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2012考研免费师范生可以考研吗,这算不算...

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有着怎样的体验?
距离当初提这个问题已经过了半年,看到这么多校友过来回答这个问题,很是感激。离开母校半年,到了新的环境去读书,有了新的体验,也更能感受到母校留给我的,刚好昨天这学期的期末结束了,有时间,也有精力来补充这个问题。
认识的不少母校的女生表示@式微 同学的回答很符合她们内心的感受,可能女生总是更加懂得女生的心吧。相比之下,我可能会更喜欢@黄磊 同学的回答,大概会更加符合男生的心理。
我毕业之后去了对门读研,虽然说两个学校只是一街之隔,但氛围的不同远不止一个东川路500号和一个东川路800号能描述的清楚的。简单来说,华东师范的校园看起来更加的安静,学生走在路上,也都是安安静静的,活动办起来,看起来也都是安静的有些悄无声息了,而在对门,每天中午的东区转盘都是热闹的不行,各种宣传排票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喇叭喊起来让人有些招架不住,这些大概也能体现出两个学校的不同,我觉的华东师范的学生做起事情来,更加的踏实,认真和安静,脚踏实地。相比之下,对门的学生想法更多,更加活跃,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却是也可能会让一些人变的浮躁。可能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母校的氛围,安安静静的,可以专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回答之前先介绍一下我自己,会略长,没耐心的同学直接跳到后面回答部分吧:2011级软院本科生,高考时A志愿第一个专业填的华师软件,幸运地来到了这里,还有6个月就毕业滚蛋了。高三的暑假开始和另外几个在校生从零开始发展华师的百度贴吧,受8的平方事件影响,2011年的时候中国的所有大学贴吧都还是封禁着的,那时候还有一部分执着的中国高校贴吧人通过特殊的渠道在发展大学替代吧,这群人里有我们,华师的替代吧是ecnu吧。细节不多说了,是段精彩也无奈的历史,2012年大学类贴吧解封,我们正式复活「华东师范大学吧」,我一点点看着这个贴吧从几个人,到几十个,几百个,现在几万个人的变化。毫无疑问,它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最大的网络社区,也是唯一一个日活跃人数过千的交流地。我在贴吧里当了两年多吧主,现在偶尔也露面处理一些比较蛋疼的事,挨挨骂,背背锅什么的。由于负责了很久的学校贴吧,对于学校里各类学生都有些接触,对于各种好事坏事略有了解。从一开始到现在,很多的学生会来贴吧询问自己遇到的问题,大一大二那两年,我每年仅回答这些提问的次数都过千。也正是如此,校内各个部门的脾气都知道些,学校官网上细到每个子类,每个职能部门的页面,每个章程和办法,我都看过。贴吧目前的管理还不受任何官方的影响,完全是学生吧务团队在自觉进行,所以,这里也是接受到学生吐槽和抱怨最多的地方:完全匿名;吐槽对象很难看到;学生们会为学生说话。这个贴吧像华师的居委会一样,有底线但包容,有范围很广的受众但普通,有影响力但不混乱。它联系起在校生、学生家长、高中生、校友、校内的官方学生组织和社团,信息又杂又多,话题大都是日常。另外,华师的贴吧可能是全国高校贴吧里管理最专业的一个,我们有24小时的吧务在线(有留学党),我们有自动删帖程序识别那些批量发的恶意广告帖和骚扰帖。这个贴吧也肯定是全国做高考招生咨询最认真的一个,学校官网的招生简章我看过不下50遍,从大一到大四,我在贴吧带着吧务做了3年的高考答疑,按浏览数和回复量粗略估算一下,每年我们的答疑帖能帮助到至少3000名高中毕业生(为啥这么多?因为不少来咨询的人把华师填在A志愿,后来分数不够没进)。而我写的和回复的内容,很多是其他地方包括招办官网根本查不到的。招生办的老师看完我写的高招答疑帖后,只给了一句「实在是太专业了」的评价。现在在校的大一至大三本科生中,应该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直接或间接看过我写的帖子或者问过我问题。(怒秀一发)我之所以说这个经历的原因是,如果我不说这些,到后面你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会使用这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本打算在毕业前写一篇博客对华师做一个评价,看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正是我准备写的主要内容,索性来回答一次。看着一批批新生进来,成为老狗,看着他们从刚开始的新鲜、热情,到抱怨、吐槽,再到热爱和理解;送走一批批学长学姐,听着他们的回忆和评价,再想到半年后送走我自己。题主刚本科毕业不久,我觉得你能体会到回忆自己过去几年时的心情和感受,我想把这篇回答写得认真些,不得不去回想曾经经历过的各种事情,自己说过的话,发过的帖子和微博,再揣摩下看这篇回答的同学们的心理,看着题主从半年前提出这个问题后对补充说明的一点点修改,想着怎么表达出来才能让你们觉得真实而贴切,所以酝酿了很多个周末。谢谢对我点赞和期待的各位,你们可能是想从我这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那么我就尽量写一写你可能没想到过的东西。和从前一样,我说话不会刻意让所有人满意,也会明着带刺。好了,吹牛完毕。下面开始回答。========== 以下为回答 ==========「体验」这个词应该是偏主观的性质,任何在华师待过的学生都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互联网行业常说一个词叫「用户体验」,我觉得也可以把华师这所学校看做一个产品,学生是用户,学生在学校里时和离开学校后的感觉和看法就是体验。先说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几点: 1.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一堆公家的毛病简单而直接地说,就是领导重要。学校哪里做得不好,要是领导觉得不好,肯定分分钟给你解决了,如果是几个学生觉得不好,经常是视而不见。这点在华师的后勤最明显。学校里的一部分服务部门的员工,从未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是在服务学生,而是看做完成任务让领导舒服。只要领导没有注意到,学生把你骂成狗都没关系,毕竟这个时代的学生已经几乎不可能再写大字报再敢站出来组织抗议了。我大一时校长还是俞立中老师,嗯,我在路上碰到时都叫他俞老师,因为他自己说喜欢被叫老师而不是校长。他是中国985大学里第一个开微博的校长,很快,他的微博和人人成了师生投诉和寻求帮助的窗口,小事大事都直接在微博@俞立中,一般都能得到他本人的回复。因为有校长亲自过问,下面的这些部门看到吐槽,很快就出面处理好或者给出解释。后来学校里下一级的领导们看不下去了,他们劝俞老师,校长每天忙的事情很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微博上处理学生的这些小事情不值得,某人甚至直接说,经常上微博和人人的学生都是不认真学习的好学生。这群蠢货,如果学校里的那些部门都能很快把学生的问题处理好或者给出解答,哪有那么多投诉闹到校长那。俞校长在任期间,学生和老师的评价都是很不错的,开了微博后知名度和亲和力更高了。这些部门,竟然丝毫不觉得这事对他们是一种羞耻:校长要处理的小事越多,说明你们做得越差。12年的暑假,俞校长卸任,去负责上海纽约大学的事情了,微博上也不会直接处理华师的事情。投诉和吐槽还一如既往,只是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经不会被重视了。你看看华东师范大学后勤的官方微博多就没更新了?你@他他还会回复你吗?奶奶个腿。这里拿后勤举例和开炮,是因为后勤是被学生批评得最多的,吃、住、洗澡、校车的事都归后勤负责,但后勤搞后台的那群人的整体素质和责任心,不值一提。不过后勤前台的那些人,就是我们常接触的宿管、清洁阿姨、食堂大妈等,大部分是非常nice的。他们直接与学生接触,常常能留下不错的印象。后勤的槽点实在太多,但学生给差评,也不影响这群人的工资。当然,其他的一些部门,屁事也很多。比如校内社团办个活动借个场地什么的,要掏钱不算,手续要一大坨,到处跑一圈经常还搞不定,典型公家嘴脸。但另一个比较清晰的事实是,有些事是不能怪人、怪制度的,而是没办法。比如财务相关问题,肯定要弄清楚,以免有纠纷,这个一旦有问题就严重了;比如办活动的安全问题,真要出了事,擦屁股的还是学校。谁都不敢出来说,有问题我担责,于是大家就只能尽可能地让自己手上的事情是按规矩和流程来。总的来说,这方面的事比较复杂,而且体制内的单位都不可避免,所以尽管华师做得不够好,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2.除了后勤,这所学校的很多人,在用心对待学生在其他的几个回答里有同学已经说到这点了,自己认识的某些老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就我自己在软院的经历来说,绝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还是很认真的,你有问题去问或者找他帮忙(当然,不是只在期末的时候)他都很热心。