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郁差错。

中国历代帝王传奇(10)·才艺兼该 开启三国之世的文人曹丕
中国历代帝王传奇(10)才艺兼该 开启三国之世的文人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政治家、文学家。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沛国谯县(今亳州谯城)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
生平简介 曹操次子。操死,袭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汉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爱好文学,著有《魏文帝集》。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220~226)在位。
曹操次子。操死,袭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汉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爱好文学,著有《魏文帝集》。
(187~226)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统治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只大雁盘旋鸣叫于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时节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于军旅之间的曹丕,自幼娴习弓马,史汉诸子百家也多有阅览。曹操因此把他与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这年春天,回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带著曹丕和曹植而来的。
药都的春天别有风致,清绿的涡水象温柔的处子静静地躺在河床上,风儿吹起,她才和著两岸泡桐树上紫白相间的喇叭花香、四处怒放的芍药花香,涓涓流淌。在药都城南郊的祖茔祭扫之后,便策马向北,沿涡河游观。曹操诗性大发,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写一首临涡之赋。
一会儿,曹丕来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赋。只扫一眼,便惊讶道:“怎么不谋而同!”曹植大惊。曹丕便说,“我拿给你看。”不一会儿,便从侍从手中拿来。曹植一见,“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墨迹尤湿,豁然而言,“既是一样,我的就不呈父亲了。”于是,曹丕扬鞭打马,追到向东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飞色舞,“果不辱曹氏门第!”
其实,曹丕也是绝顶聪明的。建安七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后,曹操驻军家乡药都城募兵储势。但此时的曹氏,可谓兵少将寡,难以威慑袁绍。曹丕便对其父曹操说,“实则虚,虚则实。可令城中驻军以城中心为起点,从城下把东西南北四门挖通。”曹操开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时一年又三月,纵横交错相通,隐攻息屯自如的隐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从城外进入隐兵道开进城内,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胜。自此,曹操神兵百万之说遍传天下,所遇敌手无不未战先怯。
曹丕一生,对故乡药都甚是留连。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际而停。曾从药都出水师东征孙权,在乡之间于他的故宅前大飨门军及药都父老。现仍有“大飨元碑”为证。
黄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药都,从涡河乘船东征,八月返师又经药都。此时的曹丕虽为皇帝,但依然诗不离口。这年深秋,他独自夜访药都乡闾。见一妇女独对孤月,自守空房,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农妇递来的蒲团,坐了下来。听著听著,不觉泪下湿衣。与农妇分别后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驳的乡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到了住处,仍吟咏不止。这一年,从秋到冬,他每每生出农女们思夫怀人的感伤,有时竟深夜独自流泪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决定离药都去许昌,脱去一秋一冬的伤感。然而,启程的前一天,忽报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曹丕便长叹一声,“天下征伐苦矣,以至农女城门!”
当年五月,史书便记下了,“黄初七年五月,文帝驾崩,简葬于首阳陵。”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立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叛。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九品中正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评议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
千古悲情:曹丕杀曹植只为争夺甄妃
汉末时期,上蔡令甄逸之女甄氏,生于光和五年。相传她的母亲张氏怀孕时梦见一个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的时候,看见仙人入房,以玉衣盖体,不久生下甄氏。甄氏三岁时丧父。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性格静好。八岁的时候,门外有马戏,家中人及诸姊妹都上阁楼观看,甄氏独不行。姊妹都觉得奇怪,问她:"老幼竞观,你为何不看?"甄氏回答:"这岂是女子所宜看的?"九岁学习读书写字,借长兄的笔砚使用。长兄说:"你当习女红,何用读书写字。难道想欲做女博士么?"甄氏回答:"古之贤者,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试。不知书,何由见之?"
