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组织理论变革中的动力和阻力

湛江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仅供参考)
一、政府与非政府管理方向参考选题
1.电子化政府建设问题的研究
2.关于政府办公网的网络安全探讨
3.转型时期政府行政能力的分析
4.关于青少年网络教育问题的分析
5.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6.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
7.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
8.信息化与电子政府问题的研究
9.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改革问题的研究
10.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
1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的研究
12.透明度原则与政务公开问题的研究
<font size="4" color="#.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二、行政监督与依法行政方向参考选题
1.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论政府治理与地方立法问题的研究&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
4.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的研究&
5.行政许可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6.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
7.关于行政问责制的研究
8.行政监督的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探讨
9.关于行政监督体制的利益分析
10.建立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11.加强和完善行政监察工作的思考
12.非政府公共部门政策监控机制构建
13.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研究
14.论行政人员法治观念的培育
15.关于法制行政建设问题的研究
16.行政腐败预防机制的完善
17.执法腐败问题分析及其整治对策&&&&&&&&
18.论“土政策”与地方行政执法
三、公共财政与经济管理方向参考选题
1.建立现行新型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的思考
2.界定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的思路
3.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对政府支配资源量的实证分析
5.关于公共财政构建问题的思考
6.农业财政收支变动对农村经济生活影响的探讨
7.关于政府理财决策科学化问题的思考
8.关于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的研究
9.论政府在促进住宅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0.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
11.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12.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的研究
13.关于当代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font size="4" color="#.体制转轨期加强公共行政监督的路径选择
15.关于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
四、政府规划与区域经济方向参考选题
1.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谈目前某城市的规划改革
2.某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战略思考
3.21世纪的城市管理现代化问题
4.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5.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
6.新时期城市街道经济建设
7.关于梯度推移中的区域“粘性”分析
8.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9.关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分析
10.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12.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13.关于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的研究
五、领导学和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方向参考选题
1.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创造
2.城镇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3.就业问题的难点与对策
4.浅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与创新
5.失业治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6.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8.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9.人才的流动与优化的研究
10.干部选拔体制的研究
11.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12.公务员薪酬政策的激励机制研究
13.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
14.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分析
15.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
16.行政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
17.事业机关干部一般管理能力素质评价研究
18.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19.行政领导决策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20.领导者素质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21.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font color="#.对乡镇企业人才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25.组织人事工作者职业道德初探
26.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27.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28.论地方政府公务员的科学培训
六、政府职能及转变方向参考选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2.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3.新时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对策研究
4.有限政府理论与实践
5.行政合同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6.政府在资产重组中的地位与作用
7.实现工商行政市场监管职能
8.论政府的公共服务及其补偿
9.当代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的探讨
10.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制度建设
11.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1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
13.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人员分流与职能转变
七、公共管理与改革方向参考选题
1.当前县级机构改革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
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阻力的制度分析
3.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4.中国行政管理模式发展取向研究
5.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问题探讨
6.我国实现廉价政府的思考
7.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8.行政改革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研究
9.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10.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