不少回答说到这个我就不重复了。我需要说的,是补充些其他的「老师」。这里,把老师加上引号是因为,我们在学校里找很多人解决问题时,他们其实只是职能部门的员工,严格上说不能称为「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后勤的那些人传你什么了?团委的那些人给你解什么惑了?不能说在大学里工作的就都是老师了吧。而对于学生来说,喊这批人为老师到没啥,一方面这么喊最方便,显得尊重,另一方面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包括我也是这样的。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你在生活上遇到问题,即使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你也可以找到学校里其他人帮忙解决,而且途径是公开且明显的,只是你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就我个人体验而言,我在这里待了3年半,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分分钟能找到哪个部门管,联系谁,怎么联系。所以我一直过得比较舒服,没什么闹心的事。而且我经常在无意间想到某些东西,再去看看,学校已经早考虑到了,并且做了工作。因为你能遇到的问题,几乎可以肯定其他不少同学也会遇到,相应的处理方式这群人都麻利得很。这是处理问题上的。还有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关怀和思考,在我看来华师做得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说 华师大「减肥减出人文关怀」另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外滩事件中有2名华师的学生遇难,学校在事后做了这么些:通过各种渠道确认学生安全。学校官方的几个微博在1月1日的晚上全部换成灰色头像,官网首页做灰白处理。控制所有有官方性质的发布渠道,避免被媒体利用和炒作。得到完整、确切的消息后,发布公告。从始至终,保护相关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名字。1月2日下午,发布了官方的公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分析过这条微博。我看了后的感受是,这几句话对事件的陈述,对感情的拿捏,对隐私的保护都非常到位。另外几个大学,有一些根本没有公告,要么和新闻联播一般:我校xxx同学不幸遇难,校领导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处理慰问,balabala。至于官网,我专门看过复旦的,蓝色的页面醒目位置上写的是:复旦就业能力蝉联:全球前列
中国第二。那时华师的是这样的:外滩出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华师非常多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心情沉重,有个家长在群里和我说,她一天没吃下饭,尽管出事的不是她的孩子,但很难过;有的辅导员大哭一场。而华师宣传部门很明显也在顺着大家的意思向大家做着能做的关怀。这对在校生,遇难者家属都是个交待。说到微博,大家也可以把华师的官微和交大、复旦的官微比比看。后两个发新闻的,夸自己的比较多,华师的微博运营则很有手段,经常转发学生的微博,直接发新闻的很少。虽然都是称赞的内容,但你发新闻和转发贴近生活的内容,差太多了。交大官微我一直关注,看得比较多,前不久还因为传谣被我骂了,私信和我沟通了一下他们便删掉微博。华师在对微博的回应方面则比交大做得差。华师对于自己的学生,是非常信任的,24小时不断电不断网,除了上课,没有其他人身限制。另外,全年不关宿舍,学生365天都能住。这两点隔壁某交都没做到。3. 毫无疑问,这个学校也有着一撮不配称为老师的老师蠢货哪里都有的,学生里有,老师群体里也有。拎几个出来好了。某老师上课时说过这些话:不知道地理系那么高的排名是怎么弄来的,是用钱买来的吧。这些排名也不知道是谁在排,是吧。(当时可能忘了,下面坐的是一堆地理系的学生)我们这里应该没有孤儿吧,他们条件差,通常是考不上大学的。这是一个大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而且还是在中国顶尖的师范大学里。去你大爷的,张全蛋都看不下去了另一个是我很熟悉的,软件学院的杨教务。这个说起来软院的学生都比较清楚,邮件几乎不回,做事常不靠谱。要是小事我都忍了,上次有个事的确让我很不爽。某同学的日语课成绩因为教务输错,从满绩变成了1.5,去找教务得到的答复是:输进去了就不能改,明年重修刷过来。你们谁听说过这么坑学生的?一个4学分的课你说重修就重修?后来这个同学去找学校的教务,才把事情办妥了。这事与我无关,所以我也只能不爽一下,真放我身上,我肯定会和她聊聊人生教教她怎么做人。某毕业生给过这样一个评价:杨教务是个好老师,我们将永远缅怀她。在我们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她将成为我们第一个感激之人。因为是她,在我们大学教给我们江湖险恶这个道理。也让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替我们着想。在此我怀着崇敬的心发自内心的对她讲一声:您辛苦了,我们感谢您。同样评价过她的还有孔明先生:抱歉各位,让你们知道了这么多不好的事情。不可否认,这个学校的少数老师、职工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但还好的是,他们都是对我们不那么重要的人,数量也非常少。现在华师这样的985大学招专业课的老师进来,没个博士学位+留学经历,别想了。能符合条件的人,不至于会脑残成上面这样。(有人担心我这么指名道姓会不会惹麻烦。莫慌,我真要遇到麻烦,我说的这些人一个个都要先吃不了兜着走)4.华师是一所在拥抱变化的大学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不少人会回答:变化本身。华师在推陈出新方面让我比较满意,官网首页的响应式页面是国内大学里很早就用上的;教务处推出新的选课系统是对传统选课方式的革新(尽管也是借鉴的国外大学);为老师上课提供sakai平台(这个也是借鉴的国外)。不管这些新东西是好是坏,是不是合适,但有这种尝试和跟进总是好的。我自己和华师的信息办有些交流,还比较熟悉,我知道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做一些事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大学毕竟不是互联网公司,不能乱砸钱,也没有什么试错的机会,所以每一个新的东西上线都要追求一个“稳”字。这常常限制了很多好点子的实施。很多学生总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没有xx功能,为什么xx要设计成这么麻烦。大部分时候,只是因为那群人考虑和顾及的东西,比你多得多。制度上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也在优化,最近的:现在你丢了校园卡去补办,1天后就可以拿到新卡了,以前是必须等3天。这不是技术上做不到,我个人感觉也不是有什么顾忌,其实就是一个制度更改的问题,当初不知道是谁脑子一热定了这个3天的规矩,而实际上没什么用处。提前交20块的补卡费,换3天顺利地进图书馆进宿舍去食堂吃饭总是值得的。真有人捡到你的卡还回来,1天也往往是够的。学校的功能性站点上还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对学生的某些需求也没有实现(比如网上充校园卡)。但的确只是进度慢了些,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磨磨唧唧的,而不是故意不去做。如2014年元旦官微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学,是不断变得更好的大学。我亲身感受到这3年多来华师的进步和变化,也相信,她会一直是一所好大学。5.和回答问题无关的一些想法我觉得排名这种东西很无聊,真心的。实在是见得太多了,所谓大学和专业排名,除了拿来吸引下高中生外,对于在校生本身,没什么意义。但网络上非常多的人喜欢争来争去,把时间和精力花到这种于己于人于校都没用的事情上。这后面有个回答,讲华师某某专业排全国第几,我觉得,除非你是这个专业的学生,不然和你没什么大的关系,更不应该扯到「体验」上来。你的学校无关专业排名多少,能让你写到简历上吗,能帮你找工作加分吗,排第一还是倒数第一,会对你在这个学校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吗?微乎其微。华师的学校排名在大陆高校里应该在22~26之间。说到这个我想起来,某老师曾上课对学生说,华师是985大学里倒数第一。