时值天下纷扰,加上连年饥馑,百姓皆抛卖金银珠玉宝物以换取食物。因为甄氏家巨富,所以趁便宜收买储藏许多。甄氏对母亲说:"今世乱,何多买宝物?此取祸乱之端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兼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皆称其贤。 
及笄后甄氏嫁给袁绍之子袁熙。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她生活苦闷,写下闺怨一类的作品。《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做的《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边地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东汉献帝七年,袁绍拥有冀、并、幽、青四州,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战乱之中,曹植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惊其艳丽,赠白马一匹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亦回赠玉佩以酬解危之谊。袁绍惭愤成疾,不久急愧而死,其子袁谭、袁尚为争权互相攻击,兄弟阋墙极大地消耗了袁军的残存的力量。曹操乘机猛攻黎阳,谭、尚大敌当前合兵一处,但还是保守不住城池,逃到了邺城。袁谭、袁尚势不两立,都想灭了对方而后快。袁谭兵力不如袁尚,反向曹操求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曹操借袁氏内讧完全消灭了袁绍的势力。
当时曹操的次子曹丕,年方十八,随父从军,城破后当即跃马径直到袁氏府舍。曹丕提剑下马,径入后堂,只见一个中年妇人,坐在那里独自垂泪,膝下有一个少妇跪着嘤嘤哭泣。那中年妇人是袁绍的妻子刘氏,少妇是袁绍第二个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袁熙已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匆匆逃往辽西。甄氏满脸泪水,脂粉模糊,却似梨花带雨,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怜惜。曹丕不由得动了心,他揽袖近前,替她拂拭泪痕,真是桃腮杏脸,美艳绝伦,有一种说不清的气息。曹丕即自述姓名,叫她放心。刘氏一听是曹操的世子,忙令甄氏下拜裣衽。甄氏含羞施礼,偷觑曹丕面容,一位翩翩少年,英姿潇洒,仪表风流,不由的勾动芳心,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曹丕。曹丕痴立多时,心思忽悠。
忽然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曹操进来了。曹操问及袁氏家属,曹丕便入内引出刘氏及甄氏。曹操见甄氏沉鱼落雁的姿色,心里也怦怦乱跳,便问刘氏:"家里如何只留下你二人?"
刘氏道:"子妇等并皆远出,惟次媳愿侍妾身,所以尚留在此;现蒙世子曲意保全,实为万幸。"曹操旁顾曹丕,见他两目痴痴呆呆地盯住甄氏,知道曹丕暗里动了情。
曹植亦对甄氏念念不忘。曹丕急切无奈之下,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袁熙妻甄氏为妇,刘氏不敢不从,与甄氏商量,甄氏也无异言。当下择取吉日成婚。
甄氏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一时宫女们人人仿效,她们的发式随甄氏的改变而改变。
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能撰写诗赋,他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曹植与甄妃的浓情蜜意,已经快速升到难舍难分的地步。当年龄比她小的曹植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情意时,不知不觉中使甄妃陶醉在虚无飘渺的快意之中,于是毫无顾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辉与姐姐般的爱意。渐渐地甄妃沉醉于曹植的才华之中,而曹植也予了她无限的柔情蜜意。
曹丕与两个弟弟曹植、曹彰,都是卞太后所生。曹丕素性猜忌,在他做魏王时,就将两个弟弟遣往他们的封国。甄妃再嫁曹丕时,曹植暗中悲愤,不过被曹丕捷足先得。曹丕也因此对曹植耿耿于怀。
曹植以才情赢得了曹操的特别喜爱。建安十五年曹操于邺城建铜雀台,命诸子登台为赋,曹植援笔立成,做名篇《铜雀台赋》,曹操大为高兴并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于言表。但曹植性格狂放,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屡犯法纪,以致渐失父宠,在争当太子的斗争中败给了其兄曹丕。曹操去世后,曹丕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命曹植出封临淄。监国灌均阴承曹丕的意思,弹劾曹植使酒悖慢,于是曹丕征曹植入朝,打算借故处死他,幸亏卞太后从中保护,曹植才得不死。但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诗,诗必须以兄弟为题,且不准直说。曹植随口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此诗,心里也感到若干惭愧,但余恨终未消,贬曹植为安乡侯。