11.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2.转型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13.关于行政文化与创新问题的研究
14.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15.科层制与行政现代化关系的研究
16.公共管理中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研究
17.当前县级机构改革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
18.论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行为规范化
19.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及其效率的提高
20.关于人事代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与行政档案管理工作
22.试析政府决策的行为取向
23.行政改革中的政府仿企业化问题浅析
24.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行为探析
25.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与行政档案管理工作
26.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分析
八、政治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选题
1.邓小平政治思想的研究
2.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学思考
3.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
4.关于民主问题的研究
5.当代中国行政民主论析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我国权力监督机制
7.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8.地方治道变革中的居民参与研究
9.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
10.当代中国中央地方政治关系稳定性因素分析&&
11.电子政府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12.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13.社会冲突与治理问题研究
14.论构建完善的廉政建设德治体系
15.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16.论当前基层民主自治的新发展
17.为政以信――政府政治运作的道德基础
18.论当前基层民主自治的新发展
九、诚信社会、政府公关、危机处理及形象建设方向参考选题
1.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的建设
2.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公关的研究
3.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政府公关能力探讨
4.政府公关与政府形象管理的研究
5.政府诚信问题的研究
6.政府危机处理问题的研究
7.我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的研究
8.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9.网络时代的危机处理
10.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关
11.校园危机处理
12.政府公共形象设计
13.现代化建设中的凝聚力工程
14.中国政府形象管理构想及其策略选择
15.为政以信――政府政治运作的道德基础
16.政府上网与政府形象
17.论网络时代的政府责任
18.论政府公关与城市形象建设
19.关于构建新型政事关系的思考
20.浅谈网络化对政府行政工作的影响
十、行政伦理与团队精神方向参考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素质塑造
2.我国转型期权力腐败的伦理透视
3.腐败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
4.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5.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探索
6.公务员道德教育有效性探析
<font size="4" color="#.略论新时期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8.社会主义的官德建设
9.转型期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10.政府行政行为的道德调控
11.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建设
12.关于企业团队精神
13.关于高绩效团队的塑造
14.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研究
15.乡镇领导班子团队建设与团队效能的研究
16.组织人事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
17.公务员廉洁与其道德品质修养的研究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阻力,行政,分析,行政组织,动力与阻,阻力分析,组织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有哪些_百度知道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总有些人为了个人私利要阻挡社会的前行。阻力嘛动力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是向前的
其他类似问题
行政改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时政--人民网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方位、渐进式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导致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多重困境考验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在全国上下迎接十八大召开之际,政治改革的呼声日高,也是众望所归,而行政体制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行政体制改革当前都有哪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改革其动力与阻力何在,改什么,如何改,都是需要深思和筹划的问题。本期特别策划特邀了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解析。
引擎不给力的轮船不可能乘风破浪驶向远洋,更难以担负多样化的功能。行政改革与此同理,没有新的“加力”就不可能实现改革的深化。因此,当各界致力于改革方向、蓝图和具体方案设计时,一个基本而又前提性的问题难以回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动力机制的创新。
深化行政改革
亟需动力机制的创新
――专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忍教授
本刊记者 曹 钰
我国30年来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及其特征
《行政管理改革》:周教授,您好!我们都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实施了30多年并取得瞩目成就,但迄今为止,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体制之内,体现出“体制内改革”的基本特性。俞可平教授曾经写道:“政府创新是通过政府官员的改革行为得以实现的,因而其直接动力就是政府官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改革精神和公共责任感的高素质官员队伍,是政府创新的基本条件。”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周志忍:把我国的行政改革归于“体制内改革”,并不否认改革是对公民需求的回应,不否认外部压力是改革的原初动力。问题的核心转化为:公众需求或外部压力如何转变为改革的“直接动力”,进而转化为改革行动和期望的效果?理论上,可以把原初动力到改革行动之间的反应链条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是公众需求转化为改革意志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二是改革意志转化为改革行动和效果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传导机制具有几点明显的不同。
发达国家改革的动力机制体现出多层次、多回路的特征:每个特定层级政府直接面对辖区的公众需求或改革诉求,并在各自的事权范围内独立做出改革决策。这里要强调的是,不同层级政府间事权的明晰划分是多回路转换的基础,而公众拥有的决定官员“乌纱帽”的权力,则是获得回应性的根本保证。我国的动力机制更多体现出单中心、单一回路的特征:决策重心很高,公众需求首先经历一个自下而上层层上传的过程,在中央最高决策层形成改革意志和方略,随后进入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过程。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虽然改革是回应民众需求,其直接表现却是对中央意志的响应,并要就改革的实施及其效果向中央负责。
《行政管理改革》:如何看待公众需求“自下而上”层层上传过程和中央决策层改革意志和方略“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过程呢?