不懂装懂的傻逼老师。全国985大学有39所,你怎么排也不能排到倒数上去吧。不过还是有非常多的学生信了他的话,真的就跑到贴吧里说,华师是倒数。华师的很多部门都是怕学生投诉的,最简单的,你要是到后勤投诉某食堂某窗口某阿姨哪里不好,即使她没有什么问题,也会被领导说上几句。哪个部门都不敢做太过分的事,因为一旦学生真的闹起来了,学生不会受处分,只可能相关责任人倒霉。但大部分学生是没这个意识去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另外,我不认为让你出门就找到满意工作是一个大学的目的,如果你大三大四了,对自己母校的评价和了解还仅限于排名多少,毕业生平均工资高低,食堂好不好吃,周边外卖多不多的话,你可能真的还需要些时间去读懂大学。6.最重要的一个体验从我个人角度说,我并不那么在意一个大学的硬件有没有那么好,食堂的饭菜贵不贵好不好吃,这些是比较实际的点,但不是非常重要。我对于一个地方的回忆和感情,绝大部分都来自那个地方的「人」。在信息安全领域里,认为整个安全系统中,人是最薄弱的环节,而加密算法强度,保密措施之类的东西远不如人本身重要。我觉得「体验」也是类似。食堂不好吃,最多就日常吐槽下罢了,可周围的人带给你的成长、帮助,或者是讨厌、诋毁,会直接改变你的三观和为人处世。这所学校里,能让我觉得有趣的学生太少啦。不少人有这样的观点:同年龄段的女生比男生成熟。我不赞同把这个规则使用到大学生身上。华师的本科生男女比3:7(我的数据,也是官方数据),可是这里的好多女生做人做事,靠谱程度比起男生差了一些。我甚至怀疑过是不是因为文科女生多的缘故,所以整体是偏向于感性和自我。我认识和接触过的女生够坐满几间教室了,她们中的大部分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可能是以宿舍为中心,也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一些好友。小圈子让她们有安全感,也有认同感,但也往往限制了她们的眼界和思维。“这个老师好烦,布置一大堆作业”
“是啊,真嫌弃,下次再也不选他的课了”。“你觉得xx这人怎么样啊”
“啊,接触不多,但看起来就不是个好人”。“你觉得和男朋友去食堂吃饭他应该每天都付我饭钱吗”
“当然应该啦,男生不就该为女生花钱吗”。我勒个去啊,什么低级观点在小圈子里一旦被讨论完,就成了大家的共识了:“你看,我周围人都这么说”。对于本科生而言,很多观念还是不够成熟的和健康的,而大学这样难得的平台,很容易让你接触到与你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比你优秀一大截的人。可你如果只把自己囿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把不值一提的价值观刻到自己身上。少年,辜负了好时光啊。我与软院的女生交流,发现她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被安排好未来的路,比如回家当老师(考个教师资格证就行),回家考公务员(关系都给你找好啦)。她们认真地学习着,看着书,写着作业,考着试,拿着高绩点和奖学金。等我问她们一个基础的技术点时,“啊,这是什么,没听说过”
“诶?还可以这样啊,老师没教过啊”这是软院的现状。我想来想去,只能评价这里的学生为“与世无争得太过分了”。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自己所在行业的新闻,不知道学校外的世界在发生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许多人做的仅仅是:搞个高绩点,晒个美自拍,秀点小恩爱,跟着大众走。可你们的鬼点子呢,你们的新鲜感呢,你们的质疑探索精神呢,为什么和后勤那群大叔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事情只是为了不惹麻烦不出差错?为什么老师随意地造个谣说华师是985倒数第一,你却单纯又认真地相信了查都不查?你们善良、自觉、勤奋,可办起活动总是难有新意只会重复,企业上门开宣讲会总坐后排前排空着,遇到问题先是吐槽和抱怨而非解决问题。你们自以为在学弟学妹面前算老狗有经验,可这所学校每年招多少名本科生都不清楚,中北的一舍和二舍在哪你都不知道,校车的时刻表不知道去哪里查,学校办活动没注意到,错过后只来一句“奶奶个腿学校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啊”而无视官网、微博、微信、人人的预告。在这个问题后面的回答里,
的话让我最受触动。“万事俱备,事在人为。你想在大学里成为什么样的人,华师大能够助你实现。”你当然可以低调而安静地过完4年,只要你认为值得。但如果你4年了却仍没想清楚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还在人云亦云,拿着不着调的观念在小圈子里混得很舒服的时候,别人做人和做事都已经甩你十条街了。我缓一会儿。依靠贴吧的平台,和交大、同济的学生有过很多接触,走在他们的校园里,和他们交谈,看他们安排事情,总能让我产生新的想法和体验。可我在华师这边就很难有了。题主在这个月对问题的说明里,这么写着“简单来说,华东师范的校园看起来更加的安静,学生走在路上,也都是安安静静的,活动办起来,看起来也都是安静的有些悄无声息了,而在对门,每天中午的东区转盘都是热闹的不行,各种宣传排票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喇叭喊起来让人有些招架不住,这些大概也能体现出两个学校的不同,我觉的华东师范的学生做起事情来,更加的踏实,认真和安静,脚踏实地。相比之下,对门的学生想法更多,更加活跃,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却是也可能会让一些人变的浮躁。”这个描述基本和我体会到的是一致的。与工科多、男生多有关系吗?肯定是有的。但还是那句话,这不应该是主要因素。华师的很多学生,竟然非常自觉地传承了华师“低调,务实”的特性。而其中的一小部分,和我上面说得那样,低调过了头,本科毕业了还啥都不知道。当然了,华师的妹子们呐,大都善良又机智,很好相处,又容易害羞。每年贴吧里很多新生入学后想见我一面,但又不敢自己来找我,只能在集体活动时偷偷打听,“哪个是默默啊,我想合影”,但熟了以后又能放得开,你讲个比较低俗的笑话,她能给你讲个更黄更低俗的,你黑她一次,她能回你十次让你无话可说只能求嫑黑。和这些女生交流起来没什么负担,是好闺蜜好基友好恋人的合适人选。总体来说,华师的女生特性趋于两极化,要么特别低调闷头学习,要么只是表面安静同时心有猛虎。而男生,更倾向于大众化一些。特别能来事的男生比较少,校内出名的男生也比较少,吴晓隆和魏泽楷是两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有个偶然的机会和吴晓隆一起吃过饭,接触下来感觉也是很亲切好相处的那种。而我认识的男生(啊,算起来数量还没有女生的三分之一),即使是软院的,也很少有交大、同济男生身上的理工男气场,没有那么鲜明的个性,做人中规中矩。这是我在华师最难忘记的体验,也是我对这所学校的批评里最不重要的一条。因为其他人怎么过自己的生活,怎么读大学,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无非是自以为某些行为并不好而已。当你学到某个新的技术,希望和人分享,却发现同专业的学生都听不懂时;当你看到业内某个重量级新闻发生,想和人讨论,却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时;当你想到一个小idea,想做成实际的应用给周围人,却发现没人能与你合作时,你会明白那种淡淡的孤独和无奈是什么感觉。7.最后差不都把我之前列的几个点都写完了,谢谢能看到这里的各位。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冲着「默默」这个ID来的,感谢你对我的认可。但不得不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IT菜鸟罢了,无非是过去的几年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了点好事,帮了些人,没什么了不起的,也写不到简历里。我知道,我如果不做,这所学校应该是不会有人像我一样地做了,我对自己的付出也毫无遗憾。贴吧是我大学里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接触到了各类学生、老师、家长,交到了很多朋友,这远比我在软院学几门课有趣有用得多。华东师范大学在各省市的高招收分越来越高,2014级新生男生比例比以往高了几个百分比。这个排名全国第六上海第一的软件学院也很快会不再是那个只能接受各种调剂的学院了。新生一年比一年开放、有趣、有个性,这些肯定会对华师带来改变。我永远热爱这所学校提供给我的一切,永远感谢这里的人对我的赞扬和肯定,蔑视和诋毁,帮助和关心。我在2011年入学时曾想过,4年后我会以怎样的状态离开,半年后就要滚蛋了,我终于可以对自己说,华师的氛围影响了我4年,让我一直认真地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也没有辜负4年的时光。一所学校给你的体验,很多是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你的。而你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也可能会影响和改变这所学校其他几万名学生的「体验」。唔,说到这里我打个广告:
