用下,太微整体中的小部分聚合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与太微,或许就是物质与暗物质、暗能量的区别。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基本粒子与太微丧失了互相转化的条件,本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相逢如同陌路。由元素构成的物质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实心,微观结构的各个层次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就好象一个个做工精致的竹编工艺品,游动在太微的海洋中。
太微整体中的较小部分便是暗物质,它们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简单说来,由于太微太微小了,因而具有“穿过一切的性质”;它具有以太的一些特性,它是某种中间媒介物质,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却能传递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因为物体之间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譬如乒乓球正向我飞来,手握球拍的我进行推挡,我的球拍必须接触到乒乓球,才能改变乒乓球的运动曲线,使它向相反的方向飞去。太阳和海王星之间根本没有接触,而且相距有45亿公里之多,海王星却能听从太阳引力的遥控,始终追随着太阳,这是由于暗物质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暗物质如同海洋和天空,海洋中有旋涡,天空中有风暴,暗物质中也有许多旋涡和风暴,尽管我们看不见,它们却在传递着众多天体之间的引力。
天体之间相互发生着引力作用,它们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例如海王星围绕太阳旋转,却并不会落到太阳上面。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暗能量的存在。暗能量中也充满了汹涌的暗流,不过它所施加的是与引力相反的力量,而且一直占据着上风。天文物理学家曾经指出,引力会使得宇宙的膨胀速度逐渐减缓,但是后来发现宇宙中的其它星系似乎都在向着距离人类生活的银河系越来越远的方向移动;在过去的数十亿年中,宇宙的膨胀速度加快了,于是暗能量作为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而受到关注。
暗能量与暗物质不同,它是均匀分布的,不会在某个地方聚集成团,它的无处不在,反而让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或许,在宇宙的初始状态太微之中,由于不完全对称,已经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暗能量,后来在大爆炸的极端高温中,暗能量所占有的比例急剧增长,一跃而成主导力量。这是一个质量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在有关的理论中,质量和能量就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东西的两种表述。质量就是内敛的能量,能量就是外显的质量,所谓质量转化为能量,无非就是物质运动从较为和缓的形式转化为非常激烈的形式。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在宇宙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是会随着宇宙的进程而发生变化。不仅如此,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将对宇宙的进程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曾经谈过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说明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现在,我们来谈谈关于空间时间的另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说,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这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点猜想。
在我们的心目中,空间和时间都是虚幻的,看不见摸不着,只存在于想象和观念中。实际上并非如此,空间和时间,其本身是有着确定的物质内容的。
前面谈过太微,也就是暗物质具有某种中间媒介作用,它可以传递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然而,在旋涡星系和星系团的范围内,暗物质的作用可没有这样被动和消极,它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和控制着众多的天体。
宇宙中有许多象我们银河系这样的“旋涡星系”,一般是每过数亿年旋转一周。测量这些旋涡星系的旋转速度,(恒星以及恒星间气体的旋转速度)得到的结果却十分奇怪:原来,这些星系靠近中心的部分和靠近外缘的部分,旋转的速度(线速度)竟然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是在太阳系的例子中,情况却与此不同:离太阳越远,太阳的引力越弱,对行星的引力也就越弱;因此,越靠近太阳系外侧的行星,旋转的速度就越慢。旋涡星系的中心特别明亮,那里集中了大量的恒星,于是,旋涡星系的中心就相当于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成为一个强大的引力源。按理说,旋涡星系便应该同太阳系一样,也是越靠近星系中心,引力越强,旋转速度越快;离星系中心越远,引力越弱,旋转速度越慢。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只有假定星系被大量暗物质笼罩着,把这些暗物质的引力作用也计算在内,才能够圆满说明旋涡星系为什么会有实际观测到的基本一致的旋转速度。(19)
即使观测星系团,也发现了暗物质的迹象。星系团内的各个星系在星系团内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运动,尽管如此,星系团内的那些星系毕竟长时间聚集在一起,而没有散去,这靠的就是引力的作用。可是,进行引力计算,星系团内的那些可以看见的星系物质显然不足以产生出能将星系团维持不散的那些引力,若没有别的看不见的引力源,星系团内的那些星系早就会胡乱运动而散失掉,不可能保持为星系。由此得到结论:星系团也被大量的暗物质笼罩着,这些暗物质的引力把星系团内的各个星系维系在一起,才使它们不致散去。(20)
朋友们,如果现在提出暗物质就是空间的本质,空间只是暗物质的外在表现,对于这种说法作何感想?前面说过,宇宙诞生的初始状态是太微,太微中的小部分形成基本粒子,因此发展成为暗物质与物质的区别。众多的天体在空间运行,其实就是物质体游动在暗物质的海洋中。在较小的范围内,暗物质传递着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在大尺度范围内,暗物质由于自身引力和传递引力的共同作用,甚至可以旋转星系,操纵整个星系团,成为动态旋转的、象罗网一般具有强大控制力的空间。因为暗物质与物质相比,在整体力量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