周志忍:聚焦于公众需求转化为改革意志的“自下而上”的过程,我国实践存在几个特点:一、由于表达机制不够健全,公众需求的表达方式比较消极,多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上访、申诉等方式寻求个案的公正解决,而不是针对作为问题根源的制度规则提出改革诉求,更不是对体制、政策提出系统的建设性建议。二、公众需求表达具有间接性特征,要经历一个跨越各级政府层层选择和层层过滤的过程。三、公众需求表达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民间需求或自发的改革创新能否立足并开花结果,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领导者的体察,取决于官员的个人觉悟和施政理念。同时,公众意愿缺乏刚性约束,改革愿望再强烈而官员缺乏回应也无济于事,公众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聚焦于中央改革意志转化为改革行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由于政府层级较多,中央的改革意志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传导链条,由此产生几个矛盾和风险:一、改革失真或扭曲的风险。为了保护其权力和利益,下级政府存在规避或扭曲改革的主观意图,其表现如选择性执行、消极抵制等。退一步说,即使各级官员具有不折不扣贯彻中央意志的主观愿望,也可能由于对中央核心精神把握不准或忽视因地制宜,出现改革的失真和扭曲。二、监督成本高昂。自上而下的推进实际上是各级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央采取自上而下的层层指令和控制的方式贯彻其改革意志,形成以“一手高指标,一手乌纱帽”为特征的所谓“压力型体制”。与“压力型体制”相对应的就是“表现型政治”,面对上级政府确定的目标,下级政府可能会层层加码、层层拔高,呈现出某种大轰大嗡的运动式特征。结果是,一些政策变革要么在执行中被推向极端,要么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产生“形似而神异”的效果。三、创新悖论。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强化监督控制机制,旨在克服阻力加快改革进程,但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创新悖论:一些推进改革的措施特别是“一刀切”的具体规定,实际上反而压缩了创新空间并束缚下级的创造性。
发达国家当代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
《行政管理改革》:周教授,刚才您在谈话中提到了发达国家改革的动力机制体现出多层次、多回路的特征,能否深入谈一谈这一话题?
周志忍:考察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行政改革的动力源于诸多方面,但核心是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因此被称为“财政驱动”的改革,即改革主要是由严重的财政赤字引起的,因为“急剧削弱的预算不能不影响到政府组织和功能,会引起政府组织质的变化”。美国政府宣称改革的目标是创建“工作更好,成本更小”的政府,但有学者明确指出:“工作更好”是全世界政府改革的美丽说辞,“成本更少”无疑是改革最重要的政治推动力。
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财政危机源于多种因素,但公民压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公民对政府的财政压力首先表现为严格的支出控制和监督,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迫使政府“节流”。另外一个实施压力的形式是限制政府“开源”即增加税赋,这点正是当代的显著特征。第一,人们对大政府的厌烦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气候:选民否决政治支出建议,选举节俭的官员并迁离高税收区。在这种政治气候下,政治领袖只能通过削减开支而不是创议新项目来获得支持。第二,公众对政府降低开支的能力或意愿感到绝望,直接采取集体立法行动限制政府收入,“就像家长用削减零花钱的方法惩治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样”。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普遍实施的“税收和支出限额”立法,严格限制政府的支出和税收,这对政府收入增长形成了刚性约束,迫使政府推行激进的行政改革。显然,发达国家当代行政改革具有多元动因,但主要是政府面临的外部压力情景,外部压力特别是公民压力是变革的主要推动力。因此说,改革不是个人意志的独立产物,而是个人意志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外部压力比个人觉悟、进取心或社会责任感更能推动改革和创新。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动力困境
《行政管理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高度复杂化、利益多元化的“矛盾凸现期”,改革也开始进入“深水区”。能否请您谈谈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着哪些动力困境?
