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接受教育建议由于条件老板我想请一天假假加油

浮梁-王仁顺梦想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学研究
上传: 张惠莲 &&&&更新时间: 16:16:25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学研究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姚鑫睿
初中生物是以 & 人与生物圈 & 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而&生物与环境&是这个主线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20 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营造人类持续繁衍的环境,进行保护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资源、能源、人口、疾病等问题,显然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而我国也是深受其害:地震、旱灾、洪涝、泥石流等等,这些灾难都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存在一定的关系。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又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密切相关。通过&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其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能将&生物与环境&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认知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环境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去爱护和保护环境,从而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具体落实。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助于使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本主题在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并逐步形成持久的,稳定的环保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使初中生建立这样的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反复的号召所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学习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基本知识,从能力上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情感上认同生物与环境之间内在的联系,相互的影响。认识到地球作为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必须靠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靠人人的爱护才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逐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去付诸实施。
要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以下生物学知识: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环境;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因素;这些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会产生的影响;生物与环境如何相互适应,相互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口数量增长及其不良行为导致生物圈的破坏;明确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义务,防治环境污染和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对以上知识的逐层学习过程中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些内容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和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笔者根据课标中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教材中这部分相关内容为例来谈谈对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主题的教学设计:
我们先看一看课标中的建议:在课标中每个一级主题下都有若干个二级主题, 每个二级主题都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包含了三个二级主题: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三个二级主题。这三个二级主题实际上就是对以上我所谈到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的具体知识的一个整体划分。围绕着以上主题,人教版教材在内容上选取了二章内容: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这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教材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章的内容对第二章的内容是一个铺垫。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讨论、分析等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和环境&的知识,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获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在这些活动中,不同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教师的职责也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对这三个二级主题的教学:
二级主题 1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
讨论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捕捉鼠妇(或蚯蚓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等)的生活环境。
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主题,课标给出了 2条具体内容标准以及 4条活动建议。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可以丰富一下这部分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对本主题的理解。针对本主题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生物课时安排,用 4课时或者 5课时来完成。
1 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照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二、教学建议
建议本节上成讨论课,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教学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如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 (人、植物、动物、微生物 )?哪些非生物 (空气、桌椅、黑板等 )?也可以教师提前设计一些课件,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在进行初步判断之后,引导学生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让学生区分:比如给出一道红烧鱼的菜盘,让学生判断盘子中的鱼是否还是生物。人遭受了意外伤害成了植物人,植物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在学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之后,至于什么是生命 ?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在课上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生物的特征。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全面,教师仍应及时给予鼓励。
难点处理: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是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这一特征,学生不容易理解新陈代谢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产生的废物需要排泄等和学生自身生活实际联系,化解这个难点,尽管如此,学生也可能对新陈代谢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关系,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很多机会学习有关新陈代谢的知识。
2 课时教学目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知识目标:
1 、说出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2 、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主要类别 ,举例说明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的类别,举例说明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某种生物生活环境的组成因素、分析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等活动,学会解读生物图片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分析典型实例,理解水、光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特征和意义,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在对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实验分析和学习中,体会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在对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实例分析中,体会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受到辨证唯物观点教育。
教学建议:
导入要把握的原则: 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导入的要素
对于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的这些诸多非生物因素 &&温度、水、阳光、空气、土壤等因素,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就学生的日常饮食中提出问题,当然,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所熟悉的食品种类是不同的。比如南方的学生很熟悉的水果可能是荔枝、芒果、木瓜等,而北方学生则可能熟悉苹果、梨、杏等,当然除了水果以外,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可以让学生自行去讨论,去总结。也可以 以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 1、鱼为什么离不开水? 2、橡胶树为什么不生长在北方?等等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对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现象:瓢虫捕食蚜虫、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蚂蚁合作搬运食物等。让学生分析并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认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实地调查环境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例如: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农田是极便利的环境资源,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可能居住地附近会有池塘,有的学校比较重视生物课的教学,在学校会开辟生物园或生物绿地等等,教师可以充分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积极地创造条件组织好学生的实地学习,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