由于暗物质看不见,而且分布不均匀,这样就涉及到了真空区域问题。关于真空,有关的解释是:真空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是一种物理现象。在真空中,声音因为没有介质而无法传递,(声音是声波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但电磁波的传递却不受真空的影响。目前在自然环境中,只有外太空堪称最接近真空的空间。物理真空本指没有任何实物粒子存在的空间,但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不空;假设你把一个空间的气体都赶跑,会发现还是不时有基本粒子在真空中出现又消失,无中生有。物理上的真空实际上是一片不停波动的能量之海,当能量达到波峰,能量转化为一对对正反基本粒子,当能量达到波谷,一对对正反基本粒子又相互湮灭,转化为能量。
说到这里,如果坚持前面提出的观点,暗物质是空间的本质,空间是暗物质的外在表现,便可这样来理解真空。物理学的所谓真空,虽然不存在任何实物粒子,却存在着暗物质,并且由作为空间的暗物质承载着相当数量的能量,承载着能量与基本粒子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传递电磁波等等。故而,物理真空在哲学意义上就不好称之为真空,当然,称之为空间似乎也不妥当,没有实物粒子,没有物质体的存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空间;程度上虽不完全够,但还是可以作为空间看待的,姑且称之为准空间,以便于区分。
准空间区域由于没有运动的物质体,是不容易进行测度的,但是可以通过周边空间区域的分布作为方位以至对比界定。与准空间相对应的,还存在着准时间。同样,由于没有运动的物质体,准时间也是不容易进行测度的,但可以通过准空间区域与周边空间区域的相伴随,而得出其历程的参照数字。
以上是关于真空的一种情形,还有另外一种情形,也就是前面谈到暗能量时所说,假定从宇宙的某一区域取走包括暗物质在内的一切物质,使那个区域成为“真空”,那里也仍然充满了暗能量。此时所说的“真空”可算是哲学意义上的了。不过,说取走包括暗物质在内的一切物质仅仅是假定,暗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自然会形成这种“真空”区域。由于是在宇宙内部,周边有空间区域的对比界定,自身又有着暗能量的支持,故而这种无所谓空间和时间的“真空”区域得以存在。如果是在宇宙之外,则完全不是这回事。失去了赖以存在的一切条件,这种“真空”区域将变成纯粹的虚无;如果宇宙走向消亡,暗能量、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均已消失,这种“真空”区域也将不复存在。
这样一来,如果再提出暗能量是时间的本质,时间是暗能量的外在表现,也就比较自然了。宇宙初期的大爆炸,使太微中为数不多的暗能量瞬间激增而成为主宰,宇宙开始了急剧的膨胀。这正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如同生命体要依靠能量才能维持生命的过程,众多天体的运行也要依靠暗能量才能得以支持延续。物质和由暗物质形成的空间,同样要依靠暗能量的支持才不致收缩,甚至连“真空”本身也是由于暗能量,才得以存在。没有暗能量,宇宙由于引力而产生凝缩,一切将归于死寂,时间进程也就停止了。当然,在天体的运行中,暗能量几乎起不了作用,只有在巨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跨度上,才能体现出它的影响力。
暗能量与能量看来不是一回事,也并不相通。如果把宇宙比做参天巨树,能量就是形成树冠的叶片,它的身影活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暗能量则是这棵巨树庞大的根基,以其隐蔽的强大无比的力量支持着宇宙演化的进程。
我们的宇宙似乎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因为在其中暗能量占了上风。随着宇宙的演化日益深入,温度的日益降低,暗能量终有强弩之末之时,因为物极必反的法则是不可抗拒的。暗能量转化为暗物质,一旦过了某个临界点,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形势将发生逆转,暗物质变得强势了,暗能量则退居次要地位。那时的宇宙将不是膨胀而是收缩,并且收缩的速度恐怕不会比膨胀的速度逊色多少,如同运动员将拉力器拉满后乍一松手,其弹簧会产生强烈的收缩一样。当宇宙由高歌猛进地开拓转而匆匆撤退,最后到达全部过程的终点,也就是时间的终点,它就经历了一次极富创造力的伟大的循环,一次豪情万丈的波峰浪谷;至于下一次循环和波峰浪谷又将如何进行,则是后话了。
老子所处的时代,其科技水平无法与现代科技相比拟。当今探索宇宙,使用天文望远镜和航天探测等现代科技手段,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而老子的那个年代,除了用肉眼观察天象之外,恐怕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方法和工具了。然而老子却以深远的目光和深邃的思维,提出了“无中生有”的天地起源说,并且以辩证的方法阐述了这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至少,当代关于宇宙膨胀的观测事实在相当的程度上证实了老子的判断,宇宙是动态的而并非静态的。我们要了解和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奥秘,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能从总体上把握宇宙,而这了不起的进展,其实从古代的老子就已经开始了。
2010年11月
(1)《道德经》第一章
(2)《道德经》第四十章
(3)《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4)《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5)《道德经》第四章
(6)《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7)《道德经》第一章
(8)《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9)《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10)《庄子 天下篇》
(11)《道德经》第十一章
(12)《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4)《道德经》第二章
(15)《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16)《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17)《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18)《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19)本自然段节录自《科学世界》2008年第10期《全解宇宙论》
(20)本自然段节录自《科学世界》2008年第10期《全解宇宙论》
回复时间: 10:39
帖子发表以来,感谢朋友们对本文的关注。本文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作些探讨。在笔者正在酝酿的续篇《宇宙演化与人类意识的产生》中,将从微观角度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谈谈见解,并对人类意识的问题也进行分析。由于文章涉及面广,完成尚须时日,在此期间,请朋友们关注我的另一本书――三十万字的长篇悬疑小说《迷雾踪影》,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的情节主线是侦破三起儿童遇害案件。由于案件的侦破过程甚为艰难,在较长时间里交织了复杂的人事关系,表现出极为浓厚的感情色彩。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文笔简洁流畅,具有阅读和欣赏价值。
售书热线:(020)790604
在佛山市东方书城也有售书
联系电话:(9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