周志忍:当前深化改革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动力困境:第一,改革疲劳症和改革精神的丧失。1978年改革的背景是文革十年浩劫造成的社会危机和治理危机,同时,中央领导层的代际交替带来新的价值观和更强的危机反应能力,符合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后,以短缺为主要特征的国民经济窘况基本上成为过去,影响多数民众的低层次生存危机不再构成改革的推动力。改革精神的丧失如朱学东评论的那样:早年的改革者往往富有革命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因而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使更多的人愿意追随行动并为改革承担代价。但今天,带有清教色彩的坚毅骁勇的改革精神被奢靡享乐的生活追求所取代,机会主义的短期利益战胜了理想主义的长远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失去的,还有改革的道义感召力和全民理想的凝聚力。
第二,改革面临的来自社会的阻力无疑会增加。从历史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可以用“短缺基础上的共同贫穷”来形容,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旨在破除体制樊篱,调动人们致富的积极性并释放活力。这有点类似于马拉松比赛,“共同贫穷”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改革就是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样的改革明显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成分,支持改革的力量最为强大。随后针对企业的改革在我国实际上走了两条路,一条是“增量改革”即容许和鼓励非公企业的发展,另外一条是对集体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壮大造就了一大批富裕阶层,而国企改革在经历了退出、下岗等阵痛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固化的利益格局和某种程度的制度“锁定”。新时期的改革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以缩小地域和贫富差距等为着力点,这意味着改革脱离了“帕累托改进”的轨道,越来越具有“劫富济贫”的味道,需要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如增加税负)来改善其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境况。随着利益受损者的增加,更多的人会加入抵制改革的行列,出现所谓“原则支持、具体反对”的状况。不仅潜在抵制者的队伍在壮大,而且出现了从“孤军奋战”到“联手行动”的苗头和趋势。
第三,改革深化要求政府进行自我革命。在长期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改革中,我国政府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多重角色,由此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改革的目标是克服社会萎缩,但强化社会却依赖政府的自我克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但看不见的手却要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去创造。改革进入深水区,核心标志之一是政府日益成为改革的对象,改革更多具有政府自我革命的成分,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最后,改革新理念与传统动力机制之间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用“以人为本”来概括改革新理念,传统动力机制与这一理念愈益显得格格不入:基层和地方政府离民众最近,最有条件了解、理解或直接体验民众疾苦和需求,但实际上主要发挥“传声筒”的作用,被动地依靠中央改革意志实施改革;改革的原初动力是回应民众需求,但其直接表现却是对中央意志的响应,各级政府就改革的实施及其效果向中央负责;干部任用以民众满意、民众拥戴为主要依据,但民众满意拥戴与否实际上还是上级说了算。由于缺乏决定官员乌纱帽的权力,民众在改革中更多扮演了看客的角色,改革推进变成了中央核心决策层与不同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种潜在抵制力量之间的博弈。在社会高度复杂化、利益多元化和潜在抵制者队伍壮大的今天,单中心、单一回路的转换机制难以为改革提供强劲而又持续不竭的动力。
摆脱动力困境的根本出路
《行政管理改革》:日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加困难。继续改革,将克服困难,走向辉煌,而不改革,就会在困难面前走向衰落。我觉得说得很好。那么,您认为,如何深化改革才能摆脱上面所述的动力困境呢?
周志忍:摆脱动力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几个转变:从“体制内改革”转变成“体制外改革”,从“关门改革”转变成“开放式改革”,从“政府主导型改革”转变成“民众主导型改革”,让公开的民意成为改革的动力和主导力量。实现以上转变的核心是“赋权”,即立足国情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当形式逐步赋予公众决定官员乌纱帽的权力,借此保证官员眼睛向下,增强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庄礼伟对赋权与改革动力之间的关系作过如下评论:最具动力的改革,当然还是民众主导型的改革。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宪政框架中的民意伸张和多元竞争,权力位置必须通过对民意的竞求来获得,同时还有任期限制,定期轮替,这就使改革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日常议题,成为国家体制的自动修复动作。这是一种动力连绵不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了的改革,它没有中国情境中对“改革”的“壮士断腕”、“破釜沉舟”之类富有历史感、史诗感的壮烈想象,而只是一个社会渐进改造工程中正常的修补和机件更换。
这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改革新理念的问题。实际上,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理念更多表现出一种传承和延续。在笔者看来,其不同之处只能用“赋权”两个字来概括。中央致力于推进民主化,干部提拔任用以民众满意、民众拥戴、民众评价为主要依据等,实际上都体现了这一意图和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新”主要不是体现在价值倾向上,而是体现在实现机制上,其深刻内涵是通过“赋权”实现“以人为本”从道德自觉向外在约束和制度化的转变。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
(责任编辑:仝宗莉、段欣毅)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解放军可随时横扫印度管理学论文题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1下载券60页免费4页免费12页免费9页免费 37页免费4页免费7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1下载券5页免费3页4下载券3页1下载券4页免费
管理学论文题目|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组织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