华东师范大学宿舍助手是我做的一个改进宿舍电费充电体验的小网站,有兴趣的同学试试看。Beta版,「体验」还不够好。用阿肆《浮光掠影》里一句歌词来结尾吧:青春的时候难免有些许遗憾的忧愁却不该成为束缚我放手追逐的借口感谢那浮光掠影里能拥有你们的幸运所有往事都会过去但至少我已经历
孩子,咱家虽然这几年没落了,赶不上以前了,但是娘也拼了命不让你受委屈。人家家有的咱家尽量都有。 这是华师大给我的感觉。 在中北读心理。在我第一次洗澡回来,提着桶,走在桥上,看到月下波光粼粼的丽娃河的时候,认同感不知不觉就有了。 不知道闵行怎么样,但是因为“上师范所以家里钱不会太多”这条在中北绝对不可信。 美女如云,一溜大白腿我就不多提了~ 学校环境很好,林荫遮道百花飘香那种。 学校机会也很多,如果你愿意的话,参加大夏基金,大夏杯,申请出国交换,四年弄几个不成问题。还有各种部门活动和社团活动。最不水的一个社团我觉得是镜双语话剧社,平时每周排练两次,演出前基本天天排练,而且还经常有演出项目。。。 但是,如果你很懒,天天窝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基本也没什么人管你,只要老师点名的时候你有到就好(&﹏挂科什么的会有学业预警,考试低于四十分没有补考机会直接重修好走不送。。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学校音乐会,进去后引导员(学生志愿者)问,同学你单身还是在谈恋爱?这边是单身区,那边是已恋爱区。。。哈哈
唉,我也就是个来凑热闹的。如果有人邀请我来回答和知名吧主做室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话,我觉得我有很多能说的,你说对吧。ˊ_&ˋ——————我觉得我会分分钟被吧主砍死的分割线——————好了说正经的,华师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只可惜这里面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配不上它。当初刚来到软院的时候,说实话自己并不愿意读这一个专业,经过了快四年的学习,还有半个学期就毕业了之后,我恍然间明白:自己是真的不喜欢敲代码……说到这就要说一说华师的转专业制度了,因为大一就开设了专业课,导致大一下转专业的时候你就会面临着一旦转专业成功,就要多读一年的局面。尽管这样,很多小伙伴还是义无反顾的转走了,但我由于不想多读一年,不想被高中的好基友贱兮兮的笑得很淫荡的喊:“儿子,叫学长!” (你知道我在说谁,这逗比貌似没开知乎……)于是乎我就坚持了四年,前段时间刚刚考完研究生,算是换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得上(囧rz)。于是乎我就坚持了四年,前段时间刚刚考完研究生,算是换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得上(囧rz)。凭心而论,华师的校园还是很漂亮的,笔直的水杉,苍翠的梧桐,妖艳的曼珠沙华,洁白的玉兰……尤其是五舍前面的那条熙熙攘攘的大道,放眼望去如同梧桐构筑的拱廊,心目中理想的校园也不过如此。图书馆陈旧的桌椅上仿佛能看到岁月的流逝,斑驳的图书在此间经年。现在的图书馆已经装修过了,变得更加现代,华丽,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说到装修,我想很多和我同一批的人,对此都没有什么好感。最早关后门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意见很大,枣阳路的黑暗料理界有多闻名,每个师大人都懂。还有的老师在他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经常光顾后门了。姐妹和红蜡次次吃都吃不腻,晚上10点多饿了说走就走,然而新校长上任之后直接关掉……好吧,我也能理解学校要收回后门那一排门脸,那河西食堂修得又是个什么鬼?先不说装修期间天天去地下停车场吃的难吃的一比的食物,修完之后发现,卧槽,除了窗口,那些小吃店只留下1/3都不到……原来一周7天能吃得每顿都不重样,现在天天为吃什么发愁。顺带倒霉的还有河西浴室,夏天要跑10分钟的路去丽娃洗澡然后再跑回来……这洗和没洗有区别么,后来学校提前开了浴室,发现除了加了个帘子和防滑垫,浴室基本没怎么变(别跟我说改善了供水系统,现在天天8点之后就没热水,这算改善了哪门子改善)。修图书馆期间强关乒乓球馆,根本不和你们学生商量。诺大的一个中北校区要想打球只能跑去闵行。好不容易跑上跑下找到了体育馆的一间小屋子能开放,却还被告知只能乒乓球社的人进入,还要限时限人......等了一年好不容易等到图书馆修完,却被告知下学期要修体育馆和文科大楼,球馆能不能开还是个未知数。大学四年期间,就没有看到过学校什么时候停止过施工,我同学还和我开玩笑说,是不是师大和蓝翔签订了合作协议,怎么到处都是尘土和被撬开的水泥地。尽管有许多的不顺心,但在师大的生活总体上还是很美好的,因为自己喜欢打球,所以大一就进入了学校的乒乓球社,结识了CC,飞哥,豆豆姐,小通,许亮,斌哥,罗丹萍,张叔,小白菜等一帮球友,还有闵行乒协的顾乐华,戴天娇,俞辰烨,童星星等,以及我自己做社长之后招到的王恺麟,龙哥......大学四年,乒协带给我的影响,恐怕要比软院更多。软院的课程和教务很多其它的答案里也有提到,软院语录之一:没有和Ms.杨斗争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以至于大家一提到Ms.杨,都是一副这样的表情:因为自己并不喜欢,所以相对于专选和必修,我对公选课反而更加上心,这也导致了我如今都大四了还要继续上专选课......大学里的自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绩点不高,没拿过奖学金,还挂过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大的老师有多么的菜,菜到抠脚,菜到让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上课(好吧,其实这样的老师还是有的......)我一直觉得,很多公选课的老师都是有着真才实学,因为没有必须要选够多少多少分的压力,很多比较火的公选课那都是学生自己选出来的。就我个人而言,先不说著名的情感专家洪亚非洪老师的《婚姻与爱情》课有多么的火爆,以至于电视台全程录像。教授《国际关系史》的杨彪老师,《俄苏文化艺术赏析》的贝文力老师(这位真大牛,原驻俄参赞),《社会心理学》的李凌老师,《英国诗歌赏析》的王世齐老师,《中国文化通论》的卢守助老师,《圣经与欧美文化》的郁政雯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上你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其中有些老师是言传身教,有些老师则是启发你自己去探索答案,上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当然,教授软院专业课的也有很多好老师,比如鲍钰鲍老师,陈良育陈老师,赵慧赵老师,蒲戈光蒲老师(这位颜值暴高,真·男神),他们的课凭心而论都是好课,上得都非常认真,只可惜我志不在此。我也知道,师大的课程之多,我根本看不完,遑论学完了。很多好的老师我只是有所耳闻,但无缘能去亲身聆听教导,比如传院的吴明老师。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周围的同学中有很多的大牛,能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心喜欢编程,这些大牛不一定都是成绩好的那一批人,有些人对自己的安排之详尽让我自愧弗如。他们清晰的知道自己以后要去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准备。当初学导走之前和我说过,要知道自己在追求着什么。而有些人,或者说是大部分的人吧,对这个问题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只是单纯的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一份漂亮的简历去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至于拿着这份简历去追求什么,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师大有这么多好的讲座,真正有兴趣去听的人却不多。希格斯,舍恩伯格,李泽厚,姚期智,梁文道,陈钢......在他们的讲座上,我依然能看到很多的人是被学院强迫过来的,很多人在中途偷偷地溜走。如今我已经大四了,开始着手准备离开师大。很难说这四年的时间里东中国正常大学有没有把我变得不正常,但我知道我在这所正常大学里面做过许多不正常的事情。话说当初刚来学校的时候,我连怎么跟人正常的交流都不会,还曾经在无意间恶语伤人,得罪了一位女生。现在我的脸皮已经厚到能面对几十个人开社团大会轻轻松松无稿讲上半个小时,各种调戏反调戏,大学真是改变人啊......