曹丕有许多内宠,其中最宠爱的是郭氏。郭氏不仅善媚,并且善谋,曹丕能够被立为太子,也是受益于闺阃。曹丕篡汉建魏,进郭氏为贵嫔,本来想立她为皇后,只因为前边还有甄妃,便拖延下来。曹丕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甄妃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不久说她心怀怨望,平白地将她赐死。郭氏无子,独甄妃有一子名曹叡。曹丕立郭氏为皇后,将曹叡交与郭后抚养。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宫里,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赋中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怅而别。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曹叡与父亲曹丕的做法一样,专任异姓,冷落同宗。任城王曹彰,在曹丕黄初二年就已经暴亡;甄城王曹植这时还在世,他被徙居于浚仪,心里时常怏怏不乐。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叡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魏主叡嗣位时,虽已追谥生母甄妃为文昭皇后,但对于甄夫人冤死的情形,并不知道。相传甄夫人死时无人收殓,披发覆面,用糠塞口。但这件事被曹植听闻。太和四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殁,曹植还都奔丧,乘间对曹叡述及甄夫人惨死情状,曹叡疑信参半,私下询问庶母李贵人,才知道曹植说的都是实情,不胜悲愤。于是命甄夫人的兄子甄象为太尉,持节赴邺城改葬甄夫人。并且改封曹植为陈王。曹植虽得增封,却仍然不被信任。虽然他屡次上疏自荐,希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始终不受重用。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在抑郁中"汲汲无欢"而病逝于淮阳。因其被封为陈王,谥号为思,故后世多称其为陈思王。
曹叡得到曹植遗著颇丰,其中有那篇《感甄赋》,因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曹叡到郭太后那里诘问甄妃的死状,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赐彼死,与我何干?况你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为前母逼死后母?"曹叡更加气愤,从此凡是郭太后的饮食服用,故意裁减,气得郭太后有口难言,郁郁而死。曹叡令内侍棺殓,像当初郭后对甄妃一样,只是表面上按礼仪治丧。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画中洛神乘车现于洛水之上,洛水之中大鱼护送着车子。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对于《洛神赋》一文的创作动机,前人历来对此颇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曹植见甄妃的玉镂金带枕,哀伤感怀而做,初名《感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赋》,见于唐朝李善为《文选》所做的注文。也有人认为曹植与甄妃之事于史无证,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也有人认为"感甄"之说确有,如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直到现在,甄妃与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晚唐李商隐感其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千古悲情最终只是一段灰烬。
文章来源: 中国故事网
话说曹操死后,将王位传给了长子曹丕。曹丕的弟弟曹彰,封任城王,是智勇双全的名将。曹丕虽然坐了王位,担心弟弟的才能盖过自己,日后要把自己拉下来,于是心怀忌恨,找机会要除掉弟弟。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集团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往往导致兄弟相残。
那曹丕继承了曹操多疑残忍而又虚伪的性格,干起杀人的勾当从不明目张胆。曹丕曾经对他聪明伶俐的弟弟曹植也动过杀机。他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曹植抓了起来,但碍于群臣对他残暴性格的不满,就下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作不出来,那就格杀勿论,怪不得自己不念兄弟手足之情。那曹植又气又急,本来就很聪明,焉能作不出来?不到七步就作出了一首诗,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这里附“七步诗”于后,以供人玩味。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诗,曹丕没有办法,只得放曹植一条生路。他想曹植今后就不敢与自己争夺王位了。 曹丕称王后又对弟弟曹彰心存杀机,思忖很久,想出了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奸计。
一日,曹丕召曹彰到太后屋里来下围棋,事先准备了一盘枣子,其中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大小明暗之分。曹丕和曹彰一边下棋一边吃枣子,曹丕专捡无毒的吃,曹彰心中是无备的,当然就随意捡食。棋盘上正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曹彰毒性发作,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太后一看是中了毒,急忙找水要救他。但曹丕已经事先让人把能装水的坛坛罐罐都打碎了。太后急了,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拼命往水井边跑,到了井边却找不到能打水的器具。由于抢救不及,曹彰一会儿就死了。太后欲哭无泪……
为王粲学驴叫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才学俱佳。少年时为著名学者蔡邕看重。传说,有一次,他到蔡邕府中拜访。蔡邕闻知,忙撇下众多客人,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着去迎接他,王粲到府中后,大家见他年纪轻轻,个子矮小,相貌平常,都很惊奇。蔡邕向大家介绍说:“这位王公子,是天下奇才,我自愧不如,将来我家藏的书籍文章都会传给他。”
王粲人曹操幕府以后,官居侍中。他的诗文语言刚健,词风慷慨激昂,一直为曹丕所敬重。太子曹丕总以朋友的身份与王粲交流学问。王粲有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爱好,就是爱听驴叫。