3 课时:实验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这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酌情选题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探究温度、水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蚂蚁活动的影响(可用鼠妇或者蚯蚓代替)等等。
探究的每一个步骤,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或本探究第一段文字呈现的问题情境(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会看到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鼠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可多举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关键步骤。另外,本节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在实验中可以研究的因素有很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一般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2. 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分等。一般情况下,鼠妇在适宜的温度时很活跃,在低温下不大运动;鼠妇常呆在潮湿的地方。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 表达和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
4 、实验结束后,还应及时把鼠妇放归到大自然中,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生物与环境的教育。
4 课时 也可以安排 2个课时 。 教学目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知识目标:
1 、能说出适应的概念和三种基本类型。
2 、能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适应,理解生物普遍具有适应,适应是相对的,对生物的生存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探究植被对空气温度(或湿度)的影响活动,体验植物的活动能够改变环境,并能列举实例说明动物的生活也能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1 、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类型内容学习,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
2 、通过探究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活动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知识,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特有的和谐美,不断增强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识。
2 、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事实中,体验和领悟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增强辨证唯物的自然观。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些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仙人掌没有叶片还能进行光和作用呢?骆驼是怎样适应高温干旱的热带沙漠地区的生活呢?你见过一旦受到天敌威胁会装死的小昆虫吗?在初步分析这些实例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分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例如,虫媒花一般都是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借助风来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植物,如蒲公英、柳等,果实或种子上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这样可以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果实的植物,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在果实的表面上有刺毛或倒钩,容易附着在动物身上,被动物带到其他地方去。
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例如,鱼的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些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蜥蜴和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猛兽和猛禽 (如虎、豹、鹰等 )都具有锐利的牙齿 (或喙 )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被捕食的动物又能够以各种适应方式来防御敌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豪猪、刺猬身上长满尖刺,黄鼬在遇到敌害时能分泌臭液,等等。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对这部分内容,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书上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时,还应重视搜集和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也就是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例如,毛虫的体表毛茸茸的,色彩鲜艳。毛虫的这种警戒色可以使许多种食虫鸟望而生畏,但是,并不是对所有的食虫鸟都有效。一只杜鹃一天就可以吃掉上百条毛虫。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生活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
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部分,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对于这个实验,教师要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数据的收集,为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解读创造条件。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将实验用的普通温度计改为干湿温度计。这个实验的组织工作要抓好以下四点: 1、测量小组的划分和小组长的责任心, 2是实测点的选择, 3是正确地测量温度和推算相对湿度, 4是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解读。
人教版教材还安排了一个调查: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调查教师可从具体事例入手,如提出:假如要调查本班同学身高,应该怎样做 ? 将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案、范围等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 在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一定要把组分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有利于管理和完成调查任务。对调查表或调查报告,可结合练习第 3题一起完成,教师可给出评价等级和评语,也可以选择较好的调查表或调查报告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仅仅调查到身边有多少种生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类,归类的方法可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目的是通过归类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归类有利于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从而合理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1)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2)调查评价可分两方面,一是小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时的认真态度评分。二是教师应给调查报告,作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二级主题: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概 述 生态系统的组成。
列 举 不同的生态系统。
描 述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 释 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 明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收集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本主题课标给出了 5条具体内容标准和 2条活动建议,教学策略如下:本主题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安排 2课时的教学。这级主题涉及的概念和原理比较多,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
知识目标:
1、能说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举例说明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三大生物成分,阐明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分析,阐明到生产者、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关系,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3 、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进行着返复循环运动,结合图解说明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制作小生态瓶活动,培养制作、观察、分析和交流等能力。
2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解、碳素循环图解和能量流动示意图等,培养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提高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在特定生态系统内作用的认识,增强对爱护保护生物、自觉维护大自然的意识。
2 、体会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能量流与物质流之间的关系,增强科学的价值观和辨证思维的自然观。