今年刚从ecnu毕业,攒了一些感想就在这写写吧。四年前高考考得不是很好,稀里糊涂进了ecnu,我前座女生她老爸的母校以及她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其实考完报志愿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所学校还不错,在上海。我是对外汉语学院的,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直到去学校报到开了新生说明会我才知道这专业是培养汉语教师的。就规模来说在华师大是个小学院,本科两个专业,一个是对外汉语,全是中国人;一个是汉语言文学,全是外国人,全部本科生加起来四五百号人,后来呆熟了才发现老师也就那么些,有些还身兼多职,既要给中国学生上文学之类的专业课,还要捎带着给留学生上汉语课。外汉是少数还留在中山北路校区的学院之一,老校区不大,很漂亮,有“花园学府”之称,大部分院系搬走之后,平日里来散步的三口之家大爷大妈们看上去比学生还多。我这届外汉男女比例七比一,10个男生,70多个女生,大家感受一下(就这样还是没来得及找女票就滚蛋了QAQ几个男生住一屋,大一的时候都蠢,一合计觉得认真上课还天天自习简直是浪费青春,咱这纯文科专业考试周少睡几个小时基本没可能挂(事后证明现汉古汉语言学概论美学史之类的分分钟烧死几万个脑细胞顺带教你做人),于是联机dota打电脑(别笑。。刨去不玩游戏只泡妹子和图书馆的,想开黑人都不够。。大一浑浑噩噩地结束,GPA下来我就傻眼了,那帮女生简直是不拿满分不罢休的禽兽啊(看着分数都是90左右绩点奔着2.5就去了。。。于是立志好好学习,却发现大二课少的可怜,闲着没事儿就在宿舍在图书馆找书看,然后成了一句话描述里的“拉美文学爱好者”。大三开始上各种专业选修课,虽说是对外汉语专业,选修课却有诸如“东方文学史”,“电影艺术赏析”,“民俗学概论”,“美学经典研读”之类的,乱七八糟学了一通旁听了一些,虽然时间短学得浅薄,也算是入了门。最后在一众女学霸手中抢到了可怜的三等奖学金,现在回想起来,有种范进中了举的赶脚。顺带提一句,去年上海电影节电视节的骨干跑腿打杂志愿者多半都是外汉的女汉子们以及零星分布在各部门当畜(bao)生(bei)使(chong)唤(ai)的男生。由于是算学分的实习所以都必须参加,自然有苦有累,但真挺磨练人的,参加过或看过电影节那浩大阵势的读者,大约都深有体会吧。大四已经没什么课,一些同学报了项目去美国中小学当半年汉语老师;一些学霸直研成功自然一身轻松,接些教英语教汉语的活赚些零花钱,或者直接跑出去玩了;剩下的么,有些忙着考研(说起来考什么专业的都有,有中文系有汉语教育有英文专业甚至有去考金融的。。大部分么就边实习边找工作了(临毕业才知道大部分都去中小学当了语文/英语老师...)出国的当然也不少,美帝腐国澳洲香港都有,我盘算着来日本读研,所以整个大四学日语考日语,还接了几份教英语的活攒点生活费(事后证明在魔都任何攒钱的企图都是徒劳。。毕业季全部吃光喝光。。啰里八嗦总结下来,大学四年其实挺充实。说实在的,国内大学纯文科专业,只是想毕业拿个文凭真的太简单,不要说看课外专业书论文之类,连教材都不用看打印几页PPT通个宵就去考试的大有人在,想要学到何种程度,看各自意愿和造化吧。至少在一票女学霸身旁学习,我时刻都能感觉到紧张和危机(不是我军无能实在是共军太强大。。如果说在ecnu有什么收获的话,我觉得是终于明白了怎么去自学(非黑母校,我是认真的),我不知道如果在其他任何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学习四年,我是否有条件和精力去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知识和怎么去获得乃至掌握它们。至少在ECNU,学校不会莫名奇妙地要求晚上断电断水断网,也不会要求什么晨跑晨练打卡,连运动会都特么是自愿报名(想想三个体重不到130的男生加上若干两位数的女生跟软院一帮纯爷们儿拔河的场景吧...那画面太美。。尽管在学校的四年一直在拆楼建楼,食堂图书馆都拆过,但至少都是为学生办的事,就不说食堂大叔接二连三发明玉米炒葡萄油条灌蛋各种新奇菜谱,年夜饭发个大礼包外加三百块钱这种小事了...其实归结起来,我对理想中的大学要求并不高,“不折腾”就够了。不要隔三差五领导一拍脑门想出个新政策就雷厉风行,或者上头一有啥风声就跟着隔壁几个学校群魔乱舞。学校的树啊草啊花啊经常打理打理,篮球场经常修一修,图书馆桌子椅子坏了就及时换掉(闵荒的童鞋不要笑话。。),学生有啥急事行政部门能行个方便的加紧点给办了,图书馆档案馆财务处的大叔大妈们办事儿的时候口气软和点不甩脸子,等等诸如此类,也就够了。而以上这些,ECNU其实做得都挺好。我爱华师大。最后放个视频,大家感受一下。
最近发现知乎的风格越来越像那个什么了。常常有你对某某吸毒怎么看,你对某某搞婚外恋怎么看?没想到关于大学就读体验也多到整页整页的刷不完。我感觉知乎可以收集整理个专刊,给高考学子们报考造福了!不过看到自己的学校上了此类泛滥的话题还是忍不住要啰嗦两句。鉴于那么多校友分享了他们那么多的体验,而我也是学校的一个小人物,特殊的体验不能说没有,只是一时间还真没有办法有条理的讲出来。不过看到提问者说到的归属感的事情,我想是师大人或多或少是有点感触。我想从这个角度讲讲为什么归属感不强,顺带说说造成归属感不强的一些体验吧。也不知道算不算答非所问,希望不要被折叠啊啊!!!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感觉体验确实不错,就像楼上学姐讲的,教师,环境,美食等等,但是也确确实实的能够感受到学校归属感薄弱的这一问题。我认为对学校的归属感,本质上跟对一个商品品牌认同是相似的。我们对于品牌的认同不外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外界的宣传和口碑。另一方面,自己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就外界宣传和口碑上,我认为有以下劣势:1 学校名气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暂时想到以下几个方面:(1)校名 师大在师范类学校的口碑对师范类学生来讲确实是块金子招牌,但是对与非师范生来说可能就并不能么好了。同样是师范优势的大学,西南大学这个名字就更少偏向性了!记得大学课堂上我们就曾讨论过把学校改成“光华大学”或者“大夏大学”会不会更好些。除去每次我都要向不明真相的亲友解释我师是综合类大学,我读的是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的麻烦外,我想改名之后更多的可以招揽那些,不知我师妹子之萌,景色之美,师德之高,仅仅因为“师范”两个字就把我师排除在填报学校之外的优质汉子啊!(2)学校类型社会上对于我们的定位还是认为师范。各种不靠谱的排名每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残害了多少学子啊!看那些占据在头十来名的巨无霸,全都是综合或者理工类的大学。人家国外也之分综合大学跟文理大学,哪有什么师范大学、农林大学。2校友情况一个学校的名气传播很大程度上跟她的校友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说师大的校友不优秀,我认为由于学校的综合化发展的方向调整较慢,现在能够做出成绩的人大多都毕业于二三十年前,那时候校友还大部分在教育、文学等领域,行业构成比较单一。而且在中国当下这个官本位、钱本位的评价时代,人们在乎的你的校友里面有多少政坛高官,有多少商界巨贾。君不见标榜中国最高教育水平的某大学在校庆的时候还发布从政校友的名单么。虽然有偶尔的火花出现(江南春学长都被说烂了),从整体上来讲,师大在这方面无疑是没有太亮眼的表现。相比之下北师大这方面综合化做的就很早,有了“小北大”的称呼自然在其他非师范专业方面的生源也相对更好些。此外,在前几十年对校友的管理之前都没有一个完整规范的系统,直到学校60校庆才进行开始校友会的建设,最近看到不少好的变化,希望能够把校友的力量团结起来。3学校统一形象现在网上搜还能够搜出学校老版校徽的百科介绍。之前的校徽大概是祖国的树苗茁壮成长的样子,跟师范联系太重太乡土气息了。60校庆征集启用的新校徽才让人看到综合化的师大的样子。但在同一形象上面,我们的起步无疑是比较晚的。记得大一下去对面交大参加一个学术小会议,老师给我们拿来水果,倒来茶水。讨论时,我转过一次性杯子,学校的logo印在杯子上,那种规范的品牌植入的强大让人难以抵触。我当时就在想我师要有如此规范的学校宣传品就好了,这样我也可以选点礼物送给我的同学亲友了。但是当时确实没有,统一形象方面开始做的真的是很简陋。到后来,学校建立起了大师屋,我给豆瓣好友寄送印有学校logo的高大上信封时,那种细微的归属感才逐渐的找到。虽然说有进步,但是学校统一形象上面没有做到完善,比方说校车车身竟没有学校名称或者logo,感觉像坐公交车,问题是班次还那么少,这个真的很让人神伤!当然印有logo的一次性茶杯,院系玻璃门上的学校校徽,这些我能够想到统一形象标示可以覆盖的事物,在我离开师大的时候都还没有出现,真的好遗憾!4高校活动的参与度及号召力在与其他高校的联系方面,师大一直表现的十分低调。除了让我师妹子肥水流外人田的院系联谊外,我好像听说过的与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活动并不多,更不要说由师大牵头的了。好像唯一知道的就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了吧。记得大一搞社团的时候被交大兄弟社团邀请参加过一个长三角高校有关环保公益方面的讨论峰会。虽然体验下来那个活动不怎么地,但是人家这名字一向这么高端,一直喜欢当盟主。后来看到浙大、南大的社团都来了,我就问他们为什么给交大这个不知名的社团面子。