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仅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

学习资料《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五)
10:12 星期三 晴
  --------------------------------------------------------------------------------
  五、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集团瓜分剩余价值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本厂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受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都是靠瓜分剩余价值作为生存基础的。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捞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坐享地租。这里,我们要分析各类剥削集团怎样互相勾结,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明无产阶级同整个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也就是可变资本的价值在劳动过程(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但是,在资术家看来,不仅可变资本会给他带来剩余价值,而是全部预付资本都会给他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好象不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资本注意的是“将本求利”。“本”是全部预付资本,“利”就是利润。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利润。那么,为什么资本家要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呢?
    第一,在资本家看来,全部资本都是获得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对资本家说来,能不能获得剩余价值.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有没有资本,有参少资本。资本越多.就能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规模就越大,他获得的剩余价值也越多。至于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或是用采购买生产资料,这种区别对资本家说来,是无关紧要的。没有资本购买劳动力,他固然不能获得剩采价值,但没有资本购买生产资料.他同样不能实现获得剩余价值的目的。所以,对资本家说来,根本不管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和购买生产瓷料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申的不同作用,而是把全部资本作为他获取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资本家总是把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较来计算盈亏的,算算付了多少资本,赚回了多少钱,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给他带来的一个增加额。因此,在资本家的眼里,就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杂价值实质上就是一样东西,它们的区别在干。如果把剩余价值当作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例如,有个资本家有1万元资本,共中8千元是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2千元是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生产了值l万2千元的商品。如栗按商品的价值出卖,资本家就获得了比原来资本多2千元新的价值,把新增殖的2午元当作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而把它当作全部预付资本(1万元)的产物,就是利润: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佧为垫付总资本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便取得了利润这样一个转化形式。”这也就是利润的实质。
    剩亲价值采取利润的形式,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利润是由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这样一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就看不出来了,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比可变资本一般大得多,所以利润率—般比剩余价值率要小得多。
    假定资本家预付总资本为1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万元,可变准备2万元,一年中剥削的剩余价值2万元,剩余价值率是=100%,而利润率则是=20%。利润率只有剩余价值率的五分之一。
    所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不但大大缩小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来源。
    追求最大的利润是资本家的生产目的,资本家预付资本的数量不变,那么,利润的大小。就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用最小的预付资本,追求最大的利润率。十九世纪中叶一位英国评论家说得好:“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加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
  第二节 资本家平均瓜分利润
  --------------------------------------------------------------------------------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包括部门内部的竞争,也包括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部门的、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为了更有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有些资本家采用了新技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超额利润,落人了这些资本家的腰包。至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也必然不一样。资本有机构成指的是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比例。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其中用7千元购买厂房、机器、原料等,用3千元支付工资,那么资本有机构成就是7:3。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例如,在美国,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1889年是4.4:1,1904年是5.7:1,1929年是6.1:1,1939年则是6.5:1。在资本总额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的比重就下降,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部分比重就相对增加。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为什么利润率不同呢?这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能用同量资本生产出较大的剩余价值量,因而利润率就比较高;反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部门,以同量的资本只能带来较少的剩余价值,利润率就比较低。
    比如社会上有机器制造工业、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三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它们的资本量相等,但有机构成不同。机器制造工业的技术装备比较高。不变资本的比重大,资本有机构成是90(不变资本):10(可变资本):纺织工业的技术装备程度为中等水平,资本有机构成是80(不变资本):20(可变资本)}食品工业的技术装备程度低,不变资本比重小,资本有机构成是70(不变资本):30(可变资本)。各部门的资本总数都是100万元,它们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为分析简便起见,还假定全部资本都转移到年生产物中去。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才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不同,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和利润率就不同了。机器制造工业部门的生产物价值是110万元,利润10万元,利润率为10%;纺织工业部门构生产物价值是120万元,利润20万元,利润率为20%;食品工业部门的生产物价值是130万元,利润30万元,利润率为30%。食品工业部门获利最高,而机器制造工业部门获利最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是否会长久保持下去呢?不会这样的。因为资本家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刺润,他们会象苍蝇追逐腐臭一样,把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当机器制造工业部门的资本家一见到食品工业部门的买卖最能赚钱时,就会“见财眼红”,把资本抽出来,投向食品工业部门中去。由手许多资本家都把资本投向食品工业部门,就必然使社会上食品工业大大增加,产品也随着增加。这样,就会使食品的供应逐渐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结果引起食品价格的下降,从而也就降低了利润率。这时,对机器制造工业部门来说,由干投资减少,生产逐渐缩减,机器的供应逐渐不能满足需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引起机器价格的上涨,从而也就提高了利润率。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将要继续下去,一直到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各个资本家的同量资本不论投入那一个生产部门,都只能获得差不多的利润,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才会停止,才会暂时稳定下来。资本转移和价格涨落的结果,使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从本质上说,平均利润率不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它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假如,社会上各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是800万元,各个生产部门生产的剩采价值总量为60万元。平均利润率就是20%。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坶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将根据资本的多少取得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但该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和该部门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而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使有的生产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也同它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了。不同的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都能够得到等量的利润。在这里,似乎利润的多少和资本的数量有关。这样一来,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了。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加平均利润。商品不再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的价随出卖,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卖了。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可用下表表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是不一样的:食品工业部门的商品价值是130万元,纺织工业部门的商品价值是120万元,机器制造工业部门的商品价值是110万元,但是,它们的商品都按120万元的生产价格出卖。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制造工业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的商品价值,要高10万元;食品工业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它的商品价值,要低10万元;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纺织工业部门的商品,它们的生产价格符合于价值。但这三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是一致的,都是380万元,这就是说,从整个社会来看,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井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仍然以商品的价值总额为基础。