体弱多病的王粲不幸于盛年而逝,终年仅39岁。曹丕对王粲之死感到非常悲痛。王粲被亲朋好友安葬到洛阳东郊外。大家感伤一番之后,曹丕对大家说:“王粲先生平生最喜欢听驴叫,现在就要永眠于此。我提议大家每人在他的灵前为他学一声驴叫,以此向他的亡灵告别。”说完,曹丕到王粲的灵前,神色庄重地学了一声驴叫。
其他人见到贵为太子的曹丕亲自为王粲的亡灵学了一声驴叫,都非常感动。于是,大家都排着队到王粲的灵前,每个人学了一声驴叫来送别王粲的亡灵。
后来,曹丕为朋友亡灵学驴叫的事情传开后,人们都纷纷称赞他对朋友的深情。
刘桢雕不增文
传说曹丕被魏王曹操宣布为太子后,经常在自己的东宫中宴请文人学士。有一次,曹丕请大家赴宴,酒酣耳热之际的时候,他请自己的夫人甄妃与大家见面。所有的宾客见到王妃来到庭中与大家见礼,都赶紧起身正衣,拜伏于地。只有一个学者,端坐在原位,平静地看着王妃,这位学土,名叫刘桢。这件事传到了曹操的耳中,他认为:刘桢见王妃不拜,是对太子极大的不尊敬。于是,曹操下令将刘桢免官治罪,送他到城外与工匠一起服劳役。
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带着曹丕到城外巡视工匠们服劳役的情况。曹操在巡视时从车上下来,步行到工地视察。所有服役的工匠都赶忙站好表示敬意,只有正在服劳役的刘桢坐在磨石上一动不动。曹操一看说到:“这不是刘桢吗?你坐的磨石的性情如何呢?”刘桢回答道:“这块磨石出自荆紫山玄岩之下,外面看上去有五种色彩,内里充满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无论怎么雕琢也不能使之增加文彩),磨之不加墨,秉性自然,不可更改。”曹操一听叹道:“真是名不虚传啊!”于是,曹操下令,恢复刘桢的官职。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纷纷称赞刘桢秉性不移的品质,具有名士风度。
鲍勋挡曹丕
公元220年前后,在曹魏君臣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猎胜于乐”还是“乐胜于猎”的讨论。
“猎”是指“打猎”的意思;“乐”是指“娱乐”。即是娱乐,应包含很广的方面,按我们今天的理解,“猎”甚至也包含在“乐”之中。可是在当时,竟然有些“儒夫子”非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不可,以至于有人把那些“不识时变”的儒生骂为“鄙儒”,就是骂他们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的意思。
魏文帝曹丕自幼喜欢打猎,侍中鲍勋经常加以劝阻,可曹丕照样我行我素。有一次曹丕骑着马,带上随从,背上弓箭又准备出去打猎,鲍勋急得往路当中一站,拦住了出行的打猎队伍。他又苦口婆心地劝说,并呈上奏折:“我听说古时候的三皇五帝,没有不明白珍惜生灵生命的,他们把生灵生命放在第一位,从而治理好了天下。陛下(指皇帝)仁慈圣明,心存恻隐之心,如三皇五帝一般。我希望圣上继承好的传统,并把好的传统代代相传下去。怎么能够在稀里糊涂之中,骑马射箭干除害生灵的事呢?我愿冒死罪让圣上听听我的建议,让圣上好好考虑考虑”。那曹丕听到鲍勋指责自己“稀里糊涂”、“除害生灵”的言语,也忘了鲍勋恭维自己如“三皇五帝”一般的话,气得当着众人面撕毁了鲍勋的奏折。命手下拉开鲍勋,纵马向深山林海驰去。等马跑累了慢下来,曹丕也“清醒”下来,便问左右的随从:“打猎和娱乐,哪个更有意义些?”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优于娱乐。”
等曹丕一行打猎归来,鲍勋听说了刘晔说的话,愤然对刘晔说:“娱乐,比如围棋,上通神明,下和人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打猎,则把生灵暴尸于原野,破坏了生灵的生生不息。你刘晔对圣上顺毛摸,阿谀奉承,是对圣上最大的不忠。”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曹丕按罪论处。那曹丕本来就是个打猎迷,哪里会听鲍勋的话,露出了老大的不高兴。经过这一折腾,曹丕对打猎也索然无味。
鲍勋挡曹丕,固然有他迂愚可笑的一面,但他提倡围棋,刚直不阿的性格,还是值得后人欣赏的。
传说,曹丕终于被曹操立为太子后,心中非常激动。他回到府中以后,心情一放松下来,不免有些得意忘形。
当天,曹丕回到府中,官居侍中的大臣辛毗前来祝贺。他们以前的私交很好。两人一见面,曹丕就忘了君臣礼节,上来就拥抱住辛毗。辛毗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感到有些难堪。曹丕好像没有觉察一样,搂着辛毗的脖子,亲热地说:“你知道我今天有多高兴吗?”辛毗连连祝贺曹丕荣登宝座
辛毗从曹丕府上回到家中,他的女儿辛宪英看到父亲的表情有些不同寻常,就关心地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情。辛毗知道自己的女儿有才有识,是个巾帼英雄,就把在曹丕府中发生的情况对女儿说了。辛宪英一听,不由感叹道:“太子,是将来取代君王治理国家的人。取代君王登基就位,不可不感伤悲戚。治理国家临朝听政不可没有危机感。现在,曹丕刚被立为太子,本来是感伤危惧之时,怎么能得位忘形呢?这可不是好兆头。是不是预示着魏国的将来不会昌盛?”
后来世事的发展果然如此。三十多年后,魏国的大权落到了司马昭父子的手中,最终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曹丕得位忘形,就作为一个政治笑话流传了下来。
曹丕在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名士吴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传说,曹丕与曹植在争夺太子宝座的时候,曹操的主要谋士杨修一直在曹操身边为曹植说好话,帮助曹植谋取太子之位。曹丕对杨修又恨又怕,于是就想与自己的朋友名士吴质商量怎么对付杨修。但是,杨修的耳目众多,一直监视着曹丕的举动。
有一天,曹丕派亲信侍卫用马车装了很多大竹篓,把吴质藏在其中接人自己的府内商量对策。尽管这件事很隐蔽,但还是被杨修的耳目发现了。杨修立即报告曹操说:“曹丕以车藏人进入府中,可能有不良之谋。”曹丕听说杨修向父亲告密,揭露了自己与吴质的密谋,内心非常恐惧,赶忙在当晚派人告诉吴质。吴质听了情况介绍后,让来者转告曹丕,不要害怕,按计行事即可。
第二天,曹丕按照吴质的计谋,再次派侍卫用马车装运一车大竹篓回府。杨修的耳目向杨修汇报后,杨修立即报告曹操,曹操马上派人前往检查车上装运的货物。但是,车上的竹篓中,装的全是丝绸黄绢,并无人藏于车中。曹操知道后,就认为杨修有意诬陷曹丕有不法行为。