他们说交大报销他们全程车费跟住宿,免费旅行谁都愿意。我这里倒不是说一定要如此铺张,但是我师的社团活动经费实在是太扣了,基本上都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会费,很难说得到学校的财力支持!人家常说财大气粗,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当然奉行的就只有修生养息的政策了,在气势上当然也是比不过其他高校的。从内在学校体验上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劣势:1缺少一个凝聚学生力量的BBS。虽然现在是SNS的年代,但是我一直认为BBS对于一个学校的凝聚有了很大的左右,她就相当于网络版的“三角地”。在这方面,师大的BBS无疑是做的很烂的,基本上到了荒废的状态,发帖量少的可怜,也没有人维护,没有每日十大话题,也没有挂牌鹊桥,更不要说什么站庆这种有学校特色的节日了。难怪我师妹子都跑到水源上挂牌了,想自产自销都没有门路啊!要是有了BBS学校不同院系的交流估计会更加密切吧,至少不会像现在各院系那么孤立!2行政效率低下手续繁琐记得在华闵门口办一场路演活动,需要去行政楼、武装部、社团联、管辖院系、环保科五个地方。记得敲章的那天,因为有的部门老师不在,我在学校骑着车在校园窜来窜去,花了大半天,最后终于集齐了五个章。那感觉比召唤神兽的难度大多了!还有就是学校的报销制度也一直变动,刚开始发票要写图书,后面变成办公用品,抬头一会儿写院系,一会儿又变成了学校。记得我拿着一沓整理好的图书发票到学生办公室准备报销,团委书记跟我讲要写办公用品的时候,我真的蛋都要碎了!!!3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服务不给力这个很多校友都吐槽了。我认为不给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就业指导不足 记得我们当时上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就讲了下怎么写简历,让我们交了分实习报告就行了。至于上课的老师更为滑稽,给我们讲课的都是保研留校的老师,根本没有经历过社会职场工作经验的!这样的人指导我们写出的简历想必只有老师喜欢看吧。至于什么求职的网申技巧,面试注意点神马的当然没有了。在找工作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快感”了!(2) 资源提供不足我们学校的宣讲会一直是个硬伤,很少有企业在我师举办宣讲会的。知名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虽然说对面交大什么宣讲会都有,但是当你骑着个小破车还路上掉链子要推过去的时候,会有多么掉归属感么?此外,交大有什么宣讲会,也很少有学校的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得自力更生。很多时候容易错过宣讲会信息。我感觉就业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提供企业信息数据库,举办简历评比大赛、模拟面试比赛、创业模拟比赛、优秀校友回校、企业宣讲会,争取企业实习机会、校友互帮互助这些方法都可以用起来。想想每年都有新闻校领导奔赴祖国各地为我们师范生就业日夜忙碌推介!要是校领导多关心关心我们非师范生那该多好啊!要记住我们是综合型大学,不能寒了众多非师范学子的心啊~4校友资源利用不充分在校庆之前,学校整体层面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校友会建立,更不要说完善的管理章程。60校庆,我们开始成立校友会,募集校友资金。但是我感觉在利用校友资源的方法和制度,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记得很清楚的就是闵行第一教学了楼之前因为某宋姓“日本大叔型”校友给了50万元,被冠名了。但是因为某事件发生之后进了局子名字被默默拆下,我感觉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面,我师的方法并不能够让人很赞同。首先50万就给楼冠名是不是太草率了?其次,冠活人的名字就不怕有声誉风险么?再者,拆下了名字,以后这个校友你怎么面对?我们校庆完了之后没多久武汉大学也要准备校庆了,我比照了一下,武汉大学跟校友募集资金的文件。里面详细说明了资金的用途,涉及房屋改造,奖学金,科研资助,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金额也做了明确的规范。而我们学校还是很粗放式的,你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捐多少用于哪方面,各用多少金额也不甚清楚。说了这么多,我还想补充一点。虽然学校有很多不足,但是在师大的四年确实能够感受到她在和我一起进步成长。校庆、世泳赛志愿者、勤助家教、社团、挑战杯。各种神菜、亲民校长、儒雅大师、中山北路文艺青年、闵荒开拓者、丽娃河、马桶楼,这些美好的回忆都将映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说母校大概就是自己可以随便吐槽,但是不容许外人一句评论的地方吧。现在想想真的是这个理!在我看来归属感这种东西就好比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有的子女对父母感情很深,有的对父母关系很淡漠。有时候可能因为吵了场架而好几天不相往来,也因为父母送了给心仪的小礼物而欢喜的不得了。不过不管怎样,这些都没办法改变她是我们父母这一事实!生是师大人,死是师大的死人!
母校呀,就是一个在校的时候想离开,离开了之后想回去,自己每天骂她百遍,不希望别人骂她一句的存在。从华师大毕业三年了,甚为怀念,经常想回去看看闵大荒的樱桃河是否依然那么脏,一教的樱树是否依然那么漂亮,华闵食堂的菜是否依然那么奇葩,二楼窗口打饭的大妈是否依然每天热情的给同学们起名为“土豆牛腩同学“和”肉末粉丝同学“……先说优点。985,211,这些硬件条件在校期间体会不到有什么优势(闵行图书馆和教学楼许多设备上面写着是来自985的经费),但这是今后一块很重要的敲门砖,至少意味着不会因为学校等级的问题轻易被HR淘汰掉。对师范专业来说,很多以前的校友现在已经是中学校长、副校长了,托校友们的福,每年师范生就业率高,去各个市重点中学教书的同学也很多。另外,出国的同学也比较多,近年统计在美国人数都排在全国大学前十几名,可能是因为坐落上海观念更开放吧。在校期间生活自由。当年身在闵大荒,寝室有空调,晚上不断电,早上无晨跑,24小时网络,已经比其他上海大学的小伙伴们幸福很多了。宿管阿姨从来没检查过违规电器,在宿舍涮火锅也不会跳闸,寝室楼下有自动售货机,附近就是超市和便利店,生活好自在。闵大荒的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号称上海第三大图书馆,图书杂志更新快,宽敞明亮座位多,除了期末考试前一座难求,平时都是避暑胜地,翻翻书看看杂志,饿了出门吃个饭,实在是避暑胜地。虽说外形盖得像马桶,去马桶楼上多媒体教室看个电影还是蛮开心的。名师和高水平讲座。作为文科生,华师大的师资还是蛮有吸引力的。许继霖,沈志华,杨奎松,茅海建,萧延中…… 这些教授的著作都非常值得一读,而且经常在校举行学术沙龙和讲座。另外还有周宏,洪亚非这种讲课非常有特色的好老师,华师大的同学们你们懂的…… 在校期间,听过许多的讲座,记得的有陈丹青,梁文道,许子东,陈嘉映,江南春,苏童等,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沙龙,谈城市文化建设的,很有趣。学校氛围轻松自由,和其他优秀大学相比,个人觉得华师大没有那么市侩和刻意讨好社会需求。作为文科生,觉得世俗对华师大的影响不像其他学校那么明显,每天都在谈论offer和求职,当然华师大的就业服务不给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个人喜欢这种象牙塔的感觉,也觉得华师大的同学普遍比较单纯,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会讨论很形而上的东西,也许相比找工作的话题,这种氛围更吸引我这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说说缺点。首先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上海前面有复旦交大同济难以超越,后面有上财上外迎头赶上,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师范院校总觉得这种定位有点尴尬。只要是华师大毕业的总被贴上”老师“的标签,其实我们是综合性大学有许多非师范专业啊喂!再就是自由是把双刃剑,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强,寝室不断电可能导致娱乐活动持续得很晚,比如打牌或者打游戏,可能会影响早睡早起认真学习的同学,寝室风气很重要,一个寝室都是早睡早起集体考研的有,一个寝室通宵打游戏早上集体翘课的也有。修行还是靠个人。社团活动好无聊。作为华师大学生我觉得社团活动真是不够丰富多彩啊,毕业后印象深刻的活动想都想不出来。我曾经也是混学生会的,知道作为组织方来讲,院系的经费支持真是少,没办法谁让咱校这么穷呢…… 创意再好,也是要花钱的,所以希望后来人能把社团活动搞得热闹一点啊,要不大学生活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生活设施就不吐槽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记得暑假宿舍楼厕所堵了一个星期没人管,那味道让人不敢相信,食堂总是舍不得开空调,闵大荒出了校门没有任何能逛的地方,宵夜离得又远又难吃,真是羡慕中北啊……对了,我觉得华师大的本科和研究生应该分开评价,接触下来本科生和研究生风格差别挺大的。最后,什么都是浮云,作为男生,华师大是你的不二之选,满校的妹子总有一款适合你!爱在华师大。PS:先写这些,想起什么再更新。留评论可答疑解惑。