3.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策略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教师也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如家庭水族箱、一块农田或一条小河。 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建议,课前 1-2周制作一个生态瓶,很简单,就是用矿泉水的瓶子就能做,并放置在实验室内供学生参观或效仿,鼓励学生制作时可以自己重新设计。课上组织好学生对小生态瓶的组成成分的讨论。在组织学生对小生态瓶的组成成分展开讨论,是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要有顺序,如影响植物生活的因素,影响动物生活的因素,其他生物因素(微生物),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一般学生自己制作时放入的材料不一样,他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图,让他们说出自己所放入的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有利于学习和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打下必要的基础。生产者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做一个训练练习,如问学生: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为什么 ?从而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存在形式,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结构联系实质上是营养供应与摄取的关系,然后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或者农田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核心概念,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组织全班的学生都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前多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简图,图中包括六七种生物,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用箭头连接图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通过所标箭头的方向找出生物间通过吃和被吃连接起来的食物链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一条食物链,识别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不同食物链彼此分开或交织相连的关系,从中领悟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复杂的营养关系。当学生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简图有充分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简图让学生辨识,加深印象。学生初步认识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后,便会进一步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这种复杂关系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角色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生态系统见图中的各种生物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用绳子彼此按照类似食物链和食物网那样连接起来,感受一下链接成网络的感觉。若去掉食物链中的某一种生物会出现什么情况?去掉几种生物后又会怎样?整个食物网在什么情况下就会难以维持下去?通过做这种游戏来体会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分析在每条食物链中处于不同位置上的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负有的使命,找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分析自然生态系统中造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链条断裂的原因有哪些,人为因素占据什么样的比重。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 ?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材在本处还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教师在此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教师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破坏: 巢湖的诉说:合肥市巢湖从五十年代后期起,随着经济活动增加和人口过快增长,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湖盆淤积严重,水质恶化,导致湖内水藻大量繁殖,遍布全湖,严重时湖水呈粘粥状,且腥臭逼人。部分水厂因水源严重污染被迫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而不容易恢复,即使恢复,也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可以以资料分析的形式进行: 各种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 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排出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
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典型例子。 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 &狂猫症 &和人的 &水俣病 &,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 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 60 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 10~ 20 mg/kg,最高达 50~ 60 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 1万~ 10万倍,人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
二级目标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阐 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 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分析和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情况。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 & 国际保护生物圈 & 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知识目标:
1 、知道生物圈的概念和空间范围,用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人类和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
2 、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及标志,分析说明世界人口的超速增长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认识到当前保护好生物圈的重大措施就是控制世界人口增长、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资源等。
能力目标 :
1 、识别生物圈模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 、解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的柱形图,增强信息处理能力;结合有关图解说明世界人口超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 、通过我国计划生育取得成功的事实,加深对控制人口是保护好生物圈的一项重要措施的理解,举例说明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资源的深远意义,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正确认识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认同人类能管理好生物圈,进一步增强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在明确保护好生物圈是全人类义务的基础上,树立从自我做起,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在了解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知识的同时 ,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建议 :本主题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对于多种多样生态系统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相关书籍等。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最好是具体的实例。收集后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学习到,那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以展板的形式让学生分工去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文本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解。
而对于生物圈的认识,则可以通过学习&生物圈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生物生物圈是全人类的义务&这几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建议本节上成讨论课,在上课前将讨论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成 5~ 10个小组,分别调查和收集资料,在课上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可参考以下问题拟定。
1. 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你还知道其他哪些生态系统 ?
2. 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 ?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
3. 本节练习题 1。
4. 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 ?
5. 本地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系统 ?
6. 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
7 关于生物圈 2号的内容可在课内、课外进行。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河流连通着海洋;森林通过强大的蒸腾作用增加降雨,又通过茂密的枝叶和根系来保持水土,因此,森林也影响着河流;海洋蒸发的水蒸汽,随着大气飘向陆地上空,又能变成雨或雪。在寒温带的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完全停止,但是那里的人们并没有感到缺氧,这是因为其他温暖地区的植物在不断释放出大量的氧,氧能够随着大气的流动而流向四方。由此可见,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本章的教学中不要只注意单个的知识点,应该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章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然而情感的培养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本章下列内容可以作为理性认识的支撑。
1. 生物圈这个家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 家 &里有很多成员,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3. 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因此,生物圈更需要人类的爱护。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往往是全球性的,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经常会影响到其他地方。
通过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学习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成员,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 &人与生物圈 &的研究计划,谋求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国是 &人与生物圈 &组织的理事国,在研究和保护生物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其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已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这个内容可以让学生收集环境污染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为主题或者上一节环境教育的主题课,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制作成 ppt在课堂上展示等。比如了解生物圈 2号花费巨资建设而失败的例子。让学生在对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认同的基础上才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对地球美好环境的渴望及对环境破坏的惋惜和愤怒等。借助富有感染性的诗词: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
&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您的深恩?
地球,我的母亲! &
可以利用生物课,或班校会时间进行。可以开成主题班会或辩论赛形式或者 假设你当地球村的村长,你将怎样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等等,总之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假思索地接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