从此以后,曹操开始对杨修产生怀疑,认为杨修不除,必然使曹丕、曹植兄弟相残,因此就找借口杀了杨修,并最终立曹丕为太子。被立为太子的曹丕,一直念念不忘吴质的功劳。后来,吴质被外放出任元城县令后,曹丕给吴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经常回忆起我们的交往,对那一段美好时光,一直难以忘怀。我希望再一
后来,人们便把曹丕与吴质交游的故事称为“魏储南馆”而流传下来。
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今安徽亳县)人。他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对酒》、《短歌行》等。在《步出夏门行》中,有这样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表现了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短歌行》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这一时期诗歌慷慨悲凉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曹丕(187-226),魏文帝,也是魏文学家。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他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等。他的诗歌特色是,笔致细腻,特别是一些以思妇、弃妇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其次是语言流畅,民歌风味相当浓,显得格调清新。他的《燕歌行》,还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聪颖,10岁左右,已诵读诗、文、赋数十万言,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然而由于他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后来改变主意,立曹丕为太子。曹丕继承王位后,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过着优游享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他本来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终没有实现的机会。
 曹植的前期诗歌主要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公宴》、《泰山梁甫行》、《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哀怨而愤慨的心情,表现不甘被弃置、希冀为国立功的愿望,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杂诗》等。他的诗歌很重视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野田黄雀行》)等诗句,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他还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总体来看,曹植的文学成就比父亲曹操和兄长曹丕要高。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生活的主要时期是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之后。他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过着贵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文学创作反映的内容是远不及曹操丰富的。
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一个是形式多种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但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采用的新形式,曹丕的五言诗,如《清河作》写对深厚的爱情的向往,《于清河cihai2c_0139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离别的痛苦,《杂诗》写游子思乡之情,都是较好的作品。如《杂诗》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前六句用比兴手法描写客子身不由主流离他乡的境遇,后四句揭示出滞留他乡的客子惴惴不安的心情,这些地方都明显地看出汉乐府和古诗的影响。
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两首特别值得注意,其第一首写得尤为出色: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诗人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来描写,把她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细腻委婉地表现出来,语言浅显清丽,很能表现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七言诗,在曹丕以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是有贡献的。《燕歌行》是汉乐府旧题,汉古辞已经不存,但从曹丕以后凡是写这个题目的也全是七言这一点看来,很可能这个曲调原来就是配七言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形成和乐府的关系。不过,曹丕所用的七言还是新起的形式,逐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到了刘宋时代的鲍照,它才在艺术上趋于成熟。