被匿名用户们的回答已惊呆,谢题主 、、、、、、
邀。其实我并不太想举这样的栗子: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华东师大排名前十的学科11个:教育学(第2) 、地理学(第3) 、体育学(第3) 、心理学(第3) 、生态学(第3) 、统计学(第4)、软件工程(第6) 、中国语言文学(第7) 、世界史(第7)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第9) 、社会学(第9) 。 因为华师大真的是一个足够「兼容并包」的学校,无论是专业还是学生的差异性都非常大,再加上我又是不太关注别个的人,所以我只是也只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犹记得当时在宿舍架起蚊帐铺完床后去传院报到的场景,一转眼下学期我就要大三了,时间过得还真快。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有着怎样的体验?每天7点起床,洗漱、挑衣服、化淡妆、出门,去河西二楼买一个豆沙包一个肉包、一杯豆浆,拎着早饭匆匆往一、二教又或是传播学院赶。晚上下课了,回寝室换好运动内衣、跑步鞋,去西操场跑圈。一个小时后,回寝室洗澡,洗衣服,看看美剧,这几乎就是我每一天的大学生活。没怎么去过图书馆,更没有在通宵教室刷过夜,更多的时候是在操场跑步、吹风、看男生踢球。但偶尔误入自习室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那种气场所震慑到。每一个人,我是说每一个,即使是小情侣们,都在安静地、认认真真地干自己的事,要么看书,要么做作业,要么背单词。你很容易就能被这种气氛感染,很快就能从浮躁的状态沉静下来,很高效地完成一些事情。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在想,在成绩上被这些人碾压,一点都不冤枉。宿舍可能是我头两年呆得最多的地方,四人间,下桌上床,晚上不断电不断网,有空调。一层楼两个大厕所一共六层楼,洗澡要去一楼的公共浴室。对我们艺术专业的女孩子来说最不方便的可能是寝室太小而衣服鞋子又太多没地儿放,不过此前都处于还能忍的地步直到我们养了只喵。室友里出「奇葩」的概率大概是3:1,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想这样可以锻炼广大正常的女孩子吃苦耐劳的能力以及惊人的忍耐力,深受其害之后对男朋友作天作地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减小。宿管阿姨是萌萌的存在,女生进出男生宿舍相对比较方便,反之则不然。出门时常常会被阿姨夸一句「今天穿得真好看。」又或者被提醒一句「今天有点冷多穿点。」,「今天说有雨,记得带伞。」华闵、河西、河东、秋实阁,本科生这边总共四个食堂,近年来凭借着「玉米炒葡萄」这样的神菜频频成为SNS上讨论的话题,神菜系列也不断推陈出新。外卖网上有近50家外卖可供选择,吃什么是选择恐惧症患者最头疼的问题,女生寝室楼下等待的男孩子,统统不是男朋友,而是清一色的外卖小哥。鄙专业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深远。我曾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下提到过其中一位,我已经担任他的课代表两学期了。每次我去交作业,又或者我的同学找他讨论作品,无论是一大早7、8点还是夜深了21、22点,无论那天他有没有课要上,我们都能在学院他的办公室里找到他。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的,不是书,就是他带的每个年级每个班的作业。他是个很严厉也很有原则的老师,最忌讳我们在演播室里出错后说「对不起」,每当有人犯戒,他都会让那个小可怜「滚出来」。他总是希望我们能用有限的时间掌握最大程度的内容,所以当他要求我们在半个月内交出四份大作业的时候几乎每个人夜夜剪片子到1、2点。他几乎从来不说优点而是一条条指出你哪儿音效没处理好声音状态怎么不对节目设计如何不合理,哪怕你再委屈也没什么可辩驳的。还有一个老师,他总是能让我们大吃一惊。有一句话叫「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谈不上拼天赋。」但他却是个,既有天赋又付出超凡努力的人。比如在他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准备考试普测,60篇播读稿件统统背诵下来,30个话题表述,除去开头结尾,中间的内容他全部归纳成了同一篇文章;他看起来就是个文弱的书生,却在日本取得了跆拳道黑带的资质。但这些都不是我最喜欢他的原因。在大二的第一学期,他采取的是一对一授课,当我完成了他布置的一个三分钟节目开场白之后,他问我「你觉得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特质是什么?」我努力思考了五秒还是没有作答,因为我不知道。「你的演播状态,规规矩矩,拿到电视台播出,没问题,可是任何人也都可以做到。它没有你自己的烙印,没有你自己的气质,去想想你的特别之处,找找你自己的共鸣。」19年来,我似乎从来没有关注过我自己,直到这一节课,直到他抛给我的这个问题。==============================================================================始终觉得,参不参加社团、学生组织、校园活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都与对一所学校有没有感情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有自习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的学霸,就有天天吃饭睡觉打dota的学渣。有各类活动社团学生组织通吃的社交达人,就有我这样不参加任何活动社团学生组织的三无人士。有尽心尽力教你本领,或是走内心戏开导启发你的老师,就有能说出「你们以后还是有我的课的啊,我还是有小鞋给你们穿的。」的极品老师。其实我挺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去追求所谓的「认同感」,又或者所谓的「独特的气质」。我觉得大学之于我们,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除去实习,整整三年我们都会在这样一个地方学习、生活。身边大部分的同学,他们为了一个好的分数、高的绩点、更棒的未来努力读书、做题、背单词,他们的专注和认真能影响你。除了交通相当的不便,饮食、住宿、洗浴,这些后勤设施的保障也足够和国内大部分顶尖大学媲美。图书馆、对外交流项目、学术讲座……只要你想,能补充自己的东西也太多太多。==============================================================================对这所学校的评价,你可以说他平庸无奇,但也可以看做是简单质朴。套用我在这个问题回答下的结尾——我们在大学扎根,成长,受教育;我们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审视自己,审视大学的意义究竟何在。我想树的生长必定要经过风吹雨打,日晒甘霖。因此对我来说,我一直信奉一种理念:大学即生活。大学除了充实我们的学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看待学习、工作、友情 、爱情……我想一个人的大学无论失去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就像树只遇风不经雨,就必将会夭折。但也不要忘记,当我们在经历蜕变时,我们仍旧青春。我们的青春让我们在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的照耀下,背起书包走向教室、走向讲学堂,去聆听教授们激情澎湃的讲演。我们的青春在图书馆的木质桌椅上,教会了我们享受流淌的时间。我们的青春在那个黄昏的远眺,教会了我们深邃的思绪。我们的青春在那场演出中,无拘无束地宣泄;也在那个深情的拥抱中,让我们想起曾有那么一句话回荡在属于我们的大学时代——植此四年,今昔一念。师大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还有简单的生活方式。或许你不屑一顾,但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请勿转载,再次谢邀。
很巧,今年高考前的晚上,跟室友聊到当年报志愿的话题。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拿着当初的高考成绩单,你会去哪所学校?” “我还会来这里。”
说实话,进入华师的那一刻起,很多次把自己在大学里的一些不愉快归咎于当初选择这所学校,我会想,要是当时去xx大学多好啊就不会有这些担心这些不愉快了,可是今天认真想了想,我跟她们说,我还会选华师。