    我们再从上述三个工业部门的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来看,各个部门是不一致的。比如,食品工业部门的剩余价值是30万元,平均利润则是20万元,平均利润比剩余价值要少10万元;机器制造工业部门的剩余价值是10万元,平均利润则是20万元,平均利润比剩余价值多10万元;只有纺织工业部门的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滑才是一致的,都是20万元。可是这三个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和平均利润总额是相等的,都是60万元。平均利润总额仍然是以剩余价值总额为基础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改变了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问的分配,使同样多的资本,能够获得同样多的利润,这就不仅证明了资本家按生产价格出卖商品所获得的利润仍然是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条价值,而且也说明了生产价值本身也无非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的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是仍然起作用的。所不同的只是,这时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起了变化,它是通过生产价格的形式发生作用的。在生产价格尚未形成的时候,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起到调节商品生产的作用。当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绕着商品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而起着调节商品生产的作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这因为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闻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例如,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都降低时,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这样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的生产价格也就会随着降低。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是以商品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
    第二,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时.虽然有些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高于商品的价值,而有些则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整个社会来说,生产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和低于价值的部门是相互抵消的。所姒,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额与商品价值的总额是一致的。
    第三,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时,虽然哥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有的高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有的则低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些部门资本家所多得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资本家所少得的部分。所以,从整个社会来说,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所得的利润总额和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额是相等的。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更加掩盖住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彻底揭开了。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正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平均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好像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所有的资本家都是这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各个生产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汇集在一起,按照各个资本家所占有的股份多少来瓜分相应的利润。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工人不仅与个别资本家相对立,而且与整个资产阶级相对立。整个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必然要不断加强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资本家之间尽管在竞争中尔虞我诈,拼个你死我活,但是,这种斗争“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斗争”。当他们在对付工人阶级全体时,由于共同的利害关系会狼狈为奸,互相勾结起来。由此可见,工人阶级要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打碎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必须团结起来,以整个工人阶级的力量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
  第三节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被产业资本家独吞。实际上,产业资本家不可能独吞,他必须把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是用于商品流通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一个产业资本家不仅要从事生产商品,而且要自己销售商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兼营商业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发展和市场扩大的需要,于是,产业资本家为了摆脱商品销售的业务,就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而由商业资本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产业资本家为什么不自己销售商品,而要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呢?这因为产业资本家如果自己销售商品,就必须开设商店,雇佣大量店员,增加许多用于商业的开支,缩小产业资本,从而使产业利润降低。产业资本家为了减少自己的开支,缩短商品流通的时间,加速资本周转,增加利润,他宁愿把出卖商品的职能,让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不同。产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商业资本家只是不断地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购买大批商品,然后卖给消费者,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且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那么,商业部门的资本就会转到别的部门去。如果商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别的部门也会转到商业部门来。这样,资本转移的结果,就使商业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符合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一样,都按他们所垫支的资本多少获得平均利润。
    那么,商业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现象上看来,商业资本家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商品,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商品,商业利润似乎是贱买贵卖的结果,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产生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马克思说:“在流通过程中没有任何价值被生产出来,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商业利润绝不会在流通中产生。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用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卖给消费者,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距,就是商业利润。假如一年中,全社会预付的产业资本是900亿元,其中,不变资本720亿元,可变资本180亿元,剩余价值率为100%,不变资本的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生产品中去。那么,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总价值(或总生产价格)就等于1080亿元,剩余价值是180亿元,利润率是20%。为了在市场上销售1080亿元的商品,流通当中就要增加100亿元的商业资本,这样社会上的总资本就变成1000亿元。投入流通中的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因此,180亿元的剩余价值,就必须在1000亿元的社会总资本之间平均瓜分,平均利润率就由20%下降到18%。这样,有900亿元的产业资本家获得162亿元的产业利润,而有100亿元资本的商业资本家则捞到18亿元的商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用1062亿元的价格(它低于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18亿元的商品利润,按照1080亿元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从而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可见,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一样,自己不参加劳动,只预付资本。商品的采购和销售是由店员来进行的。如果没有店员的劳动,商业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商业利润。商业店员也和产业工人一样,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也是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店员不同于产业工人的地方是,他们服务于流通领域,如果撇开他们从事运输、包装、保管的劳动不谈,他们买卖商品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使商业资本家的货币发挥资本的职能,获得商业利润。在这里,店员的劳动,同样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店员销售商品所实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补偿了商业资本家在购买店员的劳动力所用的可变资本。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店员则无偿地为商业资本家劳动,使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所以,商业店员和产业工人一样,都是被剥削者。在商业资本家看来,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也是利润的源泉,因此,商业资本家总是延长劳动日,加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扣工资等办法,加重对店员的剥削,以便增加利润。在旧中国,商业店员每天都要被迫参加十三、十四小时,甚至十七、十八小时的营业,工资很低,但商业老板还要采用各种办法进行克扣。例如,上海一个大绸布商店老板,订出了一种毒辣的扣上加扣的工资复扣制度。有个店员请了两天病假,年底竟被扣去半个月的工资。这个老板还订出一百二十条“店规”,加强对店员的剥削。店员稍有违犯,轻则罚款记过,重则开除。这种情况,在旧中国是很普遍的。所以,商业资本家在实现剩余价值的流通领域中,对店员的剥削也是非常残酷的。