曹丕也比较擅长散文。他著有《典论》一书,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或残缺不全,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两篇。《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写到一些较量才艺的细事,都能真切地传达出当时的情景。《论文》则善于议论,其中无论是对当时文人的批评或对文学观点的表述,都简明中肯。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对后来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曹丕这些散文表现了建安散文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丽的特色。
曹丕诗歌作品
曹丕(187~226),魏文学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登极以后,在黄初三年(222)、六年曾两次亲征孙吴,皆未能过江,不果而还。七年五月,病卒于洛阳。
曹丕今存诗歌,较完整的约40首。曹丕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3卷,又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关曹丕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注释本,有黄节《魏文帝魏武帝诗注》,北京大学出版组192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称《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作品选登: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秋胡行二首
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兽率舞。凤凰来仪。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歌以咏言。诚不易移。鸣条之役。万举必全。明德通灵。降福自天。
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芙蓉含芳。菡萏垂荣。夕佩其英。采之遗谁。所思在庭。双鱼比目。鸳鸯交颈。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善哉行二首 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丹霞蔽日行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煌煌京洛行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大愤不收。大愤不收。褒衣无带。多言寡诚。只令事败。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贤矣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峨峨仲连。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
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楩楠千余尺。众草之盛茂。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号罴当我道。狂顾动牙齿。
与君媾新欢。托配于二仪。充列于紫微。升降焉可知。梧桐攀凤翼。云雨散洪池。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吐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朝游高台观。夕宴华池阴。大酋奉甘醪。狩人献嘉宾。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五音纷繁会。拊者激微吟。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沉。飞鸟翻翔舞。悲鸣集北林。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大哉子野言。弭弦且自禁。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
燕歌行二首 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怀顾不自存。
临台行高。高以轩。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黄鹄往且翻。行为臣。当尽忠。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宜居此宫。鹄欲南游。雌不能随。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我欲负之。毛衣摧颓。五里一顾。六里徘徊。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粱。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亦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息将欲谁怨。上留田。
大墙上蒿行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瞹。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带我宝剑。今尔何为自低卬。悲丽平壮观。白如积雪。利如秋霜。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排金铺。坐玉堂。风尘不起。天气清凉。奏桓瑟。舞赵倡。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酌桂酒。鲙鲤鲂。与佳人期为乐康。前奉玉卮。为我行觞。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艳歌何尝行
何尝快。独无忧。但当饮醇酒。炙肥牛。长兄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小弟虽无官爵。鞍马{马反}{马反}。往来王侯长者游。但当在王侯殿上。快独摴蒲六博。对坐弹棋。男儿居世。各当努力。{?戚}迫日暮。殊不久留。少小相触抵。寒苦常相随。忿恚安足诤。吾中道与卿共别离。约身奉事君。礼节不可亏。上惭沧浪之天。下顾黄中小儿。奈何复老心皇皇。独悲谁能知。
三辰垂光。照临四海。焕哉何煌煌。悠悠与天地久长。愚见目前。圣睹万年。明闇相绝。何可胜言。