吐槽的我就不说了,毕竟关于华师的地理位置男女比例已经被大家说了无数遍,可是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大学的意义对你来说不只是它的地理位置以及你在里面找到男女朋友的成功率,那么华师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真的很怀念这三年来自己在图书馆自习室度过的日子。刚来这里的时候,图书馆的闭馆音乐是周杰伦《安静》的纯音乐,每天晚上背着书包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好听的闭馆铃声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满满的都是踏实的感觉。有时候还会接着去四教的通宵自习室继续做题看书,直到快12点才收拾离开。我会为搞不定的专业课难过,也会在深夜回寝室的路上感觉被孤独包围,但是那时候,真的是梦想的力量在支撑着我坚持着。
因为我想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大大的世界呀,别说我矫情…
对华师的感情,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那我想说“感谢”。
真的很感谢华师让我遇到那么多优秀而负责的老师。我还记得大二的时候学数分,老师是数学领域泰斗级的一个大师,是很经典的那套蓝色的数学分析的主编。那时候数分怎么也学不会,就发邮件给庞爷爷(就是我们的数分老师),老师就拿着我的卷子找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给我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当时真的是感动的不行…后来我发现,在这里,学院里再大腕儿的老师也会愿意拿出来一下午的时间解决我学习上甚至是生活上的困惑;上学期申请加拿大的一个实习的时候,麻烦一个教授帮我写推荐信,他真的会自己去写然后认真地跟我推敲哪里需要修改…所以,这里的老师会充分的给学生尊重与鼓励,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
也感谢华师用她独一无二的气质褪去了我性格中浮躁的那部分。华师的低调与务实真的是渗透在这个学校的每个细节里。是的,这里没有对门的交大热闹,和交大比总会觉得这个校园里缺少了一点热情与活力。可是华师真的是一所有气质的大学,无论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还是这里人做学问的态度,都会让这里的学生褪去浮躁变得踏实许多。也许,这所“优雅学府”教我最多的,就是平和的心态以及踏实肯干的态度。
华师真的是一所正在变的越来越好的大学。没有层出不穷的校花来炒作自己,也没有学术上的虚假来伪装自己,只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的在改变。老师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多,校园的环境也越来越好,这些改变,每个华师的学生都看在眼里。
也感谢华师给了我一个前往美帝继续深造master的机会,如果顺利的话,我在这个校园里也不过只能呆1个月了。而现在被各种大作业还有考试包围的我还来不及去念旧,但我知道,离开她的时候,我会无比怀念。
希望所有华师的小伙伴,以及即将来华师的学弟学妹们都可以在这里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想好好学术这里的图书馆这么棒那就好好在图书馆里面学术,想谈恋爱就在这么好看的学校里谈场校园里的恋爱,想出国就早早的找学长学姐打听经验然后开始准备…真的希望所有华师的小伙伴们,包括你我在内,在这里度过一个不留遗憾的大学。
(应该是我传院学妹吧)的回答,深有感触。作为离开华师大快一个月的学子,借此随意谈谈这所大学给我留下和改变的吧。很难说当初进华师大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毕竟这不是一所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大学。我毕业于上海一所以高考成绩和升学率引以为傲的高中,身边北大清华比比皆是,所以当初得知自己被华师大录取后,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自卑。其实作为一个应试教育十几年的人来说,我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或许是一样的,我不要进最适合我的大学,我要进我能进的最好的大学。当时的我对自己的期望,远远不是华师大。可是四年后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或许这就是这所大学留给我的最重要的信念:人生不是要去攀登最美丽的风景,而是以最舒适的方式欣赏很美丽的风景。在中国众多的985211大学中,单论名气学术,华师大绝不是一所起眼的学校。仅仅在上海看,华师大的存在感也很低。谈到思想争鸣,复旦当仁不让;谈到科技创新,交大首屈一指;勤恳务实,会说同济;商界精英,财大第一。在每年的招生季,当东北某高校和西南某高校为了生源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华师大总是默默地挂着个免费师范生的牌子,在报纸的小角落里都占不到一个豆腐块。或许华师最有谈资的一点,就是那恐怖的3比7的男女比例了吧(保守估计)。听上去真人群好大众脸,以至于我四年在这里读完之后,学妹问我,你在华师大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我竟目瞪口呆答不出来。于是这一个月来一直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也在搜肠刮肚这四年以来发生的若干件足以称得上难忘的事情。1.大三的第一堂课,上课的是个很漂亮的女老师。下课后我一如既往地收拾书包出了教室,却发现那老师在我身后,笑眯眯地看着我。我强忍住心中的那头小鹿,用带着黑眼圈的死鱼眼瞄出一副忧郁的眼神,配上自以为很Man的口气问道:“老师,有事么?”她笑眯眯地说,没事,看看你的长相就行。这个班,把男生脸都记住了,下次我就不用点名了→_→|||2.大一清明放假的时候,在我不屈不挠的抗争下,母亲大大终于同意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西塘玩,不过给予的支持非常有限:仅经费300元而已。于是为了省钱,我拖着基友们各种逃票各种占便宜,为了等天黑能混进一个什么园(名字忘了),我们坐在公园门前的草坪上在保安大叔的注视下玩了一个下午的“盖棉被”(一种残暴的扑克游戏)。而最绝的是,我们跑了一个晚上都没找到一家我们住得起的旅馆。于是在某基友的提议下,我们睡在了一家农业银行的ATM机前,留给深夜来取钱的西塘人民惊恐的眼神。人们常说不正常的旅行容易培养深厚的感情,于是同行的两人在回来后没多久就在一起了。我也能够理解,毕竟他们性别相同嘛。3.大二那一年刚当上体育部部长,从无从政经验的我凭着一腔热血屡屡碰壁,诸事不顺,直到在该学期篮球赛开打的第一天爆发了学院内部的巨大冲突。东奔西跑平息事端的我当天回到寝室后,发现已经接近十二点,才猛然想起今天是一好友的生日。急忙打开我开机仅需35秒的五星级神机电脑,发出生日快乐的时候,才发现QQ已经残忍地告诉我十二点已经过去了。我补了句,抱歉,晚了。她说,没晚,我说不晚就不晚。那时我觉得一天的忙碌都值了。直到她又说,所以,礼物还是送过来吧。←_←|||4.华师是出了名的阴盛阳衰,对此传院功不可没,以至于运动会的时候,团体项目是100个女生中选10个,10个男生中选10个。于是我破天荒地在一天内参加了定点投篮、投实心球、拔河、两人三足等等多个项目。回到寝室感觉躺在桌子上都是舒服的。啰啰嗦嗦地想了这么多,找不到重点,回忆起的还全是与华师师生共同度过的鸡毛蒜皮,陈谷烂麻,似乎没什么值得纪念的。恩,还有正如 学妹所说的宿管阿姨是萌萌的存在,女生进出男生宿舍相对比较方便,反之则不然。出门时常常会被阿姨夸一句「今天穿得真好看。」又或者被提醒一句「今天有点冷多穿点。」,「今天说有雨,记得带伞。」华闵、河西、河东、秋实阁,本科生这边总共四个食堂,近年来凭借着「玉米炒葡萄」这样的神菜频频成为SNS上讨论的话题,神菜系列也不断推陈出新。外卖网上有近50家外卖可供选择,吃什么是选择恐惧症患者最头疼的问题,女生寝室楼下等待的男孩子,统统不是男朋友,而是清一色的外卖小哥。还有华闵食堂二楼大妈每天温馨的关怀“吃什么同学”,每次允许我赊账的河西炒饭大叔和借书过期的图书馆温馨提醒。我有过与朋友在风雨交加的高山上往上爬的经历,也有过每天加班到两三点的回忆,这几段日子我都能找出那些所谓“最难忘的回忆”。可是在华师的四年,我找不到这类“回忆”。或许这就是华师的魅力,她把你和她在一起的每一秒都融合在一起,融入到你的生命。贴个图,宿管阿姨简直太萌了啊~贴个图,宿管阿姨简直太萌了啊~
前两天看到一个微博感觉很传神。“你不是爱在华师大么,怎么还没女/男朋友?” “唉,在华师大。。。。嘛地理位置嘛。。闵大荒这地方确实太偏了,学校又小,感觉没什么新鲜感。妹子很多,学霸很多。男女比例三比七。。总之感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跟边上的交大一比确实差距不小,学校凝聚力不算很强,各种人文关怀也有待提高。保研比例挺低的,前途也不太明朗。说实话对学校认同感不算是很强。不过作为一所不断电不断网无早操晚自习的985也还算过得去啦。据说是全国率先在寝室装上空调的大学之一。寝室供电很给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东师大2012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