    商业资本家不仅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而且还通过提高物价、掺杂掺假、克扣斤两、偷减尺寸等种种卑鄙的手段和各种欺骗的办法剥削广大的消费者,用低价收购产品和高价供应原料等办法,剥削广大小商品生产者,把小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一部分工资收入,搜刮到自己的腰包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利润。
  --------------------------------------------------------------------------------
  第四节 借贷资本家捞得利息
  --------------------------------------------------------------------------------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外,还有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一起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贷放给另一个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必须形成暂时不用的货币资本。这因为:第一,在固定资本(如厂房、机器)更新以前,资本家手里会有一些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的折旧费用,暂时闲置起来。第二,在商品出售后的收入,未立即购进原料和支付工资的一段时间内,也有相当数量的暂时不用的货币资本。第三,剩余价值中有一部分要转化为资本,但往往要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它未用于扩大再生产之前,也会在一定时间内暂时不用。而有的资本家为了开办工厂或扩大再生产,感到资金不足,需要向别的资本家借钱,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或购买新的机器设备。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为了追求利润,他决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因此,拥有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把暂时不用的货币资本,借给需要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利用借贷来的资本,办工厂、开商店,从而获得剩余价值。当他归还贷款时,就把利用借贷资本所得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形式付给借贷资本家。
    借贷资本家凭着借贷资本所有权捞得利息,这样造成一种假象,仿佛利息是由货币本身产生出来的,象母牛能生小牛一样,货币也能生出更多的货币。其实,货币资本只是到了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手里之后,才开始发挥货币资本的作用,利息不过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说:“利息不外是利润一部分的名称、特别项目。”产业资本家利用贷款进行生产所得来的剩余价值和商业资本家利用贷款实现剩余价值取得商业利润以后,必须同借贷资本家一起瓜分,产业资本家得到企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捞得利息。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的借贷,通常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主义企业,它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收集起来,通过贷款把货币借给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使用。当然,银行资本家决不会无代价地把货币借给别人使用,银行资本家就凭借他们占有的货币,取得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就是银行贷款的利息收入和存款付出的利息之间的差额。银行以较低的利息取得存款,而以较高的利息放出贷款,二者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上的开支以后,余下的便是银行利润。它和利息一样,主要来源也是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银行资本家也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
  第五节 大土地所有者坐享地租
  --------------------------------------------------------------------------------
    在资本主义社会,参加瓜分剩余价值的,除了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外,还有大土地所有者(即地主)。不过,这种地主已经不是封建地主,而是资本主义地主。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把占有的土地租给农民使用,向农民收取封建地租,剥削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全部剩余产品。封建地租反映着封建地主对农民的直接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地主,是把他占有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地租,但这种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不同。
    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地租呢?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归私人所有,大土地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租入土地,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生产,其目的是获得平均利润。如果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宁愿把资本投入其他生产部门,而不经营农业。大土地所有者凭借他对土地的所有权,向农业资本家索取地租。如果得不到地租,大土地所有者宁愿让土地荒芜,也不愿给农业资本家使用。因此农业资本家所剥削的剩余价值必须大于平均利润,而将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以地租的形式,交给大土地所有者。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大土地所有者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获得的收入。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里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着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勾结起来,在经济上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大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言人胡说土地本身能够产生地租。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资本主义地租仍然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农业工人的劳动,最好的土地也不能创造出价值来。马克思指出:“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这是对大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言人的谬论有力的批判。
    经过上面的初步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对本书开头提出的问题得出一个答案: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是跟任何其他商品一样的,但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生产比它本身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积累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剥削。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都是一丘之貉,他们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因此,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根本对立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唯一动机,是他们行动的准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无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进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什么赚钱多jiu
生产什么。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尽量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处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中的。资本家之间竞争愈激烈,生产无政府状态愈严重。另方面,资本家为榨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结果,工人日益贫困,买不起资本家的商品,市场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扩大,造成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避免地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加强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好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一方面造成资本家的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另方面则是工人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越来越尖锐,这必然导致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商业,“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发现,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是马克思的化时代的伟大功绩。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正是从剩余价值学说出发,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的经济基础,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给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全书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部预付资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