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錍。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晨背大河南辕。跋涉遐路漫漫。师徒百万哗諠。戈矛若林成山。旌旗拂日蔽天。
端居若无悰。驾游博望山。
黎阳作诗三首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德。胥字识足臧。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清衣延贵客。明烛发高光。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余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
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通天拂景云。俯临四达衢。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区。清歌发妙曲。乐正奏笙竽。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
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于玄武陂作诗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乘渚望长洲。群鸟欢哗鸣。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广陵于马上作诗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于明津作诗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驱车出北门。遥望河阳城。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
奉辞罚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彼桑梓兮伤情。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候雁叫兮云中。归燕翩兮徘徊。妾心感兮惆怅。白日急兮西颓。守长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怅延伫兮仰视。星月随兮天回。徒引领兮入房。窃自怜兮孤栖。愿从君兮终没。愁何可兮久怀。
丧乱悠悠过纪。白骨从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以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
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比坐高阁下。延宾作名倡。弦歌随风厉。吐羽含征商。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傍。棋局纵横陈。博奕合双扬。巧拙更胜负。欢美乐人肠。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行行游且猎。且猎路南隅。弯我乌号弓。骋我纤骊驹。走者贯锋镝。伏者值戈殳。白日未及移。手获三十余。
巾车出邺宫。校猎东桥津。重罝施密网。{罒/干}筚飘如云。弯弓忽高驰。一发连双麇。
蜘蛛网户牖。野草当阶生。
酒人献三清。丝中列南厢。
王韩独何人。翱翔随天涂。
回头四向堂。眼中无故人。
绢绡白如雪。轻华比蝉翼。
画舸覆堤。
兰芷生兮芙蓉披。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精于武术的曹丕
魏武帝曹操和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是我国建安文学的创始者。其中曹丕不仅文章典丽,而且武功精熟。
许多人都熟知,魏武帝曹操和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是我国建安文学的创始者。可能许多人还不知道,其中曹丕不仅文章典丽,而且武功精熟。
有一次,曹丕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共同饮宴。曹丕一向听说邓展精研武术,擅于运用各种兵器,而且还能空手入白刃,因此,曹丕就和邓展谈论起剑术,谈着谈着曹丕直率地说:“我过去对剑术曾经有过研究,而且也得到高明的传授,我觉得你刚才所说的某处是不对的。”邓展听了曹丕的话,很不服气,要求和曹丕在实战中较量一下。此时,正是酒酣耳热之后,大家正在吃甘蔗,于是就以甘蔗为剑,下殿后对打起来,几个回合下来,曹丕连续三次都击中邓展的手臂,左右皆大笑起来。邓展不觉脸红,更不服气,要求再来一次。曹丕就故意说:“我的剑快而集中,很难击中对方的面部,因此只是打中了你的手臂。”邓展说:“别说了,我们再来一次吧。”曹丕知道这次邓展一定会突然间向中路猛攻,就装假不经意地向邓进击,邓展果然如曹丕所料,猛地冲杀过来,曹丕却迅速退步闪过。出手如风,从上方截击,一下打中邓展的额角,这一下使得一同喝酒的人都禁不住惊叫起来。
这一幕比剑结束后,曹丕和邓展二人还座继续畅饮,曹丕笑着对邓展说:“从前有一个名医叫杨庆的,他曾叫淳于意将自己的旧秘方全部抛弃,另外教授他的秘术,我看邓将军还是把旧技抛弃,接受新的重要的击剑方法吧。”话音刚落,满座都不禁欢笑起来。  (作者 邱乾坤 来源:江南时报)
文章来源: 江南时报
陈寿评曹丕
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陈寿(亦作长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陈寿著《三国志》,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并说要把晋史也托付给他。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成书年代不能确定。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其自采资料。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蜀汉刘备父子称先主、后主,不同于孙吴,多少反映陈寿对于蜀汉的故国之思。
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樊重树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